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攝像頭自動對焦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14:49:58 1

本實用新型屬於微特電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主要應用在可攜式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智慧型手機)中的攝像模塊上的能實現雙攝頭自動對焦的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拍照功能。為了提高手機的拍攝效果、清晰度,滿足未來3D視覺,模擬人類眼睛看外界事物的效果,由於單個攝像頭的結構,每次只能拍攝一定範圍,且畫面為2D畫面,為實現以上高要求,雙攝技術誕生。
目前雙攝技術使用2個單體攝像頭合併,模組階段分別使用兩個單獨的自動對焦裝置通過其他部件結合在一起,造成對焦裝置在成本上的浪費以及空間的浪費,兩個單獨的對焦裝置各自動作,從而無法保證雙攝像頭的拍攝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攝像頭自動對焦裝置,雙攝頭一體化並且自動對焦,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空間的率用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雙攝像頭自動對焦裝置,包括基座和外殼,基座上設有第一基座通孔和第二基座通孔,外殼上設有第一外殼通孔和第二外殼通孔,外殼罩裝在基座上後形成安裝空腔,並且第一基座通孔正對著第一外殼通孔、第二基座通孔正對著第二外殼通孔,所述基座為金屬塑料一體成型,基座和外殼之間設有與第一基座通孔和第一外殼通孔正對著的第一對焦機構,以及與第二基座通孔和第二外殼通孔正對著的第二對焦機構,基座上設有便於與外界線路連接的金屬端子;
第一對焦機構包括:第一下彈簧、第一對焦磁鐵組、第一對焦線圈、第一載體和第一上彈簧,第一對焦線圈纏繞在第一載體外側面,第一對焦磁鐵組安裝在第一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一下彈簧裝接在第一載體下端面,第一上彈簧裝接在第一載體上端面;
第二對焦機構包括:第二下彈簧、第二對焦磁鐵組、第二對焦線圈、第二載體和第二上彈簧,第二對焦線圈纏繞在第二載體外側面,第二對焦磁鐵組安裝在第二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二下彈簧裝接在第二載體下端面,第二上彈簧裝接在第二載體上端面;
框架,該框架將第一對焦磁鐵組、第二對焦磁鐵組卡合固定在外殼內,並且該框架向下卡壓著第一上彈簧和第二上彈簧;
第一下彈簧、第一對焦線圈和基座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一導電控制迴路;第二下彈簧、第二對焦線圈和基座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二導電控制迴路。
所述第一對焦磁鐵組共設有兩片對焦磁鐵,第二對焦磁鐵組共設有兩片對焦磁鐵,框架上對稱的兩側邊上各設置三個對焦磁鐵導向柱,第一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和第二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分別卡裝在相鄰的兩個焦磁鐵導向柱之間。
所述第一載體上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對焦線圈卡裝在該第一凹槽中,第一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對應裝設在該第一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一對焦磁鐵組中的對焦磁鐵面向第一線圈的一側面為N極;
第二載體上設有第二凹槽,第二對焦線圈卡裝在該第二凹槽中,第二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對應裝設在該第二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二對焦磁鐵組中的對焦磁鐵面向第二線圈的一側面為N極。
所述第一載體下部設有第一載體防塵環,基座上設有第一基座防塵環,該第一載體防塵環與第一基座防塵環卡裝配合形成第一防塵結構;
所述第二載體下部設有第二載體防塵環,基座上設有第二基座防塵環,該第二載體防塵環與第二基座防塵環卡裝配合形成第二防塵結構。
所述第一載體底面設有第一載體下凸塊,基座上端面設有第一基座凸塊,第一載體下凸塊與第一基座凸塊對接安裝;
第二載體底面設有第二載體下凸塊,基座上端面設有第二基座凸塊,第二載體下凸塊與第二基座凸塊對接安裝。
所述第一載體上端面設有第一載體上凸塊,第一載體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一載體上凸塊抵頂住外殼內頂表面使得該第一載體上凸塊與外殼內頂面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一行程限位結構;
第二載體上端面設有第二載體上凸塊,第二載體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二載體上凸塊抵頂住外殼內頂表面使得該第二載體上凸塊與外殼內頂面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一行程限位結構。
所述外殼上的第一外殼通孔的側邊設有朝向外殼內部延伸的第一外殼凸塊,第一載體帶動第一對焦線圈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一外殼凸塊與第一對焦線圈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二行程限位結構;
外殼上的第二外殼通孔的側邊設有朝向外殼內部延伸的第二外殼凸塊,第二載體帶動第二對焦線圈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二外殼凸塊與第二對焦線圈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二行程限位結構。
所述第一載體側壁上設有第一卡槽,該第一卡槽與第一外殼凸塊卡裝配合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抗扭結構;
第二載體側壁上設有第二卡槽,該第二卡槽與第二外殼凸塊卡裝配合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抗扭結構。
所述第一載體上端面設有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第一上彈簧設有第一上彈簧內圈孔和第一上彈簧外圈孔,框架上設有第一框架凸起熱鉚,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一上彈簧內圈孔中,第一框架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一上彈簧外圈孔中;
第二載體上端面設有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第二上彈簧上設有第二上彈簧內圈孔和第二上彈簧外圈孔,框架上設有第二框架凸起熱鉚,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二上彈簧內圈孔中,第二框架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二上彈簧外圈孔中。
所述第一載體下端面設有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基座上設有第一基座凸起熱鉚,第一下彈簧上設有第一下彈簧內圈孔和第一下彈簧外圈孔,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一下彈簧內圈孔中,第一基座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一下彈簧外圈孔中;
第二載體下端面設有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基座上設有第二基座凸起熱鉚,第二下彈簧上設有第二下彈簧內圈孔和第二下彈簧外圈孔,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二下彈簧內圈孔中,第二基座凸起熱鉚插裝在第二下彈簧外圈孔中;
基座上設有第一金屬連接部,第一下彈簧設有第一焊接孔,第一金屬連接部與第一焊接孔通過雷射焊接方式焊接固定;
基座上設有第二金屬連接部,第二下彈簧設有第二焊接孔,第二金屬連接部與第二焊接孔通過雷射焊接方式焊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組裝方便,將一個基座內設置兩個用於驅動鏡頭的對焦機構,來實現增大鏡頭所覆蓋的視角範圍,測距,暗光增強,3D拍攝等攝像功能。並能有效節省整個裝置在手機中所佔的空間,提高模組行業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分解狀態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基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對焦線圈、載體、下彈簧組裝後立體結構仰視圖;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對焦線圈、載體、下彈簧組裝後立體結構俯視圖;
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外殼、對焦磁鐵、框架、上彈簧組裝後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外殼從內向上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附圖1、2和3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雙攝像頭自動對焦裝置,包括基座1和外殼9,基座1上設有第一基座通孔101和第二基座通孔102,外殼9上設有第一外殼通孔901和第二外殼通孔902,外殼9罩裝在基座1上後形成安裝空腔,並且第一基座通孔101正對著第一外殼通孔901、第二基座通孔102正對著第二外殼通孔902,所述基座1為金屬塑料一體成型,基座1和外殼9之間設有與第一基座通孔101和第一外殼通孔901正對著的第一對焦機構,以及與第二基座通孔102和第二外殼通孔902正對著的第二對焦機構,基座1的下部設有便於與外界線路連接的金屬端子,一共設置有四個金屬端子,分別為金屬端子14、金屬端子15、金屬端子16和金屬端子17,方便外界線路接入實現導電。
第一對焦機構包括:第一下彈簧21、第一對焦磁鐵組、第一對焦線圈51、第一載體61和第一上彈簧71,第一對焦線圈51纏繞在第一載體61外側面,第一對焦磁鐵組安裝在第一對焦線圈51外側面,第一下彈簧21裝接在第一載體61下端面,第一上彈簧71裝接在第一載體61上端面。該第一下彈簧21對第一載體61下端提供預壓力,第一上彈簧71對第一載體61上端提供預壓力。
第二對焦機構包括:第二下彈簧22、第二對焦磁鐵組、第二對焦線圈52、第二載體62和第二上彈簧72,第二對焦線圈52纏繞在第二載體62外側面,第二對焦磁鐵組安裝在第二對焦線圈52外側面,第二下彈簧22裝接在第二載體62下端面,第二上彈簧72裝接在第二載體62上端面。該第二下彈簧22對第二載體62下端提供預壓力,第二上彈簧72對第二載體62上端提供預壓力。
框架8,該框架8將第一對焦磁鐵組、第二對焦磁鐵組卡合固定在外殼9內,並且該框架8向下卡壓著第一上彈簧71和第二上彈簧72。
基座1上端面上還設有金屬連接端子,共設置有四個金屬連接端子,分別為金屬連接端子14A、金屬連接端子15A、金屬連接端子16A和金屬連接端子17A,第一下彈簧21、第一對焦線圈51和基座1上的金屬連接端子14A、金屬連接端子15A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一導電控制迴路;第二下彈簧22、第二對焦線圈52和基座1上的金屬連接端子16A、金屬連接端子17A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二導電控制迴路。通過該導電控制迴路,實現為對焦機構的通電。
如附圖1和6所示,第一對焦磁鐵組共設有兩片對焦磁鐵,分別為對焦磁鐵4A和對焦磁鐵4B;第二對焦磁鐵組共設有兩片對焦磁鐵,分別為對焦磁鐵4C和對焦磁鐵4D。框架8上對稱的兩側邊上各設置三個對焦磁鐵導向柱,一共具有六個對焦磁鐵導向柱,分別為焦磁鐵導向柱82A、焦磁鐵導向柱82B、焦磁鐵導向柱82C、焦磁鐵導向柱82D、焦磁鐵導向柱82E和焦磁鐵導向柱82F。其中,對焦磁鐵4A卡裝在焦磁鐵導向柱82A和焦磁鐵導向柱82B之間,對焦磁鐵4D卡裝在焦磁鐵導向柱82B和焦磁鐵導向柱82C之間,對焦磁鐵4C卡裝在焦磁鐵導向柱82D和焦磁鐵導向柱82E之間,對焦磁鐵4B卡裝在焦磁鐵導向柱82E和焦磁鐵導向柱82F之間。
如附圖2所示,第一載體61上設有第一凹槽611,第一對焦線圈51卡裝在該第一凹槽611中,第一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對應裝設在該第一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一對焦磁鐵組中的對焦磁鐵面向第一線圈的一側面為N極;第二載體62上設有第二凹槽621,第二對焦線圈52卡裝在該第二凹槽621中,第二對焦磁鐵組的兩片對焦磁鐵對應裝設在該第二對焦線圈外側面,第二對焦磁鐵組中的對焦磁鐵面向第二線圈的一側面為N極。
如附圖3和4所示,所述第一載體61下部設有第一載體防塵環613A,基座1上設有第一基座防塵環12A,該第一載體防塵環613A與第一基座防塵環12A卡裝配合形成第一防塵結構。第二載體62下部設有第二載體防塵環623A,基座1上設有第二基座防塵環12B,該第二載體防塵環623A與第二基座防塵環12B卡裝配合形成第二防塵結構。第一載體61底面共設有四個第一載體下凸塊,分別為第一載體下凸塊611A、第一載體下凸塊611B、第一載體下凸塊611C和第一載體下凸塊611D,基座1上端面設有四個第一基座凸塊,分別為第一基座凸塊13A、第一基座凸塊13B、第一基座凸塊13C和第一基座凸塊13D,其中第一載體下凸塊611A與第一基座凸塊13A對接安裝,第一載體下凸塊611B與第一基座凸塊13B對接安裝,第一載體下凸塊611C與第一基座凸塊13C對接安裝,第一載體下凸塊611D與第一基座凸塊13D對接安裝,從而承載第一載體61以及該第一載體61裝配上透鏡後的整個重量。第二載體62底面共設有第二載體下凸塊,分別為第二載體下凸塊621A、第二載體下凸塊621B、第二載體下凸塊621C和第二載體下凸塊621D,基座1上端面共設有四個第二基座凸塊,分別為第二基座凸塊13E、第二基座凸塊13F、第二基座凸塊13G和第二基座凸塊13H,其中第二載體下凸塊621A與第二基座凸塊13E對接安裝,第二載體下凸塊621B與第二基座凸塊13F對接安裝,第二載體下凸塊621C與第二基座凸塊13G對接安裝,第二載體下凸塊621D與第二基座凸塊13H對接安裝,從而承載第二載體62以及該第二載體62裝配上透鏡後的整個重量。
如附圖2、5、6和7所示,第一載體61上端面共設有四個第一載體上凸塊,分別為第一載體上凸塊615A、第一載體上凸塊615B、第一載體上凸塊615C和第一載體上凸塊615D、第一載體61朝向外殼9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一載體上凸塊抵頂住外殼內頂表面使得該第一載體上凸塊與外殼內頂面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一行程限位結構。外殼9上的第一外殼通孔901的側邊設有四個朝向外殼9內部延伸的第一外殼凸塊,分別為第一外殼凸塊91A、第一外殼凸塊91B、第一外殼凸塊91C和第一外殼凸塊91D,第一載體61帶動第一對焦線圈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一外殼凸塊與第一對焦線圈51之間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第二行程限位結構。
第二載體62上端面共設有四個第二載體上凸塊,分別為第二載體上凸塊625A、第二載體上凸塊625B、第二載體上凸塊625C和第二載體上凸塊625D,第二載體62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二載體上凸塊抵頂住外殼內頂表面使得該第二載體上凸塊與外殼內頂面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一行程限位結構。外殼9上的第二外殼通孔902的側邊設有四個朝向外殼9內部延伸的第二外殼凸塊,分別為第二外殼凸塊91E、第二外殼凸塊91F、第二外殼凸塊91G和第二外殼凸塊91H,第二載體62帶動第二對焦線圈52朝向外殼頂面方向移動時該第二外殼凸塊與第二對焦線圈之間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第二行程限位結構。通過行程限位結構,可以保證載體在帶動鏡頭移動時受到限制,具有更加精確的移動距離。
如附圖2、5和7所示,第一載體61側壁上設有四個第一卡槽,分別為第一卡槽616A、第一卡槽616B、第一卡槽616C和第一卡槽616D,第一卡槽616A與第一外殼凸塊91A、第一卡槽616B與第一外殼凸塊91B、第一卡槽616C與第一外殼凸塊91C、第一卡槽616D與第一外殼凸塊91D卡裝配合形成第一對焦機構的抗扭結構。第二載體62側壁上設有四個第二卡槽,分別為第二卡槽626A、第二卡槽626B、第二卡槽626C和第二卡槽626D,第二卡槽626A、第二卡槽626B、第二卡槽626C和第二卡槽626D分別與第二外殼凸塊91E、第二外殼凸塊91F、第二外殼凸塊91G和第二外殼凸塊91H卡裝配合形成第二對焦機構的抗扭結構。通過該抗扭結構,防止鏡頭安裝對焦過程中扭力過大,對各部件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
如附圖2~6所示,第一載體61上端面設有四個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A、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B、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C和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D,第一上彈簧71設有四個第一上彈簧內圈孔和四個第一上彈簧外圈孔,分別為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A、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B、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C、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D、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A、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B、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C和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D,框架8上設有四個第一框架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A、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B、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C和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D,第一載體61上凸起熱鉚614A、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B、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C和第一載體上凸起熱鉚614D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A、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B、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C、第一上彈簧內圈孔711D中,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A、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B、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C和第一框架凸起熱鉚81D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A、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B、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C和第一上彈簧外圈孔721D中,實現第一上彈簧71與框架8、第一載體6的組裝。
第二載體62上端面設有四個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A、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B、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C和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D,第二上彈簧72上設有第二上彈簧內圈孔和第二上彈簧外圈孔,分別為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A、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B、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C、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D、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A、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B、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C和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D,框架8上設有四個第二框架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E、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F、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G和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H,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A、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B、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C和第二載體上凸起熱鉚624D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A、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B、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C、第二上彈簧內圈孔721D中,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E、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F、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G和第二框架凸起熱鉚81H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A、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B、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C和第二上彈簧外圈孔722D中。實現第二上彈簧、第二載體和框架的裝配。
第一載體61下端面設有四個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A、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B、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C和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D,基座1上設有八個第一基座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A、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B、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C、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D、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E、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F、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G和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H,第一下彈簧上設有第一下彈簧內圈孔和第一下彈簧外圈孔,分別為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A、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B、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C和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D,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A、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B、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C、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D、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E、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F、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G和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H。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A、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B、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C和第一載體下凸起熱鉚612D分別對應插裝入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A、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B、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C和第一下彈簧內圈孔211D中。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A、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B、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C、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D、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E、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F、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G和第一基座凸起熱鉚11H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A、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B、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C、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D、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E、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F、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G和第一下彈簧外圈孔213H中。
第二載體62下端面設有四個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A、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B、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C和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D,基座上設有八個第二基座凸起熱鉚,分別為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I、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J、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K、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L、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M、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N、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O和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P,第二下彈簧上設有第二下彈簧內圈孔和第二下彈簧外圈孔,分別為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A、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B、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C、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D,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E、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F、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G和第二下彈簧外圈孔223H。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A、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B、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C和第二載體下凸起熱鉚622D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A、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B、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C、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D中。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I、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J、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K、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L、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M、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N、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O和第二基座凸起熱鉚11P分別對應插裝在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A、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B、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C、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D,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E、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F、第二下彈簧內圈孔223G和第二下彈簧外圈孔223H中。
此外,基座1上設有兩個第一金屬連接部,分別為第一金屬連接部14A和第一金屬連接部15A,第一下彈簧21設有對應第一金屬連接部的第一焊接孔212A和第一焊接孔212B,第一金屬連接部14A與第一焊接孔212A通過雷射焊接方式焊接固定,第一金屬連接部15A與第一焊接孔212B對應焊接固定。
基座1上設有第二金屬連接部16A和第二金屬連接部17A,第二下彈簧22設有第二焊接孔222A和第二焊接孔222B,第二金屬連接部16A與第二焊接孔222A通過雷射焊接方式焊接固定,第二金屬連接部17A與第二焊接孔222B焊接固定。從而形成電路的導通,通過基座上的金屬端子與外界連通導電,進而使得上述的第一金屬連接部和第二金屬連接部導電。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創造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