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乘客座位的製作方法
2023-12-07 07:34:56
專利名稱:飛機乘客座位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飛機乘客座位,特別但不唯一地涉及一種可轉換為大 體平坦床的飛機睡覺座位。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飛機睡覺座位的示例在申請人的專利公開WO 96/8537和 WO00/21831中公開,其實施例分別包括當前的英國航空第一和倶樂部世 界座位。這些座位都能轉換為平坦的水平床,並獲得很大的商業成功。然 而,對於飛機乘客提供永遠更大的舒適和空間具有激烈的競爭性。
飛機用的乘客座位受到嚴格的設計約束,約束中的很多不適用於用於 其他交通工具類型的座位。 一個問題是需要滿足用於飛機乘客座位的相關 的安全標準,例如16g測試,該測試需要座位在起飛/著落位置承受16g 的減速。另一個問題是需要將座位的重量最小化,這是由於在飛機上載運 額外的重量增大了燃料消耗且因此增大了金錢和環境成本。因此,座位必 須很牢固且很輕。
另一個問題關於空間的使用。任何給定的飛機具有用於乘客乘坐的最 大面積,該面積必須是空間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是可能的從而將每個乘客可 用的乘坐面積和腿空間最大化,同時允許從座位不受阻礙的出去。由於成 本的原因還很重要的是在可用的面積中安裝儘量多的乘客座位。
另一個問題關於座位的舒適水平。飛機乘客座位可以用於白天飛行和 夜晚飛行,在白天飛行中乘客想要工作、吃飯和/或放鬆,在夜晚飛行期間 乘客想要睡覺。優選地,飛機乘客座位應該能夠對於所有這些活動採用舒 服的位置,然而還能夠滿足在起飛/著陸位置的相關的安全標準。
另一個問題關於飛機乘客的心理和/或社會需求,飛機乘客可能在工 作、吃飯或睡覺時期望隱私,或者可能希望與旅行的同伴進行互動。還存在著由於美學和/或心理的原因不希望的一些布置;例如,優選地是作為機 構的部件對於乘客不可見。
專利公布EP-A-1 116 654 (BE航空)公開了一種飛機乘客睡覺座位, 該飛機乘客睡覺座位可以採用完全直立、半後靠或休閒和完全躺下或睡覺 位置。座位包括用作腳或腿支撐的矮凳,並具有頂軟墊和樞轉擱腿板的軟墊。
專利公布US 2,583,223 (Mayer)公開了一種用於乘客交通工具的腳和 腿的放置,具有向後傾斜的腳放置位置和抬高的向前傾斜的腿放置位置。
專利公布WO 98/36967 (新加坡航空)公開了一種具有扶手的飛機乘 客座位,在座位向後靠時扶手下降,從而在完全躺下的位置與座位位置齊 平,由此增大了乘客可用的寬度。
專利公布號US 6,692,069 (Beroth等)公開了一種飛機乘客睡覺座位, 其中在座位向後靠時,扶手向前樞轉,從而在完全躺下的位置與座位底部 對齊,由此增大了乘客可用的寬度。然而,這種布置不能允許睡覺表面為 水平。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飛機乘客座位布置,該布置包括 具有座墊和座位靠背的主座位和與所述主座位相對定位且與主座位分離
的次表面,所述乘客座位布置能夠採用座位靠背大體豎直的第一大體直立 構造、座位在水平和豎直之間後靠的第二半後靠構造和座位靠背和座墊大 體水平的第三完全躺下構造,其中在第二構造中所述次表面向上成角度, 以支撐乘客的下腿,且在第三構造中,所述次表面大體是水平的且與座墊 和座位靠背一起提供了大體平坦連續的睡覺表面。
該座位布置的一個優點在於能夠提供適於直立坐下、後靠和睡覺的構 造。因此,該座位布置在白天或夜晚飛行時可以提供長時間的舒適。在第 二半後靠位置,乘客的下腿可以被完全支撐,因此不需要腳凳提供了舒適 的後靠位置。另一個優點在於,這些構造可以只通過三個支撐表面(座位 靠背、座墊和次表面)來提供,允許了用於將支撐表面移動到不同構造的 簡單機構。優選地,在第一構造中,次表面大體是水平的且相對於第三構造同時 朝著主座位向下和水平地移置,從而提供腳凳。該布置的一個優點在於次 表面能夠在第二和第三構造中用作擱腿板且同時在第一構造中用作腳凳。
優選地,次表面可樞轉到大體豎直安置位置。該布置的一個優點在於, 次表面可以為離開主座位的乘客提供最小的阻礙。該次表面可以向上樞轉 到大體豎直位置,由於這允許了相當長的次表面和用於次表面的相對短的 機構,因此這是有好處的。有利地,次表面可以被安置抵靠外殼,例如另 一乘客的座位布置的外殼。次座位的機構的部分可以容納在該外殼中。
次表面被認為具有獨立地創造性,因此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 了一種用於飛機乘客座位的腳凳/擱腿板,該腳凳/擱腿板具有支撐表面和 用於將支撐表面固定在第一大體水平位置和與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呈實 際角度的第二位置,用於支撐坐在位於半後靠位置的座位中的乘客的下 腿,其中該機構被布置為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旋轉和平移支撐表面。該 機構可以包括樞軸和用於平移該樞軸的裝置,支撐表面可圍繞著該樞軸旋 轉。優選地,平移裝置被布置為將樞軸平移一個豎直分量,且更優選地在 大體位於水平和豎直方向之間的中間的角度的方向平移樞軸。
優選地,該機構還能夠將支撐表面固定在從第一位置在水平方向移置 的第三大體水平位置。優選地,該第三位置還從第一位置在水平方向移置。 該布置的一個優點在於支撐表面可以同時在半後靠和睡覺位置都能用作 乘客的擱腿板,而在直立坐下位置還用作乘客的腳凳。
優選地,該機構可操作以將支撐表面移動到大體豎直安置位置。該布 置的一個優點在於支撐表面然後提供了對於乘客的最小阻礙。
優選地,該機構被布置為固定支撐表面,從而如果將大於預定臨界值 的力或扭矩向下施加到支撐表面,支撐表面能夠向下移動,並且支撐表面 然後能夠返回到其固定的位置;換言之,該機構讓路但是不被損害。該布 置的一個優點在於,當移動腳部或坐上時,支撐表面至少部分地移動出乘 客的通路。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飛機乘客座位,該座位包括座位 靠背、座墊和框架,該座位可定位在直立構造、座位靠背相對於直立構造 向後靠的後靠構造和座位靠背和座墊形成大體平坦且連續表面的大體平
10坦構造中的每種,其中座位靠背被導向,從而在座位靠背相對於框架向前 移動時後靠,座位靠背通過在座位靠背和座墊之間的樞轉連接連接至座 墊;並且通過扭矩傳遞機構,在座位靠背時用於控制座位靠背和座墊之間 的夾角。座位靠背和/或座墊可以至少部分地通過與框架接合來導向,例如 通過沿著軌道導向的銷。扭矩傳遞機構可以包括與框架分離且可相對於框 架移動的凸輪機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飛機乘客座位,該座位包括座位 靠背和座墊,該座位可定位在直立構造和其中座位靠背和座墊形成大體平 坦且連續表面的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該座位具有可縮回扶手,該扶手 具有其中在直立構造中可縮回扶手突出座墊的抬高位置和其中在大體平 坦構造中扶手的至少部分定位在座位靠背上面或座位靠背緊上方的下降 位置。
根據本方面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飛機乘客座位,該座位具有將座 位與相鄰飛機乘客座位分離的外殼,該外殼包括遮擋屏,該遮擋屏被布置 為響應於電信號自動地縮回。該遮擋屏可以鎖定在部署位置,且閂件響應 於電信號鬆開。遮擋屏可以通過電閂件來鎖定,且電信號可以包括到電閂 件的電源的減小或去除。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飛機乘客座位,該座位具有位於 座位和相鄰飛機乘客座位之間的遮擋屏,該遮擋屏具有與豎直觀察角相關 的透明度,從而遮擋屏在低豎直觀察角不透明但在高豎直觀察角是透明 的。
現在參考下面指出的附圖,將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l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座位布置的透視圖,位於適於大體直 立坐下的第一構造。
圖lb是位於第二構造的座位布置的透視圖,適於起飛和/或著落。
圖lc是位於第三構造的座位布置的透視圖,適於休息。
圖ld是位於第四構造的座位布置的透視圖,適於睡覺。
圖2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座位布置的示意側視圖,位於適於大
ii體直立坐下的第一構造。
圖2b是位於第二構造的座位布置的示意側視圖,適於起飛和/或著落。 圖2C是位於第三構造的座位布置的示意側視圖,適於休息。
圖2d是位於第四構造的座位布置的示意側視圖,適於睡覺。 圖3a是座位布置的主座位的側向橫截面視圖,示出了扶手位於抬高位 置的構造。
圖3b是示出了扶手位於下降位置的構造的對應的側向橫截面視圖。
圖4是用於主座位的後靠機構的側視圖。
圖4a示出了位於第一構造的圖4中的後靠機構的細節。
圖4b示出了位於第二構造的圖4中的後靠機構的細節。
圖4c示出了位於第三構造的圖4中的後靠機構的細節。
圖4d示出了位於第四構造的圖4中的後靠機構的細節。
圖5是後靠機構的透視圖。
圖6a是位於第一構造的後靠機構的細節圖。
圖6b是位於第二構造的後靠機構的細節圖。
圖6c是位於第三構造的後靠機構的細節圖。
圖6d是位於第四構造的後靠機構的細節圖。
圖7a是位於抬高位置的扶手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細節圖。
圖7b是位於下降位置的扶手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細節圖。
圖7c是扶手機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細節圖。
圖7d是第二實施例中扶手支撐體的下表面的閉合視圖。
圖7e是扶手機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細節圖,位於抬高位置。
圖7f是扶手機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細節圖,位於下降位置。
圖7g是扶手機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細節圖,使扶手提高高出下降位置。
圖8是第二支撐體的支撐機構的透視圖。
圖9是支撐機構的細節透視圖。
圖IO是支撐機構中的齒輪齒條的細節透視圖。
圖11是位於向前相鄰座位的外殼中的支撐機構的安裝的透視圖。
圖12是位於飛機的機艙中的座位布局的平面圖。
圖12a示出了在圖12的布局中的相對面對的成對座位。圖13a和13b分別示出了位於抬高和下降構造中的隱私遮擋屏風。 圖M是示出了豎直觀察視角上的隱私遮擋屏風的透明的相關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部分,"水平"和"豎直"是參考飛機的乘客座位區域的地面限定 的。如本領域所熟知的,相對於重力水平的地面角度是通過飛機的斜度來 確定的,該斜度在起飛和著陸期間大約為15° ,且在水平飛行時大約為 3°。在說明獨立的座位時,"向前"和"向後"是參考乘客坐下時所面向的 方向來限定。
圖la至ld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座位布置為不同構造的相同的 透視圖,圖2a至2d示出了在對應的構造中處於示意側向視圖的布置。座 位布置包括主座位1和與主座位1相對的次支撐2。主座位1的支撐表面 包括座位靠背3和座墊4,而次支撐2的支撐表面包括腳凳/擱腿板5。左 和右扶手8a、 8b被布置在座墊4的任意一側上。
座位靠背3和座墊4通過座位後靠機構在直立、起飛/著陸、躺下和水 平構造之間可一起移動,下面將說明該機構的實施例。在水平和躺下構造 中,在座位後靠機構的控制下,座位後靠扶手8a、 8b從抬高的位置下降 到下落的位置。
座位後靠機構至少部分地容納在外殼6中,從而不會對乘客造成困陷 的危險,且優選地在正常的使用狀態下對乘客不可見。在每種構造中,座 位靠背3大體被保持在外殼6中,從而座位靠背3不會闖入留給其他乘客 的空間,並且也不會產生困陷危險。外殼6部分地包圍乘客,這提供了一 定程度的隱私。可縮回的隱私遮擋屏50被定位在外殼6的側壁中,將該 座位與相鄰的座位分開。儲物抽屜23被設置在外殼6中,定位在地面水 平上。
在該實施例中,次支撐2被構造與主座位1獨立,並未連接到座位後 靠機構。次支撐2能夠在不同的構造中被手動固定,如下面說明的。
在圖la和2a中示出的第一構造中,座位靠背3處於其最直立的位置, 且座墊4處於其最向後的位置。扶手8a、 8b處於抬高的位置。腳凳/擱腿 板5處於低的水平位置,在該構造中起到腳凳的作用。該第一構造適於直立坐下,例如在乘客工作或吃東西時。座墊4與水平呈大約10°,而座位
後背3與豎直呈大約15-20° 。
在如lb和2b中示出的第二構造中,座位靠背3更向後靠,並且座墊 4向前移動並且相對於其在第一構造中的位置更加傾斜。座位後背3的後 靠角度與豎直呈大約25-30° ,而座墊4的傾斜角度相對於水平呈大約 15-20° 。該構造的一個優點在於在起飛期間避免將乘客從主座位1中翻倒 出來,這裡主座位l面向飛機的後方。在第二構造中,主座位l滿足起飛 和著陸所需的安全標準,例如16g的測試。
在圖Ic和2c中示出的第三構造中,座位靠背3向後靠與豎直呈大的 角度,例如40-70° ,並且座墊4相對於其在第二構造中的位置向前移動。 再次,座位靠背3的後靠角度和座墊4對應的向前移動可以在乘客的控制 下改變,以提供期望的後靠角度。座墊4與水平所呈的角度大體維持恆定, 大約為17° 。扶手8a、 8b落入下降的位置。第三構造適於休息和/或飛行 中的娛樂。腳凳/擱腿板5可以被構造為如示出的呈角度的位置,在向後的 方向向上傾斜與水平呈15。,從而支撐乘客的下腿。通過這種方式,乘客 在後靠坐的位置被支撐,將重量跨過座位靠背3、座墊4和腳凳/擱腿板5 分配。該構造對應於休息者採用不受重環境的位置,並非常舒適。另外, 習慣躺著睡覺的乘客可以發現該構造適於睡覺。由於座位後背3、座墊4 和腳凳/擱腿板5的Z形構造,在第三構造中可以支撐的總長度比在第四 平坦和水平構造中支撐的總長度更長,從而特別高的乘客還可以第三構造 適於睡覺。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在第三構造中支撐的總長度為198cm(78 英寸),而第四構造中支撐的總長度為193cm (72英寸)。
在圖ld和2d中示出的第四構造中,座位靠背3和座墊4大體水平且 形成了大體連續、平坦的表面。扶手8a、 8b下降,且與座位靠背3相鄰 著的放置。腳凳/擱腿板5可以被構造為如示出的高水平位置,相對於第二 構造抬高且向前移動。在該位置,腳凳/擱腿板5與座位靠背3和座墊4 形成了大體平坦連續的表面。第四構造適於睡覺,且優選地提供了允許乘 客側睡、仰睡或俯睡的足夠的寬度。
扶手
14扶手8a、 8b的構造增大了當在第一和第二構造中坐下及在第三和第四 構造中休息時對於乘客可用的寬度。在抬高位置的扶手8a、 8b的構造在 圖3a中的側向橫截面中示出。扶手8a、 8b被支撐在從外殼6突出的相對 薄的、長的可移動的扶手支撐體9a、 9b上。扶手8a、 8b的至少內邊沿向 內突起,從而懸於座墊4之上。該布置提供了位於扶手8a、 8b下方的比 扶手8a、 8b之間的距離D大的用於乘客臀部的寬度Wl。
在下降位置的扶手8a、 8b的構造在圖3b中的側向橫截面中示出。扶 手支撐體9a、 9b己縮回外殼6中,並且扶手8a、 8b部分地放置在座位靠 背3上或位於座位靠背正上方。當乘客休息時,扶手8a、 8b的上表面不 與座位靠背3的上表面共面,然而但足夠相鄰以允許乘客身體的部分(例 如肘或肩)舒適地放置在扶手8a、 8b上。因此,扶手8a、 8b的寬度形成 了睡覺面的可用寬度W2的部分。在具體的實施例中,其中座位靠背3和 座墊4的寬度W3為53cm (21英寸),在乘客的肩位置處的睡覺面的寬度 W2為66cm (26英寸)。
主座位機構
如上所述,在座位靠背3和座墊4從第一構造到第二構造時,用於後 靠主座位1的機構需要將座位靠背3和座墊4移動過複雜的路線。具體而 言,座墊4需要從位於第一構造中的稍微向後傾斜的位置(即,使向前端 比向後端高),移動到位於第二和第三構造中的更加向後傾斜的位置,移 動到第四構造中的水平位置。換言之,在座位靠背3向後靠時,座墊4首 先增大然後減小其斜度。在座位靠背3向後靠時,座位靠背3的頂部大體 豎直地向下移動,而座位靠背3的底部向前移動並保持與座墊4的向後端 相鄰。這些要求必須滿足具有最小可能的重量和足夠的強度,以通過相關 的安全標準。現在參考圖4、 4a和5,公開了適於滿足這些要求的機構, 圖中分別示出了主座位1的支撐和後靠機構的蛀牙部件的側視圖和透視 圖。下框架10被布置為通過合適的固定布置固定到乘客艙的地面。固定 到下框架10的上框架11包括弓形導軌12。座位靠背3和座墊4被支撐在 載架上,該載架包括驅動軌道13、座墊支撐體14、座墊4、座位靠背3 和在座位靠背3和座墊之間包括扭矩構件15和凸輪16的聯動裝置。
15驅動軌道13在水平方向可由電機和驅動系(未示出)在水平方向往復 驅動。例如,驅動軌道13的下側可以包括由安裝在上框架11上的齒輪驅
動的齒條。座墊支撐體14安裝在驅動軌道13的向前端上,並在樞軸P0 可樞轉地連接到座墊4的向前端。
座位靠背3包括向前輥17和向後輥18,在支撐座位靠背3的同時, 該向前輥和向後輥被布置為沿著導軌12移動,由此在座位靠背後靠並且 輥17、 18沿著導軌12向前移動時,控制座位靠背3的傾斜。
座位靠背3在第一樞軸Pl可樞轉地連接到座墊4,且在與向前輥17 同軸的第二樞軸P2處和位於座墊4的向後端下方的第三樞軸P3處通過連 接大座位靠背3的扭矩構件15連接。注意,在圖4中,第三樞軸P3和扭 矩構件15和座墊4的連接部件被隱藏在驅動軌道13的後面,但是在圖4a 中用虛線示出。
扭矩構件15的旋轉受定位在位於凸輪16內的凸輪軌跡20內的銷19 控制。隨著座位靠背3在第二和第三構造之間後靠,銷19沿著凸輪軌跡 20行駛,且座墊4的傾斜大體保持不變。隨著座位靠背3靠近第四水平構 造,銷19達到凸輪軌跡20的端部,且扭矩構件15順時針旋轉,將座墊4 的向後端抬起從而座墊4呈現為水平位置。
在圖6a至6d中示出的實施例中,座位靠背3包括支撐輥21,隨著座 位靠背3靠近水平構造,該支撐輥進入位於上框架11中的開口端的支撐 軌跡22中,從而為座位靠背3在水平位置提供額外的支撐。注意,圖6a 至6d中,機構的一些部件未被示出,從而能夠看到下面的機構。
還示出了用於相鄰座位的抽屜23,該抽屜安裝在後靠機構的下方。從 圖4中清楚的是,後靠機構中沒有部件在上框架11下方延伸。因此,抽 屜23不會阻礙座墊4或後靠機構,並且當座位向後靠時,可以被拉出。
扶手機構——第一實施例
圖7a和7b分別示出了位於抬高位置和下降位置的扶手機構的第一實 施例。在抬高位置,扶手支撐體9a、 9b的下表面停在銷30上,該銷可沿 著位於上框架ll中的大體豎直的弓形軌道31往復移動,且由第一聯動裝 置連接到定位在扶手支撐體9a、9b前的上框架ll上的固定的第一樞軸33,並由第二聯動裝置34連接到位於上框架11內的大體水平弓形軌道36往 復移動的第二樞軸35。隨著第二樞軸35沿著水平弓形軌道36從圖7a中 示出的位置向前移動至圖7b中示出的位置,由於第一和第二聯動裝置32、 34順時針旋轉,銷30沿著大體豎直的弓形軌道31下落,且跟隨銷30, 扶手支撐體9a、 9b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直到扶手支撐體9a、 9b停到擋 塊37上。扶手支撐體9a、 9b的下表面包括凹陷部,從而在下降位置銷30 不會接觸下表面。
第二樞軸35優選地被連接以與主座位後靠機構一起移動,從而在主座 位1後靠時,第二樞35軸向前移動。第二樞軸可以接合主座位後靠機構, 或者可以被偏置從而鄰靠座位後靠機構的部分。如上所述,在主座位l移 動到第三構造時,這具有下降扶手8a、 8b的效果。扶手機構的優點在於 扶手8a、 8b不是被驅動進下降位置,而是由於銷30下落而下落。因此, 困陷在扶手8a、 8b下方的任何物體在它們會下落時只承受扶手8a、 8b和 扶手支撐體9a、 9b的重力,而不承受扶手機構的驅動力。通過手動抬高 相關的扶手8a、 8b,不需要向扶手機構施加力,物體能夠容易地鬆開。換 言之,扶手支撐體9a、 9b由扶手機構偏壓而不是由其接合。該偏壓可以 完全是由於扶手支撐體9a、 9b和扶手8a、 8b的重力,或者可以是通過諸 如彈簧的偏壓裝置來增大。
扶手機構——第二實施例
圖7c和7d中示出了扶手機構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相似的 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數字表示。在本實施例中,不存在第一聯動裝置32,並 且扶手機構具有單個聯動裝置34,該聯動裝置的下端包括樞軸35,該樞 軸可沿著位於上框架11中的大體水平的弓形軌道36往復移動。單個聯動 裝置34的上端包括銷30,該銷可沿著大體豎直的弓形軌道31移動。
隨著座位被移動到直立位置,固定到驅動軌道13的提升器葉片38鄰 接樞軸35,並且沿著大體水平的弓形軌道36向後推動樞軸,從而銷30 在大體豎直的弓形軌道31中上升並將扶手支撐體9a、 9b的下表面推入抬 高位置。由於座位向後靠,樞軸35偏壓提升器葉片38並與提升器葉片38 一起向前移動,從而扶手移動到下降的位置。該偏壓可以是重力作用(由
17於扶手機構的重量)或者可以通過彈簧或其他的偏壓裝置來實現。
在第二實施例中,扶手支撐體9a、 9b的下表面具有凹入的形式,如圖 7d中示出的。當扶手處於抬高的位置時,鉤形部39接合銷30。由於銷30 在大體豎直(但是稍微向前傾斜)的弓形軌道31中向後和向前移動,銷 移動脫離與鉤狀部39的接合。因此,在初始下降階段,扶手由扶手機構 驅動。這具有防止扶手支撐體9a、 9b卡在抬高位置的優點。然而,在最 終的下降階段,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扶手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因此避免 將物體困陷在扶手下方。
扶手機構——第一實施例
圖7e和7f分別示出了位於抬高和下降位置的扶手機構的第三實施例。 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相似的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數字表示,並且除非必要 將不再重複它們的說明。
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第三實施例的扶手機構包括第一和第二聯動裝置 32、 34,而不是第二實施例中的單個聯動裝置34。第一和第二聯動裝置 32、 34被偏壓向倒下位置,如圖7f中示出,由此扶手支撐體9b被偏壓進 下降位置。在該示例中,該偏壓是通過分別連接在上框架11和第一和第 二聯動裝置32、 34之間彈簧32'、 34'施加。
扶手機構通過與第二實施例中的提升器葉片38相似的提升器葉片38 (未示出)從下降位置移動到抬高位置,該提升器葉片鄰接第二樞軸35, 並沿著水平弓形軌道36移動,由此抬高銷30和扶手支撐體9b。
與第一實施例中不同,銷30被包圍在位於扶手支撐體9b的端部的長 軌道或狹槽39,中。與第二實施例中的鉤形部39相似,隨著銷30在大體 豎直弓形軌道31中上下移動,狹槽39'允許銷30水平地往復移動。然而, 當扶手機構位於其下降位置時,狹槽39,不允許扶手支撐體9b遠離銷30 提升。反而,如圖7g中示出,提升扶手9b致使扶手機構抵抗著偏壓移動 出圖7f的倒下構造。第二樞軸35沿著水平弓形軌道36移動,脫離與提升 器葉片38的鄰接。
通過這種方式,扶手8b能夠被提起,以釋放困陷在下方的物體。由於 扶手機構偏壓著座位後靠機構,而不是由其接合,因此困陷力僅僅是由扶手機構的偏壓和扶手的重量引起,而不是由於座位後靠機構的力引起。 次支撐機構
次支撐2需要採用下面的位置
i) 豎直地安置,當離開主座位l或在起飛或著落期間,以最小化對於 乘客的阻礙;
ii) 低水平,向後定位從而當主座位位於第一構造時用作腳凳;
iii) 向上成角度,使端部朝著主座位抬高,從而當主座位1位於第三 構造時用作擱腿板;和
iv) 高水平,向前定位從而在第四構造中與主座位l對齊的形成平坦、 水平床的部分。
圖8至10中示出了用於實現這些不同位置的機構。如圖8中示出的, 腳凳/擱腿板5被安裝在布置為沿著軌道41滑動的支撐體40上,該軌道在 大體偏離水平和豎直的角度處傾斜,從而在腳凳/擱腿板沿著軌道41向上 移動時腳凳/擱腿板向前移動。傾斜的角度可以與豎直呈20-40°的範圍, 優選與豎直呈大約30。。支撐體40接合平行於軌道41延伸的齒條43。 腳凳/擱腿板5通過鎖定樞軸44可樞轉地安裝在支撐體40上,該鎖定樞軸 允許腳凳/擱腿板支撐在水平和向下傾斜的位置,並向上樞轉到豎直裝載的 位置。支撐體40和齒條43的接合以及鎖定樞軸44通過拉動定位在腳凳/ 擱腿板5中的把手中的手柄45來鬆開。
圖9更具體地示出了支撐體40,去除了腳凳/擱腿板5。手柄45 (圖9 中未示出)連接到安裝在位於樞轉連接器47中的釋放構件46,腳凳/擱腿 板5連接到該釋放構件46。釋放構件46連接到可縮回地定位在槽49中的 銷48,從而將樞轉連接器47固定到傾斜位置。當拉動手柄45時,釋放元 件46將銷48提升脫離槽49,並允許樞轉連接器47樞轉到水平位置。
當施加比預定的臨界值大的扭矩時,鎖定樞軸44優選地被布置為未鎖 定,該臨界值被選擇為當被乘客站立或坐上時使腳凳/擱腿板5向下樞轉, 但是當分別用作腳凳和擱腿板時,將支撐乘客的腳或腿。這通過一對向內 偏置的墊圈50來實現,該墊圈位於鎖定樞軸44的任意一端,該鎖定樞軸 可鬆開地接合樞轉連接器47的外面部分且防止其在水平位置下方樞轉。當將足夠大的力施加到鎖定樞軸44時,墊圈50的向內偏壓被克服,並且 它們向外移動,脫離樞轉連接器47並允許其向下樞轉。當樞轉連接器47 返回到其水平位置時,墊圈50被偏壓回接合,並再次阻止樞轉連接器在 水平位置下方樞轉。
圖10詳細示出了用於接合在齒條43上的支撐體40的機構。齒輪42 沿著齒條43移動,並包括通過聯動裝置(未示出)連接到釋放構件46的 離合器51,從而當拉動手柄45時,離合器51脫離並且支撐體40可以沿 著軌道41向上或向下移動到期望的位置。當釋放手柄45時,離合器阻止 齒輪42旋轉,並且支撐體40被固定到齒條43上的工作位置。腳凳/擱腿 板5的重量由扭轉彈簧52來平衡,該扭轉彈簧將扭矩施加到齒條42。如 圖11中示出的,次支撐機構可以被容納在緊靠向前乘客座位的外殼6中, 從而機構對於乘客不可見並且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在沒有向前乘客座位 的情況下,次支撐機構可以容納在隔間壁中或不連續的外殼中。
乘客座位布局
圖12示出了乘客座位布局的示例,該布局包括十二個乘客座位布置, 每個包括以相對面對成對布置的主座位1和次支撐2,如圖12a中詳細示 出的。在每對中,在飛機中, 一個座位平行於縱向成對座位軸線Ap大體 面向前,且另一個平行於縱向成對座位軸線Ap大體面向後,該縱向成對 座位軸線Ap與過道AA的縱向軸線呈微小角度,例如2° 。每對座位的縱 向軸線As大體平行於成對座位縱向軸線Ap。對於腰部給定的最小寬度, 該微小角度對於每個主座位1允許了更大的腰部和肩部寬度。外扶手8a 大體平行於過道軸線AA延伸。
隱私遮擋屏
如從圖11中觀察到的,隱私遮擋屏(屏幕)50設置在成對座位的每 個座位之間。隱私遮擋屏50可以被抬高,如圖la至ld中示出,以在成 對座位的不同座位內的乘客之間提供隱私,或者縮回,以允許乘客之間互 動。如圖13a和13b中示出,隱私遮擋屏50包括多個可在框架52中豎直 滑動的條板51a-51d。每個條板或者直接或者通過容納在框架52中的連接部接合相鄰的條板,從而提升頂條板51a會將所有的條板51a-51d提升到
抬高位置。
如圖13c中示出,頂條板51a通過以電磁鐵53的形式的電操作的閂件 固定在其抬高位置。隱私遮擋屏50可以通過利用足夠的力向下推動頂石 板51a以克服電磁鐵53的磁力來手動釋放。電磁鐵53通過電源供電至座 位。在緊急情況:下,至每個座位的電源可以即時斷開,從而隱私遮擋屏在 重力的作用下自動地縮回其縮回位置。這允許乘客到達從機艙頂部自動掉 下的氧氣罩。由於機艙頂部可能不位於一些座位的正上方,允許乘客在緊 急情況下越過隱私遮擋屏50抵達是有好處的。
隱私遮擋屏50可以包括定位在框架內或與框架相鄰定位的開關,該開 關局部地斷開到電磁鐵53的電力,並允許隱私遮擋屏50在不施加向下力 的情況下下落,還允許測驗允許隱私遮擋屏50自動下降。該開關可以定 位在由艙內工作人員容易地促動的地方。
條板51優選地是由半透明材料製造,從而從機艙窗口進入的自然光可 以穿過隱私遮擋屏50。更優選地,如圖14中示出的,當在相對於水平面 呈a-P角度的預定範圍處觀察時,條板51是透明的,否則是半透明或不 透明。a和3角被選定為當隱私遮擋屏50被抬起時能使機艙工作人員CC 的成員能夠向下透過隱私遮擋屏50觀察,以確定乘客安全帶是否正確係 住,但是當都坐下時,相鄰的乘客P1、 P2不能夠彼此看到。因此,該材 料可以具有大約IO。至70°的豎直透明角度範圍,優選為25°至55° 。 優選地,透明性與水平觀察角度基本無關,但是在可選的實施例中,當在 高水平角度時,例如在50°或更大,遮擋屏50可以半透明。在一個實施 例中,石板51是覆蓋有方向性透明材料膜的透明塑料,例如當前由 S讓itomo化學有限公司銷售的品牌名為LnsmityTM的產品。
可選實施例
上面實施例示出但是不限制本發明。在閱讀上面說明時,技術人員閱 讀者可以進行的可替換實施例也可以落在本發明的範圍內。
2權利要求
1.一種飛機乘客座位,包括具有座位靠背(3)和座墊(4)的主座位(1),和相對所述主座位(1)定位或可定位的次支撐表面(5),所述乘客座位能夠採用直立構造、後靠構造和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從而a.在所述後靠構造中,所述主座位(1)相對於所述直立構造向後靠,並且所述次支撐表面(5)向上朝著所述主座位(1)成角度,從而支撐坐在所述主座位(1)中的乘客的下腿;和b.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大體是水平的,且所述座位靠背(3)、座墊(4)和次支撐表面(5)形成大體平且連續的表面;其中在所述後靠構造和大體平坦構造之間所述次支撐表面(5)可旋轉且可平移。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位,其中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所述座 位提供了大體包括座位靠背(3)、座墊(4)和所述次支撐表面(5)的乘 客用的睡覺表面。
3. —種飛機乘客座位,包括具有座位靠背(3)和座墊(4)的主座位 (1),和相對所述主座位(1)定位或可定位的次大體水平支撐表面(5),所述乘客座位能夠採用直立構造、後靠構造和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從而a. 在所述後靠構造中,所述主座位(1)相對於所述直立構造向後靠, 並且所述次支撐表面(5)向上朝著所述主座位(1)成角度,從而支撐坐 在所述主座位(1)中的乘客的下腿;和b. 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大體是水平的,且 所述座位提供了主要包括所述座位靠背(3)、所述座墊(4)和所述次支 撐表面(5)的大體平坦且連續的睡覺表面。
4.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 可圍繞著軸(44)旋轉,該軸(44)可在與水平和豎直偏移的方向平動。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方向與所述豎直偏離20。至 40°範圍的角度。
6.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在所述後靠構造和大 體平坦構造之間所述次支撐表面(5)在豎直方向平移。
7.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從所述後靠構造至所 述大體平坦構造所述次支撐表面(5)抬高。
8.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在所述後靠和大體平 坦構造之間所述次支撐表面(5)在水平方向平移。
9.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從所述後靠構造到所 述大體平坦構造所述次支撐表面(5)遠離所述主座位(1)平移。
10.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 能夠採用比所述大體平坦構造的低的大體水平構造。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座位,其中在所述低位置的所述次支撐表 面(5)相對於所述大體平坦構造朝著所述主座位(1)移動,從而為坐在 位於所述直立構造的所述主座位(1)中的乘客用作腳凳。1
12.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 能夠採用大體豎直位置。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可向上 旋轉到所述大體豎直位置。
14.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的任一項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 包括單個大體平面的支撐表面。
15. —種飛機乘客座位,包括具有座位靠背(3)和座墊(4)的主座 位(1),和相對所述主座位(1)定位或可定位的次支撐表面(5),所述 乘客座位能夠採用直立構造、後靠構造和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從而a. 在所述後靠構造中,所述主座位(1)相對於所述直立構造向後靠, 並且所述次支撐表面(5)向上朝著所述主座位(1)成角度,從而支撐坐 在所述主座位(1)中的乘客的下腿;和b. 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大體是水平的,且 所述座位靠背(3)、座墊(4)和次支撐表面(5)形成大體平坦且連續的 表面;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可向上旋轉,從而固定在大體豎直收起的位置。
16. —種用於飛機乘客座位的腳凳/擱腿板(2),包括用於支撐乘客的 腳或腿的支撐表面(5),和用於在每個大體水平位置和傾斜位置定位所述支撐表面(5)的可調節支撐體,從而所述支撐表面(5)能同時在所述大體水平位置和傾斜位置之間旋轉和平動。
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述支撐體可調節 以在水平方向平移所述支撐表面(5)。
18. 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述支撐體 可調節以在豎直方向平移所述支撐表面(5)。
19.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述支撐體可調節 以將所述支撐表面(5)定位在第二大體水平位置,該第二大體水平位置 從所述大體水平位置在豎直方向移位。
20. 根據權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體可調節,以將所述支撐表面(5)定位到大體豎直位置。
21.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體可調節,以將所述支撐表面(5)向上旋轉到所述大體豎直位置。
22.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表面(5)可圍繞著軸(44)旋轉,該軸能夠在大體偏離所述水平 和所述豎直的方向平移。
23. 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述方向與所述豎 直偏離20°至40°的角度範圍。
24.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體包括傾斜軌道(41),所述支撐表面(5)可沿著該傾斜軌道移動。
25. 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述支撐體可沿著 所述軌道(41)大體連續地調節。
26.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體包括樞軸(45),該樞軸能夠在每個所述水平和傾斜位置支撐所 述支撐表面(5)。
27.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當 承受大於預定負載時,所述支撐體被布置為釋放所述支撐表面(5),從而 所述支撐表面(5)能夠隨後返回到所述位置中的任何一個。
28. 根據權利要求16至27中任一項所述的腳凳/擱腿板(2),其中所 述支撐表面(5)包括單個大體平面的支撐表面。
29. —種飛機乘客座位(1 ),包括座位靠背(3)、座墊(4)和框架(11), 所述座位(1)可定位在直立構造、所述座位靠背(3)相對於所述直立構 造向後靠的後靠構造和所述座位靠背(3)和座墊(4)形成大體平坦且連 續表面的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中,其中在所述座位靠背(3)相對於所 述框架(11)向前移動時,所述座位靠背(3)被導向以向後靠,所述座 位靠背(3)通過下面結構連接至所述座墊(4):a. 位於所述座位靠背(3)和所述座墊(4)之間的樞軸連接(Pl);和b. 用於控制在所述座位靠背(4)向後靠時所述座位靠背(3)和座墊 (4)之間的夾角的機構(15、 16、 19、 20)。
30. 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機構包括凸輪機構(15、 16、 19、 20)。
31. 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凸輪機構包括扭矩構件 (15),該扭矩構件可樞轉地同時連接到在空間上與所述樞轉連接(Pl)分開的各個第二和第三樞轉連接(P2、 P3),所述扭矩構件(15)具有用 於控制所述扭矩構件(15)相對於所述座位靠背(3)和所述座墊(4)的 夾角的凸輪布置。
32. 根據權利要求29至31中任一項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座墊 (4)可樞轉地連接到載架(13、 14),該載架可相對於所述框架(11)在大體水平方向往復移動。
33. 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座位,包括用於驅動所述載架(13、 14)相對於所述框架(11)在大體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裝置。
34. 根據權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載架(13、 14)由 所述框架(10、 11)來支撐。
35. —種飛機乘客座位(1),包括座位靠背(3)和座墊(4),所述座 位(1)可定位在直立構造和所述座墊(4)形成大體平坦且連續的表面的 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中,所述座位(1)具有可縮回的扶手(8a、 8b),該扶手具有抬高位置和下降位置,在所述抬高位置,所述可縮回的扶手(8a、 8b)懸掛所述座墊(4)在所述直立構造中,在所述下降位置,所 述扶手(8a、 8b)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定位在所述座位靠背(3)上或 定位在所述座位靠背上方。
36. 根據權利要求35所述的座位(1),其中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 所述扶手(8a、 8b)的上表面定位在所述座位靠背(3)的上表面的上方。
37. 根據權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座位(1),其中當所述座位(1)處 於大體平坦構造中時,所述扶手(8a、 8b)被布置為採用下降位置。
38. —種飛機乘客座位(1),通過後靠機構可從直立構造後靠至後靠 構造,所述座位(1)具有連接至所述後靠機構的可縮回扶手(8a、 8b) 從而當所述座位(1)處於直立構造位置時採用抬高位置且當所述座位(1) 處於大體平坦構造時採用下降位置,其中所述扶手(8a、 8b)可與所述後 靠機構無關地移出其下降位置。
39. 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座位(1),其中在所述扶手(8a、 8b)和 所述後靠機構之間的所述連接通過偏置鄰接來實現,所述扶手(8a、 8b) 能夠抵抗所述偏置移出其下降位置。
40. 根據權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扶手(8a、 8b) 被支撐在構件(30)上,該構件被布置為隨著座位(1)後靠而向下移動, 從而所述扶手(8a、 8b)能夠遠離所述構件(30)向上提升,脫離所述下 降位置。
41. 根據權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構件(30)通 過連杆構件(34)連接至樞軸(35),該樞軸在大體水平方向從當所述座 位(1)位於所述直立構造時支撐所述構件(30)的位置移動到當所述座 位(1)移動到所述大體平坦構造時從所述構件(30)大體水平移動的位 置,從而所述構件(30)向下移動。
42. 根據權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座位(1),其中在所述構件向下移 動時,所述扶手(8a、 8b)被初始布置為接合所述構件(30),從而從所 述抬高位置驅動所述扶手(8a、 8b),且最終從所述構件(30)分離,從 而在所述扶手(8a、 8b)靠近所述下降位置時,所述扶手(8a、 8b)能夠 遠離所述構件(30)向上提升。
43. —種飛機乘客座位(1),具有被布置為響應於遠程信號自動地縮回的隱私遮擋屏(50)。
44. 一種飛機乘客座位(1),具有朝著縮回位置偏置的可縮回隱私遮擋屏(50),和用於將隱私遮擋屏鎖定在其部署位置的閂件(53)。
45. 根據權利要求44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閂件(53)是電動的 且被布置為當到所述閂件(53)的電源被斷開或減小時釋放所述遮擋屏(50)。
46. 根據權利要求45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遮擋屏(50)朝著所 述縮回位置偏置。
47. —種用於飛機乘客座位(1)的隱私遮擋屏(50),所述遮擋屏包 括多個大體水平條板(51a-51d),該條板可在大體豎直方向在部署位置和 縮回位置之間滑動。
48. 根據權利要求47所述的遮擋屏,其中每個所述條板直接或間接地 接合所述條板中的一個,從而通過抬高所述條板中的上面一個所述遮擋屏 可從所述縮回位置移動到所述部署位置。
49. 根據權利要求47或48所述的遮擋屏,其中通過鬆開所述條板中 的上面一個,所述遮擋屏可從所述部署位置移動到所述縮回位置。
50. —種飛機乘客座位(1),在所述座位(1)和相鄰的飛機乘客座位 (1)之間具有遮擋屏(50),所述遮擋屏具有根據豎直觀察角的透明度,從而所述遮擋屏(50)在低豎直觀察角時不透明但是在高豎直觀察角時透 明。
51. 根據權利要求47所述的座位(1),其中所述遮擋屏(50)在所述 低觀察角是半透明或不透明。
52. 根據權利要求47或51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高豎直觀察角與水 平呈20°至70°角的範圍內。
53. 根據權利要求52所述的座位,其中所述高豎直觀察角與水平呈25。 至55°角的範圍內。
全文摘要
一種飛機乘客座位,包括具有座位靠背(3)和座墊(4)的主座位(1)和定位在或可相對所述主座位(1)定位的次支撐表面(5),所述乘客座位能夠採用直立構造、後靠構造和大體平坦構造中的每種,從而在所述後靠構造中,所述主座位(1)相對於所述直立構造向後靠,並且所述次支撐表面(5)向上朝著所述主座位(1)成角度,從而支撐坐在所述主座位(1)中的乘客的下腿;和在所述大體平坦構造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大體是水平的,且所述座位靠背(3)、座墊(4)和次支撐表面(5)形成大體平坦且連續的表面;其中所述次支撐表面(5)在所述後靠和大體平坦構造之間可圍繞著旋轉,且所述軸在所述後靠和大體平坦構造之間平移。
文檔編號B60N2/44GK101516729SQ200680053228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3日
發明者丹·阿爾福特, 丹尼斯·伊薩克·沃爾德瑞普, 格雷戈裡·霍爾, 沃爾特·薩卡維奇, 約翰·朗寧古德, 阿蘭·韋斯, 阿薩·丹西·赫爾林三世, 馬丁·大拜什耳, 馬修·蘭德, 馬克·斯柯泰爾 申請人:英國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