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三輪車的後橋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3:13:46 6
專利名稱:電動三輪車的後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的後橋,是對現有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的改進,屬於車輛的應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已有技術中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大致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為由圖3所示的將電機1安裝在一對輪轂的其中一個輪轂內,由電機1直接帶動輪轂,使安裝在一對輪轂(各帶有剎車裝置)上的輪子行走,這種結構實際上為輪轂電機單軸動力傳動,即靠一側的裝有電機1的輪轂帶動另一側的輪轂;另一為由圖4所示的將電機1裝在車架上,通過傳動鏈帶動裝在傳動軸中部的從動鏈輪,使傳動軸旋轉,由傳動軸的旋轉帶動安裝在傳動軸兩端的分別帶有剎車裝置的其中一個輪轂旋轉,最終由輪轂使安裝其上的輪子運動,這種結構實際上為電機中置式的動力傳動,即靠傳動軸的中部與電機1傳動聯結。
上述結構均屬單軸傳動或稱單軸驅動的後橋範疇,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暴露出以下欠缺一是路況適應性差,因為,由於道路狀況的原因,不可能使一對輪子的阻力保持在相同的程度,當一側阻力大,而另一側阻力小時,往往為出現輪子跑偏現象,造成事故;二是如果遇到惡劣路況,例如一側的輪子陷入坑中,通常會表現出無法行離坑區的情形,務必由人力下車施力拉或推出;三是由於單軸驅動的可操控性差而影響安全性,而且爬坡能力弱、扭距小;四是功耗大,一次充電的續行距離短;五是雖然配備有腳踏驅動裝置,即通過人力踩動踏腳經鏈條帶動傳動軸運動,但是腳踏裝置結構複雜,例如必須藉助於過渡軸之類的過渡部件,而且複雜的腳踏裝置會增加整車的重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首要任務在於提供一種路況適應性強、操控性能好而得以確保安全的、爬坡能力強且扭距大的、功耗省而節能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
本發明的任務還在於提供一種腳踏裝置的結構簡單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
為體現完成本發明的首要任務,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它包括一後橋箱;於後橋箱的箱腔中的大傘齒輪;一同樣地容納於後橋箱的箱腔中的與大傘齒輪相固聯的並且配有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的差速器殼體;一對左、右半軸齒輪,分別設置在大傘齒輪和差速器殼體上,並且分別與所述的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齧配;一對左、右半軸,各一端分別與所述的左、右半軸齒輪聯結,各另一端分別配置有第一、第二輪轂;一對左、右半軸套,位於左、右半軸外,並且分別與後橋箱、後橋蓋固定,後橋蓋與後橋箱固定;一電機,與後橋箱固聯,該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固設有主動小傘齒輪,該主動小傘齒輪探入到後橋箱中與大傘齒輪相嚙合。
為體現完成本發明的另一任務,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差速器殼體一端的軸承座上開設有榫槽,榫槽上配接有鏈輪座,鏈輪座樞置在右半軸上,其上設有鏈輪,所述的後橋蓋上開設有鏈條孔,套置於鏈輪上的鏈條自鏈條孔中引出。
本發明所述的後橋箱的形狀為圓筒狀,所述的差速器殼體的形狀呈鐘罩形,鐘罩的開口端端面與所述的大傘齒輪一側的輪體中央固定,在後橋箱的側部還擴設有用於與所述電機的電機固定盤相固的聯接座,後橋箱對應於聯接座的中央部位開設有一小傘齒輪孔,所述的主動小傘齒輪從小傘齒輪孔中探入到後橋箱的箱腔中與大傘齒輪嚙合。
本發明所述的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彼此上、下對應地樞置在差速器殼體殼腔中,並且在殼腔中共同地與左、右半軸齒輪嚙合。
本發明所述的左半軸的兩端分別構成有第一、第二花鍵頭,第一花鍵頭與第一輪轂固定,而第二花鍵頭與左半軸齒輪的第一花鍵孔相配接;所述的右半軸的兩端分別加工有第三、第四花鍵頭,第三花鍵頭與右半軸齒輪的第二花鍵孔相配接,而第四花鍵頭與第二輪轂固定。
本發明所述的左半軸套與後橋箱的一側開口端固定,而所述的後橋蓋與後橋箱的另一側開口端固定。
本發明所述的鏈輪座所朝向軸承座的一端窄縮成有一榫突,榫突榫入於所述的榫槽中。
本發明所述的後橋蓋的截面形狀呈凸字形。
本發明所述的鏈輪為單向鏈輪。
本發明由於採用了上述方案,體現的優點之一,由於左、右半軸能同時帶動第一、第二輪轂,因此可表現為雙輪驅動,能提高電動三輪車對路況的適應性,例如任意一側的配置於輪轂上的輪子陷坑,能夠順利地擺脫困境;之二,由於實現了雙輪驅動,因此操作控制效果好,駕駛平穩省力,利於增加安全性;之三,第一、第二行星齒輪具有良好的差速效果,因此可提高爬坡能力及增大扭距,相對於已有技術增加2倍;之四,由於是雙輪驅動,功率損失小,因此耗電省,運行電流小,一次充電續行裡程比已有技術的單輪驅動(同功率電機、同路況、同質量載荷)可增加裡程三分之一以上;之五,腳踏裝置的結構簡練。
圖1為本發明電動三輪車的後橋的剖視圖。
圖2為圖1的局部立體結構圖。
圖3為已有技術中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表現為單輪驅動的示意圖(輪轂電機式)。
圖4為已有技術中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表現為單輪驅動的另一示意圖(電機中置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通過下面給出的實施例的描述將更加有助於理解,但實施例不應視為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等效性的變換均屬本發明方案涵蓋之範疇。
請見圖1並且結合圖2,以圖示的位置狀態為例(以下同),形狀優選但不限於的圓筒狀的後橋箱11的兩側或稱兩端是敞口的,是通過下面還要詳述的左半軸套17、後橋蓋8實現蓋蔽的。在後橋箱11的箱腔靠左端容設大傘齒輪18,形狀呈鐘罩形的差速器殼體12整體地位於箱腔中,用一組螺釘32與大傘齒輪18一側的中央相固定。在差速器殼體12的對應二側即目前圖示的上下對應側分別通過第一、第二行星齒輪軸38、53、樞置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左半軸齒輪14通過其自身的第一軸承座48在穿過大傘齒輪18中央的半軸齒輪孔49後藉助於第一軸承15而實現與後橋箱11樞置;右半軸齒輪10的軸承54伸入到成形於差速器殼體12上的軸承座30的座腔中,差速器殼體12通過其軸承座30藉助於第二軸承9與後橋蓋8實現樞置。通過上面說明的裝配關係可知並且由圖1晰示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共同地與一對左、右半軸齒輪14、10構成嚙合關係。
左半軸16的左、右兩端分別一體加工有第一、第二花鍵頭52、31,第一花鍵頭52上固聯第一輪轂27,第一輪轂27與已有技術無別地配有第一制動盤29和第一制動蹄28,第一制動盤29與左半軸16通過軸承25構成樞設關係;第二花鍵頭31則置入到左半軸齒輪14中,與左半軸齒輪14上的第一花鍵孔47配接。
右半軸24的左、右兩端分別一體製成有第三、第四花鍵頭50、51,第三花鍵頭50伸入到右半軸齒輪10中,在軸承座30的半軸齒輪孔44內與右半軸齒輪10上的第二花鍵孔45配接;第四花鍵頭51上固有聯第二輪轂20,第二輪轂20與現有技術無差異地配有第二制動盤19、第二制動蹄22,第二制動盤子19與右半軸24通過軸承23構成樞設關係。不言而喻,圖中未給出的電動三輪車的一對後輪是分別安裝在第一、第二輪轂27、20上的。此外為了對探出於第一、第二輪轂29、20外的左、右半軸16、24的端部進行固定,本發明推薦有第一、第二螺帽26、21(圖1示)。
在差速器殼體12所面向後橋蓋8的一端的軸承座30上凹設有一榫槽46,用來補償鏈輪座7的榫突42。整個鏈輪座7容置於截面形狀呈凸字形的後橋蓋8的鏈輪腔43中,只能單向作用的鏈輪6固設在鏈輪座7上,也可將鏈輪6一體地成形於鏈輪座7上。由圖所示,在後橋蓋8上形成有一個開口區域,藉由該區域構成為鏈條孔40,供套設於鏈輪6上的鏈條41引出,與電動三輪車的踏腳裝置聯結。整個後橋蓋8通過一組固定螺釘39與圖示的後橋箱11的右側敞口部位固定,將後橋箱11的右側開口封閉。
作為電動三輪車的動力的電機1是通過其電機固定盤2與擴設於後橋箱11上的聯接座33用一組螺栓34相固定的,通過軸承35而配接在電機1的動力輸出軸上的主動小傘齒輪3在對應於預設在後橋箱11上的小傘齒輪孔37探入到後橋箱11的箱腔中,與大傘齒輪18嚙合。電機1是通過電源線36與電動三輪車的電瓶電連接的。圖中示出的右半軸套5用螺釘與後橋蓋8固定。
申請人敘述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當電瓶電源與電機1接通,電機1工作,帶動主動小傘齒輪3旋轉,由主動小傘齒輪3帶動大傘齒輪18旋轉,由於大傘齒輪18是與差速器殼體12固連為一起的,故差速器殼體12隨旋,差速器殼體12上的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帶動一對左、右半軸齒輪14、10,進而分別帶動左、右半軸16、24旋轉,一對左、右半軸齒輪14、10在兩側的安裝於第一、第二輪轂27、20上的輪子(圖中未示出)受力均勻的情況下能同步同速跟隨前述的差速器殼體12一起轉動。當兩側受力不同或拐彎時,由於外側的輪子轉動距離比內側輪子的轉動距離大或稱長,因此,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相向自轉,使一對左、右半軸齒輪14、10產生彼此不同的轉速,外側的轉速快,而內側的小,所以拐彎自如;當安裝在第一、第二輪轂27、20上的任一輪子遭陷坑情形時,由於本發明為雙輪驅動結構,因此能通過另一輪子的運動而擺脫困境。經申請人將本發明結構安裝於電動三輪車上與已有技術如圖3、圖4所示結構在同載荷、同功率、同路況的情況下作對比試驗,結果驚人地表明電瓶(同廠生產的同規格電瓶)一次充電的持續行駛裡程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坡度行走與輪轂式電機驅動相比提高2倍。因此本發明結構的效果是極致的。
當遇及某些情況而需要人工踩踏時,只要通過踏腳帶動鏈條41,由鏈條41來帶動鏈輪6,進而由鏈輪6通過鏈輪座7上的榫突42帶動差速器殼體12,經一對第一、第二行星4、13,使左、右半軸齒輪14、10工作,直至使左、右半軸16、24旋轉。由於整個腳踏裝置的傳動十分簡單,因此踩踏較為省力並且能降低整車重量。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後橋箱(11);於後橋箱(11)的箱腔中的大傘齒輪(18);一同樣地容納於後橋箱(11)的箱腔中的與大傘齒輪(18)相固聯的並且配有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的差速器殼體(12);一對左、右半軸齒輪(14、10),分別設置在大傘齒輪(18)和差速器殼體(12)上,並且分別與所述的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齧配;一對左、右半軸(16、24),各一端分別與所述的左、右半軸齒輪(14、10)聯結,各另一端分別配置有第一、第二輪轂(27、20);一對左、右半軸套(17、5),位於左、右半軸(16、24)外,並且分別與後橋箱(11)、後橋蓋(8)固定,後橋蓋(8)與後橋箱(11)固定;一電機(1),與後橋箱(11)固聯,該電機(1)的動力輸出軸上固設有主動小傘齒輪(3),該主動小傘齒輪(3)探入到後橋箱(11)中與大傘齒輪(18)相嚙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差速器殼體(12)一端的軸承座(30)上開設有榫槽(46),榫槽(46)上配接有鏈輪座(7),鏈輪座(7)樞置在右半軸(24)上,其上設有鏈輪(6),所述的後橋蓋(8)上開設有鏈條孔(40),套置於鏈輪(6)上的鏈條(41)自鏈條孔(40)中引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後橋箱(11)的形狀為圓筒狀,所述的差速器殼體(12)的形狀呈鐘罩形,鐘罩的開口端端面與所述的大傘齒輪(18)一側的輪體中央固定,在後橋箱(11)的側部還擴設有用於與所述電機(1)的電機固定盤(2)相固的聯接座(33),後橋箱(11)對應於聯接座(33)的中央部位開設有一小傘齒輪孔(37),所述的主動小傘齒輪(3)從小傘齒輪孔(37)中探入到後橋箱(11)的箱腔中與大傘齒輪(18)嚙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一對第一、第二行星齒輪(4、13)彼此上、下對應地樞置在差速器殼體(12)殼腔中,並且在殼腔中共同地與左、右半軸齒輪(14、10)嚙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半軸(16)的兩端分別構成有第一、第二花鍵頭(52、31),第一花鍵頭(52)與第一輪轂(27)固定,而第二花鍵頭(31)與左半軸齒輪(14)的第一花鍵孔(47)相配接;所述的右半軸(24)的兩端分別加工有第三、第四花鍵頭(50、51),第三花鍵頭(50)與右半軸齒輪(10)的第二花鍵孔(45)相配接,而第四花鍵頭(51)與第二輪轂(20)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半軸套(17)與後橋箱(11)的一側開口端固定,而所述的後橋蓋(8)與後橋箱(11)的另一側開口端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鏈輪座(7)所朝向軸承座(30)的一端窄縮成有一榫突(42),榫突(42)榫入於所述的榫槽(46)中。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6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後橋蓋(8)的截面形狀呈凸字形。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鏈輪(6)為單向鏈輪。
全文摘要
一種電動三輪車的後橋,屬於車輛的應用技術領域。包括後橋箱;於後橋箱的箱腔中的大傘齒輪;與大傘齒輪固聯的且配有第一、第二行星齒輪的差速器殼體;一對左、右半軸齒輪,置於大傘齒輪和差速器殼體上,與第一、第二行星齒輪齧配;一對左、右半軸,各一端與左、右半軸齒輪聯結,各另一端配有第一、第二輪轂;一對左、右半軸套,於左、右半軸外,分別與後橋箱、後橋蓋固定,後橋蓋與後橋箱固定;電機,與後橋箱固聯,電機的輸出軸上固設有主動小傘齒輪,主動小傘齒輪與大傘齒輪相嚙合。優點能提高對路況的適應性;操作控制效果好,駕駛平穩省力,安全性好;可提高爬坡能力及增大扭距;功率損失小,省電,運行電流小,一次充電續行裡程長;腳踏裝置的結構簡練。
文檔編號B60K1/00GK101020416SQ20071002071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9日
發明者張重 申請人: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