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風式捕蟲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01:35:2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捕蟲器,特別是一種運用旋風來捕捉蚊蟲及殺死蚊蟲的捕蟲器。
背景技術:
舒適乾淨的生活環境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目標,然而,在當今生活環境中卻伴隨著許多有害環境整潔及人體健康的昆蟲生物,如:蚊、蠅…等,其中,蒼蠅喜歡腐敗食物,並會將腐敗食物上的有害物質沾黏至另一物品上,因而造成蒼蠅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進而帶給人類很多的傳染病,反觀,蚊子不僅會叮咬吸食人體血液,而造成人體皮膚產生紅腫發癢現象,甚至登革熱、瘧疾等諸多疾病更是經由蚊子作為媒介來進行傳染,進而帶給人們在生活安全上極大威脅性。
為了防止斑蚊將病毒傳染至人類,因而目前市面上已出現許出消滅斑蚊的商品,例如:捕蠅拍、捕蠅紙、殺蟲劑以及蚊香等,然而,捕蠅拍與捕蠅紙的捕斑蚊方式,會造成斑蚊的屍體暴露於環境中,不但有礙觀瞻甚至更影響環境衛生,其中,捕蠅紙使用一段時間後,不僅會因為沾附到空氣中的灰塵與髒物而造成黏性降低,更降低了捕捉斑蚊的功效,而為了防止降低捕蠅紙捕捉斑蚊的功效,需時常替換新的捕蠅紙,進而常常更換捕蠅紙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殺蟲劑與蚊香是依賴氣體來達到撲殺或驅趕斑蚊的效果,但是,殺蟲器與蚊香所產生的氣體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更會衍生環保問題,故許多業者不斷研發創新的蚊蟲捕捉器具。
而目前常見的蚊蟲捕捉器具為捕蟲燈與捕蟲器,其中,捕蟲器是利用蚊蟲的趨旋光性,並於燈管外圍設置通電網層,使蚊蟲朝向燈管飛行而觸及通電網層時,利用電流將蚊蟲以電擊進行滅殺,而此種滅蚊蟲的方式雖有一定的效用,但捕蚊燈卻存在著耗電及使用上的安全隱憂等缺失,至於捕蟲器是於內部置入誘餌以及能快速殺死蚊蟲的液體,而捕蟲器通過誘餌使蚊蟲進入於捕蟲器內部,再通過液體將蚊蟲進行撲殺,然而,捕蟲器於實際使用時,液體容易打翻外露,進而造成環境的汙染與清理上的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風扇進行運轉時,能在捕蟲器內部產生旋風,使得蚊蟲被渦流而帶動至滅蚊裝置,進而滅蚊裝置能將蚊蟲殺死,藉以達到消滅蚊蟲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於蚊蟲死亡之前,能確保蚊蟲不會從捕蟲器的內部飛出至捕蟲器的外部,進而確保蚊蟲能被旋風風乾而死亡。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風扇長期運轉的情況下,風扇的扇葉能避免推積過多的蚊蟲與灰塵,進而能提高風扇的使用壽命。
為實現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旋風式捕蟲器,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捕蟲容器,具有一吸風口以及一高度位置不同於所述吸風口的排風口,所述吸風口與排風口之間通過一位於所述捕蟲容器內部的流動空間而相互連通,而所述流動空間具有至少一導流壁面;
一風扇,組裝於所述排風口,並能將所述流動空間內部的空氣朝向所述捕蟲容器外部進行抽吸,使得所述捕蟲容器外部的空氣能由所述吸風口進入至所述流動空間,進而使外部的空氣沿著所述導流壁面而形成一流動至所述流動空間底端的螺旋氣流,後續再由所述排風口排出;以及
一滅蚊裝置,設置於所述捕蟲容器的流動空間,用以將蚊蟲限制於所述流動空間內。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排風口的開口方向非垂直於所述上升氣流,並且,所述排風口的高度位置高於所述吸風口,而所述螺旋氣流於所述流動空間底部會由外向內流動,以轉變為一朝向所述排風口流動的上升氣流,且所述上升氣流介於所述螺旋氣流中央,並且,所述上升氣流流動至所述排風口時,所述風扇能將所述上升氣流轉變為一相交於所述上升氣流的第一排出氣流,此外,所述滅蚊裝置設為一能困住蚊蟲或黏住蚊蟲的黏著組件。
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排風口位於所述捕蟲容器前後左右側四者其中之一,而所述排風口的高度位置低於所述吸風口,使得所述螺旋氣流流動至所述排風口時,會轉變為一相切於所述螺旋氣流的第二排出氣流,此外,所述滅蚊裝置設為一能立即殺死蚊蟲的溶液或電網。
於前述兩實施例中,所述流動空間設為一由所述捕蟲容器頂部朝向底部延伸的漸縮結構或是一垂直於所述捕蟲容器頂部的平行柱體結構,又或者所述流動空間具有五個以上相互相鄰的導流壁面,使得所述流動空間的截面外觀呈現具有五邊以上的多邊形。
然而,所述管體具有多個相互套設的管件,所述每一個管件能選擇性改變與其他管件的相對位置,使得所述移動開口能接近或遠離於所述組接開口。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於風扇進行運轉時,風扇能將流動空間內的空氣向外抽吸,使得捕蟲容器外部的空間能沿著導流壁面流動,以形成流向至流動空間底部的螺旋氣流,使得蚊蟲能被螺旋氣流帶動至滅蚊裝置,進而滅蚊裝置能將蚊蟲給殺死,藉以能有效達到消滅蚊蟲的效果。
此外,由於風扇進行運轉時,流動空間內會形成流向至流動空間底部的螺旋氣流,使得蚊蟲能被螺旋氣流困住於流動空間底部,進而能避免蚊蟲從流動空間飛出至捕蟲容器的外部,並且,蚊蟲能被螺旋氣流風乾而死亡,進而能有效達到消滅蚊蟲的效果。
再者,排風口的高度位置高於吸風口,同時風扇組裝於排風口,使流動空間內部的空氣能形成流向至排風口的上升氣流,進而同時在流動空間內形成往下流動的螺旋氣流,藉此,風扇將蚊蟲與灰塵經由吸風口吸入至流動空間,能通過螺旋氣流將蚊蟲與灰塵限制於流動空間的底端,並能再通過螺旋氣流的離心力,使得蚊蟲與灰塵不會被上升氣流而移動至風扇,藉此,風扇長期運轉的情況下時,風扇的扇葉能避免推積過多的蚊蟲與灰塵,進而提高風扇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旋風式捕蟲器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分解圖;
圖3為流動空間呈現五邊柱形樣態的示意圖;
圖4為第一較佳實施例具體應用的示意圖;
圖5為旋風式捕蟲器於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6為旋風式捕蟲器於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為第二較佳實施例具體應用的示意圖;
圖8為旋風式捕蟲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9為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管體進行收縮的示意圖;
圖10為旋風式捕蟲器於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1為第四較佳實施例具體應用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旋風式捕蟲器;10-捕蟲容器;11-殼體;12-蓋體;13-凹槽;14-吸風口;15-排風口;16-流動空間;161-導流壁面;20-風扇;30-誘引裝置;31-發光件;40-滅蚊裝置;41-黏著組件;42-溶液;50-管體;51-組接開口;52-移動開口;53-管件;60-網體;A-螺旋氣流;B-上升氣流;C-第一排出氣流;D-第二排出氣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來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點將會隨著描述而更為清楚。
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旋風式捕蟲器1主要由一捕蟲容器10、一風扇20、一誘引裝置30以及一滅蚊裝置40所構成。所述捕蟲容器10具有能相互組卸的一殼體11以及一蓋體12,所述殼體11頂端沿著Z軸凹陷形成一凹槽13,再由所述凹槽13沿著Y軸開設形成一吸風口14,而所述蓋體12沿著Z軸貫穿形成一排風口15。
於此實施例中,所述殼體11與蓋體12兩者是以螺紋組接的方式而相互組裝在一起,當所述殼體11與蓋體12兩者相互組裝時,所述蓋體12覆蓋於所述殼體11的凹槽13,使得所述捕蟲容器10內部形成一連通所述吸風口14與排風口15的流動空間16,進而使所述吸風口14通過所述流動空間16而連通於所述排風口15,如圖所示,所述吸風口14的開口方向平行於Y軸,而所述排風口15的開口方向平行於Z軸,然而,所述吸風口14的開口方向平行於Y軸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所述吸風口14的開口方向能平行於X軸,同樣地,所述排風口15的開口方向平行於Z軸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所述排風口15的開口方向能傾斜於Z軸。
所述流動空間16內部具有一呈現環形的導流壁面161(或是無限個相互相鄰的導流壁面161),使得所述流動空間16的截面外觀呈現圓形(或是無限邊形)的樣態,其中,所述流動空間16具有一呈現環形的導流壁面161(或是無限個相互相鄰的導流壁面161)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如圖3所示,所述流動空間16可具有五個相互相鄰的導流壁面161,使得所述流動空間16的截面外觀呈現五邊形,然而,所述導流壁面161的數量可由五個調整為六個、七個、八個、甚至更多個導流壁面161所構成,使得所述流動空間16的截面外觀呈現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或是無限邊形,如圖所示,至於所述流動空間16設為一垂直於所述捕蟲容器10頂部的平行柱體結構。
再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所述風扇20組裝於所述捕蟲容器10的排風口15,而所述誘引裝置30組裝於所述捕蟲容器10的吸風口14,至於,所述滅蚊裝置40位於所述捕蟲容器10的流動空間16,於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誘引裝置30設為一發光件31,所述發光件31能將光源朝向所述吸風口14投射,而所述滅蚊裝置40設為一連接於所述導流壁面161的黏著組件41,所述黏著組件41用以黏住蚊蟲或困住蚊蟲,進而將蚊蟲限制於所述流動空間16內部。
請參閱圖4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所述風扇20通過一電源供應器(圖未示)而進行轉動,使得位於所述流動空間16外部的空氣能經由所述吸風口14進入所述流動空間16內部,並且,位於所述流動空間16外部的空氣會依序沿著所述導流壁面161流動以形成一流向至所述流動空間16底部的螺旋氣流A,當所述螺旋氣流A碰觸到所述流動空間16底部時,所述螺旋氣流A於所述流動空間16的底部會由外向內流動,以轉變形成一位於所述螺旋氣流A中央的上升氣流B,使得所述螺旋氣流A繞著所述上升氣流B,而所述上升氣流B平行於Z軸,並能將位於所述流動空間16內部的空氣朝向所述排風口15進行流動,使得位於所述流動空間16內部的空氣由內向外排出,其中,當所述上升氣流B流動至所述排風口15時,所述上升氣流B會撞擊到所述風扇20,使所述風扇20能將所述上升氣流B轉變為一相交於所述上升氣流B的第一排出氣流C,如圖所示,所述排風口15的開口方向不能垂直於所述上升氣流B,而所述第一排出氣流C垂直於Z軸,於此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出氣流C不能平行於所述Z軸。
同時,點亮所述發光件31,使所述發光件31能將光源朝向所述吸風口14投射,進而吸引蚊蟲飛向至所述吸風口14,當蚊蟲飛向至所述吸風口14時,蚊蟲會被吸入至所述流動空間16,並受到所述螺旋氣流A帶動而移動至所述流動空間16底部,其中,所述螺旋氣流A帶動蚊蟲移動的過程中,蚊蟲碰觸到所述黏著組件41,則會被所述黏著組件41黏住而限制行動,另外,未被所述黏著組件41黏住的蚊蟲,則會在所述流動空間16的底部被所述螺旋氣流A風乾而死亡。
此外,未被所述黏著組件41黏住的蚊蟲通過所述螺旋氣流A的離心力而被限制於所述流動空間16的底部,進而蚊蟲不會被所述上升氣流B而移動至所述排風口15,藉此,所述風扇20長期運轉的情況下時,所述風扇20能避免推積過多的蚊蟲或灰塵,進而提高所述風扇20的使用壽命。
請參閱圖5與圖6所示,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所述旋風式捕蟲器1進一步具有一管體50,使所述旋風式捕蟲器1主要由所述捕蟲容器10、風扇20、誘引裝置30、滅蚊裝置40以及管體50所構成,其中,所述捕蟲容器10與滅蚊裝置40兩者並不相同於第一較佳實施例,因而,於此實施例中,將只針對所述捕蟲容器10、滅蚊裝置40與管體50進行說明,相同的構件(風扇20與誘引裝置30)在此不加以贅述。
如圖所示,所述捕蟲容器10的流動空間16呈現上寬下窄的漸縮結構,而所述滅蚊裝置40設為一能立即殺死蚊蟲的溶液42,而所述溶液42可設為藥劑或是水,然而,所述滅蚊裝置40設為溶液42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所述滅蚊裝置40一電網,而所述電網同樣能達到立即殺死蚊蟲的功效,至於,所述管體50的局部區域是由撓性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組裝於所述吸風口14的組接開口51以及一開口方向能任意朝向橫軸或縱軸的移動開口52。
請參閱圖6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所述風扇20進行轉動,使所述捕蟲容器10外部空氣會先由所述管體50的移動開口52而流入所述流動空間16以形成所述螺旋氣流A,並且,由於所述流動空間16的外觀形狀呈現錐形樣態,會加快所述螺旋氣流A的流動速度,使得蚊蟲受到所述螺旋氣流A的帶動能快速移動到所述流動空間16底部,進而使蚊蟲能碰觸到所述溶液42而死亡。此外,由於所述管體50的局部區域是由撓性材質所構成,使得所述移動開口52能夠自由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移動開口52的開口方向能隨意朝向於X軸、Y軸或Z軸,致使得所述管體50的移動開口52能主動靠近任意位置的蚊蟲來達到吸蚊的效果。
然而,除了所述流動空間16呈現上寬下窄的漸縮結構能加快所述螺旋氣流A的流動速度,亦即能縮小所述吸風口14的開口體積來以使所述螺旋氣流A達到速度加快的功效。
請參閱圖8所示,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所述管體50,而所述捕蟲容器10、風扇20、誘引裝置30以及滅蚊裝置40四者的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二較佳實施例,在此不加以贅述。
請參閱圖8與圖9所示,所述管體50具有多個管件53,所述多個管件53 彼此相互套設,而每一個管件53能相對於其他所述管件53進行位移,使得每一個管件53能選擇性改變與其他管件53的相對位置,進而使所述管體50的移動開口52能接近或遠離於所述管體50的組接開口51,其中,當所述管體50的移動開口52接近於所述管體50的組接開口51時,能縮小所述管體50的體積,藉以使得所述旋風式捕蟲器1能方便收納。
此外,所述多個管件53相互套設時,所述管件53與管件53之間會預留間隙,使得所述移動開口52的開口方向能通過所述管件53與管件53之間的間隙而能朝向X軸、Y軸或Z軸。
請參閱圖10所示,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差別在於所述捕蟲容器10,而所述風扇20、誘引裝置30以及滅蚊裝置40四者的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二較佳實施例,在此不加以贅述。
如圖所示,所述排風口15形成於所述殼體11的左側面,並且,所述排風口15的高度位置地於所述吸風口14,然而,所述排風口15形成於所述殼體11的左側面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所述排風口15可形成於所述殼體11的前側面、後側面以及右側面三者其中之一,其中,所述排風口15組裝一網體60。
請參閱圖11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所述風扇20進行轉動,使所述捕蟲容器10外部的空氣經由所述吸風口14而流入所述流動空間16以形成所述螺旋氣流A,當所述螺旋氣流A流動至所述排風口15時,所述螺旋氣流A會轉變為一相切於所述螺旋氣流A的第二排出氣流D,而所述第二排出氣流D平行於Y軸,藉此,所述第二排出氣流D能將蚊蟲帶至所述網體60內,使得位於所述網體60內的蚊蟲被所述第二排出氣流D風乾而死亡。
以上的說明和實施例僅是範例性的,並不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下能夠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