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數據傳輸方法以及轉發設備與流程
2023-05-17 01:18:11 3
本申請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以及轉發設備。
背景技術:
:在路由器通過交換機互聯時,使用單鏈路互聯時容易出現單點故障,造成業務中斷。為了避免單點故障,提高網絡可靠性,同時也為了提高路由器和交換機之間鏈路帶寬,通常採用多鏈路互聯方式。當前,為了滿足網絡可靠性,同時提高鏈路帶寬,路由器運行主備trunk模式(trunk有兩個成員口,一個成員口為主用,另一個成員口為備用),路由器只會和與主用成員口相連接的交換機進行埠聚合,而與備用成員口相連的交換機則處於備用狀態。由於路由器只使用其中一臺交換機與主用成員口相連的鏈路進行數據傳輸,而另一臺交換機與備用成員口相連的鏈路空閒且不傳輸數據,佔用了鏈路帶寬,故致使鏈路帶寬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技術實現要素: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以及轉發設備,用於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有鑑於此,本申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轉發設備,所述轉發設備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第一鏈路,所述轉發設備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第二鏈路,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第二鏈路聚合於所述轉發設備內的中繼trunk接口,所述方法包括:轉發設備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虛擬區域網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轉發設備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一虛擬區域網標識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 備根據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第二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轉發設備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通過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轉發設備能夠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能夠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鏈路和所述第二鏈路可以同時傳輸數據,進而能夠有效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在一個可能的設計中,轉發設備將第一vlan子接口與第一物理接口關聯,並與第二物理接口關聯;以及轉發設備將第二vlan子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關聯,並與第一物理接口關聯;其中,轉發設備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轉發設備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將vlan子接口與物理接口關聯,轉發設備可以實現使用虛擬的vlan子接口通過實際的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其中,通過設置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備用物理接口,轉發設備可以使用vlan子接口通過主用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並且在主用物理接口出現故障的時候,轉發設備可以將主用物理接口切換至備用物理接口傳輸數據,保障數據傳輸的可靠和穩定。在又一個可能的設計中,轉發設備生成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該路由轉發表用於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生成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轉發設備可以正確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主用物理接口,即第一 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正確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主用物理接口,即第二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並且可以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備用物理接口,即第二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可以在第二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備用物理接口,即第一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保障數據傳輸的連貫性。可選的,當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本申請實施例中,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通過將第一vlan子接口在出現故障的第一物理接口上傳輸的數據切換至第二物理接口進行傳輸,有效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可選的,當轉發設備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的故障恢復時,轉發設備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本申請實施例中,在第一物理接口故障恢復時,轉發設備通過將第一vlan子接口在第二物理接口上傳輸的數據切換回第一物理接口進行傳輸,有效避免了第一物理接口的閒置情況,充分提高了鏈路帶寬的利用率。本申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轉發設備,該轉發設備用於實現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種可能的設計所涉及的數據傳輸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過硬體實現,也可以通過硬體執行相應的軟體實現。所述硬體或軟體包括一個或多個與上述功能相對應的模塊。本申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轉發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以及網絡接口;其中,所述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序,所述網絡接口包括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中的程序,以實現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的數據傳輸方法。所述存儲器、所述處理器以及所述網絡接口使用總線系統通信。本申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用於存儲電腦程式, 該電腦程式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種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至少一種方法的指令。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一鏈路,轉發設備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二鏈路,第一鏈路與第二鏈路聚合於轉發設備內的trunk接口;通過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轉發設備能夠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能夠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附圖說明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中應用場景的網絡拓撲示意圖;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方法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接收數據的一個流程示意圖;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發送數據的一個流程示意圖;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當本申請中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數詞時,除非根據上下文其確實表達順序之意,應當理解為僅僅起區分的作用,在此不作限制。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於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於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於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本申請實施例描述的應用場景是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並不構成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可知,隨著網絡架構的演變和新業務場景的出現,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對於類似的技術問題,同樣適應。鏈路聚合(linkaggregation),是指將多個物理接口捆綁在一起,成為一個邏輯接口(本申請中稱為中繼trunk接口),以實現出/入流量在各成員接口中的負荷分擔,交換機根據用戶配置的接口負荷分擔策略決定報文從哪一個成員接口發送到對端的交換機。當交換機檢測到其中一個成員接口的鏈路發生故障時,能夠停止在此接口上發送報文,並根據負荷分擔策略在剩下鏈路中重新計算報文發送的接口,故障接口恢復後再次重新計算報文發送接口。其中,鏈路聚合可分為: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合和鏈路匯聚控制協議(linkaggregationcontrolprotocol,lacp)鏈路聚合。並且,在乙太網鏈路中,鏈路聚合中創建的trunk接口可以稱為eth-trunk接口,eth-trunk接口是一種可以動態創建的接口,該類型接口可以綁定若干物理的乙太網接口作為一個邏輯接口使用,而加入到eth-trunk接口的乙太網接口可以稱為成員接口。手工負載分擔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員接口的加入完全由手工來配置,不需要lacp的參與。該模式下,處於主用(selected)狀態的接口參與數據的轉發,分擔負載流量,而處於備用(standby)狀態的接口不參與數據轉發與負載流量的分擔。lacp鏈路聚合包含兩種類型:靜態lacp模式鏈路聚合和動態lacp模式鏈路聚合。在靜態lacp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員接口的加入,都是由手工配置完成的。但與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合不同的是,該模式下lacp報文參與活動接口的選擇。在動態lacp模式下,eth-trunk接口的建立,成員接口的加入,活動接口的選擇完全由lacp通過協商完成。下面結合圖1對本申請實例的應用場景進行舉例說明。如圖1所示,路由器r1與路由器r2採用跨設備互聯的方式連接。具體來說:在乙太網網絡中,採用物理鏈路相連,路由器r1通過第一鏈路經交換機sw1、交換機sw2與路由器r2相連,使得路由器r1和路由器r2之間構建有一條通信通道(如 圖中虛線所示),路由器r1通過該通信通道可以將數據傳輸至路由器r2。路由器r1通過第二鏈路經交換機sw3、交換機sw2與路由器r2相連,使得路由器r1與路由器r2之間構建有另一條通信通道(如圖中點畫線所示),路由器r1也可以通過該通信通道將數據傳輸至路由器r2。其中,路由器r1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交換機sw1相連構建所述第一鏈路,路由器r1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交換機sw3相連構建所述第二鏈路,並且該第一鏈路和第二鏈路聚合於路由器r1內的trunk接口,即將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捆綁為一個邏輯接口。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兩個物理接口、兩條鏈路、跨兩臺交換機互聯,且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可以包括路由器、三層交換機、防火牆、分組傳送網設備等等,為了方便描述,本申請中,上面提到的設備統稱為轉發設備。下面結合圖2,對本申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方法應用於圖1所示的場景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轉發設備為路由器進行舉例說明,該路由器的配置可以由用戶進行手工配置。201、轉發設備配置trunk接口;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可以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第一鏈路,且轉發設備可以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第二鏈路;轉發設備可以將第一鏈路和第二鏈路聚合於預先創建的trunk接口內,還可以將該第一鏈路和第二鏈路聚合於新創建的trunk接口。需要說明的是,轉發設備新創建的trunk接口可以採用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合創建,還可以採用lacp鏈路聚合創建,具體此處不做限定。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在創建trunk接口時可以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與所述trunk接口進行關聯,即將該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加入到trunk接口的成員接口組內。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還可以設置該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內的第一接口標識id以及設置該第二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內的第二接口標識id。例如:在轉發設備內,第一物理接口的編號為gei1/0/1,第二物理接口的編號為gei2/0/1,轉發設備可以設置該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 口內的第一接口標識id為接口port1;設置該第二物理接口的第二接口標識id為port2。通過設置該第一接口標識id和第二接口標識id可以便於轉發設備配置系統命令時運算開銷,尤其是在大批量配置時。如需配置trunk接口內的20個物理接口,則在配置命令時可以使用如port1、port2、……port20的命令字符即可達到批量配置效果。202、轉發設備創建trunk接口的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可以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理解的是,轉發設備還可以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以及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轉發設備創建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vlanid的方式可以為轉發設備接收用戶手工輸入的配置。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創建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vlanid的方式還可以是轉發設備內預置的程序執行完成的,具體此處不做限定。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上述轉發設備可以為trunk接口創建數量不少於2的vlan子接口。需要說明的是,通過配置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id,轉發設備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分別傳輸數據。請參閱圖3,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接收數據的一個流程示意圖,採用該流程圖對應的流程可以實現負載均衡,具體地:步驟s1:vlan子接口接收到trunk接口發送的報文;步驟s2:vlan子接口檢測該報文是否攜帶有vlanid,若是,則執行步驟s4,若否,則執行步驟s3;步驟s3:vlan子接口為該報文標記上預設的vlanid(一般默認為虛擬區域網vlan1),並執行步驟s4;步驟s4:vlan子接口判斷該報文所攜帶的vlanid是否在允許通過的範圍內,若是,則執行步驟s6,若否,則執行步驟s5;本實施例中,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允許攜帶有第一vlanid的報文通過,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允許攜帶有第二vlanid的報文通過。步驟s5:vlan子接口丟棄該報文;步驟s6:vlan子接口確認接收該報文。本申請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發送接收到的報文,以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發送接收到的報文為例,請參閱圖4,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發送數據的一個流程示意圖,具體地:步驟s1:vlan子接口檢測待發送的報文所攜帶的vlanid是否與預設的vlanid相同,若是,則執行步驟s2,若否,則執行步驟s3;本實施例中,vlan子接口在發送報文時,需要通過檢測該報文所攜帶的vlanid是否與預設的vlanid相同判斷該報文是否為預設的報文,即系統默認的報文。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不同廠商生產的轉換設備其所設置的預設的vlanid並不相同。為確保預設的報文能夠被對端vlan子接口正常接收,需要剝離該預設的vlanid之後才能夠發送該預設的報文。步驟s2:vlan子接口剝離該報文中攜帶的vlanid,並執行步驟s4;步驟s3:vlan子接口保持該報文原有攜帶的vlanid,並執行步驟s4;本實施例中,對於攜帶有非預設的vlanid的報文,vlan子接口可以保留該報文原有攜帶的vlanid,以實現該報文能夠被對端vlan子接口正常接收。其接收流程可以如圖3所示。例如:轉發設備的第一vlan子接口向第一交換機發送攜帶有第一vlanid的報文時,該第一交換機的vlan子接口的vlanid也需配置為第一vlanid,即只允許攜帶有第一vlanid的報文通過,才能使得該報文能夠被該第一交換機的vlan子接口接收。所以綜上可知,vlan子接口在發送攜帶有非預設的vlanid的報文時,可以不剝離該報文所攜帶的vlanid。步驟s4:vlan子接口通過關聯的物理接口發送該報文。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可以設置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發送報文,同時可以設置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發送報文。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當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發送報文時,第一物理接口所連接的第一交換機的vlan子接口可以將其vlanid配置為第一vlanid;當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發送報文時,第 二物理接口所連接的第二交換機的vlan子接口可以將其vlanid配置為第二vlanid。可選的,本申請實施例還可以包括以下步驟:轉發設備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設置主用物理接口和備用物理接口;本實施例中,為實現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傳輸的數據能夠到達對端第一交換機或者第二交換機,轉發設備需要將vlan子接口這類邏輯接口與實際物理接口進行關聯。轉發設備可以將第一vlan子接口與第一物理接口進行關聯,並可以將第一vlan子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進行關聯。轉發設備還可以將第二vlan子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進行關聯,並還可以將第二vlan子接口與第一物理接口進行關聯。在一種可選的實現方式中,通過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設置關聯的物理接口,轉發設備可以設置其在路由轉發表中的先後順序,在前即為優先選擇的物理接口,為主用物理接口,在後則為備用物理接口。轉發設備可以優先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設置的主用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其中在主用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將由主用物理接口傳輸的數據切換至預先設置好的備用物理接口進行數據續傳,以保障數據傳輸的穩定和可靠。本實施例中,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設置為第一物理接口,備用物理接口可以設置為第二物理接口;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設置為第二物理接口,備用物理接口可以設置為第一物理接口。依據於上述設置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備用物理接口,該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優先使用第一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該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優先使用第二物理接口進行數據傳輸。並且在第一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該第一vlan子接口可以將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的數據切換至使用第二物理接口進行數據續傳;在第二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該第二vlan子接口可以將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的數據切換至使用第一物理接口進行數據續傳。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當trunk接口的成員接口組內的物理接口數量大於2時,轉發設備可以設置除第一物理接口以外的其他物理接口 都為該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即將物理接口加入到路由轉發表中第一物理接口之後。轉發設備還可以設置除第二物理接口以外的其他物理接口都為該第二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具體此處不做限定。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可以通過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內的接口標識id將其與vlan子接口進行關聯。該關聯方式可以是在轉發設備配置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和備用物理接口時,使用物理接口的接口標識id進行系統命令的配置。例如: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時,可以使用port-master1命令,其中master意指主用的,port1為第一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內的第一接口標識id,這裡設置的是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主用物理接口。203、轉發設備生成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關的路由轉發表;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可以依據路由/交換機的上層協議生成與上述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關的路由轉發表。該上層協議可以是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rip)、內部網關路由協議(interiorgatewayroutingprotocol,igrp)、增強內部網關路由線路協議(enhancedinteriorgatewayroutingprotocol,eigrp)、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openshortestpathfirst,ospf)、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is-is)以及邊界網關協議(bordergatewayprotocol,bgp),具體此處不做限定。該路由轉發表其形式可以如表1所示:destination/masknexthopflagtimestampinterface10.153.17.0/2410.153.17.99ut[0]gei1/0/110.153.18.0/2410.153.18.88ut[0]gei2/0/1表1表1中,轉發設備生成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轉發表的條目如第二行所示,生成的第二vlan子接口的路由轉發表的條目如第三行所示;轉發設備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發送目的地址為10.153.17.0的信息,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發送目的地址為10.153.18.0的信息。其中,destination/mask項為該轉發設備的目的地址和掩碼長度。例如:在表1中10.153.17.0/24指的是目的地址為10.153.17.0,掩碼長度為24,而掩碼長度24指代目的地址的子網掩碼為c類地址,默認為:255.255.255.0。nexthop項為下一跳地址,該地址是與轉發設備直連的地址。例如:在表1中轉發設備通過第一vlan子接口發送目的地址為10.153.17.0的信息,需要將該信息先發送至下一跳地址10.153.17.99進行轉發。flag項為對該條轉發信息性質描述的標識。例如:u代表路由up,處於可用狀態;g代表網關路由;h代表本機路由;b代表黑洞路由;d代表動態路由;s則代表靜態路由;r代表被拒絕的路由,處於不可用狀態;e代表多路徑等價路由;l代表由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arp)或電子存儲系統(electronicstoreinformationsystem,esis)生成的路由。timestamp項為時間戳,用於指示該表項在路由轉發表中生成的時間。該項不用於路由轉發表的信息轉發,即轉發設備在查找路由轉發表轉發信息時並不需要利用到該項。但在分布式系統中該時間戳中所包含的時間值可作為故障診斷與排錯時的參考,還可以用於驗證該項是否從主板到i/o板定時刷新,同時還可以用於驗證轉發設備內部功能是否老化。例如:在表1中t[0]指的是轉發設備從接收目的地址為10.153.17.0的信息到生成該信息在路由轉發表中的條目(即表1中的第二行)時的延遲時間,其延遲時間為0。interface項為轉發的出接口,用於指示轉發設備轉發信息時所使用的埠。例如:在表1中,第一vlan子接口所使用的出接口為物理接口gei1/0/1;第二vlan子接口所使用的出接口為物理接口gei2/0/1。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在路由轉發表中interface項可以存在多個出接口。例如:在轉發設備中,第一物理接口為gei1/0/1,第二物理接口為gei2/0/1;轉發設備通過第一vlan子接口所發送目的地址為10.153.17.0的信息時,其使用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一物理接口,備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二物理接口;轉發設備通過第二vlan子接口所發送目的地址為10.153.18.0的信息時,其使用的主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二物理接口,備用物理接口可以是第一物理接口,如表2所示:表2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可以縱向掃描該路由轉發表的interface項,選擇可用的出接口進行切換。204、轉發設備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依據於上述轉發設備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的第一vlanid以及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的第二vlanid。轉發設備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允許攜帶有第一vlanid的數據通過並發送,可以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允許攜帶有第二vlanid的數據通過並發送。需要說明的是,依據於上述轉發設備生成的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相關的路由轉發表,第一vlan子接口發送數據所使用的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二vlan子接口發送數據所使用的第二物理接口可以互為主備。可以理解的是,基於上述內容,轉發設備可以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可以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實現數據傳輸的均衡分擔負載,充分利用鏈路帶寬。可選的,本申請實施例還可以包括以下步驟:當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將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換為備用物理接口。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根據路由轉發表將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換為備用物理接口,即將該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當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根據路由轉發表將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切換為備用物理接口,即將該第二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為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 據。其中,轉發設備可以周期性的檢測每個物理接口是否故障。在該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從路由轉發表中的interface項刪除該物理接口,並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顯示可用的物理接口。需要說明的是,該物理接口故障可以為鏈路故障或對端設備故障,其檢測手段可以基於物理接口硬體的中斷告警、乙太網操作管理維護(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oam)或者雙向轉發偵測(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具體此處不做限定。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從第一vlan子接口所對應的路由轉發表中的interface項刪除該第一物理接口,並可以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只顯示第二物理接口在該路由轉發表中。從而可以實現將該路由轉發表中interface項的出接口由主用物理埠切換為備用物理埠的過程。轉發設備可以將第一vlan子接口在該故障的第一物理接口傳輸的數據切換到第二物理接口繼續進行傳輸。本實施例中,當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轉發設備可以從第二vlan子接口所對應的路由轉發表中的interface項刪除該第二物理接口,並可以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只顯示第一物理接口在該路由轉發表中。從而可以實現將該路由轉發表中interface項的出接口由主用物理埠切換為備用物理埠的過程。轉發設備可以將第二vlan子接口在該故障的第二物理接口傳輸的數據切換到第一物理接口繼續進行傳輸。下面舉例說明,例如,當第一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即第一物理接口gei1/0/1不可用,轉發設備可以從上述表2所示的路由轉發表中刪除該第一物理接口gei1/0/1,並刷新路由轉發表,以只顯示可用的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在路由轉發表中。該刷新後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錶轉發表中可以如表3所示:表3此時,路由轉發表中所示的出接口顯示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可用,即 該第一vlan子接口此時只能夠通過備用物理接口傳輸數據,而不能夠使用主用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完成了主用物理接口切換為備用物理接口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當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的故障恢復時,轉發設備可以將可用的第一物理接插入到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轉發表的interface項中。並可以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同時顯示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路由轉發表中,且第一物理接口顯示在第二物理接口之前。此時路由轉發表中interface項的出接口的主用物理埠以及備用物理埠都為可用狀態,路由器可以按照縱向順序掃描埠鍊表,優先選擇主用物理埠,將備用物理埠切換回主用物理埠。轉發設備可以將該第一vlan子接口在第二物理接口上傳輸的數據切換回第一物理接口進行傳輸。需要說明的是,當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的故障恢復時,轉發設備可以將可用的第二物理接口插入到第二vlan子接口的路由轉發表的interface項中,並可以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在路由轉發表中同時顯示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且第二物理接口顯示在第一物理接口之前。此時路由轉發表中interface項的出接口的主用物理埠以及備用物理埠都為可用狀態,路由器可以按照縱向順序掃描埠鍊表,優先選擇主用物理埠,將備用物理埠切換回主用物理埠。轉發設備可以將該第二vlan子接口在第一物理接口上傳輸的數據切換回第二物理接口進行傳輸。例如,當第一物理接口故障恢復時,即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可用,轉發設備可以將該第一物理接口插入到上述表3所示的路由轉發表中,並可以刷新該路由轉發表,以同時顯示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和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在路由轉發表中,且第一物理接口gei1/0/1顯示在第二物理接口gei2/0/1之前。該刷新後的第一vlan子接口的路由錶轉發表中可以如表4所示:表4此時,路由轉發表中所示的出接口顯示第二物理接口gei2/0/1以及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同時可用。轉發設備可以按照縱向順序掃描interface項鍊 表,優先選擇主用物理埠gei1/0/1,完成了備用物理接口切換回主用物理接口的過程。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將備用物理埠切換回主用物理埠時,可以採用立即回切方式,也可以採用延遲回切方式。其中,在採用延遲回切方式時,轉發設備還可以接受用戶預先設置的時長進行延遲回切,具體此處不做限定。下面對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如何配置系統命令進行舉例介紹,需要說明的是,其中對於採用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合創建的trunk接口以及採用lacp鏈路聚合創建的trunk接口,其系統命令的配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實現。此處以轉發設備在手工負載分擔模式下為例,其系統命令具體可以如下:本實施例中,在手工負載分擔模式下,創建trunk接口可以採用如下方式:interfaceeth-trunk1modemanualdot1q-load-balance其中,interface是面向對象程式語言中接口操作的關鍵字,其功能是把所需成員組合起來,以生成封裝一定功能的集合;上述命令可以應用於乙太網鏈路,在該鏈路中轉發設備創建的eth-trunk接口為eth-trunk1,需要說明的是,在基於同步光學網絡/同步數字系列的包交換(packetoversonet/sdh,pos)鏈路中,轉發設備還可以創建ip-trunk接口。mode命令用於配置系統設備的模式;manual意為手工的;dot1q-load-balance意為基於dot1q協議的負載均衡;dot1q協議為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關於提供vlan識別和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qos)等級的標準,是各類產品的vlan通用協議模式,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標準,適用所有交換機與路由設備,其最多支持4096個vlan;此處配置eth-trunk1接口的vlan子接口採用手工均衡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轉發設備創建trunk接口的方式還可以是由轉發設備內預置的程序執行,也還可以是由生產廠商出廠設置完成, 具體此處不做限定。本實施例中,將路由器的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與trunk接口關聯可以採用如下方式:interfacegei1/0/1eth-trunk1port-master1interfacegei2/0/1eth-trunk1port-master2上述命令中,interface是個組合命令,gei1/0/1和gei2/0/1分別為轉發設備內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的編號,轉發設備通過上述命令將第一物理接口gei1/0/1加入到trunk接口內,將第二物理接口gei2/0/1加入到trunk接口內;其中,port-master意為主用物理接口,上述命令中port-master1和port-master2為配置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trunk接口內的接口標識id分別為port1和port2。本實施例中,創建trunk接口的vlan子接口可以採用如下方式:interfaceeth-trunk1.1vlan-typedot1q100port-master1interfaceeth-trunk1.2vlan-typedot1q200port-master2interfaceeth-trunk1.3vlan-typedot1q300port-master1interfaceeth-trunk1.4vlan-typedot1q400port-master2上述命令中,以eth-trunk1.1為例,eth-trunk1.1為eth-trunk1的第一vlan 子接口;vlan-type為vlan類型,vlan-typedot1q100指第一vlan子接口基於dot1q協議封裝的vlanid,其vlanid為vlan100;port-master1指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接口為接口標識id為port1的物理接口,即第一物理接口,需要說明的是,此處可以不需要特別指定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轉發設備可以自動選擇trunk接口的成員接口組內除第一物理接口以外的可用的物理接口作為備用物理接口。例如:上述命令中指定了第一物理接口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而轉發設備可以選擇第一vlan子接口所關聯的trunk接口聚合的第二物理接口作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接口。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一鏈路,轉發設備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二鏈路,第一鏈路與第二鏈路聚合於轉發設備內的trunk接口;通過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轉發設備能夠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能夠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為了執行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數據傳輸方法,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轉發設備,本申請,請參閱圖5,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一個實施例包括:創建模塊501,用於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虛擬區域網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模塊502,用於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第二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傳輸模塊503,用於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配置模塊502,還用於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配置模塊502,還用於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生成模塊504,用於生成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路由轉發表用於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一鏈路,轉發設備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二鏈路,第一鏈路與第二鏈路聚合於轉發設備內的trunk接口;創建模塊501通過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配置模塊502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傳輸模塊503能夠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能夠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可選的,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配置模塊502將第一vlan子接口與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關聯,將第二vlan子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關聯;以及生成模塊504生成的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轉發設備能夠實現第一物理接口出現故障時,第一vlan子接口傳輸的數據在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之間的切換。請參閱圖6,本申請實施例中轉發設備另一實施例包括:創建模塊601,用於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虛擬區域網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模塊602,用於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一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第二vlanid用於指示 轉發設備根據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傳輸模塊603,用於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配置模塊602,還用於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配置模塊602,還用於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生成模塊604,用於生成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路由轉發表用於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一切換模塊605,用於當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可選的,本實施例中的轉發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切換模塊606,用於當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的故障恢復時,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上述第一切換模塊605與第二切換模塊606可以相同為同一模塊,也可以不同為兩個不同的模塊,具體此處不做限定。本申請為了執行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數據傳輸方法,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轉發設備,請參閱圖7,本申請轉發設備700可包括:存儲器701、處理器702以及網絡接口703。所述存儲器701、處理器702以及網絡接口703可以通過總線系統進行通信。存儲器701可以包括快閃記憶體存儲器(flashmemory)和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 (synchronous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sdram),轉發設備700可以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存儲器701;並且,轉發設備7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處理器702可以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轉發設備還可以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網絡接口703,一個或一個以上電源704。其中,通過調用存儲器701存儲的操作指令,處理器702,用於執行如下步驟: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虛擬區域網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一虛擬區域網標識vlanid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封裝的第二vlanid,第一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一vlanid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第二vlanid用於指示轉發設備根據第二vlanid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傳輸數據;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702還用於執行以下步驟:將第一vlan子接口與第一物理接口關聯,並與第二物理接口關聯;以及第二vlan子接口與第二物理接口關聯,並與第一物理接口關聯;其中,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一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將第二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主用物理接口,並將第一物理接口設置為第二vlan子接口的備用物理接口。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702還用於執行以下步驟:生成與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對應的路由轉發表,路由轉發表用於指示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以及指示第二vlan子接口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或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702還用於執行以下步驟:當第一vlan子接口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故障時,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為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702還用於執行以下步驟:當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出現的故障恢復時,將第一vlan子接口由使用第二物理接口傳輸數據切換回使用第一物理接口傳輸數據。本實施例中,轉發設備通過第一物理接口與第一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一鏈路,轉發設備通過第二物理接口與第二交換機之間建立有第二鏈路,第一鏈路與第二鏈路聚合於轉發設備內的trunk接口;處理器702通過為trunk接口創建第一vlan子接口和第二vlan子接口,以及處理器702為第一vlan子接口配置第一vlanid,為第二vlan子接口配置第二vlanid;處理器702能夠使用第一vlan子接口通過第一物理接口在第一鏈路上傳輸數據,並且能夠使用第二vlan子接口通過第二物理接口在第二鏈路上傳輸數據,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鏈路帶寬利用率,避免網絡資源的浪費。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 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伺服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盤、移動硬碟、只讀存儲器(read-onlymemory,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本說明書的各個部分均採用遞進的方式進行描述,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每個實施例重點介紹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不同之處。尤其,對於裝置和系統實施例而言,由於其基本相似於方法實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實施例部分的說明即可。以上所述,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申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申請的保護範圍。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