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力高效率的飛機螺旋槳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07:19:12 3

本發明涉及飛機螺旋槳。
背景技術:
螺旋槳是以螺旋槳為動力的飛機的主要動力來源,是飛機的核心結構,儘管航空推進器早已進入噴氣時代,但螺旋槳發動機在低亞音速飛行時具有拉力大、推進效率高、經濟性好的特點,使其在飛機領域尤其是運輸機領域仍有重要地位,現有飛機螺旋槳存在升力不夠強、效率較低的缺點,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改進的螺旋槳。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高升力高效率的飛機螺旋槳,包括槳葉,所述槳葉內端為前掠翼結構,外端為後掠翼結構,槳葉兩端之間的直線長度為L,內端與外端以槳葉0.5L長度處為界,其中,槳葉內端為槳葉的起始端(即0L處),在槳葉內端端面處,槳葉寬度為0.17L,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15 L-0.18L;在槳葉0.14L長度處,槳葉寬度為0.24L,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19L-0.23L;在槳葉0.5L長度處,槳葉寬度為0.36L,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27L-0.38L;在槳葉0.78L長度處,槳葉寬度為0.23L,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17L-0.23L;在槳葉0.94L長度處,槳葉寬度為0.11L,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14L-0.18L;在槳葉外端端面處,槳葉厚度取值範圍為:0.02L-0.06L。
如前所述的高升力高效率的飛機螺旋槳,在槳葉內端端面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17L,在槳葉0.14L長度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21L;在槳葉0.5L長度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3L;在槳葉0.78L長度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2L;在槳葉0.94L長度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16L;在槳葉外端端面處槳葉厚度取值為0.04L。
如前所述的高升力高效率的飛機螺旋槳,所述槳葉橫截面與水平來流所形成的設計攻角具體為,在槳葉內端端面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17度;在槳葉0.14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20.5度;在槳葉0.5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24度;在槳葉0.78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17度;在槳葉0.94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11.3度;在槳葉外端端面處所述設計攻角值為11度。
實施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槳葉採用前掠翼、後掠翼結構相結合的方式,中部氣動性能最好的部分比較突前,不受左右流場的幹擾,並且加寬的設計,充分發揮了螺旋槳中部高升阻比的特點,並且內端的前掠翼有利於增加升力,外端的後掠翼設計,有效的減弱了翼梢氣流下洗的影響使得氣動效率提升。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槳葉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心想槳葉內端端部橫截面與水平來流的設計攻角示意圖;
圖中標識說明如下:
1、螺旋槳;2、槳葉;20、內端;21、外端;A、設計攻角。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的高升力高效率的飛機螺旋槳1,包括槳葉2,所述槳葉2內端20為前掠翼結構,外端21為後掠翼結構,槳葉2兩端之間(內端20端面至外端21端面)的直線長度為L,內端20與外端21以槳葉20.5L長度處為界,其中,槳葉內端為槳葉的起始端,在槳葉2內端20端面處,槳葉2寬度為0.17L,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15 L-0.18L;在槳葉20.14L長度處,槳葉2寬度為0.24L,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19L-0.23L;在槳葉20.5L長度處,槳葉2寬度為0.36L,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27L-0.38L;在槳葉20.78L長度處,槳葉2寬度為0.23L,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17L-0.23L;在槳葉20.94L長度處,槳葉2寬度為0.11L,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14L-0.18L;在槳葉2外端21端面處,槳葉2厚度取值範圍為:0.02L-0.06L。
在一些實施例中,槳葉2厚度的優選值如下:在槳葉2內端20端面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17L,在槳葉20.14L長度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21L;在槳葉20.5L長度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3L;在槳葉20.78L長度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2L;在槳葉20.94L長度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16L;在槳葉2外端21端面處槳葉2厚度取值為0.04L。
以坐標軸的方式將槳葉2長度、寬度以及厚度之間涉及參數關係總結如下表:
上表中,坐標原點在槳葉的根部,沿x方向的螺旋槳1的最大長度為L,沿y方向為螺旋槳1的寬度,用螺旋槳1的寬度和槳葉厚度來確定螺旋槳1的外形參數,統一單位是螺旋槳1的最大長度L。
本方案中的螺旋槳1借鑑了飛鏢的外形,0-0.5L處採用前掠翼設計,升力提升了20%左右;在0.5L-L處採用後掠翼設計,有效的減弱了翼梢氣流下洗的影響,使得氣動效率提升了10%左右。中部氣動性能最好的部分比較突前,不受左右流場的幹擾,並且加寬的設計,且整個槳葉2中部厚度值最大,充分發揮了螺旋槳1中部高升阻比的特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槳葉2橫截面與水平來流所形成的設計攻角A具體為,在槳葉2內端20端面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17度;在槳葉20.14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20.5度;在槳葉20.5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24度;在槳葉20.78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17度;在槳葉20.94L長度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11.3度;在槳葉2外端21端面處所述設計攻角A值為11度。如圖3所示的為槳葉2內端20端部橫截面所形成的設計攻角A示意圖。
螺旋槳1的截面攻角設計參數如下表所示:
螺旋槳1槳葉2上每一個橫截面都有一個翼型,該翼型弦線與水平來流的夾角定義為設計攻角A,由於槳葉2橫截面的線速度是隨半徑線性增加的,所以螺旋槳1槳葉2每個橫截面都有不同的攻角設計,保證最大的升力和最小的阻力,本方案中,槳葉20.5L處的攻角最大,使得整個螺旋槳1最佳的部位有最佳的升阻比,而在翼尖,由於翼尖效應的影響,攻角必須要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組合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