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拉鎖的袋子及其開閉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9:23:56 2
專利名稱:帶拉鎖的袋子及其開閉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帶拉鎖的袋子及其開閉器,特別是涉及帶有由設置在開口部、可相互嵌合的凹凸部所構成的拉鎖的袋子及其開閉器。
以往,由塑料片材製成的袋子,有
圖18所示的各種帶拉鎖的袋子。圖18a所示的袋子1,在其外片材2和內片材3的頂端設有由可相互嵌合的凹部4a和凸部4b構成的拉鎖4,被稱作上拉鎖。該上拉鎖通過圖19a所示的開閉器(滑塊)900實現開閉。而圖18b所示的袋子1,是在其片材2、3的頂部內側上分別一體地形成有凹部4a和凸部4b而構成拉鎖4。圖18c所示的袋子1,是在其片材2、3的頂部內側上分別固定有凹部4a和凸部4b而構成拉鎖4。圖18b、18c和18d所示的袋子1,在片材2、3的頂端部具有比拉鎖4更向上方延伸的裙部2a、3a,便於使用者用手指捏著該裙部2a、3a將袋子1打開。
但是,在圖18b、18c和18d所示的袋子1中,要將拉鎖4關閉時,是將凹、凸部4a、4b對好後用手指從兩側推壓(參照箭頭A)並使手指沿凹、凸部4a、4b滑動。而打開時,要用手指捏著裙部2a、3a向兩側擴張,從而強制解除凹、凸部4a、4b的嵌合。這種袋子1的開閉操作很麻煩,因此人們希望有能夠通過簡單操作實現開閉的開閉器。
此外,近來出現了圖18b、18c和18d所示的將裙部2a、3a從單點劃線處裁去的袋子1。由於該袋子1的裙部2a、3a被裁去,故能夠採用圖19所示的開閉器900實現開閉,即所謂的模擬上拉鎖。
用於該模擬上拉鎖的開閉器900存在如下問題,當如圖19b所示打開拉鎖4並滑動到袋子1的端部時,大約有一半突出在端部之外,缺少穩定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在袋子1的端部固定安裝止擋器,或者以高頻焊機將端部熔融而形成突出部以起到止擋開閉器900的作用。但是,止擋器的固定安裝和局部熔融是以手工操作方式進行的,故操作工序增加,導致成本提高。並且,作為止擋而形成的突出部有可能傷及手,不能用於供兒童和婦女使用的衣類等袋子中。另外,該開閉器900易於向圖19a中箭頭a所示方向滾動,缺少穩定性。
另外,作為上述模擬上拉鎖,即使如圖18b、18d所示地將裙部2a、3a沿單點劃線裁去,也會留有若干裙部2a』、3a』,該殘留的裙部2a』、3a』與開閉器900的頂部相摩擦而變形為「海帶狀」。
為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夠通過簡單操作開閉帶拉鎖的袋子,並能夠簡單地裝到成品袋子上去的開閉器。
本發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能夠立即判知是否被拆封,最適於供收件人親啟的帶拉鎖的袋子。
此外,本發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具備開閉器且具有可靠的密閉性的帶拉鎖的袋子。
此外,本發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安裝在模擬上拉鎖式拉鎖上時穩定性良好,即使在拉鎖打開時也不需要止擋,且不會自袋子的端部突出的開閉器。
此外,本發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裁去模擬上拉鎖的裙部後所殘留的部分不會產生難看變形的開閉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帶拉鎖的袋子為,在設置於袋子主體的開口部的一對裙部的內表面上設有由可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構成的拉鎖的帶拉鎖的袋子,具備由中腳片、位於該中腳片的兩側,其頂部與中腳片相連結的一對側腳片、以及位於中腳片與各側腳片之間、供裙部插穿的槽部所構成的開閉器。該開閉器通過將中腳片插入上述拉鎖的凹部與凸部之間、側腳片經上述裙部以壓觸在凹部和凸部上的狀態安裝在上述開口部上,並可沿拉鎖滑動而實現拉鎖的開閉。
在上述結構中,當將開閉器向一個方向滑動時,中腳片進入拉鎖的凹部和凸部中而將二者強行分離,使袋子主體的開口部打開。而當將開閉器向另一個方向滑動時,一對側腳片從外側推壓凹部和凸部使其嵌合,將袋子主體的開口部關閉。這樣,按照本發明,對於具有裙部的帶拉鎖的袋子,能夠通過滑動開閉器這樣簡單的操作實現開閉。
此外,本發明中,也可以在開閉器的中腳片的拉開側部分上設置切斷部。若預先將袋子的裙部熔接或粘貼封口膠條,則當開閉器開始移動時,切斷部將把熔接部或封條切開。因此,這樣的袋子若作為收件人親啟的封口袋,可立即判知是未開封還是已被他人開封。
此外,作為本發明的帶拉鎖的袋子,若將上述開閉器裝在拉鎖的基材上,使袋子主體的外片材和內片材延伸至開閉器的上方,則可通過將該延伸部分熔接而做成完全密閉型的袋子。此時,對於拉鎖的基材只要將其下邊部同外片材和內片材熔接即可。
此外,本發明中,開閉器的中腳片的下部最好形成有突出部。該突出部與模擬上拉鎖方式的拉鎖已嵌合的凹部和凸部的下表面接觸,以保證開閉器安裝在拉鎖上的穩定性,防止其滾動。另外,當拉開拉鎖、開閉器滑動到袋子的端部時,該突出部與袋子的端部相接觸,以阻止其進一步移動,即使不設置止擋也能夠避免半個開閉器突出在袋子端部之外。因此,能夠省去以往安裝止擋或用焊機熔融以形成止擋部的操作。
此外,本開閉器最好在中腳片上形成有擴脹部,通過使該擴脹部或上述突出部與拉鎖的下表面相接觸,能夠防止從拉鎖上脫落。並且,通過將中腳片插入拉鎖的凹部和凸部之間,可以在已製成袋子的拉鎖上進行後安裝,可獲得最適於在以熔斷方式大批量生產的袋子上使用的開閉器。
另外,最好在開閉器的上述中腳片與側腳片的連結部上形成有與拉鎖的頂面相對向的突起。當開閉器的頂部形成有突起時,該突起將起到襯墊的作用,能夠防止裙部被裁去後的殘留部分與頂部相磨擦而變形。並且,由於摩擦面變小,可提高開閉器的滑動性。
圖1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帶拉鎖的袋子,圖1a是立體圖,圖1b是拉鎖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圖2是本發明第1實施形式的開閉器,圖2a是主視圖,圖2b是從關閉側所視的側視圖,圖2c是從打開側所視的側視圖,圖2d是仰視圖,圖2e是表示中腳片的主視圖,圖2f是中腳片的剖視圖。
圖3表示上述開閉器安裝在袋子上的狀態,圖3a是從關閉側所視的側視圖,圖3b是從打開側所視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開閉器的第2實施形式的側視圖。
圖5是本發明開閉器的第3實施形式的側視圖,圖5a是從關閉側所視的側視圖,圖5b是圖5a的Ⅴb-Ⅴb剖視圖,圖5c是中腳片的主視圖,圖5d是側腳片的主視圖。
圖6是對袋子製作工序中自動安裝上述開閉器時的情況進行說明的立體圖。
圖7是設有臨時固定手段的帶拉鎖的袋子,圖7a是立體圖,圖7b是拉鎖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圖8是開閉器其它臨時固定手段的例子的主視圖。
圖9是設有切斷部的開閉器,圖9a是仰視圖,圖9b是中腳片的主視圖,圖9c是圖9b的Ⅸc-Ⅸc的端面圖。
圖10是封口型帶拉鎖的袋子,圖10a是主視圖,圖10b是圖10a的Ⅹb-Ⅹb剖視圖。
圖11是封口/密閉型帶拉鎖的袋子的主視圖。
圖12是密閉型帶拉鎖的袋子的剖視圖。
圖13表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形式的開閉器,圖13a是從打開側所視的側視圖,圖13b是從關閉側所視的側視圖,圖13c是圖13a的ⅩⅢc-ⅩⅢc剖視圖,圖13d是圖13a的ⅩⅢd-ⅩⅢd的剖視圖。
圖14是上述開閉器的主視圖。
圖15是上述開閉器的中腳片的局部剖視圖。
圖16是上述開閉器的仰視圖。
圖17表示上述開閉器安裝在袋子上的狀態,圖17a是從打開側所視的側視圖,圖17b是從關閉側所視的側視圖。
圖18是帶拉鎖的袋子的剖視圖,圖18a是上拉鎖袋子,圖18b、圖18c是帶裙部袋子,圖18d是模擬上拉鎖袋子。
圖19是安裝有現有開閉器的帶拉鎖的袋子,圖19a是立體圖,圖19b是主視圖。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帶拉鎖的袋子的實施形式進行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式,為安裝有開閉器10A的帶拉鎖的袋子1。該袋子是將塑料片材以熔斷或熔接切斷方式製成的公知的袋子。
開閉器10A是由樹脂材料經注射而一體成型的,第1實施形式如圖2所示,由中腳片11及位於其兩側的一對側腳片21構成。中腳片11與側腳片21二者在上部相連結,形成有裙部2a、3a能夠插穿的槽部29。
中腳片11在其中段部位的兩面上形成有槽部12,拉鎖4的凹部4a與凸部4b可分別嵌入該槽部12中。並且,槽部12的上下緣部形成有擴脹部13、14,且在拉鎖4的打開方向(參照圖2e)上具有缺口15。
一對側腳片21做成從兩側夾住中腳片11的形式,與上述缺口15相對向的部分處形成有擴脹部22。
如上構成的開閉器10A,利用其自身的撓性,對於拉鎖4處於打開狀態的袋子1,將中腳片11插入裙部2a、3a之間,通過使擴脹部14強行跨過凹部4a和凸部4b(參照圖3a、圖3b)而進行安裝。此時,如圖3a所示,嵌入缺口15中的凹部4a與凸部4b受擴脹部22的推壓而在缺口15內相互嵌合。而如圖3b所示,嵌入槽部12的凹部4a與凸部4b被中腳片11分開,並位於與側腳片21之間的空間中。裙部2a、3a位於槽部29中。
這樣,安裝在袋子1上的開閉器10A,凹部4a與凸部4b嵌入槽部12和缺口15中,並且由於從兩側受到側腳片21的夾持,不會向上方脫離。當然,若用手指將側腳片21向外擴張而使之產生彈性變形,則能夠將開閉器10A從袋子1上取下。但是,只要不使之產生上述變形而只是將開閉器10A向上方拉,則不會脫落。
上述開閉器10A的開閉動作如下所述。
當將開閉器10A向形成有槽部12的方向(參照圖2e)滑動時,凹部4a和凸部4b受擴脹部22的推壓而進入缺口15中並相互嵌合。由此將拉鎖4關閉。而當將開閉器10A向反方向滑動時,凹部4a和凸部4b被中腳片11即槽部12底部的分隔部12a(參照圖2e)強制分離。即將拉鎖4打開。
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上述開閉器10A的功能,採用了下述結構。
在側腳片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稍稍凹陷的三角形的標識23(參照圖2a)。該標識23表示當將開閉器10A向其頂角方向滑動時拉鎖4將閉鎖。當然,也可以用印刷等方法添加這種標識。
中腳片11和側腳片21的下端做成頂端變細的形狀,所有的角部均使其圓滑。這是為了使開閉器10A易於安裝在袋子1上,並使滑動平穩。由於同樣的理由,擴脹部14做成向下方變窄。
槽部12的上下緣部處形成的擴脹部13、14,可以至少有某一方形成於側腳片21的內表面而不是中腳片11的內表面上。圖4示出以形成於側腳片21內表面上的擴脹部13』代替擴脹部13的第2實施形式的開閉器10B。
圖5是第3實施形式的開閉器10C,基本結構與上述第1、第2實施形式相同,對相同的部件、部分賦予相同的編號。
該開閉器10C省略了上述第1實施形式的擴脹部13、14、22及槽部12。即中腳片11上形成有分隔拉鎖4的凹部4a和凸部4b的分隔部12a和在拉鎖打開方向上與該分隔部12a相連續的缺口15。一對側腳片21上形成有與缺口15相對向的推壓部24和與分隔部12a相對向的開放部(缺口)25。
作為這種開閉器10C,缺口15中嵌入的凹部4a和凸部4b受推壓部24的推壓而在缺口15內相互嵌合。而凹部4a和凸部4b由中腳片11的分隔部12a分離。開放部25是為了在凹部4a和凸部4b分離之後將它們迅速向後方送出而設置的,並非一定是缺口,做成凹部也可以。
上述3種開閉器10A、10B和10C是以能夠安裝在成品袋子上使用為前提而設計的。此外,第1、第2實施形式的開閉器10A、10B,也能夠在制袋過程中自動安裝在袋子上而製成帶開閉器的袋子,以實現商品化。
圖6是在制袋過程中將開閉器10A自動安裝到袋子上去的加工模式。開閉器10A重疊收容於立式料鬥30中,通過杆31向箭頭C方向前進而被從最下層一個一個推出。袋子是以現有的公知方法(例如熔斷方法)製成,幅面較寬的片材1』在前道工序對摺並熔接拉鎖4,被送向料鬥30附近(安裝臺X1)。在該安裝臺X1上,片材1』的拉鎖被分離器32打開,裝上開閉器10A。該片材1』在下一工序的熔斷臺X2上分離成一個袋子,而杆31與該分離加工的加工間隔同步地前進,將開閉器10A裝到拉鎖4上。
下面,對上述開閉器10A處於關閉位置時的臨時固定進行說明。
如前所述,可通過簡單地滑動開閉器10A而實現拉鎖的開閉。但是,若從關閉位置簡單地進行滑動,會出現袋子1在不可預料的場合張開的不良現象。為此,如圖7所示,在開口部7上,拉鎖4的正下方形成有將袋子1的內外片材熔接的部分5。
該袋子1如圖7所示,是將畫有斜線的三個部分熔接,進而將編號5所示的部分也進行熔接。當開閉器10A將拉鎖4完全關閉後,開閉器10A的中腳片11的下部通過該熔接部分5受到內外片材的壓觸,該壓觸力起到阻礙開閉器10A向「開」的方向滑動的阻力作用,將開閉器10A臨時固定在關閉位置上。該臨時固定力並不很大,只要用手指捏住開閉器10A向「開」的方向滑動,中腳片11便很容易脫離熔接部分5。
作為提供滑動阻力的手段,除上述熔接部分5之外還可以想到各種各樣的形式。例如,也可以如圖8中的編號6所示,定點地將內外片材熔接。
另外,開閉器也可以如圖9所示,在中腳片11的打開側設置切斷部16。圖9中,圖9a相當於圖2d,圖9b相當於圖2e,圖9c是圖9b的Ⅸc-Ⅸc剖面圖,圖9所示的開閉器10A』與圖2的開閉器10A在細節上形狀有一些不同,但除了設有切斷部16這一點之外基本相同。
該開閉器10A』作為圖10或圖11所示的實施形式而加以使用。即,圖10的袋子1上粘貼有騎封在裙部2a、3a上的封口用密封條8。當將開閉器10A』向圖10a的右方滑動而打開拉鎖4時,上述切斷部16將切斷密封條8的中間部位(圖10b的箭頭C所示部分)。由於開閉器10A』的切斷部16夾在側腳片21之間,故不會傷及使用者,很安全。
這樣,可以立即判知圖10所示的袋子1是否已經開封,因此適於用作供收件人親啟的信封。若要將內容物裝進該袋子1中,只要將袋子1的下邊部1a做成開口,將內容物裝進之後將下邊部1a進行熔接等即可。另外,封口密封條8也可以是透明膠帶。
圖11表示使用封口用密封條9而做成密閉型袋子1的實施形式。
此時,使封口用密封條9在裙部2a、3a的內外部與二片密封材料接觸而將斜線所示的整個周邊部分熔接。二片密封材料在邊部9b、9c處相互熔接,在邊部9a、9d、9e處與袋子1的內外片材熔接。在邊部9a箭頭D所示的部位上形成有刻痕,在開封時,首先從該刻痕將邊部9b割開,使開閉器10A』露出。之後,當滑動開閉器10A』打開拉鎖4時,上述切斷部16將封口用密封條9的邊部9c切斷。如上所述,圖11所示的袋子1不僅具有封口功能,而且具有密閉功能。
此外,圖10、圖11所示的封口型帶拉鎖的袋子可以採用各種形式。
例如,對於圖10的袋子1,可以將裙部2a、3a熔接以替代密封條8或透明膠帶,以切斷部16將該熔接部分切斷。而對於圖11所示的袋子1,若將裙部2a、3a熔接,則只在覆蓋開閉器10A』的部分設置封口用密封條9即可。並且,也可以在這種袋子上設置將開閉器10A』臨時固定在關閉位置上的熔接部分5、6。
下面,對現今一個實施形式的密閉型帶拉鎖的袋子100進行說明。該袋子100如圖12所示,拉鎖4僅以基材4c的下邊部Y1熔接在袋子100的外片材2和內片材3上,上述開閉器10A安裝在拉鎖4的基材4c上。外片材2和內片材3沿開閉器10A的外側延伸至上方而成為開口部7。
該袋子100在放入內容物之後,用開閉器10A將拉鎖4關閉,並且將片材2、3的上邊部Y2在全長上進行熔接。這種帶拉鎖的袋子,即使安裝有開閉器10A,由於其外側的上邊部Y2已經熔接,故能夠將袋子內部可靠地加以密閉,最適於收容食品並清潔衛生地進行保管。使用者用剪子剪去上邊部Y2即可開封。或者,最好將片材2、3的下邊部(熔接部)Y1的正上方部分進行可向一個方向切斷的半切斷處理等,以便能夠將上邊部Y2撕去,這樣,能夠簡單地用手開封。開封之後,便可以作為上面所說明的具有開閉器10A的帶拉鎖的袋子加以使用。
此外,作為密閉型的帶拉鎖的袋子,也可以是已經將圖12所示的上邊部Y2熔接好的袋子。這種袋子,袋子主體的下邊部(圖12中未示出)不預先進行熔接而作為物品收容用的開口。使用者可以從下邊部的開口將物品放入後將該開口封死。
圖13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開閉器的又一個現今的實施形式。該開閉器310是由樹脂材料經注射一體成形,由中腳片311及位於其兩側的一對側腳片321、321構成。中腳片311和側腳片321、321在上部相連結。
而採用開閉器310的帶拉鎖的袋子本身的結構與圖18d所示的模擬上拉鎖的帶拉鎖的袋子1同樣,在外片材2和內片材3的上緣開口部的內側設有由凹部4a和凸部4b構成的拉鎖4。
更具體而言,開閉器310的結構是,中腳片311上形成有將拉鎖4的凹部4a和凸部4b分隔的壁部312、作為凹部4a和凸部4b嵌合空間的缺口部313、以及位於分隔壁部312下部的擴脹部314、314(參照圖15)。側腳片321、321上分別形成有與分隔壁部312相對向的凹部322和與缺口部313相對向的推壓部323。並且,中腳片311在其下部形成有自擴脹部314、314向缺口部313的下方延伸的突出部315。
具有上述結構的開閉器310利用其自身的撓性,對於拉鎖4已打開的袋子1,是通過將中腳片311插入凹部4a和凸部4b之間、側腳片321、321位於外片材2和內片材3的外側而安裝在袋子1的上緣部(參照圖17)。此時,如圖17a所示,被分隔壁部312分隔的凹部4a和凸部4b相分離。另外,如圖17b所示,位於缺口部313中的凹部4a和凸部4b被推壓部323、323向內側推壓而在缺口部313內相互嵌合。而擴脹部314、314與突出部315位於拉鎖4的下側。
這樣安裝在袋子1上緣部的開閉器310,由於擴脹部314、314和突出部315與拉鎖4的下表面接觸,因而不會脫出,並且不會發生圖19a中箭頭a所示的滾動。
通過上述開閉器310實現拉鎖4開閉的動作如下所述。
當將開閉器310向圖13d、圖15所示箭頭「閉」方向滑動時,凹部4a和凸部4b被推壓部323、323向內側推壓而進入缺口部313內並相互嵌合。由此將拉鎖4關閉(參照圖17b)。而當將開閉器310向反方向(箭頭「開」方向)滑動時,凹部4a和凸部4b被分隔壁部312強制分開。即,將拉鎖4打開(參照圖17a)。在打開時,雖然開閉器310位於袋子1的端部,但由於中腳片311的突出部315的前端與袋子端部接觸,故開閉器310不會象圖19b所示的開閉器900那樣從袋子1的端部突出來。
另外,開閉器310在連結中腳片311與側腳片321、321的頂部上形成有突起316、317。該突起316、317對置在拉鎖4的上表面上(參照圖17),起到防止開閉器310的頂部與片材2、3切斷後的殘留部分2a』、3a』接觸的襯墊的作用。因此,切斷後的殘留部分2a』、3a』不會變形成「海帶狀」。
另外,上述開閉器310通過將中腳片311插入拉鎖4的凹部4a和凸部4b之間,可容易地後裝在製成的袋子1上。可進行後安裝意味著開閉器310也能夠安裝到大批量生產的熔斷方式製作的袋子上,可擴大開閉器310的使用範圍。並且,一旦將該開閉器310裝上,擴脹部314、314和突出部315即與拉鎖4的下表面接觸,不會從拉鎖4上脫落。
本發明所涉及的帶拉鎖的袋子及其開閉器並不受上述實施形式的限定,在其主要宗旨的範圍內可以作種種改變。
特別是,開閉器的側腳片的張開角度和槽部的形狀、擴脹部的形狀,只要是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可以作任意的改變。另外,袋子也可以是象手提包那樣大型的袋子。
再有,開閉器不一定是一體成形品,也可以是分為若干個零件(側腳片、中腳片)、在安裝到袋子上時再組裝成一個開閉器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拉鎖的袋子的開閉器,包括由可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構成的拉鎖,該拉鎖設置在開口部的一對裙部的內表面上,其特徵是由中腳片和位於該中腳片兩側的一對側腳片構成,在上述中腳片的中段部位兩面上形成有可分別嵌入上述拉鎖的凹部和凸部的槽部,同時在該槽部的上下緣部形成有擴脹部,並且在槽部的拉鎖打開方向上具備缺口,上述一對側腳片上形成有與上述缺口相對置的擴脹部,並且,上述中腳片與一對側腳片在上部相連結,且具有上述裙部可插穿的槽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拉鎖的袋子的開閉器,其特徵是,位於上述槽部上下緣部的擴脹部中至少有一方形成於上述側腳片的內表面上。
3.一種帶拉鎖的袋子的開閉器,包括由可相互嵌合的一對凹部和凸部構成的拉鎖,該拉鎖設置在上緣開口部的內側,其特徵是由中腳片和位於該中腳片的兩側、上部與中腳片相連結的一對側腳片構成,上述中腳片上形成有壁部,缺口部和擴脹部,該壁部將上述拉鎖的凹部與凸部分隔開,該缺口部作為供凹部與凸部相嵌合的空間,擴脹部位於上述分隔壁部的下部,上述側腳片上形成有與上述分隔壁部相對置的凹部和與上述缺口部相對置的推壓部,並且,上述中腳片的下部上形成有自上述擴脹部向上述缺口部下方延伸的突出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拉鎖的袋子的開閉器,其特徵是,上述中腳片與側腳片的連結部上形成有與拉鎖的上表面相對置的突起。
5.一種帶拉鎖的袋子,包括由可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構成的拉鎖,該拉鎖設置在袋子主體開口部的一對裙部的內表面上,其特徵是具有下述結構的開閉器,該開閉器由中腳片,位於該中腳片兩側、上部與中腳片相連結的一對側腳片,以及位於中腳片與各側腳片之間、可插穿裙部的槽部所構成;中腳片插入上述拉鎖的凹部和凸部之間,同時側腳片通過上述裙部壓接在上述拉鎖的凹部與凸部上的狀態下安裝在上述開口部上,通過沿拉鎖滑動而實現拉鎖的開閉。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拉鎖的袋子,其特徵是上述開閉器在中腳片的打開側有切斷部。
7.一種帶拉鎖的袋子,其特徵是具有袋子主體,拉鎖和開閉器,該袋子主體由外片材和內片材構成的,上邊為開口部,該拉鎖在各基材上形成有可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各基材的下邊部熔接在上述外片材和內片材的開口部附近,該開閉器由中腳片,位於該中腳片兩側、上部與中腳片相連結的一對側腳片構成,中腳片插入上述拉鎖的凹部和凸部之間,同時側腳片在上述外片材和內片材的內側經上述基材與凹部和凸部緊密接觸的狀態下安裝在上述拉鎖上,通過沿拉鎖滑動而實現拉鎖的開閉,上述外片材與內片材在上述開閉器的上方延伸至能夠相互熔接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由中腳片及位於其兩側的一對側腳片構成的開閉器以及具有該開閉器的帶拉鎖的袋子。拉鎖由形成於裙部的可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構成,通過中腳片打開,通過側腳片關閉。另外,開閉器也可以設置切斷部。用該切斷部將設在袋子上的封口部分切斷。
文檔編號A44B19/26GK1238158SQ99103979
公開日1999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13日
發明者石崎昭 申請人:石崎資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