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3:16:11 2
專利名稱:蜂窩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蜂窩系統以及在蜂窩系統中控制信號發射功率的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在切換過程中控制基站通信的蜂窩系統和方法。
通過上行鏈路由基站向位於遠點的第一移動臺發送的信號,與位於目標站附近的第二移動臺發送的信號相比,其功率衰減得更快。因此,如果第一和第二移動臺以相同的功率發送,幹擾波比要接收的電波強,會產生使通信困難的遠近效果。因此,必須控制移動臺在上行鏈路發射信號的功率,以使得基站從各移動臺的接收的信號具有相同的接收功率。
另一方面,下行鏈路雖然不產生這樣的遠近效果,但為了減少對其他信道的幹擾,要在下行鏈路對基站向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的功率進行控制控制,以達到保證移動臺的必要接收質量的最低限度發射功率。基站向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的功率受到閉環型的控制。其中將測定的無線電信號接收質量與規定的目標質量相比較,如果測定的無線電信號接收質量高於目標質量,則基站向移動臺發送指示移動臺降低其向基站發射無線電信號的功率的發射功率控制(TPC)信號,如果測定的無線電信號低於目標質量,則基站向移動臺發送指示移動臺增加其向基站發射無線電信號的功率的TPC信號。
通常,使用碼分多址(CDMA)的蜂窩系統使用所謂的軟切換技術。即,當移動臺接近小區邊界時,如果從正在通信的基站發射的信號與從相鄰的基站發射的信號的傳送損耗等於或大於規定的閾值,則通過使該基站及相鄰基站都與移動臺連接,兩個基站都可以向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
由此,即使在傳送損耗大、接收質量易受影響的小區邊界附近,軟切換技術利用從多個基站發送信息而形成的分集效果,從而保證了移動臺的接收質量得到提高。具體而言,在切斷與正在和移動臺通信的基站的通信鏈路之前,確保與作為下一個連接候補的基站之間的通信鏈路,所以可以平穩地進行切換,而不會暫停。
但是,下行鏈路存在這樣的問題,即在軟切換過程中,由於多個基站發送無線電信號,會增加無線電信號之間的幹擾,從而減少通信鏈路容量。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特開平11-69416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蜂窩系統,其中從正在軟切換的基站群限定只有所選擇的基站才能發送無線電信號,從而減少了下行鏈路的無線電信號幹擾。即,基站預先以規定的功率發送導頻信號,移動臺測量建立了通信鏈路的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將接收質量好的基站作為移動臺要與之通信的基站(以下將這種基站稱為「發送基站」),上行鏈路將指定作為與移動臺通信的發送基站的信號與控制信號復用,然後將復用後的信號在上行鏈路中向基站或基站群發送。
各個與移動臺建立了通信鏈路的基站在接收的控制信號將該基站指定為發送基站的情況下,通過下行鏈路向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而收到不將其指定為發送基站的指定信號的基站或基站群則不向該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由此,可以僅向傳送損耗小的基站與移動臺通信,從而可以確保減小下行鏈路的幹擾,增大通信鏈路的容量。
但是,在上述現有的發射功率控制方法中,各個建立了通信鏈路的基站可能會出現錯誤地接收指定發送基站的控制信號的情況。特別是,在發送基站錯誤地接收其未被指定為發送基站的控制信號,而停止發送信息的情況下,會出現所有的與移動臺建立了通信鏈路的基站都不向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在發送基站的更新周期內不能發送無線電信號,即使進行移動臺的交織、糾錯,也不能進行正常的解調,從而接收錯誤的可能性增加,移動臺的錯誤率增大。
因此,存在以下問題,即下行鏈路可能達到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受到上行鏈路的控制信號的接收錯誤率的限制,在要求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非常低的情況下,可能不會達到該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應使所有發送基站都不能發送無線電信號的比率最小。為此,需要通過增大指定發送基站的控制信號的發射功率,或者增大指定發送基站的信號的冗餘度等,使發送基站的控制信號的接收錯誤率非常小。但是,由此會出現上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減小,或者發送基站更新的控制周期變長等問題。
此外,也可以考慮以下解決方案,即總是將多個基站選擇作為發送基站,這樣即使一個發送基站發生控制信號的接收錯誤,由於從其他發送基站進行發送,所以所有基站停止發送的概率非常小。
但是,由此會出現由於多個基站發送信息而造成的幹擾的增加,使下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減少的問題。
日本未決專利公開No.11-275624A建議了一種移動通信系統,其中在處於軟切換下的多個基站中傳輸損耗小於或等於預定閾值的基站被選擇作為通信基站以與移動臺進行通信,除該被選擇的通信基站以外的其它基站所發射無線電信號的功率都統一衰減至預定的最小功率。
日本未決專利公開No.11-355204A建議了一種CDMA移動通信系統,其包括多個基站,每個基站通過無線鏈路與移動終端連接,從而與移動終端通信,並且基站控制切切換與移動終端通信的基站,並控制移動終端發射無線電信號的功率。每個基站包括用於檢測對移動終端發射的無線電信號的接收質量的第一裝置、將第一裝置檢測到的信號接收質量與預定閾值比較的第一比較器、當信號接收質量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時測量高於信號接收質量中的第一標準電平的幀差錯率的第二裝置、將幀錯誤率與預定閾值比較的第二比較器、用於根據第二比較器的比較結果確定信號接收質量目標值的第三裝置、將第二裝置測量的信號接收質量與第三裝置確定的信號接收質量目標值比較的第三比較器,以及根據第三比較器的比較結果產生和發射控制信號以控制移動終端發射無線電信號的功率的第四裝置。
日本未決專利公開No.P2000-138633A建議了一種控制無線電信號發射功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對方站發射的信號的信號接收質量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控制對方站發射信號的功率,檢查在所接收信號中的幀錯誤率,如果存在幀錯誤率,則增加控制目標值,而如果沒有幀錯誤率,則逐漸減少控制目標值。
日本未決專利公開No.P2000-252917A建議了一種控制蜂窩系統中無線電信號發射功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接收機中將所接收信號的SIR與SIR目標值比較,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和/或/或是否哪個較大來控制發射機發射信號的功率,其特徵在於如下步驟檢測所接收信號的幀錯誤率,對每M(k)個幀計在前N(k)幀(1≤k≤K)中的n(k)個幀錯誤,或每次發生幀錯誤時計數,並單獨地或綜合地根據幀錯誤數n(1)至n(K)增加或減少SIR的目標值。
國際公開WO97/50197(PCT/JP97/02215)建議了一種控制信號發射功率的設備,可配備在構成移動通信系統的基站和移動臺之一中。其包括用於測量接收信號的SIR的第一裝置、用於將第一裝置測量的SIR與預定的SIR目標值比較的第二裝置、用於根據第二裝置的比較結果將有關信號發射功率的數據發送至對方站的第三裝置、用於接收和解調從對方站發送的上述數據的第四裝置、用於根據解調數據控制信號發射功率的第五裝置、用於測量所接收信號的錯誤率的第六裝置、以及用於根據第六裝置測量的錯誤率來改變SIR目標值的第七裝置。
但是,即使在上面各種公開文獻中,上述的問題依然存在。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基站控制器和移動臺,它們都能實現上述的功能。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在蜂窩系統中能實現上述的功能的發射功率控制方法。發明內容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蜂窩系統,包括至少一個移動臺和多個基站,其中移動臺與N個第一基站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每個基站在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的情況下,與移動臺進行通信,在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的情況下,則不與移動臺進行通信,其特徵在於,該蜂窩系統還包括第一設備,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所述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發送基站指定信號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控制器,用於控制蜂窩系統中的移動臺和基站,其中移動臺與N個第一基站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所述每個基站在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的情況下,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在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的情況下,則不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其特徵在於,該基站控制器還包括第一設備,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要通過所述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發送基站指定信號中的接收錯誤率。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移動臺,其與多個基站一起限定了一個蜂窩系統,其中移動臺與N個第一基站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包括第一設備,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的指定信號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控制蜂窩系統中的信號發射功率的方法,所述系統包括移動臺和多個基站,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與N個第一基站之間建立通信鏈路,其中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b)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c)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以進行通信,其中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d)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e)如果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則與移動臺進行通信,如果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則不與移動臺進行通信,步驟(a),(b),(c),(d)由移動臺執行,步驟(e)由基站執行,其特徵在於,(f)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指定信號中的接收錯誤率。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的上述優點。
根據本發明,由於根據在下行鏈路中所要求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對所有基站停止發送的比例進行控制,所以可以根據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降低基站的控制信號的接收錯誤率,或者增加被指定的發送基站的數量。由此,可以儘可能地減小對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的影響,並且增加發送基站更新的控制周期,從而達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圖1為表示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蜂窩系統的構成的框圖。
圖2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的構成的框圖。
圖3為表示圖2的基站控制器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4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的構成的框圖。
圖5為表示圖4的基站控制器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6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的構成的框圖。
圖7為表示圖6的基站控制器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8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的構成的框圖。
圖9為表示圖8的基站控制器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0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的構成的框圖。
圖11為表示圖10的基站控制器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2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移動臺的構成的框圖。
圖13為表示圖12的移動臺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4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移動臺的構成的框圖。
圖15為表示圖14的移動臺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6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移動臺的構成的框圖。
圖17為表示圖16的移動臺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8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移動臺的構成的框圖。
圖19為表示圖18的移動臺的動作的流程圖。
優選實施例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蜂窩系統的構成的框圖。在圖1中,根據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蜂窩系統是使用DS-CDMA(DirectSequence-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直接序列碼分多址)方式的系統。
所示的蜂窩系統包括L個移動臺,N個基站,以及基站控制器1,其中L和N是大於等於1的整數。在該實施例中,L被設置等於2,N被設置等於3。因此蜂窩系統包括第一和第二移動臺31、32,以及第一至第三基站21、22和23。
第一和第二移動臺31、32每個建立與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的通信鏈路,測定形成通信鏈路的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根據該結果,確定與第一和第二移動臺31和32通信的m(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個基站(以下將這樣的基站簡稱為「發送基站」),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發送基站指定信號,指定作為發送基站的發送基站通知。在該實施例中,假定第一和第三基站21和23被選擇為發送基站。
建立了通信鏈路的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發送基站指定信號,在該基站被移動臺指定為發送基站的情況下,進行下行鏈路的發送,在該基站沒有被移動臺指定為發送基站的情況下,則停止向該移動臺發送無線電信號。
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分別具有小區101,102,103,並向在小區101,102,103內的第一和第二移動臺31、32發送信息。
各基站21~23基站控制器(BSC)連接在一起並受BSC的控制。
此外,各基站21~23對小區101至103內的全部移動臺31、32發送規定功率值的公共導頻信號、將各移動臺作為對象的個別控制信號、以及個別信息信號,移動臺31、32對建立了通信鏈路的基站21~23發送個別控制信號和個別信息信號。這些發送信息功率值通過高速封閉環路型的發送息功率控制被控制。
各移動臺31、32建立與各基站21~23發送的公共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最大的基站之間的通信鏈路,以及與該基站的接收電平的差在規定的閾值以內的基站之間的通信鏈路。此外,第一和第二移動臺31、32的每一個周期地從來自第一至第三基站21至23的公共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大的基站中按照順序、以一定的條件選擇接收基站,與上行鏈路的個別控制信號一起發送基站指定信號,通知被選擇的基站。
假定位於小區101中心附近的第一移動臺31其基站21發送的公共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最佳,而且其他基站22、23發送的公共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與上述最佳電平的差大於規定的閾值,則該第一移動臺31隻與第一基站21之間形成通信鏈路。
此外,假定第二移動臺32在小區101~103的邊界附近的位置時,由於基站22~23發送的公共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的差在規定的閾值內,所以與基站22~23都形成通信鏈路。但是,由於第二基站22沒有滿足規定的作為發送基站的條件,所以第二移動臺32在上行鏈路中與個別控制信號一起只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發送選擇它們為發送基站的發送基站控制信號。
此時,選擇發送基站的條件或者發送基站指定信號根據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被控制。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該發送基站指定信號,進行個別控制信號以及個別信息信號的發送,基站22停止個別信息信號的發送,只發送個別控制信號。
圖2為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1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2中,基站控制器1由以下裝置構成輸入埠10,接收由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發送的信號;信號處理裝置11,其處理所接收的信號;控制裝置12,進行與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的接收發送信息相關的各種控制;目標FER檢測器13,檢測由圖中未表示的上位網絡通知的下行鏈路的目標幀錯誤率(FERFrame Error Rate);目標SIR確定裝置14,根據取出的目標SIR,來確定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的上行鏈路的目標SIR(Signal Interfererence Ratio信號幹擾比);信號處理器15,其處理要從基站控制器1發送的信號;以及輸出埠16,向各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發送信號。
目標SIR確定裝置14確定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的上行鏈路的目標SIR,將該信息與下行鏈路的個別控制信號復用,通知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
圖3為表示圖2的基站控制器1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參照圖1~圖3,對基站控制器1接收不定期被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信號時,向第一至第三基站21至23發送目標SIR通知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站控制器1重新建立與移動臺32之間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取出由上位網絡通知的目標FER信息。
控制器12將檢測的目標FER(FERTRG)與閾值(FERTH)比較(步驟S2)。
如果比較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2判斷為是),則控制器12設置上行鏈路的目標SIR等於SIRsmall(步驟S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2判斷為否),則SIR等於SIRlarge(步驟S4),此時,SIRsmall小於SIRlarge。
接下來,控制器12通過信號處理器15和輸出端16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發送目標SIR通知信號,以通知確定的上行鏈路的目標SIR(步驟S5)。
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由基站控制器1通知的目標SIR通知信號,為了接近被通知的目標SIR,向第二移動臺32發送發射功率值的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信號。第二移動臺32根據所接收的TPC信號來控制其發射功率以接近目標SIR。
每次由上位網絡通知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基站控制器1都進行上述控制。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操作基理是,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的目標SIR就越高,移動臺32的發射功率也就越高,由此使發送基站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接收錯誤減少。其結果是,可以將發送基站根據接收錯誤判斷該基站為非發送基站而停止發送的概率降低,使下行鏈路的接收質量提高,達到目標FER。
此外,當目標FER比較大時,上行鏈路的目標SIR也變低。因此,可以減少移動臺32的發射功率,上行鏈路的幹擾也會儘可能地降低。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而且不會增加不必要的上行鏈路的幹擾,也可以增大上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
圖4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4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4中,除了以偏移功率值控制器41代替目標SIR確定裝置14以外,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4與如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相同構成單元的動作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相同。
偏移功率值控制器41根據目標FER,確定對於上行鏈路的個別控制信號的個別信息信號的偏移功率值,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將確定的偏移功率值通知下行鏈路的第二移動臺32。
圖5是表示圖4的基站控制器4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對基站控制器4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SIR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信號時,向第二移動臺32發送目標SIR偏移功率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站控制器4重新建立與移動臺32之間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由目標FER檢測器13檢測上位網絡發送的目標FER(步驟S11)。
控制器12將檢測的目標FER(FERTRG)與閾值(FERTH)比較(步驟S12)。
如果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12判斷為是),則控制器12設置偏移功率值ΔP等於Psmall(步驟S1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12判斷為否),則控制器12設置偏移功率值ΔP等於Plarge(步驟S14),這裡,Psmall小於Plarge。
接下來,控制器12通過信號處理器15和輸出埠16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發送通知確定了偏移功率值的偏移功率值通知信號(步驟S15)。
每次基站控制器4從上位網絡收到通知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基站控制器4都進行上述控制。
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發送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也就越高,由此使發送基站的指定信號接收錯誤減少。其結果是,可以將發送基站根據接收錯誤而判斷該基站為非發送基站並停止發送的概率降低。因此,全部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停止發送的概率變小,可以提高下行鏈路的接收質量,從而達到目標FER。
此外,當目標FER比較大時,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降低。因此,可以儘可能地降低上行鏈路的幹擾。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增大上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
圖6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5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6中,除了以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51代替目標SIR確定裝置14以外,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5與如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相同單元的動作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相同。
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51根據目標FER,確定對於與上行鏈路的個別控制信號一起發送的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將確定的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通知下行鏈路的第二移動臺32。
圖7是表示圖6的基站控制器5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基站控制器5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目標FER信號時,向第二移動臺32發送信號長度通知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站控制器5重新建立與第二移動臺32之間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目標FER檢測器13檢測上位網絡所發送的目標FER信息(步驟S21)。
控制器12將檢測的目標FER(FERTRG)與閾值(FERTH)比較(步驟S22)。
如果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22判斷為是),則控制器12設置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T等於Tshort(步驟S2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22判斷為否),則控制器12設置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T等於Tlong(步驟S24),這裡,Tshort小於Tlong。
接下來,控制器12通過信號處理器15和輸出埠16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發送該信號長度通知信號(步驟S25)。
每次基站控制器5從上位網絡收到通知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發送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就越長,從而提高了冗餘度。其結果是,可以減少發送基站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接收錯誤,可以降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全部停止發送的概率。由此可以提高下行鏈路的接收質量,從而達到目標FER。
當目標FER比較大時,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變短。由此,可以縮短發送基站的更新周期,也可以減小用於通過上行鏈路將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發送的信息位的比例。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儘可能地提高發送基站更新的及時性,也可以使上行鏈路的發送更有效率。
圖8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6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8中,除了以閾值控制器61代替目標SIR確定裝置14以外,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6與如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基站控制器6中的動作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相同單元的動作相同。
閾值控制器61根據目標FER,確定內部閾值,該閾值用於第二移動臺32根據目標FER選擇的發送基站。確定的閾值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被發送給下行鏈路的第二移動臺32。
圖9是表示圖8的基站控制器6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基站控制器6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目標FER信號時,向第二移動臺32發送內部閾值通知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站控制器6重新建立與第二移動臺32之間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目標FER檢測器13檢測由上位網絡發送的目標FER信息(步驟S31)。
控制器12將檢測到的目標FER(FERTRG)與閾值(FERTH)比較(步驟S32)。
如果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32判斷為是),則控制器12確定發送基站的內部閾值S等於Ssmall(步驟S3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32判斷為否),則S等於Slarge(步驟S34),這裡,Ssmall小於Slarge。
接下來,控制器12通過信號處理器15和輸出埠16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和23發送內部閾值通知信號(步驟S35)。
每次基站控制器6從上位網絡收到通知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目標FER越低,用於確定發送基站的內部閾值就越大,從而增加了作為發送基站的基站數。由此,即使一個發送基站錯誤地接收了發送基站指定信號,停止發送信息,其他的發送基站發送信息的可能性就會變大。因此,可以降低所有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停止發送的概率,並保證達到目標FER。
當目標FER比較大時,內部閾值相應變小。其結果是,可以減少被指定為發送基站的基站數,從而可以減少多次發送而造成的下行鏈路的幹擾。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6可實現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同時可以儘可能地減少下行鏈路的幹擾,並增大通信鏈路容量。
圖10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7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10中,除了以通信基站數控制器71代替目標SIR確定裝置14以外,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7與如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相同單元的動作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相同。
發送基站數控制器71根據目標FER,確定第二移動臺32選擇的發送基站數。確定的發送基站數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被通知給下行鏈路的第二移動臺32。
圖11是表示圖10的基站控制器7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對基站控制器7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目標FER信號時,向第二移動臺32發送發送基站數通知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站控制器7重新建立與第二移動臺32之間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目標FER檢測器13檢測上位網絡發送的目標FER信息(步驟S41)。
控制器12將目標FER(FERTRG)與閾值(FERTH)進行比較(步驟S42)。
如果比較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42判斷為是),則控制器12設置發送基站數N等於Nsmall(步驟S4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42判斷為否),則控制器12設置發送基站數N等於Nlarge(步驟S44),此處,Nsmall小於Nlarge。
接下來,控制器12通過信號處理器15和輸出埠16向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發送基站數通知信號(步驟S45)。
每次基站控制器7從上位網絡收到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目標FER越低,第二移動臺32選擇的發送基站數就越大。由此,即使一個發送基站錯誤地接收了發送基站指定信號而停止發送信息,其他的發送基站也可以繼續進行發送,所以可以降低所有發送都無法進行的概率。因此,可以提高下行鏈路的信號接收質量,從而達到目標FER。
當目標FER比較大時,可以減少選擇的發送基站數。因此,與上述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相似,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儘可能地減少下行鏈路的幹擾,增大上行鏈路容量。
圖12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移動臺110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12中,移動臺110由以下裝置構成天線111,接收由第一和第三基站21和23發送的無線電信號;接收發送共用裝置(DUP)112,用於發射和接收信號;無線接收裝置(Rx)113,將無線電信號轉換為基帶信號;接收信號電平監視器114,接收多個基站的導頻信號,並且監測無線電信號的接收電平;第一單元115,根據導頻信號的接收電平確定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發生裝置116,生成指定確定的發送基站的指定信號;RAKE接收裝置117,合成來自多個發送基站的基礎信號;解復用器118;第二單元119,其取出通過解復用器118分離的目標FER信息信號;偏移功率控制器120,確定個別控制信號的偏移功率值;多路復用器121,對指定信號和輸入數據進行復用,生成上行發送信號;功率控制裝置122,控制上行鏈路無線電信號的發射功率值;放大(diffusion)電路123,放大上行發送信號,輸出發送基礎信號;無線發送裝置(Tx)124,將發送基礎信號轉換為無線信號,然後發送。
接收信號電平監視器114接收由與移動臺110建立了通信鏈路的第一至第三基站21~23發送的導頻信號,將所接收導頻信號的信號電平通知給第一單元115,第一單元115從所接收導頻信號的電平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確定發送基站。
此外,偏移功率控制器120將被通知的目標FER與規定的閾值進行比較,確定與上行鏈路中個別控制信號相對於個別信息信號的偏移功率值,然後通知給功率控制裝置122。
圖13是表示圖12的移動臺110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移動臺110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目標FER信號時,設定控制上行鏈路的發射功率值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移動臺110重新建立與基站的通信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移動臺110接收由基站控制器1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向下行鏈路發送的目標FER信息(步驟S51)。
如果移動臺110接收了目標FER信息信號,則第二單元119取出目標FER(FERTRG),與規定的閾值(FERTH)比較(步驟S52)。
如果FERTRG大於FERTH(步驟S52判斷為是),則偏移功率控制器120設置偏移功率值ΔP等於Psmall(步驟S5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52判斷為否),則偏移功率控制器120設置偏移功率值ΔP等於Plarge(步驟S54),此處,ΔPsmall小於Plarge。
接下來,移動臺110以確定的偏移功率值通過上行鏈路發送個別控制信號和個別信息信號(步驟S55)。
每次移動臺110收到基站控制器1通知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移動臺110與上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相同,只有一點不同,即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基站控制器4根據目標FER確定偏移功率值,而在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將目標FER通知給移動臺110,通過移動臺110確定偏移功率值。
因此,與第二實施例類似,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發送的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也就越高,由此可以使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接收錯誤減少。由此,全部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停止發送的概率變小,可以達到目標FER。
此外,當目標FER比較大時,由於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降低,所以,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增大上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
圖14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移動臺130的框圖。
在圖14中,除了移動臺130中以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131代替圖12所示的偏移功率控制器120以外,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移動臺130與如圖1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移動臺110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相同單元的動作與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動作相同。
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131根據目標FER,確定指定發送基站的指定信號長度。並將確定的信號長度傳送到指定信號發生裝置116,指定信號發生裝置116生成具有由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131所確定長度的指定信號。
圖15是表示圖14的移動臺130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關於移動臺130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信號時,移動臺130執行的發送指定信號的過程進行說明。
首先,在移動臺130重新建立與基站的鏈路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移動臺130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從基站控制器1經過下行鏈路發送的目標FER信息信號(步驟S61)。
在接收目標FER信息信號後,第二單元119從所接收的目標FER信息信號中取出目標FER(FERTRG),並與規定的閾值(FERTH)比較(步驟S62)。
如果比較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62判斷為是),則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131設置信號長度T等於Tshort(步驟S6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62判斷為否),則指定信號長度控制器131設置T等於Tlong(步驟S64)。此處,Tshort小於Tlong。
接下來,移動臺130將個別控制信號與該指定信號在上行鏈路中進行發送(步驟S65)。
每次移動臺130收到基站控制器1通知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移動臺130的操作方式與上述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基站控制器5相同。只有一點不同,即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基站控制器5根據目標FER確定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而在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中,移動臺130接收目標FER,並確定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因此,本實施例與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相同,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發送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就越長,提高了冗餘度。其結果是,可以減少發送基站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接收錯誤,從而可以使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全部停止發送的概率減小。由此,可以確保達到目標FER。
當目標FER比較大時,將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相應變短。由此,可以縮短發送基站的更新周期,此外還可以減少每幀的發送基站指定信號的信息位。
如上所述,根據第七實施例的移動臺130可以達到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同時可以儘可能提高發送基站更新的及時性,並且可以提高上行鏈路發送無線電信號的效率。
圖16表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移動臺140的結構的框圖。
在圖16中,除了以閾值控制器141代替偏移功率控制器120以外,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移動臺140與如圖1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的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與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移動臺110中相同的單元的操作相同。
閾值控制器141根據目標FER,確定作為指定發送基站的條件的內部閾值。確定的內部閾值被傳送到第一單元115,第一單元115根據接收電平監視器114測定的導頻信號接收電平,將所測得的電平等於或小於內部閾值的基站確定為發送基站。這裡假定第一和第三基站21和23被選擇為發送基站。
圖17是表示圖16的移動臺140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在移動臺140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信息信號時,移動臺140確定內部閾值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移動臺140重新建立通信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由基站控制器1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下行鏈路發送的目標FER信息信號(步驟S71)。
移動臺140接收目標FER信息信號後,第二單元119取出目標FER(FERTRG),並與規定的閾值(FERTH)比較(步驟S72)。
如果比較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72判斷為是),則閾值控制器141設置內部閾值S等於Ssmall(步驟S7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72判斷為否),則閾值控制器141設置內部閾值S等於Slarge(步驟S74)。此處,Ssmall小於Slarge。
接下來,移動臺140通過第一單元115向指定信號發生器116發送確定的閾值。指定信號發生器116生成具有由閾值控制器141確定的信號長度T的指定信號。
然後,移動臺140將該指定信號與個別控制信號一起通過上行鏈路進行發送(步驟S75)。
每次移動臺140收到基站控制器1通知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時,都進行上述控制。
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移動臺140與上述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相同,只有一點不同,即在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中,基站控制器6根據目標FER確定內部閾值,而在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中,將目標FER通知給移動臺140,通過移動臺140確定內部閾值。
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越低,用於確定發送基站的內部閾值就設置得越高。因此,即使一個發送基站錯誤地接收指定信號而停止發送,其他發送基站也會繼續進行發送。由此,可以減小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全部停止發送的概率,從而可以達到下行鏈路目標FER。
此外,當目標FER比較大時,內部閾值相應變小。其結果是,被指定為發送基站的基站數減少,從而可以減少由於多次發送而造成的下行鏈路的幹擾。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儘可能減少下行鏈路的幹擾,增大上行鏈路的容量。
圖18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移動臺150結構的框圖。
在圖18中,除了以發送基站數控制器151代替偏移功率控制器120以外,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移動臺150與如圖1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具有相同的結構,並且以相同標號表示相同單元。此外,動作與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移動臺110相同單元的的動作相同。
發送基站數控制器151根據目標FER,確定選擇的基站數。將確定的發送基站數傳送到第一單元115,第一單元115根據按照接收電平監視器114測定的導頻信號接收電平大小的順序,來確定發送基站數量。
圖19是表示圖18的基站150的動作的流程圖。
以下將對移動臺150接收不定期通知目標FER的下行鏈路目標FER信息信號時,移動臺150控制要被選擇的發送基站數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在移動臺150重新建立通信的情況下,或者在通信中途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變更等情況下,移動臺150通過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接收由基站控制器1經下行鏈路發送的目標FER信息信號(步驟S81)。
移動臺150接收目標FER信息信號後,第二單元119從所接收的目標FER信息信號中取出目標FER(FERTRG),與規定的閾值(FERTH)比較(步驟S82)。
如果比較結果是FERTRG大於FERTH(步驟S82判斷為是),則發送基站數控制器151設置選擇的發送基站數N等於Nsmall(步驟S83),如果FERTRG小於FERTH(步驟S82判斷為否),則發送基站數控制器151設置選擇的發送基站數N等於Nlarge(步驟S84)。此處,Nsmall小於Nlarge。
接下來,移動臺150根據確定的基站數,按照導頻信號接收電平的大小順序選擇發送基站(步驟S85)。
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移動臺150的操作方式與上述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相同,只有一點不同,即在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中,基站控制器7根據目標FER確定選擇的發送基站數,而在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中,將目標FER通知給移動臺150,通過移動臺150確定選擇的發送基站數。
根據第九實施例,下行鏈路的目標FER越低,上行鏈路選擇的發送基站數就越大。結果,即使一個發送基站錯誤地接收指定信號而停止發送,其他發送基站也會繼續進行發送。由此,可以減小第一和第三基站21、23全部停止發送的概率,從而可以確保達到下行鏈路目標FER。
此外,當目標FER比較大時,選擇的發送基站數相應變少。因此,與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相似,下行鏈路的目標FER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可以儘可能減少下行鏈路的幹擾,增大上行鏈路的容量。
在第一到第九實施例中,本發明用於以DS-CDMA方式工作的蜂窩系統中。但本發明並不限於這種蜂窩系統,對其他接入方式的蜂窩系統也同樣適用。
此外,在本發明中僅確定了一個比較目標FER的閾值,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也可以與多個閾值進行比較,分階段控制各個控制參數,諸如發送基站信號的發射功率值、信號長度、內部閾值和/或發送基站數。
在圖1所示的蜂窩系統中,基站控制器1是從第一到第三基站21至23分別形成的。但是,本發明的基站控制器不限於具有圖1所示的系統構成的基站控制器,也可以對圖1的蜂窩系統中各基站21至23分別配備基站控制器1。
如上所述,通過控制發送基站的指定信號的信號接收錯誤率,或者控制發送基站數,可以使下行鏈路的全部基站不進行發送的概率變化。
在常規的蜂窩系統中,當全部基站都不進行發送的概率增加時,則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通信鏈路容量會減小,並且發送基站更新周期會延長。
相反,本發明根據目標質量,控制全部基站停止發送的概率,從而防止了上行鏈路和/或下行鏈路的通信容量的減少以及發送基站更新周期的延長。因此,本發明可以滿足下行鏈路的目標質量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蜂窩系統,包括至少一個移動臺(31,32)和多個基站(21,22,23),其中移動臺(31,32)與N個第一基站(21,22,23)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21,23)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21,23)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21,23)作為移動臺(31,32)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每個所述基站(21,22,23)在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31,32)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的情況下,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在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的情況下,則不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其特徵在於,該蜂窩系統還包括第一設備(14,51,61,71,120,131,141,151),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所述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發送基站指定信號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14,51,61,71,120,131,141,151),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中的指定信號中的接收錯誤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其中在基站控制器(1,5,6,7)中包括第一設備(14,51,61,7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每個基站(21,22,23)包括所述第一設備。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所述基站,並且其中所述基站控制器(1,5,6,7)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4)的所述第一設備,該設備(14)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在所述基站確定所述上行鏈路的所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同時閉環控制所述移動臺發射功率的比例,以便所述上行鏈路接收質量達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其中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4)的所述第一設備,該設備(14)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較低的情況,將所述上行鏈路的所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確定得較高。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41)的所述第一設備,該設備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低的情況,將所述控制信號與所述信息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20)的所述第一設備,其根據在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功率。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控制信號與所述信息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51)的所述第一設備,該設備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12.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
1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與下一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信號間隔。
1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每單位時間具有較多的位數。
1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31)的所述第一設備,其根據在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1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
1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與下一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信號間隔。
1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一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每單位時間具有較多的位數。
1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蜂窩系統包括第二設備(71),其取代了所述第一設備,該第二設備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來改變條件,以確定第二基站,從而控制第二基站的數目。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中包括所述第一設備。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所述基站控制器(1,5,6,7)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61)的所述第二設備,當所述移動臺指定發射具有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的所述導頻信號的基站時,該設備將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為較高的閾值。
22.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其中所述基站控制器(1,5,6,7)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71)的所述第二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從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接收質量最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指定預定數目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對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較多數量的所述第二基站。
23.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還包括基站控制器(1,5,6,7),其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並且其中所述基站控制器(1,5,6,7)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71)的所述第二設備,如果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等於或小於預定的錯誤率,則該設備將所有的所述基站確定為所述第二基站。
24.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41)的所述第二設備,當所述移動臺指定發射具有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的所述導頻信號的基站時,該設備將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為較高的閾值。
25.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151)的所述第二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從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接收質量最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指定預定數目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較多數量的所述第二基站。
26.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蜂窩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構成為一種設備的所述第二設備,如果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等於或小於預定的錯誤率,則該設備將所有的所述基站確定為所述第二基站。
27.一種基站控制器(1,5,6,7),用於控制蜂窩系統中的移動臺(31,32)和基站(21,22,23),其中移動臺(31,32)與N個第一基站(21,22,23)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21,23)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21,23)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21,23)作為移動臺(31,32)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所述每個基站在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的情況下,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在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的情況下,則不與該移動臺進行通信,其特徵在於,該基站控制器(1,5,6,7)還包括第一設備(14,51,61,71),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要通過所述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發送基站指定信號中的接收錯誤率。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14,51,61,71)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送比率,以在與所述移動臺通信的所述基站中控制所述指定信號的所述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29.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14)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在所述基站確定所述上行鏈路的所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同時閉環控制所述移動臺發射信號的功率,以便所述上行鏈路接收質量達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
30.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14),其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將所述上行鏈路的所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確定得較高。
31.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14),其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射所述指定信號的功率。
32.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目標接收率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控制信號與所述信息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33.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51),其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34.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
35.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與下一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信號間隔。
36.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每單位時間具有較多的位數。
37.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基站控制器包括第三設備,其取代了所述第一設備,該第三設備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來改變條件,以確定第二基站,從而控制第二基站的數目。
38.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當所述移動臺指定發射具有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的所述導頻信號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將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為較高的閾值。
39.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71),當所述移動臺從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接收質量最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指定預定數目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較多數量的所述第二基站。
40.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的基站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如果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等於或小於預定的錯誤率,則該設備將所有的所述基站確定為所述第二基站。
41.一種移動臺(31,32),其與多個基站(21,22,23)一起限定了一個蜂窩系統,其中移動臺(31,32)與N個第一基站(21,22,23)之間建立了通信鏈路,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21,22,23)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21,23)以進行通信,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同時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21,23)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21,23)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31,32)包括第一設備,用於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的指定信號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
42.根據權利要求41所述的移動臺,其中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41),該設備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
43.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中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目標接收率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控制信號與所述信息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44.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中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其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45.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
46.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與下一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信號間隔。
47.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每單位時間具有較多的位數。
48.根據權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臺包括第四設備,其取代了所述第一設備,該第四設備根據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來改變條件,以確定第二基站,從而控制第二基站的數目。
49.根據權利要求48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141),當所述移動臺指定發射了接收質量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的所述導頻信號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將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為較高的閾值。
50.根據權利要求48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151),當所述移動臺從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接收質量最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指定預定數目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較多數量的所述第二基站。
51.根據權利要求48所述的移動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設備構成為一種設備,如果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等於或小於預定的錯誤率,則該設備將所有的所述基站確定為所述第二基站。
52.一種控制蜂窩系統中的信號發射功率的方法,所述系統包括移動臺和多個基站,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與N個第一基站之間建立通信鏈路,其中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b)測定由所述N個第一基站發送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c)根據該接收質量測定結果,從所述N個第一基站中確定M個第二基站以進行通信,其中M大於等於1而小於等於N;(d)通過上行鏈路向該M個第二基站發送指定信號,指定該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e)如果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為移動臺用來進行通信的基站,則與移動臺進行通信,如果未被所述指定信號指定,則不與移動臺進行通信,步驟(a),(b),(c),(d)由移動臺執行,步驟(e)由基站執行,其特徵在於(f)根據下行鏈路中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的所述指定信號中的接收錯誤率。
53.根據權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驟(f)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發射所述指定信號的發射比率,以控制與所述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中的所述指定信號中的所述接收錯誤率。
54.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在所述基站確定所述上行鏈路的所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同時閉環控制所述移動臺發射信號的功率,以便所述上行鏈路接收質量達到信號幹擾比目標值。
55.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對所述下行鏈路的較低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確定較高的信號幹擾比目標值。
56.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射所述指定信號的功率。
57.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目標接收率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控制信號與所述信息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控制和信息信號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58.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移動臺發射所述指定信號的功率,所述步驟由所述移動臺執行。
59.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移動臺向所述基站發送復用了所述指定信號的控制信號以及信息信號時,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目標接收率較小的情況,將所述信息信號與所述控制信號之間在所述移動臺發送所述控制和信息信號的功率方面的比率確定為較高。
60.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
61.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
62.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與下一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信號間隔。
63.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每單位時間具有較多的位數。
64.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根據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所述指定信號的信號長度,所述步驟由所述移動臺執行。
65.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如果所述指定信號進行了糾錯編碼,則該設備對於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將所述指定信號確定為具有較高的冗餘度,所述步驟由所述移動臺執行。
66.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每單位時間具有固定的位數時,則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之間具有較長的間隔,所述步驟由所述移動臺執行。
67.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指定信號被設計為具有固定的發送間隔時,則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較小的情況,確定在所述指定信號中每個單位時間具有較高的位數,所述步驟由所述移動臺執行。
68.根據權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其中該方法包括步驟(g),代替步驟(f),根據在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來改變條件,以確定第二基站,從而控制第二基站的數目。
69.根據權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移動臺指定發射了接收質量等於或高於預定閾值的所述導頻信號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將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為較高的閾值。
70.根據權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當所述移動臺從所述導頻信號的所述接收質量最高的基站開始,按順序指定預定數目的基站作為所述第二基站時,該設備對於在所述下行鏈路的較小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確定較多數量的所述第二基站。
71.根據權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如果在所述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等於或小於預定的錯誤率,則將所有的所述基站確定為所述第二基站。
72.根據權利要求69、70或7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驟是通過移動臺執行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移動臺和基站的蜂窩系統,移動臺建立與N個第一基站(21,22,23)的通信通信鏈路,測定N個第一基站(21,22,23)發射的導頻信號的接收質量,並且根據該測定結果,從N個第一基站(21,22,23)基站中指定M個第二基站,以通過這M個第二基站在N個第一基站(21,22,23)中進行通信,並將指定信號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給這M個第二基站,以指定M個第二基站作為移動臺進行通信的基站。每個指定的基站與移動臺通信,而未被指定的基站則不與移動臺通信。該蜂窩系統還包括第一設備,用於根據下行鏈路的信號-信號接收錯誤率目標值,改變要通過上行鏈路發送的指定信號中的信號接收差錯率。
文檔編號H04B7/005GK1375998SQ0210733
公開日2002年10月23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01年3月14日
發明者高野奈穗子, 濱邊孝二郎 申請人:日本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