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長度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12:29:56 1
專利名稱:繩長度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繩長度調整裝置,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具備更簡單且簡潔的結 構的同時,可以更方便且有效地調整繩長度的繩長度調整裝置。本發明主張於2008年7月7日向韓國專利局申請的第10-2008-0065205號專利 申請的優先權,其內容全部包含於本說明書中。
背景技術:
一般,夾克、運動服、帽子等具備穿戴後按照穿戴者的身體條件調整腰圍或頭圍的 調節繩(以下稱之為「繩」),而這些繩通常在其端部具備沿繩移動的固定夾具,以此保持一 定長度。所述夾具,在其中央部穿通繩,並貼緊於繩而防止跟著繩移動,通過使用者的按壓 動作鬆開貼緊,可再次跟著繩移動,從而可按照使用者的嗜好調整衣服以及帽子的周長和 形狀。但是,所述夾具在調整繩的長度時,使用者應一個一個進行調整,非常煩瑣,而且 整個繩長度保持原來的長度,因此剩餘的部分會帶來不便或者纏在一起的現象。而且,由於難以分離繩和夾具,因此存在在洗衣服時夾具與洗衣機的內部碰撞而 導致破損或者洗衣機發生破損的問題。對此,本申請人已在韓國授權獲得了第20-0436011號,「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實用 新型專利。所述授權技術,通過開關操作附著於衣服上的繩會自動被卷繞,從而調整繩的長 度。但是此技術,另外需要如螺旋彈簧的構成,考慮這一點,本申請人提出具有簡單且簡潔 的結構的同時,能夠更方便且有效地調整繩的長度的新技術,已在韓國授權(韓國發明專 利第 10-0828906 號)。進一步,本申請人改良所述韓國發明專利第10-0828906號所揭示技術,開發出結 構更簡單且簡潔,並可以調整繩的長度的新型繩長度調整裝置,以至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備更簡單且更簡潔的結構的同時,可以方便且有 效地調整繩長度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殼體,在其 中央板面形成有通孔;旋轉殼體,其具備插入聯結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通孔的旋轉軸,以相對 於所述固定殼體能正反方向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固定殼體聯結;繩插入於形成在所述固定殼 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意一個殼體的一側的第一繩穿通孔,並卷繞在形成於所述旋轉軸 的卷繞部,然後從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意一個殼體的另一側的第二 繩穿通孔取出,在所述旋轉殼體向正或反方向旋轉時,繩子卷收於所述卷繞部或者由所述 卷繞部鬆開卷繞,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相聯結的聯結區域中,所述固定殼體和 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一個殼體上形成有突起部,而另一個殼體上形成有突起凹槽。
此處,在所述旋轉軸的端部聯結止動件,在所述止動件沿其外周面形成有直徑大 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通孔的突出部,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止動件的突出部之間設置有彈性 構件的金屬線圈。所述旋轉軸可由一對可旋轉閂插件構成。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至少一個被製造成具有向相接近的方向的反 方向彈性偏置的彈力,所述一對可旋轉閂插件被製造成具有向相接近的方向的反方向彈性 偏置的彈力。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可由板面形成有多個切割孔的柔性塑料材料形成。所述一對可旋轉閂插件,包括一對槓桿,其通過所述通孔;一對掛鈎,其設於所 述一對槓桿的端部,卡止在所述通孔的鄰接面或者解除該卡止。所述一對掛鈎可沿所述一對槓桿的長度方向相間隔開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分別形成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邊緣部。在聯結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時,以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 意一個殼體的外面局部覆蓋另一個殼體的外面的方式聯結。在所述旋轉殼體的外側面具備至少一個補助把手,該補助把手可插入於旋轉殼體 的內部,或者可從旋轉殼體的內部取出。根據本發明,可獲得如下效果,即具備更簡單且簡潔的結構的同時,可以方便且 有效地調整繩長度。
圖1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2的側視圖。圖4是圖3的聯結狀態的側視圖。圖5(a)是旋轉殼體的平面圖。圖5(b)是固定殼體的平面圖。圖6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側視圖。圖7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側視圖。圖8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說明書中,對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參照附圖進行說明之前,以下的「繩」可以為設在夾克、運動服、帽子、鞋等上的 「繩」,或者也可以為手機線、耳機線、MP3線、項鍊繩、電腦電線等,但是,以下不具體區分,均 以「繩」來進行說明。圖1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對於 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2的側視圖。圖4是圖 3的聯結狀態的側視圖。圖5(a)及圖5(b)分別是旋轉殼體以及固定殼體的平面圖。
如圖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大致具備固定殼體10和旋 轉殼體30。與由本申請人申請授權的韓國實用新型專利第20-0436011號以及發明專利第 10-0828906號所揭示的技術相比,由兩個構件即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構成所述的繩 長度調整裝置,可以減少構件數、減低費用,並且故障發生率變低。理所當然,由於減少了構件數,因此可以具備更簡單且更簡潔的結構,即使這樣也 能更方便且有效地調整繩L的長度。以下說明固定殼體10。固定殼體10,具備第一板體11,其形成為厚度比較薄的 扁平的板狀;第一邊緣部15,其在第一板體11的外周面橫跨第一板體11而形成。本實施例中,在固定殼體10的第一板體11的中央板面形成有通孔13,在第一邊緣 部15形成有繩L穿通的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5b。當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並不限定於此,因此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5b並不 一定要設在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部15上。S卩,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5b中的一個或兩個皆可以形成在固定殼體10的 第一板體11上,還可以是,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5b中的任意一個形成在固定殼體10 上,而其他的形成在旋轉殼體30上。當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 相對稱地形成於固定 殼體10的第一邊緣15上時,可以通過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15a、15b,更容易地拉露出繩。在固定殼體10的第一板體11的板面形成有多個(本實施例中為四個,但並非限 定於此)切割孔12,使得固定殼體10具備一定彈力,換而言之,具有向固定殼體10和旋轉 殼體30相接近的方向的反方向彈性偏置的彈力(伸縮或回復)。並且,第一板體11和第一 邊緣15由薄壁柔性塑料製作成一體。但,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並不限定於此。以下說明旋轉殼體30。與固定殼體10同樣,旋轉殼體30具備第二板體31和形成 於第二板體31的外周面的第二邊緣部35。在第二板體31也形成有四個切割孔32,對第二 板體31和第二邊緣部35的說明以所述第一板體11和第一邊緣部15的說明來代替。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在與形成在固定殼體10上的通孔13對應的旋轉殼體 30上形成有插入聯結於所述通孔13的旋轉軸20。所述旋轉軸20形成卷繞繩L的場所。 即,所述旋轉軸20具備卷繞部(未圖示),供繩子L卷收於卷繞部或者由卷繞部鬆開卷繞之 用,還發揮聯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的作用,同時形成旋轉殼體30可相對於固定殼 體10正反方向旋轉的軸心。在所述旋轉軸20可形成以水平方向穿通繩L的孔(未圖示)。由此,在所述兩個 構件即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中,繩L被安裝成插入到形成在固定殼體10的一側的第 一繩穿通孔15a,經由形成在所述旋轉軸20的孔(未圖示)之後,從形成於固定殼體10的 另一側的第二繩穿通孔1 取出。另外,止動件44聯結於所述旋轉軸20的端部。所述止動件44可以由公知的各種 方法聯結在所述旋轉軸20的端部,例如,如圖1所示,形成向止動件44的長度方向穿通的 聯結孔44b,在所述聯結孔44b耦合螺栓45,從而可以與所述旋轉軸20的端部聯結。所述止動件44用於防止所述旋轉殼體30從固定殼體10脫離,為此,在所述止動 件44的外周面形成直徑大於所述固定殼體10的通孔13的突出部44a。在所述固定殼體10和所述止動件44的突出部4 之間設置有彈性構件的金屬線圈43。可以以各種形態製作所述金屬線圈43,例如,如圖1所示,可以為缺口的0環形。所述金屬線圈43用於聯結所述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同時,欲鬆開被卷繞的 繩L時,將所述旋轉殼體30從固定殼體10以一定間隔固定,從而容易鬆開繩L。即,使用者對所述旋轉殼體10施加一定力向上方拉時,設置於所述固定殼體10和 所述止動件44的突出部4 之間的金屬線圈43被擴開,同時所述突出部4 穿通所述金 屬線圈43。由此,所述旋轉殼體30從固定殼體10間隔一定距離,並解除後述的突起部16 和突起槽36的聯結力,從而可容易鬆開被卷繞的繩L。相反地,在所述狀態下,使用者對所述旋轉殼體30施加一定力向下方按壓時,與 固定殼體10接觸的所述止動件44的突出部4 再次通過金屬線圈43,由此,所述金屬線圈 43再次處於所述固定殼體10和所述止動件44的突出部4 之間。在此狀態下,再次聯結 後述的突起部16與突起凹槽36,從而可以防止被卷繞的繩L容易鬆開。另外,在所述固定殼體10還可以形成突部或凹槽,其在進行所述動作時,防止所 述金屬線圈43脫離。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以一對可旋轉閂插 件40的形態具備所述旋轉軸20。S卩,如圖2所示,在與形成在固定殼體10的通孔13對應 的位置的旋轉殼體30上形成有插入聯結於通孔13的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一對可旋轉閂 插件40形成卷繞繩L的場所。即,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具備卷繞部(未圖示),供繩子L 卷收於卷繞部或者由卷繞部鬆開卷繞之用,還發揮聯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的作用, 同時形成旋轉殼體30可相對於固定殼體10正反方向旋轉的軸心。如圖所示,具有一定間隔並相隔而設置的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被製作成具有向 互相接近的方向的反方向彈性偏置的彈力。這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包括一對槓桿41,其穿通通孔13 ;—對掛鈎42,其設於 一對槓桿41的端部,卡止於通孔13的鄰接面或者解除該卡止。由此,當縮小一對槓桿41時,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其整體可插入於通孔13,若在 插入之後解除此施加的力,則一對槓桿41因其本身的彈性而互相分開,同時一對掛鈎42能 卡止在通孔13的鄰接面。通過所述結構,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可相聯結,尤其,旋轉殼體30與固定殼 體10聯結成可相對於固定殼體10向正反方向旋轉。如上所述,在兩個構件即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中,繩L被安裝成插入到形成 在固定殼體10的一側的第一繩穿通孔15a中,經由形成在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之間的空 間的卷繞部,即一對槓桿41之間的空間的卷繞部之後,從形成於固定殼體10的另一側的第 二繩穿通孔1 取出。作為參考,在上文中,將卷繞部說明為形成在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之間的空間, 但,將卷繞部解釋為包括一對可旋轉閂插件40之間的空間和一對槓桿41的說法較為妥當。 這是因為,在設置繩L時,繩L穿通的部分是一對槓桿41之間的空間,此後卷繞繩L的部分 是一對槓桿41。但是,若在一對槓桿41進一步設置另外的卷繞用突起(未圖示),則該卷 繞用突起可以代替卷繞部的作用。如此進行安裝後,若使旋轉殼體30相對於固定殼體10向一方向旋轉,則由於繩L 卷繞於一對槓桿41的外面,因此繩L的整個長度變短,相反,若使旋轉殼體30向另一方向旋轉或拉兩側露出的繩L的兩側並向反方向拉,則旋轉殼體30自動地向另一方向旋轉而松 開繩L,從而繩L的長度變長。另外,此結構中,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中的一個或者兩個都由柔性塑料制 成,並且,通過在第一及第二板體11、31的板面形成多個切割孔12、32,如圖2的點線所示, 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會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彎曲。S卩,使用者用兩手指頭抓住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後進行按壓,則固定殼體10 和旋轉殼體30有可能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的圖2的點線方向彎曲,此時若解除力,則對固定 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會施加向原來的方向回復的彈性,因此形成能堅固地卷繞繩L的條 件。由此,在製造時,適當設定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的接近距離或者固定殼體10和 旋轉殼體30的彈性程度等,可以適當調整繩L的卷繞程度。對此進一步詳細說明,S卩,在簡單地聯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時,有可能發 生在其之間卷繞的繩L任意鬆開卷繞(解開)的現象,但是,若使固定殼體10或旋轉殼體 30中的一個殼體或者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都具有所述彈力的狀態下聯結兩者,則聯 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之後,向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相間隔的方向繼續形成 彈力,因此被卷繞於可旋轉閂插件40的繩L在無任何力的情況下也可以防止任意鬆開卷繞 (解開)的現象。另外,說明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相聯結的聯結區域,在固定殼體10和旋轉 殼體30的第一及第二邊緣15、35形成相嚙合的突起部16和突起槽36。本實施例中,突起部16形成在固定殼體10上,突起槽36形成在旋轉殼體30上, 但可以調換其位置。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說明,說明了通過突起部16和突起槽36聯結固定殼體10 和旋轉殼體30的情況,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固定殼體10和旋轉 殼體30的第一及第二邊緣15、35上分別形成相齒形嚙合的第一齒形體和第二齒形體的結 構,並且所述齒形體可以形成為螺栓形或者齒輪形。所述第一齒形以及第二齒形可分別形成於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內周面以及旋 轉殼體30的第二邊緣外周面,或者也可以形成在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外周面以及旋轉 殼體30的第二邊緣內周面。並且,所述第二齒形體(或者第一齒形體)並非具有與第一齒 形體(或者第二齒形體)嚙合的結構,而可以形成為可撓性螺栓形或者齒輪形。進一步,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內周面的第一齒形體,將可向雙方向 旋轉的結構的齒形體配置在上側,而僅向單方向(卷繞繩的方向)旋轉的結構的齒形體配 置在下側,即可上下配置形成。如所述結構形成第一齒形體時,當使用者對旋轉殼體30施 加一定力向上方拉而使旋轉殼體30從固定殼體10間隔一定距離時,旋轉殼體30的第二齒 形體與可向固定殼體10的雙方向旋轉的結構的上側第一齒形體對應,由此,使用者可使旋 轉殼體30向卷繞繩L的方向以及鬆開該卷繞的方向旋轉。相反地,在所述狀態下,使用者對所述旋轉殼體30施加一定力往下按而解除旋轉 殼體30和固定殼體10的間隔時,旋轉殼體30的第二齒形體與僅向固定殼體10的單方向 (卷繞繩的方向)旋轉的結構的下側第一齒形體對應,由此,可以防止被卷繞的繩L鬆開。本實施例中,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部15可位於旋轉殼體30的第二邊緣部35 的內側。即,形成旋轉殼體30的第二邊緣部35局部覆蓋固定殼體10的第一邊緣部15的外面的形態。但是,也可以適用與此相反的結構,對此在下面詳細說明。並且,根據圖1及圖2,在固定殼體10形成四個突起部16,但是突起部16也可以 形成一個,此時,形成於旋轉殼體30的突起槽36可沿圓周方向形成多個。如此,形成一個突起部16,而沿圓周方向形成多個突起槽36時,按照突起部16和 突起槽36嚙合的位置,可以階段性地調節旋轉殼體30的旋轉角度,因此,可以按照旋轉殼 體30的旋轉角度確認卷繞或鬆開繩L的長度,並且,不僅可以提供其他的效果,而且,有助 於通過突起部16和突起槽36的聯結力預先防止繩L任意鬆開的現象。通過此構成,如圖3所示,在聯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之前,將繩L預先插 入到對應位置,然後如圖4所示,聯結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然後,使旋轉殼體30相對於固定殼體10向單方向旋轉,則繩L被卷繞到一對槓桿 41的外面,因此整個繩L的長度變短的同時調整繩L的長度。相反地,使旋轉殼體30向另一方向旋轉或者抓住兩側露出的繩L的兩側向反方向 拉,則旋轉殼體30自動地向另一方向旋轉鬆開繩L,而繩L的長度變長,從而調整繩L的長度。如此,根據本實施例,具備更簡單且簡潔的結構的同時,可以方便且有效地調整繩 的長度。圖6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側視圖。根據圖6,在一對槓桿41,除了在一對槓桿41的端部設有一對掛鈎42外,沿一對 槓桿41的長度方向還具有相間隔而設置的多個掛鈎42a。如此,進一步設置多個掛鈎42a時,調整旋轉殼體30a相對於固定殼體10的接近 距離的同時,還可以調整固定殼體10和旋轉殼體30a之間發生的彈力,因此可以任意調整 繩L的卷繞力。換而言之,相對於固定殼體10進一步使勁按壓旋轉殼體30a,使固定殼體10和旋 轉殼體30a聯結,則由於彈力變高,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繩L隨便鬆開卷繞的現象。多個掛鈎42a的數量可以任意調整,因此圖示數量並不能限定本發明的權利範 圍。圖7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分解側視圖。根據圖7,與所述實施例相反,突起部36a形成於旋轉殼體30b上,而突起槽16a形 成於固定殼體IOb上,如此構成對動作無任何影響。但是,形成如圖7所示的結構時,在固定殼體IOb或旋轉殼體30b中的一個殼體的 一側進一步形成拼接部17來覆蓋另一個殼體的部分外面,這樣才使固定殼體IOb和旋轉殼 體30b之間更加穩定地聯結。本實施例中,將拼接部17形成在固定殼體IOb上。圖8是對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繩長度調整裝置的圖面。本實施例所涉及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為,進一步具備補助把手50,該補助把 手50在旋轉殼體30的外側面可插入於旋轉殼體30的內部或者可從旋轉殼體30的內部拉 出到外部。在旋轉殼體30的外側面至少具備一個補助把手50,在不需要補助把手50時,將 其插入到形成於旋轉殼體30的外側面的補助把手孔51的內部並保持插入狀態,在必要時, 即在需要卷繞繩時,從旋轉殼體30的內部拉出適當長度的補助把手50,可以使旋轉殼體30容易旋轉。在旋轉殼體30的外側面可以設置一個所述補助把手50,並且,也可以在相對稱的 位置設置兩個。可根據需要,以一定間隔設置三個以上。而且,為了容易從補助把手孔51插入或拉出補助把手50,可在補助把手孔51的鄰 接面以及/或補助把手的一端形成凹槽。並且,為了防止所述補助把手50完全從補助把手 孔51脫離,可在補助把手50和補助把手孔51中的一個或者分別形成卡止突起以及/或卡止槽。以上,參照附圖詳細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並不限定於此。所述實施例中,附圖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僅供參照,圖面的形象並不能限定本發 明的權利範圍。因此,圖示板體的厚度、形狀、邊緣部的位置以及長度、突起部以及突起槽的 形狀以及位置、數量可適當進行設計變形。在所述實施例中,說明了在固定殼體和旋轉殼體都形成有切割孔的情況,但是只 要能對固定殼體和旋轉殼體賦予彈力,並不一定要形成切割孔。只是形成切割孔,會對固定 殼體和旋轉殼體更優選賦予彈力,並且,可以減少其重量和材料費用。如上所述,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 明的思想以及範圍內進行各種修改以及變形是自明的。因此應理解為該修改例以及變形例 也應屬於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固定殼體,在其中央板面形成有通孔;旋轉殼體,其具備插入聯結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通孔的旋轉軸,以相對於所述固定殼體 能正反方向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固定殼體聯結,繩插入於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意一個殼體的一側的第一繩穿 通孔,並卷繞在形成於所述旋轉軸上的卷繞部,然後從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 體中的任意一個殼體的另一側的第二繩穿通孔取出,在所述旋轉殼體向正或反方向旋轉 時,繩子卷收於所述卷繞部或者由所述卷繞部鬆開卷繞,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相聯結的聯結區域中,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 中的一個殼體上形成有突起部,而另一個殼體上形成有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旋轉軸的端部聯結有止動件,在所述止動件上沿其外周面形成有直徑大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通孔的突出部, 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止動件的突出部之間設置有彈性構件的金屬線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旋轉軸由一對可旋轉閂插件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至少一個被製造成具有向相接近的反方向彈性偏 置的彈力,所述一對可旋轉閂插件被製造成具有向相接近的方向的反方向彈性偏置的彈力。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由板面形成有多個切割孔的柔性塑料材料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一對可旋轉閂插件,包括一對槓桿,其通過所述通孔;一對掛鈎,其設於所述一對槓桿的端部,卡止在所述通孔的鄰接面或者解除該卡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一對掛鈎沿所述一對槓桿的長度方向相隔設置有多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及第二繩穿通孔分別形成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邊緣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聯結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時,以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意一 個殼體的外面局部覆蓋另一個殼體的外面的方式聯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長度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旋轉殼體的外側面具備至少一個補助把手,該補助把手可插入於旋轉殼體的內 部,或者可從旋轉殼體的內部取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繩長度調整裝置,其包括固定殼體,在其中央板面形成有通孔;旋轉殼體,其具備插入聯結於所述固定殼體的通孔的旋轉軸,以相對於所述固定殼體能正反方向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固定殼體聯結;繩插入於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任意一個殼體的一側的第一繩穿通孔,並卷繞在形成於所述旋轉軸的卷繞部,然後從形成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一個殼體的另一側的第二繩穿通孔取出,在所述旋轉殼體向正或反方向旋轉時,繩子卷收於所述卷繞部或者由所述卷繞部鬆開卷繞,在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相聯結的聯結區域中,所述固定殼體和所述旋轉殼體中的一個殼體上形成有突起部,而在一個殼體上形成有凹槽。由此,具備更簡單的結構的同時,可以方便且有效地調整繩長度。
文檔編號A44B99/00GK102083336SQ200980126180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7日
發明者蘇胤瑞 申請人:蘇胤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