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05 16:19:16 2
阻尼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在製造過程中能夠防止或者抑制氣泡殘留在阻尼室內的阻尼裝置。在與有底筒狀的殼體一同區劃阻尼裝置的阻尼室的轉子的凸緣部中,前側圓環狀端面成為朝向遠離殼體的底的方向向外周側傾斜的錐面。在製造過程中,在殼體中保持粘性液體,並按照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的順序將轉子從殼體的底側插入,在該狀態下只要使殼體的開口朝上放置,則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在向上方移動後會沿著凸緣部的前側圓環狀端面向凸緣部的外周緣側移動,並通過凸緣部的環狀外周面與殼體的環狀內周面之間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專利說明】阻尼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在轉子旋轉時通過粘性流體對轉子施加負荷的阻尼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所涉及的阻尼裝置在專利文獻I中有所記載。專利文獻I的阻尼裝置具有有底筒狀的殼體和轉子,所述殼體用於保持粘性流體,所述轉子具有軸部以及從軸部的軸線方向的一端沿半徑方向擴展的圓環狀的凸緣部,按照軸部以及凸緣部的順序將轉子從殼體的底側插入到殼體中。在殼體內,比凸緣部靠底側的位置成為充填有粘性流體的阻尼室。在轉子的軸部設置有沿周向區劃阻尼室的葉片。在葉片形成有流體流路,所述流體流路使區劃在葉片的周向一側的第一室與區劃在另一側的第二室連通。並且,用於開閉流路的單向閥在能夠沿周向相對移動的狀態下被安裝到葉片。單向閥在閉位置與開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閉位置,開閉流體流路的閥部與葉片的周向一側密接,在所述開位置,在閥部與葉片之間形成有間隙。
[0003]在專利文獻I的阻尼裝置中,當轉子繞軸線向一方向旋轉而使第一室的容積減少時,閥部配置在與葉片密接的閉位置,從而使流體流路成為閉狀態。一旦流體流路成為閉狀態,從第一室流向第二室的粘性流體便會滯留,因此,當轉子旋轉時,會對轉子施加較大負荷。而當轉子向與一方向相反 的另一方向旋轉而使第一室的容積增大時,閥部配置在遠離葉片的開位置,從而使流體流路成為開狀態。一旦流體流路成為開狀態,粘性流體便會從第一室流向第二室,因此,轉子在負荷較小的狀態下旋轉。
[0004]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84866號公報
[0005]在此,當阻尼室內殘留有氣泡時,存在由於氣泡而產生噪音的問題。例如,在轉子繞軸線向第一方向旋轉期間,容積減少的第一室的壓力上升,而容積增大的第二室的壓力下降。因此,若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通過轉子與殼體間的間隙等而從第一室移動到第二室,則可能出現因氣泡急劇發生體積變化而產生破裂聲等噪音的情況。並且,當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急劇發生體積變化時,還存在由於該體積變化而使轉子的旋轉變得不穩定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鑑於以上問題,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在製造過程中能夠防止或者抑制氣泡殘留在阻尼室內的阻尼裝置。
[0007]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阻尼裝置具有殼體和轉子,所述殼體呈有底筒狀,所述轉子具有軸部以及從該軸部的軸線方向的一端沿半徑方向擴展的圓環狀的凸緣部,所述轉子按照所述軸部以及所述凸緣部的順序從所述殼體的底側插入到所述殼體中,且在所述殼體內比所述凸緣部靠所述底側的位置成為充填有粘性流體的阻尼室,其中,在所述凸緣部中朝向所述底側的環狀端面為朝向所述殼體的開口一側而向外周側傾斜的錐面。
[0008]根據本發明,與有底筒狀的殼體一起區劃阻尼室的轉子的凸緣部的環狀端面成為朝向殼體的開口側而向外周側傾斜的錐面。因而,在阻尼裝置的製造過程中,在殼體中保持粘性液體,且按照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的順序將轉子從殼體的底側插入到殼體中,並在該狀態下使殼體的底朝下而放置殼體以及轉子的話,則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會朝向凸緣部的環狀端面上升,繼而沿凸緣部的環狀端面向凸緣部的外周緣側移動。因此,能夠通過凸緣部的周緣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將該氣泡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因此,能夠防止或者抑制在阻尼裝置的製造過程中氣泡殘留在阻尼室內。
[0009]在本發明中,優選具有葉片、流體流路以及單向閥,所述葉片形成在所述軸部的外周面且沿周向區劃所述阻尼室,所述流體流路為了使在所述阻尼室內區劃在所述葉片的周向一側的第一室和區劃在另一側的第二室連通而形成在所述葉片,所述單向閥用於開閉所述流體流路,構成所述流體流路並朝向所述底側的壁面朝向所述殼體的開口側而向外周側傾斜。如此一來,在殼體內保持粘性流體,使殼體的底朝下並在將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插入到殼體內的狀態下放置時,能夠使殘留在流體流路內的氣泡沿著朝向流體流路的底側的壁面向外周側移動,從而使其從流體流路內排出。在此,由於從流體流路內排出的氣泡朝向凸緣部側上升,因此能夠通過凸緣部的外周緣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而向阻尼室的外部排出。
[0010]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單向閥安裝於所述葉片,且在所述單向閥中的與所述底對置的軸線方向的端面設置有傾斜面。如此一來,在殼體中保持粘性流體,使殼體的底朝下並在將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插入到殼體內的狀態下放置時,能夠使殘留在單向閥的底側(下側)的氣泡沿傾斜面向上方移動。在此,從單向閥的下側向上方移動的氣泡會進一步朝向凸緣部側上升,因此能夠通過凸緣部的外周緣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而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0011]此時,能夠採用以下結構,所述葉片是在所述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突條,所述單向閥具有第一板部、第二板部以及連接部,所述第一板部在所述葉片的周向一側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葉片的周向的另一側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一板部的外周側部分和所述第二板部的外周側部分,在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通過切除與所述底對置的所述軸線方向的端部的內周側端部分而設置有所述傾斜面。
[0012]此時,優選在所述單向閥的所述連接部設置有開口。如此一來,在殼體內保持粘性流體,使殼體的底朝下並在將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插入到殼體內的狀態下放置時,在單向閥中,能夠通過開口使殘留在由第一板部、第二板部以及連接部圍成的空間內的氣泡向單向閥的外周側移動。在此,移動到單向閥的外周側的氣泡會朝向凸緣部一側上升,因此能夠通過凸緣部的外周緣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而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0013]在本發明中,優選在所述凸緣部的周緣設置有切除周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口部。如此一來,能夠將沿著凸緣部的環狀端面向凸緣部的外周緣側移動的氣泡通過缺口部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而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0014]在本發明中,優選具有外罩和O形環,所述外罩固定在所述殼體的開口緣且呈環狀,所述轉子在所述凸緣部的與所述軸部相反一側具有第二的軸部,所述第二的軸部貫通所述外罩的中心孔,所述O形環配置在所述第二的軸部與所述外罩的內周面之間,且在所述轉子能夠旋轉的狀態下封閉所述第二的軸部與所述外罩之間。根據該結構,不需要將用於防止粘性流體漏出到阻尼裝置外部的O形環配置在殼體的內周面與凸緣部的外周緣之間。因此,當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沿著凸緣部的環狀端面移動到凸緣部的外周緣側時,容易將該氣泡通過凸緣部的環狀外周面與殼體的環狀內周面之間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0015]發明效果
[0016]根據本發明的阻尼裝置,在阻尼裝置的製造過程中,將粘性液體保持在殼體內,且按照轉子的軸部以及凸緣部的順序將轉子從殼體的底側插入到殼體中,並在該狀態下使殼體的底朝下放置殼體以及轉子,由此能夠將殘留在阻尼室內的氣泡通過凸緣部的外周緣與殼體的內周面之間而排出到阻尼室的外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 (a)是裝設阻尼裝置的西式便器的說明圖,圖1 (b)是使用本發明的阻尼裝置的立體圖。
[0018]圖2是阻尼裝置的剖視圖。
[0019]圖3是阻尼裝置的剖視圖。
[0020]圖4是阻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0021]圖5是轉子以及單向閥的立體圖以及主視圖。
[0022]圖6是轉子的立體圖。
[0023]圖7是單向閥的立體圖。
[0024]圖8是示出通過單向閥實現流體流路的開閉的說明圖。
[0025]圖9是阻尼裝置的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0026]圖10是使用本發明的另一阻尼裝置的立體圖。
[0027]圖11是阻尼裝置的剖視圖。
[0028]圖12是轉子以及單向閥的立體圖以及主視圖。
[0029]圖13是轉子的立體圖。
[0030]圖14是單向閥的立體圖。
[0031]圖15是示出通過單向閥實現流體流路的開閉的說明圖。
[0032](符號說明)
[0033]7、7A阻尼裝置
[0034]10 殼體
[0035]11 轉子
[0036]13 中心孔
[0037]14 殼體的開口
[0038]15 外罩
[0039]26 第二軸部(軸部)
[0040]27 凸緣部
[0041]28 第三軸部(第二的軸部)
[0042]29 粘性流體
[0043]30 阻尼室
[0044]34 葉片[0045]36第一室
[0046]37第二室
[0047]38流體流路
[0048]39單向閥
[0049]40a缺口部
[0050]41圓環狀端面
[0051]45O 形環
[0052]69流體流路的壁面
[0053]73第一板部
[0054]74第二板部
[0055]75連接部
[0056]76a傾斜面
[0057]77開口
[0058]90葉片
[0059]91單向閥
[0060]104流體流路的壁面
[0061]109第一板部
[0062]110第二板部
[0063]111連接部
[0064]115a傾斜面
[0065]116前側開口(開口)
[0066]L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67]以下,按照圖面對實施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8](整體結構)
[0069]圖1 (a)是裝設阻尼裝置的西式便器的說明圖,圖1 (b)是裝設於圖1 (a)的西式便器上的本發明的阻尼裝置的立體圖。西式便器I具有便器本體2、便器蓋3和便器座單元4,便器座單元4具有便器座5和本體外罩6。在本體外罩6的內部裝設有阻尼裝置7。如圖1 (b)所示,阻尼裝置7具有有底筒狀的殼體10、在能夠繞軸線L旋轉的狀態下軸線L方向的一部分插入到殼體10內的轉子11、以及在轉子11貫通中心孔13的狀態下封閉殼體10的開口 14的圓環狀的外罩15。轉子11與設置在便器座5的便器後方的端部分的旋轉中心軸8同軸連接,且阻尼裝置7在便器座5開閉時施加規定的旋轉負荷。殼體10、轉子11以及外罩15由加入了玻璃纖維等充填物的PBT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樹脂形成。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方便,以圖1 (b)中的軸線L方向的左側(殼體10側)為前側,以右側(轉子11從殼體10突出的一側)為後側對阻尼裝置7進行說明。
[0070](阻尼裝置)
[0071]圖2 (a)以及圖3 (a) 是沿軸線L切斷阻尼裝置7的剖視圖,圖2 (b)以及圖3(b)是按照與軸線L正交的方式切斷阻尼裝置7的阻尼室而從軸線L方向的後方看到的剖視圖。圖3所示的狀態是轉子11從圖2所示的狀態向CW方向旋轉90°後的狀態。圖4是阻尼裝置7的分解立體圖。圖5 (a)是轉子以及單向閥的立體圖,圖5 (b)是從前方看到的轉子以及單向閥的主視圖。另外,圖3 (a)不是轉子11的比凸緣部靠前側的位置以及單向閥的截面。在圖3 (a)中,為了清楚地說明結構,關於配置在阻尼室內的轉子11的比轉子11的凸緣部靠前側的位置以及單向閥,示出了從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側視圖。
[0072]如圖2 (a)、圖3 (a)所示,殼體10具有底部16和筒部17。在殼體10內側的底部16處的圓形底面18的中央形成有沿軸線L方向凹陷的圓形凹部19。並且,在圓形凹部19形成有夾持圓形凹部19而在兩側沿軸線L方向凹陷的一對孔20。如圖2 (b)、圖3(b)所示,各孔20沿周向呈直線狀延伸。在筒部17的環狀內周面21,在相隔180°的角度位置設置有向筒部17的半徑方向的內側突出的一對間壁22。各間壁22為沿軸線L方向延伸的突條。筒部17的環狀內周面21從一側的間壁22向另一側的間壁22沿逆時針CCW依次具有大徑內周面部分21a和內徑尺寸比大徑內周面部分21a小的小徑內周面部分21b。並且,如圖2 (a)、圖3 Ca)以及圖4所示,筒部17的環狀內周面21在與開口 14連續的開口端部分具有大徑環狀部分21c。大徑環狀部分21c的內徑尺寸比大徑內周面部分21a以及小徑內周面部分21b大。大徑環狀部分21c從開口 14沿軸線L方向形成有一定寬度。一對間壁22未達到大徑環狀部分21c。
[0073]轉子11具有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軸部)26、凸緣部27以及第三軸部(第二的軸部)28,該第一軸部25以在能夠旋轉的狀態下支承在殼體10中的方式從插入到殼體10內的前端側被插入到圓形凹部19中,該第二軸部具有比第一軸部25的直徑大的直徑,且其外周面與各間壁22的末端面對置,該凸緣部27從第二軸部26的後端沿半徑方向擴展,該第三軸部的直徑比第二軸部26的直徑大。凸緣部27具有比第二軸部26以及第三軸部28的外徑大的外徑尺寸。轉子11的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凸緣部27以及第三軸部28的前側的一部分配置在殼體10內。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凸緣部27以及第三軸部28同軸設置,且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凸緣部27、第三軸部28、葉片34通過成形而形成為一體。
[0074]在此,在殼體10內保持有隨著溫度變化而粘度變化較少的矽油等粘性流體(流體)29,如圖2 (a)、圖3 (a)所示,將第一軸部25插入到殼體10的圓形凹部19中,使第二軸部26的圓環狀的前端面與圓形底面18抵接,在相對於殼體10將轉子11在軸線L方向定位的狀態下,比凸緣部27靠前側(殼體10的底側)的位置成為充填有粘性流體29的阻尼室30。如圖2 (b)、圖3 (b)所示,阻尼室30內被一對間壁22沿周向區劃為第一阻尼室31和第二阻尼室32。
[0075]如圖5所示,第一軸部25在前端面的周緣加工有倒角。並且,第一軸部25在環狀外周面具有沿軸線L平行切除而形成的一對缺口部33。
[0076]在第二軸部26設置有沿半徑方向突出的一對葉片34。一對葉片34為沿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沿軸線L方向延伸的突條,且形成在繞軸線L相互隔開180°的角度位置。如圖2 (b)、圖3 (b)所示,一側的葉片34沿周向將配置有該葉片34的第一阻尼室31區劃為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另一側的葉片34沿周向將配置有該葉片34的第二阻尼室32區劃為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在此,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在圖2 (b)、圖3 (b)中沿順時針CW從一側葉片34朝向另一側葉片34依次具有小徑外周面部分35a和外徑尺寸比小徑外周面部分35a大的大徑外周面部分35b。另外,一對葉片34具有相對於軸線L對稱的形狀。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對一側葉片34進行說明,而省略另一側葉片34的說明。
[0077]如圖2 (a)、圖3 (a)所示,在葉片34形成有使在各阻尼室36、37內被葉片34區劃成的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連通的流體流路38。並且,從第二軸部26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在葉片34安裝開閉流體流路38的單向閥39。單向閥39與轉子11 一體旋轉。
[0078]如圖2 (a)、圖3 (a)所示,在轉子11在殼體10內沿軸線L方向定位後,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筒部17的大徑環狀部分21c隔著微小間隔而對置。並且,在凸緣部27的周緣設置有將周向的一部分沿軸線L平行切除而形成的一對缺口部40a,且在該缺口部40a的外周側與殼體10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形成有間隙G。凸緣部27中的與殼體10的圓形底面18對置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成為在軸線L方向朝向後方(殼體10的開口14 一側)向凸緣27的半徑方向的外周側傾斜的錐面。在本實施例中,將前側環狀端面41(錐面)形成為在軸線L方向頂點比環狀外周面40靠前側的圓錐面,但將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與環狀外周面40連接的前側環狀端面41的軸線L方向的截面形狀優選從前側環狀端面41與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間的交點看越朝向軸線L方向的後側越向外側傾斜,所述截面形狀也可由直線或者曲線、或者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構成。
[0079]如圖5所示,第三軸部28具有沿軸線L平行切除周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對缺口部28a。如圖2 (a)、圖3 (a)所示,在第三軸部28中的與凸緣部27的後方鄰接的位置配置有墊片42。墊片42在使轉子11貫通其中心孔的狀態下從後方覆蓋凸緣部27。墊片42的環狀外周面隔著比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窄的間隔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對置。墊片42由金屬、樹脂、或者陶瓷製成。
[0080]在第三軸部28中,在位於外罩15的中心孔13內的外周面部分形成有圓環狀的O形環裝設槽44。O形環裝設槽44形成在向後方遠離凸緣部27以及墊片42的位置,且在O形環裝設槽44內裝設有O形環45。O形環45配置在外罩15的中心孔13的內周面與第三軸部28之間,且在轉子11能夠旋轉的狀態下密封轉子11與外罩15之間。O形環45為NBR(丁腈橡膠)等橡膠。如圖5所示,在第三軸部28中,從殼體10露出的後端部分具有外周面部分以與軸線L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狀呈橢圓形(日文:小判形)的方式被切除而形成的缺口部47。第三軸部28利用缺口部47與便器座5的旋轉中心軸8連接。
[0081]外罩15從插入到殼體10內的插入方向的前端一側沿軸線L方向具有外徑尺寸比殼體10的開口 14的內徑尺寸小的小徑部50、外徑尺寸比殼體10的開口 14的內徑尺寸稍大的大徑部51、外徑尺寸比大徑部51大的焊頭抵接部52。在將外罩15固定到殼體10時,焊頭抵接部52的後端面成為供進行超聲波焊接用的焊頭抵接的焊頭抵接面。
[0082]大徑部51從小徑部50插入到殼體10內,通過大徑部51的外周面部分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被超聲波焊接使得外罩15固定於殼體10。在外罩15固定於殼體10的狀態下,外罩15的前端成為與墊片42抵接的狀態。並且,大徑部51的後端向殼體10的外側露出,在殼體10的開口 14的端緣與焊頭抵接部52之間形成有間隙。在外罩15固定於殼體10的狀態下,轉子11的O形環裝設槽44、0形環45、以及外罩15與殼體10之間的焊接部分53從與軸線L方向正交的方向看時具有重疊的部分。
[0083](葉片以及單向閥)
[0084]圖6是未安裝單向閥39狀態下的轉子11的立體圖。圖7 (a)是從連接部側看到的單向閥39的立體圖,圖7 (b)是從與連接部相反一側看到的單向閥39的立體圖。圖8是從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轉子11以及單向閥39的側視圖,圖8 (a)示出單向閥39關閉流體流路38時的狀態,圖8 (b)示出單向閥39打開流體流路38時的狀態。
[0085]如圖6所示,葉片34具有單向閥支承部60,所述單向閥支承部60將單向閥39的前端側部分以使其能夠沿周向移動的狀態支承在軸線L方向的前端的單向閥支承部60。並且,葉片34具有將單向閥39的後端側部分固定在軸線L方向的後端側的單向閥固定部61。單向閥固定部61形成為在周向具有比單向閥支承部60厚的厚度。在軸線L方向上,單向閥支承部60與單向閥固定部61之間被從第二軸部26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切除,因切除而形成的部分成為流體流路38。
[0086]單向閥支承部60在外周側面具有臺階部62,比臺階部62靠前側的外周側端面成為載置單向閥39的前端部分的載置面63。比臺階部62靠後側的位置成為突部64。突部64的後端面成為流體流路38的前側壁面65。單向閥支承部60中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偵D的端面60a與前側壁面65間的角部被切除,成為朝向前方向周向的另一側傾斜的傾斜面66。
[0087]單向閥固定部61在軸線L方向的中途具有葉片側凹部67。葉片側凹部67的前側成為前側突部68,前側突部68的前表面成為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傾斜面)69。後側壁面69朝向後方(殼體10的開口 14 一側)向外周側傾斜。並且,後側壁面69的周向寬度尺寸隨著朝向後方而變大。葉片側凹部67的後側成為與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連續的後側突部70。後側突部70沿周向具有向兩側突出的突出部分。
[0088]在此,在葉片34中,單向閥支承部60的周向的一側的端面60b、比流體流路38靠內周側的部分的周向的一側(逆時針CCW側)的端面38b、以及單向閥固定部61的前側突部68的周向的一側的端面68b位於同一平面上,並成為供後述的單向閥39的閥部71抵接的閥座72。並且,單向閥支承部60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的端面60a以及流體流路38的內周側的部分的周向的另一側的端面38a位於同一平面上,且這些端面60a和端面38a位於從單向閥固定部61的另一側的端面61a朝周向的一側(逆時針CCW側)後退的位置。
[0089]另外,轉子11為將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凸緣部27、第三軸部28以及葉片34一體形成的樹脂成形品。更具體地說,轉子11利用夾著軸線L配置的兩個模具而成形,其分型線位於葉片34上、第一軸部25的缺口部33上、凸緣部27的缺口部40a上、第三軸部28的缺口部28a上。並且,各缺口部40a形成為在分型線處產生的毛邊具有從分別與第一軸部25、凸緣部27以及第三軸部28外切的外切圓向外側不突出的深度。另外,轉子11也可為由鋅壓鑄一體形成等的金屬成型品。
[0090]單向閥39由PBT等樹脂製成,如圖5 (a)以及圖7所示,具有在葉片34的周向的一側(逆時針CCW側)沿軸線L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一板部73、在葉片34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沿軸線L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二板部74、以及連接第一板部73的外周側端部分與第二板部74的外周側端部分的連接部75。如圖5 (b)所示,從軸線L方向看到的單向閥39的平面形狀呈「 - 」字狀。並且,單向閥39呈以通過軸線L的面為對稱面的面對稱,第一板部73與第二板部74為同一形狀。
[0091]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前端的內周側端部分被切除而成為缺口部76,並通過缺口部76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的前端面形成有傾斜面76a。如圖5 (a)所示,在單向閥39安裝到葉片34的狀態下,傾斜面76a隨著朝向軸線L方向的後方而向第二軸部26側(半徑方向的內周側)傾斜。換言之,傾斜面76a朝向軸線L方向的後方從第二軸部26的半徑方向的外周側向內周側傾斜,且傾斜面76a相對於軸線L方向的傾斜角形成為比90度大。
[0092]連接部75在前側部分具有矩形的開口 77。連接部75中的比開口 77靠前端的部分成為薄板部78,連接部75中的比開口 77靠後側的部分成為厚壁的單向閥側突部79。在單向閥側突部79的前表面設置有在周向的中心位置沿半徑方向延伸的突起80。
[0093]連接部75的單向閥側突部79從第二軸部26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嵌入到葉片34的葉片側凹部67中,從而單向閥39安裝到葉片34。在單向閥側突部79嵌入到葉片34的葉片側凹部67中時,單向閥側突部79的突起80呈被壓扁的狀態,從而連接部75的單向閥側突部79被輕壓入到前側突部68與後側突部70之間。
[0094]在此,在單向閥39安裝到葉片34的狀態下,呈第一板部73的後側部分以及第二板部74的後側部分從周向兩側夾持單向閥固定部61的狀態。並且,呈單向閥固定部61的前側突部68嵌入到單向閥39的開口 77中的狀態,呈單向閥支承部60的突部64插入到單向閥39的開口 77中的狀態。如圖5 (a)所示,在單向閥支承部60的突部64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與開口 77的邊緣之間形成有間隙。在此,第一板部73的前端側部分成為用於開閉流體流路38的閥部71,在單向閥39安裝到葉片34的狀態下,第一板部73的內側的板面(第二板部74側的板面)與葉片34的閥座72抵接。
[0095]在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的狀態以及轉子11停止的狀態下,如圖8 (a)所示,安裝到葉片34的單向閥39不發生變形,呈閥部71與葉片34的閥座72抵接的狀態。因此,流體流路38被關閉。
[0096]若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的話,如圖8 (b)所示,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因單向閥39與轉子11 一體旋轉而從粘性流體29受到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單向閥39發生彈性變形,從而前端側部分位移到周向的一側(逆時針CCW),在閥部71與閥座72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流體流路38被打開。並且,在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期間,單向閥39在從粘性流體29受到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發生彈性變形(前端側部分發生位移),從而在閥部71與閥座72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流體流路38維持開狀態。另外,若單向閥39發生彈性變形從而單向閥39的第二板部74的第一板部73側的板面與單向閥支承部60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的端面60a抵接,則單向閥39進一步的彈性變形便被限制。即,單向閥支承部60也可作為規定單向閥39的彈性變形範圍(位移範圍)的限制器而發揮作用。
[0097]若轉子11停止,則單向閥39通過自身的彈性回復力抵抗粘性流體29的粘性阻力而回復到原來的形狀。其結果是,如圖8 (a)所示,閥部71呈與葉片34的閥座72抵接的狀態,從而流體流路38被關閉。之後,若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則在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期間,在因單向閥39與轉子11 一體旋轉而受到的粘性流體29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單向閥39呈其閥座71被壓向閥座72的狀態,從而維持關閉流體流路38的狀態。
[0098](阻尼裝置的動作)
[0099]接下來,參照圖2、圖3以及圖8對阻尼裝置7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阻尼裝置7的動作說明中,假定便器座5的旋轉中心軸8與轉子11的第三軸部28同軸連接。使便器座5向上方轉動的話則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使便器座5向下方轉動的話則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
[0100]圖2所示的狀態為與阻尼裝置7連接的便器座5被打開的狀態(便器座5大致垂直立起的狀態)。在該狀態下,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位於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內周面部分21a的內側,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的小徑外周面部分35a位於各間壁22的內側。並且,在該狀態下,在從軸線L方向看時,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位於與形成在殼體10的圓形凹部19的孔20重疊的位置,孔20在被區劃在葉片34的周向兩側的第一室36以及第二室37兩者處形成開口 77。由此,粘性流體29能夠通過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與殼體10的大徑內周面部分21a間的間隙而在第一室36與第二室37之間移動。並且,粘性流體29能夠通過孔20在第一室36與第二室37之間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在圖2所示的狀態下,假定轉子11停止。因此,單向閥39如圖8 (a)所示不發生彈性變形,流體流路38被關閉。
[0101]若西式便器的使用者朝向下方放倒立起的便器座5的話,則轉子11相對於殼體10沿逆時針CCW旋轉。即,轉子11以葉片34的閥座72側為旋轉方向的前側旋轉。此時,粘性流體92通過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與大徑內周面部分21a間的間隙以及孔20,從第一室36朝向第二室37移動。並且,粘性流體29通過各間壁22與第二軸部26的小徑外周面部分35a間的間隙而在第一阻尼室31與第二阻尼室32之間移動。因此,便器座5能夠通過較小的力動作而向下方轉動。
[0102]便器座5進一步向下方轉動的話,閥部71會因粘性流體29的流體壓力而被按向閥座72,從而單向閥39維持關閉流體流路38的狀態。
[0103]在此,若在流體流路38被關閉的狀態下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則第一室36被縮小,其結果是第一室36的粘性流體29被加壓而欲向第二室37移動。但是,如圖3所示,伴隨轉子11的逆時針CCW旋轉,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向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小徑內周面部分21b的內側移動,因此能夠抑制粘性流體29通過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與環狀內周面21之間而從第一室36移動到第二室37。並且,伴隨轉子11的逆時針CCW旋轉,會成為間壁22與第二軸部26的大徑外周面部分35b對置的狀態,因此呈能夠阻止粘性流體29在第一阻尼室31與第二阻尼室32之間移動的狀態。而且,轉子11的逆時針CCW旋轉結果會形成孔20隻在第二室37內開口的狀態,因此粘性流體29通過孔20的移動消失。其結果是,轉子11受到粘性流體29的流體壓力在高負荷狀態下旋轉。因此,便器座5緩慢關閉,從而避免便器座5與便器本體2強力碰撞。
[0104]接下來,若進行欲掀起平伏的便器座5的動作的話,則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即,轉子11以與葉片34的閥座72相反的一側為旋轉方向的前側旋轉。其結果是,如圖8(b)所示,與轉子11 一體旋轉的單向閥39在從粘性流體29受到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發生彈性變形,從而前端側部分沿周向位移而打開流體流路38,並維持該狀態。其結果是,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期間,粘性流體29通過流體流路38而從第二室37側移動到第一室36偵U。因此,便器座5能夠通過較輕的力動作而向上方轉動。
[0105]在此,在將平伏的便器座5稍稍向上方掀起之時,當使用者將手從便器座5移開時,由於轉子11的旋轉停止使單向閥39受到的流體壓力減少,因此單向閥39通過自身的彈性回復力而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從而關閉流體流路38。S卩,成為圖8 (a)所示的狀態。其結果是,在便器座5開始向下方轉動之時,粘性流體29的流體壓力施加到轉子11上,因而轉子11在高負荷狀態下旋轉。因此,便器座5緩慢關閉,從而能夠避免便器座5與便器本體2強力碰撞。
[0106](阻尼裝置的製造方法)
[0107]參照圖9對阻尼裝置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9是阻尼裝置7的製造方法的說明圖。製造阻尼裝置7時,首先,使轉子11從後端側貫通墊片42,將墊片42鄰接配置在凸緣部27的後方,從而成為通過墊片42覆蓋凸緣部27的後側圓環狀端面43的狀態。接下來,將O形環45裝設在O形環裝設槽44中而使其與轉子11固接,在此狀態下,將單向閥39裝設在葉片34上。並且,與這些操作並行,在使開口 14朝上的狀態下配置殼體10,且在殼體10內保持規定量的粘性流體29。
[0108]接下來,將轉子11插入殼體10中。在插入時,使轉子11與殼體10呈這樣的角度位置:轉子11的第二軸部26的小徑外周面部分35a與殼體10的間壁22對置,且葉片34以及單向閥39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內周面部分21a隔著間隙對置(參照圖2(b))。爾後,將第一軸部25插入到殼體10的圓形凹部19中,使第二軸部26的圓環狀的前端面與圓形底面18抵接。由此,轉子11在軸線L方向上的位置便被確定。
[0109]轉子11被定位後,轉子11的凸緣部27位於殼體10的內側,且粘性流體29在殼體10內充填在被區劃在比凸緣部27靠前側的位置的阻尼室30中。該狀態為圖9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放置規定放置時間,例如8小時,從而將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排出到外部。
[0110]在此,在按圖9所示的狀態(使殼體10的開口 14朝向上側的狀態)放置期間,殘留在圓形凹部19中的氣泡通過第一軸部25的缺口部33 (參照圖5)與圓形凹部19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向上方(開口 14側)移動。殘留在單向閥39下側的氣泡在沿著傾斜面76a (參照圖5)被導向單向閥39的內周側的同時向上方移動。形成為這樣的結構:在固定於葉片34的單向閥39的第一板部73、第二板部74的半徑方向內周側的端部與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之間設置有間隙,使沿傾斜面76a移動的氣泡容易向軸線L方向的後側(上方)移動。並且,殘留在流體流路38內的氣泡以及在單向閥39中殘留在由第一板部73、第二板部74以及連接部75圍成的空間內的氣泡在沿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69朝向上方且向外周側移動的同時,通過形成在連接部75的開口 77 (參照圖5)向單向閥39的外周側移動,且進一步朝向上方移動。在該路徑中,在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內周面部分21a之間,間隙促進氣泡向外周側移動且向上方移動。並且,到達阻尼室30上端的氣泡沿著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移動,從而經由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的間隙以及通過缺口部40a而設置在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的間隙G而排出到阻尼室30的外部。
[0111]凸緣部27的前側環狀端面41、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傾斜面)69以及單向閥39的傾斜面76a從軸線L方向的前側(下側)到後側(上側)具有比90度大且比180度小的傾斜角,且在傾斜面的軸線L方向後側(上側)的端部附近具有間隙。通過該結構,從軸線L方向(下側)上升的氣泡大多被導向間隙,因此很少有殘留氣泡。並且,凸緣部27的前側環狀端面41優選從第二軸部26的外周面35形成到環狀外周面40。通過該結構,從軸線L方向前側(下側)上升的氣泡通過前側環狀端面41的傾斜大多被導向設置在外周側的間隙,因此很少有殘留氣泡。[0112]在使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向外部排出之後,使轉子11從後端側貫通外罩15的中心孔13。並且,將外罩15的小徑部50插入到殼體10內,使外罩15向前方移動到小徑部50與大徑部51之間的臺階部與殼體10的開口 14的邊緣抵接。之後,使焊頭與外罩15的焊頭抵接部52的後端面抵接並產生沿軸線L方向振動的超聲波,從而在將外罩15向軸線L方向的前方壓入的同時將外罩15的大徑部51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超聲波焊接。
[0113]在超聲波焊接中,外罩15向前方移動到使其前端與墊片42抵接。之後,在外罩15與墊片42抵接之時,結束超聲波焊接。由此,外罩15的大徑部51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被焊接。並且,O形環45配置在外罩15的中心孔13的內周面與第三軸部28之間,且在轉子11能夠旋轉的狀態下,密封第三軸部28與外罩15之間。由此,完成阻尼裝置7。
[0114](作用效果)
[0115]根據本實施例,在阻尼裝置7的製造過程中,能夠通過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而將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排出到阻尼室30的外部。
[0116]在此,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期間,容積減少的第一室36的壓力上升,而容積增大的第二室37的壓力下降。因此,此時,若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通過轉子11與殼體10間的間隙等而從第一室36向第二室37移動,則氣泡會因急劇發生體積變化而產生破裂聲。但是,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阻尼裝置7,在製造過程中氣泡被從阻尼室30排除,因此能夠避免因氣泡而產生破裂聲等噪音。並且,也能夠避免當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急劇發生體積變化時因該體積變化而導致轉子11的旋轉變得不穩定的問題。
[0117](其他實施方式)
[0118]另外,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中,配置在轉子11的第三軸部28與外罩15的中心孔13的內周面之間的O形環45在轉子11能夠旋轉的狀態下密封第三軸部28與外罩15之間,由此來防止粘性流體29洩漏到殼體10的外部,但在阻尼裝置之中,也有將用於防止粘性流體29洩漏到殼體10外部的O形環配置在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與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之間的結構。在該結構的阻尼裝置中也適用本發明。
[0119]在此,在將O形環配置在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與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之間的結構的阻尼裝置中,在製造過程中,在殼體10中保持粘性液體,並將O形環裝設在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中,爾後,按照轉子11的軸部以及凸緣部27的順序從殼體10的底側插入到殼體10中,在該狀態下使殼體10的開口 14朝上來放置殼體10以及轉子11。並且,在放置時,在裝設在凸緣部27的O形環與殼體10的筒部17之間插入棒狀部件,通過棒狀部件使O形環45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內周側彎曲,從而在O形環45的周向的一部分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之間形成間隙。如此一來,通過放置而到達阻尼室30上端的氣泡沿著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朝向外周側移動,並從形成在棒狀部件周圍的O形環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間隙排出。因此,能夠將氣泡從阻尼室30排出到外部。之後,在經過了規定放置時間之後拔出棒狀部件,然後將外罩固定到殼體上。
[0120][阻尼裝置的另一例]
[0121]以下參照附圖對使用本發明的阻尼裝置的另一例進行說明。圖10是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的立體圖。圖11 (a)是沿軸線切斷阻尼裝置後的剖視圖,圖11 (b)是以與軸線L正交的方式切斷阻尼裝置的阻尼室而從軸線方向後方看到的剖視圖。圖12 (a)為轉子以及單向閥的立體圖,圖12 (b)為從前方看到的轉子以及單向閥的主視圖。
[0122]如圖10、圖11、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A形成為其殼體10的筒部17以及轉子11的第二軸部26比阻尼裝置7的長。並且,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A的葉片90的形狀以及單向閥91的形狀與阻尼裝置7的不同。並且,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A的轉子11在高負荷狀態下旋轉的方向與阻尼裝置7A的相反。因此,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中的大徑內周面部分21a與小徑內周面部分21b的順序與阻尼裝置7A的沿周向相反,且轉子11的第二軸部26的環狀外周面40中的大徑外周面部分35b與小徑外周面部分35a的順序沿周向相反。並且,將阻尼裝置7A裝設於西式便器I上時,相對於便器座5的旋轉中心軸8,從與阻尼裝置7相反一側連接旋轉中心軸8與轉子11。另外,由於阻尼裝置7A具有與阻尼裝置相同的結構,因此對對應的部分附加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0123](葉片以及單向閥)
[0124]圖13是未安裝單向閥91的的狀態下的轉子11的立體圖。圖14 (a)是從連接部側看到的單向閥91的立體圖,圖14(b)是從與連接部相反一側看到的單向閥91的立體圖。圖15是從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轉子11以及單向閥91的側視圖,圖15 (a)示出單向閥91關閉流體流路38時的狀態,圖15 (b)示出單向閥91打開流體流路38時的狀態。
[0125]如圖13所示,葉片90具有在使單向閥91能夠沿周向移動的狀態下將單向閥91的前端側部分支承在軸線L方向的前端側的單向閥支承部92。並且,葉片90具有在軸線L方向的後端側固定單向閥91的後端側部分的單向閥固定部93。在單向閥固定部93的前側設置有沿半徑方向突出的突出部94。單向閥固定部93形成為在周向具有比單向閥支承部92以及突出部94厚的厚度。在軸線L方向上,單向閥支承部92與突出部94之間被從半徑方向的外側切除,因切除而形成的部分成為流體流路38。
[0126]單向閥支承部92在外周側面具有臺階部95,比臺階部95靠前側的外周側端面成為載置單向閥91的前端部分的載置面96。比臺階部95靠後側的部分成為突部97。突部97的後端面成為流體流路38的前側壁面98。在突部97的外周側端部設置有在載置面96的上方向前方突出的突起99。
[0127]單向閥固定部93在軸線L方向的中途具有葉片側突部100。葉片側突部100的前側成為前側凹部101,葉片側突部100的後側成為後側凹部102。在葉片側突部100的外周側端部設置有在後側凹部102的底面的上方朝向後方突出的突起103。
[0128]突出部94的前表面成為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傾斜面)104。後側壁面104朝向後方(殼體10的開口 14偵D向外周側傾斜。
[0129]在此,在葉片90中,單向閥支承部92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的端面92a、比流體流路38靠內周側的部分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的端面38a、以及突出部94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偵D的端面94a位於同一平面上,成為供後述的單向閥91的閥部105抵接的閥座106。並且,單向閥支承部92的另一側的端面92b、比流體流路38靠內周側的部分的周向的另一側(順時針CW側)的端面38b、以及突出部94的周向一側(逆時針CCff側)的端面94b位於同一平面上,這些端面92b、端面38b和端面94b位於從單向閥固定部93的一側的端面93a朝周向另一側(順時針CW側)後退的位置。[0130]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轉子11為將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凸緣部27、第三軸部28和葉片34 —體形成的樹脂成型品。更具體地說,轉子11使用夾持軸線L配置的兩個模具而成形,其分型線位於葉片34上、第一軸部25的缺口部33上、凸緣部27的缺口部40a上、第三軸部28的缺口部28a上。並且,各缺口部40a形成為在分型線產生的毛邊具有從分別與第一軸部25、凸緣部27以及第三軸部28外切的外切圓不向外側突出的深度。並且,在轉子11在殼體10內沿軸線L方向定位的狀態下,在凸緣部27的缺口部40a的外周側與殼體10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形成有間隙G。另外,轉子11也可為由鋅壓鑄一體形成等的金屬成型品。
[0131]單向閥91由PBT等樹脂製成,且如圖12 (a)以及圖14所示,具有在葉片90的周向的一側(逆時針CCW偵彳)沿軸線L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一板部109、在葉片90的周向另一側(順時針CW側)沿軸線L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二板部110、以及連接第一板部109與第二板部110的連接部111。連接部111具有第一連接部112、第二連接部113以及第三連接部114。並且,單向閥91呈以通過軸線L的面為對稱面的面對稱,且第一板部109與第二板部110為同一形狀。
[0132]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前端的內周側端部分被切除而成為缺口部115,且通過缺口部115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前端面形成有傾斜面115a。在單向閥91安裝到葉片90的狀態下,傾斜面115a朝向後方(朝向殼體10的開口 14側)向第二軸部26側(內周側)傾斜。
[0133]如圖14所示,第一連接部112設置在單向閥91的軸線L方向的前端。第二連接部113設置在軸線L方向的後端。第三連接部114設置在第一連接部112與第二連接部113之間。在連接部111中,在第一連接部112與第三連接部114之間設置有前側開口 116,在第二連接部113與第三連接部114之間設置有後側開口 117。
[0134]第一連接部112連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側端部與第二板部110的外周側端部。在第一連接部112的後端部分設置有臺階部118,臺階部118的後側成為比臺階部118的前側壁薄的薄壁部119。第二連接部113在比第一板部109的外周側端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外周側端靠內周側的位置連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側部分和第二板部110的外周側部分。在第二連接部113的前端部分設置有臺階部120,臺階部120的前側成為比臺階部120的後側壁薄的薄壁部121。第三連接部114在比第一板部109的外周側端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外周側端靠內周側的位置連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側部分與第二板部110的外周側部分。第三連接部114的前端面成為周向的中心朝向後方凹陷的彎曲面,第三連接部114的後端面成為周向的中心朝向前方凹陷的彎曲面。
[0135]單向閥91在葉片90的葉片側突部100嵌入到後側開口 117中的狀態下被安裝於葉片90。在單向閥91安裝到葉片90的狀態下,呈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從周向的兩側夾持單向閥固定部93的狀態。並且,呈第一連接部112的薄壁部119插入到從突部97向前方突出的突起99的內周側,第二連接部113的薄壁部121插入到從葉片側突部100向後方突出的突起103的內周側的狀態。且呈單向閥支承部92的突部97與突出部94插入到單向閥91的前側開口 116中的狀態。如圖12 (a)所示,在單向閥支承部92的突部97和突出部94的周向一側(逆時針CCW側),在與前側開口 116的邊緣之間形成有間隙。在此,第二板部110的前端側部分成為用於開閉流體流路38的閥部105,且在單向閥91安裝於葉片90的狀態下,第二板部110內側的板面(第一板部109側的板面)與葉片90的閥座106抵接。
[0136]在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的狀態以及轉子11停止的狀態下,如圖15 (a)所示,呈安裝在葉片90的單向閥91不發生變形,閥部105與葉片90的閥座106抵接的狀態。因此,流體流路38被關閉。
[0137]若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則如圖15 (b)所示,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因單向閥91與轉子11 一體旋轉而從粘性流體29受到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單向閥91發生彈性變形,因而前端側部分位移到周向另一側(順時針CW側),從而在閥部105與閥座106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流體流路38被打開。並且,在轉子11沿逆時針CCW旋轉期間,單向閥91在從粘性流體29受到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發生彈性變形(前端側部分發生位移),從而在閥部105與閥座106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流體流路38維持在打開的狀態。另外,若單向閥91發生彈性變形從而單向閥91的第一板部109的第二板部110側的板面與單向閥支承部92的一側(逆時針CCW側)的端面92b抵接,則單向閥91進一步的彈性變形便被限制。即,單向閥支承部92作為限制單向閥39的彈性變形範圍(位移的範圍)的限制器而發揮作用。
[0138]若轉子11停止的話,則單向閥91通過自身的彈性回復力抵抗粘性流體29的粘性阻力,回復到原來的形狀。其結果是,如圖15 (a)所示,成為閥部105與葉片90的閥座106抵接的狀態,從而流體流路38被關閉。之後,若轉子11沿順時針CW旋轉的話,則在轉子11順時針CW旋轉期間,單向閥91在因其與轉子11 一體旋轉而受到的粘性流體29的流體壓力的作用下成為閥部105被壓向閥座106的狀態,並維持關閉流體流路38的狀態。
[0139](作用效果)
[0140]在本實施例中,轉子11的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也成為在軸線L方向朝向後方向外周側傾斜的錐面。並且,在第一軸部25設置有缺口部33。並且,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朝向後方且向外周側傾斜。並且,在單向閥91的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前端的內周側端部分被切除而成為缺口部115,通過缺口部115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的前端面設置有傾斜面115a。並且,在單向閥91的連接部111設置有前側開口 116。並且,在凸緣部27的缺口部40a的外周側與殼體10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形成有間隙G0
[0141]因此,在阻尼裝置7A的製造過程中,在殼體10中保持粘性流體29,且按照第一軸部25、第二軸部26以及凸緣部27的順序插入到殼體10內,若在將殼體10的開口 14朝上的狀態下放置,則殘留在圓形凹部19中的氣泡通過第一軸部25的缺口部33與圓形凹部19的內周面間的間隙而向上方移動。殘留在單向閥91下側的氣泡沿著傾斜面115a向上方移動。並且,殘留在流體流路38內的氣泡、以及在單向閥91中殘留在由第一板部109、第二板部110以及連接部111圍成的空間內的氣泡在沿著流體流路38的後側壁面104朝向外周側向上方移動的同時,通過形成在連接部111的前側開口 116而向單向閥91的外周側移動,繼而朝向上方移動。並且,到達阻尼室30上端的氣泡沿著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向外周側移動,且通過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而排出到阻尼室30的外部。並且,沿著凸緣部27的前側圓環狀端面41向外周側移動的氣泡經由通過缺口部40a而設置在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的間隙G而排出到阻尼室30的外部。
[0142]S卩,在本實施例中,在阻尼裝置7A的製造過程中,也能夠通過凸緣部27的環狀外周面40與殼體10的環狀內周面21的大徑環狀部分21c之間而將殘留在阻尼室30內的氣泡排出到阻尼室30的外部。
[0143]另外,上述的實施例示出了將阻尼裝置7、7A連接在西式便器I的便器座5的旋轉中心軸8上而使用的例子,但只要是通過以水平的旋轉中心軸為中心旋轉從而重心從旋轉中心軸的上方向側方變化的裝置,即可代替便器座5使用本發明。例如,能夠在洗衣機中的用於開閉洗滌物投入口的門的旋轉中心軸上連接使用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7A。並且,能夠在垃圾箱等開閉門的旋轉中心軸上連接使用本實施例的阻尼裝置7、7A。
【權利要求】
1.一種阻尼裝置,所述阻尼裝置具有:有底筒狀的殼體;以及轉子,所述轉子具有:軸部;以及圓環狀的凸緣部,所述凸緣部從所述軸部的軸線方向的一端向半徑方向擴展,按照所述軸部以及所述凸緣部的順序將所述轉子從所述殼體的底側插入到所述殼體中,在所述殼體內,比所述凸緣部靠所述底側的位置成為充填有粘性流體的阻尼室,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凸緣部中,朝向所述底側的環狀端面為朝向所述殼體的開口側向外周側傾斜的錐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阻尼裝置還包括: 葉片,所述形成在所述軸部的外周面並沿周向區劃所述阻尼室, 流體流路,所述流體流路為了使在所述阻尼室內區劃在所述葉片的周向一側的第一室與區劃在另一側的第二室連通而形成於所述葉片;以及單向閥,所述單向閥開閉所述流體流路, 構成所述流體流路且朝向所述底側的壁面朝向所述殼體的開口側向外周側傾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單向閥安裝於所述葉片, 在所述單向閥中,在與所述底對置的軸線方向的端面設置有傾斜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葉片為在所述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突條, 所述單向閥具有第一板部、第二板部以及連接部,所述第一板部在所述葉片的周向的一側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葉片的周向的另一側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一板部的外周側部分與所述第二板部的外周側部分, 在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通過切除與所述底對置的軸線方向的端部的內周側端部分而設置有所述傾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單向閥的所述連接部中設置有開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凸緣部的周緣設置有切除周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口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阻尼裝置還包括: 環狀的外罩,所述外罩固定在所述殼體的開口緣;以及 O形環, 所述轉子在所述凸緣部的與所述軸部相反的一側具有第二的軸部, 所述第二的軸部貫通所述外罩的中心孔, 所述O形環配置在所述第二的軸部與所述外罩的內周面之間,且在所述轉子能夠旋轉的狀態下密封所述第二的軸部與所述外罩之間。
【文檔編號】A47K13/04GK103519741SQ201310270250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
【發明者】小河洋介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