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12:43:11 1
專利名稱:馬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馬達結構,尤其是一種具有平衡件設計,以 使轉子可平穩旋轉的馬達。
背景技術:
現有具有平衡片的馬達結構,如臺灣公告第423760號的《無刷直流 馬達構造》新型專利案。請參照圖1所示,該現有馬達9大致包含一基 座91、 一定子92、 一轉子93及一平衡片94。該基座91具有一軸管911; 該定子92結合該軸管911的外周壁;該轉子93設有一軸杆931及一永 久磁鐵932,其中該轉子93藉助該軸杆931可旋轉的結合該基座91的軸 管911;該平衡片94為導磁材質所製成,且該平衡片94設置於該基座 91上,並與該永久》茲鐵932保持一》茲吸間距(D),以便該平衡片94與 該永久i茲4失932之間可形成一石茲吸作用,進而可促使該轉子93平穩旋轉。一般而言,前述永久磁鐵932與平衡片94之間所形成的磁吸間距 (D),是該轉子93是否可平穩旋轉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當該石茲吸間距(D)過大時,則相對容易降^f氐該平衡片94與該永久 磁鐵932之間的》茲吸作用,由於磁吸效果過小,將造成該轉子93無法平 穩旋轉,故導致該轉子93在旋轉過程中容易產生晃動及噪音,進而降低 現有馬達9的使用壽命。當該磁吸間距(D)過小時,則相對容易提高該平衡片94與該永久 石茲鐵932之間的》茲吸作用,由於磁吸效果過大,將會影響該轉子93的運 轉效率。再者,該轉子93在實際運轉時,也容易因該/磁吸間距(D)過 ,'而可能導致該轉子93的永久磁鐵932與該平衡片94之間產生機構 幹涉現象,進而影響該現有馬達9的運轉品質。因此,如何界定一較佳的磁吸間距(D),是馬達設計領域中十分重 要的議題,而較佳/磁吸間距(D)仍須取決於該轉子93的永久》茲鐵932 與該平衡片94之間的相對應關係。然而,前述現有馬達9的結構並未借 助該平衡片94的結構,以相對調整該平衡片94與該永久^茲4失932之間 所形成的磁吸間距(D),也即容易導致該磁吸間距(D)的距離不當, 進而衍生出如上所述的諸多問題,故有加以改善的必要。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馬達,主要藉助一平衡件的結構,以相對界定 平衡件與該永久磁鐵之間的間距,進而可確保該馬達具有較佳的運轉品 質,為主要的發明目的。 \為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及藉助該技術 手段所能達到的功效包含有一種馬達,包含一基座、 一定子、 一轉子及一平衡件。該基座具有 一軸管;該定子結合於該基座的軸管外周壁;該轉子具有一輪轂,該輪 轂內側設有一轉動軸及一永久磁鐵,該轉動軸結合該基座的軸管,該永 久磁4失與該定子之間具有一氣隙,且該永久石茲4失具有一第一感磁面,該 第一感磁面在該永久磁鐵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一寬度;該平衡件設置於該 轉子與該基座之間,且該平衡件具有朝向該永久'磁鐵的一上表面,該上 表面與該永久磁鐵的第一感》茲面之間形成一感》茲區,該平衡件另於該感 磁區內形成一》茲吸部,該磁吸部具有一第二感磁面,該第二感》茲面在該 平衡件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不大於該第一寬度,且該 磁吸部的第二感》茲面與該永久i茲鐵的第 一感》茲面之間形成一i茲吸間距, 該磁吸間距介於0.2mm~ 1.5mm之間。藉此,可利用該平衡件結構,使 該平衡件的第二寬度不大於該永久磁鐵的第一寬度,並進一步界定該第 一感磁面及第二感磁面之間的距離,以便調整出 一較佳的磁吸間距進而子平穩旋轉及提升運轉效率等功效。所述第二感磁面凸出於該平衡件的上表面。藉此,更可搭配該平衡 件的第二寬度不大於該永久磁鐵的第一寬度的設計,以調整出更符合實 際需求的磁吸間距,進而達到提升馬達的使用壽命的功效。所述平衡件為具有一通孔的片體,該基座的軸管穿伸該通孔。藉此, 可達到提升結合穩固性的功效。所述平衡件為具有一透孔的環形體,該基座的軸管穿伸該透孔。借 此,可達到縮減製作該平衡件的材料成本的功效。所述平衡件由數個塊體所構成,各該塊體分別固定圍繞於該基座的 軸管。藉此,可達到提升組裝便利性的功效。所述第二感磁面為平面。藉此,可提供較大的平面感磁面,而具有促使該轉子更為平穩旋轉的功效。所述第二感磁面為圓弧面。藉此,該第二感磁面也可等於該第一寬度,並利用該第二感磁面所形成的高低位差變化,以便調整出更佳的磁 吸間距。所述第二寬度不小於該第一寬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藉此,即 可利用該第 一 寬度與該第二寬度之間的相對應結構關係,以配合調整該 第一感;茲面及第二感》茲面之間的距離,^吏該永久磁鐵與該平衡件之間可 維持一較佳磁吸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馬達確實可藉助該平衡件的 磁吸部的結構,使該第二寬度不大於該永久磁鐵的第一寬度,以供該永 久》茲鐵與該平衡件之間可界定出 一較佳的》茲吸間距,該^磁吸間距介於 0.2mm~ 1.5mm之間,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馬達確實可使該轉子平穩旋轉, 且提升其運轉效率。
圖1:現有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2: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3: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馬達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4: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馬達的平衡件的立體圖。圖5: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6: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馬達的局部i文大剖;現圖。圖7: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馬達的平衡件的立體圖。圖8: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馬達的平衡件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9: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馬達的組合剖視圖。 圖10: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馬達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1: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馬達的平衡件的立體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基座 22電路板 33永久磁鐵 41通孔 43、 53、 63441、 541、 641第二感磁面911軸管 92定子1、 2、 3 馬達 21繞組線圏 32轉動軸 40、 50、 60平衡件 42、 52、 62上表面 44、 54、 64磁吸部 9 馬達11軸管 20定子30轉子 31輪轂331第一感石茲面 51透孔 61塊體93轉子具體實施方式
91基座 931軸杆932永久磁鐵 94平衡片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 文淨,舉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2及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馬達1,該馬達1包含一基座10、 一定子20、 一轉子30及一平衡件40,其中該基座IO具有一軸管11,該軸管11內可供設置如軸承、扣環或封 蓋等構件(未標示),且該基座IO也可設計為一般風扇的扇框結構。該定子20套設於該基座10的軸管11外周壁,且該定子20包含一 繞組線圏21及一電路板22。該繞組線圈21可選用一徑向繞組線圈或一 軸向繞組線圈;該電路板22電連接該繞組線圈21。該轉子30包含一輪轂31、 一轉動軸32及一永久》茲4夾33。該輪轂31 的外周壁可形成數個葉片(未繪示),以便該轉子30可作為一般風扇的 扇輪等用途;該轉動軸32結合於該輪轂31內側的中心位置,使該轉子 30可藉助該轉動軸32結合於該基座10的軸管11,並以該軸管11為中 心旋轉運作;該永久磁鐵33則為結合於該輪轂31的內周壁的一環形體, 且該永久磁鐵33與該定子20之間具有一氣隙,該氣隙可配合馬達實際 結構而為一徑向氣隙或一軸向氣隙。另外,如圖3所示,該永久磁鐵33 具有一第一感》茲面331,該第一感》茲面331在該永久石茲4失33的徑向上具 有一第一寬度(Wl ),該第一寬度(Wl )為影響該第一感磁面331與平 衡件40之間磁吸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該平衡件40為導磁材質所製成,並設置於該轉子30下方,或位於 轉子30與該基座IO之間,其中該平衡件40可依實際需求而結合於如基 座10或定子20等構件上;請配合參照圖3及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 該平衡件40為具有一通孔41的片體,該通孔41可供該軸管11穿伸, 以便該平衡件40可直接結合於該定子20的電路板22上。另外,該平衡 件40具有朝向該永久磁考失33的一上表面42,該上表面42與該永久磁鐵 33的第一感磁面331之間形成一感》茲區43。該平衡件40另於該感磁區43內形成一》茲吸部44,該/磁吸部44具有 一第二感i茲面441,該第二感石茲面441較佳可凸出於該平衡件40,位於該,茲吸部44外部的上表面42。另外,該第二感》茲面441在該平衡件40 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二寬度(W2),該第二寬度(W2)為影響該第二感磁 面441與永久磁鐵33之間磁吸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該第二寬度(W2) 不大於該第一寬度(Wl );其中該第二寬度(W2)可設計為不小於該第 一寬度(Wl )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藉此,以便該磁吸部44的第二感 磁面441與該永久》茲鐵33的第一感》茲面331之間可形成一較佳的》茲吸間 距(D),該石茲吸間距(D )介於0.2mm ~ 1.5mm之間。本實用新型馬達在實際使用時,是利用該永久磁鐵33與該定子20 之間所具有的氣隙設計,並藉助該定子20的電路板22控制該繞組線圈 21與該永久磁鐵33之間產生磁交鏈作用,以便帶動該轉子30旋轉運作。 當該轉子30在旋轉過程中,該永久磁鐵33與該平衡件40之間的磁吸間 距(D)則形成一磁吸作用,藉助該磁吸作用,可供該轉子30具有一平 衡定位效果,使該轉子30可平穩旋轉。本實用新型馬達1用以界定出較佳的磁吸間距(D)的方式,主要是 有鑑於該永久磁4失33與該平衡件40之間的》茲吸效果,是取決於該永久 磁鐵33的第一感磁面331的"感磁面積"與該平衡件40的第二感磁面 441的"感磁面積"彼此之間的相對關係,再依據該相對關係以配合該平 衡件40的結構,而進一步界定該第一感磁面331及第二感》茲面441之間 的"距離"。整體而言,本實用新型在前述"感磁面積"及"距離"兩 者之間取得一平衡點,以便在該永久磁鐵33與該平衡件40之間可維持 一預定磁吸效果的前提條件下,更可進一步界定出一較佳的磁吸間距 (D),以確保本實用新型馬達l具有較佳的運轉品質。藉助前面揭示的技術概念,本實用新型利用該第二寬度(W2)不大 於該第一寬度(Wl)的設計,以便於該第二感磁面441與該第一感磁面 331之間界定出一較佳的磁吸間距(D)。更詳言之,由於該磁吸部44的第二感磁面441所具有的第二寬度(W2)不大於該永久磁鐵33所具有 的第一寬度(Wl ),也即當該第二寬度(W2)小於該第一寬度(Wl ) 時,該第二感磁面441可選擇設計為感磁面積小於該第一感磁面331,使 該第二感》茲面441與該第一感》茲面331之間的^茲吸間距(D)可相對調整 在0.2mm~ 1.5mm之間。因此,該轉子30在旋轉過程中,可藉助本實用 新型的結構設計,有效避免因該》茲吸間距(D)蜂大,造成該轉子30無 法平穩旋轉的現象,而可改善該轉子30在旋轉過程中產生不當晃動及噪 音等情形,進而增加該馬達1的使用壽命;另外,也可防止因該磁吸間 距(D)過小,造成該轉子30的運轉效率降低的現象,甚至可有效減少 該平衡件40的磁吸部44可能對該轉子30的永久磁鐵33所產生的機構 幹涉現象。整體而言,本實用新型馬達1確實可藉助該平衡件30的結構, 以相對界定該平衡件30與該永久》茲鐵40之間的一較佳/磁吸間距,進而 使馬達具有較佳的運轉品質。請參照圖5所示,揭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馬達2,該馬達2包 含一基座10、 一定子20、 一轉子30及一平衡件50。其中該基座IO、定 子20及轉子30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所揭示的結構特徵相同,故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平衡件50設置於該轉子30與該基座IO之 間,如圖6及圖7所示,該平衡件50具有上表面52、感磁區53、磁吸 部54及第二感磁面541等技術特徵,並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平衡件40 的上表面42、感磁區43、磁吸部44及第二感磁面441等技術特徵實質 相同,其中該第二感磁面541的第二寬度(W2)同樣不大於該第一寬度 (Wl),以便該第二感磁面541與該第一感磁面331之間可界定較佳的 磁吸間距(D)。本實施例中,該平衡件50與前述第一平衡件40的差異 在於該平衡件50為結合於該定子20的電路板22上的一環形體,藉以 縮減製作該平衡件50的材料成本,且該平衡件50也具有可供該基座10的軸管11穿伸的一透孔51。又,該第二感i茲面541可形成如圖6所示的平面,4吏該第二感》茲面 541可提供相對第一實施例較大的感》茲面,藉此,該平面與該第一感》茲面 331之間所形成的》茲吸間距(D),也可為介於0.2mm~ 1.5mm之間的範 圍值。或者,如圖8所示,該第二感》茲面541也可形成圓弧面,藉此, 當石茲吸間距(D)介於0.2mm- 1.5mm之間時,該圓弧面的頂緣與該第一 感磁面331之間的;茲吸間距(D )可設定為0.2mm,而該圓弧面的兩側底 緣與該第一感》茲面331之間的^茲吸間距(D)可設定為1.5mm;藉此,即 使該第二感^f茲面541等於該第一寬度(Wl),仍可利用該圓弧面的設計, 使該第二感磁面541形成高低位差變化,進而調整出一較佳的磁吸間距 (D),而同樣可使該轉子30平穩旋轉且具有較佳的運轉效率。請參照圖9及10所示,揭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馬達3,該馬 達3包含一基座10、 一定子20、 一轉子30及一平衡件60。其中該基座 10、定子20及轉子30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所揭示的結構特 徵相同,故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平衡件60設置於該轉子30與該基座IO之 間,請配合參照圖ll所示,該平衡件60由呈弧形狀的數個塊體61所構 成,各該塊體61彼此之間的結構特徵相同,並可分別結合於該定子20 或基座10上,以便共同圍繞該軸管11而呈環狀設置形態。另外,各該 塊體61分別具有朝向該永久-茲4失33的一上表面62,該上表面62與該永 久磁鐵33的第一感磁面331之間形成一感》茲區63。各該塊體61另於該 感磁區63內形成一石茲吸部64,該磁吸部64具有一第二感^茲面641,該 第二感;茲面641較佳可凸出於該塊體61,位於該-茲吸部64外部的上表面 62,且該第二感磁面641在該平衡件60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二寬度(W2), 該第二寬度(W2)不大於該第一寬度(Wl)。藉此,該平衡件60的磁吸部64的第二感磁面641與該永久磁4失33的第一感》茲面331之間同樣 可形成一磁吸間距(D ),該磁吸間距(D )介於0.2mm ~ 1.5mm之間。 另外,本實施例的平衡件60則可藉助數個塊體61的設計,而呈環狀排 列設於該基座10的軸管ll周邊,使該平衡件60不須如同前述第一及第 二實施例的平衡件40、 50必須供該軸管11穿伸通過,用以提升其組裝 便利性。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馬達l、 2、 3確實可藉助該平tf件40、 50、 60的磁吸部44、 54、 64的結構,使該第二寬度(W2 )不大於該永久磁 鐵33的第一寬度(W1)以供該永久磁鐵33與該平衡件40、 50、 60之間 可界定出 一較佳的磁吸間距(D ),該眉茲吸間距(D )介於0.2mm ~ 1.5mm 之間,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馬達確實可促使該轉子30平穩旋轉且提升其 運轉效率。只是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 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範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 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範 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馬達,其特徵是包含一個基座,具有一個軸管;一個定子,結合於該基座的軸管外周壁;一個轉子,具有一個輪轂,該輪轂內側設有一個轉動軸及一個永久磁鐵,該轉動軸結合該基座的軸管,該永久磁鐵與該定子之間具有一個氣隙,且該永久磁鐵具有一個第一感磁面,該第一感磁面在該永久磁鐵的徑向上具有一個第一寬度;一個平衡件,設置於該轉子下方,該平衡件具有朝向該永久磁鐵的一個上表面,該上表面與該永久磁鐵的第一感磁面之間形成一個感磁區,該平衡件另於該感磁區內形成一個磁吸部,該磁吸部具有一個第二感磁面,該第二感磁面在該平衡件的徑向上具有一個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不大於該第一寬度,且該磁吸部的第二感磁面與該永久磁鐵的第一感磁面之間形成一個磁吸間距,該磁吸間距介於0.2mm~1.5mm之間。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感磁面凸出於該 平衡件的上表面。
3、 如權利要求l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平衡件為具有一 個通孔的片體,該基座的軸管穿伸該通孔。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平衡件為具有一 個透孔的環形體,該基座的軸管穿伸該透孔。
5、 如權利要求l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平衡件由數個塊 體所構成,各該塊體共同圍繞該基座的軸管。
6、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感磁面為平面。
7、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感i茲面為圓 弧面。
8、 如權利要求l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寬度不小幹 該第一寬度的二分之一。
9、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寬度不小於 該第一寬度的三分之二。
專利摘要一種馬達,包含一基座、一定子、一轉子及一平衡件。該基座可供結合該定子,該轉子結合於該基座且具有一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具有一第一感磁面,該第一感磁面在該永久磁鐵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一寬度;該平衡件與該永久磁鐵之間形成一感磁區,該平衡件另於該感磁區內形成一磁吸部,該磁吸部具有一第二感磁面,該第二感磁面在該平衡件的徑向上具有一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不大於該第一寬度,且該磁吸部的第二感磁面與該永久磁鐵的第一感磁面之間形成一磁吸間距,該磁吸間距較佳介於0.2mm~1.5mm之間,以有效提升該馬達的運轉品質。
文檔編號H02K5/24GK201383748SQ20092000434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4日
發明者洪銀樹 申請人:佛山市建準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