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回用的化纖紡織染色廢水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03 11:32:52

本發明涉及紡織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高效回用的化纖紡織染色廢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紡織染整工藝水資源消耗量大,是用水大戶之一。紡織染整工業園區集中廢水處理廠或大型的紡織染整企業廢水處理站在現有廢水處理量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廢水深度處理,提高中水回用率,減少排水量,才能解決擴能的問題。紡織染整廢水的深度處理及回用,不僅能夠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減少水資源的消耗,緩解供水壓力,還能減輕對受納水體的汙染,改善生態環境。這是紡織染整行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紡織染整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重要方向。
目前,紡織染整廢水處理普遍採用「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混凝法」,該法運行成本低廉,但是難以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特別是生產過程中合成漿料和新型有機助劑的大量使用,使處理後出水存在著可生化處理性能差,cod偏高,色度深等問題,達不到排放和回用的要求,制約著生產過程對回用水的需求。經過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混凝法處理過的的尾水水質成分複雜,可生化性差,特別是在混凝發處理過程中,傳統的混凝沉澱池,沉澱速度慢,且汙泥沉澱後無法及時輸出,導致輸出的廢水上清液遠中含有大量小體積的汙泥,使輸出廢水達不到排放和回用標準。
此外,專利號為cn205367840u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斜管沉澱裝置,包括絮凝反應區、斜管區、斜管沉澱區和清水區,雖然採用此專利技術方案可以去除廢水中的大量汙泥,但是不論通過斜管沉澱,還是斜板沉澱其均無法將沉澱汙泥立即輸出,使輸出廢水中含有小體積汙泥無法達到排放與回用標準。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效回用的化纖紡織染色廢水處理系統,利用斜板沉澱原理,將染色廢水中的絮體狀汙泥沉澱,並通過不斷旋轉的分離輥,將沉澱的絮體狀汙泥立即排出處理倉,避免小體積汙泥隨廢水排出,隨後通過反滲透膜過濾掉大部分鹽分和膠體、有機物,解決了廢水中汙泥沉澱後立即輸出去除的技術問題,提高廢水中小體積汙泥的去除率,實現了輸出廢水的合格達標,利於後續的回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回用的化纖紡織染色廢水處理系統,包括:
廢水處理機構,所述廢水處理機構用於對廢水進行汙泥分離處理工作,其包括安裝架、安裝於該安裝架上部的處理倉以及安裝於該安裝架下部的處理組件,且該處理倉位於處理組件的正上方;
廢水供水機構,所述廢水供水機構位於所述廢水處理機構的一側,其與所述處理組件連通,且其包括供水組件以及設置於該供水組件內部的攪拌組件;
廢水回用箱,所述廢水回用箱位於所述廢水處理機構與廢水供水機構之間,其與所述處理組件連通,且其內設置有反滲透膜,該廢水回用箱用於收集該處理組件處理後的廢水。
作為改進,所述處理倉為錐形設置,其頂部為開口設置,且其底部設置有月牙形的分離部,該處理倉包括第一傾斜板以及第二傾斜板,所述第一傾斜板的底部設置有汙泥出口,所述第二傾斜板的下部設置有廢水出口,且該廢水出口位於所述汙泥出口的下方。
作為改進,所述處理組件包括:
分離輥,所述分離輥位於所述處理倉的正下方,其與所述分離部同心設置,且其兩端轉動設置於所述安裝架上;
汙泥箱,所述汙泥箱位於所述分離輥的正下方,其與所述安裝架可拆卸連接,且其頂部設置有半圓形開口部,該半圓形開口部與所述分離輥同心設置,且其底部設置有濾水網;
廢水鬥,所述廢水鬥連接設置於所述汙泥箱的底部,其為錐形設置,且其底部開設有出水口;
濾水輸出管,所述濾水輸出管位於所述廢水鬥的底部,其與所述廢水鬥的底部出水口處連通;
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設置於所述安裝架的一側,其與所述分離輥的一端通過皮帶傳動連接。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傾斜板與所述第二傾斜板的底部均設置於所述分離輥的同一側。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傾斜板的底部與所述分離輥連接位置處設置有第一密封條;所述分離輥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傾斜板的兩側壁連接處設置有第二密封條。
作為改進,所述汙泥箱的頂部固定設置有刮泥板,該刮泥板位於半圓形開口部的下端,且該刮泥板與所述分離輥牴觸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汙泥箱的頂部靠近所述第二傾斜板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防水板;所述汙泥箱的頂部遠離所述第二傾斜板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接料板。
作為改進,所述汙泥箱的底部設置有旋轉打開的汙泥輸出門。
作為改進,所述供水組件包括:
供水倉,所述供水倉設置於所述處理倉的後側,其底部設置有供水口,且其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
供水管,所述供水管的一端與所述供水口連通,其另一端架設於所述處理倉內;
供水龍頭,所述供水龍頭架設於所述處理倉內,其與所述供水管連通,且其末端面正對所述第一傾斜板,該末端面上均布有若干出水口;
供水泵,所述供水泵位於所述供水倉與所述處理倉之間,其安裝於所述供水管上。
作為改進,所述攪拌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設置於所述供水口的正上方,其與該供水口同軸線設置;
攪拌槳,所述攪拌槳轉動設置於所述支架上,其正對所述供水口設置,且沿其周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第一攪拌槳葉與第二攪拌槳葉,所述第一攪拌槳葉位於所述支架的內部,所述第二攪拌槳葉位於所述支架的外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
(1)本發明利用斜板沉澱原理,通過處理倉第一傾斜板將染色廢水中的絮體狀汙泥沉澱,沉澱的汙泥黏附分離輥上,分離輥不斷旋轉,立即將汙泥輸出到處理倉外,避免汙泥堆積不立即輸出,解決小體積汙泥隨廢水排出的問題,隨後通過反滲透膜截留廢水中的大部分鹽分和膠體、有機物,使透過反滲透膜的廢水的各項指標均複合廢水回用的標準,摻雜一定比例新鮮水就可回收使用;
(2)本發明在設置處理倉時,將第一傾斜板與第二傾斜板設置於分離輥的同一側,且使第一傾斜板底部的汙泥出口高於第二傾斜板上的汙水出口,使輸入到處理倉內的廢水不會從汙泥出口流出;
(3)本發明通過利用旋轉的分離輥黏附汙泥實現沉澱汙泥的立即輸出,且在汙泥輸出過程中,小體積汙泥黏附在分離輥上輸出時承受廢水的衝擊力小,可以快速輸出,而大體積的汙泥即使隨廢水衝刷回落到分離輥與第二傾斜板的夾角內,也不會隨廢水輸出而流出,且可以快速的隨分離輥進行二次的黏附輸出;
(4)本發明在設置供水倉時,在供水倉的供水口處設置了攪拌組件,利用廢水輸出產生的漩渦帶動攪拌槳,對供水倉內添加了混凝劑的廢水進行攪拌,使廢水內未混凝的雜質再次混凝成絮體汙泥,同時位於支架內的第二槳葉會對大的絮體汙泥進行分離,避免大的絮體堵塞供水管,同時小體積的絮體汙泥利於後續分離輥的旋轉輸出;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結構巧妙,廢水處理效率高,處理後廢水可之間回收使用等優點,尤其適用於紡織廢水處理技術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廢水回用箱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處理倉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汙泥箱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分離輥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供水龍頭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攪拌組件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攪拌組件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圖2與圖3所示,一種高效回用的化纖紡織染色廢水處理系統,包括:
廢水處理機構1,所述廢水處理機構1用於對廢水進行汙泥分離處理工作,其包括安裝架11、安裝於該安裝架11上部的處理倉12以及安裝於該安裝架11下部的處理組件13,且該處理倉12位於處理組件13的正上方;
廢水供水機構2,所述廢水供水機構2位於所述廢水處理機構1的一側,其與所述處理組件13連通,且其包括供水組件21以及設置於該供水組件21內部的攪拌組件22;
廢水回用箱3,所述廢水回用箱3位於所述廢水處理機構1與廢水供水機構2之間,其與所述處理組件13連通,且其內設置有反滲透膜31,該廢水回用箱3用於收集該處理組件13處理後的廢水。
如圖4所示,其中,所述處理倉12為錐形設置,其頂部為開口設置,且其底部設置有月牙形的分離部121,該處理倉12包括第一傾斜板122以及第二傾斜板123,所述第一傾斜板122的底部設置有汙泥出口124,所述第二傾斜板123的下部設置有廢水出口125,且該廢水出口125位於所述汙泥出口124的下方。
需要說明的是,廢水供水機構2對廢水處理機構1進行廢水供應,廢水沿處理倉12的第一傾斜板122進行斜板沉澱,沉澱後的汙泥由處理組件13從汙泥出口124輸出,而廢水則從廢水出口125輸出到廢水回用箱3內進行回收處理。
進一步說明的是,廢水回用箱3內的反滲透膜31的操作壓力為1.5~1.8mpa,水中的大部分鹽分和膠體、有機物等不能透過反滲透膜,殘留在少量濃水中,由廢水回用箱3一側的濃水管32排放,而滲透過反滲透膜31的廢水,則從回收管33回收再用,可以直接摻雜一定比例的新鮮水直接使用,在反滲透膜停運時,自動衝洗5分鐘,以去除沉積在膜表面的汙垢,使反滲透膜得到有效保養。
如圖2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處理組件13包括:
分離輥131,所述分離輥131位於所述處理倉12的正下方,其與所述分離部121同心設置,且其兩端轉動設置於所述安裝架11上;
汙泥箱132,所述汙泥箱132位於所述分離輥131的正下方,其與所述安裝架11可拆卸連接,且其頂部設置有半圓形開口部1321,該半圓形開口部1321與所述分離輥131同心設置,且其底部設置有濾水網1322;
廢水鬥133,所述廢水鬥133連接設置於所述汙泥箱132的底部,其為錐形設置,且其底部開設有出水口;
濾水輸出管134,所述濾水輸出管134位於所述廢水鬥133的底部,其與所述廢水鬥133的底部出水口處連通;
驅動電機135,所述驅動電機135設置於所述安裝架11的一側,其與所述分離輥131的一端通過皮帶傳動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傾斜板122與所述第二傾斜板123的底部均設置於所述分離輥131的同一側。
如圖4、圖5與圖8所示,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傾斜板123的底部與所述分離輥131連接位置處設置有第一密封條1231;所述分離輥131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傾斜板123的兩側壁連接處設置有第二密封條1311。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分離輥131由驅動電機135帶動旋轉,在旋轉過程中,分離輥131在處理倉12內黏附汙泥,並將汙泥從汙泥出口124輸出到處理倉12外,之後汙泥從分離輥131上掉落到汙泥箱132內,堆積在濾水網1322上,濾水網1322將汙泥中的水分濾出由廢水鬥133收集,最後由濾水輸出管134輸出。
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一傾斜板122與所述第二傾斜板123的底部均設置於所述分離輥131的同一側,是為了保證處理倉12內的廢水不會從汙泥出口124漏出,廢水沿第一傾斜板122進入到處理倉12內後,會沿分離輥131積聚在分離輥131與第二傾斜板123之間的夾角處,後從廢水出口125輸出。
如圖2與圖6所示,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汙泥箱132的頂部固定設置有刮泥板1323,該刮泥板1323位於半圓形開口部1321的下端,且該刮泥板1323與所述分離輥131牴觸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刮泥板1323用於刮除分離輥131上黏附的汙泥,使分離輥131在旋轉回復到處理倉12時,可以重新黏附新的汙泥進行輸出。
如圖7所示,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汙泥箱132的頂部靠近所述第二傾斜板123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防水板1324;所述汙泥箱132的頂部遠離所述第二傾斜板123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接料板1235。
需要說明的是,防水板1235用於保護分離倉12的第二傾斜板123底部與分離輥131接觸部位的漏水問題,在第一密封條1231失效後,可以使洩露的廢水沿防水板1235進入到汙泥箱132內從濾水輸出管134輸出,而不會導致工作環境內廢水橫流。
進一步說明的是,接料板1235則用於對分離輥131輸出的汙泥進行導向接料,使汙泥可以直接掉落在汙泥箱132內。
如圖7所示,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汙泥箱132的底部設置有旋轉打開的汙泥輸出門1326。
需要說明的是,在汙泥箱132內收集到一定量的汙泥時,通過汙泥輸出門1326可以之間將汙泥清理出。
如圖2與圖9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供水組件21包括:
供水倉211,所述供水倉211設置於所述處理倉12的後側,其底部設置有供水口2111,且其側壁上設置有進水管2112;
供水管212,所述供水管212的一端與所述供水口2111連通,其另一端架設於所述處理倉12內;
供水龍頭213,所述供水龍頭213架設於所述處理倉12內,其與所述供水管212連通,且其末端面正對所述第一傾斜板122,該末端面上均布有若干出水口2131;
供水泵214,所述供水泵214位於所述供水倉211與所述處理倉12之間,其安裝於所述供水管212上。
需要說明的是,供水倉211用於對處理倉12進行廢水供應,且在廢水自供水龍頭213輸入到處理倉12內時,供水龍頭213為長條形設置,其上設置的若干大直徑出水口2131直接正對第一傾斜板122進行廢水輸入,使廢水沿第一傾斜板122進行斜板沉澱,斜板沉澱作用的斜板面積較一個出水口的供水龍頭的斜板面積更大,沉澱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如圖10與圖11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攪拌組件22包括:
支架221,所述支架221設置於所述供水口2111的正上方,其與該供水口2111同軸線設置;
攪拌槳222,所述攪拌槳222轉動設置於所述支架221上,其正對所述供水口2111設置,且沿其周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第一攪拌槳葉2221與第二攪拌槳葉2222,所述第一攪拌槳葉2221位於所述支架221的內部,所述第二攪拌槳葉2222位於所述支架221的外部。
需要說明的是,在進入供水倉211內的廢水是加入了混凝劑並進行了初步攪拌混凝後的廢水,利用廢水流動過程中在供水口2111處產生的漩渦帶動攪拌槳222旋轉,對廢水進行二次攪拌,使廢水中未混凝的雜質再次混凝成絮體汙泥。
並且,位於支架221內的第一攪拌槳葉2221會對大體積的絮體汙泥進行一定的破碎,使大體積絮體汙泥分散成若干的小體積汙泥,在後續分離輥131進行旋轉汙泥分離輸出時,更利於其輸出。
工作過程如下:
印染廢水自供水倉211由供水泵214輸入到處理倉12內,廢水沿第一傾斜板122進行斜板沉澱,沉澱後的汙泥掉落在分離輥131上,並黏附在該分離輥131上,而廢水則積聚在分離輥131與第二傾斜板123的夾角處,並從第二傾斜板123上的汙水出口125輸出到廢水回用箱3內,而汙泥則由旋轉的分離輥131輸出到汙泥箱132內進行收集處理,進入到廢水回用箱3內的廢水由反滲透膜31對其進行反滲透處理,透過反滲透膜31的廢水由回收管33進行回收後摻雜一定比例新鮮水進行回收在利用,而被反滲透膜31截留的含有大部分鹽分和膠體、有機物的高濃度廢水則從濃水管32排放與從汙泥中濾出的廢水一起進行再處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