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11 15:09:27 1
專利名稱: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
背景技術: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 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臺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臺階式)。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18世紀鐵的生產和鑄造,為橋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鑄鐵抗衝擊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斷裂,並非良好的造橋材料。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酸性轉爐煉鋼和平爐煉鋼技術的發展,鋼材成為重要的造橋材料。鋼的抗拉強度大,抗衝擊性能好,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出現鋼板和矩形軋制斷面鋼材,為橋梁的部件在廠內組裝創造了條件,使鋼材應用日益廣泛。18世紀初,發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鐵礦混合煅燒而成的水泥。19世紀50年代,開始採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鋼筋以彌補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點。此後,於19世紀70年代建成了鋼筋混凝土橋。近代橋梁建造,促進了橋梁科學理論的興起和發展。1857年由聖沃南在前人對拱的理論、靜力學和材料力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較完整的梁理論和扭轉理論。這個時期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理論也建立起來。橋梁桁架分析(如華倫桁架和豪氏桁架的分析方法)也得到解決。19世紀70年代後經德國人K.庫爾曼、英國人W. J.M.蘭金和J.C.麥克斯韋等人的努力,結構力學獲得很大的發展,能夠對橋梁各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發生的應力進行分析。這些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桁架、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發展。19世紀末,彈性拱理論已較完善,促進了拱橋發展。20世紀20年代土力學的興起,推動了橋梁基礎的理論研究。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現場堆積的施工設備和施工材料種類、體積繁多,而且擺放的順序很雜亂無章,而施工過程需要鋪設線路對設備進行連接,若是採用地面鋪設,容易被地面的材料所阻隔,甚至會使得操作人員發生掛斷的現象,造成安全事故,如果埋入地底,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完成後,挖出也耗費時間,耽誤施工進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該對鋼繩傳輸的裝置結構簡單,利用支撐架在高空進行鋪設,避免了工人對線路的踩踏和刮蹭,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利用電機實現了快速收取,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電機,所述支撐架內設置有放線器,所述放線器上設置有鋼繩,所述放線器與支撐架連接。所述電機上設置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上設置有皮帶,所述皮帶的兩端分別與旋轉軸和放線器連接。所述放線器包括線輪,所述線輪上設置有兩個擋盤,線輪穿透擋盤且能在擋盤中轉動,所述鋼繩設置在線輪上。所述線輪穿過擋盤的一端與皮帶連接。所述擋盤均與支撐架固定。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電機連接。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對鋼繩傳輸的裝置結構簡單,利用支撐架在高空進行鋪設,避免了工人對線路的踩踏和刮蹭,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利用電機實現了快速收取,提高了工作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1 一控制裝置;2—螺栓;3—電機;4一旋轉軸;5—皮帶;6—擋盤;7—線輪;8—鋼繩;9一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僅限於此。實施例如圖1所示,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包括支撐架9,所述支撐架9上設置有電機3,所述支撐架9內設置有放線器,所述放線器上設置有鋼繩8,所述放線器與支撐架9連接。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當需要鋪設線路時,將支撐架9放置平穩後,電機3通過螺栓2與支撐架9固定,工人通過控制裝置1將電機3啟動,電機3的正轉表示是鋼繩8的放線狀態,旋轉軸4和皮帶5帶動線輪7在擋盤6中的轉動,鋼繩8放出;當施工完成或者其他的因素需要收取鋼繩8時,電機3反轉,鋼繩8沿著轉輪收取,速度快,效率高。所述電機3上設置有旋轉軸4,所述旋轉軸4上設置有皮帶5,所述皮帶5的兩端分別與旋轉軸4和放線器連接。所述放線器包括線輪7,所述線輪7上設置有兩個擋盤6,線輪7穿透擋盤6且能在擋盤6中轉動,所述鋼繩8設置在線輪7上。所述線輪7穿過擋盤6的一端與皮帶5連接。所述擋盤5均與支撐架9固定。支撐架9具有一定的高度,工人能夠在其下面穿梭,避免了對鋼繩8的碰觸,提高了安全效率,同時施工完成後便於拆卸,縮短了工期。所述支撐架9上設置有控制裝置1,所述控制裝置1與電機3連接。通過控制裝置1對電機3的轉動過程進行控制,方便鋼繩8的放取。[0024] 採取上述方向,就能較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包括支撐架(9),所述支撐架(9)上設置有電機(3),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架(9)內設置有放線器,所述放線器上設置有鋼繩(8),所述放線器與支撐架(9)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3)上設置有旋轉軸(4),所述旋轉軸(4)上設置有皮帶(5),所述皮帶(5)的兩端分別與旋轉軸(4)和放線器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放線器包括線輪(7 ),所述線輪(7 )上設置有兩個擋盤(6 ),線輪(7 )穿透擋盤(6 )且能在擋盤 (6)中轉動,所述鋼繩(8)設置在線輪(7)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線輪(7)穿過擋盤(6)的一端與皮帶(5)連接。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擋盤(6)均與支撐架(9)固定。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架(9)上設置有控制裝置(1),所述控制裝置(1)與電機C3)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對鋼繩傳輸的裝置,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電機,所述支撐架內設置有放線器,所述放線器上設置有鋼繩,所述放線器與支撐架連接。該對鋼繩傳輸的裝置結構簡單,利用支撐架在高空進行鋪設,避免了工人對線路的踩踏和刮蹭,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利用電機實現了快速收取,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323761SQ20112048733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明者曾維亮, 譚強 申請人:成都市市政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