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和傳熱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5:53:51 1

專利名稱: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和傳熱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例如熱交換器、加熱設備或冷卻設備等中所採用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和傳熱板。
背景技術:
將供例如高溫液或冷卻水等熱介質循環的熱介質用管穿過在作為該傳熱板主體的基底構件,以形成與所欲進行熱交換、加熱或冷卻的對象物相接觸或相鄰配置的傳熱板。圖22是表示現有的傳熱板(參照專利文獻I)的圖,圖22(a)是立體圖,圖22(b)是側視圖。現有的傳熱板100包括基底構件102,該基底構件102具有朝表面開口的截面呈矩形的蓋槽106和在該蓋槽106的底面上開口的凹槽108 ;插入凹槽108的熱介質用管116 ;以及插入蓋槽106的蓋板110。通過沿著蓋槽106的兩側壁105與蓋板110的兩側面113、114各自的對接面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形成塑性化區域%、W2。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314115號公報發明的公開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然而,由於現有的傳熱板100對蓋槽106中的兩側壁105與蓋板110的兩側面113、114各自的對接面進行至少二條摩擦攪拌,因此存在作業工序增多這樣的問題。從上述觀點來看,本發明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作業工序少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和傳熱板。解決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本發明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該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熱介質用管插入形成於朝基底構件的表面側開口的蓋槽的底面上的凹槽中;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蓋構件插入上述蓋槽,並使上述蓋構件與上述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接合工序,在該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上述蓋槽的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上述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為上述蓋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在上述接合工序中,以上述熱介質用管不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使上述旋轉工具移動一次,從而同時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根據上述製造方法,通過將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設定成蓋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從而只要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一對對接部移動一次就能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接合工序的作業工序。
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從上述凹槽的底部起至上述蓋構件的下部的距離設定成比上述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蓋構件與熱介質用管分開,因此能在進行摩擦攪拌時可靠地防止熱介質用管的塑性變形。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蓋構件的下部沿著上述熱介質用管的形狀形成,並使其與上述熱介質用管接觸。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能減少在熱介質用管周邊形成的空洞,因此能提高傳熱板的熱傳導效率。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蓋構件插入工序之前包括填充工序,在上述填充工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上述凹槽和上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熱傳導性物質為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糊料、金屬片或是低熔點焊材。根據上述製造方法,不僅能抑制在熱介質用管周邊形成的空洞的產生,還能利用熱傳導性物質使熱高效地傳遞。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大直徑設定成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小直徑設定成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根據上述製造方法,通過將攪拌銷的大小設定成比蓋槽的開口部大,從而只要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一對對接部移動一次就能可靠地進行摩擦攪拌。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對於發生塑性流動的範圍(深度)並未加以限制,但為了將蓋構件與基底構件更牢固地接合,較為理想的是,將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上的位置。更為理想的是,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為到達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2以上的位置。最為理想的是,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2/3以上的位置。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接合工序之後,再包括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上述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上述蓋槽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根據上述製造方法,通過在蓋構件上再配置有上蓋構件,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形成在更深的位置。此外,在本發明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中,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上述熱介質用管,其特徵在於,上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上述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上述熱介質用管插入上述凹槽;蓋構件插入工序,在上述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上述蓋構件插入上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接合工序,在該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上述凹槽的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上述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為上述凹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在上述接合工序中,使上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上述蓋構件傳遞至上述熱介質用管,以上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同時對上述凹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凹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根據該製造方法,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凹槽的寬度大,因此,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與基底構件的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從而能減少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凹槽的寬度大,因此,能以旋轉工具位於熱介質用管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由於使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因此能使熱介質用管較好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與熱介質用管的密接性。此外,在本發明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中,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和在上述蓋槽的底面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小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上述熱介質用管,其特徵在於,上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上述熱介質用管插入上述凹槽;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上述蓋構件插入上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上述蓋槽的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上述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為上述蓋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在上述接合工序中,使上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上述蓋構件傳遞至上述熱介質用管,並以上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同時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蓋槽的寬度大,因此,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與基底構件的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從而能減少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蓋槽的寬度大,因此,能以旋轉工具位於熱介質用管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由於使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因此,能使熱介質用管較好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與熱介質用管的密接性。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較為理想的是,使上述蓋構件與上述蓋槽的底面相抵接。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當壓入旋轉工具時,由於蓋構件與蓋槽的底面抵接,因此能防止熱介質用管過度地變形。也就是說,能容易地進行熱介質用管的變形量的設定。此外,在本發明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中,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和在上述蓋槽的底面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包括被插入上述蓋槽的寬部和被插入上述凹槽的窄部,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該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上述熱介質用管插入上述凹槽;蓋構件插入工序,在上述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上述蓋構件插入上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上述蓋槽的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上述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為上述蓋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在上述接合工序中,使上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上述蓋構件的上述窄部傳遞至上述熱介質用管,以上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同時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
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蓋槽的寬度大,因此,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與基底構件的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從而能減少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蓋槽的寬度大,因此能以旋轉工具位於熱介質用管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由於使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因此能使熱介質用管較好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與熱介質用管的密接性。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較為理想的是,使上述蓋構件的上述寬部與上述蓋槽的底面相抵接。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當壓入旋轉工具時,由於蓋構件與蓋槽的底面抵接,因此能防止熱介質用管過度地變形。也就是說,能容易地進行熱介質用管的變形量的設定。 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接合工序後的鉛垂截面上的由上述凹槽與上述蓋構件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設定成上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長以上。根據上述製造方法,能防止熱介質用管朝管內側凹陷變形。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接合工序後的上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設定成為上述接合工序前的上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的70%以上。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更為理想的是,上述接合工序後的上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設定成為上述接合工序前的上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的80%以上。根據上述製造方法,能防止熱介質用管過度地壓扁。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將上述蓋構件的下部沿著上述熱介質用管的形狀形成,並使其與上述熱介質用管相接觸。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能減少在熱介質用管周邊形成的空洞,因此能提高傳熱板的熱傳導效率。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蓋構件插入工序前包括填充工序,在上述填充工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上述凹槽和上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此外,上述熱傳導性物質為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糊料、金屬片或者是低熔點的焊材。根據上述製造方法,不僅能抑制在熱介質用管周邊形成的空洞的產生,還能利用熱傳導性物質使熱高效地傳遞。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大直徑設定成上述凹槽的寬度以上。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小直徑設定成上述凹槽的寬度以上。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大直徑設定成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此外,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最小直徑設定成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更可靠地對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中,對於發生塑性流動的範圍(深度)並未加以限制,但為了將蓋構件與基底構件更牢固地接合,較為理想的是,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上的位置,更為理想的是,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2以上的位置,最為理想的是,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上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上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2/3以上的位置。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之後,還包括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上述凹槽的寬度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此外,在上述接合工序之後,還包括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上述凹槽的寬度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根據上述製造方法,通過在蓋構件的上方再配置有上蓋構件,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形成在更深的位置。此外,本發明的傳熱板,其包括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形成於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的底面上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被插入上述蓋槽,該傳熱板是使用旋轉工具進行摩擦攪拌接合而成,並且上述熱介質用管不會發生塑性變形,其特徵在於,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形成的一條的塑性化區域的寬度形成為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將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設定成蓋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從而只要使旋轉工具相對於一對對接部移動一次就能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以較少的作業工序製造傳熱板。此外,較為理想的是,本發明的傳熱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形成且寬度比上述蓋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上述上蓋槽,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蓋構件的上方再配置有上蓋構件,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形成在更深的位置。此外,本發明的傳熱板,包括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朝表面側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形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的底部;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上述凹槽內的上述熱介質用管,上述傳熱板是上述基底構件和上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並且上述熱介質用管發生會塑性變形,其特徵在於,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而形成的一條的塑性化區域的寬度形成為上述凹槽的寬度以上。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將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設定成凹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從而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與基底構件的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凹槽的寬度大,因此能以旋轉工具位於熱介質用管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由於使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因此能使熱介質用管較好地變形,從而提高凹槽與熱介質用管的密接性。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形成且寬度比上述凹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上述上蓋槽,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蓋構件的上方再配置有上蓋構件,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形成在更深的位置。此外,本發明的傳熱板,包括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在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的底面上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的高度小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上述凹槽內的上述熱介質用管,上述傳熱板是上述基底構件與上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的,並且上述熱介質用管會發生塑性變形,較為理想的是,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而形成的一條的塑性化區域的寬度形成為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此外,本發明的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在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的底面上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的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上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包括被插入上述蓋槽的寬部和被插入上述凹槽的窄部,上述傳熱板是上述基底構件與上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的,並且上述熱介質用管會發生塑性變形,較為理想的是,對上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上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上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而形成的一條的塑性化區域的寬度形成為上述蓋槽的寬度以上。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將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設定成凹槽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從而用旋轉工具進行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與基底構件的一對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比凹槽的寬度大,因此能以旋轉工具位於熱介質用管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由於使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因此能使熱介質用管較好地發生塑性變形,因而能提高凹槽與熱介質用管的密接性。此外,較為理想的是,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在上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形成且寬度比上述蓋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上述上蓋槽,沿著上述上蓋槽的側壁與上述蓋槽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蓋構件的上方再配置有上蓋構件,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形成在更深的位置。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能以較少的作業工序製造傳熱板。


圖1是表不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立體圖。圖2 Ca)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2 (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示意配置圖。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視圖,圖3 (a)表示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圖3 (b)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圖3 (C)表示接合工序,圖3 (d)表示完成圖。圖4 (a)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4 (b)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示意配置圖。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視圖,圖5 Ca)表示接合工序,圖5(b)表不完成圖。圖6 (a)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6 (b)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示意配置圖。
圖7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側視圖。圖8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圖,圖10 Ca)是立體圖,圖10 (b)是圖10Ca)的Xl-Xl線剖視圖。圖11 (a)是第五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11 (b)是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示意配置圖。圖1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剖視圖,圖12 Ca)表示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圖12 (b)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圖12 (c)表示接合工序。圖13 Ca)是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的示意剖視圖,圖13 (b)是表示在接合工序中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圖13 (c)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完成時的示意剖視圖。圖14 (a)是第六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14 (b)是第六實施方式的示意配置圖。圖15是第六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剖視圖,圖15 (a)表示接合工序,圖15 (b)表不完成圖。圖16是表示第六實施方式完成時的示意剖視圖。圖17 (a)是第七實施方式的旋轉工具的側視圖和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17 (b)是第七實施方式的示意配置圖。圖18是表示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剖視圖,圖18 Ca)表示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圖18 (b)表不蓋構件插入工序,圖18 (C)表不接合工序,圖18 (d)表不完成圖。圖19是表示第七實施方式完成時的示意剖視圖。圖20 Ca)是表示第八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20 (b)是表示第八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側剖視圖。圖21 Ca)是表示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21 (b)是表示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側剖視圖。圖22是表示現有的傳熱板的側視圖。(符號說明)I傳熱板;2基底構件;5a 側壁5b 側壁6 蓋槽6a 底面8 凹槽10蓋構件13a 側面13b 側面16熱介質用管
20接合用旋轉工具22肩部(日文夕3卟夕'部)26攪拌銷V對接部W塑性化區域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I主要包括具有表面3和背面4的厚板形狀的基底構件2 ;配置在朝基底構件2的表面3開口的蓋槽6中的蓋構件10 ;以及插入在蓋槽6的底面6a上開口的凹槽8的熱介質用管16,並且上述傳熱板I是由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W1 —體形成。在此,「塑性化區域」包含利用旋轉工具的摩擦熱加熱而處於進行塑性化的狀態和將旋轉工具穿過後回到常溫的狀態這兩種狀態。如圖2所示,基底構件2起到將在熱介質用管16內流動的熱介質的熱傳遞至外部的作用、或是起到將外部的熱傳遞至在熱介質用管16內流動的熱介質的作用。在基底構件2的表面3上凹陷設置有蓋槽6,在凹槽6的底面6a的中央凹陷設置有寬度比蓋槽6小的凹槽8。蓋槽6是供蓋構件10配置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蓋槽6的截面呈矩形,並具有從蓋槽6的底面6a起垂直豎立的側壁5a、5b。凹槽8是供熱介質用管16插入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凹槽8是上方開口的截面呈U字形的槽,在下端形成有截面呈半圓形的底部7。凹槽8的開口部分的寬度A形成為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大致相同,凹槽8的深度C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大。此外,蓋槽6的寬度E形成比為凹槽8的寬度A大,蓋槽6的深度J形成為與後述的蓋構件10的厚度F大致相等。另外,基底構件2的材質並無特別限制,例如由鋁合金(JIS A6061)形成。如圖1和圖2所示,蓋構件10由與基底構件2同種類的鋁合金形成,其形成有與基底構件2的蓋槽6的截面大致相同的矩形截面,並具有上表面11、下表面12、側面13a以及側面13b。此外,蓋構件10的厚度F形成為與蓋槽6的深度J大致相等,蓋構件10的寬度G形成為與蓋槽6的寬度E大致相等。如圖2 (b)所示,當將蓋構件10插入蓋槽6時,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 (下部)與蓋槽6的底面6a相抵接。蓋構件10的側面13a、13b與蓋槽6的側壁5a、5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在此,以蓋構件10的一個側面13a與蓋槽6的一個側壁5a的對接面為對接部\。而以蓋構件10的另一個側面13b與蓋槽6的另一個側壁5b的對接面為對接部\。此外,對接部V1和對接部V2也可僅稱為對接部V。如圖2所示,熱介質用管16是具有截面呈圓形的中空部18的圓筒管。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形成為與凹槽8的寬度A大致相等,如圖1所示,熱介質用管16的下半部與凹槽8的底部7面接觸。熱介質用管16是使例如聞溫液、聞溫氣體等熱介質在中空部18中循環以使熱傳遞至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構件,或者是使例如冷卻液、冷卻氣體等熱介質在中空部18中循環以使熱從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傳遞出的構件。此外,還可以作為在熱介質用管16的中空部18中使例如加熱器穿過以使由加熱器產生的熱傳遞至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構件來加以利用。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熱介質用管16的截面呈圓形,但其截面也可呈方形。此夕卜,熱介質用管16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銅管,但也可使用其它材料的管。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凹槽8的底部7與熱介質用管16的下半部面接觸且使熱介質用管16的上端與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分開,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凹槽8的深度C與外徑B形成在B彡C <1. 2B的範圍內。此外,也可以將凹槽8的寬度A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形成在B彡A <1.1B的範圍內。在此,如圖2 (b)所示,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與蓋槽6的底面6a抵接,並且凹槽8的深度C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大。因此,在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基底構件2的凹槽8之後,當將蓋構件10插入蓋槽6時,會形成由凹槽8、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以及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圍成的空間部P,在空間部P中填充有後述的熱傳導性物質。如圖1所示,塑性化區域W1是在對對接部Vp V2實施摩擦攪拌接合時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一部分塑性流動後一體化而成的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1的最大寬度Wa(表面3的寬度)形成為比蓋槽6的寬度E(參照圖2 Ca))大。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設定成到達蓋構件10的大致中央(蓋構件10的上側約1/2的深度),但塑性化區域W1的大小也可根據蓋構件10的大小和後述的旋轉工具的大小而適當加以設定,例如,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只要設定成達到蓋構件10的上側約2/3 1/3的位置即 可。接著,採用圖3對傳熱板I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視圖,圖3 Ca)表示插入熱介質用管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圖3 (b)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圖3 (C)表示接合工序,圖3 (d)表示完成圖。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基底構件2的準備工序;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2的凹槽8中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熱傳導性物質25填充到凹槽8和熱介質用管16上的填充工序;將蓋構件10插入蓋槽6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對接部V移動來進行摩擦攪拌接合的接合工序。首先,採用圖2 (a)對在接合工序的摩擦攪拌中所使用的旋轉工具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接合用旋轉工具20例如由工具鋼形成,其具有圓柱形的肩部22、以及從肩部22的下表面24的中心部以同心軸的形態下垂的攪拌銷26。攪拌銷26形成為呈寬度朝向前端變小的錐狀,且長度為La。另外,在攪拌銷26的周面上還可以形成沿其軸向未圖示的多個小槽或沿徑向的螺槽。在本實施方式中,肩部22的外徑X1的大小形成為蓋槽6的寬度E以上的大小。藉此,通過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蓋構件10 (蓋槽6)移動一次左右,就能同時對對接部VpV2進行摩擦攪拌。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對接合用旋轉工具20進行了設定,但例如也可以將攪拌銷26的基端部(最大外徑X2)設定為蓋槽6的寬度E以上。此外,例如,也可以將攪拌銷26的前端部(最小外徑X3)設定為蓋槽6的寬度E以上。這樣,通過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大小相對於寬度E較大地設定,從而用一次移動就能更可靠地對對接部Vp V2進行摩擦攪拌。(準備工序)首先,參照圖2 (a),利用例如平端銑(flat end mill)加工,在厚板構件上形成蓋槽6。然後,在蓋槽6的底面6a上,利用例如球狀端銑加工而形成具有半圓形截面的凹槽8。藉此,形成包括蓋槽6以及在蓋槽6的底面6a上開口的凹槽8的基底構件2。凹槽8在下半部包括截面呈半圓形的底部7,並從底部7的上端以固定寬度朝上方開口。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基底構件2是通過切削加工形成的,但也可使用鋁合金的擠壓型材。(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接著,如圖3 (a)所示,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凹槽8。熱介質用管16的下半部與形成凹槽8的下半部的底部7面接觸。(填充工序)接著,如圖3 (a)所示,將熱傳導性物質25填充到由凹槽8和熱介質用管16圍成的部分。在填充工序中,填充至熱傳導性物質25的上表面與蓋槽6的底面6a齊平。通過將熱傳導性物質25填充到空間P (參照圖2 (b)),從而不僅將空間部P掩埋以提高傳熱板I的熱傳導效率,還能起到提高水密性和氣密性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熱傳導性物質25使用公知的金屬粉末的低熔點焊材。另外,熱傳導性物質25隻要是能掩埋傳熱板I的空間部P以提高傳熱效率的材料即可,可以是金屬粉末糊料和金屬片等。(蓋構件插入工序)接著,如圖3 (b)所示,將蓋構件10插入基底構件2的蓋槽6內。此時,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與蓋槽6的底面6a抵接,並且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與基底構件2的表面3齊平。此外,由蓋槽6的側壁5a、5b和蓋構件10的側面13a、13b能形成對接部Vp V2。(接合工序)接著,如圖3 (C)所示,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對接部V(對接部VpV2)進行摩擦攪拌。在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與蓋槽6的寬度方向的中心對齊後,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下表面24壓入基底構件2的表面3規定深度,使其沿著對接部V相對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轉速為例如50 1500rpm,輸送速度為
0.05 2m/分鐘,朝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軸向施加的按壓力為IkN 20kN。如圖3 Cd)所示,由接合工序在基底構件2的表面3上形成塑性化區域Wp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攪拌銷26的長度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壓入量等,以使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到達蓋構件10的大致中央。此外,將對接部Vp V2中的塑性化區域W1的深度Wb設定為蓋構件10的厚度的1/4左右。通過將對接部V1J2中的塑性化區域W1的深度Wb設定得較大,從而能提高基底構件2與蓋構件10的接合力。另外,塑性化區域W1的大小(深度)、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形狀以及轉速或壓入量等只是例示,並不加以限定,根據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材料而適當設定即可。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設定成比蓋槽6的寬度E大,因此只要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蓋構件1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移動一次,就能同時對對接部'、V2進行摩擦攪拌,並能通過摩擦攪拌而將基底構件2與蓋構件10 —體化。此外,由於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與蓋槽6的底面6a抵接且使熱介質用管16與蓋構件10分開,因此即使從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壓入接合用旋轉工具20,熱介質用管16也不會壓扁。藉此,能可靠地確保熱介質用管16的流路。此外,通過增大蓋槽6和蓋構件10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16配置在基底構件2的較深位置。此外,通過將熱傳導物質25填充到形成於熱介質用管16周圍的空間部P中(參照圖2 (b)),從而能高效地傳遞來自熱介質的熱。此外,通過將可能形成於傳熱板I內部的空間部P掩埋,從而能提高傳熱板I的氣密性和水密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工序是在熱介質用管16與蓋構件10分開的狀態下進行的,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在熱介質用管16與蓋構件10相接觸的狀態下進行接合工序。[第二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和傳熱板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在蓋構件30的截面呈大致T字形這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另外,對與第一實施方式重複的部分省略其說明。如圖4 Ca)所示,在基底構件32的表面33上凹陷設置有蓋槽36,在蓋槽36的底面36a的中央凹陷設置有寬度比蓋槽36小的凹槽38。蓋槽36是供蓋構件30配置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3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蓋槽36的截面呈矩形,並包括從蓋槽36的底面36a垂直豎立的側壁35a、35b。蓋槽36的寬度e形成為與後述的蓋構件30的寬度gl大致相等,蓋槽36的深度j形成為與蓋構件30的深度大致相等。凹槽38是供熱介質用管16和蓋構件30插入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3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凹槽38是上方開口的截面呈U字形的槽,在下端形成截面呈半圓形的底部37。凹槽38的寬度A形成為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大致相等。如圖4 (a)所示,蓋構件30是插入到基底構件32的蓋槽36和凹槽38的構件,其具有形成為寬度較大的寬部41和形成為寬度比寬部41小的窄部42。寬部41具有上表面43、下表面44、側面43a、43b。寬部41的寬度gl形成為與蓋槽36的寬度e大致相等,厚度fi形成為與蓋槽36的深度j大致相等。窄部42從寬部41的下表面44的中央朝下方延伸。窄部42的寬度g2形成為與凹槽38的寬度A大致相等。如圖4 (b)所示,當將蓋構件30插入蓋槽36時,蓋構件30的寬部41的下表面44與蓋槽36的底面36a抵接。寬部41的側面43a、43b與蓋槽36的側壁35a、35b面接觸或者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在此,以蓋構件30的一個側面43a與蓋槽36的一個側壁35a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3。而以蓋構件30的另一個側面43b與蓋槽36的另一個側壁35b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4。此外,對接部V3和對接部V4也可僅稱為對接部V。此外,當將蓋構件30插入蓋槽36時,蓋構件30的窄部42的兩側面與凹槽38的兩側面面接觸或者是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窄部42的厚度f2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之和形成為比凹槽38的深度c小。換言之,如圖4 (b)所示,從凹槽38的底部37到蓋構件30的窄部42的下表面45的距離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大。因此,如圖4 (b)所示,當將蓋構件30插入蓋槽36時,熱介質用管16的上端與窄部42的下表面45隔開規定間隔地分開。藉此,在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基底構件32的凹槽38之後,當將蓋構件30插入蓋槽36時,會形成由凹槽38、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以及蓋構件30的下表面45形成的空間部Pl0在空間部Pl中填充有熱傳導性物質。接著,採用圖5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49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5 (a)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接合工序的圖,圖5 (b)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完成圖。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基底構件32的準備工序;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32的凹槽38中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熱傳導性物質25填充到凹槽38和熱介質用管16上的填充工序;將蓋構件30插入蓋槽36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對接部V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接合的接合工序。另外,由於第二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準備工序、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填充工序)如圖5 (a)所示,將熱傳導性物質25填充到由凹槽8和熱介質用管16圍成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由熱介質用管16、凹槽38以及蓋構件30的下表面45圍成的部分中填充規定厚度的熱傳導性物質25。(蓋構件插入工序)參照圖4,在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蓋構件30插入基底構件32的蓋槽36內。此時,蓋構件30的寬部41的下表面44與蓋槽36的底面36a抵接,並且寬部41的上表面43與基底構件32的表面3齊平。此外,窄部42的下表面45與熱傳導性物質25抵接。(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如圖5 (a)和圖5 (b)所示,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對接部V1'V2進行摩擦攪拌。即,在將接合用旋轉 工具20的中心與蓋槽36的中心對齊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下表面24壓入基底構件32的表面3規定深度,使其沿著對接部V相對移動。根據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設定成比蓋槽36的寬度e大,因此,只要使接合用旋轉構件20沿著蓋構件3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移動一次,就能同時對對接部V3、V4進行摩擦攪拌,並能通過摩擦攪拌來將基底構件32與蓋構件30 —體化。S卩,由接合工序形成的塑性化區域W2的最大寬度形成為比蓋槽36的寬度e大。此外,由於蓋構件30的寬部41的下表面44與蓋槽36的底面36a抵接而窄部42的下表面45與熱介質用管16分開,因此,即使從蓋構件30的上表面43壓入接合用旋轉工具20,熱介質用管16也不會壓扁。藉此,能可靠地確保熱介質用管16的流路。此外,通過將蓋構件30的窄部42和凹槽38的長度(深度)設定得較長,從而能將熱介質用管16配置在較深的位置。[第三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做說明。如圖6 (a)所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在蓋構件50的下部是沿著熱介質用管16的形狀而形成這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另外,對與第一實施方式重複的部分省略其說明。如圖6 Ca)所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構件50是插入基底構件2的蓋槽6和凹槽8的一部分的構件,其具有形成為寬度較大的寬部51以及形成為寬度比寬部51小的窄部52。寬部51具有上表面53、下表面55、側面54a、54b。寬部51的寬度G形成為與蓋槽6的寬度E大致相等,厚度F形成為與蓋槽6的深度J大略相等。窄部52從寬部51的下表面55的中央朝下方延伸。在窄部52的下部形成具有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相同曲率的曲部56。窄部52的寬度Gl形成為與凹槽8的寬度A大致相等。如圖6 (b)所示,當將蓋構件50插入蓋槽6時,蓋構件50的寬部51的下表面55與蓋槽6的底面6a抵接且窄部52的曲部56與熱介質用管16抵接。S卩,如圖2 (b)所示,當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平坦時,會形成空間部P,但通過如第三實施方式這樣使蓋構件10的下端仿照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形成,從而能使熱介質用管16周圍封閉。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由於除了不包括填充工序之外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其詳細的說明。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如圖7所示,由於蓋構件50的寬部51的下表面55與蓋槽6的底面6a抵接,因此,即使從蓋構件50的上表面53壓入接合用旋轉工具20以進行摩擦攪拌,熱介質用管16也不會壓扁。此外,由於蓋構件50的下部是沿著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的形狀而形成的,因此可防止空隙的產生。藉此,能提高傳熱板61的熱傳導效率。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窄部52的下部的截面形狀仿照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形成圓弧,但在熱介質用管的截面形狀為其它形狀的情況下,也可以仿照該形狀來形成窄部52的形狀。[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對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和傳熱板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分解側視圖。圖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側視圖。圖8和圖9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傳熱板81內含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I (參照圖1)大致相同的結構,在蓋構件10的表面側還配置有上蓋構件70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接合這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對與上述傳熱板I相同的結構也稱為下蓋部M。此外,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I重複的構件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的說明。如圖8及圖9所示,傳熱板81具有基底構件62、插入凹槽8的熱介質用管16、蓋構件10以及配置於蓋構件10的表面側的上蓋構件70,該傳熱板81在塑性化區域W1、塑性化區域W4、W5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形成一體化。如圖8和圖9所示,基底構件62例如由鋁合金構成,其在基底構件62的表面63上具有在整個長度方向上形成的上蓋槽64 ;在上蓋槽64的底面66的整個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的蓋槽6 ;以及在蓋槽6的底面的整個長度方向上形成的凹槽8。上蓋槽64的截面呈矩形,並具有從底面66垂直豎立的側壁65a、65b。上蓋槽64的寬度形成為比蓋槽6的寬度大。如圖8所示,熱介質用管16被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62下部的凹槽8中,並用蓋構件10塞住,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在塑性化區域W1接合。即,形成於基底構件62內部的下蓋部M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傳熱板I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上蓋槽64的底面66上因進行摩擦攪拌接合而可能產生臺階及毛邊。因此,較為理想的是,以例如塑性化區域W1的表面為基準,對上蓋槽64的底面66實施面切削加工來平滑地形成。藉此,能將上蓋構件70的下表面72與面切削後的上蓋槽64的底面66無縫隙地配置。如圖8和圖9所示,上蓋構件70例如由鋁合金構成,其形成有與上蓋槽64的截面大致相同的矩形截面,並具有從下表面72垂直形成的側面73a和側面73b。上蓋構件70被插入上蓋槽64。即,上蓋構件70的側面73a、73b與上蓋槽64的側壁65a、65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配置。在此,以一個側面73a與一個的側壁65a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V5。而以另一個側面73b與另一個側壁65b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V6。上側對接部V5、V6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在塑性化區域W4、W5 一體化。傳熱板81的製造方法包括利用與傳熱板I相同的製造方法在基底構件62的下部形成下蓋部M之後,對上蓋槽64的底面66進行面切削的面切削工序;對上蓋構件70進行配置的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沿著上側對接部\、V6實施摩擦攪拌接合的上蓋構件接
合工序。(面切削工序)在面切削工序中,通過切削來除去形成於上蓋槽64的底面66上的臺階(槽)及毛邊,從而使底面66平滑。(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上蓋構件70配置於上蓋槽64的底面。通過進行面切削工序,能將上蓋構件70的下表面72與上蓋槽64的底面無縫隙地配置。(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接合用旋轉工具(未圖示)沿著上側對接部^、'移動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的接合用旋轉工具的壓入量只要考慮該接合用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長度和上蓋構件70的厚度F』而適當加以設定即可。另外,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也可以採用第一實施方式所使用的接合用旋轉工具20。根據實施方式中的傳熱板81,在下蓋部M的上方再配置有上蓋構件70,從而能通過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使熱介質用管16配置在更深的位置。另外,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對上蓋構件70的兩側面進行摩擦攪拌而形成二條塑性化區域W4、W5,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還可以將上蓋槽64的槽寬形成為比接合用旋轉工具20 (參照圖4 Ca))的肩部22的外徑X1小,而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上蓋構件70進行一條的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接合工序所需周折。接著,適當參照附圖對第五實施方式至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進行詳細說明。第五實施方式至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在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這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也就是說,第五實施方式至第九實施方式在進行接合工序時,通過蓋構件將熱介質用管壓入,從而一邊使熱介質用管塑性變形一邊進行摩擦攪拌接合。[第五實施方式]如圖10和圖11所不,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01主要包括具備朝表面3開口的凹槽8的基底構件2 ;插入凹槽8的熱介質用管16 ;以及插入凹槽8的蓋構件10,並且上述傳熱板101由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W1—體形成。如圖10 (b)所示,傳熱板101的熱介質用管16在被從上方壓扁而發生塑性變形這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如圖11所示,基底構件2起到將在熱介質用管16內流動的熱介質的熱傳遞至外部的作用,或是起到將外部的熱傳遞至在熱介質用管16內流動的熱介質的作用。在基底構件2的表面3上凹陷設置有朝上方敞開的凹槽8。凹槽8是供熱介質用管16插入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凹槽8是上方開口的截面呈U字形的槽,並在下端具有由以一定曲率形成的曲面構成的底部7以及與底部7連續且分開一定寬度的側壁8a、8b。凹槽8的寬度A(側壁8a、側壁Sb之間的距離)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大,凹槽8的深度C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大。此外,底部7的曲率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的曲率小。基底構件2例如由鋁合金(JIS A6061)形成。熱介質用管16是使例如聞溫液、聞溫氣體等熱介質在中空部18中循環以使熱傳遞至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構件,或者是使例如冷卻液、冷卻氣體等熱介質在中空部18中循環以使熱從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傳遞出的構件。如圖11所示,熱介質用管16在接合工序前截面呈圓形,但如圖10 (b)所示,在接合工序中被壓扁並沿著凹槽8和蓋構件10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熱介質用管16的壓扁狀況在後加以記述。另外,在熱介質用管16中流動的熱介質並無特別限制,例如也可以作為在熱介質用管16的中空部18中使加熱器穿過以將由加熱器產生的熱傳遞至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構件來加以利用。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形狀為圓形,但並無特別限制,也可以是截面呈橢圓形或是截面呈方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熱介質用管16使用銅管,但也可以使用其它材料的管。此外,在接合工序前,凹槽8的寬度A和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的尺寸只要在BI < A <1. 41B1的範圍內適當設定即可。如圖10和圖11所不,蓋構件10是插入凹槽8的構件,其截面呈矩形,並具有上表面U、下表面12、側面13a以及側面13b。蓋構件10由與基底構件2同種類的鋁合金形成。如圖11 (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蓋構件10的厚度F形成為使厚度F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之和比凹槽8的深度C大。因此,圖11 (b)所示,當將熱介質用管16和蓋構件10插入凹槽8時,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 (下部)與熱介質用管16抵接,並且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從基底構件2的表面3突出突出高度10a。另外,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並不一定要從基底構件2的表面3突出,也可以在將蓋構件10插入凹槽8時,以使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與基底構件2的表面3齊平的形態形成。此外,當將蓋構件10插入凹槽8時,蓋構件10的側面13a、13b與凹槽8的側壁8a,8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在此,以蓋構件10的一個側面13a與凹槽8的一個側壁8a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p而以蓋構件10的另一個側面13b與凹槽8的另一個側壁8b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2。此外,對接部V1和對接部V2也可僅稱為對接部V。此外,以由凹槽8的底部7及側壁8a、8b和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形成的空間為空間部PlI。
如圖10所示,塑性化區域W1是在對對接部VpV2實施摩擦攪拌接合時使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一部分塑性流動後一體化而成的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1的最大寬度Wa(表面3的寬度)形成為比凹槽8的寬度A(參照圖11 Ca))大。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設定成到達從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起的蓋構件10的厚度尺寸的大約1/3的高度位置,但塑性化區域W1的大小(深度)可根據蓋構件10的大小和後述的旋轉工具的大小而適當設定,例如,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只要設定成到達從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起的蓋構件10的厚度尺寸的大約2/3 1/3的位置即可。接著,使用圖12對傳熱板10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1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側剖視圖,圖12 (a)表示插入熱介質用管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圖12 (b)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圖12 (C)表示接合工序。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基底構件2的準備工序;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2的凹槽8中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蓋構件10插入凹槽8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對接部V移動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的接合工序。(準備工序)參照圖11 (a),首先,例如利用端銑加工,在厚板構件上形成凹槽8。藉此形成具有朝表面3開口的凹槽8的基底構件2。凹槽8在下部包括由曲面形成的底部7,並從底部7以固定寬度朝上方開口。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基底構件2是通過切削加工形成的,但也可以使用鋁合金的擠壓型材。(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接著,如圖12 (a)所示,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凹槽8。熱介質用管16的下端與凹槽8的底部7相接觸。(蓋構件插入工序)接著,如圖12 (b)所示,將蓋構件10插入基底構件2的凹槽8內。此時,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與熱介質用管16的上端抵接,而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從基底構件2的表面3突出。此外,由凹槽8的側壁8a、8b和蓋構件10的側面13a、13b來形成對接部W(接合工序)接著,如圖12 (C)所示,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對接部V (對接部\、V2)進行摩擦攪拌。即,在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與凹槽8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對齊後,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下表面24壓入基底構件2的表面3規定深度,並使其沿著對接部V相對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轉速為例如50 1500rpm,輸送速度為0. 05 2m/分鐘,朝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軸方向施加的按壓力設定成IkN 20kN。通過接合工序,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10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熱介質用管16會沿著凹槽8和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如圖10 (b)所示,通過接合工序在基底構件2的表面3形成塑性化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攪拌銷26的長度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壓入量等,以使塑性化區域W1的最深部到達從蓋構件10的上表面11起的蓋構件10的厚度尺寸的大約1/3的高度位置。此外,如圖12 (c)所示,對接部%、V2中的塑性化區域W1的深度Wb設定成蓋構件10厚度的1/5左右。通過將對接部中的塑性化區域W1的深度Wb設定較大,能提高基底構件2與蓋構件10的接合力。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接合工序中,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2形成為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I的大約70%。較為理想的是,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2為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I的70%以上。此外,更為理想的是,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2為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I的80%以上。此外,較為理想的是,表示熱介質用管16的壓扁情況的鐓鍛率(B1-B2)/B1X100%的值設定為20% 30%。另外,塑性化區域W1的大小(深度)、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形狀以及轉速或壓入量等只是例示,並不加以限定,只要考慮基底構件2和蓋構件10的材料適當設定即可。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攪拌銷26的長度La形成為肩部22的外徑X1的大約1/2,但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攪拌銷26的長度La也可以形成為比肩部22的外徑X1的1/2小。藉此,能提高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的傳遞效率。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接合工序中,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設定成比蓋槽6的寬度A大,因此只要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蓋構件1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移動一次,就能同時對對接部V1J2進行摩擦攪拌,並能通過摩擦攪拌來將基底構件2與蓋構件10 —體化。藉此,能減少製造工序中的作業手續。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比凹槽8的寬度A大,因此能以接合用旋轉工具20位於熱介質用管16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使熱介質用管16沿著凹槽8和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的形狀高效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8與熱介質用管16的密接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蓋構件10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位於穿過熱介質用管16中心的鉛垂線上,因此不僅能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更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還能地使熱介質用管16發生高平衡性的塑性變形。在此,圖13 (a)是表示蓋構件插入工序的示意剖視圖,圖13 (b)是表示接合工序中過按壓狀態的示意剖視圖,圖13 (c)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完成時的示意剖視圖。如圖13 (a)所示,在蓋構件插入工序中,由凹槽8的底部7、側壁8a、側壁Sb以及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N2(粗線部分的長度)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大。如圖13 (b)所示,若在接合工序中蓋構件10的壓入量過多,則由凹槽8和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圍成的區域的鉛垂截面的內周長N2(粗線部分的長度)變得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小。此外,壓入過多時的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高度B3變得比高度B2(參照圖12 (C))小。藉此,熱介質用管16向內側凹陷變形,並可能會在熱介質用管16與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之間形成空間部P12。這樣,當熱介質用管16與凹槽8及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之間具有空隙時,由於傳熱板101的傳熱效率降低,因而不甚理想。而如圖13 (C)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完成時,內周長N2(粗線部分的長度)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形成為大致相等。即,由於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與由凹槽8及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N2越近似,空間部Pll (參照圖13 (a))越小,因此能提聞傳熱板101的傳熱效率。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製造工序僅是例示,也可以為其它工序。例如,參照圖12(b),也可以在蓋構件插入工序之前,對形成於熱介質用管16與蓋構件10的下表面12之間的空間部Pll實施填充熱傳導性物質的填充工序。通過填充熱傳導性物質,能減小完成後的空隙以提聞傳熱效率。另外,熱傳導性物質例如可採用公知的金屬粉末的低熔點焊材,但只要是能提高傳熱效率的材料就不加以限制,也可以是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糊料以及金屬片。[第六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和傳熱板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如圖14和圖15所示,第六實施方式的傳熱板91和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在包括蓋槽471和凹槽473這點上與第五實施方式不同。另外,對與第五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說明。如圖14 (a)所示,在基底構件482的表面483上凹陷設置有蓋槽471,在蓋槽471的中央凹陷設置有寬度比蓋槽471小的凹槽473。蓋槽471是供蓋構件460配置的部分,其沿著基底構件482的長度方向連續形成。蓋槽471的截面呈矩形,並包括從蓋槽471的底面472垂直豎立的側壁471a、471b。蓋槽471的寬度El形成為與後述的蓋構件460的寬度Gl大致相等,蓋槽471的深度j形成為與蓋構件460的深度fl大致相等。凹槽473是供熱介質用管16和蓋構件460插入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48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凹槽473是上方開口的截面呈U字形的槽,並在下端形成有截面呈半圓形的底部474。此外,從底部474連續地形成有側壁473a、473b。凹槽473的寬度el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大。此外,底部474的曲率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的曲率小。如圖14所示,在接合工序前,熱介質用管16的截面呈圓形,但如圖15所示,通過接合工序被壓扁,而沿著凹槽473和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熱介質用管16的壓扁狀況在後加以記述。如圖14 (a)所示,蓋構件460是被插入蓋槽471和凹槽473的側視呈大致T字狀的構件,其具有形成為寬度較大的寬部461以及寬度比寬部461小的窄部462。寬部461具有上表面463、下表面464、側面463a、463b。寬部461的寬度Gl形成為與蓋槽471的寬度El大致相等,厚度H形成為與蓋槽471的深度j大致相等。窄部462從寬部461的下表面464的中央朝下方延設。窄部462具有側面462a、462b以及下表面465。下表面465形成為凹狀曲面。下表面65的曲率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的曲率小。窄部462的寬度gl形成為與凹槽473的寬度el大致相等。窄部462的厚度f2形成為使厚度f2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之和比凹槽473的深度c大。如圖14 (b)所示,當將熱介質用管16和蓋構件460插入蓋槽471進而凹槽473時,蓋構件460的窄部462的下表面465與熱介質用管16抵接,且蓋構件460的上表面463從基底構件482的表面483突出突出高度460a。此外,蓋槽471的底面472與蓋構件460的寬部461的下表面464分開隔開距離LI。突出高度460a與隔開距離LI為大致相等的長度。此外,當將蓋構件460插入蓋槽471和凹槽473時,蓋構件460的寬部461的側面463a、463b與凹槽471的側壁471a、471b面接觸或是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在此,以蓋構件460的寬部461的一個側面463a與凹槽471的一個側壁471a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3。而以蓋構件460的另一個側面463b與凹槽471的另一個側壁471b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4。此外,對接部V3及對接部V4也可僅稱為對接部V。此外,以由凹槽473的底部474及側壁473a、473b以及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形成的空間為空間部P13。如圖15 (b)所示,塑性化區域W2是在對對接部V3、V4實施摩擦攪拌接合時使基底構件482和蓋構件460的一部分塑性流動後一體化而成的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2的最大寬度Wa (表面483的寬度)形成為比蓋槽471的寬度El (參照圖14 (a))大。接著,使用圖15對傳熱板49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基底構件482的準備工序;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482的凹槽473中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蓋構件460插入蓋槽471和凹槽473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對接部V移動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的接合工序。另外,由於準備工序與第五實施方式大致相同而加以省略。
(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參照圖14 (a)及圖14 (b),在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凹槽473中。熱介質用管16的下端與凹槽473的底部474相接觸。(蓋構件插入工序)接著,如圖14 (b)所示,將蓋構件460插入基底構件482的蓋槽471和凹槽473內。此時,蓋構件460的窄部462的下表面465與熱介質用管16的上端抵接,且蓋構件460的上表面463從基底構件482的表面483突出。(接合工序)接著,如圖15 (b)所示,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對接部V(對接部V3、V4)進行摩擦攪拌。即,在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與蓋槽471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對齊後,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下表面24壓入基底構件482的表面483規定深度,並使其沿著對接部V相對移動。在接合工序中,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460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因此熱介質用管16沿著凹槽473的底部474和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鉛垂方向高度B4被壓扁到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的大約80%。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中,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比蓋槽471的寬度El大,因此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460和基底構件482的一對對接部V3、V4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製造工序的作業手續。此外,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比凹槽473的寬度El大,因此能以接合用旋轉工具20位於熱介質用管16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使熱介質用管16沿著凹槽473和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的形狀高效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473與熱介質用管16的密接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蓋構件460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位於穿過熱介質用管16中心的鉛垂線上,因此,不僅能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更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還能使熱介質用管16發生高平衡性的塑性變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 (下部)為曲面,因此,截面呈圓形的熱介質用管16容易沿著下表面465變形,從而能高效地減小空間部P13。S卩,如圖1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完成時,由凹槽473和蓋構件460的下表面465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N2(圖16的粗線部分)形成為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大致相等。藉此,能提高熱介質用管16與基底構件482的密接度。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491具有寬度較大的蓋槽471和寬度較小的凹槽473,且蓋構件460也具有寬部461與窄部462。因此,如圖15 (a)所示,當在接合工序中從蓋構件460的上方按壓接合用旋轉工具20時,蓋構件460的寬部461的下表面(下部)464與蓋槽471的底面472抵接。藉此,由於蓋構件460不會被壓入到比底面472更下方,因此能防止熱介質用管16過度地發生塑性變形。即,通過恰當地設定蓋槽471的深度和蓋構件460的寬部461的厚度H等,就能容易地設定熱介質用管16的鐓鍛率。[第七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和傳熱板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如圖17(a)和圖17 (b)所示,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在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比凹槽148的深度c2大這點上與第六實施方式不同。首先,對圖18 (d)所示的傳熱板151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7 (a)所示,在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上凹陷設置有蓋槽146,在蓋槽146的底面146a的中央凹陷設置有寬度比蓋槽146小的凹槽148。蓋槽146是供蓋構件130配置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14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蓋槽146的截面呈矩形,並包括從蓋槽146的底面146a垂直豎立的側壁145a、145b。蓋槽146的寬度E2形成為與後述的蓋構件130的寬度g2大致相等 ,蓋槽146的深度j2形成為與蓋構件130的深度f3大致相
坐寸o凹槽148是供熱介質用管16插入的部分,其在整個基底構件142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凹槽148是上方開口的截面呈U字狀的槽,並在下端形成有由固定曲率形成的底部147。凹槽148的開口部的寬度A2形成為比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大。如圖17 (a)所示,在接合工序前,熱介質用管16的截面呈圓形,如圖18 (C)所示,通過接合工序被壓扁而沿著凹槽148和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對於熱介質用管16的壓扁狀況在後加以記述。如圖17 (a)所示,蓋構件130是被插入蓋槽146的構件,其截面呈矩形,並具有上表面131、下表面132、側面133a以及側面133b。蓋構件130由與基底構件142同種類的鋁合金所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蓋構件130的厚度f3形成為與蓋槽146的深度j2相等。因此,如圖17 (b)所示,當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凹槽148且將蓋構件130插入蓋槽146時,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與熱介質用管16抵接,且蓋構件130的上表面131從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突出突出高度130a。另外,蓋構件130的上表面131不一定需要從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突出,也可以在將蓋構件130插入蓋槽146時,形成為使蓋構件130的上表面131與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齊平。
此外,當將蓋構件130插入蓋槽146時,蓋構件130的側面133a、133b與蓋槽146的側壁145a、145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相對。在此,以蓋構件130的一個側面133a與蓋槽146的側壁145a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5。而以蓋構件130的另一個側面133b與蓋槽146的側壁145b的對接面為對接部V6。此外,對接部V5和對接部V6也可僅稱為對接部V。此外,以由凹槽148、熱介質用管16、蓋槽146以及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形成的空間為空間部P4。如圖18 Cd)所示,塑性化區域W3是在對對接部V5、V6實施摩擦攪拌接合時使基底構件142和蓋構件130的一部分發生塑性流動後一體化而成的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塑性化區域W3的最大寬度Wa (表面143的寬度)形成為比蓋槽146的寬度E2(參照圖17(a))大。接著,使用圖18對傳熱板15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基底構件142的準備工序;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142的凹槽148中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蓋構件130插入蓋槽146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沿著對接部V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接合的接合工序。(準備工序)首先,參照圖18 (a),例如利用端銑加工,在厚板構件上形成蓋槽146,此後在蓋槽146的底面146a的中央形成凹槽14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基底構件142是利用切削加工形成的,但也可使用鋁合金的擠壓型材。(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接著,如圖18 (a)所示,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凹槽148。熱介質用管16的下端與凹槽148的底部147相接觸。(蓋構件插入工序)接著,如圖18 (b)所示,將蓋構件130插入基底構件142的蓋槽146。此時,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與熱介質用管16的上端抵接,且蓋構件130的上表面131從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突出。此外,由蓋槽146的側壁145a、145b和蓋構件130的側面133a、133b形成對接部V5、V6。(接合工序)接著,如圖18 (C)所示,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對接部V (對接部N5' V6)進行摩擦攪拌。即,在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與蓋槽14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對齊後,將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下表面24壓入基底構件142的表面143規定深度,並使其沿著對接部V相對移動。另外,本實施方式的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攪拌銷26的長度Lb形成為肩部22的外徑X1的大約1/5。通過使攪拌銷26的長度Lb相對於肩部22的外徑X1較小地形成,從而能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高效地傳遞至蓋構件130。在接合工序中,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經由蓋構件130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因此熱介質用管16沿著凹槽148和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的形狀發生塑性變形。接合工序後的熱介質用管16的鉛垂方向高度B5被壓扁成接合工序前的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的大約70%。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中,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比蓋槽146的寬度E2大,因此,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一次移動就能同時對蓋構件130和基底構件142的一對對接部V5、V6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製造工序的作業手續。由於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肩部22的外徑X1比蓋槽146的寬度E2大,因此能以接合用旋轉工具20位於熱介質用管16的上方的狀態進行摩擦攪拌。藉此,能使熱介質用管16沿著凹槽148和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的形狀高效地發生塑性變形,從而能提高凹槽148與熱介質用管16的密接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蓋構件130和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中心位於穿過熱介質用管16中心的鉛垂線上,因此,不僅能使接合用旋轉工具20的按壓力更高效地傳遞至熱介質用管16,還能使熱介質用管16發生高平衡性的塑性變形。S卩,如圖1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完成時,由凹槽148和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N2(圖19的粗線部分)形成為與熱介質用管16的外周長NI大致相等。藉此,能提高熱介質用管16與基底構件142的密接度。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當進行接合工序時,蓋構件130的下表面132與蓋槽146的底面146a抵接。藉此,由於蓋構件130不會被壓入到比蓋槽146的底面146a更下方,因此能防止熱介質用管16過度地壓扁。也就是說,通過恰當地設定蓋槽146的深度j2和蓋構件130的厚度f3、凹槽148的深度c2和熱介質用管16的外徑BI等,就能容易地設定熱介質用管16的鐓鍛率。[第八實施方式]接著,對第八實 施方式的傳熱板進行說明。圖20所示的第八實施方式的傳熱板201內含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01 (參照圖10)大致相同的結構,在蓋構件10的上方還配置有上蓋構件210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進行接合這點上與第五實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將與上述傳熱板101相同的結構也稱為下蓋部m。此外,對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01重複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重複的說明。如圖20 (a)和圖20 (b)所不,傳熱板201具有基底構件202 ;插入凹槽8的熱介質用管16 ;蓋構件10 ;以及配置於蓋構件10的表面側的上蓋構件210,並在塑性化區域W1、塑性化區域W4、W5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被一體化。如圖20(a)所示,基底構件202例如由鋁合金構成,並具有在基底構件202的表面203的整個長度方向上形成的上蓋槽206以及在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的整個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的凹槽8。上蓋槽206的截面呈矩形,並包括從底面206c垂直起立的側壁206a、206b。上蓋槽206的寬度形成為比凹槽8的寬度大。如圖20 (a)所示,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202的下部的凹槽8中,並用蓋構件10塞住,通過摩擦攪拌接合在塑性化區域W1接合。即,形成於基底構件202的內部的下蓋部m以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01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上因進行摩擦攪拌接合而可能產生臺階(槽)及毛邊。因此,較為理想的是,例如以塑性化區域W1的表面為基準,對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實施面削加工而平滑地形成。藉此,能將上蓋構件210的下表面212與面切削後的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無縫隙地配置。
如圖20(a)所示,上蓋構件210例如由鋁合金構成,其形成與上蓋槽206的截面大致相同的矩形截面,並具有從下表面212垂直形成的側面213a和側面213b。上蓋構件210被插入上蓋槽206。S卩,上蓋構件210的側面213a、213b與上蓋槽206的側壁206a、206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配置。在此,如圖20 (b)所示,以一個側面213a與一個側壁206a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V7。而以另一個側面213b與另一個側壁的206b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上側對接部V7、V8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在塑性化區域W4、W5 一體化。傳熱板201的製造方法包括利用與上述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01相同的製造方法,在基底構件202的下部形成下蓋部m之後,對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進行面切削的面切削工序;對上蓋構件210進行配置的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沿著上側對接部V7、V8實施摩擦攪拌接合的上蓋構件接合工序。(面切削工序)在面切削工序中,以切削方式除去形成於上蓋槽206的底面206c上的臺階(槽)及毛邊,從而使底面206c平滑。(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進行了面切削工序之後,將上蓋構件210配置於上蓋槽206的底面。從而能通過進行面切削工序來將上蓋構件210的下表面212與上蓋槽206的底面無縫隙地配置。(上蓋構件接合 工序)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在面切削工序後,使接合用旋轉工具(未圖示)沿著上側對接部V7、V8移動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的接合用旋轉工具的壓入量只要考慮該接合用旋轉工具的攪拌銷的長度和上蓋構件210的厚度而適當設定即可。在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也可以採用第五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接合用旋轉工具20。根據第八實施方式的傳熱板201,在下蓋m的上方再設置上蓋構件210,並通過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使熱介質用管16配置在更深的位置。另外,在第八實施方式中,對上蓋構件210的兩側面進行摩擦攪拌來形成二條塑性化區域%、W5,但並不限在此。例如,還可以將上蓋槽206的寬度形成為比接合用旋轉工具20(參照圖11 Ca))的肩部22的外徑X1小,而使用接合用旋轉工具20對上蓋構件210進行一條的摩擦攪拌。藉此,能減少接合工序的作業手續。[第九實施方式]接著,對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進行說明。圖21所示的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301內含有與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51 (參照圖18 (d))大致相同的結構,在蓋構件130的表面側上還配置有上蓋構件310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來進行接合這點上與第八實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將與上述的傳熱板151相同的結構稱為下蓋部m』。此外,對與第五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51重複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重複的說明。如圖21所示,傳熱板301具有基底構件302 ;插入凹槽148的熱介質用管16 ;插入蓋槽146的蓋構件130 ;以及配置於蓋構件130的表面側的上蓋構件310,在塑性化區域W3、塑性化區域W6、W7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一體化。如圖21 Ca)所示,基底構件302例如由鋁合金形成,其具有在基底構件302的表面303的整個長度方向上形成的上蓋槽306、在上蓋槽306的底面306c的整個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的蓋槽146、以及在蓋槽146的底面的整個長度方向上連續形成的凹槽148。上蓋槽306的截面呈矩形,並包括從底面306c垂直豎立的側壁306a、306b。上蓋槽306的寬度形成為比蓋槽146的寬度大。如圖21 (a)所示,熱介質用管16被插入形成於基底構件302的下部的凹槽148且蓋構件130被插入蓋槽146,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在塑性化區域W3接合。即,形成於基底構件302的內部的下蓋部m』以與第七實施方式的傳熱板151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上蓋槽306的底面306c上因進行摩擦攪拌接合而可能會產生臺階(槽)及毛邊。因此,較為理想的是,例如以塑性化區域W3的表面為基準,對上蓋槽306的底面306c實施面切削加工而平滑地形成。藉此,能將上蓋構件310的下表面312與面切削後的上蓋槽306的底面306c無縫隙地配置。如圖21 Ca)所示,上蓋構件310例如由鋁合金形成,其形成與上蓋槽306的截面大致相同的矩形截面,並具有從下表面312垂直形成側面313a和側面313b。上蓋構件310被插入上蓋槽306中。S卩,上蓋構件310的側面313a、313b與上蓋槽306的側壁306a、306b面接觸或隔開微小的間隙設置。在此,如圖21 (b)所示,以一個側面313a與一個側壁306a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而以另一個側面313b與另一個側壁306b的對接面為上側對接部V1(l。上側對接部%、V10通過摩擦攪拌接合而在塑性區域W6、W7 —體化。根據第九實施方式的傳熱板301,通過在下蓋部m』的上方還配置上蓋構件310以實施摩擦攪拌接合,從而能使熱介質用管16配置在更深的位置。另外,由於傳熱板301的製造工序與第八實施方式大致相同,因而加以省略。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主題的範圍內進行適當改變。例如,供熱介質用管16插`入的凹槽的底部的截面形成為曲面,但截面也可以形成為多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 熱介質用管插入エ序,在該熱介質用管插入エ序中,將熱介質用管插入形成於朝基底構件的表面側開ロ的蓋槽的底面上的凹槽中; 填充エ序,在該填充エ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 蓋構件插入エ序,在該蓋構件插入エ序中,將蓋構件插入所述蓋槽,並使所述蓋構件與所述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 接合エ序,在該接合エ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所述蓋槽的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在所述接合エ序中,以所述熱介質用管不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對所述蓋槽的ー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所述蓋槽的另ー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另ー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從所述凹槽的底部起至所述蓋構件的下部的距離設定成比所述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熱傳導性物質是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糊料或者是金屬片。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熱傳導性物質是低熔點的焊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エ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2/3以上的位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エ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2以上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エ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上的位置。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エ序之後,還包括 上蓋構件插入エ序,在該上蓋構件插人工序中,在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所述蓋槽的寬度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 上蓋構件接合エ序,在該上蓋構件接合エ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9.一種傳熱板的製造方法,該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ロ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所述熱介質用管,其特徵在幹,所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 熱介質用管插入エ序,在該熱介質用管插入エ序中,將所述熱介質用管插入所述凹槽;填充工序,在該填充工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 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所述蓋構件插入所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 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所述凹槽的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所述蓋構件傳遞至所述熱介質用管,並以所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對所述凹槽的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所述凹槽的另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
10.一種傳熱板的製造方法,該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和在該蓋槽的底面上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小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所述熱介質用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 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該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所述熱介質用管插入所述凹槽; 填充工序,在該填充工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 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所述蓋構件插入所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 接合工序,在該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所述蓋槽的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所述蓋構件傳遞至所述熱介質用管,以所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對所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所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蓋構件與所述蓋槽的底面相抵接。
12.—種傳熱板的製造方法,該傳熱板具有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包括朝表面側開口的蓋槽和在該蓋槽的底面上開口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蓋構件,該蓋構件包括被插入所述蓋槽的寬部和被插入所述凹槽的窄部,其特徵在於,所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包括 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在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中,將所述熱介質用管插入所述凹槽;填充工序,在該填充工序中,將熱傳導性物質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 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將所述蓋構件插入所述熱介質用管的上方;以及 接合工序,在該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相對於所述蓋槽的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側面相對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旋轉工具的按壓力經由所述蓋構件的所述窄部傳遞至所述熱介質用管,以所述熱介質用管發生塑性變形的狀態,對所述蓋槽的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一個側面的對接部、以及所述蓋槽的另一個側壁與所述蓋構件的另一個側面的對接部進行摩擦攪拌。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蓋構件的所述寬部與所述蓋槽的底面相抵接。
14.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所述接合工序後的鉛垂截面上的由所述凹槽和所述蓋構件圍成的區域的內周長設定成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長以上。
15.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所述接合工序後的所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設定成為所述接合工序前的所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的70%以上。
16.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所述接合工序後的所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設定成為所述接合工序前的所述熱介質用管的高度的80%以上。
17.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熱傳導性物質是金屬粉末、金屬粉末糊料或者是金屬片。
18.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熱傳導性物質是低熔點的焊材。
19.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2/3以上的位置。
20.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2以上的位置。
21.如權利要求9或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過摩擦攪拌形成的塑性化區域的最深部設定為到達從所述蓋構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蓋構件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上的位置。
2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之後,還包括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所述凹槽的寬度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23.如權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接合工序之後,還包括上蓋構件插入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插入工序中,在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使上蓋構件與形成為寬度比所述蓋槽的寬度大的上蓋槽的底面抵接;以及上蓋構件接合工序,在該上蓋構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轉工具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
24.—種傳熱板,具有 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形成於朝表面側開ロ的蓋槽的底面上的凹槽; 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 蓋構件,該蓋構件被插入所述蓋槽, 所述傳熱板是使用旋轉工具摩擦攪拌接合而成,並且所述熱介質用管不會發生塑性變形,其特徵在幹, 在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填充有熱傳導性物質。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傳熱板,其特徵在幹, 所述傳熱板具有所述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形成於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且寬度比所述蓋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所述上蓋槽, 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
26.—種傳熱板,具有 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朝表面側開ロ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大的凹槽; 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的底部;以及 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所述凹槽內的所述熱介質用管, 所述傳熱板是所述基底構件與所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的,且所述熱介質用管會發生塑性變形,其特徵在幹, 在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填充有熱傳導性物質。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傳熱板,其特徵在於, 所述傳熱板具有所述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形成於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且寬度比所述蓋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所述上蓋槽, 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
28.—種傳熱板,具有 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在朝表面側開ロ的蓋槽的底面上開ロ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小的凹槽; 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 蓋構件,該蓋構件覆蓋所述凹槽內的所述熱介質用管, 所述傳熱板是所述基底構件與所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的,並且所述熱介質用管會發生塑性變形,其特徵在幹, 在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填充有熱傳導性物質。
29.—種傳熱板,包括 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具有在朝表面側開ロ的蓋槽的底面上開ロ且深度比熱介質用管的鉛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 熱介質用管,該熱介質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 蓋構件,該蓋構件包括被插入所述蓋槽的寬部和被插入所述凹槽的窄部, 所述傳熱板是所述基底構件與所述蓋構件摩擦攪拌接合而成的,並且所述熱介質用管會發生塑性變形,其特徵在於 在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熱介質用管的外周面圍成的空間中填充有熱傳導性物質。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傳熱板,其特徵在於, 所述傳熱板具有所述基底構件,該基底構件還包括形成於所述基底構件的表面側且寬度比所述蓋槽大的上蓋槽;以及上蓋構件,該上蓋構件被插入所述上蓋槽, 沿著所述上蓋槽的側壁與所述上蓋構件的側面的對接部來實施摩擦攪拌。
全文摘要
一種作業工序少的傳熱板的製造方法和傳熱板。所述傳熱板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將熱介質用管(16)插入形成於朝基底構件(2)的表面側開口的蓋槽(6)的底面上的凹槽(8)的熱介質用管插入工序;將蓋構件(10)插入上述蓋槽(6)並使上述蓋構件(10)與上述蓋槽(6)的底面抵接的蓋構件插入工序;以及使旋轉工具相對於蓋槽(6)的兩側壁與蓋構件的兩側面分別相對的一對對接部(V1、V2)做相對移動以進行摩擦攪拌的接合工序,上述旋轉工具的肩部的外徑為蓋槽(6)的開口部的寬度以上,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旋轉工具移動一次,同時對一對對接部(V1、V2)進行摩擦攪拌。
文檔編號F28F7/02GK103042302SQ20121055958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0日
發明者堀久司, 瀨尾伸城 申請人:日本輕金屬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