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旅遊景點大全及介紹(泰山旅遊路線規劃及重要景點介紹)
2023-05-25 17:04:12 1
泰山——旅遊路線規劃及重要景點介紹導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簡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十八盤
1.桃花峪登山線路(最便捷)
桃花峪距泰山南麓的泰安市區約16公裡,近傍連通泰安和濟南的104國道及京滬(京福)高速公路,是自駕車和乘汽車遊客最便捷省時的遊覽路線。另外,桃花峪登山線比較平緩舒展,沒有石階盤道,有公路從山口通達半山腰的三岔澗索道站。這條登山遊覽路景點較少,不是理想的步遊路線。前半程有公路相通,後半程有索道通達山頂,體力較差的遊客可選擇在這裡乘交通工具上山。
2.紅門盤道徒步線路(最經典)
最經典的登山線,也就是紅門線,是歷朝皇帝的登山御道,位於泰山前山中軸位置,紅門-中天門-南天門一線。這一景區雄偉險峻,景色壯美,但山高路陡,攀登較為吃力,經6666級臺階可直達岱頂。以中等速度登山,全程需4小時。以幽著稱。沿途廟宇、石刻、古樹、傳說眾多,是泰山的精華所在,由此條路登山體力消耗很大。不過,如中途體力不支,可在到達中天門後,換乘索道直達岱頂。不過此處已是半程,還是建議大家再堅持一下,爬一爬十八盤。
3.天外村汽車登山線路(最省事)
天地廣場登頂線(泰山西路)位於泰山前山偏西位置,天地廣場-中天門-南天門一線。此景區以曠著稱。前段天地廣場至中天門有盤山公路,後段中天門至南天門有高山索道,不走半步山路,乘完汽車換乘索道,輕輕鬆鬆可達泰山之顛。可謂是最休閒的登山路線。但同時這條路線也是花費較多的路線。
4.天燭峰登山線路(最古樸自然)
天燭峰登山線地處泰山東麓,此處遠離交通幹道,山野氣息濃鬱。山勢的險峻程度稍遜於前山的紅門登山路,是泰山人工開發程度最低的景區,原始樸拙,自然風貌保持完好,以奇松、怪石著稱,是泰山「奧絕」所在。
天燭峰-後石塢線路奇峰俊秀,松石多姿,自然之美不遜於張家界,是喜歡探險遊、自助遊的最佳線路。但因沿途旅遊服務設施相對泰山其它三條登頂路來講稍欠完備,上山需要自備食品和飲用水。
紅門路沿途景點:
沿途景點主要有: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醉心石、三義柏、萬仙樓、革命烈士紀念碑、風月無邊刻石、鬥母宮、三觀廟、經石峪、總理奉安紀念碑、柏洞、壺天閣、回馬嶺、藥王廟、步天橋、中天門、快活三裡、斬雲劍、雲步橋、五大夫松、望人松、朝陽洞、十八盤、升仙坊、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日觀峰等。
宋宣和碑:全稱「宣和重修泰嶽廟記」碑,立於宋宣和六年(1124年)。位於岱廟炳靈門北側。該碑螭首龜趺,通高9.25米。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張漴篆額並書。碑陰為明萬曆十六年山東巡撫李戴、吳龍徵題,田東書「萬代瞻仰」四大字。龜座重達20餘噸,號稱「山東第一大龜」。
秦泰山刻石:位於岱廟東御座內,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銘文為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後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泰山刻石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岱廟坊: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鬥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雄者戲耍繡球,雌者嬉鬧幼獅,姿態各異,生動可愛。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變化多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坊的內柱陰陽面均有刻聯。南面是當年的創建者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書:「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與天齊,它輔助天地化生萬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顯赫的威靈鎮懾東方。北面是山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題聯並書:「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與京。」大意是:泰山為五嶽之宗,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瞻仰它的雄偉氣概,它那化生萬物的德澤恩惠誰能超過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縱著群神仙界,天下都聽從其命,它那保佑蒼生的功勞廣大遠博,誰能與之相比?雙聯精闢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紅門宮:位於「孔子登臨處」石坊北。其地東臨中溪,西依大藏嶺,因嶺上有丹壁如門而得名。紅門宮創建無考,明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盤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院,並以飛雲閣跨路相連,拱形門洞上題「紅門」兩大字。西院為道觀,宮門額題「紅門宮」,祀泰山女神,為碧霞元君中廟。東院為「彌勒院」,供奉彌勒佛。
一天門:位於泰山中路盤路起始處,是一座跨道而建的雙柱單門式石坊。創建於明代,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東巡撫李樹德重建。坊兩側分立明隆慶年間欽差監兌戶部員外郎楊可大題「天下奇觀」碑、嘉靖年間登州府通判孫價書「盤路起工處」碑。
醉心石:北出紅門宮門洞後,山色為之豁然,山路右側中溪內水聲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隱在溪谷中。由盤道右轉,沿小徑去東北方向不遠即是小洞天,這裡幽草如茵,翠柏如蓋,流水潺潺。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幾,廣12平方米,厚1.5米,南側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範廣書「小洞天」左側是一石澗,澗內奇石嶙峋,形態各異,谷底斷崖層疊,橫瀑飛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會從石縫中流出,年深日久,衝出了三個水灣:柳條灣、飲馬灣、石峽灣。每當水盈月圓之夜,月亮映在灣中,留下三個倒影,很有些詩情畫意。
在這裡還有一種舉世罕見的泰山地學景觀-「醉心石」。醉心石學名稱作「輝綠玢巖渦柱構造」,是許多呈東西向,大小不一橫臥在谷底的圓術體。這些圓柱體的橫剖面中心有石核,圍著石核向外圈張裂。這種奇特的巖石形態,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與興趣,漢代學者枚乘稱它為「泰山之溜穿石」,俗稱黑石埠,為環狀節理輝綠玢巖,國內外罕見。更有人在一石柱斷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這正是古人對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發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無明確定論,它每年都引著眾多的遊人與學者前來觀覽與考察。此處一壑曲繞,清溪碧潭,山林澗草,森森蔓蔓,別有洞天。
孔子登臨處:位於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
萬仙樓:位於紅門宮北,為跨道閣樓式建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舊稱「望仙樓」。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後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門洞額題「謝恩處」,相傳舊時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員送駕於此,帝令回府,群官謝恩。又傳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謝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樓四周鑲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題名碑63塊,樓東南側有「隱真洞」。
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萬仙樓北部的盤路東側,為紀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時被敵機轟炸犧牲的新四軍烈士而建。方錐體碑首,南面貼金題額「革命烈士紀念碑」,繞碑環刻新四軍一縱三旅轉戰祖國各地的壯烈事跡和708名烈士名單。石欄環繞,古柏掩映,莊嚴肅穆。
風月無邊:風月二字的繁體風月去掉外廓後剩下蟲字加一撇和二,意為風月無邊,用來形容風光美好宜人或一種由外部環境引起的無邊無際的舒適感覺。
泰山一摩崖石刻,這塊刻石在泰山萬仙樓北側盤路之西,是清光緒二十五年曆下才子劉廷桂題鐫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十二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相傳,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談及杭州西湖的無邊風月亭,劉廷桂受到啟發,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並對朋友說:這裡雖無無邊風月之亭,但卻有風月無邊之意。據說當時劉廷桂想直接題「風月無邊」,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時題過,因避諱,所以才靈機一動,題下「蟲二」。
「蟲二」兩字本無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繹得如此意蘊豐厚,從中,華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鬥母宮:位於萬仙樓北,古名「龍泉觀」。創建時間無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後更今名。原為道教宮觀,至清康熙初年改為尼姑住持。宮內殿閣亭廊幾十間,分別座落在三進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築深秀莊嚴。東有「聽泉山房」三間,可觀賞中溪的「三潭疊瀑」。這裡,重巒深澗,風景如畫紅牆碧瓦,古樸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滌心,古剎鐘聲,幽雅動人,自古便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景的勝地。
柏洞:歇馬崖北的盤道兩旁,古柏夾道,濃蔭蔽日,人行其間,好象進入了蔭涼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張玢立石,上題「柏洞」二字,遂成地名。酷暑炎夏,遊人至此,頓覺清風拂面,涼爽宜人。
壺天閣:位於鬥母宮北,是一座跨路閣樓式建築,始建於明代,原名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更今名,蓋因道家稱仙境為「壺天」而得名。清嘉慶間泰安知府廷璐於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門洞上雙柏橫生,盤結向上,奇偉壯觀。
經石峪:經石峪位於泰山鬥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俗稱曬經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
經石峪金剛經刻位於鬥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經文刻於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採用後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徑50釐米。經刻歷千餘年風雨剝蝕、山洪衝擊、遊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則稱:「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清聶劍光《泰山道裡記》記載:「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於徂徠刻石經二,並勒諸佛名,字跡瑰異,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書法》第二期載王恩禮、賴非撰 《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認為,此刻與鄒縣鐵山摩崖經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徑、書體、風格極為一致,由此斷定為東嶺僧安道壹所書。以上諸說皆無定論, 察其筆勢風格疑為北齊人書。據史書記載: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後迅速得以蔓延,歷經東漢和西晉300多年的發展,至東晉時傳入泰山。南北朝時,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門禍國,便於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滅佛;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武帝仍然下令毀滅齊國境內的佛教。這就是被佛家所說的「四大法難」之一,因此經石峪的經刻被迫中斷。在這裡我們還可看到最後第15行的十幾個描紅雙勾字,只勾勒出了主體輪廓。因此,整個刻石沒有落款,給後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回馬嶺:位於壺天閣西北側,是一座跨盤道而建的雙柱單門式石坊。坊始建時代無考,1937年重修。回馬嶺之名,初見於唐大曆十四年(779年)《雙束碑》中。坊後盤路陡絕,梯雲御風,行使險要。「回馬嶺」三字,意即騎馬上山,至此嶺路陡絕,馬不能再上,只好回馬,足見這裡重巒疊嶂,峰迴路轉,陡峭難行之狀。
中天門: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 中天門建於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廟內塑財神趙公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中天門位於黃峴嶺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黃峴嶺因其土色黃赤而名,黃峴嶺東面為中溪山,1989年臺胞陳英傑捐資在山巔建慈恩亭,亭內放置澎湖同胞捐贈的澎湖石,上書碑文,表達希冀海峽兩岸早日一統之願。
快活三裡:快活三裡在中天門北,又名快活山。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圍,下臨絕澗,氣爽景幽,從山下艱難地攀登到此,遊客已經非常疲勞,忽逢坦途,會產生一種「快活似神仙」的感覺。南側有名泉,武中奇題「玉液泉」,水甚甘冽,《泰山藥物志》 將其列為泰山十二大名藥之一。
斬雲劍:增福廟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劍凌空,上刻「斬雲劍」。此處是谷口,雲雨變幻莫測,泰山主峰的寒雲順谷而下時與暖雲相遇即化為雨,因此而得名。
雲步橋:在快活三裡北首的雲步橋,原來是木橋,叫雪花橋,民國年間改建石橋。這裡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為雲霧籠罩,因此楊承訓題名「雲步橋」。橋北有大溝而面臨著斷崖,石壁挺立如刀削一樣。崖上的石坪平坦寬敞,傳說宋真宗曾在這裡小住,故名御帳坪,今僅有柱窩尚存。岱頂下眾多溪流奔流而來,形成飛瀑下瀉,濺珠迸翠,化霧生雲,蔚為壯觀,故又名飛瀑巖、天河、護駕泉。崖上有「紅橋飛瀑」、「霖雨蒼生」、「河山元脈」、「太古清音」等題刻。明代陳鳳梧也曾在此賦詩一首:「百丈崖高鎖雲煙,半空垂下玉龍涎。天晴六月常飛雨,風靜三更自奏弦。蒼水佩懸雲片片,珠簾洞織月娟娟。晚山倒著肩輿下,回看斜陽景更豔。」 橋東有一座亭,觀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縣所建。北側刻著一副對聯:「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橋周圍有「月色泉聲」、「雲步躋天」、「絕飛流」、「聳壑昂霄」、「氣象巖巖」等題刻50餘處,真、草、隸、篆,體法各一,琳琅滿目。
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稱「秦松」,「秦松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傳說秦嬴政消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後,自號為始皇帝。他聽有的儒生說,古代帝王必須親自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才能算是有德行的君王。孟子也曾說過,一個新取得天下的帝王,必須上蒼承認他的德行,接受了他的祭祀,才算是真命天子。秦始皇雖然缺德,卻也想上蒼承認他,於是帶領著文武大臣,和一大群幫閒儒生來到泰山。他們先在泰山腳下停下來,商議封禪典禮如何舉行。據儒生們說,所謂「封禪」,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在泰山腳下祭地。前者叫封,後者叫禪。然而又說,帝王上泰山頂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車,非坐車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車輪子,以免輾壞山上的一草一木,才表示得出對泰山的敬重。這位暴君一聽有如此條件,一氣之下,不許儒生們參加祭典,自己帶著親信大臣們上了山。沿塗不好行車的地方,就砍樹伐草,開山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
秦始皇一行人浩浩蕩蕩上了泰山,祭了天,還在山頂上立起一塊大石碑。不久,天色突變,烏雲滾滾,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說泰山山神發怒的時候,就有烏雲黑雨,山洪暴發,人畜都要衝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緊跟而逃。這夥人剛剛跑到五松亭這個地方,只聽得一聲驚雷,瓢潑大雨就劈頭蓋腦地下來了。秦始皇養尊處優貫了,休說山洪,這場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衝下山去。正在危急時候,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棵大松樹。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趕忙雙膝跪在樹前,兩手死死抱住樹幹,口中念念有詞,哀求樹神保佑。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還真以為樹神在護駕,於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樹為「五大夫松」。
望人松:是泰山標誌之一,傲岸兀立於五松亭外的懸崖之上。松高8米,冠幅巨大。有一長枝下垂,伸向盤路,猶如含情脈脈的少女,揮動手臂向遊人致意,表示歡迎,故又名「迎客松」,樹冠若華蓋,枝繁葉茂,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雖已歷經五百多個春秋,如今仍生機盎然,堪稱岱嶽奇觀。
朝陽洞:位於五松亭北側。是一個天然石洞,洞口向陽,故名「朝陽洞」。洞深廣如屋,頂壁凝露垂珠,宛若石乳,儼然神宅仙窟,內祀線刻碧霞元君像,終日香菸繚繞,遊人絡繹不絕。
東北為「御風巖」,上刻清乾隆帝《朝陽洞》詩,俗稱「萬丈碑」,又名「清摩崖碑」,字徑1米,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松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松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李白有「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的詩句。乾隆則稱「岱宗窮佳處,對松真絕奇」。
谷口有「松門」、「松雲絕壁」、「舉足騰雲」及「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諸刻。谷內有「雄山勝景」、「蒼松翠靄」題刻。西崖有線刻畫:一隻粗壯有力的拳頭將披髮山鬼打翻在地,上題「永居九幽」。前有對松亭,聳立西崖,為明代乾坤樓舊址。原盤路在溪東,舊有聖水橋,清乾隆末年改路於溪西。亭對岸絕壁有大字題刻「龍洞」、「林遠塵」、「明月松翠」、「濤聲雲影」、「松風吹冷塵心」等。
自崖下野徑盤旋東南行,有清道光年間建紅廟一間,小巧玲瓏,懸掛於絕澗危巖之上,名夢仙龕。對松山至此峰愈險,松愈密,景愈奇。民國年間,任克溥題詩西崖 :「巖巖氣象岱宗開,五嶽首推信壯哉。勢接滄溟藏雨露,形連霄漢起風雷。千叢脈秀龍鱗樹,萬丈骨高虎臥臺。策杖重遊堪縱目,盤桓懶去問蓬萊。」
十八盤: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餘級,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十八盤在對松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西巖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坊址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並順龍峪上源修新盤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甚為方便。橋與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諸刻。
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裡的距離內升高400米。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石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 有詩為證:
十八盤(明*祁承濮)
拔地五千丈,衝霄十八盤。徑叢窮處見,天向隙中觀。重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南天門:南天門又名三天門,恰處於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僅形勢險要,而且位於整個登山盤道中軸線的上端,使遊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每當山間雲霧出沒、變幻無窮的時候,天門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十八盤似天梯倒掛,襯託的泰山主峰更加雄偉壯麗。南天門創建於元代初年,岱廟主持道士張志純集資創建。它是城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上築摩空閣三間,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門洞兩側有楹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遊人登此,一覽眾山,滿目空翠,疲勞頓失。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絕句:「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天門雄踞於泰山主峰,雙峰夾峙,猶如天門自開,「山如穹窿勢渾成,盤道千重若龍騰。雲中回首驚來路,岱頂猶憶遙參亭」。
天街: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臺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布滿了賓館、飯店、商鋪。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當時的一些店鋪老闆用實物作為招牌,如「棒槌」、「木碗」、「鸚鵡」等。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天街—天上的市街,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鬥家等等。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碧霞祠:碧霞祠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銅瓦覆頂,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
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1736-1795)改為今名。明代曾擴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擴建的基礎上,又增建歌舞樓及東西兩神門閣,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時為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電擊,改正殿為銅頂。該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外院有歌舞樓、東西兩神門閣、左右鐘鼓樓等,歌舞樓下有一火池,人稱「寶藏庫」,是香客焚表進香之地;山門內供奉青龍、白虎、趙公明、劉挺四尊銅質鑄像;院內東西兩側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啟五年(1625)泰山靈佑宮銅碑一座。兩碑高達五米,與大殿銅頂上下相映,宏偉壯觀。主體建築碧霞元君殿,面寬五楹,重簷八角,殿頂由360壠銅瓦組成,以「象周天之數」,雕梁畫棟,氣度不凡,內供碧霞元君鎏金銅像,懸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別御書的「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匾,殿之東西各建配殿三間,鐵瓦覆頂,分別奉送子與眼光娘娘銅質鑄像。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
唐摩崖:在玉皇頂盤路東側,有峰巒絕壁如削,俗稱「大觀峰」,也叫「彌高巖」。上刻唐玄宗御製《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碑,高13.3米,寬5.7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碑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摩崖碑上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歌功頌德的紀事碑,曾多次貼金。它體偉幅巨,飛龍蟠首,金光奪目,蔚為壯觀。碑文共分五段:首先敘述封禪的始因及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張皇六師,震疊九寓,旌旗有列,士馬無譁,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並頌揚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第五段則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進一步表明「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的改革精神,並諄諄告誡後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雄心壯志和務實的特點。
碑文通篇為隸書,文詞雅馴,字體遒逸,既有古隸遺意,又有唐代新態。明代史學家、文學家王世貞評論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午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由於此碑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護較好。銘文的西側原有從封者諸王群臣的題名,作數層而刻;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中書舍人李安期於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撰寫的《封禪朝覲壇頌》,後來均被鏟毀。
銘文之西是「雲峰」,因雲霧常聚集於此而得名。峰上原有唐代文學家蘇廷撰文、書法家梁升卿隸書《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後來也都被毀壞了。現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題「雲峰」兩大字,下有乾隆詩刻《夜宿岱頂作》詩二首。大觀峰和雲峰上遍布題刻: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壁丹崖等,今能辨認者有七八十處,重重疊疊,密密麻麻;與《紀泰山銘》相映生輝。唐代劉仁願、宋代趙明誠、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均歷歷在目。 大觀峰前原有「東嶽廟」,即泰山神的上廟,毀於民國間。現在僅存清代鹹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重修時的泰山頂《東嶽廟碑記》。
玉皇頂: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五嶽獨尊: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海拔1532米。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的,所謂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孫,皇帝的親戚,所以說,當年題寫五嶽獨尊四個字的人叫愛新覺羅玉構!摩崖高210釐米,寬65釐米,大字徑55x42釐米。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從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區對「五嶽獨尊」景觀石群進行保護整修。
月觀峰:月觀峰位於南天門西,與日觀峰東西對峙而名。古人言可在此望越國,故又稱越觀峰。天晴氣朗時,夜晚可觀濟南萬家燈火,俗稱望府山。山頂有月觀亭;山陽為泰山索道南天門站,過天橋有路與南天門相通;山陰有兩石對立如門,稱西天門。明萬曆年間林古度在石門上題「西闕」。鍾惺在《登泰山記》中頌道:「岱之為天門者三 ,西天門者石自門焉,真天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