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種植體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04:11:31 1
專利名稱:牙科種植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牙科用部件,尤其是一種牙科種植體。
背景技術:
牙科種植體是為了給固定性或活動性填充物提供維持和支持,埋入到黏膜或骨膜層下方以及骨組織內部等口腔組織的異物整形材料的填充裝置,為了活動性或固定性填充物的支持作用而植入到頌骨上或內部。牙科種植體根據外形或幾何形態一般分為魚鰭狀、 螺絲狀、圓柱狀、刀片狀、籃狀、牙根型等分類,但通常與提供支持和穩定的骨相關,因此需要根據種植體的固定因素來分類。與此同時,牙科種植體分為骨外牙科種植體、骨內牙科種植體以及骨貫通牙科種植體等三種本類型。上述幾種種植體還同時具有骨外和骨內種植體的因素。在牙科種植體中,固定體是被稱為種植體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植入到牙槽骨時需要螺絲進行固定,植入後與接觸的骨骼融合而牢固固定。牙槽骨從牙齦開始某種程度由堅硬的緻密骨組成,其下部由鬆軟的松質骨組成。圖1是韓國專利號為473141、名稱為牙科種植體的專利,如圖1所示,從上至下均為同一形狀的螺絲或者連續形成螺紋,使種植體和牙槽骨的結合面積小,與牙槽骨之間的結合力弱,導致種植體的初期固定性降低,對緻密骨沒有刺激,從而形成骨骼破壞等問題。目前,將種植體植入的外科手術一般都需要分為兩次進行,第一次外科手術是向頌骨植入種植體的固定體,為了將植入的種植體結合到骨骼組織,在等待3個月至6個月的長時間後才能進行第二次手術,最終將填充物連接到種植體,因此,患者在植入種植體後需要經受較長時間的不適感等問題,另外,由於需要進行兩次外科手術,因此患者會在手術的心理上和經濟上負擔以及施術複雜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提高種植體與骨骼之間的牢固性,另外,患者在拔牙後能夠立即植入種植體的牙科種植體。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牙科種植體,在種植體上設有至少兩個傾斜部與至少一個直線部,在所述種植體的下部還設有至少一個切面槽,在所述傾斜部與所述直線部由上至下均分布有外部螺紋,所述外部螺紋由小螺距螺紋與大螺距螺紋構成,相鄰的兩個外部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設有插入槽,所述插入槽包括傾斜槽部與螺絲槽部構成,所述傾斜槽部的內壁為六角形結構,所述螺絲槽部的內壁表面設有內部螺紋。在所述種植體的上部還設有無齒部。所述插入槽中還包括有直線槽部,所述直線槽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傾斜槽部的末端以及所述螺絲槽部的頂部相連接。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分別設置在所述直線部的上端與下端,所述無齒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上端,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傾斜部的表面,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外壁上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外壁上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邊緣至底部邊緣之間形成2° 4°的傾斜角,所述無齒部的頂部邊緣與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邊緣之間形成15° 45°的傾斜角,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底部邊緣至所述直線部的底部邊緣之間形成8° 15°的傾斜角。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所述直線部分為第一直線部與第二直線部,所述無齒部設置在所述第一直線部的上端,在所述第一直線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所述第一直線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二直線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相連接,在所述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二直線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外壁表面均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傾斜部的表面,所述插入槽設置在所述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第二傾斜部、第三傾斜部與第四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構成頭部,所述頭部的外壁表面為平滑部分,所述頭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三傾斜部、所述直線部以及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連接,在所述第四傾斜面的表面分布有切面槽,在所述第三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四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插入槽設置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端面上。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第二傾斜部、第三傾斜部與第四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構成基牙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底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頂部相連接,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三傾斜部、所述直線部以及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連接,所述第一傾斜部底部端面的直徑向頂部端面逐漸變小,在所述第一傾斜部上部的外壁表面設有平面,所述第二傾斜部頂部端面的直徑向底部端面逐漸變小,在所述第三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四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四傾斜部的表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牙科種植體,在種植體上設有至少兩個傾斜部與至少一個直線部,在種植體的下部還設有至少一個切面槽,在傾斜部與直線部由上至下均分布有外部螺紋,外部螺紋由小螺距螺紋與大螺距螺紋構成,相鄰的兩個外部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設有插入槽,插入槽包括傾斜槽部與螺絲槽部構成,傾斜槽部的內壁為六角形結構,螺絲槽部的內壁表面設有內部螺紋。在種植體的上部還設有無齒部。本實用新型設計結構合理,患者在拔牙後能夠立即植入種植體,可減輕患者因多次手術造成的相關問題,其外壁表面的多種類型的螺紋可以提高種植體與骨骼之間的結合性與牢固性,通過傾斜部可防止軟組織的混入,通過其下端的多個切面槽也可提高種植體自身的旋轉性能。另外,由於種植體為一體式結構,因為還具有術後感染的風險小,手術時間短,初期固定時間短等優點。
圖1為現有牙科種植體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種植體正面示意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種植體的使用狀態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種植體的實驗數據的曲線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種植體正面示意圖;圖7為圖6的B-B剖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種植體的使用狀態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種植體正面示意圖;圖10為圖9的C-C剖視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種植體的使用狀態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種植體的使正面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D-D剖視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種植體的使用狀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1,100,200,300 種植體10,130,211,230 第一傾斜部11,111,221,341 小螺距螺紋12,32,112,132,222,232,342,352 直線骨20,120:無齒部30,230,350 直線部31,131,231,351 第一大螺距螺紋40,150,212,330,第二傾斜部41,141,241,361 第二大螺距螺紋43,153,243,363 切面槽50,160,250 傾斜槽部51,161,251 插入槽52,162,252 六角形結構60,170:直線槽部70,180,260 螺絲槽部110:第一直線部151 第三大螺距螺紋220,;340 第三傾斜部310 基牙部400 牙齦
140 第二直線部 210 頭部
240,360 第四傾斜部 321 平面 500 牙槽骨[0050]510 緻密骨520 松質骨600,600a,600b,600c 上部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的表述本實用新型,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牙科種植體,在種植體1上設有無齒部 20、第一傾斜部10、第二傾斜部40以及直線部30,第一傾斜部10以及第二傾斜部40分別設置在直線部30的上端與下端,無齒部20設置在第一傾斜部10的上端,切面槽43的數量為三個,並且對稱分布在第二傾斜部40的表面,在第一傾斜部10的外壁上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11,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11之間的螺距相同,該螺距部分為直線骨12。在直線部30與第二傾斜部40的外壁上分布有大螺距螺紋,該大螺距螺紋分為第一大螺距螺紋 31與第二大螺距螺紋41,第一大螺距螺紋31由上至下分布在直線部30的外壁上,第二大螺距螺紋41由上至下分布在第二傾斜部40的外壁上。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31以及相鄰的兩個第二大螺距螺紋41之間的螺距相同,其螺距部分均為直線骨32。其中,第一傾斜部10的頂部邊緣至底部邊緣之間形成2° 4°的傾斜角α,無齒部的頂部邊緣與第一傾斜部的頂部邊緣之間形成15° 45°的傾斜角β,第二傾斜部的底部邊緣至直線部的底部邊緣之間形成8° 15°的傾斜角τ。在種植體1的頂部還設有插入槽51,該插入槽51由傾斜槽部50、直線槽部60與螺絲槽部70構成,直線槽部60的兩端分別與傾斜槽部 50的末端以及螺絲槽部70的頂部相連接,其中,傾斜槽部5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52。第一傾斜部10是從上向下形成2° 4°傾斜角α,其中,傾斜角α較佳的角度值為3°,在第一傾斜部的外壁表面至少有上下兩圈小螺距螺紋11,上下相鄰的小螺距螺紋11之間的軸向方向形成直線骨12。由於上下相鄰的小螺距螺紋11之間的螺距相同,使得第一傾斜部10和緻密骨510形成螺紋結合方式,從而與緻密骨510牢固結合,並向緻密骨510持續刺激,防止骨破壞。與小螺距螺紋11相比,軸向方向的直線骨12還加強了種植體1和緻密骨510之間的結合力。無齒部20從第一傾斜部10的上端向上延長,從而形成15° 45°的傾斜角β, 從而使無齒部20能夠與上部結構600a固定牢固。無齒部20可切斷第一次手術和第二次手術時剩餘的牙槽骨500,防止剩餘的牙槽骨500附著在種植體1的上部。而且,無齒部20 為植入種植體1後唯一突出牙槽骨500外的部分,應比種植體1總長度短。直線部30從第一傾斜部10的下端延長,其外壁表面分布上下螺距相同的第一大螺距螺紋31,該第一大螺距螺紋31與松質骨520相結合。在第一大螺距螺紋3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的直線骨32,第一大螺距螺紋31與直線骨32相比,由於直線骨32的結合面積更大,因此可加強種植體1和緻密骨520之間的結合力。第二傾斜部40是由直線部30底部向下延長形成的,向下延長時形成8° 15° 的傾斜角τ,其外壁表面分布上下螺距相同的第二大螺距螺紋41,在第二大螺距螺紋4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的直線骨32,在第二傾斜部40的表面還對稱分布相三個切面槽43,切面槽 43在種植體1植入到牙槽骨500時具有自我叩擊作用。第二大螺距螺紋41以及三個切面槽43與松質骨520結合。第二傾斜部40是種植體1植入牙槽骨500時最先接觸牙槽骨 500的部分。第二大螺距螺紋31與直線骨32相比,由於直線骨32的結合面積更大,因此可加強種植體1和緻密骨520之間的結合力。在種植體1的頂部還設有插入槽51,該插入槽51由傾斜槽部50、直線槽部60與螺絲槽部70構成,直線槽部60的兩端分別與傾斜槽部50的末端以及螺絲槽部70的頂部相連接。傾斜槽部50在種植體1內部形成,傾斜部槽50高度與無齒部50和第一傾斜部10 相對應,包括從無齒部20內上部向第一傾斜部10內下部形成的角度為11°的傾斜角Θ, 在傾斜槽部5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52,可通過該六角形結構52防止上部結構600a在傾斜槽部中產生旋轉與移動。另外,在傾斜槽部的內壁表面還可以高架為八角、十二角等多面體。直線槽部60從傾斜槽部50下端延長,具有傾斜槽部50和其下端的螺絲槽部70相連接的作用。螺絲槽部70從直線槽部60下端延長,與上部結構600a的螺絲相結合。本實施例在使用時,首先,通過鑽機圖中未描述在牙槽骨500部位打洞,用鑽機的機頭將種植體1植入到牙槽骨500中。在牙槽骨500中形成的洞的直徑相當於種植體1的直徑,這樣種植體1與牙槽骨500之間才能採用螺紋連接的方式。此時,牙槽骨500從牙齦部位開始至某種程度為緻密骨510,其內部為組織鬆軟的松質骨520。當種植體1植入到牙槽骨500時,第二傾斜部40和直線部30與組織鬆軟的松質骨接觸,第一傾斜部10與緻密骨50接觸,從而使松質骨520與種植體1外壁表面的大螺距螺紋接觸,在很多部位較大吻合而加強相互間的結合力。緻密骨510與小螺距螺紋11之間牢固結合,由於小螺距螺紋11 由至少形成兩圈以上的螺紋形成,因此與緻密骨510的接觸面積加寬,施術結束後咀嚼食物時,可以持續刺激牙槽骨500,防止骨破壞。如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將固定體用鑽機植入到牙槽骨時,根據植入深度mm比較作用於固定體的植入扭矩[N. cm]的實驗數據。與沒有小螺距螺紋的現有技術B相比,具有小螺距螺紋的本實用新型A的植入扭矩相對大,因此在緻密骨中,小螺距螺紋的結合性能更為牢固,從而可以在緻密骨中應力分布更為均勻。結果顯示,本實用新型A與現有技術B相比,具有改善種植體初期結合性的效果。如圖6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牙科種植體,在種植體100上設有無齒部 120、第一傾斜部130、第二傾斜部150,第一直線部110與第二直線部140,無齒部120設置在第一直線部110的上端,在第一直線部110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111, 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111之間的螺距相同,該螺距部分為直線骨112。第一直線部110 的底部依次與第一傾斜部130、第二直線部140以及第二傾斜部150相連接,在第一傾斜部 130、第二直線部140以及第二傾斜部150外壁表面均分布有第一大螺距螺紋131、第二大螺距螺紋141以及第三大螺距螺紋151,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131、相鄰的兩個第二大螺距螺紋141以及相鄰的兩個第三大螺距螺紋151之間的螺距相同,其螺距部分均為直線骨132。切面槽153的數量為三個,並且對稱分布在第二傾斜部150的表面。在第一直線部110在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兩圈小螺距螺紋111,小螺距螺紋 111與緻密骨510相結合。在兩圈小螺距螺紋11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的直線骨112。直線骨112與小螺距螺紋111相比,直線骨112可加強種植體1和緻密骨510之間的結合力。無齒部120從第一直線部110的上端延長,無齒部120向上延長,其直徑逐漸變小使其與上部結構600b相固定。無齒部120用於切斷第一次手術和第二次手術時剩餘牙槽骨500,防止剩餘牙槽骨500附著在種植體100的上部。而且,無齒部120為植入種植體100 後唯一突出牙槽骨500外的部分,應比種植體1總長度短。[0064]第一傾斜部130從第一直線部110下端延長,其直徑向下逐漸變小,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一大螺距螺紋131,該第一大螺距螺紋131與松質骨520結合。 第一傾斜部130向上延長,其直徑也逐漸增大。在上下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13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132。該直線骨132與第一大螺距螺紋131相比,直線骨132可加強種植體100和緻密骨510之間的結合力。第二直線部140從第一傾斜部130下端以同一直徑向下延長,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二大螺距螺紋141,第二大螺距螺紋141與松質骨520結合。在上下相鄰的兩個第二大螺距螺紋14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132。該直線骨132與第二大螺距螺紋141相比,直線骨132可加強種植體100和松質骨520之間的結合力。第二傾斜部150從第二直線部140的下端延長,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三大螺距螺紋151,第三大螺距螺紋151與松質骨520結合。第二傾斜部150是種植體100植入牙槽骨500時最先接觸牙槽骨500的部分。切面槽153在種植體100植入到牙槽骨500時具有自我叩擊作用,切面槽153的數量為三個,並且呈對稱式分布在第二傾斜部150的圓周表面。第三大螺距螺紋15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132。該直線骨132與第三大螺距螺紋151相比,直線骨132可加強種植體100和松質骨520之間的結合力。在種植體1的頂部還設有插入槽161,該插入槽161由傾斜槽部160、直線槽部170 與螺絲槽部180構成,直線槽部170的兩端分別與傾斜槽部160的末端以及螺絲槽部180的頂部相連接,其中,傾斜槽部16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162。傾斜槽部160在種植體100 內部形成,傾斜部槽160高度與無齒部120、第一直線部110、第一傾斜部130相對應。在傾斜槽部16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162,可通過該六角形結構162防止上部結構600b在傾斜槽部中產生旋轉與移動。六角結構162最好形成為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面體。與上部結構600b結合後,六角結構162從根本上防止上部結構600b的移動。傾斜槽部的內壁表面還可以設置為為八角、十二角等多面體。直線槽部170從傾斜槽部160下端延長,具有傾斜槽部160和其下端的螺絲槽部180相連接的作用。螺絲槽部180從直線槽部170下端延長,與上部結構600b的螺絲相結合。如圖8所示,種植體100植入到牙槽骨500內,無齒部120從牙槽骨500突出,第一直線部Iio與緻密骨510接觸,第一傾斜部130、第二直線部140、第二傾斜部150與松質骨520接觸。另外,種植體100的上部與上部結構600b向結合。如圖9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牙科種植體,該種植體200包括第一傾斜部211、第二傾斜部212、第三傾斜部220、第四傾斜部MO以及直線部230。其中,第一傾斜部211與第二傾斜部212構成頭部210,該頭部210的外壁表面為平滑部分,頭部210的底部依次與第三傾斜部220、直線部230以及第四傾斜部240相連接。在第四傾斜面240的外圓周表面對稱分布有三個切面槽M3,在第三傾斜部220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小螺距螺紋221,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221之間的螺距相同,該螺距部分為直線骨222。在直線部230與第四傾斜部MO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別分布有第一大螺距螺紋 231與第二大螺距螺紋M1,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231以及相鄰的兩個第二大螺距螺紋241之間的螺距相同,其螺距部分均為直線骨232。頭部210包由向上直徑逐漸變小的第一傾斜部21、以及從第一傾斜部211下端延長的向下直徑逐漸變小的第二傾斜部212構成。頭部210是種植體200植入到牙槽骨500後突出於牙槽骨500上部的部分,通過突出的頭部,上部結構600c在口腔內容易地固定在種植體上,並且可防止異物侵入。第三傾斜部220從第二傾斜部212下端的延長,其直徑在向下延長時逐漸變小,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小螺距螺紋221,該小螺距螺紋221與緻密骨510結合。小螺距螺紋221與緻密骨510部分牢固結合後,可持續刺激緻密骨510,防止骨破壞。 在上下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22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222。該直線骨222與小螺距螺紋221相比,直線骨222可加強種植體200和緻密骨510之間的結合力。直線部230由第三傾斜部220的底部以同一直徑向下延長構成,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一大螺距螺紋231,第一大螺距螺紋231與松質骨520結合。在上下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23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232。該直線骨232與第一大螺距螺紋231相比,直線骨232可加強種植體200和松質骨520之間的結合力。第四傾斜部240從直線部230的下端延長,其直徑在向下延長時逐漸變小,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二大螺距螺紋Ml,第二大螺距螺紋241與松質骨520結合。第四傾斜部240是種植體200植入牙槽骨500時最先接觸牙槽骨500的部分。切面槽 243在種植體200植入到牙槽骨500時具有自我叩擊作用,切面槽243的數量為三個,並且呈對稱式分布在四傾斜部240的圓周表面。第二大螺距螺紋24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 232。該直線骨232與第二大螺距螺紋241相比,直線骨232可加強種植體200和松質骨 520之間的結合力。在種植體200的頂部還設有插入槽251,該插入槽251由傾斜槽部250與螺絲槽部260構成,傾斜槽部250的末端與螺絲槽部沈0的頂部相連接,其中,傾斜槽部25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252。傾斜槽部250在種植體200內部形成,在傾斜槽部250的內壁表面為六角形結構162,可通過該六角形結構252防止上部結構600c在傾斜槽部中產生旋轉與移動。六角結構252最好形成為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面體。與上部結構600c結合後, 六角結構252從根本上防止上部結構600c的移動。傾斜槽部的內壁表面還可以設置為八角、十二角等多面體。螺絲槽部260從傾斜槽部250下端延長,與上部結構600c的螺絲相
糹口口。如圖11所示,種植體200植入到牙槽骨500內,頭部210從牙槽骨500突出,被牙齦包裹,第三傾斜部220與緻密骨510接觸,直線部230、第四傾斜部240與松質骨520接觸。而且,種植體200的上部與上部結構600c相結合。如圖12至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牙科種植體,該種植體300包括第一傾斜部320、第二傾斜部330、第三傾斜部340、第四傾斜部360以及直線部350。其中,第一傾斜部320與第二傾斜部330構成基牙部310,第一傾斜部320的底部與第二傾斜部330的頂部相連接,第二傾斜部330的底部依次與第三傾斜部340、直線部350以及第四傾斜部360 相連接。第一傾斜部320底部端面的直徑向頂部端面逐漸變小,在第一傾斜部320上部的外壁表面設有平面321。第二傾斜部330頂部端面的直徑向底部端面逐漸變小,在第三傾斜部340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341,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341之間的螺距相同,該螺距部分為直線骨342。在直線部350與第四傾斜部360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別分布有第一大螺距螺紋351與第二大螺距螺紋361,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351以及相鄰的兩個第二大螺距螺紋361之間的螺距相同,其螺距部分均為直線骨232。在第四傾斜面360的外圓周表面對稱分布有三個切面槽363。平面321處於種植體300的上端部,可增加與上部結構600之間的結合力,防止上部結構600發生轉動。第三傾斜部340由第二傾斜部330的底端向其下端延伸構成,其直徑在向下延伸過程中逐漸變小。在第三傾斜部340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341,小螺距螺紋341與緻密骨510部分牢固結合後,可持續刺激緻密骨510,防止骨破壞。在上下相鄰的兩個小螺距螺紋22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222。該直線骨222與小螺距螺紋221相比,直線骨222可加強種植體200和緻密骨510之間的結合力。直線部350是由第三傾斜部340的底部以同一直徑向下端延伸構成,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一大螺距螺紋351,第一大螺距螺紋351與松質骨520結合。 在上下相鄰的兩個第一大螺距螺紋35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352。該直線骨352與第一大螺距螺紋351相比,直線骨352可加強種植體300和松質骨520之間的結合力。第四傾斜部360是由直線部350的底部向下延長構成,其直徑在向下延長時逐漸變小,其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相同螺距的第二大螺距螺紋361,第二大螺距螺紋361與松質骨520結合。第四傾斜部360是種植體300植入牙槽骨500時最先接觸牙槽骨500的部分。切面槽363在種植體300植入到牙槽骨500時具有自我叩擊作用,切面槽363的數量為三個,並且呈對稱式分布在四傾斜部360的圓周表面。第二大螺距螺紋361之間形成軸向方向直線骨352。該直線骨352與第二大螺距螺紋 361相比,直線骨352可加強種植體300和松質骨520之間的結合力。如圖14所示,種植體300植入到牙槽骨500內,基牙部310從牙槽骨500中突出, 基牙部310和第二傾斜部330被牙齦包裹住。此時基牙部310上部固定有上部結構600,即牙冠。第三傾斜部340與緻密骨510之間採用螺紋連接的結合方式,直線部350以及第四傾斜部360與松質骨520之間也採用螺紋連接的結合方式。本實用新型採用相同螺距的小螺距螺紋和大螺距螺紋,其中,小螺距螺紋的螺紋在兩圈以上,緻密骨與種植體中的小螺距螺紋部分接觸從而加強二者之間的結合力;由於大螺距螺紋設置在小螺距螺紋的下方,使得將種植體植入到牙槽骨時,松質骨可直接與種植體表面的大螺距螺紋部分相接觸,從而增強二者之間的結合力;不僅如此,通過小螺距螺紋持續刺激緻密骨,可防止骨破壞;通過傾斜部可防止軟組織的混入,,種植體下部形成的切面槽具有種植體植入時自我叩擊的作用。另外,由於種植體為一體式結構,因為還具有術後感染的風險小,手術時間短,初期固定時間短等優點。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並非局限於此, 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在種植體上設有至少兩個傾斜部與至少一個直線部, 在所述種植體的下部還設有至少一個切面槽,在所述傾斜部與所述直線部由上至下均分布有外部螺紋,所述外部螺紋由小螺距螺紋與大螺距螺紋構成,相鄰的兩個外部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設有插入槽,所述插入槽包括傾斜槽部與螺絲槽部構成,所述傾斜槽部的內壁為六角形結構,所述螺絲槽部的內壁表面設有內部螺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種植體的上部還設有無齒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插入槽中還包括有直線槽部,所述直線槽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傾斜槽部的末端以及所述螺絲槽部的頂部相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分別設置在所述直線部的上端與下端,所述無齒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上端,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傾斜部的表面,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外壁上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外壁上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邊緣至底部邊緣之間形成2° 4°的傾斜角,所述無齒部的頂部邊緣與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邊緣之間形成15° 45°的傾斜角,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底部邊緣至所述直線部的底部邊緣之間形成8° 15°的傾斜角。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所述直線部分為第一直線部與第二直線部,所述無齒部設置在所述第一直線部的上端,在所述第一直線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所述第一直線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二直線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相連接,在所述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二直線部以及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外壁表面均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 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傾斜部的表面,所述插入槽設置在所述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第二傾斜部、第三傾斜部與第四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構成頭部,所述頭部的外壁表面為平滑部分,所述頭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三傾斜部、所述直線部以及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連接,在所述第四傾斜面的表面分布有切面槽,在所述第三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四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插入槽設置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頂部端面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牙科種植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傾斜部為第一傾斜部、第二傾斜部、第三傾斜部與第四傾斜部,所述直線部的數量為一個,所述第一傾斜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構成基牙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底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頂部相連接,所述第二傾斜部的底部依次與所述第三傾斜部、所述直線部以及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連接,所述第一傾斜部底部端面的直徑向頂部端面逐漸變小,在所述第一傾斜部上部的外壁表面設有平面, 所述第二傾斜部頂部端面的直徑向底部端面逐漸變小,在所述第三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小螺距螺紋,在所述直線部與所述第四傾斜部的外壁表面由上至下分布有大螺距螺紋,相鄰的兩個所述小螺距螺紋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大螺距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所述螺距部分為直線骨,所述切面槽分布在所述第四傾斜部的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牙科種植體,在種植體上設有至少兩個傾斜部與至少一個直線部,在種植體的下部還設有至少一個切面槽,在傾斜部與直線部由上至下均分布有外部螺紋,外部螺紋由小螺距螺紋與大螺距螺紋構成,相鄰的兩個外部螺紋之間的螺距相同,種植體的頂部端面上設有插入槽,插入槽包括傾斜槽部與螺絲槽部構成,傾斜槽部的內壁為六角形結構,螺絲槽部的內壁表面設有內部螺紋。本實用新型設計結構合理,患者在拔牙後能夠立即植入種植體,可減輕患者因多次手術造成的相關問題,其外壁表面的多種類型的螺紋可以提高種植體與骨骼之間的結合性與牢固性,通過傾斜部可防止軟組織的混入,通過其下端的多個切面槽也可提高種植體自身的旋轉性能。
文檔編號A61C8/00GK202027742SQ20112012339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5日
發明者鄭性旻 申請人:韓國登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