西藏密宗秘密之伏藏
2023-03-23 18:05:21
「伏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又被發掘出來的意思。在茜藏,許多地方都有「伏藏」的存在。那麼,「伏藏」到底都有些什麼東西?為什麼茜藏會有「伏藏」這一舉動?這就是伏藏之謎給人們留下的懸念。
「伏藏」一詞是從茜藏的「terma」一詞翻譯而來,藏文是「爹瑪」的意思。「爹」,有「寶貴」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一件珍貴的東西被埋藏,然後又被發掘出來,又如何能算是一個不解的謎呢?
據傳,1300多年前,蓮花生大師到 茜藏弘揚佛法,發覺當時藏人的知識不能接受密法,也因為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茜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藥埋藏在不同的領域裡。它們有的在 瀑流,有的在山巖,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這些東西等待將來時機成熟,讓有緣、有成就者開啟傳播,故稱「伏藏」。
伏藏分為書藏、聖物藏和識藏。書藏即指經書,聖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遺物等。
最為神奇的是識藏,據說當某種經典或咒文在遇到災難無法流傳下去時,就由神靈授藏在某人的意識深處,以免失傳。當有了再傳條件時,在某種神秘的啟示下,被授藏經文的人(有些是不識字的農牧民)就能將其誦出或記錄成文。
從1000多年前的蓮華生大師時期到現在,在這個漫長的藏傳佛教歷史過程當中,伏藏這一事實連續不斷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第一個取得格西學位的漢族喇嘛洛桑珍珠格西的《雪域求法記》裡,記載了「識藏」的說法。在後藏拉孜附近的扎葉巴寺,茜藏最著名的寺廟桑耶寺與青樸修行地,都會挖到經典。
茜藏最古老的土著宗教——「苯教」,在受到藏傳佛教的衝擊下,就有過「伏藏」的歷史。歷史上,苯教一方辯論失敗,被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贊下令取締。苯教徒不敢公開活動,他們到處埋藏苯教的經典,這些經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而到了9世紀朗達瑪滅佛時期,佛教信徒也開始「伏藏」。
後來,寧瑪派就有在某地挖出經典之說。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花生大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茜藏度亡經》、《大圓滿》等。
另類伏藏之說(佛經裡介紹了不靠藏寶圖而發現伏藏的另類方法。)
一是成佛。諸佛和菩薩都有神力,不但能瞧見任何人的任何伏藏,還能讓伏藏從地底下跑出來。例如《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記載,佛祖降生時,五百伏藏同時湧出;《阿彌陀經通贊疏》記載,曼殊師利菩薩降生時,七處伏藏同時湧出。
二是拜佛。如果嫌成佛太難,還可以拜佛。例如《三寶感應略錄》記載,古印度有個窮人,想挖先祖留下來的伏藏,不知道具體位置,就去寺廟裡禱告,繞佛像轉了幾個圈,回去就把伏藏找到了。
三 是念咒。如果嫌拜佛太麻煩,還可以念咒。《佛心經》上卷有段「十方如來同印頂咒」,只要兩手交叉,伸出中指,念「唵跋囉跋囉糝跋囉糝跋囉」,就可以透視地 下,瞧見方圓五裡內所有伏藏。《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二也有一段咒語,說是把蓮子、龍腦、牛黃和鬱金香搗碎,用牛奶和成糊,抹在額頭上,念「唵阿牟伽末 尼什嚩羅缽頭牟瑟膩沙地哩乞沙莎嚩訶」1800遍,可以瞧見全世界的伏藏。
伏藏品到底指什麼
在各種各樣的佛教典籍中,其中有一種是用特殊形式保存和開取的,這類就叫做伏藏品。伏藏品裡面除藏有各種顯密書籍及經論密碼的小篋外,一般還有佛像法器等聖物。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乃至科學家們都無法對這一神秘的現象進行解釋,甚至有些佛教徒對於伏藏這一概念也並不了解。
伏藏品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真可謂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經。佛經裡面的一部分是灌頂內容,一部分是與灌頂有關的修法,還有一部分是修法儀軌,另外還有其他從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體修法。
伏藏品
桑傑喇嘛至德慶嶺巴之間就有百餘名的伏藏大師出現,公珠仁波切將這百餘名的伏藏大師所開取出的伏藏經典總匯為一集《大寶伏藏》,現已由德格印經院和美國及英國等西歐國家的一些大書店正式出版發行,總共有62函。
此外,還有近代的伏藏大師列繞朗巴,他在茜藏各個地方取出的伏藏也有20多函;現在有如意寶晉美彭措法王從青海的大湖裡取出過一個寶篋裡面的伏藏,其內容是「金剛薩埵」修法儀軌。另從拉薩的桑耶也曾取出伏藏,其內容就是現在很多佛教四眾弟子正在修持的「作明佛母」儀軌。
伏藏的顯密兩說
伏 藏應用於佛教中有顯密兩種說法。顯宗經典談伏藏多為譬喻,其意易明;而密宗之伏藏則實有其事,學者切不可望文生義而錯會其意,將顯密混為一談。蓋顯宗之譬 喻,如貧女家中有伏藏,貧女不知之,智者教之發掘,以譬一切眾生具有佛性寶藏而流浪乞討於三界,佛為說法開示之。例如《涅經》曰:「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 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又如《無量壽·如來會》曰:「最勝丈夫修行已,於彼貧窮為伏藏。」
密宗之談伏藏,不似顯宗多為譬喻,只按字面之意理解便可,然此埋伏之寶藏,絕非僅為世間意義上的金銀,而是多指諸佛之寶、佛法寶藏,當然這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世間之物品。
伏藏之事雖起源甚早,但在茜藏此詞之最早應用乃是寧瑪派,因那些以蓮花生為宗祖的寧瑪派門徒熱衷於此道故。
現 在有些人認為,伏藏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公元9世紀初藏王朗達瑪滅法,所以才有了伏藏,似乎在朗達瑪之前是不應有伏藏物的,如此則否定了蓮花生及其更早埋藏的 可能。然而現今發掘的伏藏中不僅大部分是蓮花生時期的,而且還有比這更早即松贊幹布時的物品,如一切智克主傑(一世班禪)在其著述中說:「有一些人士曾這 樣說,往昔法王松贊幹布曾在樹葉柱下埋有目錄紙卷,後來空行母向阿底峽說出此事的懸記,阿底峽取出埋葬的三個紙卷——諸大臣所著的《月光如意》、諸王妃所 著《白綢明鑑》、松贊幹布自己所著《松贊幹布遺教》。」這說明伏藏的起源在茜藏是很早的。
伏藏起源於何時
苯教的掘藏方式與藏 傳佛教密宗大致相同。這說明伏藏並非起自於朗達瑪時期(因為苯教在赤松德贊時就已有了伏藏),所以說伏藏的起源是很早的,它產生的原因也不僅僅是為了躲避 滅法等因素,有的時候是為了居安思危,為了教法長久興盛而做出的安排,因為伏藏可於無教典時取出以資傳播。至於伏藏確定起於何時,沒有確切的說法,但可以 肯定的是,伏藏的起源時間是非常早的。
伏藏的傳承
關於伏藏的來源是:前弘時期由蓮花生大師、無垢友、赤松德贊王、耶協措傑、魯·南喀寧布、白若咱那、魯·桑結耶協等人,先後將密乘經典法門埋藏於山巖土石之間。到後弘期時,逐漸有人將這些經典發掘出來,弘傳於人,這些經典便稱為伏藏法。
至公元11世紀時,扎巴恩謝堅將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為首的108處道場收藏這些伏藏品。當時最重要的發現是發掘了《醫明四續論》。
至於寧瑪派最主要的密典發掘是公元12、13世紀之時,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師掘出的。上下掘藏大師等掘出之伏藏法是寧瑪派根本典籍,作為講解和實修的重要依據。其中,最大的發現是《寧提》四部。
繼上下掘藏大師之後,又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掘藏師,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還掘出了重要的歷史文獻,如公元14世紀鄔堅林巴掘出的《五部遺教》等。
公 元15世紀時,熱特林巴將上下兩大掘藏師等所掘出的伏藏匯集到一起,稱為南藏。公元17世紀,居美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寺,寺中講修教典以南藏為 主。公元16世紀,仁增郭季定楚堅也掘出不少伏藏,並與前代所掘的匯集一起,稱為北藏。公元16世紀,北方絳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卻德 道場,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擴建為多吉扎寺,寺中講修教典則以北藏為主。
以上是伏藏傳承情況,由於後期所有掘藏大師都各建寺廟,弘傳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廟為單位,形成了各自的傳承系統。
伏藏在藏傳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
1. 為後弘期藏傳佛教的再度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大量伏藏是後弘期藏傳佛教形成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吐蕃王朝崩潰後,雖然茜藏地區在400餘年 間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但佛教並未完全消失,許多吐蕃時期的伏藏被保存到了後弘期。後弘期以來,大量佛教梵、藏文經典被發掘出來進行弘傳,成為當時佛教復興 時所依據的重要經典,省去了從外部輸入、翻譯的繁瑣過程。當時佛教復興的主要任務是整頓佛教戒律、重建僧伽、修建寺廟。佛教在藏地中斷100多年後重新得 以恢復,所以伏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伏藏是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伏藏的內容有真有假,但是,由於伏藏中保存的部分佛教經典早已在 印度失傳,凸顯出它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此外,伏藏的內容雖然以佛法為主,但其中卻含有歷史、醫學、天文等方面的內容,如伏藏文獻《五部遺教》、《柱間 史》、《蓮花生大師本生傳》、《四續》等。這些文獻中保存了較古老的關於吐蕃時代的歷史、宗教、天文歷算、醫學等方面的記載,史料價值較高,是研究吐蕃史 的必不可少的資料。
相關資料:
蓮花生大師
從西藏密教的傳說,認為釋迦佛的一生,所傳授說法的重點,都是可以公開講說的,所以便叫它為「顯教」。至於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釋迦恐怕說出來了,會驚世駭俗,所以終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盤後的八年,為了度世的心願,需要傳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顯化,不再經過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
度的一個國度裡,正當國王夫婦在後園閒遊時,看見池中巨蓮中間的一朵忽然放大得異乎尋常,頃刻之間,又從這巨蓮的花蕊中跳出了一個嬰兒,就是後來密教的教主——蓮花生大師。長大以後,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以種種神通威德治理國政。以後捨棄王位週遊傳法,到過尼泊爾,發現國王殘暴失德,他便取而代之,為尼泊爾治理好了國家,飄然而去。當中國唐太宗時代,他便進入西藏傳授密宗的教法,從此使西藏成為佛國。
他的傳法任務完了,在西藏乘白馬升空而去,返回他的世外佛土。據說,蓮花生大師永遠以十八歲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終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鬍子,點綴他的莊嚴寶相。西藏密教徒們集會,虔
誠修習一種密法「護摩」,以火焚許多供養的物品,有時感通了蓮師,親自現身在火光中,如曇花一現,與大家相見云云。這一路的密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後來便稱為藏密。
藏密派別簡單解說
黃教是指這些喇嘛的帽子是黃色的,但只有中文中使用這樣的名稱.
黃教(出家教徒戴黃色冠帽)=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藏文「戒律」)
紅教(戴紅帽)=藏傳佛教寧瑪派(寧瑪:藏文「古老」之意)
黑教(也許有歧視偏見成分,黑在佛教中代表邪)=苯教雍仲派(苯教其他派系都大已失傳,羌族和納西族等地至今流傳)黒教是苯教併入佛教的,苯教是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本土的巫術。「苯教」的「苯」是音譯,意思是巫術。
白教(原因不清,可能是因為教徒在閉觀修行時會披白色袈裟)=藏傳佛教噶舉派(噶舉意思是口耳相授咒語)
花教(寺廟的牆面刷成紅灰白三色,故名花教)=薩迦派(薩迦是地名)
祖師:
黃教宗師+宗卡帕+da l ai+ banchen
紅教祖師 =蓮花生大仕(另外,蓮花生大士是密宗所有宗派的祖師,因為紅教保留蓮花生大士留下的傳統最多,所以直接以蓮花生大士作為祖師,所以,從狹義上說,藏密就是紅教)
白教 =米拉日帕
花教=薩迦班智達+八思巴
黑教=東巴辛饒米沃
特點:
黃教=清規戒律+佛學學位制的開創+班級制度
紅教=狹義的密宗=最早的=法力展現
黑教=本土的+萬物有靈?+逆時針轉經(佛教順時針)+巫術
白教=嚴格的閉關+活佛認證的開始
花教=政教合一的開始+蒙古帝王的帝師
代表寺廟:
黃教=色拉、哲蚌、嘎登、拉卜愣、塔爾寺
紅教=桑耶寺
白教=楚布寺
花教=薩迦寺(薩迦是地名)
可在網絡收索到的有關信息:
黃教=14da l』ai 。。。banchan…..(敏感詞)+倉央加措 +倉央加措情歌
紅教=法王晉美彭措+索達吉
黑教=蘭卡諾布
花教=八思巴+薩迦格言+薩迦法王
白教=米拉日巴+嘎瑪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