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風扇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4:01:0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散熱冷卻系統組件,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風扇。
背景技術:
到目前為止,對於汽車發動機水箱及中冷器冷卻系統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傳統的皮帶帶動風扇散熱系統;2.矽油離合器或電子離合器風扇散熱系統;3.液壓控制風扇散熱系統;4.電子風扇自動控制系統。
可見無論哪個階段,風扇在冷卻散熱系統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從乘用車到商用車,從80kw~400kw,冷卻風扇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寬,對風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低壓、大流量;高效、節能、低噪聲的風扇越來越受到汽車製造廠的青睞。
常規的風扇葉片一般固定在輪轂上,風扇葉片的角度不可調節。這樣風扇的風力、風向是固定不動的,對於不同的風冷機械,轉速、熱負荷等不同,所需的冷卻風量、風壓等均不同,要達到風扇與機器匹配合理,不同的設備需採用不同排風量及風壓的風扇,這樣不同設備間的風扇難以通用。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一些葉片角度可調節的風扇,但這些風扇葉片的角度需要手動調節,手動調節風扇扇葉存在以下問題:風扇葉片角度不好控制,不能精確的到達所需角度,冷卻效果不理想,且手動調節操作複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冷卻效果好且葉片的角度可自動調整的汽車風扇,採用該結構的汽車風扇,風扇葉片的角度可精確的調整到所需角度。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汽車風扇,包括轉動殼體和多片葉片,所述的葉片間隔環繞設置在所述的轉動殼體外周,所述的葉片的根部設置有傳動部,所述的傳動部伸入所述的轉動殼體內,所述的轉動殼體內設置有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所述的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與所述的傳動部聯動連接,所述的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驅動所述的傳動部旋轉以調節所述的葉片的角度。
所述的轉動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的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包括電機驅動組件和齒輪盤,所述的電機驅動組件固定在所述的下殼體的下底面上,所述的齒輪盤設置在所述的下殼體內,所述的齒輪盤安裝在所述的電機驅動組件的輸出軸上,所述的齒輪盤的外圈設置有向上凸起的齒,所述的傳動部上具有與所述的齒相嚙合的第一齒輪。通過電機驅動組件驅動齒輪盤轉動,齒輪盤上的齒與第一齒輪嚙合,帶動傳動部旋轉從而調節葉片的角度,具有結構簡單,反應速度快的優點。
所述的齒輪盤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和外環,所述的齒環繞設置在所述的外環的上表面上,所述的內環的外圓周面上間隔設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齒輪,所述的外環的內圓周上設置有與所述的第二齒輪咬合的第三齒輪,所述的內環設置在所述的外環內且所述的第二齒輪與所述的第三齒輪相咬合。由於齒輪盤很大,不利於出模生產,因此將齒輪盤設置成內環和外環,便於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內環通過第一外齒卡入第一內齒實現與外環的配合,有利於外環旋轉。
所述的齒輪盤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和外環,所述的齒環繞設置在所述的外環的上表面上,所述的內環的外圓周面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向外延伸的凸起,所述的外環的內圓周上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的凸起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的內環設置在所述的外環內且所述的凸起卡入所述的凹槽內。由於齒輪盤很大,不利於出模生產,因此將齒輪盤設置成內環和外環,便於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內環通過凸起卡入凹槽實現與外環的配合,有利於外環旋轉。
所述的電機驅動組件包括空心軸電機以及設置在所述的下殼體內的第一軸承和電機齒輪,所述的空心軸電機固定在所述的下殼體的下底面上,所述的空心軸電機的空心軸的一端伸入所述的下殼體內,所述的第一軸承固定在所述的空心軸上,所述的電機齒輪設置在所述的內環與所述的第一軸承之間,所述的電機齒輪與設置在所述的內環的內壁上第四內齒相咬合,所述的空心軸電機內設置有電機定子,所述的電機齒輪通過電機繞組的作用形成與所述的電機定子相對應的轉子。電機齒輪通過電機繞組的作用形成與電機定子相對應的轉子,當空心軸電機工作時,電機齒輪相當於轉子轉動,帶動內環、外環轉動,從而實現葉片的角度調節,具有調節自動化、操作方便、快速的優點。由於空心軸與電機齒輪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因此電機齒輪轉動與空心軸轉動互不幹涉。
所述的空心軸的另一端設置有電機控制系統,所述的電機控制系統與所述的空心軸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所述的電機控制系統與所述的空心軸電機電連接。採用第二軸承,有利於空心軸轉動時,電機控制系統相對不動,實現與電機控制系統相連接的導線不動,有利於解決導線繞線問題。
所述的空心軸的內壁上設置有鍵槽。發動機的輸出端通過鍵插入鍵槽固定在空心軸上,帶動空心軸電機、上殼體、下殼體和葉片整體轉動;由於空心軸與電機齒輪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因此,空心軸轉動時,電機齒輪不會驅動內環轉動,保證葉片角度保持不變。
所述的空心軸的頂部設置有軸承壓蓋,所述的軸承壓蓋的下端設置有向下凸起的凸筋,所述的空心軸的上端部設置有與所述的凸筋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的軸承壓蓋通過所述的凸筋插入所述的限位槽固定在所述的上殼體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由於本發明的葉片的根部設置有傳動部,傳動部與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聯動連接,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驅動傳動部旋轉以調節葉片的角度,因此相較於傳統的手動調節風扇,具有操作簡單、風扇的葉片角度可任意調整到所需角度的優點,由於風扇角度通過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調節,調節過程中,只需要輸入一個信號值,便可精確地調節葉片的角度,以達到所需風向、風力大小,實現最優的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爆炸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上殼體和軸承壓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如圖1、圖2、圖3和圖5所示,一種汽車風扇,包括轉動殼體1和多片葉片2,葉片2間隔環繞設置在轉動殼體1外周,葉片2的根部設置有傳動部21,傳動部21伸入轉動殼體1內,轉動殼體1內設置有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與傳動部21聯動連接,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驅動傳動部21旋轉以調節葉片2的角度。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轉動殼體1包括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葉片角度自動調節機構包括電機驅動組件和齒輪盤,電機驅動組件固定在下殼體12的下底面上,齒輪盤設置在下殼體12內,齒輪盤安裝在電機驅動組件的輸出軸上,齒輪盤的外圈設置有向上凸起(圖中未顯示)的齒31,傳動部21上具有與齒31相嚙合的第一齒輪211。通過電機驅動組件驅動齒輪盤轉動,齒輪盤上的齒31與第一齒輪211嚙合,帶動傳動部21旋轉從而調節葉片2的角度,具有結構簡單,反應速度快的優點。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汽車風扇,其在實施例一提出的汽車風扇的結構上進行了改進,齒輪盤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32和外環33,齒31環繞設置在外環33的上表面上,內環32的外圓周面上間隔設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齒輪321,外環33的內圓周上設置有與第二齒輪321咬合的第三齒輪331,內環32設置在外環33內且第二齒輪321與第三齒輪331相咬合。
實施例三: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汽車風扇,其在實施例一提出的汽車風扇的結構上進行了改進,齒輪盤包括同軸設置的內環32和外環33,齒31環繞設置在外環33的上表面上,內環32的外圓周面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向外延伸的凸起(圖中未顯示),外環33的內圓周上設置有多個與凸起(圖中未顯示)相匹配的凹槽(圖中未顯示),內環32設置在外環33內且凸起(圖中未顯示)卡入凹槽(圖中未顯示)內。由於齒輪盤很大,不利於出模生產,因此將齒輪盤設置成內環32和外環33,便於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內環32通過凸起(圖中未顯示)卡入凹槽(圖中未顯示)實現與外環33的配合,有利於外環33旋轉。
實施例四: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汽車風扇,其在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提出的汽車風扇的結構上進行了改進,電機驅動組件包括空心軸電機4以及設置在下殼體12內的第一軸承5和電機齒輪6,空心軸電機4固定在下殼體12的下底面上,空心軸電機4的空心軸41的一端伸入下殼體12內,第一軸承5固定在空心軸41上,電機齒輪6設置在內環32與第一軸承5之間,電機齒輪6與設置在內環32的內壁上第四內齒322相咬合,空心軸電機4內設置有電機定子(圖中未顯示),電機齒輪6通過電機繞組(圖中未顯示)的作用形成與電機定子(圖中未顯示)相對應的轉子。電機齒輪6通過電機繞組(圖中未顯示)的作用形成與電機定子(圖中未顯示)相對應的轉子,當空心軸電機4工作時,電機齒輪6相當於轉子轉動,帶動內環32、外環33轉動,從而實現葉片2的角度調節,具有調節自動化、操作方便、快速的優點。由於空心軸41與電機齒輪6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5,因此電機齒輪6轉動與動空心軸41轉動互不幹涉。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空心軸41的另一端設置有電機控制系統7,電機控制系統7與空心軸41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8,電機控制系統7與空心軸電機4電連接。採用第二軸承8,有利於空心軸41轉動時,電機控制系統7相對不動,實現與電機控制系統7相連接的導線不動,有利於解決導線繞線問題。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空心軸41的內壁上設置有鍵槽411。發動機的輸出端通過鍵插入鍵槽411固定在空心軸41上,帶動空心軸電機4、上殼體11、下殼體12和葉片2整體轉動;由於空心軸41與電機齒輪6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5,因此,空心軸41轉動時,電機齒輪6不會驅動內環32轉動,保證葉片2角度保持不變。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空心軸41的頂部設置有軸承壓蓋9,軸承壓蓋9的下端設置有向下凸起的凸筋91,空心軸41的上端部設置有與凸筋91相匹配的限位槽412,軸承壓蓋9通過凸筋91插入限位槽412固定在上殼體1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