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01:23:42 4
專利名稱: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
背景技術:
以往,釣魚用電動卷線器應主要應用於深水釣魚,大多構成為在將釣竿一直放置在安裝於船舷的竿架上的狀態下進行釣鉤組件的放出直至卷收,但是最近也開始對更加小型化的結構進行產品化,以便能夠在手持狀態下進行操作。另一方面,公知釣魚用電動卷線器將用於對捲筒進行卷收操作的操作構件配置在各種位置上。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那樣,公知有在卷線器主體的後方配置能夠調整馬達輸出地構成為轉動手柄式的操作構件或者構成為滑動式的操作構件。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如下結構,使圓板狀的旋轉旋鈕(操作構件)的一部分從控制盒的上面露出, 通過從上方按壓拇指並進行旋轉操作,而使馬達輸出連續可變。專利文獻1 日本國特開2001-16970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國特開2003_擬959號公報如上所述,最近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與使用於擬餌垂釣的釣魚用(路亞 Baitcasting)卷線器一樣,也希望是能以手持狀態進行操作的類型,但是對於以往的小型化後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在操作性方面還有應改善的餘地。具體而言,希望在與釣竿一起把持卷線器主體的狀態下,用與釣竿一起把持卷線器主體的一側的手協調地進行同時感覺上鉤的拇指按壓(Thumbing)操作或翹竿操作、抖竿刺魚(Hooking)、釣線卷收操作等一系列的操作。但是,在上述的以往類型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中,很難以手持狀態進行上述一系列的操作。即,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結構中,只用把持卷線器主體的手對進行捲筒的卷收操作的操作構件進行操作,從操作部的位置、把持狀態與卷線器的重心平衡的關係考慮顯得很困難。即,在轉動手柄式的操作構件的情況下,由於在卷線器主體的後方配置有操作構件,因此等於是在離開重心的位置一邊把持卷線器主體一邊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伴隨操作的旋轉轉矩變大而成為給操作帶來疲勞的結果。另外,在滑動式的操作構件的情況下,由於被配置在控制盒的後面,因此難以從上方對其進行把持。而且,該滑動式的操作構件如下,雖然在專利文獻2中也公開有相同的操作構件,但是普遍地在操作中把持操作構件的拇指的位置較大地移動,因此存在把持位置成為重心平衡不佳的位置或者其變化過於變大的情況,把持性不佳。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結構(旋轉旋鈕型的操作構件)中,卷線器的高度尺寸變得過大,用保持竿的單手來一邊把持卷線器一邊還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顯得很困難。即,當考慮到普遍地用保持竿的單手來一邊把持卷線器一邊還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時, 則優選操作構件的位置較低且操作構件的位置變化較小的軸支撐式的操作構件,但是該專利文獻2的旋轉旋鈕型的操作構件雖然是軸支撐式但關聯於其他的各構成要素的配置關係而言無法將操作構件配置在較低的位置。
不管怎樣,操作構件的設置位置是決定操作性和拇指按壓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與可設置操作構件的空間中佔居較大面積的控制盒的關聯上需要充分地進行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著眼於上述的問題而進行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能夠在較低的位置容易地操作用於調整馬達輸出的操作構件的同時,在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單手把持釣竿與卷線器主體的同時能夠以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方式設置操作構件。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如下,具備控制部,安裝在具有可旋轉地設置在卷線器主體的左右側板之間並釣線被卷繞的捲筒、設置在所述卷線器主體上並旋轉驅動所述捲筒的驅動馬達及調整所述驅動馬達的輸出的操作構件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所述卷線器主體上,位於所述捲筒的上方的前方側的同時控制所述驅動馬達;及顯示部,其特徵為,在安裝於所述卷線器主體上的狀態下位於所述捲筒側的控制盒的後端側部位的上面,設置用於將所述操作構件配置在內側的凹陷部,該凹陷部在控制盒的後端緣處開口且從該後端緣向前方側延伸,還具備用於可進行動作地安裝所述操作構件的安裝部。根據該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在控制盒的後端側部位的上面,設置用於將操作構件配置在內側的凹陷部,該凹陷部在控制盒的後端緣處開口且從該後端緣向前方側延伸,同時還具備用於可進行動作地安裝操作構件的安裝部,因此能夠在較低的位置容易地操作用於調整馬達輸出的操作構件的同時,在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單手把持釣竿與卷線器主體的同時能夠以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方式設置操作構件。即,不妨礙拇指按壓操作的情況下,將操作構件容易地配置在卷線器主體的前方側,同時能夠將操作構件配設在與安裝卷線器的釣竿一起用單手把持卷線器主體的手的拇指夠得到的位置,因此能夠協調地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尤其,在本結構中,由於能夠將操作構件配設在捲筒的上方且控制盒的後方側的位置,因此也能夠在靠近重心的位置把持卷線器主體的同時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另外,也能夠避免由於伴隨操作的旋轉轉矩變大而給操作帶來疲勞的事態。即,能夠實現重心平衡、 操作性及把持性優異的操作構件的配置。在本結構中,優選凹陷部呈開口朝著捲筒側(後方側)變寬的「八」字形狀。根據這樣的形狀,由於在不受妨礙的情況下順暢地進行捲筒上的拇指按壓操作直至對操作構件的操作的過渡,因此很有益。並且,在本發明中,如下地規定方向,卷線器主體的配置控制盒的側為前方,卷線器主體的配置捲筒的側為後方,卷線器主體的配置左右側板的側為左右(側方、側部),卷線器主體的安裝釣竿的側為下方,其相反側為上方。另外,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為,在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中,所述凹陷部以在控制盒的上面及下面開口的方式上下貫穿控制盒。根據該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由於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時凹陷部上下貫穿控制盒,因此能夠不受操作構件的大小的影響而較薄地形成控制盒,能夠緊湊地形成卷線器而確保卷線器的良好的把持保持性。另外,像這樣地較薄地形成控制盒,則能夠降低操作構件的設置位置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操作構件的小型化,其結果,能夠提高卷線器主體的小型化、卷線器的把持性及操作構件的操作性。另外,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為,在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中,所述安裝部以能夠可旋轉地軸支撐所述操作構件的方式構成。根據該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發明,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時能夠使用進行旋轉動作的操作構件。即,根據本結構,由於操作構件可旋轉地軸支撐在卷線器主體上,因此操作構件的位置不會偏離(所以旋轉轉矩不發生變化),從而,不會發生把持位置成為重心平衡不佳的位置或者其變化過於大的情況。另外,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為,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3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中,在所述凹陷部的側部設置收容用於檢測所述操作構件的操作旋轉角的角度傳感器的收容部。根據該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明,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3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時能夠有效活用凹陷部的左右側部的空間而容易地插入角度傳感器(也能夠對角度傳感器、操作構件、控制盒進行單元化,也能夠提高生產率)。另外,能夠將角度傳感器配置在操作構件的旋轉軸的軸線上,在不加厚控制盒的情況下能夠將角度傳感器與控制盒呈一體地保持。另外,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為,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4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中,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大於左右方向的長度尺寸。根據該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發明,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4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時將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設定成長於左右方向的長度尺寸,從而在配置在凹陷部內的操作構件的關係上能夠有效地確保控制盒的其他構成要素的配置空間,同時也能夠實現充分地確保操作構件的支撐強度的盒構造,很有益。另外,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為,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5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中,在前後分開而並列設置安裝構造部,包括所述安裝部與收容用於檢測所述操作構件的操作旋轉角的角度傳感器的收容部;及箱型的控制主體部,包括所述控制部與所述顯示部。根據該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發明,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5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相同的作用效果,同時在前後分開而並列設置安裝構造部與箱型的控制主體部,因此能夠適當地實現根據施加到控制盒上的負荷(在操作構件的周圍施加較大的應力負荷)與各構成部件的耐久性(尤其是控制部的IC等在構造上較弱)的各構成要素的保護及防水對策。另外,這樣,如果在將安裝構造部與箱型的控制主體部相互配置在卷線器主體的前後的狀態下獨立進行防水處理,則能夠將安裝構造部與控制主體部在前後獨立安裝的同時也能夠獨立進行維護,提高組裝性及維護性。而且,在本結構中,為了實現節省空間化,優選將控制部與顯示部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重疊。並且,優選將多個控制基板在上下方向上配置而構成控制部。根據本發明,能夠得到如下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能夠在較低的位置容易地操作用於調整馬達輸出的操作構件的同時,在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單手把持釣竿與卷線器主體的同時能夠以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方式設置操作構件。
圖1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俯視圖。圖2是從手柄側觀察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側視圖。圖3是從後方側觀察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主視圖。圖4是從前方側觀察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後視圖。圖5是部分表示內部機構的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俯視圖。圖6是從側方觀察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內部驅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7是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圖8是詳細表示由操作構件、角度傳感器及支撐這些的支撐構件構成的操作部機構的配置形態的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俯視圖。圖9是卷線器主體的控制盒及側板的分解圖。圖10是沿圖8的B-B線的剖視圖。圖11是從裡側(下方側)觀察表示操作部機構與控制盒的控制部等的配置關係的控制盒附近的立體圖。圖12是沿圖1的C-C線的剖視圖。圖13(a)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俯視圖, (b)是其剖視圖。圖14(a)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俯視圖, (b)是其剖視圖。圖15(a)是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俯視圖, (b)是其剖視圖。圖16(a)是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俯視圖, (b)是其剖視圖。圖17(a)是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的俯視圖, (b)是其剖視圖,(c)是用於表示操作構件的移動方向的俯視圖。圖18是從卷線器的側方觀察用單手與釣竿一起把持卷線器主體並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9是從卷線器的上方觀察用單手與釣竿一起把持卷線器主體並對操作構件進行操作的狀態的俯視圖。圖20是表示從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流程的說明圖。圖21是表示收容在控制盒內的控制部的結構的框圖。符號說明1-釣魚用電動卷線器;5-卷線器主體;5A、5B_左右側板;6_手動手柄;7_捲筒; 8-驅動馬達;15-控制盒;15b-收容部;16-顯示部;25-操作構件;25a_旋轉軸;100-控制部;130-角度傳感器;210-凹陷部;220-支撐構件(安裝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 圖12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1具有卷線器主體5,其具備在左右框架3a、!3b上安裝左右殼體4a、4b而構成的左右側板5A、5B。在構成卷線器主體5的一個側板(右側板5B)側設有進行卷收操作的手動手柄6,在左右側板5A、5B之間以捲筒軸7a(參照圖7)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有卷繞釣線的捲筒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圖 7所示,在捲筒7的前方側的左右側板5A、5B 之間保持有驅動馬達8,捲筒7通過手動手柄6的卷收操作及驅動馬達8的旋轉驅動,而經由動力傳遞機構10 (參照圖5)向釣線卷收方向被旋轉驅動。並且,對於驅動馬達8,可以是設置在捲筒7內部的構成,也可以像本實施方式這樣,通過設置在捲筒7的前方,而確保捲筒7的卷線量並儘可能地使卷線器主體5小型化。 另外,對於動力傳遞機構10,可以由具備如下功能的公知的機構構成對驅動馬達8的旋轉驅動力進行減速並傳遞至捲筒7側的功能(通過減速機構102及傳送帶100 (參照圖5)等來實現);即使驅動馬達8進行旋轉驅動也不會使手動手柄6連帶旋轉的功能;及防止手動手柄6反轉的功能(包括棘輪104)等。而且,對於那種動力傳遞機構10,既可以配設在左側板5A側,也可以配設在右側板5B側,或者還可以分別分開配設在左右側板上。並且,在圖中(尤其是圖幻,116是結合在手柄6上的手柄軸,118是可旋轉地支撐在手柄軸116上的主動齒輪,120是嚙合在主動齒輪118上的小齒輪,由這些構成前述的動力傳遞機構10。 另外,在圖中,125是在釣魚時從捲筒7釋放釣線時對捲筒7的旋轉施加洩力的公知的洩力機構。而且,在卷線器主體5與手柄6之間設有用於調整來自洩力機構125的洩力的星型洩力調整捏手(Mar Drag) 139。另外,在捲筒7的前方的左右側板5A、5B之間設置有公知的勻繞機構142(參照圖 6及圖7),其具備對捲筒7均等地卷繞釣線的功能。而且,在構成卷線器主體5的左右側板 5A、5B之間的捲筒7的上方配設有控制盒15,其具備控制驅動馬達8的控制部100(參照圖 7、11、21)(在後面說明控制部100的結構)。該控制盒15包括如後述地收容控制部件的箱型的控制主體部99 (參照圖11)。並且,如圖11及圖12明確示出的那樣,控制盒15在其兩側壁的外面的一部分上具有槽部430,通過使左右側板5A、5B的周端緣432可卡合脫落地卡合在該槽部430,從而將控制盒15安裝在卷線器主體5上,另外,在該安裝狀態下,控制盒15的表面與左右側板5A、5B的表面呈表面一致狀。並且,控制盒15被設定成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大於左右方向的長度尺寸。另外,在卷線器主體5內配置有公知的離合機構17(參照圖5),其通過在軸向上移動小齒輪120而將捲筒7切換為釣線卷收狀態/自由旋轉狀態。該離合機構17具備介在於動力傳遞機構10而連接斷開來自手動手柄6及驅動馬達8的動力傳遞的功能,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在右側板5B側。如圖1所示,在構成該離合機構17的離合板上卡合有離合分離切換構件18,將動力傳遞從接合狀態切換至分離狀態;及離合接合切換構件19,將動力傳遞從分離狀態切換至接合狀態。本實施方式的離合分離切換構件18為橋形設置在捲筒7的後方側的左右側板5A、 5B之間的結構,能夠在拇指按壓捲筒7的同時進行操作,構成為通過從圖7所示的狀態進行壓下操作,而將離合機構17從接合狀態切換至分離狀態。離合分離切換構件18通過圖 6所示的分配保持彈簧400而被分配保持在圖7所示的離合接合位置和離合分離位置(未圖示)之間。
7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離合接合切換構件19設置在右側板5B側,通過分配保持彈簧 400(參照圖6)而被分配保持為可在離合接合位置和離合分離位置之間搖動。在卷線器主體5上設置有用於對驅動馬達8供電的供電部20。該供電部20形成在左側板5A的前方側的下面區域,在該供電部20上安裝有可裝拆的可攜式蓄電池22 (參照圖18),或者安裝有從放置在腳邊的蓄電池、設置於釣魚船的電源部進行供電的供電線。控制盒15設置在捲筒7的前方側。具體而言,尤其如圖7所示,控制盒15具備在捲筒7的上方從其旋轉軸02 (作為該旋轉軸,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驅動馬達8配置在捲筒7 的外側,因此捲筒軸7a的軸心(中心軸)相當於該旋轉軸,但是,在驅動馬達8配置在捲筒 7的內部的其他方式中,由於不存在捲筒軸7a,因此馬達8的旋轉軸相當於該旋轉軸)附近覆蓋勻繞機構142及驅動馬達8的大小,在其後方部分上配置有調整驅動馬達8的輸出的操作構件25。該操作構件25位於捲筒7的上方,被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釣竿方向)上變位。在此,捲筒7的上方是指優選操作區域(拇指所抵接的操作區域)與捲筒軸7的旋轉軸 02相比多少向前方側偏移,以便在捲筒上卷繞釣線的狀態下可在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的同時進行操作。本實施方式的操作構件呈可旋轉的形狀,詳細而言,操作性良好地構成為大致圓筒形,且被支撐為其外表面(旋轉表面)面向在左右側板之間使捲筒7露出的開口區域,旋轉的方向為前後方向(從後方側觀察時為上下方向)。在介由卷線器腳安裝部fe將卷線器主體5安裝在釣竿R上時,如圖18所示,操作構件25被配設在與釣竿R —起把持保持卷線器主體5的狀態的手的拇指T夠得到的位置且控制盒15的顯示部(液晶面板)16的後方側的位置上。另外,作為旋轉構件構成的操作構件25以操作方向為大致前後方向的方式構成。 構成為大致圓筒形的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 兩端可旋轉地被支撐(軸支撐)於控制盒 15 (兩軸支撐),可有效地防止纏線(圖10)。而且,通過使操作構件25位於左右側板5A、5B 的中央區域,相對於卷線器主體5的重心的把持位置的平衡變好,可成為操作性良好、不易疲勞的結構,而且,無論右手、左手的哪個手進行把持都能得到相同的感覺。並且,對於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5a,也可以可旋轉地支撐於控制盒15以外的部分(例如側板5A、5B等) 上。另外,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控制盒15的後方部位(在控制盒15安裝在卷線器主體 5上的狀態下,位於捲筒7側的控制盒15的後端側部位)的上面,以從後方進行拇指按壓的同時使指尖接觸操作構件25的方式設置有凹陷部(開放部)210,在該凹陷部210內配置有操作構件25。在此,凹陷部210從控制盒15的後端緣朝向前方側延伸,在控制盒15的後端緣處開口。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凹陷部210如下,呈朝著捲筒7側(後方側)開放寬度變寬的「八」字形狀,以在控制盒15的上面及下面開口的方式上下貫穿控制盒15。根據這樣的凹陷部210的形狀,在捲筒7上的任何位置,由於在不受妨礙的情況下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對操作構件25的操作的過渡,因此很有益。在此,如圖所示,操作構件的大致圓筒形是指內部既可以是實心,也可以是包括整體或局部地具有空洞部的概念。而且,對於其外形,如本實施方式這樣,當然可以是準確的圓筒形,也可以是在周圍形成有凹凸,或者形成有可用手指掐住或頂接的突起部。或者,也可以是軸向的中間部分膨出或凹入等,具備拇指的腹部可在軸向上抵接從而可進行旋轉操作的外形的構件。而且,對於構成為大致圓筒形的操作構件25,既可以從控制盒15的表面突出,也可以至少一端側的旋轉表面與控制盒(卷線器主體)之間呈大致表面一致狀。
如上所述,通過將操作構件25配設在如下位置上,即在與釣竿R —起把持保持卷線器主體5的狀態下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的同時可進行操作的位置,可在保持釣竿R和卷線器主體5的姿勢下進行單手操作。而且,由於能夠在用拇指進行拇指按壓的同時用拇指的指尖接觸操作構件25,因此能夠在利用拇指按壓感覺到上鉤的同時,馬上利用馬達驅動進行卷收。而且,由於操作構件25可在大致前後方向上移動,因此與同時進行拇指按壓或放開(接觸或放開)的手指的動作為同一方向,操作性良好。另外,通過使操作構件25為旋轉構件,可從更廣的方向進行操作(例如從後方進行操作或從上方進行操作),可節省空間增大操作範圍。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大致圓筒形的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 被設置成與捲筒7的旋轉軸7a大致平行地延伸,以便從上方觀察卷線器主體5時避開控制盒15的顯示部16或控制部100。如此,通過使大致圓筒形的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5a與捲筒7的旋轉軸7a大致平行(包括平行),即使在把持保持卷線器主體的狀態下,使操作構件25自由地旋轉,手指 (拇指T)的位置也很難向橫向偏離,不會出現把持保持卷線器主體時的平衡變差的情況。 即,如圖19及圖20所示,由於操作構件僅向前後方向移動,因此拇指T的位置不會較大地向橫向偏離,對於卷線器主體的重心、施加在供電部20上的力(如圖所示,供電部20設置於側部,因此,由於被供電線拉拽的力、可攜式蓄電池的重量負荷等,容易以釣竿R的長度方向軸為中心施加旋轉負荷所引起的力)所引起的扭轉負荷,不會出現操作性降低或容易變得疲勞的情況。此時,考慮到使操作構件25旋轉時的手指(拇指T)的位置的橫向偏離, 大致平行的範圍也可以定義為相對於捲筒的旋轉軸士30°的範圍。因而,對於操作構件25 的變位方向即「大致前後方向」,當然包括前後方向(釣竿的軸向),其為包括相對於軸向士30°的範圍內的方向。另外,如上所述,在控制盒15的後方側獨立於前述的控制主體部99而配置所述操作構件25。此時,如圖7及圖11所示,優選在控制盒15的後方側下端部分設置誤動作防止部即保護罩15c,其在操作構件25和捲筒7之間向後方側突出。通過形成這樣的保護罩 15c,在對釣線進行卷收操作時,可防止附著在釣線上的垃圾、異物碰到操作構件25,能夠防止發生誤動作。這樣,在控制盒15中將操作構件25設置成獨立於控制主體部99,從而分解清理等維護作業變得容易,另外,對於控制盒15,成為被把持的部分,因此在提高剛性、強度的方面上的設計的自由度提高。即,將操作構件25構成為另行於控制主體部99而不插入到控制盒15內(露出於控制盒15的外部),從而能夠在容易地進行各部件的維護作業的同時抑制重量增加。另外,與此關聯,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由操作構件25、後述的角度傳感器130及支撐這些的支撐構件構成的操作部機構和控制盒15的控制部100互相被配置在卷線器主體5的前後的狀態下,進行獨立的防水處理。具體而言,如圖7 圖11 (尤其參照圖10、圖11)所示,軸支撐操作構件25的一側的旋轉軸2 —體地形成在支撐於控制盒 15上的第1支撐構件220上,旋轉軸2 通過0形圈225 (對操作構件25的旋轉給予節度感)而在密封狀態下穿通於筒狀的操作構件25的內孔中。而且,由向操作構件25的內孔中突出的角度傳感器130的內端部130a支撐操作構件25的另一側,在內端部130a與操作構件25的另一端部之間插有套環229。即,在本結構中,角度傳感器130與操作構件25在軸長方向上重疊,由此,能夠實現在軸長方向上的節省空間化。而且,由第2支撐構件230 將角度傳感器130支撐固定在控制盒15上。此時,在控制盒15的右側部,突出設置有收容角度傳感器130的收容部15b。而且,在這樣的支撐構造中,如圖11所明確示出,由操作構件25、角度傳感器130及支撐這些的支撐構件220、223構成的操作部機構和控制盒15的控制部100 (即箱型的控制部主體99)互相被配置在卷線器主體5的前後,同時控制部100在控制盒15(明確地講是控制主體部99)的背面由防水蓋300進行完全密封處理,同時通過未圖示的密封單元來也對所述操作部機構進行獨立於控制部100的防水處理。具體而言, 角度傳感器130本身被進行完全密封處理。並且雖然也可以未獨立地將角度傳感器130埋入到控制盒15內來進行防水處理,但是在維護性上不應優選。S卩,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控制盒15上設有作為用於將操作構件25可動作且可旋轉地軸支撐而安裝的安裝部即第1支撐構件220,另外,可以說在前後分開而並列設置有包括該安裝部與收容角度傳感器130的收容部15b的控制盒15的安裝構造部;及包括控制部100與顯示部16的控制盒15的箱型控制主體部99。另外,如圖7及圖21所明確示出,在上述的控制盒15的控制主體部99中,收容有控制驅動馬達8的驅動的控制部100 (控制基板120A、120B),根據操作構件25的旋轉操作量來調整驅動馬達8的輸出。此時,控制部100設定為通過向前方對操作構件25進行旋轉操作,而使驅動馬達8的輸出上升。即,卷收釣線時,使在拇指按壓狀態下的拇指直接向前方伸長,可通過進行往上推操作構件25的操作而進行釣線的卷收操作,因此,可實現提高操作性。並且,雖然操作構件25的旋轉操作量與驅動馬達8的輸出的關係可以是任意的,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使操作構件25的基準位置為馬達的輸出值0,而向前方旋轉操作120°時,馬達輸出變為Max。即,通過在向前方方向進行操作時變為增速,而在拿著釣竿和卷線器主體的手上施加有負荷的高速卷收時,能夠把持更前方,因此,把持保持性變高,操作性良好,變得不易疲勞。當然,對於操作構件25,也可以設定為向後方進行旋轉操作時,使驅動馬達8的輸出上升。根據這種操作構件的結構,僅通過使正在對捲筒進行拇指按壓的拇指的第一關節進行彎曲動作,就能在使拇指按壓操作從接合變為分離的同時,向跟前側對操作構件進行旋轉操作(驅動馬達的增速旋轉),成為操作性良好的結構。在所述控制盒15的表面上設置有顯示所釋放的釣線的長度(線長信息)等的顯示部(液晶顯示部)16,而且,在其周圍配設有可設定各種信息的操作按鈕216。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明確示出,在控制盒15的上面,操作按鈕216位於顯示部16與操作構件25之間且與釣竿R —起把持保持卷線器主體5的狀態下拇指夠得到的位置。在此,參照圖21說明收容在所述控制盒15的控制主體部99中的控制部100的結構。圖21是表示對上述構成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100的結構的框圖。收容在控制主體部99中的控制部100具備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110,控制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動作;ROM(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 111,儲存有用於測量線長或對驅動馬達的輸出進行可變控制的各種程序、設定信息等;及控制基板(微型計算機)120A、120B,安裝有作為暫時存儲區的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112,該控制基板120A、120B介由I/O埠 115與各工作要素之間收發信號,以控制動作。並且,在本結構中,為了實現節省空間化,以在上下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控制部100與顯示部16 (參照圖7)。通過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多個控制基板120A、 120B來構成控制部100。S卩,構成為在所述控制基板120A、120B與如下器件之間收發信號檢測所述操作構件25的操作量的檢測單元,具體為角度傳感器130,其根據操作構件25的操作角度輸出操作位置信號;線長測量裝置140,檢測卷繞在捲筒7上的釣線的釋放量;顯示控制電路 160,在設置於控制盒15上的液晶顯示部16上顯示各種信息;操作按鈕16a、16b,設置在控制盒15上;及馬達驅動電路170,從停止狀態直至高輸出值連續地增減調節驅動馬達8的輸出。而且,所述CPUl 10執行存放在ROMl 11中的規定程序,通過介由I/O埠 115向上述的各工作要素供給據此生成的控制信號來控制各工作要素,具有控制釣魚用電動卷線器整體的功能。而且,所述ROMlll儲存有由CPUllO執行的各種程序、控制處理所需的數據(例如根據從線長測量裝置140輸入的檢測信號測量線長的運算程序、特定操作構件25的操作角度及與其對應而使驅動馬達8的轉速可變的佔空比的可變控制表、用於由液晶顯示部16顯示文字、數字等圖像的圖像顯示數據等)。而且,所述RAM112具備工作區,具備在所述程序工作時,暫時儲存處理步驟、數據等的功能。所述操作按鈕216從釣者接收例如使投入的釣鉤組件停在所希望的深度的深度信息、變更驅動馬達8的輸出的可變範圍的輸出範圍設定信息等各種信息。所述線長測量裝置140在捲筒7因釣線的釋放/卷收而被旋轉驅動時,例如通過安裝在旋轉部分上的磁鐵和對其進行檢測的磁傳感器檢測實際的旋轉量、旋轉方向,生成其檢測信號。而且,所述馬達驅動電路170具備驅動控制驅動馬達8的功能,該驅動馬達8旋轉驅動捲筒7。具體而言,馬達驅動電路170例如根據來自所述CPUllO的控制信號(PWM信號;脈寬調製信號),對針對驅動馬達的驅動電流通電時間率(佔空比)進行可變控制,從停止狀態(OFF狀態)直至高速旋轉狀態(Max狀態)連續地增減調節驅動馬達8。另外,根據由對操作構件25的距初始位置(停止位置)的實際操作量進行檢測的角度傳感器輸出的檢測信號,從所述CPUllO輸出與針對每個角度所設定的佔空比相關的控制信號。所述顯示控制電路160根據所述CPUllO的控制而被驅動,具有在液晶顯示部16 上向釣者顯示例如現在的釣線釋放量、距投入釣鉤組件的時間、驅動馬達8的驅動速度(也可以是指示器所進行的顯示)、或者操作方法、消息等的功能。用於檢測操作構件25的操作旋轉角度的角度傳感器130具備生成與操作構件25 的操作角度相對應的信號的功能即可,例如可應用具備輸出與操作構件的操作量相對應的電阻值變化的電位差計的傳感器,或者具備生成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脈衝的編碼器的傳感器等各種結構的傳感器。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圖1及圖9等所示,角度傳感器130被配置在手柄6側的同時被配置在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5a的軸線L上。此時,角度傳感器130以橫跨卷線器主體5的一個側板(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右側板5B)與控制盒15的方式被配置。尤其如圖9所明確示出,角度傳感器130如下,其右端部從控制盒15向側方突出,其突出端部位於右側板5B側。並且,圖9中,15A是配設在控制盒15的前方的前蓋。另外,伴隨角度傳感器 130以橫跨側板5B與控制盒15的方式被配置,如圖3、8、9、10(圖10是沿圖8的B-B線的剖視圖,圖下側表示上方,圖上側表示下方)所明確示出,在控制盒15的右側部突出地設有用於收容角度傳感器130的前述的收容部15b,另一方面,在側板5B上也突出地設有用於收容角度傳感器130的收容部5Ba。此時,收容部1 具有從控制盒15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15ba。另外,側板5B側的收容部5Ba也向卷線器主體5的上方突出地被設置。 在此,操作構件25的外徑尺寸與角度傳感器130的外徑尺寸之間的關係在有效且節省空間地配置這些構件及實現操作構件25的操作性方面顯得重要。與此對應,在本實施方式中, 如圖8所示,將操作構件25的外徑Dl設定成角度傳感器130的最大外徑D2的0. 8 1. 5 倍。此時,將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5a的外徑D3設定成4. Omm以上10. Omm以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明確示出,從上方觀察卷線器主體5時,操作構件 2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上與捲筒7的旋轉軸02重疊,將相對於水平面P的捲筒7的上端部位的垂直高度尺寸Hl與相對於水平面P的操作構件25的上端部位的垂直高度尺寸H2之間的尺寸差設定為角度傳感器130的外徑尺寸D2的1. 2 2. 4倍,水平面P通過捲筒7的旋轉軸02而在前後方上延伸。另外,在此基礎上,從上方觀察卷線器主體5時,角度傳感器 130的中心軸01 (與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2 的軸線L相同)與捲筒7的中心軸02 (捲筒軸7a的中心軸)相比更靠近前方側例如尺寸X的位置,同時其前端部位與控制部100相比更位於後方側。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控制盒15的後端側部位的上面,設置用於將操作構件25配置在內側的凹陷部210,該凹陷部210在控制盒15的後端緣處開口且從該後端緣向前方側延伸,同時還具備用於可進行動作地安裝操作構件25的安裝部(支撐構件220 等),因此能夠在較低的位置容易地對操作構件25進行操作的同時,在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單手把持釣竿R與卷線器主體5的同時能夠以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方式設置操作構件25。即,不妨礙拇指按壓操作的情況下,使操作構件 25在卷線器主體5的前方側的配置變得容易,同時能夠將操作構件25配設在與安裝卷線器的釣竿R —起用單手把持卷線器主體5的拇指T夠得到的位置,因此能夠協調地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7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在圖20中示出了上述的一系列操作的流程。如圖20(a)所示,在將拇指T接觸於捲筒7的表面上的拇指按壓狀態下,能夠通過向斜上方前方推拇指T來將拇指T如圖20 (b)所示地順暢地接觸於操作構件25上,並能夠直接如圖20(c)所示地用拇指T把持保持操作構件25而進行旋轉操作。而且,尤其在本結構中,由於將操作構件25配設在捲筒7的上方且控制盒15的後方側的位置,因此也能夠在靠近重心的位置把持卷線器主體5的同時對操作構件25進行操作,另外,也能夠避免由於伴隨操作的旋轉轉矩變大而給操作帶來疲勞的事態。即,能夠實現重心平衡、操作性及把持性優異的操作構件25的配置。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凹陷部210上下貫穿控制盒15,因此能夠不受操作構件25的大小的影響而較薄地形成控制盒15,能夠緊湊地形成卷線器而確保卷線器的良好的把持保持性。而且,像這樣地較薄地形成控制盒15,則能夠降低操作構件25的設置位置的同時能夠實現操作構件25的小型化,其結果,能夠提高卷線器主體的小型化、卷線器的把持性及操作構件的操作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凹陷部210的側部設有收容用於檢測操作構件25的操作旋轉角的角度傳感器130的收容部15b,因此能夠有效活用凹陷部210的左右側部的空間而容易地插入角度傳感器130 (也能夠對角度傳感器130、操作構件25、控制盒15進行單元化,也能夠提高生產率)。另外,由於能夠將角度傳感器130配置在操作構件25的旋轉軸的軸線上,因此在俯視時角度傳感器130與控制部100不會重疊,在不加厚控制盒15的情況下能夠將角度傳感器130與控制盒15呈一體地保持。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控制盒15被設定成其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大於左右方向的長度尺寸,因此在與配置在凹陷部210內的操作構件25的關係上能夠有效地確保控制盒 15的其他構成要素的配置空間,同時也能夠實現充分地確保操作構件25的支撐強度的盒構造。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在前後分開而並列設置控制盒15的安裝構造部與箱型的控制主體部99,因此能夠適當地實現對應於施加到控制盒15上的負荷(在操作構件 25的周圍施加較大的應力負荷)與各構成部件的耐久性(尤其是控制部100的IC等在構造上較弱)的各構成要素的保護及防水對策。另外,這樣,如果在將安裝構造部與箱型的控制主體部99相互配置在卷線器主體5的前後的狀態下獨立進行防水處理,則能夠將安裝構造部與控制主體部99在前後獨立安裝的同時也能夠獨立進行維護,提高組裝性及維護性。圖13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使操作構件25的寬度尺寸變窄,從而使控制盒15的傳感器用收容部1 不向側方突出(角度傳感器130整體完全地被配置在控制盒15內)。並且,除此以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減小卷線器主體的寬度尺寸來實現緊湊的卷線器。圖14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只通過控制盒15 的側部的單側來可旋轉地支撐(單臂支撐)配置在凹陷部210內的操作構件25。並且,除此以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根據這樣的結構,在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尺寸的凹陷部210中,由於能夠在操作構件25的支撐側的相反側的凹陷部210內確保較大的空間S,因此能夠通過該空間S來確認捲筒7的狀態,同時在發生纏結時能夠容易地應對事故。圖15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朝著前方向斜上方立起的錐面510而形成有操作構件25的外面。另外,操作構件25如下,以向側方進行旋轉操作的方式其旋轉軸25a向前方延伸。而且,與此相伴,在操作構件25的前方,在同軸上配置有角度傳感器130。而且,與此關聯,在控制基板120A、120B上形成有用於接受角度傳感器130的凹部520。並且,除此以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根據這樣的結構, 由於操作構件25的外面構成錐狀,因此能夠從後方(圖15(a)的箭頭方向)使手指進入到凹陷部210內而迅速地對操作構件25進行操作。圖16表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凹陷部210不貫穿控制盒15的下面的情況下具有底面550。另外,操作構件25能夠沿著向前方立起的傾斜面552而在前後滑動地配置在凹陷部210內。另外,傾斜面552由可進行滑動操作的滑動式可變電阻器(Variable Resistor) 560形成。並且,除此以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根據這樣的結構,由於凹陷部210的後端側低於前端側,能夠從後方(圖16 (a)的箭頭方向)使手指(例如是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的手指)進入到凹陷部210內而容易地對操作構件25進行操作。圖17表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構件25能夠沿著凹陷部210的圓弧狀前壁570而左右滑動地(參照圖17(c))配置在凹陷部210內。 而且,在此時,能夠通過曲面型的可變電阻器(Variable Resi stor) 590來進行圓弧狀的滑動。並且,除此以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狀態直至對操作構件25的操作的過渡。而且,由於操作構件25呈能夠從上方按壓的形狀,因此也能夠在保持把持保持卷線器的狀態下進行操作。並且,本發明並不局限於前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當然可以進行各種變形。例如,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雖然將控制盒15作為至少包括安裝構造部與控制主體部99的一體構件來形成,但是也可以組裝相互分體的多個部件來構成控制盒15。在此時,為了確保充分的強度,也優選將控制盒15的至少上面部分作為一體構件來構成。例如,也可以用分別不同的構件來組合控制盒15的上面部與箱型的控制主體部99而作為控制盒15。另外,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雖然控制主體部99呈大致長方體狀的箱型,但是控制主體部99的箱型形狀不局限於長方形,例如包括剖面呈多角形的任意的箱型形狀,其形狀不受局限。
1權利要求
1.一種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具備控制部,安裝在具有可旋轉地設置在卷線器主體的左右側板之間並釣線被卷繞的捲筒、設置在所述卷線器主體上並旋轉驅動所述捲筒的驅動馬達及調整所述驅動馬達的輸出的操作構件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所述卷線器主體上,位於所述捲筒的上方的前方側的同時控制所述驅動馬達;及顯示部,其特徵為,在安裝於所述卷線器主體上的狀態下位於所述捲筒側的控制盒的後端側部位的上面, 設置用於將所述操作構件配置在內側的凹陷部,該凹陷部在控制盒的後端緣處開口且從該後端緣向前方側延伸,還具備用於可進行動作地安裝所述操作構件的安裝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特徵為,所述凹陷部以在控制盒的上面及下面開口的方式上下貫穿控制盒。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特徵為,所述安裝部以能夠可旋轉地軸支撐所述操作構件的方式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特徵為,在所述凹陷部的側部設置收容用於檢測所述操作構件的操作旋轉角的角度傳感器的收容部。
5.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特徵為,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大於左右方向的長度尺寸。
6.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特徵為,在前後分開而並列設置安裝構造部,包括所述安裝部與收容用於檢測所述操作構件的操作旋轉角的角度傳感器的收容部;及箱型的控制主體部,包括所述控制部與所述顯示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其能夠在較低的位置容易地操作用於調整馬達輸出的操作構件的同時,在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單手把持釣竿與卷線器主體的同時能夠以順暢地進行拇指按壓操作直至捲筒的卷收操作的一系列的操作的方式設置操作構件。具體而言,本發明的釣魚用電動卷線器的控制盒(15)具備凹陷部(210),用於將操作構件(25)配置在內側;及安裝部(220),用於可進行動作地安裝操作構件(25)。
文檔編號A01K89/01GK102550510SQ20111038683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日
發明者城英樹, 楠本晴信 申請人:古洛布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