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算不算感光食物(紫菜是塑料做的)
2023-11-11 17:58:45
說起食品安全謠言,
乍一聽,
大家可能都覺得不陌生。
好像在一次次闢謠之下,
自己也都有一定的鑑別能力。
然而在網絡上,
聳人聽聞的食安謠言卻從未真正禁絕。
一些舊謠言甚至在專家闢謠後,
過一段時間改頭換面捲土重來,
閱讀量動輒10萬以上,
引發人們的焦慮。
就在近期,謠言還是被網友大量轉發。
1.「紫菜是塑料」與10萬元錢
▲▲▲
早在2017年,幾段展現「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造謠者王某在食用晉江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紫菜後,猜想這些紫菜是塑料做的,便指揮員工拍攝視頻並上傳到朋友圈。其後,王某聯繫被害公司索要10萬元,威脅若公司不想解決,就把事情鬧大。
事後查明,這段視頻是謠言,該事件對晉江、福建紫菜產業造成近億元的損失。造謠者王某犯敲詐勒索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2.燕麥會致癌?
▲▲▲
濟南市民劉先生說,網上看到「擴散!全球43種燕麥片可能致癌!千萬別給孩子吃啦!」之後,發現家裡就有文中所述品牌燕麥片,出於恐慌將燕麥片都扔掉了。
此後,華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教授趙力超闢謠稱:「麥片中的草甘膦不致癌,該買就買。」
3.食鹽有毒?
▲▲▲
28歲的濟南市民張琳琳說,由於她的母親篤信各類食品謠言,前一陣看到「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之後,家裡吃了好幾個月不加鹽的菜。
上海市食品學會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馬志英就向記者闢謠,真相是,「亞鐵氰化鉀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作為食鹽抗結劑,可以防止食鹽結塊,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都有嚴格的標準控制,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謠言為何層出不窮?背後引人深思
◆◆
警方介紹,網絡謠言製造門檻低,經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網上論壇、微博等轉發,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由於取證難、溯源難,偵破食品安全網絡謠言案件並非易事。
令人驚訝的是,記者調查發現,自媒體「謠言加工廠」已經形成公司化操作,吸引流量賺廣告費,微信粉絲達到5000就可接廣告。同一家公司旗下往往擁有許多公眾號。
2017年9月,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法院裁判的一起案件中,泉州市江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布「蒙牛純牛奶被檢出致癌物超標」的視頻被大量點擊並轉發,僅發布後十幾天時間就被1073個微信公眾號轉發,其中數個公眾號轉發視頻瀏覽量過10萬次。公司負責人說,這樣做是為了擴大知名度,增加點擊量,賺取收入。也就是說如果有1萬粉絲,每條推廣就可以收取2000元到5000元。
緊跟新聞熱點衍生謠言也是自媒體傳謠的常用手段。比如今年一些地區出現豬瘟,有自媒體發布「吃了豬肉已經中毒」等謠言;有媒體報導了廉價鴨肉是速生鴨,就有公號立刻編造子虛烏有的「專家」,編造食用這些鴨肉有哪些害處。
◆◆食安領域已成自媒體傳謠「重災區」
◆◆
有關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佔45%。2017年,僅公開報導就有50餘件(次)食品謠言處罰追責案例,其中9件當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40人被處以行政拘留、7人被處以行政罰款等其他處罰。
如何減少「舌尖上的焦慮」?專家表示,首先要加強網絡監管,對於網民投訴要及時回應,加強對爆款文章和自媒體的監控,發現異常及時約談或封號。
希望坊友們能夠擦亮雙眼,
不要讓謠言蒙蔽雙眼!
來源:新聞網
編輯:七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