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向磨鑽刀頭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03:18:57 1
專利名稱:側向磨鑽刀頭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醫學手術中骨組織的磨削切除的一種側向磨鑽刀頭,與內刨刀的彈性杆以及外刨刀的控制拉管連接配合使用,彈性杆的端部設有接頭,包括磨頭、磨頭套和卡件,磨頭沿其周向上設有卡位槽,磨頭套上設有與卡位槽位置對應的開槽,磨頭套套設在磨頭上,卡件卡入開槽和卡位槽使得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彈性杆伸入磨頭內部帶動磨頭周向轉動,控制拉管與磨頭套連接,並帶動磨頭套和磨頭進行翻轉角度的調整。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連接組裝方便,通過卡件將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使得磨頭和磨頭套一同進行角度旋轉調整,不易掉落,同時磨頭可以相對磨頭套周向轉動,通過彈性杆帶動磨頭周向轉動,通過控制拉管帶動磨頭套翻轉,調節磨削範圍。
【專利說明】
側向磨鑽刀頭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醫學手術中骨組織的磨削切除的醫用磨削刀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側向磨鑽刀頭。
【背景技術】
[0002]在醫學手術中需要通過對體內骨組織進行磨削,而現有技術中,磨削骨組織時採用的磨削鑽刀頭一般為直的或者彎曲角度固定,採用直的或者彎曲角度固定的磨削鑽頭使得手術過程中骨組織的磨削範圍有限,操作不便。有的還採用手動器械切除骨組織,而採用手動器械切除骨組織,操作困難,手術精準度難以保證。
[0003]目前現有的磨削鑽頭結構複雜,需要多個部件進行配合組裝,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脫落,而且磨削鑽頭與內刨刀前端連接穩定性差,使用時安全性能低,不利於穩定手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鑑於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側向磨鑽頭,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刀頭旋轉時易掉落、刀頭彎曲角度調節困難等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向磨鑽刀頭,與內刨刀的彈性杆以及外刨刀的控制拉管連接配合使用,所述彈性杆的端部設有接頭,所述側向磨鑽刀頭包括磨頭、磨頭套和卡件,所述磨頭沿其周向上設有卡位槽,所述磨頭套上設有與所述卡位槽位置對應的開槽,所述磨頭套套設在所述磨頭上,所述卡件卡入所述開槽和卡位槽使得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且周向可旋轉,所述彈性杆伸入所述磨頭內部帶動磨頭周向轉動,所述控制拉管與所述磨頭套連接,並帶動磨頭套和磨頭進行翻轉角度的調整。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連接組裝方便,通過卡件將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使得磨頭和磨頭套一同進行角度旋轉調整,不易掉落,同時磨頭可以相對磨頭套周向轉動,通過彈性杆帶動磨頭周向轉動,通過控制拉管帶動磨頭套翻轉,調節磨削範圍。
[0007]進一步,所述磨頭內部設有與所述接頭形狀配合的弧形槽,所述接頭與所述弧形槽配合安裝形成萬向節。
[0008]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磨頭內部設置弧形槽,使得磨頭與內刨刀的接頭配合穩定,翻轉接頭驅動磨頭轉動的過程中,避免磨頭與接頭脫離,操作簡單方便,有利於磨削骨組織。
[0009]進一步,還包括鉸鏈,所述鉸鏈上設有與所述磨頭套配合的凸塊,所述凸塊與所述磨頭套內部配合鉸接,所述磨頭套繞著所述凸塊翻轉。
[0010]進一步,所述鉸鏈內部設有間隙通道,所述彈性杆穿過間隙通道伸入所述磨頭內部的弧形槽,彈性杆端部的所述接頭與所述弧形槽配合併帶動所述磨頭周向轉動。
[0011]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連接牢固,彈性杆通過間隙通道伸入到磨頭內部,使得鉸鏈只需設置合適的間隙通道即可,使得鉸鏈具有足夠的厚度,從而增強了鉸鏈的強度。
[0012]進一步,所述控制拉管拉動所述磨頭套帶著磨頭翻轉,所述磨頭套繞著所述凸塊翻轉的角度範圍為O?36°。
[0013]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磨頭和磨頭套在合適的角度範圍內翻轉彎曲有利於在保證磨削範圍的同時,避免磨頭過度彎曲造成回位翻轉困難,避免損壞彈性杆,提高側向磨鑽刀頭的使用壽命和運行穩定。
[0014]進一步,所述卡件為半圓環結構的固定鍵,所述固定鍵卡入所述開槽後沿著所述開槽的外徑將固定鍵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且所述固定鍵的外表面與所述磨頭套的外表面齊平。
[0015]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焊接固定成本低、操作方便,連接緊固,固定鍵的圓周外表面與磨頭套的圓周外表面齊平避免在進行磨削骨組織時積累骨肩、便於清理,同時過渡光滑無稜角避免觸碰傷口。
[0016]進一步,所述卡件為多邊形凸塊,所述多邊形凸塊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
[0017]進一步,所述卡件為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
[0018]進一步,所述卡件為插銷,所述插銷的一端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
[0019]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卡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更換,更換方便、成本體,同時能使得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磨鑽刀頭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磨鑽刀頭實施例的剖視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磨鑽刀頭實施例的裝配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磨鑽刀頭實施例的彈性杆與磨頭的連接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側向磨鑽刀頭實施例的鉸鏈與磨頭套的連接示意圖。
[0025]零件標號說明
[0026]I 磨頭
[0027]11 卡位槽
[0028]12 弧形槽
[0029]2 磨頭套
[0030]21 開槽[0031 ]3 鉸鏈
[0032]31 凸塊
[0033]32 間隙通道
[0034]4 外管
[0035]5 外刨刀
[0036]6 內刨刀
[0037]61 彈性杆
[0038]62 接頭
[0039]7 卡件
[0040]8 控制拉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42]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係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圍,其相對關係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疇。
[0043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側向磨鑽刀頭,與內刨刀6和外刨刀5配合使用,其中內刨刀6上設有彈性杆61,彈性杆61的端部設有接頭62,外刨刀5和內刨刀6之間通過手柄結合在一起,外刨刀5與手柄固定連接,內刨刀6和手柄的驅動部分連接,內刨刀6的彈性杆61與側向磨鑽刀頭配合。外刨刀5上設有方向調節撥鈕和彎曲度調節撥鈕,通過方向調節撥鈕和彎曲調節撥鈕驅動手柄的驅動部分運動,實現彈性杆61的轉動,從而帶動側向磨鑽刀頭的磨頭I進行周向轉動,外刨刀5內設有控制拉管8,控制拉管8與磨頭套2連接,通過拉動控制拉管8,按動彎曲度調節撥鈕,使得磨頭套2進行角度翻轉的調節。與本實用新型的側向磨鑽刀頭配合驅動側向磨鑽刀頭轉動的內刨刀和外刨刀採用的是專利號為CN201410041760.7的發明專利。在專利號為CN201410041760.7的發明專利中公開了安裝鞘和磨頭柄,其中磨頭柄上設有限位槽,安裝鞘的外套設有軸向開口和限位通孔,磨頭柄和安裝鞘通過限位環卡住,採用該連接方式,拆卸方便,只需要將限位環的限位凸起沿徑向下壓,便能拆出磨頭柄,但由於該連接方式安裝部件多,同時容易受到擠壓,在轉動過程中若同時受到擠壓容易脫落,使用時穩定性差,並且限位凸是通過嵌入方式安裝,未固定,受到周向外力時容易鬆動,牢固性差。
[0044]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側向磨鑽刀頭包括磨頭1、磨頭套2和卡件7,磨頭I沿其周向上設有卡位槽11,卡位槽11沿著磨頭I圓周圍繞一圈,磨頭套2上設有與卡位槽11位置對應的開槽21。磨頭套2套設在磨頭I上,卡件7固定卡入開槽21和卡位槽11使得磨頭I和磨頭套2軸向固定,磨頭套2和磨頭I沿著軸向方向固定無法移動,磨頭I可以相對於磨頭套2進行圓周方向的轉動,轉動時,卡件7沿著卡位槽11移動。
[0045]卡件7可以採用多邊形凸塊、螺栓、插銷和固定鍵中的任意一種。卡件為多邊形凸塊時,例如橫截面為長方形、梯形、三角形、扇形的凸塊等,還可以為品字形、凸字形等。多邊形凸塊伸入卡位槽11和開槽21,並固定在磨頭套2上,使磨頭套2和磨頭I在軸向固定,在圓周方向可旋轉;卡件7為螺栓時,螺栓的一端伸入卡位槽11和開槽21,並固定在磨頭套2上,使磨頭套2和磨頭I在軸向固定,在圓周方向可旋轉;卡件7為插銷時,插銷的一端伸入卡位槽11和開槽21,並固定在磨頭套2上,使磨頭套2和所磨頭I在軸向固定,在圓周方向可旋轉;卡件7為半圓環形固定鍵時,固定鍵依次卡入卡位槽11和開槽21後沿著開槽21的外徑後,沿著開槽21的外徑將固定鍵固定在磨頭套2上,使得磨頭套2和磨頭I在軸向固定,在圓周方向可旋轉。卡件7與開槽21可以採用焊接、膠粘、卡合、過盈配合等方式中的任意一種進行固定,且卡件7的外表面與磨頭套2的外表面齊平。本實用新型的卡件7優選採用固定鍵,磨頭I和磨頭套2上分別設置了卡位槽11和開槽21,通過半圓環結構的固定鍵直接卡住,並採用焊接固定,組裝方便,同時磨頭I和磨頭套2軸向固定一同進行角度翻轉調整,磨頭I相對於磨頭套2周向轉動,與現有技術相比,結構簡單化,製造組裝操作更方便,固定連接不易脫落分離。卡件7還可以設計成與磨頭套2成一體結構,沿著磨頭套2的內壁凸出直接卡入卡位槽11內,使得磨頭套2和磨頭I軸向固定無法移動,同時磨頭I相對於磨頭套2還可以進行圓周方向的轉動。
[0046]如圖4和圖5所示,磨頭I內部設有與內刨刀6的彈性杆61端部的接頭62形狀配合的弧形槽12,弧形槽12與接頭62形成柔性萬向節,接頭62翻轉帶動磨頭I周向轉動。該側向磨鑽刀頭還包括鉸鏈3,磨頭套2與鉸鏈3配合鉸接,鉸鏈3上設有與磨頭套2配合的凸塊31,凸塊31與磨頭套2內部配合鉸接,控制拉管8拉動磨頭套2繞著凸塊31成一定角度翻轉,磨頭套2帶動磨頭I跟著一起進行角度翻轉。如圖2、圖4和圖5所示,控制拉管8與磨頭套2連接,拉動控制拉管8使得磨頭套2繞著凸塊31翻轉,磨頭套2與磨頭I通過卡件7進行了軸向固定,磨頭套2便帶動磨頭I隨著磨頭套2—同翻轉,磨頭套2繞著凸塊31翻轉的角度範圍為O?36°,包含0°和36°,磨頭I翻轉彎曲一定角度後,弧形槽12和接頭62形成的萬向節與彈性杆61水平時的軸線相比會產生偏移,但由於彈性杆61和接頭62具有柔性,從而使得彈性杆61和接頭62可以適應偏移,磨頭I可以穩定翻轉。其中,如圖5所示,磨頭套2以與外管4位於同一平行面為基準,磨頭套2繞著凸塊31向上翻轉的角度範圍為O?36°,根據需求實現角度調整。如圖5所示,鉸鏈3內部設有間隙通道32,彈性杆61穿過間隙通道32伸入磨頭I內部的弧形槽11,彈性杆61端部的接頭62與弧形槽11配合帶動磨頭I周向轉動。如圖1所示,外刨刀5與外管4連接,鉸鏈3的一端與外管4遠離外刨刀5的一端固定連接。凸塊31和磨頭套2鉸接,同時磨頭I和接頭62配合連接,通過接頭62實現磨頭I的轉動,並在磨頭I跟著磨頭套2進行角度翻轉時具有彈性可以適應偏移,運行穩定,不易脫落。
[0047]其安裝工作過程為:磨頭套2與鉸鏈3的凸塊31固定鉸接在一起,然後將磨頭I伸入磨頭套2內,通過卡件7固定,彈性杆61穿過外管4後再通過間隙通道32伸入到磨頭I的弧形槽11內,通過轉動彈性杆61使得接頭62周向轉動,控制拉管8與磨頭套2連接,控制拉管8拉動磨頭2繞著凸塊31翻轉,磨頭套2帶動磨頭I向上翻轉調整磨頭I的翻轉彎曲角度。
[0048]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變磨頭1、磨頭套2的結構,並且通過卡件7直接將磨頭I和磨頭套2組裝進行軸向固定後實現一起翻轉調整角度,磨頭I同時還能相對與磨頭套2進行轉動,磨頭套2與鉸鏈3連接成整體,使得該側向磨鑽刀頭不易掉落,製造組裝簡單方便,同時提高了安全性能。
[0049]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側向磨鑽刀頭,與內刨刀的彈性杆以及外刨刀的控制拉管連接配合使用,所述彈性杆的端部設有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側向磨鑽刀頭包括磨頭、磨頭套和卡件,所述磨頭沿其周向上設有卡位槽,所述磨頭套上設有與所述卡位槽位置對應的開槽,所述磨頭套套設在所述磨頭上,所述卡件卡入所述開槽和卡位槽使得磨頭和磨頭套軸向固定且周向可旋轉,所述彈性杆伸入所述磨頭內部帶動磨頭周向轉動,所述控制拉管與所述磨頭套連接,並帶動磨頭套和磨頭進行翻轉角度的調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磨頭內部設有與所述接頭形狀配合的弧形槽,所述接頭與所述弧形槽配合安裝形成萬向節。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鉸鏈,所述鉸鏈上設有與所述磨頭套配合的凸塊,所述凸塊與所述磨頭套內部配合鉸接,所述磨頭套繞著所述凸塊翻轉。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鉸鏈內部設有間隙通道,所述彈性杆穿過間隙通道伸入所述磨頭內部的弧形槽,彈性杆端部的所述接頭與所述弧形槽配合併帶動所述磨頭周向轉動。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拉管拉動所述磨頭套帶著磨頭翻轉,所述磨頭套繞著所述凸塊翻轉的角度範圍為O?36°。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卡件為半圓環結構的固定鍵,所述固定鍵卡入所述開槽後沿著所述開槽的外徑將固定鍵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且所述固定鍵的外表面與所述磨頭套的外表面齊平。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卡件為多邊形凸塊,所述多邊形凸塊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8.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卡件為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9.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側向磨鑽刀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卡件為插銷,所述插銷的一端伸入卡位槽和開槽,並固定在所述磨頭套上。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5729453SQ201520970151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7日
【發明人】郭毅軍, 楊永波
【申請人】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