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絮凝配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6:25:16 2

本發明涉及汙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絮凝配藥裝置。
背景技術:
絮凝配藥裝置時用於水處理行業的自動配藥的投加裝置,它可以根據所需的藥劑濃度,連續高效地完成幹藥粉或者膠狀絮凝劑和水的混合,從而得到均質的、有活性的聚合溶液,通過連接加藥泵向投藥點或指定的系統中輸送配置好的藥劑,它能實現因而廣泛應用於市政汙水處理、汙水廠等使用藥劑配置的場合。
專利cn201605187u公開了一種用於水處理設備的自動加藥混合裝置,其在幹投機上設置有一根防凝結加熱套管,套管另一端架設在初溶鬥上,雖然能一定程度上防止螺旋輸送裝置輸出端pam幹藥粉的凝結,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由於防凝結加熱套管持續不間斷地運行,因而耗能較高,成本較大;2、防凝結加熱套管套在加藥螺杆外部,造成了清洗麻煩;絮凝配藥裝置出現故障難以修理等問題。綜上所述,有必要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使其滿足當前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絮凝配藥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清洗麻煩、防凝結套管能耗高、成本大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絮凝配藥裝置包括箱體、幹投機、初溶鬥、管路系統、攪拌系統以及控制系統,所述箱體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隔板均豎直設置並將箱體內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位於第一腔室與第三腔室之間,第一腔室頂部與第二腔室頂部連通,第二腔室頂部與第三腔室頂部連通,箱體頂部連接有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全部蓋住的蓋板,攪拌系統包括用於攪拌第一腔室內液體的第一攪拌機、用於攪拌第二腔室內液體的第二攪拌機以及用於攪拌第三腔室內液體的第三攪拌機,第一攪拌機、第二攪拌機以及第三攪拌機均安裝於蓋板上;在蓋板上固定安裝有幹投機,幹投機的輸出部為螺旋輸送筒,初溶鬥固定安裝在蓋板上且位於幹投機旁,所述管路系統包括有進水管路以及排液管路,進水管路包括進水主管、第一進水支管以及第二進水支管,進水主管輸入端用於連通至供水裝置,進水主管輸出端連通有第一進水支管以及第二進水支管,第一進水支管與第一腔室連通,排液管路設置在箱體下方且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均連通,箱體內部固定有用於檢測第三腔室內液面的液位計,液位計連接控制系統;
所述初溶鬥包括圓筒、第一漏鬥以及第二進水支管,所述圓筒下部與第一漏鬥大端連接,圓筒側面有一螺旋輸送筒,第二進水支管出水端穿入至第一漏鬥內且與第一漏鬥連通,第一漏鬥小端開口用於向下第一腔室內輸送預溼了的絮凝藥劑;所述圓筒內部設置有第二漏鬥,第二漏鬥內壁固定有第一緩衝錐,所述第二漏鬥上端抵在圓筒內壁,螺旋輸送筒輸出端穿過圓筒與第二漏鬥連通,第一緩衝錐與第二漏鬥內壁之間有縫隙,第二漏鬥下端固定連接一用於將第二漏鬥與第一漏鬥連通的連接筒,第一緩衝錐為圓錐形結構,第一緩衝錐的中心線與連接筒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第一緩衝錐底面的直徑大於連接筒內直徑;所述第一漏鬥內部還設置有第二緩衝錐以及噴射環管,所述第二緩衝錐小端位於第二漏鬥正下方,第二緩衝錐大端與第一漏鬥內壁之間有縫隙,第二緩衝錐與第一漏鬥內壁固定,噴射環管固定於第一漏鬥內壁上且環繞於第二緩衝錐外,所述噴射環管為環形並其開設有若干間隔均勻出水孔,出水孔的噴射方向指向第二緩衝錐,噴射環管與第二進水支管連通。初溶鬥內部的結構設置,省略了現有技術的防凝結套管設置,既達到了預期的能防止水濺射到螺旋輸送裝置輸出端的目標,又能節能降本,一舉兩得。噴射環管還能設計成內側連通若干間隔相等的出水細管,更好地控制出水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漏鬥頂端蓋有一塊水平的圓板,圓板與第一漏鬥頂端為可拆卸連接,圓板從第一漏鬥頂端拆卸後能豎直向上抬動圓板;圓筒底部與圓板可拆卸連接,圓板圓心開有插入孔,所述連接筒穿過插入孔,第二漏鬥與圓筒內壁不固定,第二漏鬥底部外直徑大於插入孔直徑;
所述螺旋輸送筒穿過圓筒側壁開設的矩形孔,在矩形孔內設置有彈性密封裝置,所述彈性密封裝置包括第一復位彈簧,第二復位彈簧、第一滑塊以及第二滑塊,矩形孔內設置有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螺旋輸送筒輸出端能從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之間穿過,螺旋輸送筒輸出端從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之間穿過後,第一滑塊位於螺旋輸送筒輸出端上方,第二滑塊位於螺旋輸送筒輸出端下方,所述矩形孔兩側內壁上分別設置有豎直的兩滑軌,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均與兩滑軌滑動連接,以使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僅在豎直方向上滑動;第一滑塊與矩形孔內壁上部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第二滑塊與矩形孔內壁下部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第一復位彈簧和第二復位彈簧的伸縮方向為豎直方向,當螺旋輸送筒輸出端從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之間穿過時,第一復位彈簧和第二復位彈簧均處於被壓縮狀態;且能克服第一復位彈簧的彈力,豎直向上抬動圓板時連接筒和圓板均能與第一漏鬥脫離。設置彈性密封裝置的好處是:當從第一漏鬥上拆卸圓板時,由於相對位移第二滑塊向下滑動,第二彈簧被第二滑塊進一步壓縮,從而第一漏鬥與圓筒能與螺旋輸送筒脫離。
進一步地,所述噴射環下方在第一漏鬥內壁上設置有三個用於固定噴射環管的固定座,每一固定座包括均一豎直板和一水平板,豎直板與水平板固定連接,固定板與第一漏鬥內壁固定連接,所述三個固定座用直線相連起來呈等邊三角形。呈三角形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節省材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穩定性。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緩衝錐不僅使得pam幹藥粉均勻地落在第二緩衝錐上,還擋住了第一漏鬥中的水濺射到螺旋輸送筒輸出端,使得清理工作變得輕鬆。
2、本發明省略了螺旋輸送筒略了防凝結加熱套管裝置,減少能耗進而降低了工業成本。
3、噴射環管的設置,使得落在第二緩衝錐上的pam幹藥粉能夠全部被浸溼,然後衝下第一漏鬥,沒有任何pam幹藥粉凝結在第一漏鬥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初溶鬥主視圖。
圖3為圖2ii—ii剖視圖。
圖4為圖3i—i剖視放大圖。
圖5為噴射環管俯視圖。
圖中標註為:圓筒1、第二漏鬥2、第一緩衝錐3、圓環4、圓板5、第一漏鬥6、噴射環管7、出水細管71、固定座8、第二緩衝錐9、連接筒10、螺旋輸送筒11、彈性密封裝置12、第一復位彈簧121、滑軌122、第二滑塊123、第二復位彈簧124、第一滑塊125、支撐腿13、第二進水支管14、初溶鬥15、幹投機16、第二攪拌機17、控制系統18、排液管路19。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作用更加清楚及易於了解,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絮凝配藥裝置,包括箱體、幹投機16、初溶鬥15、管路系統、攪拌系統以及控制系統18,箱體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圖中未標註出),每一隔板均豎直設置並將箱體內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圖中未標註出),第二腔室位於第一腔室與第三腔室之間,第一腔室頂部與第二腔室頂部連通,第二腔室頂部與第三腔室頂部連通,箱體頂部連接有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全部蓋住的蓋板(圖中未標註出),攪拌系統包括用於攪拌第一腔室內液體的第一攪拌機(圖中未標註出)、用於攪拌第二腔室內液體的第二攪拌機7以及用於攪拌第三腔室內液體的第三攪拌機(圖中未標註出),第一攪拌機、第二攪拌機17以及第三攪拌機均安裝於蓋板上;在蓋板上固定安裝有幹投機16,幹投機16的輸出部為螺旋輸送筒11,初溶鬥15固定安裝在蓋板上且位於幹投機16旁,管路系統包括有進水管路以及排液管路19,進水管路包括進水主管、第一進水支管以及第二進水支管14,進水主管輸入端用於連通至供水裝置,進水主管輸出端連通有第一進水支管以及第二進水支管14,第一進水支管與第一腔室連通,排液管路19設置在箱體下方且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均連通,箱體內部固定有用於檢測第三腔室內液面的液位計,液位計連接控制系統18。
如圖3所示,初溶鬥15包括圓筒1、第一漏鬥6以及第二進水支管14,圓筒1下部與第一漏鬥6大端連接,圓筒1側面有一螺旋輸送筒11,第二進水支管14出水端穿入至第一漏鬥6內且與第一漏鬥6連通,第一漏鬥6小端開口用於向下第一腔室內輸送預溼了的絮凝藥劑;圓筒1內部設置有第二漏鬥2,第二漏鬥2內壁固定有第一緩衝錐3,第二漏鬥2上端抵在圓筒1內壁,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穿過圓筒1與第二漏鬥2連通,第一緩衝錐3與第二漏鬥2內壁之間有縫隙,第二漏鬥2下端固定連接一用於將第二漏鬥2與第一漏鬥6連通的連接筒10,第一緩衝錐3為圓錐形結構,第一緩衝錐3的中心線與連接筒10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第一緩衝錐3底面的直徑大於連接筒10內直徑;第一漏鬥6內部還設置有第二緩衝錐9以及噴射環管7,第二緩衝錐9小端位於第二漏鬥2正下方,第二緩衝錐9大端與第一漏鬥6內壁之間有縫隙,第二緩衝錐9與第一漏鬥6內壁固定,噴射環管7固定於第一漏鬥6內壁上且環繞於第二緩衝錐9外,噴射環管7為環形並其開設有若干間隔均勻出水孔,出水孔的噴射方向指向第二緩衝錐9,噴射環管7與第二進水支管14連通,第一漏鬥6頂端蓋有一塊水平的圓板5,圓板5與第一漏鬥6頂端為可拆卸連接,圓板5從第一漏鬥6頂端拆卸後能豎直向上抬動圓板5;圓筒1底部與圓板5可拆卸連接,圓板5圓心開有插入孔,連接筒10穿過插入孔,第二漏鬥2與圓筒1內壁不固定,第二漏鬥2底部外直徑大於插入孔直徑。
如圖2以及圖4所示,螺旋輸送筒11穿過的圓筒1側壁開有矩形孔,在矩形孔內設置有彈性密封裝置12,為了既使得圓筒工作中能保持穩定地安裝於第一漏鬥上,又保證在拆卸圓筒時能夠抬高圓筒,故設計彈性密封裝置,彈性密封裝置12包括第一復位彈簧121,第二復位彈簧124、第一滑塊125以及第二滑塊123,矩形孔內設置有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能從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之間穿過,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從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之間穿過後,第一滑塊125位於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上方,第二滑塊123位於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下方,矩形孔兩側內壁上分別設置有豎直的兩滑軌122,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均與兩滑軌122滑動連接,以使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僅在豎直方向上滑動;第一滑塊125與矩形孔內壁上部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121,第二滑塊123與矩形孔內壁下部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124,第一復位彈簧121和第二復位彈簧124的伸縮方向為豎直方向,當螺旋輸送筒11輸出端從第一滑塊125和第二滑塊123之間穿過時,第一復位彈簧121和第二復位彈簧124均處於被壓縮狀態;且能克服第一復位彈簧121的彈力,豎直向上抬動圓板5時連接筒10和圓板5均能與第一漏鬥6脫離。
如圖3所示,噴射環下方在第一漏鬥6內壁上設置有三個用於固定噴射環管7的固定座8,每一固定座8包括均一豎直板和一水平板,豎直板與水平板固定連接,固定板與第一漏鬥6內壁固定連接,三個固定座8用直線相連起來呈等邊三角形。第一緩衝錐3底面端部具有若干根支撐腿13均勻地分布於第一緩衝錐3底面端部,故能與第二漏鬥2活動連接且留有使得pam幹藥粉落下的空隙;第二緩衝錐9與第一漏鬥6同為第一緩衝錐3和第二漏鬥2的設計,支撐腿13的高度可以根據實際使用設計。
圖5所示的噴射環管,在內壁設置有出水細管71。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