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15:08:46 2
專利名稱:多功能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閥。
技術背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出現了水資源狀況惡化的趨勢,水資 源短缺及汙染越來越嚴重,城市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凸顯。針對城市 自來水的二次汙染問題以及由於源水汙染續存在自來水中的有害物 質,越來越多的以反滲透膜為核心過濾單元的家用純水機進入千家萬 戶。現有的家用純水機是以反滲透膜為核心過濾單元,經過對自來水 的多級預處理以及增壓後,再進入反滲透膜單元,所產純水可完全符 合發達國家的生活飲用水標準。但是,在現有的家用純水機中,其水 路控制以及運行水壓的控制是採用前置斷水球閥、減壓閥以及斷水電 磁閥來實現的,這種控制系統結構複雜,安全穩定性較低,成本過高, 難於降低家用純水機的生產成本,不利於推廣普及。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具有限定 水壓和自動控制閥門通斷狀態作用的多功能閥。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多功能閥, 包括閥體和位於閥體內的控制杆,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水源腔、低壓 腔和進水腔,低壓腔與出水口連接,低壓腔與壓力水源腔間設有受水 壓作用使控制杆產生往復運動的感壓組件,所述感壓組件由承受壓力 水源腔水壓的上感壓元件和承受低壓腔水壓的下感壓元件構成,上感 壓元件與壓力水源腔的接觸面積小於下感壓元件與低壓腔的接觸面 積,所述閥體內還設有對控制杆構成頂持的彈性構件。多功能閥的進水腔通過管道與自來水源連接,自來水通過低壓腔 輸出,經過多級預處理以及增壓後分為兩路, 一路進入反滲透膜過濾 單元, 一路與壓力水源腔連通。此時感壓組件在壓力水源腔較高水壓 作用下連帶控制杆向下移動,控制杆底端通過封水口頂開封水膜片, 低壓腔與進水腔通水,當低壓腔的水壓增大並接近設定值時,感壓組 件承受的水壓力趨於平衡,因而控制杆底端對封水膜片的下壓力小於 彈性構件的上頂力,封水膜片向上運動直至封水口密閉,從而實現控 制低壓腔流出的水壓和閥門通斷狀態的目的。所述低壓腔與壓力水源腔間設有凸出於閥體內壁的壓板,上感壓 元件和下感壓元件套裝在控制杆上通過上螺母、下螺母與控制杆固定 連接,上、下感壓元件周邊與壓板、閥體、閥座密封連接。所述上感壓元件和下感壓元件與控制杆可設為一體結構,上感壓 元件和下感壓元件分別設有密封圈,上感壓元件的密封圈周邊與壓板 內表面接觸,下感壓元件的密封圈周邊與閥體內表面接觸。所述低壓腔與進水腔由隔水板隔開,隔水板底部設供控制杆下端 通過的封水口,封水膜片固定在封水墊片上。控制杆、封水膜片、封 水墊片和彈性構件構成低壓腔、進水腔之間控制水流通、斷兩種狀態 的封水組件,封水膜片周邊通過下閥蓋與閥體壓緊固定。所述多功能閥設有使控制杆下移的開啟按鈕,開啟按鈕與控制杆
上端之間設有密封膜片,密封膜片周邊通過上閥蓋與閥體壓緊固定。 綜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多功能閥閥體內感壓組件連帶 控制杆往復運動使進水腔、低壓腔之間水流通、斷兩種狀態受到控制, 且低壓腔出水水壓也受到限定。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閥包括閥體109和位於閥體109內的控制杆114,閥體109內設有壓板107、壓力水源腔113、低 壓腔103和進水腔102,低壓腔103與迸水腔102由隔水板124隔開, 隔水板124底部設供控制杆114下端通過的封水口 121,封水膜片118 固定在封水墊片120上,控制杆114、封水膜片118、封水墊片120 和彈性構件122構成低壓腔103、進水腔102之間控制水流通、斷兩 種狀態的封水組件,封水膜片118周邊通過下閥蓋123與閥體109壓 緊固定。低壓腔103與壓力水源腔113間設有受水壓作用使控制杆 114產生往復運動的感壓組件,所述感壓組件由承受壓力水源腔113 水壓的上感壓元件106和承受低壓腔103水壓的下感壓元件104構 成,上感壓元件106與壓力水源腔113的接觸面積小於下感壓元件 104與低壓腔103的接觸面積,閥體內低壓腔103與壓力水源腔113 間設有凸出於閥體109內壁的壓板107,上感壓元件106和下感壓元件104套裝在控制杆114上通過上螺母108、下螺母105與控制杆114 固定連接,上感壓元件106與下感壓元件104之間設有承壓託板126 且上、下感壓元件周邊通過壓板107、閥體109、閥座116密封連接。 多功能閥頂部設有可作用於控制杆114的幵啟按鈕112,開啟按鈕112 與控制杆114間設有密封膜片lll,密封膜片111周邊通過上閥蓋110 與閥體109壓緊固定。 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上感壓元件106和下感壓元件 104與控制杆114為一體結構,上感壓元件106和下感壓元件104分 別設有密封圈207,上感壓元件106的密封圈207周邊與壓板107內 表面接觸,下感壓元件104的密封圈207周邊與閥體109內表面接觸, 低壓腔103與進水腔102由隔水板124和密封環203分隔密封,其他 各部分設置與實施例l相同。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閥的工作原理是多功能閥的進水腔通過管道 與自來水源連接,自來水通過低壓腔輸出,經過多級預處理以及增壓 後分為兩路, 一路進入反滲透膜過濾單元, 一路與壓力水源腔連通。 初始狀態時,增壓泵未開始工作,壓力水源腔無水壓,此時控制杆受 到彈性構件的頂持作用,封水墊片也在彈性構件的頂持作用下與封水膜片構成進水腔、低壓腔之間的封水組件,即在增壓泵沒有工作時閥 門處於封閉斷水狀態。通過下壓開啟按鈕使低壓腔與增壓泵進水口之 間水路注滿水,在增壓泵開始工作時,壓力水源腔內的水壓增大,當 P&〉P2S2+F時(h是壓力水源腔內的水壓,Si是上感壓元件與壓力水源
腔的接觸面積,P2是低壓腔內的水壓,S2是下感壓元件與低壓腔的接觸面積,f為彈性構件的頂持作用力),感壓組件帶動控制杆向下移動,且控制杆底端推動封水膜片向下移動,自來水源從進水腔經封水 口流入低壓腔。當低壓腔水壓趨近於低壓腔壓力限定值時,即pf(pa-f)/s2,因為p,sys2為固定值,則p。與彈簧力負相關,彈簧 力越大設定值越小,彈簧力越小設定值越大,既可以通過調整s,、 s2、f的大小來調整閥門輸出水壓的大小。當低壓腔的水壓P2等於設定值p。時,感壓組件上下承受的水壓力平衡,彈性構件頂持封水膜片向上 運動,直至封水口密閉。當增壓泵由運行狀態變為停機狀態時,泵後 水壓降低,封水口密閉狀態持續,直到增壓泵再次啟動。重複上述工 作過程,就可以實現多功能閥限定輸出水壓、且增壓泵開機與停機與 閥門封水口開啟和封閉同步聯動的功能。
權利要求1、多功能閥,包括閥體(109)和位於閥體(109)內的控制杆(114),其特徵在於,所述閥體(109)內設有壓力水源腔(113)、低壓腔(103)和進水腔(102),低壓腔(103)與出水口(117)連接,低壓腔(103)與壓力水源腔(113)間設有受水壓作用使控制杆(114)產生往復運動的感壓組件,所述感壓組件由承受壓力水源腔(113)水壓的上感壓元件(106)和承受低壓腔(103)水壓的下感壓元件(104)構成,且上感壓元件(106)與壓力水源腔(113)的接觸面積小於下感壓元件(104)與低壓腔(103)的接觸面積,所述閥體(109)內還設有對控制杆(114)構成頂持的彈性構件(122)。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闊,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感壓元 件(106)和下感壓元件(104)套裝在控制杆(114)上,通過上螺 母(108)、下螺母(105)與控制杆(114)固定連接,上感壓元件(106) 與下感壓元件(104)之間設有承壓託板(126)且上感壓元件與下感 壓元件的周邊通過壓板(107)、閥體(109)、閥座(116)密封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閥,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感壓 元件(106)和下感壓元件(104)與控制杆(114)可設為一體結構, 上感壓元件(106)和下感壓元件(104)分別設有密封圈(207),上 感壓元件(106)的密封圈(207)周邊與壓板(107)內表面接觸, 下感壓元件(104)的密封圈(207)周邊與閥體(109)內表面接觸。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多功能閥,其特徵在於, 所述低壓腔(103)與進水腔(102)由隔水板(124)隔開,隔水板(124)底部設供控制杆(114)下端通過的封水口 (121),封水膜片 (118)固定在封水墊片(120)上與封水口(121)匹配,控制杆(114)、 封水膜片(118)、封水墊片(120)和彈性構件(122)構成低壓腔(103)、 進水腔(102)之間控制水流通、斷兩種狀態的封水組件,封水膜片(118)周邊通過下閥蓋(123)與閥體(109)壓緊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功能 閥設有使控制杆(114)下移的開啟按鈕(112),開啟按鈕(112)與 控制杆(114)上端之間設有密封膜片(111),密封膜片(111)周邊 通過上閥蓋(110)與閥體(109)壓緊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閥。多功能閥包括閥體和位於閥體內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設有受水壓作用使控制杆產生往復運動的感壓組件,感壓組件由承受壓力水源腔水壓的上感壓元件和承受低壓腔水壓的下感壓元件構成,且上感壓元件與壓力水源腔的接觸面積小於下感壓元件與低壓腔的接觸面積,以及由控制杆和彈性構件頂持的封水組件。本實用新型能起到限定多功能閥輸出水壓、且增壓泵開機與停機與閥門封水口開啟和封閉同步聯動的功能。本實用新型可廣泛用作家用純水機前置水路與水壓控制閥門。
文檔編號F16K99/00GK201028122SQ20072007886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26日
發明者吳瑞昌 申請人:劉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