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0:10:11 1
專利名稱: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檢測人體的存在,通斷向負載的供電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
背景技術:
以往,提出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埋設在設於頂棚面上的埋入孔內,檢測人體的存在,通斷向負載的供電(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種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如圖17所示,在殼體H上具有覆蓋設於頂棚面CS上的埋入孔CH的凸緣部H1、和用與凸緣部H1的之間夾持頂棚材CB的夾持部H2。
專利文獻1特開平5-150029號公報以往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由於未形成可在具有凸緣部H1等的原有的安裝框上安裝殼體H的形狀,所以不能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埋設在壁面上。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鑑於以上的事實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不僅能夠在頂棚面上埋設,而且也能夠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在壁面上埋設。
第1項發明,其特徵在於具有用於檢測從人體放射的熱線的熱線傳感器、在由熱線傳感器檢測到熱線時生成對應人體是否存在的控制信號的控制機構、和插入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路上的與控制機構輸出的控制信號相對應來通斷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的開關機構、收納熱線傳感器和控制機構和開關機構並設置有使熱線射入熱線傳感器的受光面的窗部的殼體、以將殼體的至少一部分收納在設於頂棚面上的埋入孔內的狀態保持殼體並被安裝在頂棚面上的安裝部件,安裝部件,具有保持殼體的保持部、在保持部的周圍覆蓋埋入孔的凸緣部和在與凸緣部的之間夾持頂棚面的夾持部;殼體,按能夠安裝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尺寸形成,同時具有與設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安裝部件的保持部具有供殼體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根據本發明,不僅能夠採用安裝部件在頂棚面上埋設,而且通過從殼體卸下安裝部件,也能夠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埋設在壁面上。
第2項發明,如第1項發明,其特徵在於,具有收納在殼體內的發光元件;收納在殼體內並根據熱線傳感器的輸出來點亮發光元件的發光控制機構;被安裝在殼體上的、用於將發光元件的光導出到殼體上的向安裝部件的下側露出的面上的導光部件。
根據本發明,能夠通過發光元件的點亮確認動作。
第3項發明,如第2項發明所述,其特徵在於將導光部件形成整個周圍地圍住殼體窗孔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容易確認發光元件的點亮第4項發明,如第2或3項發明所述,其特徵在於具有設定發光元件的點亮時的亮度的設定機構,發光控制機構根據設定機構設定的亮度,控制發光元件點亮時的亮度。
第5項發明,如第4項發明所述,其特徵在於設定機構具有收納在殼體內的用於接收從外部作為無線信號發送的設定信號的具有收信機構,基於收信機構接收的設定信號來設定發光元件的點亮時的亮度。
本發明,由於具有收納熱線傳感器的殼體和保持殼體同時安裝在頂棚面上的安裝部件,殼體以可安裝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尺寸形成,同時具有與設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因此不僅能夠採用安裝部件在頂棚面上埋設,而且通過從安裝部件卸下殼體,也能夠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在壁面上埋設。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a)表示殼體,(b)表示將安裝部件安裝在殼體上的狀態。
圖2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電路構成的方塊圖。
圖3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圖4(a)是表示上述的殼體的後視圖,(b)是(a)的主要部為放大圖。
圖5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採用無線信號變更發光二極體的點亮時的亮度的方法的說明圖。
圖6表示上述發光二極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表示自動開關的其它實施方式的立體圖,(a)表示殼體,(b)表示將安裝部件安裝在殼體上的狀態。
圖8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圖9表示上述的安裝部件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在頂棚面上埋設上述自動開關的方法的說明圖,(a)表示配設前的狀態,(b)表示配設後的狀態。
圖11是表示在頂棚面上埋設上述自動開關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2是表示不採用安裝部件,在頂棚面上埋設上述自動開關的方法的說明圖,(a)表示配設前的狀態,(b)表示配設後的狀態。
圖13(a)是上述自動開關的主視圖,(b)是其右側視圖,(c)是殼體的右側視圖。
圖14(a)是表示在原有的安裝框上安裝上述自動開關的殼體的狀態的主視圖,(b)是表示在原有的安裝框上安裝上述自動開關的殼體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15(a)是表示在帶裝飾板的1個用安裝框上安裝上述自動開關的殼體的狀態的主視圖,(b)是表示在帶裝飾板的1個用安裝框上安裝上述自動開關的殼體的狀態的右側視圖,(c)是上述自動開關的殼體的右側視圖。
圖16是表示自動開關的其它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圖17是表示以往例的側視圖圖中1—殼體,2—安裝部件,8—導光部件,12—夾具,21—突緣部,23a—被卡合部,31—熱線傳感器,32—控制部,33—電源部,34—開關驅動部,35—顯示部,36—設定部,38—信號接收發送部,63—卡爪,LD—發光二極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具有如圖1(a)所示的殼體1、和如圖1(b)所示保持殼體的同時安裝在頂棚面CS(參照圖10(a))上的安裝部件2。在殼體1內收納組裝有檢測從人體放射的熱線的熱線傳感器31(參照圖2)的印刷布線板3(參照圖3)。熱線傳感器31,例如由熱電傳感器和放大熱電傳感器的輸出的放大電路構成。
在印刷布線板3上,如圖2所示,除熱線傳感器31外,分別組裝如下部件控制部32,例如由CPU構成,如果利用熱線傳感器31檢測熱線,就生成回答人體是否存在的控制信號;電源部33,其生成各部的工作電源,並具有被連接在插入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路中的端子部4的之間的用來通斷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的開關部(未圖示);開關驅動部34,根據從控制部32輸出的控制信號,通斷電源部33的開關部;顯示部35,具有發光二極體LD(參照圖3)和作為點亮發光二極體LD的發光控制機構的驅動電路,在利用熱線傳感器31檢測人體時點亮發光二極體LD;設定部36,設定顯示部35點亮發光二極體LD的亮度;存儲部37,例如由不揮發性存儲器構成,存儲從在熱線傳感器31檢測到人體開始向負載供電到停止向負載供電的工作保持時間的值。即,在利用熱線傳感器31檢測人體時,顯示部35按由設定部36設定的亮度點亮發光二極體LD,控制部32從存儲部37讀取工作保持時間的值,通過生成與所述工作保持時間對應的控制信號,控制開關驅動部34,在整個所述工作保持時間的期間內,向負載進行供電。
殼體1,如圖3所示,由設置收納印刷布線板3的收納凹部51的框體5和粘附在框體5上並覆蓋收納凹部51的蓋6構成。框體5和蓋6,分別由例如合成樹脂成型品構成。以下,上下左右以圖3為基準,以圖3的左上一右下方為前後方向進行說明。在框體5的左右兩端面分別突設卡合突起52,在蓋6的左右兩端部分別突設能貫通卡合孔62a的卡合片62,通過在卡合孔62a內卡入卡合突起52來結合蓋6和框體5。
在蓋6的前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設置比左右兩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61,在突出部61上,前後貫通地設置用於向熱線傳感器31射入熱線的圓形狀的窗孔61a。此外,在蓋6上安裝封閉窗孔61的聚光透鏡7,其將熱線聚光在熱線傳感器31的受光面上。另外,在窗孔61a的周圍突設從前方看圍住聚光透鏡7的突起61b。此處,為了擴大可檢測的範圍,聚光透鏡7比突起61b向前方突出。此外,在框體5上安裝導光部件8,用於將發光二極體LD的光導向殼體1的前方。導光部件8,具有剖面扇形狀形成的本體部81、在本體部81的上下突出的連結部82、從連結部82的上下的端部分別向後方突設的腿部83。在收納凹部51的底面,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右側且上下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凹設嵌合凹部51a,通過將各腿部83分別嵌合在嵌合凹部51a內,將導光部件8結合在框體5上。在突起61b的右端部設置前後開放的切口61c,在將蓋6結合在框體5上時,由導光部件8的本體部81封閉切口61c。通過設置導光部件8,更容易識別發光二極體LD的光。
在框體5的後面上下並列設置2個端子部4。各端子部4,是分別由端子螺絲41、安裝在框體5上並擰合端子螺絲41的第1端子板42、插入端子螺絲41並在與第1端子板42的之間夾持電線(未圖示)的第2端子板43構成的螺絲固定端子。在框體5上,前後貫通地分別設置2個螺絲插入孔51b,用於穿過端子螺絲41,第1端子板42具有本體部42b以及鉚接部42c,在本體部42b上貫通地設置擰合端子螺絲41的螺孔42a,鉚接部42c從本體部42b的右端向前方突設,呈U字形狀,從框體5的後方導入鉚接在收納凹部51內,在螺絲插入孔51b的上下,分別在鉚接部42c與本體部42的之間夾持框體5。
此外,為了不與端子部4誤接觸,在框體5的後側安裝從後方看分別覆蓋各端子部4的端子蓋9。如圖4所示,在框體5的後面分別設置2個突部53和支持突起54,2個突部53向後方突出,夾持端子部4地上下對向,支持突起54以在突部53的之間隔開端子部4的方式向後方突出。各突部53分別具有向內側突設的按壓部53a,且該按壓部53a比支持突起54的後面靠向後方,端子蓋9被夾持在支持突起54和按壓部53a的之間。另外,在端子蓋9上貫通地設置定位孔91,在支持突起54的後面向後方突設定位突起54a,通過在定位孔91內插入定位突起54a,防止端子蓋9向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
此外,在框體5的後面露出設定部36所具有的例如旋轉開關的調整旋鈕36a,通過扭轉調整旋鈕36a,能夠設定發光二極體LD的點亮時的亮度。此外,也能夠設成以下方式,即如果某種程度地向使發光二極體LD的亮度變暗的方向轉動調整旋鈕,即使在熱線傳感器檢測人體時,不點亮發光二極體LD。此外,如圖4(b)所示,在框體5的後面的調整旋鈕36a的周圍附加顯示36b,按照若向哪個方向轉動調整旋鈕36a,則發光二極體LD在點亮時的亮度有相應的變化的方式表示。
此外,為了能從圖5所示的遙控裝置RC,例如基於作為紅外光或電波這樣的無線信號發送的設定信號,設定發光二極體LD的亮度,而在印刷布線板3上組裝用於在與遙控裝置RC的之間接收發送無線信號的信號接收發送部38。如果信號接收發送部38收到設定信號,控制部32在設定部36設定與收到的設定信號對應的發光二極體LD點亮時的亮度的值。此處,設定信號,也可以是表示發光二極體LD點亮時的亮度的值,也可以是使發光二極體LD點亮時的亮度值增減的信號。此外,如果在信號接收發送部38收到來自遙控裝置RC的規定的要求信號,控制部32從設定部36讀出發光二極體LD點亮時的亮度的值,作為無線信號發送給信號接收發送部38。遙控裝置RC,具有接收無線信號的接收部和液晶顯示部,如果接收部收到所述無線信號,就在所述液晶顯示部顯示接收的亮度的值。同樣,也能夠通過無線信號重寫存儲部37中的工作保持時間的值。如果採用此構成,容易變更工作保持時間的設定。
此處,作為無線信號在採用紅外光的情況下,為了不將無線信號誤檢測為來自人體的熱線,所用紅外光的波長需要遠離人體發出的熱線(紅外光)的波長。此外,作為無線信號在採用紅外光的情況下,不僅可以使導光部件8與發光二極體LD光學耦合、也與信號接收發送部38的受光部及發光部光學耦合,作為向信號接收發送部38輸入輸出紅外光的導光部件兼用導出發光二極體LD的光的導光部件8。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要點,即用於配設殼體1的構成。殼體1,按在被JIS C 8304規定的大方連用型的現有的安裝框F(參照圖14)上可安裝到3個的配線器具中的1個的尺寸(以下,稱為「1個模組尺寸」)形成。另外,在蓋6的左右兩端部上,前後並排各2個地分別突設卡爪63,卡在作為設在安裝框F上的被卡合部的卡合孔Fa、Fb內。
安裝部件2,由合成樹脂成型品構成,具有覆蓋埋入孔的圓盤形狀的凸緣部21。在凸緣部21上,貫通地設置可上下並排2個插通殼體1的突出部61的尺寸的貫通孔21a。此外,在貫通孔21a的左側,作為被卡合部,從凸緣部21的後面向後方突出,前端向右側彎曲的被卡合突起(未圖示),上下4個並排地突設,在凸緣部21的前面形成脫模孔22a,用於脫出形成被卡合突起的模具。另外,在貫通孔21a的右側突設被卡合片23,在被卡合片23上上下並列左右貫通地設置作為被卡合部的2個矩形狀的被卡合孔23a。在被卡合孔23a的後側的內面上分別朝前方突設突起23b。
如要在安裝部件2上安裝殼體1,如圖6中箭頭A1所示,從安裝部件1的後方在貫通孔21a內插入殼體1的突出部61,將殼體1的左側上的卡爪63卡合在上數第2個的被卡合突起內,將殼體1的左側下的卡爪63卡合在上數第3個的被卡合突起內,同時如果相對於安裝部件2向前方推入殼體1,右側的卡爪63就按壓被卡合片23的左面,一邊彈性變形一邊向前方移動。然後,如果右側的卡爪63達到被卡合孔23a,卡合片23就返回,右側的卡爪63卡入被卡合孔23a,殼體1結合在安裝部件2上。此時,通過設在上側的被卡合孔23a上的突起23b抵接在上側的卡爪63的上端,設在下側的被卡合孔23a上的突起23b抵接在下側的卡爪63的下端,能夠防止殼體1的相對於安裝部件2的上下方向的晃動。
此外,如圖7所示,在安裝部件2上也可以安裝具有2個卡爪63的殼體1,且該殼體1是可在原有的安裝框F上安裝到3個的配線器具中的2個的尺寸(以下,稱為「2個模組尺寸」)。在安裝如此的殼體1的情況下,在安裝部件2的被卡合突起內1對1地卡合殼體1的左側的各卡爪63,殼體1的右側的卡爪63中的上側的2個卡合在上側的被卡合孔23a中,下側的2個卡合在下側的被卡合孔23a中。此時,通過將設在各被卡合孔23a上的突起23b分別被卡爪63夾在,能夠防止殼體1相對於安裝部件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如果採用2個模組尺寸的殼體1,例如能夠進行擴展,設置用於與其它帶熱線傳感器的開關進行通信的信號線的端子等,在其它帶熱線傳感器的開關上容易追加在檢測人體時也導通負載的功能。
此外,在安裝部件2上,如圖6中箭頭A2所示,安裝圓盤形狀的覆蓋凸緣部21前面的裝飾板10。在凸緣部21上,在貫通孔21a的4角附近,分別前後貫通地設置裝飾板安裝孔21b、21c,通過將突設在裝飾板10的後面的4個卡爪(未圖示)分別卡在裝飾板安裝孔21b、21c內,將裝飾板結合在安裝部件2上。在裝飾板10的中央部,前後貫通地設置窗孔10a,在將裝飾板10安裝在安裝部件2上時,如圖8所示,聚光透鏡7、突起61b和導光部件的本體部81,通過窗孔10a露出。
另外,在安裝部件2上,在貫通孔21a的上下分別向後方突設支柱24,支柱24向上下方中遠離貫通孔21a的一側的一方開口,形成剖面「コ」字形狀。在支柱24的後端部,從前方看,在相對於開口面左旋鄰接的側面上設置缺口24a。另外,在凸緣部21上的支柱24的前側,貫通地設置螺絲插入孔21d,鬆緊螺絲11,如圖9所示,從凸緣部21的前方插入插入孔21d,配置在支柱24內。另外,在鬆緊螺絲11上擰合夾具12。夾具12,由貫通設置擰合在鬆緊螺絲11上的螺孔的本體部12a、從本體部12a的端部朝前方突設的連結部12b、從連結部12b的前端向與本體部12a的相反側突出的按壓部12c構成。此外,在支柱24的後端部,設置具有插通鬆緊螺絲11的貫通孔24b,防止向夾具12的後方脫落的限制部24c。
如要將安裝部件2安裝在頂棚面CS上,將電線C連接在端子部4上,同時以將夾具12導入缺口24a內的狀態,如圖10(a)所示,前面朝下方地按箭頭A3所示,在埋入孔CH內插入支柱24,將凸緣部21抵接在頂棚面CS上,分別緊固各鬆緊螺絲11。於是,通過鬆緊螺絲11的旋轉,如圖11所示,夾具12從缺口24a出來,向下方移動。進而,如果緊固鬆緊螺絲11,通過夾具12的按壓部12c抵接在頂棚面CS上,頂棚面CS就夾持在凸緣部21和夾具12的之間,至此,如圖10(b)所示,安裝部件2在頂棚面CS上的安裝結束。此處,在裝飾板10的前面(圖10(b)中的下面),為提高裝飾性,設置從裝飾板10的中心的距離越接近裝飾板10的半徑的大約一半、越增大從頂棚面CS的突出尺寸的傾斜面。
此外,為了也能夠直接在頂棚面CS螺絲固定安裝部件2,在凸緣部上的貫通孔21a的左右分別前後貫通地設置螺絲插入孔21e,以插通擰合在頂棚面CS上的螺釘(未圖示)。
另外,在將本實施方式安裝在頂棚面CS上時,也可以在卸下安裝部件2的狀態下,在頂棚面CS上安裝殼體1。例如,如圖12(a)所示,在頂棚面CS上貫通地設置插通聚光透鏡7的貫通孔CH1,殼體1的前面朝下,如圖12(b)所示,在貫通孔CH1內插入聚光透鏡7,例如通過膠帶(未圖示)將殼體1粘接在頂棚面CS的上面。在此種情況下,如要向頂棚面CS的上側導入殼體1,例如在頂棚由天花板構成的情況下,卸下與安裝部位的天花板相鄰的天花板,從此處導入殼體1。
根據上述構成,不僅能夠在採用圖13所示的安裝部件的頂棚面上埋設,也能夠在採用圖14所示的原有的3個用的安裝框F或圖15所示的1個用的帶裝飾板的安裝框P的壁面上埋設。
另外,也可以代替在蓋6的前面設置突起61b,如圖16所示,將導光部件8的本體部81形成圍住聚光透鏡7的整個周圍的形狀,用發光二極體LD的光使聚光透鏡7的整個周圍發光的構成。如果採用此構成,容易確認發光二極體LD的點亮。
權利要求1.一種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特徵在於具有用於檢測從人體放射的熱線的熱線傳感器、在由熱線傳感器檢測到熱線時生成對應人體是否存在的控制信號的控制機構、和插入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路上的與控制機構輸出的控制信號相對應來通斷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的開關機構、收納熱線傳感器和控制機構和開關機構並設置有使熱線射入熱線傳感器的受光面的窗部的殼體、以將殼體的至少一部分收納在設於頂棚面上的埋入孔內的狀態保持殼體並被安裝在頂棚面上的安裝部件;安裝部件,具有保持殼體的保持部、在保持部的周圍覆蓋埋入孔的凸緣部和在與凸緣部的之間夾持頂棚面的夾持部;殼體,按能夠安裝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尺寸形成,同時具有與設在原有的安裝框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安裝部件的保持部具有供殼體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特徵在於,具有收納在殼體內的發光元件;收納在殼體內並根據熱線傳感器的輸出來點亮發光元件的發光控制機構;被安裝在殼體上的、用於將發光元件的光導出到殼體上的向安裝部件的下側露出的面上的導光部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特徵在於將導光部件形成遍及全周包圍殼體窗部的形狀。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特徵在於具有設定發光元件點亮時的亮度的設定機構,發光控制機構根據設定機構設定的亮度來控制發光元件點亮時的亮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特徵在於設定機構,具有被收納在殼體內的用於接收從外部作為無線信號發送的設定信號的收信機構,基於收信機構接收的設定信號來設定發光元件的點亮時的亮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僅能夠向頂棚面埋設,而且也能夠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埋設在壁面上的帶熱線傳感器的自動開關,其具有用於檢測人體的熱線傳感器、在由熱線傳感器檢測到人體時生成控制信號的控制機構、和插入從電源到負載的供電路上並通過控制信號通斷的開關機構、和用於保持殼體(1)的被安裝在頂棚面上的安裝部件(2)。殼體(1)以可在原有的安裝框安裝到3個的配線器具中的1個的尺寸形成。在殼體(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突設有與設在安裝框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爪(63)。採用安裝部件(2)能夠埋設在頂棚面上。此外,通過卸下安裝部件(2),能夠採用原有的安裝框埋設在壁面上。
文檔編號H03K17/94GK2845147SQ200520017770
公開日2006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25日
發明者大杉英司, 藪肇, 橫田浩二 申請人:松下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