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輛脫困板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8:45:46 2
一種車輛脫困板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於車輛自救設備領域,提供了一種車輛脫困板,包括主板及分別位於主板兩端的兩斜面,主板上設置有若干第一支撐體,第一支撐體上設置有第一防滑釘,第一支撐體均勻分布於主板上,並形成蜂窩狀結構;第一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車輛脫困板的主板上設置的若干支撐體分布成蜂窩狀結構,增強了脫困板的結構強度,從而可適用於大型的車輛;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增大了輪胎與脫困板間的摩擦力,可幫助受困車輛輕鬆、快捷地脫困;而兩斜面可使車輛的輪胎從地面滾上車輛脫困板時有較平滑的過渡過程。
【專利說明】一種車輛脫困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輛自救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輛脫困板。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輪式車輛在一些沙地、雪地或泥濘的地方行駛時,其輪胎容易陷入地面,從而無法行駛。為了使車輛脫困,其一般方法是在受困點周邊找一些石塊、木塊等較硬的物塊墊於車輪的下方。但是,該方法受制於受困點的周邊環境,能否找到合適的物塊,其隨機性較大,而且物塊的形狀直接關係到輪胎與物塊間的摩擦力,隨機找到的物塊,其外形或者與車輪接觸的表面不規則,車輪與脫困板間的摩擦力小,受困車輛的脫困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車輛脫困板,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車輛脫困方法隨機性大,脫困效果不穩定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車輛脫困板,包括主板及分別位於所述主板兩端的兩斜面,所述主板上設置有若干第一支撐體,所述第一支撐體上設置有第一防滑釘,所述第一支撐體均勻分布於所述主板上,並形成蜂窩狀結構;所述第一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
[000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體呈圓臺狀,所述圓臺由一錐度為25°?35°的圓錐體截去其尖部而成。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體由所述主板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所述主板的底部形成與所述第一支撐體相對應的防滑槽。
[0007]進一步地,所述主板上還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固定連接於相鄰的第一支撐體之間。
[0008]進一步地,所述加強筋由所述主板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所述主板的底部形成與所述加強筋相對應的凹槽。
[0009]進一步地,所述兩斜面由所述主板的兩端往所述主板底部方向延伸而成,其與所述主板底部成15°?25。夾角。
[0010]進一步地,所述兩斜面上設置有若干第二支撐體以及若干第二防滑釘,部分所述第二防滑釘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體上,部分所述第二防滑釘設置在所述兩斜面上,所述第二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滑釘在單位面積上的布局密度比所述第一防滑釘的布局密度大。
[0012]進一步地,所述主板的邊緣沿其長度方向上設置有呈波浪狀的結構筋。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支撐體底部與所述主板、斜面連接部位為倒角,所述倒角部分的產品厚度大於所述主板、斜面的壁厚。
[001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在於:車輛脫困板的主板上設置的若干支撐體分布成蜂窩狀結構,增強了脫困板的結構強度,從而可適用於大型的車輛;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增大了輪胎與脫困板間的摩擦力,可幫助受困車輛輕鬆、快捷地脫困;而兩斜面可使車輛的輪胎從地面滾上車輛脫困板時有較平滑的過渡過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車輛脫困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所示車輛脫困板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圖1所示車輛脫困板的主視示意圖。
[0018]圖4是圖1所示車輛脫困板的後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0]如圖1至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一種車輛脫困板100,包括主板I及分別位於主板I兩端的兩斜面2。主板I上設置有若干第一支撐體11,第一支撐體11上設置有第一防滑釘111,第一支撐體11在主板I上均勻分布,形成蜂窩狀結構。第一防滑釘111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圖中未示出)的布局相吻合。
[0021]具體地,第一支撐體11呈圓臺狀,所述圓臺由一錐度為25°?35°的圓錐體截去其尖部而成,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體11的錐度為30° ;第一防滑釘111呈梯臺狀。第一支撐體11由主板I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主板I的底部形成了與第一支撐體11相對應的防滑槽12。當車輛脫困板100置於沙地或泥濘的土地時,沙或泥土會嵌入防滑槽12內,從而增大了車輛脫困板100底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大了車輛脫困板100與地面的摩擦力,有效地防止了車輛脫困板100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滑動。
[0022]上述主板I上設置的若干第一支撐體11分布成蜂窩狀結構,增強了車輛脫困板100的結構強度,從而可適用於大型的車輛;第一防滑釘111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增大了輪胎與車輛脫困板100間的摩擦力,可幫助受困車輛輕鬆、快捷地脫困;而兩斜面2可使車輛的輪胎從地面滾上車輛脫困板100時有較平滑的過渡過程。
[0023]主板I上設置有加強筋13,加強筋13固定連接於相鄰的第一支撐體11之間,本實施例中,加強筋13連接於第一支撐體11的底部之間。加強筋13可增強車輛脫困板100的整體結構強度,提高車輛脫困板100的抗壓性能。加強筋13由主板I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主板I的底部形成了與加強筋13相對應的凹槽14。與防滑槽12的作用相同,凹槽14增大了車輛脫困板100底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大了車輛脫困板100與地面的摩擦力。
[0024]兩斜面2與主板I底部成15°?25。夾角,本實施例中,兩斜面2與主板I底部之間的夾角為15°。兩斜面2由主板I的兩端往主板I底部方向延伸而成,為了增大兩斜面2與輪胎表面的摩擦力,並配合兩斜面2的傾斜角度,兩斜面2上設置有若干第二支撐體21以及若干第二防滑釘211,部分第二防滑釘211設置在第二支撐體21上,部分第二防滑釘211設置在兩斜面2上。第二防滑釘211的布局亦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並且第二防滑釘211在單位面積上的布局密度比第一防滑釘111的布局密度大,從而有利於車輛輪胎順利咬合上脫困板,進一步完善產品的脫困效果。
[0025]優化地,主板I的邊緣沿其長度方向上設置有呈波浪狀的結構筋16,本實施例中,結構筋16的波浪形與主板上靠近邊緣的第一支撐體11底部邊緣的形狀相吻合。結構筋16提高了車輛脫困板100兩側面的結構強度以及使用過程中手握產品的舒適度,實現了產品功能與外觀的結合。
[0026]此外,第一、第二支撐體11、21底部與主板1、斜面2連接部位為倒角(圖中未標示),倒角部分的產品厚度大於主板1、斜面2的壁厚,可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結構支撐強度、使用耐磨度。本實施例中,主板1、斜面2的壁厚為3_,倒角部分的產品厚度為5_。
[002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包括主板及分別位於所述主板兩端的兩斜面,所述主板上設置有若干第一支撐體,所述第一支撐體上設置有第一防滑釘,所述第一支撐體均勻分布於所述主板上,並形成蜂窩狀結構;所述第一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撐體呈圓臺狀,所述圓臺由一錐度為25°?35°的圓錐體截去其尖部而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撐體由所述主板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所述主板的底部形成與所述第一支撐體相對應的防滑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上還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固定連接於相鄰的第一支撐體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筋由所述主板從底部向頂部凹陷而成,並於所述主板的底部形成與所述加強筋相對應的凹槽。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兩斜面由所述主板的兩端往所述主板底部方向延伸而成,其與所述主板底部成15°?25。夾角。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兩斜面上設置有若干第二支撐體以及若干第二防滑釘,部分所述第二防滑釘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體上,部分所述第二防滑釘設置在所述兩斜面上,所述第二防滑釘的布局與車輛輪胎上的子午線狀凹槽的布局相吻合。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防滑釘在單位面積上的布局密度比所述第一防滑釘的布局密度大。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板的邊緣沿其長度方向上設置有呈波浪狀的結構筋。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脫困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二支撐體底部與所述主板、斜面連接部位為倒角,所述倒角部分的產品厚度大於所述主板、斜面的壁厚。
【文檔編號】B60S13/00GK203511612SQ201320311860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31日
【發明者】王德明 申請人: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