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筷子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2:11:27 2
專利名稱:可攜式筷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餐具,特別涉及一種可攜式筷子。
背景技術:
筷子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叉子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筷子和叉子都是分開單獨出售,這對上班一族以及學生等經常在外 就餐的人群來說是很不方便的;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商家開始生產旅遊套裝的筷子, 普遍採用的是兩段式的筷子,平時分別放在筷子盒裡,要使用時把兩段筷子擰在一起即 可,但是這種筷子需要另外準備一個筷子盒,增加了筷子體積的同時也不環保,而且兩 段筷子擰在一起的部位沒有密封裝置,很難擰緊,絕大部分兩段式筷子還會隨著使用的 時間而出現鬆動、無法擰緊的現象,這是滿足不了廣大公眾的需要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筷子,包括第一筷體、第二 筷體以及第三筷體,所述第一筷體為空腔筷體,筷體空腔的內壁前端設置有密封橡膠 圈;所述的第二筷體為空腔筷體,第二筷體的前端空腔壁上設置有拉環,其前端內壁設 置有密封橡膠圈,其前端外壁設置有凸起;所述的第三筷體為丫型筷體,其前端外壁設 置有凸起;密封橡膠圈和凸起相配合,達到密封和防止鬆動的目的。本發明在未使用狀態時,第三筷體鑲嵌於第二筷體的空腔裡面,而第二筷體又 鑲嵌於第一筷體的空腔裡面。本發明在使用狀態時,把第二筷體拉出,反向鑲嵌於第一 筷體的空腔前端即可組成長條形的筷子;保持第二筷體鑲嵌於第一筷體的空腔裡面,把 第三筷體拉出,反向鑲嵌於第二筷體的空腔前端即可組成丫型的叉子。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操作簡易性,所述的第三筷體為實心筷體,其筷 體的前端設置有拉把,該拉把的設置方便使用者把第三筷體從第二筷體的空腔裡面拉 出,實現可攜式筷子的組合。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密封性,並達到防止筷體之間的組合產生鬆動等 目的,所述的密封橡膠圈為圓環形密封圈,密封圈的中間設置有凹槽,當筷體組合在一 起時,所述的凸起就會卡在圓環形密封圈的凹槽裡面,嚴密組合在一起,不易鬆動。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操作簡易性,所述的密封橡膠圈為坡度密封圈, 密封圈設置一定的坡度,其中靠近筷體空腔口位置的密封圈厚度小於凹槽最高位置的厚 度,便於筷體之間組合過程的相對運動。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密封性,並達到防止筷體之間的組合產生鬆動等 目的,所述的凸起為圓環形凸起,該圓環形凸起與密封圈的凹槽相對應,防止鬆動。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密封性,並達到防止筷體之間的組合產生鬆動等 目的,所述的凸起為荊條凸起,所述荊條凸起方向與第二筷體軸向一致,所述荊條凸起 方向與第三筷體軸向一致;所述的荊條凸起條數為4條,分別對稱分布於第二筷體和第三筷體的空腔外壁上,當筷體組合在一起時,荊條壓迫在密封橡膠圈上,使得筷體的組 合不再鬆動;所述的荊條凸起條數還可以設置為6條,分別對稱分布於第二筷體和第三 筷體的空腔外壁上。為了進一步改進可攜式筷子的密封性,並達到防止筷體之間的組合產生鬆動等 目的,所述的凸起為螺旋狀凸起,凸起採用螺旋狀的結構,能更好地達到防止鬆動的效果。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採用分段式空腔筷體、密封橡膠圈以及凸起等技 術,提供一種可攜式筷子,利用密封橡膠圈和凸起的相互配合以及卡位,防止筷體之間 的組合產生鬆動,並增加了拉環與拉把等裝置,使得筷體的組合操作起來更便利,結構 簡單,筷體結合嚴密,是居家出行的必備用具。
圖1為本發明的部件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組合筷子示意圖3為本發明的組合叉子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二筷體的示意圖。圖中標記1-第一筷體;2-第一筷體空腔;3-第一密封橡膠圈;4-第二筷 體;5-第二筷體空腔;6-第二密封橡膠圈;7-第二凸起;8-拉環;9-第三筷體; 10-第三凸起;11-拉把;12-卡位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便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和實施本發明,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 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具體實施例一、見圖1,一種可攜式筷子,包括第一筷體1、第二筷體4和第三 筷體9,第一筷體1的長度為10cm,所述第一筷體1為空腔筷體,第一筷體空腔2的半徑 是0.6cm,其長度為9cm ;第一筷體空腔2內壁前端設置有第一密封橡膠圈3,第一密封 橡膠圈3的厚度為0.05cm。所述的第二筷體4為為空腔筷體,第二筷體4的長度為8.5cm,其外徑大小為 0.58cm,其厚度為0.3cm ;第二筷體空腔5的半徑是0.55cm,其長度為8cm ;第二筷體空 腔5的前端壁上設置有拉環8,拉環8的外徑大小為0.58cm,其內徑大小為0.55cm,其厚 度為0.3cm ;第二筷體空腔5其前端內壁設置有第二密封橡膠圈6,第二密封橡膠圈6的 厚度為0.05cm ;第二筷體空腔5其前端外壁還設置有第二凸起7。所述的第三筷體9為丫型筷體,第三筷體9的長度為7.5cm,其前端外壁設置有 第三凸起10,其前端還設置有拉把11,拉把11為半徑Icm的圓形實心拉把;本例中, 第二凸起7和第三凸起10均設置為荊條凸起,厚度為0.02cm,所述荊條凸起方向均與第 二筷體4軸向一致,所述的荊條凸起條數為4條,分別對稱分布於第二筷體4和第三筷體 9的空腔外壁上。本發明在未使用時,利用第二密封橡膠圈6和第三凸起10實現卡位配合,將第 三筷體9嚴密鑲嵌於第二筷體空腔5內;利用第一密封橡膠圈3和第二凸起7實現卡位配合,將第二筷體4嚴密鑲嵌於第一筷體空腔2內。見圖2,本發明包括卡位裝置12,卡位裝置12包括第一密封橡膠圈3、第二密封 橡膠圈6、第二凸起7和第三凸起10,在使用狀態時,卡位裝置12的作用在於將第一筷 體1、第二筷體4和第三筷體9嚴密組合起來;組合筷子的步驟如下
1)利用拉環 8將第二筷體4從第一筷體空腔2中拉出;
2)將第二筷體4沿著拉環8水平旋轉180°;
3)將第二凸起7卡位在第一密封橡膠圈3內,使筷體組合成筷子。見圖3,本發明包括卡位裝置12,卡位裝置12包括第一密封橡膠圈3、第二密封 橡膠圈6、第二凸起7和第三凸起10,在使用狀態時,卡位裝置12的作用在於將第一筷 體1、第二筷體4和第三筷體9嚴密組合起來;組合筷子的步驟如下
1)將第二凸起7卡位從第一密封橡膠圈3內拉出;
2)將第二筷體4沿著拉環8水平旋轉180°;
3)將第二凸起7卡位在第一密封橡膠圈3內,還原成可攜式筷子未使用的狀態;
4)利用拉把11將第三筷體9從第二筷體空腔5中拉出;
5)將第三筷體4沿著拉把11水平旋轉180°;
6)將第三凸起10卡位在第二密封橡膠圈6內,使筷體組合成叉子。具體實施例二、一種可攜式筷子,包括第一筷體1、第二筷體4和第三筷體9, 所述第一筷體為空腔筷體,第一筷體空腔2內壁前端設置有第一密封橡膠圈3;所述的第 二筷體4為為空腔筷體,第二筷體空腔5的前端壁上設置有拉環8,其前端內壁設置有第 二密封橡膠圈6,其前端外壁還設置有第二凸起7 ;所述的第三筷體9為丫型筷體,其前 端外壁設置有第三凸起10,其前端還設置有拉把11。本發明在未使用時,利用第二密封橡膠圈6和第三凸起10實現卡位配合,將第 三筷體9嚴密鑲嵌於第二筷體空腔5內;利用第一密封橡膠圈3和第二凸起7實現卡位配 合,將第二筷體4嚴密鑲嵌於第一筷體空腔2內。見圖4,第二凸起7設置為圓環形凸起,第二密封橡膠圈6為圓環形密封圈,該 密封圈的中間設置有凹槽以及坡度;所述的第三凸起10也為圓環形凸起,第一密封橡膠 圈3也為圓環形密封圈,該密封圈的中間同樣設置有凹槽以及坡度,所述的第二凸起7與 第一密封橡膠圈3相配合,並可卡位與第一密封橡膠圈3的凹槽內。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 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 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 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攜式筷子,包括第一筷體和第二筷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第三筷體,所 述第一筷體為空腔筷體,筷體空腔的內壁前端設置有密封橡膠圈;所述的第二筷體為空 腔筷體,第二筷體的前端空腔壁上設置有拉環,其前端內壁設置有密封橡膠圈,其前端 外壁設置有凸起;所述的第三筷體為丫型筷體,其前端外壁設置有凸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三筷體為實心筷體, 其筷體的前端設置有拉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橡膠圈為圓環形密 封圈,密封圈的中間設置有凹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橡膠圈為坡度密封圈。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意一條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凸起為圓環 形凸起。
6.根據權利要求1 4任意一條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凸起為荊 條凸起,所述荊條凸起方向與第二筷體軸向一致,所述荊條凸起方向與第三筷體軸向一 致。
7.根據權利要求1 4任意一條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凸起為螺旋 狀凸起。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荊條凸起條數為4條,分 別對稱分布於第二筷體和第三筷體的空腔外壁上。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筷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荊條凸起條數為6條,分 別對稱分布於第二筷體和第三筷體的空腔外壁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攜式筷子,包括第一筷體、第二筷體以及第三筷體,所述第一筷體為空腔筷體,筷體空腔的內壁前端設置有密封橡膠圈;所述的第二筷體為空腔筷體,第二筷體的前端空腔壁上設置有拉環,其前端內壁設置有密封橡膠圈,其前端外壁設置有凸起;所述的第三筷體為丫型筷體,其前端外壁設置有凸起;本產品採用分段式空腔筷體、密封橡膠圈以及凸起等技術,提供一種可攜式的多功能筷子,結構簡單,密封性好,還能防止筷體之間產生鬆動,是居家出行的必備用具。
文檔編號A47G21/10GK102018424SQ20101058300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0日
發明者孫慧蘭, 溫玉珍 申請人:孫慧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