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立體電加熱爐及立體火鍋的製作方法
2023-11-06 05:00:12 1

該發明涉及電加熱方式的火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火鍋,尤其是北方傳統的涮火鍋都是採用木炭進行加熱的,因為木炭加熱銅火鍋的優勢在於,炭火在火鍋的中心部煙道中形成立式加熱壁,加熱效果與平底鍋鍋底加熱效果相比有明顯的不同,特別是涮品效果好,參考圖1。但是,目前傳統炭火銅火鍋有一定的劣勢,主要表現在炭火存在不衛生、不安全隱患,以及鍋具不易清洗。
還有一種火鍋,採用是電磁爐或者熱電偶進行加熱,這種加熱方式,加熱部位主要集中的鍋底(鍋底是平的或尖底的),這種方式非常容易糊鍋,同時增加了食物殘渣在反覆加熱過程中存在產生致癌物質的風險。
目前,市面上所有火鍋電加熱形式都是加熱鍋具底部。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具有傳統碳火鍋加熱效果的立體模擬電火鍋是本發明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電加熱爐及立體火鍋。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立體電加熱爐,包括爐體、電加熱元件和對電加熱元件進行溫度控制的溫度控制系統/安全控制系統,其特徵在於:
所述爐體包括平板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出於所述平板部之上,其中,所述平板部為承載鍋具部位,所述凸起部內安裝有電加熱元件。
進一步地,在所述電加熱元件的外圍覆蓋一個保護罩。
進一步地,所述電加熱元件為電磁感應線圈、納米紅外線加熱圈、陶瓷加熱圈或石英發熱管中的一種。
進一步地,所述電加熱元件為圓柱狀、圓錐柱狀或者半球狀中的一種;在爐體中設置有對爐體內腔進行降溫的風道和風扇。
進一步地,在爐體內的平板部分內設置有輔助加熱元件,在爐體平板部平面上設置有開關。
進一步地,所述溫度控制系統/安全控制系統、排風系統包括控制電路板、溫度傳感器、開關和檔位、風扇和風道,其中控制電路板和溫度傳感器、風扇和風道安裝在爐體內,開關和檔位安裝在爐體表面,且電磁感應線圈、溫度傳感器、檔位和開關、風扇都與控制電路板進行電連接。
電加熱立體火鍋,其特徵在於,包括鍋體和電加熱爐,其中所述電加熱爐為立體電加熱爐,所述鍋體包括鍋底面、外側面、內環面和煙道,其中煙道下部為受熱部,所述受熱部的輪廓與所述凸起部吻合。
電加熱立體火鍋,其特徵在於,包括鍋體和電加熱爐,其中所述電加熱爐為立體電加熱爐,所述鍋體為凸底鍋,所述鍋體的底部設置有向上凸起的受熱部,所述受熱部的輪廓與所述凸起部吻合。
進一步地,在所述鍋體的涮鍋鍋腔內放置篦子,且所述篦子位於涮鍋鍋腔的中下部。
電加熱立體火鍋,其特徵在於,包括鍋體和電加熱爐,其中所述電加熱爐為立體電加熱爐,所述鍋體包括鍋底面和環狀面,其中環狀面內表面為受熱部,所述鍋底面扣合在所述凸起部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加熱速度快,熱能利用率高。降低火鍋連續加熱過程中有害人體健康成分的形成,有效防止糊鍋現象,提高火鍋涮品的食用品質及口感。自動分離火鍋使用中產生的殘渣及殘留物,避免殘留物造成的二次汙染及湯汁渾濁。拓寬火鍋功能。
立體火鍋可以涮、煮、烤三位一體,使用功能多樣化。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銅火鍋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鍋體部分的立體圖。
圖3為鍋體與電磁爐的配合方式。
圖4為本發明的剖視圖。
圖5為電磁爐的樣式之一。
圖6為電磁爐的樣式之二。
圖7為電磁爐的樣式之三。
圖8為電磁爐的樣式之四。
圖9為火鍋鍋體的示意圖。
圖10為凸底鍋與鍋體的配合。
圖11為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鍋體,11涮鍋鍋腔,12煙道,121受熱部,13鍋底面,14外側面,15內環面,2電磁爐,21平板部,22凸起部,23電磁感應線圈,24保護罩,25風道,3篦子,4調控面板,5輔助加熱電磁感應線圈,6烤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所稱的3D火鍋、立體火鍋:是指採用立體加熱模式,加熱源處在鍋具立體中心部位或周邊立面部位的火鍋器皿器具。
如圖2至圖4所示,該一種具有立體加熱結構的電火鍋,包括鍋體1、鍋蓋和電磁爐2,其中鍋體為鋼銅複合材質,與現有的銅火鍋樣式相同,且包含現有的銅火鍋樣式。
在鍋體1中形成一個下陷的環狀涮鍋鍋腔11,是涮食材的主要場合。
鍋體1的中間部位形成一個圓柱狀的煙道12,其中,煙道的存在價值在於,在火炭銅火鍋中作為煙氣出口。
參考圖4和圖9,煙道12為自下而上直徑逐漸減小的通道,且在煙道的下部為圓柱筒狀。
根據鍋體1中位置的不同,鍋體1分割為鍋底面13、外側面14、內環面15和煙道12。煙道下部為受熱部121。
電磁爐2,包括控制電路板、溫度傳感器、開關、檔位和電磁感應線圈等。
從外形上看,電磁爐2包括平板部21和凸起部22,其中平板部與鍋底接觸,用於承載鍋的自重,凸起部內為電磁感應線圈23。
凸起部22位於平板部21之上的中央位置或者中央附近,以方便和鍋體中的受熱部進行配合,形成中心加熱方式。
其中,電磁感應線圈23為圓柱狀的纏繞方式,並突出在電磁爐之上,形成一個上凸結構。
開關、檔位等安裝在調控面板4上,調控面板和溫度傳感器用於控制電磁感應線圈的工作功率與時間,控制方式同現有的電磁爐。
在電磁爐2的電磁感應線圈的外圍覆蓋一個保護罩24,該保護罩優先選擇耐高溫的石英玻璃,形狀為上凸結構,可以做成一個完整的罩子,罩住平板部和凸起部,進行防護。
在電磁爐2中設置有對電磁感應線圈進行降溫的風道25,風道採用風扇強迫散熱,其中散熱方式包括上進下出、下進下出、下進側出等風冷方式。
當然上述的電磁感應線圈也可由納米紅外線加熱圈、陶瓷加熱圈、石英發熱管替代。
在上述鍋體1的涮鍋鍋腔11內放置篦子3,用於過濾其中的雜質。
在篦子3的上方為主食才的加熱區域,在篦子下方為殘渣匯集區域。
上述的鍋體和電磁爐分體式設計,方便鍋具的清潔與清洗。
上述的電磁爐2的凸起部分的形狀除了上述的圓柱狀之外,還可以是圓錐柱狀、或者半球狀。對應的鍋體煙道下部與之接觸的受熱部121應該為圓錐筒狀、半球空腔。參考圖6-圖8。對應的電磁感應線圈形狀也應該為圓錐柱狀、或者半球狀。
上述的凸起部分與鍋體煙道接觸部位最好設有微小而合理的間隙,例如1毫米,便於鍋具的安放。
實施例二,如圖10,一種凸底火鍋,包括鍋體1、鍋蓋和電磁爐2,其中,電磁爐2中的電磁感應線圈的散熱方式為強制散熱,冷風自中間的冷風通道上揚,並作用於電磁感應線圈後自下部抽走。
鍋體為凸底鍋,所述鍋體的底部設置有向上凸起的受熱部121,受熱部為封閉的形狀。
作為使用方法上的一種突破,可以將上述的鍋體的鍋沿增高、增寬,用來烤餅,也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實施例三,如圖11所示,進一步地改進方案,在電磁爐的平板部分內也設置有輔助加熱電磁感應線圈5,通過控制系統分時控制,例如在初始階段,通過輔助加熱電磁感應線圈進行輔助加熱,可以快速的實現加熱,當鍋內的溫度達到沸騰溫度後,自動停止加熱。
當然上述的輔助加熱電磁感應線圈也可由納米紅外線加熱圈、陶瓷加熱圈、石英發熱管替代。
上述的電磁感應線圈通過緊固件或者固定件的方式進行固定。
在上述鍋體的涮鍋鍋腔內放置篦子3,用於過濾其中的雜質。
在篦子的上方為主食才的加熱區域,在篦子下方為殘渣匯集區域。
控制電路板和調控面板是電磁爐的必要部分,參考現有技術,其中調控面板用於溫度和檔位的調節,安裝在表面。
實施例四,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納米紅外線加熱圈作為電加熱元件使用,通常,納米紅外線加熱圈工作溫度在400℃左右,焦炭的燃點溫度在450℃至650℃,這時,再納米紅外線加熱圈附近放置焦炭後,焦炭發光,模擬焦炭燃燒的效果,適用於傳統火鍋的模擬。
具體結構上,將上述的保護罩更換為鐵絲網或者不鏽鋼絲網,在鐵絲網內部填充焦炭,焦炭包覆在納米紅外線加熱圈中,形成一個碳堆的樣式,通過納米紅外線加熱圈進行加熱,模擬上述過程。
具體結構參考圖12,在上述的電磁爐上配合一個烤鍋6,通過熱輻射對烤鍋的內表面進行加熱,形成電加熱形式,對烤鍋進行加熱,進而對烤鍋上的烤餅類食物進行加熱。
該烤鍋包括鍋底面13和環狀面,其中鍋底面放置在上述的電加熱爐上,其中環狀面內表面為受熱部121,可以對國內懸掛的食物、肉食進行烤制,同時,鍋底面具有接油脂的作用,防止汙染。
上述的3D火鍋加熱速度快,熱能利用率高的理論分析與對比試驗:3D火鍋加熱源的熱量傳遞是通過上面和側面,受熱體是立體吸收熱量,主要受熱面集中在側面,而普通火鍋加熱源是在鍋具底部平面傳遞及受熱。眾所周知,任何發熱源傳遞熱量都是全方位的,我們設定受熱體受熱面分上、下、周邊三面,如果上面或下面面積與周邊面積相等時,假設1個的熱源熱能將有上、下、周邊各佔1/3吸收熱能。那麼普通火鍋因為是只有一個平面接收熱量,只有吸收1/3的熱能,3D火鍋是上面和周邊接收熱量,他將吸收2/3的熱能。由此可見,3D火鍋接收的熱能高,所以3D火鍋加熱速度快,熱能利用率高。
什麼3D火鍋會降低火鍋連續加熱過程中有害人體健康成分的形成,提高火鍋涮品的食用品質及口感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火鍋連續加熱過程中是如何產生的有害成分(如亞硝酸鹽、亞硝胺、亞硝醯胺等)。有害成分的形成多數是火鍋食材殘留物反覆高溫加熱與湯汁中的胺基酸及胺類成分氧化反應形成的,普通平底火鍋不能自動分離食材殘留物,長期高溫反覆加熱就容易形成有害健康物質。3D火鍋由於加熱體是立體發熱,食材殘留物自動沉積在鍋底沒有熱源區域,不會重複翻滾高溫加熱,從而降低了有害物質的形成條件和時間,降低了有害物質的產生。火鍋湯汁中的有害物質及混濁物降低了,湯汁的品質就提高了,涮品的品質也提高了。同時火鍋的熱源是在湯汁的中上部,也就是說湯汁的中上部溫度最高,涮品在高溫狀態下瞬間鎖住食材中的水分和營養成分,從而提高了涮品的品質和口感。
3D火鍋如何實現自動分離火鍋使用中產生的殘渣及殘留物,避免殘留物造成的二次汙染的?因為3D火鍋是立體加熱模式,加熱過程中湯汁的水流形式決定了殘留物沉積在鍋底靜態水域(因為沒有熱源,所以沒有流動)不動,從而實現了殘渣分離。如果使用篦子作為隔離層效果更好。因為殘留物留在底部,而加熱部在側面,避開底部,避免了糊鍋現象,也避免了殘留物造成的二次汙染現象。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相關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擴如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