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名的狗仔隊(最無節操的香港狗仔時代)
2023-05-23 23:19:50 2
葛斯齊又上熱搜了!
等等,葛斯齊是誰?
沒錯,就是爆料汪小菲的那位娛記——前風行工作室成員,號稱臺灣第一狗仔。
上周的一次直播,葛斯齊以一人之力攪動了娛樂圈一池渾水……
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甚至直言:
以後內娛爆料都給我按這個標準來
可能嗎?
如你所知,內娛所謂的「狗仔隊」,已經消失很久了。
再提這個詞,肉叔甚至都覺得有些陌生。
擇日不如撞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淺聊一下內娛狗仔的發展史。
也歡迎各位瓜友來評論區踴躍補充~
狗仔隊本無關八卦
最近內娛流行考古,各種陳年舊事被翻出來,短暫地活躍了這潭「死水」。
為什麼會這樣?
說白了。
沒有狗仔興風作浪的內娛,吃瓜群眾還是太無聊了。
就像很多人對卓偉的評價一樣:
卓偉在的時候罵他,不在的時候卻有點想他。
縱觀國內的狗仔興衰史,發現其實並不長,但他們給娛樂圈乃至中文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可不小。
儘管人一批批倒了,可他們所爆出來的消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但。
恐怕你不知道的是,「狗仔隊」這個詞本與八卦無關。
如果你看的港片夠多,自然會心領神會。
成龍《警察故事續集》。
陳家駒被分配了新任務,驃叔找了個八人小組來幫忙。
一看:懶懶散散,都是小混混的模樣。
這組人,便是「狗仔隊」。
是的,狗仔隊原是警方的一個部門,所謂跟蹤組,最早隸屬刑事情報科,50年代便已出現。
他們擅長的手法,如你所知,跟蹤、竊聽、偷拍……
大同小異。
作為情報收集的一環,狗仔隊在港片裡經常出現。
譬如1979年翁維銓唯一的警匪片《行規》。
白鷹帶著一群狗仔隊分批跟蹤毒販,半偷拍的攝影方式讓緊張感更加明顯。
譬如2007年遊乃海唯一執導的電影《跟蹤》。
任達華、徐子珊們跟蹤劫匪梁家輝、林雪,是少有的以狗仔隊為主角的影片。
所以說,稱娛記為狗仔隊,頗有幾分貼金的意思。
那麼。
這警方的暱稱是如何轉移到娛記身上的呢?
不能不提的一個人:查小欣。
查小欣和另一位媒體人盧覓雪,被稱為香港的「狗仔隊之母」,正是這兩位姐將「狗仔文化」帶入香港。
在香港,幾乎你能叫得出名的當紅藝人,都曾接受過她的採訪。
還是獨家的那種。
1980年,她進入娛樂行業,採訪的第一個人,是當時因為《上海灘》的許文強火爆一時的周潤發。
五年後,她已經是總編輯了。
這一年,哥哥張國榮在紅館開首場個人演唱會,哥哥的場刊,就是由她負責的。
在港圈鼎盛時代「出道」的查小欣,迅速積累無數人脈資源。
她的戰績之一,就是曝光梁朝偉和劉嘉玲的戀情。
和現在被唾棄的狗仔不同,這位娛樂圈女王也會「耍點手段」,但又不會被罵成過街老鼠,甚至還跟很多明星藝人成為朋友,關鍵在於一點:
有節操。
她在接受採訪時舉了個例子。
你報導一對明星藝人談戀愛,說他們在「拍拖」就好了,沒必要硬要用「幽會」這種暗自賦予感情色彩的詞語。
關於這點,如果有了解過港媒報導習慣的應該能get到個中意味。
只是。
香港娛樂雜誌一向毒舌,愛搞噱頭。
尤其是在「狗仔文化」薰陶下,大量八卦雜誌便應運而生。
《東方新地》、《東方周刊》……
一個詞:全民吃瓜。
這些雜誌抓住了人們想要窺探明星私生活的獵奇和八卦的心理,牟足勁在報導上搞噱頭吸睛,特別是言辭之犀利露骨,玩梗之誇張生動,點評之奪筍缺德,無人能及。
難怪有人說,你永遠可以相信八卦港媒起標題的能力。
比如2008年熊黛林在郭富城家過夜,他們是這麼寫的:
熊黛林屠城33小時……
林允拍攝《美人魚》時,瘋狂減肥停經:
變成……
還有當年AB和黃曉明被拍到出雙入對,港媒大搞諧音梗:
出入黃(皇)宮。
就像1991年周星馳為《東方新地》拍攝的那則廣告:
八到頂唔住!
而這,也側面反映了巔峰時期狗仔文化的特點:
只要有人看,便無所不用其極。
港圈狗仔的癲與狂
不得不提1995年,那年香港演藝圈發起了一場「72小時封嘴行動」。
梅豔芳、梁朝偉、張學友、許冠文等人戴上口罩,以抗議那一年狗仔偷拍的風氣。
為什麼是那一年?
對於香港狗仔歷史來說,那一年尤其重要。
最初,是一位負責電影的雜誌記者接到了一通電話,說王祖賢和已婚的男友林建嶽在辦公大樓,例行,他把這則消息報了上去。
誰知道主管領導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要求記者立刻到達現場,拍攝王祖賢離開大樓的照片。
「有圖有真相」。
於是,史無前例的偷拍封面誕生。
果然大賣。
雜誌社嘗到了好處,一不做二不休,成立「特別調查組」,也就是後來的狗仔隊。
而另一方面。
對於商人來說,見到這樣的火爆如何不動心?
於是趁著風生水起,大量報紙雜誌創刊。
他們紛紛高舉起了偷拍大旗,「王菲竇唯婚變」、「梁朝偉劉嘉玲分手」等新聞應運而生。
《東方周刊》、《東周刊》……滿街狗仔,滿街八卦。
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偷拍手段也逐漸下三濫。
以至於所謂的「72小時封嘴行動」,沒有產生半點的影響。
仔細來看。
和最初的「特別調查組」一樣,每家報社的狗仔隊配置都大同小異——司機、攝影記者、文字記者。
他們會調查:接近明星身邊的人,比如髮型師、化妝師等等,得到各種消息。
他們會跟蹤:跟車自不必說,有時也請外援進入記者進不去的場所。
最重要的是,他們擅長各種角度刁鑽的偷拍。
2002年謝霆鋒頂包案,人被關押在赤柱監獄。
那天。
監獄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潛伏」著大概30名的狗仔。
吃喝拉撒睡,以及漫長和漫無目的的等待。
終於十幾個小時之後,謝霆鋒出來了,穿著囚衣。
瞬間。
各種長槍短炮,狂轟亂炸。
但,對於香港的狗仔來說,這還是「良性競爭」。
什麼是非良性的?
進入明星的房間翻垃圾。
竊聽。
道路上上演「生死時速」大飆車……
甚至於——毫無道德可言。
比如陳寶蓮遺照事件。
比如阿嬌更衣室偷拍事件。
等等等等。
雖然說,對娛樂明星的窺探,是大眾的心理需求,但如此這般,終會迎來反噬。
內娛,風起與落
彼時,借著港媒八卦盛行的東風,內娛狗仔正悄悄登上歷史舞臺。
同樣離不開一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第一狗仔——卓偉。
2000年,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的卓偉被介紹到《每日新報》,正式進入娛樂行業。
此時,他29歲。
和查小欣的經歷有點相似,卓偉「出道」也是高峰(還沒到巔峰)。
跑現場跑多了,他也積累下不少人脈,認識了不少同行。
卓偉捕捉到的第一個大瓜,是2001年,當時一個香港狗仔給他通氣,成龍要辦生日會。
深度吃瓜群眾應該會見過這張圖:
生日會當晚,章子怡和成龍的親密舉動,被卓偉偷偷拍下來發回報社。
任誰看了都不會錯過這樣一個八卦新聞,上司當即選了張照片做封面。
這一期,爆了,創下《每日新報》的最高銷售記錄。
後來,卓偉又迎來人生另一個轉折點——北京的《明星bigstar》雜誌。
在這,他遇到攝影師馮科,兩人一拍即合。
從此,便誕生了內娛首個狗仔隊。
這對內娛頭號狗仔隊,確實來勢洶洶。
獨家,對新聞工作者,乃至狗仔的吸引力巨大。
為了撈到好素材,他倆在被告邊緣來回試探。
有一個段子。
為了偷拍明星拍攝的第一現場,他們到劇組蹲點。
當時正值陳凱歌的《無極》開拍,他叫人把整個拍攝場地封閉起來,以防偷拍。
不過還是被卓偉找到漏洞——他在沒有人的大半夜爬上牆,找到角樓拍到照片。
片場洩漏的消息傳到劇組,工作人員按著網上的照片復盤,找到卓偉蹲點的角樓。
看到地上的菸頭和礦泉水瓶,連陳凱歌都被折服:
我們拍電影的人如果像這狗仔隊如此敬業,那沒有我們拍不好的電影。
但並非次次都如此僥倖。
踩過界,麻煩自然不請自來。
2004年,《明星bigstar》策劃了一期名為「明星地圖」的專題。
他們將某些住在北京的明星所居住的樓盤,用地圖的形式進行報導。
有個讀者像現在的私生飯一樣,順著地址找到馮小剛家。
以至於馮小剛呵斥他是「神經病」,還在《天下無賊》的新聞發布會上怒罵《明星bigstar》的記者,並喊話「我xx想抽你」。
事情發生之後,不少明星聯名抵制《明星bigstar》這種侵犯隱私的行為。
報社受到重創,管理層被更換,卓偉和馮科相繼離開了。
但這次離開,卻促成了一次足以載入娛樂圈史冊的合作。
2006年,卓偉再次找到馮科,成立風行工作室。
自此,這個工作室承包了內娛各式各樣爆炸性的八卦新聞。
比如史詩級的王菲和謝霆鋒複合,還有姚笛文章、陳赫張子萱這些充滿爭議的戀愛八卦。
在那之後,在風行的大錘之下,一個接一個明星塌房,有人口碑跌入谷底,有人從此退圈。
說來也巧合。
就在這一年,香港藝人就某周刊的偷拍事件,也進行了一次集體抗議。
他們聯合召開聲討會,抵制狗仔偷拍。
明星藝人不約而同的處理手段,仿佛意味著狗仔隊那可預見的未來。
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有一個很矛盾的點。
比如卓偉。
他用非常手段,發現大量醜聞。
肉叔曾在彈幕上看過有網友這麼評論他:
他是妖同時也是捉妖師。
卓偉自稱有新聞理想,他把娛樂八卦看作自己的新聞事業,勢要發現最真實的朋友圈。
曾經接受記者採訪時,卓偉這麼解釋自己的「八卦理想」:
明星是一個特殊群體,和普通人不一樣,身上有商品的屬性,公眾知情權的組成部分有一條是公眾對消費的商品的知情權,這個商品有沒有假冒偽劣,有沒有質量問題,那麼明星是被大眾消費的,名利都是大眾提供的,所以我們監督明星,反應其真實一面,這是維護大眾的知情權。
通過對卓偉的「八卦理想」的了解,對觀眾有一點啟示是永不過時的:
不要輕易地為娛樂圈披上華麗的外衣,為明星們編織美麗的泡沫,因為一不小心,最後幻滅的只能是你自己。
然而,作為狗仔,他們獲取醜聞的方式也很「醜陋」——通過跟蹤偷拍來取證。
這份理想,是灰色的。
就拿隔窗偷拍這件事來說。
前有王菲謝霆鋒激吻戀情曝光。
後有港媒偷拍黃宗澤家中全裸。
你如何可以心安理得地肯定它的合理性?
於是,港片諷刺過狗仔隊——許氏兄弟的《新半斤八兩》,他們在電影中經營的便是一家名為「內幕」的八卦雜誌。
明星們怒罵過狗仔隊——最著名的作品當屬周杰倫的《四面楚歌》,「他說他是為了狗周刊,看能不能拍我,多換幾根骨頭」。
不擇手段,帶來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大於他們的「訴求」。
最後,再說一件事。
也是巧,還是2006這年。
這件事,堪稱當時香港內地的狗仔「大團建」。
什麼事這麼轟動?
——王菲準備生李嫣。
那是金星在綜藝上講過的一個段子。
當時香港有兩大報業集團在私下較勁,他們都聲稱自己能拿到王菲生女的獨家照片。
甚至有高層向狗仔放話:一張王菲獨家,50萬。
香港各報業都紛紛派了狗仔到北京,加上內地狗仔……他們分工駐紮在王菲家和兩家醫院門口,人最多的時候,高達一百多人。
要知道那還是王菲已經隱退一年多的盛況。(難怪王菲都說她最大的煩惱……是太紅了。)
儘管當時李亞鵬安排了大量保安,但神通廣大的狗仔還是想盡辦法混進去。
裝成送飯送花的,還有打扮成跑錯樓層的病人家屬……
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們只能繼續等。
不過咱們的天后好像是有點東西在身上的,預產期都過了,她愣是在醫院住了兩個禮拜。
後來狗仔是等麻了,在外面百無聊賴用打牌來打發時間。
有一個香港狗仔,打牌老是輸,想著起身上個廁所,順道轉轉運。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王菲生了。
從病房轉移的短短幾十秒,被這位手氣差的狗仔碰巧抓拍到了。
這也是現場唯一的王菲出產房的露臉照。
上百人,一個多月的苦等,背後集團燒了幾百萬,就為了這麼一張照片。
單純王菲生女這件事,報紙上天天看到,讀者早就厭倦了。
那諸如此類的娛樂新聞,又有多少實際意義?
看到這,你還以為這僅僅是天后再婚生育的明星八卦嗎?
實際上,它蘊藏著狗仔文化背後的本質內核。
狗仔們擺在底線邊緣,搖擺在法律、道德乃至人情之間的灰色地帶。
它註定不會長久。
也就是說。
這場狗仔大戰,其實是狗仔文化在高峰時期的輝煌。
幾年之後,網際網路興起,再沒有人能承擔得起這種毫無意義又燒錢的娛樂八卦項目了。
香港不再有了,內地……更不用說了,還沒有形成真正成熟的八卦市場。
取而代之的,是間歇性「周一見」。
再到近幾年,大量娛樂八卦媒體被陸續叫停。
肩負著八卦「時代使命」的狗仔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可以這麼說。
狗仔隊的興起是源於我們對於「窺私」的迷戀。
本是人的正常心理訴求。
明星們越是光鮮亮麗,越容易引起人們對其皮囊之下的醜聞的興趣。
所謂「戳穿假面目」。
然而,當「競爭」越來越激烈。
手段越來越「出格」。
狗仔文化引起的反噬也就會越來越劇烈。
一如那張照片:王菲生育後憔悴的素顏照。
它輝煌表象的背面,也定格著狗仔文化的餘暉:
這次快門,不僅為王菲而按。
也為自己而按。
這是一次開始,也預示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今日打工人:王家衛生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