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的製造方法
2023-05-25 16:21:11 1
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用於頸椎前路手術中的頸椎撐開復位,包括:復位器,用於與待覆位的頸椎椎體連接,並通過垂直方向的連續移動帶動所述椎體調整復位以實現對所述椎體順列的校正;撐開器,與所述復位器連接,通過調整所述復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體的椎間縱向撐開至關節突解鎖以進行椎間手術,或者所述椎體調整復位後保持所述復位器的位置以完成椎間融合或固定手術。本實用新型能使脫位的椎體逐步復位,復位過程平穩、精確、可控;無需插入椎間隙進行操作,使用安全、方便;椎體復位後能保持椎體間的復位關係直至完成可靠的椎間固定操作,可以在頸前路手術中完成脫位椎體的復位,免除了附加手術及其所帶來的痛苦。
【專利說明】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手術器械,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頸椎前路手術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
【背景技術】
[0002]頸椎前路手術在臨床應用廣泛,椎間撐開器是頸椎前路手術的必備工具,可以將狹窄的椎間隙撐開,便於切除突入至椎管內的椎間盤及骨贅。然而,目前臨床使用的椎間撐開器只有縱向撐開椎間隙的作用,不具備糾正椎體間前後脫位的功能。實際上,頸椎外傷等原因所致的椎間關節脫位並不少見,手術中復位困難,有時不得不融合於畸形位,或者再行頸後路手術切除小關節以完成復位;此外,復位後有再脫位的趨勢,常難以保持正常對位,在進行內固定的過程中常造成復位丟失。這些問題均與目前所使用的工具不具備復位及維持復位的功能有關。
[0003]專利號為「ZL201020291578」,名稱為「一種椎間撐開器」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椎間撐開器,以及專利號為「ZL200910144311」,名稱為「下頸椎前路撐開復位器」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的撐開復位器,都是將器械前端插入椎間隙後縱向撐開,不具備糾正椎體間前後脫位的作用,為了達到糾正頸椎順列不良的目的,還需施以前後方向上的外力。然而,這在手術中難以實現,而且插入椎間隙的撐開器限制了椎體間的前後運動。如果去除撐開器,由於椎間撐開力量的消失,後方的小關節容易回復至交鎖畸形位,導致復位失敗。此外,插入椎間隙的撐開器有誤滑入椎管內的風險,可能導致嚴重的脊髓損傷。
[0004]專利號為「ZL201320117736」,名稱為「一種無損傷頸椎椎間撐開器」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頸椎椎間撐開器,包含第一撐開板、第一撐開部、第二撐開板、第二撐開部、軌道、卡鎖;第一撐開板和第二撐開板分別與第一撐開部和第二撐開部呈階梯狀連接,第一撐開部固定在軌道的一端,第二撐開部套接於軌道上,軌道的外側設置有卡鎖;第一撐開板和第二撐開板的外側壁上均勻設置有鋸齒;軌道為帶鋸齒和刻度軌道;卡鎖能夠很好卡住套接於軌道上的第二撐開部,方便醫護人員更好的測量距離。但該椎間撐開器只有縱向撐開椎間隙的作用,不具備糾正椎體間前後脫位的功能。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安全方便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包括:
[0007]用於與待覆位的頸椎椎體連接,並通過垂直方向的連續移動帶動所述椎體調整復位以實現對所述椎體順列的校正的復位器;
[0008]通過調整所述復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體的椎間縱向撐開至關節突解鎖以進行椎間手術,或者所述椎體調整復位後保持所述復位器的位置以完成椎間融合或固定手術的撐開器,與所述復位器連接。
[0009]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復位器包括:
[0010]至少兩個復位杆,所述復位杆包括用於與所述椎體連接並牢固把持所述椎體以完成所述椎體的復位的把持端和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動以帶動所述椎體調整復位的移動控制端;
[0011]通過所述移動控制端控制調節所述椎體的復位的移動控制機構,與所述移動控制端連接。
[0012]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把持端為用於擰入所述椎體並對所述椎體牢固把持的前端尖銳的松骨質螺釘結構。
[0013]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移動控制端為螺紋控制結構,所述移動控制結構為通過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螺紋旋合控制所述復位杆沿軸向的移動以調整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動的復位控制螺帽,所述復位控制螺帽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適配。
[0014]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復位杆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進入所述椎體的深度以避免醫源性脊髓損傷的限深結構。
[0015]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限深結構為一限位凸臺,所述限位凸臺設置在靠近所述把持端的位置。
[0016]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臺為環所述復位杆一周的圓環形凸臺。
[0017]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復位杆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進入所述椎體的深度以避免醫源性脊髓損傷的限深結構,所述限深結構設置在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下方,所述限深結構為一限深凸臺、一限深溝槽或一光滑杆面。
[0018]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撐開器包括:
[0019]套筒,與所述復位杆對應設置並套裝在所述復位杆上;
[0020]鎖止器,包括支架、鎖止塊和滑軌,所述支架上設置有用於所述滑軌通過的軌道,所述滑軌的一端與一個所述套筒連接,另一個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鎖止塊對應於所述軌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0021]上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中,所述鎖止塊包括固定塊、鎖止簧片和旋柄,所述固定塊對應於所述軌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旋柄安裝在所述固定塊上,所述鎖止簧片的一端與所述滑軌抵接,所述鎖止簧片的另一端與所述旋柄連接。
[002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於:
[0023]本實用新型具有復位作用的頸前路椎間撐開器,不僅具備基本的撐開功能,還能利用復位器的提拉作用使脫位的椎體逐步復位,復位過程平穩、精確、可控;不需要插入椎間隙進行操作,使用安全、方便;椎體復位後該撐開器和復位器共同作用能保持椎體間的復位關係直至完成可靠的椎間固定操作。在本實用新型的輔助下,可以在單純的頸前路手術中完成脫位椎體的復位,免除了附加手術及其所帶來的痛苦。
[0024]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復位杆結構示意圖;
[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復位控制螺帽結構示意圖;
[0028]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撐開器結構示意圖;
[0029]圖5A-圖5C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0030]其中,附圖標記
[0031]I復位器
[0032]11復位杆
[0033]111把持端
[0034]112移動控制端
[0035]113限深結構
[0036]12移動控制機構
[0037]2撐開器
[0038]21 套筒
[0039]22鎖止器
[0040]221 支架
[0041]222鎖止塊
[0042]2221 固定塊
[0043]2222鎖止簧片
[0044]2223 旋柄
[0045]223 滑軌
[0046]224 軌道
[0047]3 椎體
[0048]4關節突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50]參見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1,用於頸椎前路手術中的頸椎撐開復位,包括:復位器1,用於與待覆位的頸椎椎體3連接,並通過垂直方向的連續移動帶動所述椎體3調整復位以實現對所述椎體3順列的校正;撐開器2,與所述復位器I連接,通過調整所述復位器I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體3的椎間縱向撐開至關節突4解鎖以進行椎間手術,或者所述椎體3調整復位後保持所述復位器I的位置以完成椎間融合或固定手術。
[0051]參見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復位杆11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復位器I包括:至少兩個復位杆11,也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4個,所述復位杆11包括把持端111和移動控制端112,所述把持端111用於與所述椎體3連接並牢固把持所述椎體3以完成所述椎體3的復位,用於擰入所述椎體3並對所述椎體3牢固把持,以完成撐開、提拉等操作。所述移動控制端112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111沿垂直方向的移動以帶動所述椎體3調整復位;移動控制機構12,與所述移動控制端112連接,通過所述移動控制端112控制調節所述椎體3的復位。
[0052]所述復位杆11還可包括限深結構113,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111進入所述椎體3的深度,防止復位杆11的前端擰入椎體3,以避免醫源性脊髓損傷。其中,所述限深結構113可為一限位凸臺,所述限位凸臺設置在靠近所述把持端111的位置,通過直接限制把持端111的旋入深度防止復位杆11的前端擰入椎體3。優選所述限位凸臺為環所述復位杆11一周的圓環形凸臺。或者,所述限深結構113設置在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下方,通過限制螺紋控制結構的螺紋行程以防止復位杆11的前端擰入椎體3,所述限深結構113可為一限深凸臺、一限深溝槽或一光滑杆面等,對此不做限制。
[0053]參見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復位控制螺帽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把持端111優選為前端尖銳的松骨質螺釘結構,前端尖銳便於擰入椎體3,松質骨螺釘型螺紋深且銳利,可以增加把持力。把持端111長度優選為10-20mm,可根據椎體3前後徑大小選擇不同規格,適用於手術即可,對其尺寸沒有更多限制。所述移動控制端112可為螺紋控制結構,優選皮質骨螺釘型,該螺紋控制結構的螺紋長度可根據需要設定為一段,或者該復位杆11也可為全螺紋杆,對此不做限制。所述移動控制結構優選為對應的復位控制螺帽,外輪廓優選為六角形或多稜柱形,便於使用工具將其旋入。也可選擇其他適宜的螺紋旋合結構,例如自帶手柄的螺紋旋合套,可以直接通過操作手柄完成對旋入控制,而無需另外藉助工具。所述復位控制螺帽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適配,該復位控制螺帽可以在移動控制端112的螺紋控制結構上完全旋入和旋出。通過所述復位控制螺帽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螺紋旋合控制所述復位杆11沿軸向的移動以調整所述把持端111沿垂直方向的移動。
[0054]參見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撐開器2結構示意圖。所述撐開器2包括:套筒21,與所述復位杆11對應設置並套裝在所述復位杆11上,即每個復位杆11對應設置一個套筒21,該復位杆11的移動控制端112穿出該套筒21頂端並完全位於該套筒21之外;鎖止器22,包括支架221、鎖止塊222和滑軌223,所述支架221上設置有用於所述滑軌223通過的軌道224,所述滑軌223的一端與一個所述套筒21連接,另一個所述套筒21固定在所述支架221上,所述鎖止塊222對應於所述軌道224固定在所述支架221上。本實施例中,所述鎖止塊222包括固定塊2221、鎖止簧片2222和旋柄2223,所述固定塊2221對應於所述軌道224固定在所述支架221上,所述旋柄2223安裝在所述固定塊2221上,所述鎖止簧片2222的一端與所述滑軌223抵接,所述鎖止簧片2222的另一端與所述旋柄2223連接。另外,該撐開器的鎖止器22也可採用螺紋鎖止結構,例如採用螺套替換支架221和鎖止塊222,採用螺杆替換滑軌223,通過螺紋旋合同樣可以實現調整兩套筒21之間的水平位置。故只要能實現該水平位置的調整功能即可,具體結構可做多種變換,對此不做限制。
[0055]參見圖5A-5C,圖5A-圖5C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手術時,參考X光片等影像資料,選擇合適長度的復位杆11垂直擰入待覆位椎體3,將撐開器2的套筒21分別套入兩復位杆11,此時一個套筒21下端可與復位杆11的限深結構113相接觸,另一個套筒21下端與復位杆11的限深結構113具有間距L,該間距L即該待覆位椎體3間前後脫位的距離。將復位控制螺帽旋入至與套筒21上端相接觸。旋轉撐開器2的旋柄2223,使待覆位椎體3的椎間縱向撐開至關節突4解鎖。此時可以進行椎間隙減壓等手術操作(參見圖5A)。復位時,以下端與限深結構113相接觸的套筒21為固定臂,以滑軌223為吊臂,將另一個復位杆11的復位控制螺帽逐步旋入,通過調整復位杆11的高度直至間距L為O,實現椎體3順列的糾正。手術過程中可參考術中X線透視(參見圖5B)。然後,鬆開鎖止器22,反向旋轉旋柄2223,減小椎間撐開的距離,直到滿意復位,利用該復位器I和撐開器2保持椎體3間的對位、對線關係,完成椎間融合、固定的手術操作(參見圖5C)。
[0056]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57]1、具備椎體間撐開功能;
[0058]2、具有提拉復位作用,可以糾正椎間脫位、順列不良;
[0059]3、復位後可以保持復位關係,不影響後續的椎間融合、固定操作,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復位丟失問題;
[0060]4、復位過程可控,利用各部件間的懸吊提拉作用逐步復位,精確、安全;
[0061]5、撐開復位器械無誤入椎管的風險,避免了醫源性脊髓損傷;
[0062]6、使用簡單、方便,易於臨床使用和掌握。
[0063]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包括: 用於與待覆位的頸椎椎體連接,並通過垂直方向的連續移動帶動所述椎體調整復位以實現對所述椎體順列的校正的復位器; 通過調整所述復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體的椎間縱向撐開至關節突解鎖以進行椎間手術,或者所述椎體調整復位後保持所述復位器的位置以完成椎間融合或固定手術的撐開器,與所述復位器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復位器包括: 至少兩個復位杆,所述復位杆包括用於與所述椎體連接並牢固把持所述椎體以完成所述椎體的復位的把持端和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動以帶動所述椎體調整復位的移動控制端; 通過所述移動控制端控制調節所述椎體的復位的移動控制機構,與所述移動控制端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持端為用於擰入所述椎體並對所述椎體牢固把持的前端尖銳的松骨質螺釘結構。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控制端為螺紋控制結構,所述移動控制結構為通過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螺紋旋合控制所述復位杆沿軸向的移動以調整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動的復位控制螺帽,所述復位控制螺帽與所述螺紋控制結構適配。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復位杆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進入所述椎體的深度以避免醫源性脊髓損傷的限深結構。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限深結構為一限位凸臺,所述限位凸臺設置在靠近所述把持端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凸臺為環所述復位杆一周的圓環形凸臺。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復位杆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把持端進入所述椎體的深度以避免醫源性脊髓損傷的限深結構,所述限深結構設置在所述螺紋控制結構的下方,所述限深結構為一限深凸臺、一限深溝槽或一光滑杆面。
9.如權利要求2、3、6、7或8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撐開器包括: 套筒,與所述復位杆對應設置並套裝在所述復位杆上; 鎖止器,包括支架、鎖止塊和滑軌,所述支架上設置有用於所述滑軌通過的軌道,所述滑軌的一端與一個所述套筒連接,另一個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鎖止塊對應於所述軌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頸椎前路椎間撐開復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鎖止塊包括固定塊、鎖止簧片和旋柄,所述固定塊對應於所述軌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旋柄安裝在所述固定塊上,所述鎖止簧片的一端與所述滑軌抵接,所述鎖止簧片的另一端與所述旋柄連接。
【文檔編號】A61B17/70GK203915054SQ201420318661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3日
【發明者】刁垠澤, 王少波, 孫宇, 劉忠軍 申請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