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比較容易讀錯的地名(這些地名為什麼易讀錯)
2023-10-31 18:51:36
《續漢書·郡國志》中有武陵郡,劉昭注引《先賢傳》記載,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貴郡何以名武陵?」潘京解釋說,武陵本名義陵,「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帝時取「止戈為武」之意,改名為武陵。
在歷史的滄海桑田中,地名變化相對語言變化較慢。許多地名都沿用了上千年,頑強的延續性使它們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含義,加之古人有解釋地名淵源的習慣,讓今人有機會窺見過往的一些記憶碎片。但對於更多人來說,地名滲入日常太深,反而沒有主動深究其含義的意識。反而是一些有特殊讀法的地名,時常會引起討論,如六安的「六」為何讀為「lù」,鉛山的「鉛」為何讀為「yán」,樂亭的「樂」為何讀為「lào」等等。
六安和六合是同一個「六」?
六安讀音爭議由來已久,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在網絡上引起討論。要具體分析讀音,就有必要從地名的起源探尋。
正如武陵取「止戈為武」之意,中國地名有一個原則是「取其嘉名」,地名寓意不好則有可能被改掉。古代河北曾有一個地名叫蒲蔭,是由曲逆改名而來。據《十三州志》記載,「後漢章帝巡北嶽,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為蒲蔭。
六安地名的由來也寄託著美好的願望。「安」字很好理解,在歷史地名中,許多都含「安」,是統治階級希望其統治永久安寧的意思,如永安、南安、懷安等等。而「六」的來源則可上溯到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
史籍記載,上古時期,舜、禹、皋陶率領華夏部落來到淮河流域治理洪水,隨後,「皋陶卒,葬之於六」。「六」同「陸」,指水邊的高坡,一種觀點認為,六安的得名也與之有關。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取「六(陸)平安」之意,置六安國,改王都六縣為六安縣。這一地名沿用至今,因此應讀「陸」音。
儘管在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刪去了「六」字作為地名使用時lù的發音,但六安當地人認為,這一讀法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不僅反映了當地地理地貌特徵,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保留讀音意味著保留、尊重地方文化根脈。
從古音、從方言是地名有特殊讀音的主要原因。與六安的「六」有同樣發音的南京六合區,原因就與六安不同。六合得名於境內的六合山,六合山舊名六峰,指寒山、獅山、雙雞、芙蓉、高妙、石人六峰,由此看來,應是方言中將「六」讀為「lù」的原因。
六安別稱「 皋城 」,相傳其建置與「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有關。。
只作為地名的特殊讀音
隨著語言規範化,絕大部分特殊讀音便只有在作為地名時出現,如臺(tāi)州、麗(lí)水、浚(xùn)縣、蔚(yù)縣、繁峙(shì)、犍(qián)為等等。
也有一般只作為地名,但讀音不同的字,如滎經的滎(yíng),在滎陽裡念作「xíng」。更常見的是「樂」字,其本身就是多音字,在不同地名中的讀音也有所不同,如四川樂(lè)山、浙江樂(yuè)清。而樂亭的「樂」讀音較特殊,為「lào」。一般認為,「lào」的讀音也是古音的殘留,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蓮花落這種藝術形式最早寫作「蓮花樂」,雖然字形換了,讀音依然沒變。
同樣在安徽,蚌埠的讀音也引起過熱議。蚌埠之名得來,是「因境內淮河段盛產河蚌而得名」,史籍記載蚌埠「乃古採珠之地」,故又譽稱「珠城」。但蚌埠中「蚌」的讀音卻不是河蚌的bàng,而是bèng。對此,有人推測這是自古以來的讀法,因為古代沒有輕唇音,「蚌」讀成重唇音,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讀法。
鉛山於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縣,因山出鉛而得名。因鉛礦得名,卻不讀qiān。鉛山當地曾有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名生意人第一次去鉛山,不知道正確讀音,結果在上饒時問當地人「qiān山」怎麼走,當地人誤以為他要去一個真的叫「qiān山」的小地方,給他指了一條相反的路。
實際上,在北宋年間的語言學著作《廣韻》中,鉛的讀音與解釋是:「與專切,青金也。」可見在古代,鉛的讀音更接近於「yán」。或許,在歷史演變中,字本身的讀音變化了,而當地人集體記憶中的地名依然保持著原樣。
簡單地說,地名可以隨著語言的產生而產生,但卻不一定隨著語音的變化而變化。人們代代相傳的地名讀音既有古音痕跡,又烙上了方言的印記。
早在2006年,安徽省政府就專門對六安和蚌埠地名讀音的審定進行了複查,同意六安、蚌埠兩地市名保留「lù」「bèng」舊音,認為地名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地名讀音應體現以人為本精神,充分尊重當地政府和群眾意見。這也就是「名從主人」原則在地名規範上的延伸和適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地名讀音的「較真」已經開始逐漸脫離了藉此指責錯讀者為「文盲」的角度,更多的是關注地名讀音背后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而這正是地名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