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場高陡邊坡復綠治理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21:21:47 1
專利名稱:採石場高陡邊坡復綠治理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礦山生態治理技術領域。目前國內外無類似的技術報導和實用先例。發明的目的是對經濟發達地區廢棄採石場、採礦場的裸露高邊坡進行植被復綠,恢復自然景觀,治理環境和視野汙染。
主題內容是利用普通錨杆在陡峭巖壁上構築鋼筋混凝土半邊池(簡稱綠化池)並回填複合種植土,造成植物生長的土水肥保持條件;綠化池中栽種適應性強的藤蔓類地被植物或樹木;用簡易的滴灌、微灌技術進行植物生長前期養護;利用鑽孔和毛細汲水板技術建立綠化工程和山體間的水土自平衡體系,供應植物長期穩定生長,逐步形成坡面永久植被。施工流程如下1,構築綠化池在設計水平上下對稱地鑽孔、注漿、安設二排普通錨杆。錨杆上下排間距0.8~1.0米,水平間距約1.5米。下錨杆φ16~18,外露部分(長度約1.0米)向上彎曲成約60度,為承託錨杆;上錨杆用φ10~12圓鋼或螺紋鋼彎曲成雙股,外露彎環端鉤掛住下部承託錨杆,稱為懸吊錨杆。在承託錨杆的外露豎筋上綁紮φ6~8橫鋼筋3~4道,橫鋼筋內鋪設一層鋼板網或竹片網。以形成的鋼筋骨架為依託,用廢鐵皮或木板作模板,構築三角形半邊混凝土池。池底與巖壁間不留孔洞,所有鋼筋要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漿包覆,不外露。
綠化池凝固後,回填複合種植土,複合種植土的配方是含水量適中的田土添加適量有機肥、化肥、疏鬆劑(鋸沫)、保水劑和長效殺蟲劑。
綠化池高度不小於1.0米(池壁可以用砌磚局部加高),上口寬度不小於0.8米,延米填土量不小於400公斤。順巖壁上下兩層綠化池的垂直間距10.0米左右。
2,種植在回填複合土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薄膜開孔。池中密植藤蔓類植物,如中華地錦(爬山虎),寬敞處或巖壁多裂隙處可種植適應性樹木。種植完成後,薄膜上覆蓋沙層厚2~3公分。
3,鋪設滴灌管道鋪設滴灌管道是在覆蓋塑料薄膜前進行的。
取內徑15公分左右的軟塑料管,在管壁上每隔30~50公分用鐵錐刺一孔,孔中隨即插入一根1~1.5mm2的塑膠電線。電線插入管內1~2公分,要傾斜朝向水流方向;電線外露5~20公分不等,距離供水端較近處宜長,較遠處宜短,旨在通過不同阻力調節滴水量。電線插入後,隨即拔除線內銅芯,留下透水孔,是即為滴灌微管。
灌溉管道宜埋入種植土層下5~10公分,一端封閉,另一端安裝接頭,與供水管連接。若一條供水管連接不同高度的多條灌溉管道時,應在低位管道安裝減壓閥。供水中可融入適量化肥、農藥等輔料,任何時候,供水必須用150目以上過濾網過濾。
4,綠化工程與山體水土自平衡體系水土自平衡體系在綠化池澆筑前施工。
在綠化池上下兩排錨杆之間位置,每隔1.5米左右,鑽一條不小於φ45鑽孔,孔深2.5~3.0米,下傾角20~30度。孔底用100~150克炸藥進行擴壺爆破,旨在擴大鑽孔蓄水容積並增加與山體水貫通的裂隙。孔中插入一束毛細汲水板(常規軟弱地基壓載排水加固工藝用的塑料纖維汲水片)。然後,向孔中邊注高壓水邊填細砂,直至沙滿。汲水板外露20~30公分,綠化池填土時埋於土中。
5,養護與管理綠化治理坡面的坡頂線外,應修築截水溝,防止雨季山洪和滾石損壞綠化池。
竣工後,利用設置的滴灌系統,灌水、施肥養護植物6~8個月,待穩定成活後,停止人工灌溉。靠水土自平衡體系維持植物長期穩定生長,直至形成永久植被。
說明書
圖1中①——承託錨杆,②——懸吊錨杆,③——水土自平衡體系的鑽孔,④——水土自平衡體系的汲水板,⑤——灌溉塑料軟管,⑥——鋼板網或竹片網,⑦——池壁局部砌磚加高,⑧——橫鋼筋;圖2中⑤——灌溉塑料軟管放大,⑨——滴灌微管。
權利要求
本發明的主要技術特徵是利用普通錨杆在巖壁上構築鋼筋混凝士半邊池(綠化池),實現固土栽培;利用滴灌技術進行植物前期養護;利用鑽孔和毛細汲水板方法建立綠化工程和山體水土自平衡體系,形成植物長期穩定生長條件。
全文摘要
利用普通錨杆在巖壁上構築鋼筋混凝土半邊池(綠化池),實現固土栽培;利用滴灌技術進行植物前期養護;利用鑽孔和毛細汲水板方法建立綠化工程和山體水土自平衡系統,形成植物長期穩定生長條件。
文檔編號A01G25/02GK1739331SQ20041007530
公開日2006年3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27日
發明者劉照朗 申請人:劉照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