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2023-11-03 02:26:47 1
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其以柴胡、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草河車、貫眾、枳殼、厚樸、香附、川附子、神曲、麥芽、丹參、鬱金、茯苓、澤瀉、茵陳、黨參、黃芪、白朮、黃精、甘草、當歸、白芍、何首烏、山藥、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五味子、紅花為原料製成。本發明為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該中藥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解鬱,健脾補腎,對肝腹水、肝硬化、肝損傷的治療,以及B肝大三陽向小三陽的轉化和頑固性肝病均有顯著療效,且成本低、療效好、製備工藝簡單易行,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中藥領域,涉及一種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肝硬化腹水是一種或多種原因長期作用於肝臟引起的肝臟慢性、進行性瀰漫性損害,肝細胞廣泛壞死,殘存細胞形成再生結節,結締組織增生及纖維化,導致正常肝臟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在此基礎上出現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及腹水形成的臨床表現。發病原因主要與B肝病毒(HBV)感染、或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導致的肝炎後肝硬化,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密切相關。
[0003]近年來,臨床上常可採用利尿,排放腹水,輸注白蛋白,腹腔頸內靜脈分流,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等方法對肝硬化腹水進行治療。但由於治療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一旦治療不當極有可能引致肝腎症候群、肝性腦病等嚴重併發症危及患者生命。單純的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可快速緩解症狀,但腹水再發速度快。腹腔化療藥物灌注可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長,但會增加化療藥物相關毒副反應。中醫藥治療在肝硬化腹水的綜合治療中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肝硬化腹水的中醫治療主要有辯證分型治療、專方專藥治療、中成藥治療、中藥注射治療、外治法、中藥介 入治療等。其中,在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的長期臨床實踐中,諸多醫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經驗配方及多種劑型的藥物,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因此充分發揮中醫藥特長,針對肝硬化腹水開發不同治療途徑及靶點中藥製劑,對於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仍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該中藥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解鬱,健脾補腎,對肝腹水、肝硬化、肝損傷的治療,以及B肝大三陽向小三陽的轉化和頑固性肝病均有顯著療效。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其特徵在於,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製成:
柴胡廣8份、秦艽1、份、連翹I飛份、板藍根1- 3份、敗醬草1- 2份、草河車1- 4份、貫眾1-8份、積殼1-2份、厚樸1-3份、香附1-8份、川附子1-3份、神曲1-3份、麥芽1-7份、丹參廣3份、鬱金1- 2份、茯苓1- 4份、澤瀉1- 2份、茵陳1- 3份、黨參1-5份、黃芪1- 4份、白朮1~4份、黃精I飛份、甘草1- 4份、當歸1- 4份、白芍1- 4份、何首烏1- 4份、山藥1- 8份、白花蛇舌草1~4份、胡黃連1- 4份、生地1- 8份、虎杖1- 8份、五味子1- 8份、紅花1- 8份;根據本發明所述的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的優選方案,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數為:柴胡8份、秦艽8份、連翹4份、板藍根3份、敗醬草2份、草河車3份、貫眾5份、枳殼2份、厚樸2份、香附6份、川附子2份、神曲2份、麥芽5份、丹參2份、鬱金1份、茯苓2份、澤瀉2份、茵陳3份、黨參3份、黃芪4份、白朮3份、黃精3份、甘草4份、當歸3份、白芍3份、何首烏3份、山藥5份、白花蛇舌草4份、胡黃連4份、生地6份、虎杖5份、五味子5份、紅花5份。
[0006]所述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的製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
(1)將原料藥粉碎,取柴胡、草河車、貫眾、枳殼、川附子、神曲、麥芽、茯苓、澤瀉、茵陳、黃精、甘草、當歸、白芍、山藥、五味子加入8~12倍60%的乙醇,勻漿,離心,得到離心液和離心渣,離心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2)取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厚樸、香附、丹參、鬱金、黨參、黃芪、白朮、何首烏、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紅花以及步驟(1)離心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加水量依次為生藥量的10倍和8倍,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3)將步驟(1)製得的濃縮液與步驟(2)製得的濃縮液混合,噴霧乾燥,根據各種劑型的工藝及輔料要求製成相應的劑型;
所述的劑型包括:丸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糖漿劑、合劑、錠劑、煎膏劑、滴丸劑、茶劑、流浸膏劑、浸膏劑、微丸,以及分散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07]實施例1
1、原料藥:
柴胡80g、秦艽80g、 連翹40g、板藍根30g、敗醬草20g、草河車30g、貫眾50g、枳殼20g、厚樸20g、香附60g、川附子20g、神曲20g、麥芽50g、丹參20g、鬱金10g、茯苓20g、澤瀉20g、茵陳30g、黨參30g、黃芪40g、白朮30g、黃精30g、甘草40g、當歸30g、白芍30g、何首烏30g、山藥50g、白花蛇舌草40g、胡黃連40g、生地60g、虎杖50g、五味子50g、紅花50g。
[0008]2、製備方法:
(1)將原料藥粉碎,取柴胡、草河車、貫眾、枳殼、川附子、神曲、麥芽、茯苓、澤瀉、茵陳、黃精、甘草、當歸、白芍、山藥、五味子加入8~12倍60%的乙醇,勻漿,離心,得到離心液和離心渣,離心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2)取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厚樸、香附、丹參、鬱金、黨參、黃芪、白朮、何首烏、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紅花以及步驟(1)離心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加水量依次為生藥量的10倍和8倍,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3)將步驟(1)製得的濃縮液與步驟(2)製得的濃縮液混合,噴霧乾燥,得到有效成
分;
(4)將有效成份以15%的麥芽糊精漿為粘合劑,噴霧制粒,加入顆粒總量0.5%的硬脂酸鎂,混合均勻,壓片,即得片劑,0.5g/片。
[0009]3、服用方法和劑量:
溫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6片。
[0010]實施例2 1、原料藥:
柴胡60g、秦艽40g、連翹20g、板藍根20g、敗醬草10g、草河車20g、貫眾30g、枳殼10g、厚樸10g、香附40g、川附子10g、神曲110g、麥芽30g、丹參10g、鬱金10g、獲茶10g、澤灣10g、茵陳20g、黨參20g、黃芪20g、白朮20g、黃精10g、甘草20g、當歸10g、白芍10g、何首烏20g、山藥30g、白花蛇舌草30g、胡黃連20g、生地30g、虎杖30g、五味子20g、紅花30g。[0011]2、製備方法:
(1)將原料藥粉碎,取柴胡、草河車、貫眾、枳殼、川附子、神曲、麥芽、茯苓、澤瀉、茵陳、黃精、甘草、當歸、白芍、山藥、五味子加入8~12倍60%的乙醇,勻漿,離心,得到離心液和離心渣,離心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2)取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厚樸、香附、丹參、鬱金、黨參、黃芪、白朮、何首烏、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紅花以及步驟(1)離心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加水量依次為生藥量的10倍和8倍,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3)將步驟(1)製得的濃縮液與步驟(2)製得的濃縮液混合,噴霧乾燥,得到有效成
分;
(4)將有效成份以15%的麥芽糊精漿為粘合劑,噴霧制粒,定量分裝,得顆粒製劑,
4.0g/ 袋。
[0012]3、服用方法和劑量:
溫水送服,每天I次,每次2袋。
[0013]實施例3
1、原料藥:
柴胡70g、秦艽90g、連翹50g、板藍根30g、敗醬草20g、草河車40g、貫眾80g、枳殼20g、厚樸30g、香附80g、川附子30g、神曲30g、麥芽70g、丹參30g、鬱金20g、茯苓40g、澤瀉20g、茵陳30g、黨參50g、黃芪40g、白朮40g、黃精50g、甘草40g、當歸40g、白芍40g、何首烏40g、山藥80g、白花蛇舌草40g、胡黃連40g、生地70g、虎杖80g、五味子80g、紅花70g。
[0014](I)將原料藥粉碎,取柴胡、草河車、貫眾、枳殼、川附子、神曲、麥芽、茯苓、澤瀉、茵陳、黃精、甘草、當歸、白芍、山藥、五味子加入8~12倍60%的乙醇,勻漿,離心,得到離心液和離心渣,離心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2)取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厚樸、香附、丹參、鬱金、黨參、黃芪、白朮、何首烏、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紅花以及步驟(1)離心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加水量依次為生藥量的10倍和8倍,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3)將步驟(1)製得的濃縮液與步驟(2)製得的濃縮液混合,噴霧乾燥,製得有效成
份;
(5)將有效成份以15%的麥芽糊精漿為粘合劑,噴霧制粒,加入顆粒總量0.5%的硬脂酸鎂,混合均勻,填充膠囊,即得膠囊劑,0.35g/粒。
[0015]3、服用方法和劑量:
溫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6粒。
[0016]實施例4本發明所述的中藥對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試驗
1、一般資料 56患者均為肝硬化腹水患者,均自願接受本申請中藥治療。其中男30,女26例,年齡25-71歲。輕度腹水32例,中度腹水15例,重度腹水9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人。治療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29 — 68歲,平均44.6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6年,首次出現腹水者16例,再次出現腹水者12例,大量腹水者12例。對照組28例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27 — 66歲,平均年齡45.3歲,病程最短者4個月,最長者5年,首次出現腹水者12例,再次出現腹水者16例,大量腹水者11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選標準為符合《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的肝硬化標準。B超檢查時顯示腹水,查體移動性濁音陽性。
[0017]2、排除標準
(I)有胃腸道梗阻者;(2)有明確中樞神經系統轉移者;(3)妊娠期;(4)有心、肺、腎嚴重併發症者;(5)正接受其他有效治療者;(6)肝癌、心源性、腎源性、結核性等其它性質腹水者;(7)不能理解知情同意書,無法正確表達者,或具有不易控制的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0018]3、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分為血常規與電解質指標以及肝功能指標,主要包括:治療前和治療I個月後的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血鉀、血鈉、膽紅素、谷丙轉氨酶、白蛋白、結合膽紅素和總膽紅素。
[0019]4、治療方法
兩組均被告知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飲食方面應適當限鈉、限水,進食清淡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生冷等食品的攝入。
[0020]治療組:實施例1製備得到的中藥片劑,每天3次,每次6片。30d為I個療程,連續隨訪3個療程。
[0021]對照組:口服速尿片加螺內酯片,劑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每日3次。30d為I個療程,連續隨訪3個療程。
[0022]5、統計學 處理將所得數據導入SPSS13.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學分析,數值採用_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 < 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0023]6、療效判斷
顯效:B超檢查示腹水完全吸收,隨訪I月未再出現腹水;腹脹症狀消失,飲食情況正常或接近正常;肝功總膽紅素〈25 mg/L。
[0024]有效:B超檢查腹水量明顯減少,隨訪I個月腹水未完全吸收;腹脹症狀明顯改善,飲食情況有所好轉;肝功總膽紅素〈75 mg/L或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
[0025]無效:B超檢查腹水量未明顯減少甚至增加;肝功指標無改善甚至惡化。
[0026]7、結果
7.1血常規及電解質指標治療前後的變化由表1可見,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在治療前後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濃度均無顯著性差異,而本申請治療組治療前後血鉀、血鈉濃度並無明顯改變,對照組治療後,血鉀、血鈉濃度則發生了明顯的降低,說明鈉鉀元素的穩態遭到了破壞,可能造成電解質的紊亂,而本申請治療組不對其造成影響。
[0027]表1治療前後肝硬化腹水相關指標對比(_X±S)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硬化腹水的中藥,其特徵在於,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製成: 柴胡廣8份、秦艽1、份、連翹I飛份、板藍根1- 3份、敗醬草1- 2份、草河車1- 4份、貫眾1-8份、積殼1-2份、厚樸1-3份、香附1-8份、川附子1-3份、神曲1-3份、麥芽1-7份、丹參1-3份、鬱金1- 2份、茯苓1- 4份、澤瀉1- 2份、茵陳1- 3份、黨參I飛份、黃芪1- 4份、白朮1~4份、黃精1-5份、甘草1- 4份、當歸1- 4份、白芍1- 4份、何首烏1- 4份、山藥1- 8份、白花蛇舌草1~4份、胡黃連1- 4份、生地1- 8份、虎杖1- 8份、五味子1- 8份、紅花1- 8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數為:柴胡8份、秦艽8份、連翹4份、板藍根3份、敗醬草2份、草河車3份、貫眾5份、枳殼2份、厚樸2份、香附6份、川附子2份、神曲2份、麥芽5份、丹參2份、鬱金1份、茯苓2份、澤瀉2份、茵陳3份、黨參3份、黃芪4份、白朮3份、黃精3份、甘草4份、當歸3份、白芍3份、何首烏3份、山藥5份、白花蛇舌草4份、胡黃連4份、生地6份、虎杖5份、五味子5份、紅花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 述治療肝硬化腹水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由以下步驟組成: (1)將原料藥粉碎,取柴胡、草河車、貫眾、枳殼、川附子、神曲、麥芽、茯苓、澤瀉、茵陳、黃精、甘草、當歸、白芍、山藥、五味子加入8~12倍60%的乙醇,勻漿,離心,得到離心液和離心渣,離心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2)取秦艽、連翹、板藍根、敗醬草、厚樸、香附、丹參、鬱金、黨參、黃芪、白朮、何首烏、白花蛇舌草、胡黃連、生地、虎杖、紅花以及步驟(1)離心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加水量依次為生藥量的10倍和8倍,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31,80-85°C測; (3)將步驟(1)製得的濃縮液與步驟(2)製得的濃縮液混合,噴霧乾燥,根據各種劑型的工藝及輔料要求製成相應的劑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劑型為:丸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糖漿劑、合劑、錠劑、煎膏劑、滴丸劑、搽劑、浸膏劑、微丸,以及分散片。
【文檔編號】A61K36/9066GK103977361SQ201410243863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4日
【發明者】張躍鵬, 張毅, 孟升 申請人:張躍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