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和裝置與流程
2023-05-04 07:20:16 1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相機功能的開發,在近景對焦時,由於景深較淺,例如花叢和樹枝等複雜畫面,單點對焦只能確保其中一個位置對焦,而多點對焦能夠更好地確保對焦準確性。另一方面,固定式的多點對焦,對於對焦點的位置的設定無法動態調整,對於某些特殊構圖的對焦時,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單反中一般採用專門的對焦模塊,在不同的位置布置對焦像素,以相位對焦的方式實現多點對焦。其對焦點都是固定不可變的。
現有多點對焦技術,其對焦點的位置一般都是固定式的。而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算法,由於對畫面任意位置都可以計算距離,因此對焦點的位置是任意可調的。
因此,如何實現基於雙攝像頭的動態對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的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和裝置,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實現基於雙攝像頭的動態對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包括:
當雙攝像獲取取景畫面後,接收用戶在所述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
根據所述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
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對應的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包括:
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根據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對焦距離;
根據所述每個對焦點對應的對焦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
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
其中,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對焦距離,包括:
選擇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作為目標對焦點;
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在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的個數為至少兩個時,選擇物理距離最短的對焦點為目標對焦點;
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檢測到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的位置和/或個數發生變化時,則重新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一種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裝置,包括:
接收模塊,用於在雙攝像獲取取景畫面後,接收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
確定模塊,用於根據所述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模塊包括:
第一獲取子模塊,用於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中對焦點數量;
確定子模塊,用於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第一獲取子模塊包括:
第一獲取單元,用於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第一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對焦距離;
第二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所述每個對焦點對應的對焦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
第二獲取單元,用於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包括:
第一選擇單元,用於選擇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作為目標對焦點;
第三確定單元,用於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模塊還包括:
第二獲取子模塊,用於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還包括:
第二選擇單元,用於在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的個數為至少兩個時,則選擇物理距離最短的對焦點為目標對焦點;
其中,所述第三確定單元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控制模塊,用於當檢測到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的位置和/或個數發生變化時,則重新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本發明提供的實施例,利用至少兩個對焦點的位置,確定攝像頭的對焦位置,實現了動態調整對焦距離的目的,解決了有單點或者多點對焦方式下,對焦點固定引起的對焦位置不理想的問題,且用戶在拍照對焦時,只需要在關注的位置上設定對焦點,操作便捷,更符合用戶的操作習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於雙攝像頭手機進行多點對焦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提供的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提供的預置的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裝置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方法的流程圖。圖1所示方法,包括:
步驟101、在雙攝像獲取取景畫面後,接收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
其中,用戶選擇的對焦點的個數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至少兩個;
步驟102、根據所述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利用對焦點的位置,確定攝像頭的對焦位置,實現了動態調整對焦距離的目的,解決了對焦點固定引起的對焦位置不理想的問題,且用戶在拍照對焦時,只需要在關注的位置上設定對焦點,操作便捷,更符合普通用戶的操作習慣。
下面對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在移動終端包括雙攝像頭,其中兩個攝像頭的位置固定。利用雙攝像頭拍攝圖像並且計算畫面中各個位置距攝像頭的實際距離,在通過顯示屏實時顯示取景畫面,在通過觸控螢幕獲取用戶動態設定對焦點的位置,進而利用得到的對焦點的位置計算雙攝像頭的焦點距離。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至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具體的,根據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可以方便用戶拍攝的圖像更符合用戶的需求,提高拍攝的精準度。
其中,所述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對應的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包括:
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根據每個對焦點與所 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對焦距離;根據所述每個對焦點對應的對焦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
其中,所述每個對焦點的對焦距離與所述每個對焦點的物理距離的差值最小。當然,還可以選擇其他數值作為對焦點的對角距離。
其中,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對焦距離,包括:
選擇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作為目標對焦點;
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具體的,通過選擇所景深範圍中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作為目標對焦點,使得拍攝的圖片中包含用戶選擇的對焦點的個數最多,能夠有效提高拍攝效果。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根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根據物理距離確定對焦距離,能夠保證拍攝的圖像的大小,從而保證拍攝的效果。
其中,所述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包括:
在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的個數為至少兩個時,選擇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距離最短的對焦點為目標對焦點;
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檢測到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的位置和/或個數發生變化時,則重新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具體的,當啟動移動終端的照相功能並且進入多點對焦拍照模式後,在 攝像頭對準被拍攝目標後,取景畫面會實時顯示在顯示屏上,用戶此時可以在顯示屏上用點選方式選定數量不等的對焦點的位置,並根據對焦點的位置計算焦點距離。
其中,當用戶點選或者取消一個對焦點時,價格重新計算焦點距離。
由上可以看出,本發明能夠找出一個對焦距離,使得落在當前對焦距離對應的攝像頭景深範圍的總對焦點數量最多且對焦距離最短。對焦距離計算完成後,推動攝像頭中的馬達執行對焦;每次對焦完成,視作一個對焦循環完成。用戶可以執行任意多次對焦循環。
下面對本發明提供的方法進行說明: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於雙攝像頭手機進行多點對焦的方法的流程圖。圖2所示方法包括:
步驟201:進入攝像頭多點對焦拍照模式;
步驟202:獲取用戶在取景畫面上選定的對焦點;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對需要的位置通過觸控螢幕點選的方式設定或者取消對焦點的位置,從而確定是否有新的對焦點設定,或者是否有已設定的對焦點被取消;
其中,將用戶進行設定或者取消對焦點的操作後,將已設定且未被取消的對焦點作為用戶最終選定的對焦點的位置,具體參見圖4,圖4為本發明提供的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
步驟203:根據對焦點的位置,計算雙攝像頭的焦點距離;
步驟204:根據焦點距離,執行對焦操作;
其中,通過推動攝像頭馬達實施對焦,然後再次等待用戶的下一次操作。
下面對計算焦點距離進行說明:
步驟A01:輸入用戶設定的對焦點的位置及實際測得的對焦點的物理距離。對焦點和物理距離一一對應。
步驟A02:根據實際距離的大小對焦點進行排序,使得焦點按距離從近到 遠排列,將對焦點標記為P1,P2,…,P[n],其對應的距離記為L1,L2,…,L[n]。則L1≤L2≤…≤L[n]。
步驟A03:根據攝像頭的光學原理,特點的對焦位置f都有特定對應的景深範圍fmin~fmax,在此景深範圍內的所有對焦點都可以視作實現對焦。對任一對焦點P[m](其對應實際距離記為L[m],m=1,2,…,n),都可以找到一個特定的對焦距離f[m],使得f[m]與L[m]差距最小,此時的景深範圍記為Fmin~Fmax,此時必有Fmin≤L[m]≤Fmax。遍歷所有對焦點的實際距離L1,L2,…,L[n],當距離落入Fmin~Fmax內時,認為處於對焦範圍內,記錄此時處於對焦範圍內的所有對焦點數量為x[m],並記錄下對焦範圍內對焦點序號。
步驟A04:將所有的對焦點都執行上述步驟,則可以得到一個對焦點數量的數字序列x1,x2,…,x[n],通過比較找出序列中的最大值x[max],其對應的對焦點P[max]對應的對焦距離f[max],即為最終對焦距離。若最大值有多個,則取最大值對應的對焦距離中最短的那個。
其中,對焦點的位置可以在特定的位置上進行預置,具體參見圖5,其中圖5為本發明提供的預置的對焦點的位置的示意圖。當然,用戶還可以根據實際對焦需要再增加或者取消,可以使得用戶操作更加便捷。
由上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的動態調節多點對焦位置的方法,解決了現有單點或者多點對焦方式下,對焦點固定引起的對焦位置不理想的問題。用戶在拍照對焦時,只需要在關注的位置上設定對焦點,操作便捷,更符合普通用戶的操作習慣。
圖6為本發明提供的獲取雙攝像的焦點距離的裝置的結構圖。圖6所示裝置包括:
接收模塊601,用於在雙攝像獲取取景畫面後,接收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
確定模塊602,用於根據所述至對焦點的位置,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模塊602包括:
第一獲取子模塊,用於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中的對焦點數量;
確定子模塊,用於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第一獲取子模塊包括:
第一獲取單元,用於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
第一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物理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對焦距離;
第二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所述每個對焦點對應的對焦距離,確定每個對焦點的位置對應的景深範圍;
第二獲取單元,用於獲取用戶選擇的對焦點在每個景深範圍中的個對焦點數量。
其中,所述第一確定單元確定的對焦點的對焦距離與所述對焦點的物理距離的差值最小。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包括:
第一選擇單元,用於選擇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作為目標對焦點;
第三確定單元,用於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模塊602還包括:
第二獲取子模塊,用於獲取每個對焦點與所述雙攝像頭之間的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根據所述對焦點數量以及所述物理距離,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確定子模塊還包括:
第二選擇單元,用於在景深範圍內對焦點數量最多的對焦點的個數時, 選擇物理距離距離最短的對焦點為目標對焦點;
其中,所述第三確定單元將所述目標對焦點的對焦距離作為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其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控制模塊,用於當檢測到用戶在取景畫面選擇的對焦點的位置和/或個數發生變化時,則重新確定雙攝像頭的對焦距離。
本發明提供的裝置,利用至少兩個對焦點的位置,確定攝像頭的對焦位置,實現了動態調整對焦距離的目的,解決了有單點或者多點對焦方式下,對焦點固定引起的對焦位置不理想的問題,且用戶在拍照對焦時,只需要在關注的位置上設定對焦點,操作便捷,更符合普通用戶的操作習慣。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使用電腦程式流程來實現,所述電腦程式可以存儲於一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所述電腦程式在相應的硬體平臺上(如系統、設備、裝置、器件等)執行,在執行時,包括方法實施例的步驟之一或其組合。
可選地,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也可以使用集成電路來實現,這些步驟可以被分別製作成一個個集成電路模塊,或者將它們中的多個模塊或步驟製作成單個集成電路模塊來實現。這樣,本發明不限制於任何特定的硬體和軟體結合。
上述實施例中的各裝置/功能模塊/功能單元可以採用通用的計算裝置來實現,它們可以集中在單個的計算裝置上,也可以分布在多個計算裝置所組成的網絡上。
上述實施例中的各裝置/功能模塊/功能單元以軟體功能模塊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上述提到的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可以是只讀存儲器,磁碟或光碟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 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權利要求所述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