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與設有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11 01:04:12 3

本發明涉及一種揚聲器,特別涉及一種具有遮蓋件使喇叭單體發出的聲音由不同方向輸出的揚聲器與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快速進步,平板計算機、智能型手機、筆記本型計算機等電子裝置的設計逐漸朝輕、薄、短、小的方向發展,以供使用者能便利地攜帶,並隨時享受電子裝置所提供的功能。由於目前電子裝置皆以輕薄短小的設計主軸,因此,與上述電子裝置搭配的揚聲器,為能保持設計上的一致性,亦需大幅縮減原有的體積,使得揚聲器內所設置的喇叭受限於較小的尺寸,造成喇叭僅有特定方向的聲音輸出,造成不同位置的用戶聆聽此類電子裝置相搭配的揚聲器播放的聲音時,僅有位在揚聲器正前方的使用者能清楚地聆聽到聲音,因此有改進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具有遮蓋件使喇叭單體發出的聲音由不同方向輸出的揚聲器與電子裝置。
為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揚聲器包括本體與遮蓋件。本體包括喇叭單體以及導音管,導音管位於喇叭單體的一側。遮蓋件位於本體上方,以遮蓋導音管與部分的喇叭單體,使喇叭單體具有被遮蔽部分以及未遮蔽部分,遮蓋件包括開孔。被遮蔽部分的聲音經導音管由第一方向輸出,未遮蔽部分的聲音經開孔由第二方向輸出。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是包括至少一上述的揚聲器。藉由本發明的設計,增加了本發明的揚聲器輸出的聲音的方向性與豐富度,使本發明的揚聲器輸出聲音整體更有層次。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 限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
圖2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
圖6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
圖9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0是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揚聲器1、1a、1b 本體10
喇叭單體12 第二方向D2
未遮蔽部分122 被遮蔽部分121
導音管13 上表面14
第一出音孔15 開口16
隔板17 基座18
遮蓋件20 開孔21
低音共振箱30、30a 音腔31
第二出音孔32、32a 凸柱33
第一方向D1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特舉出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1至圖4關於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立體圖、剖視示意圖以及俯視圖。本發明的揚聲器1可設置於如:筆記本 電腦、平板計算機或液晶顯示器等電子裝置內,如圖1與圖2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揚聲器1包括本體10以及遮蓋件20,其中遮蓋件20覆蓋於本體10上方。
如圖1與圖2所示,本體10包括喇叭單體12、兩導音管13、上表面14、兩第一出音孔15、開口16、隔板17以及基座18。本實施例的喇叭單體12整體可為錐形或號角型的喇叭單體,故喇叭單體12運作時,喇叭單體12產生的聲音向外輻射,喇叭單體12的出音面呈圓形,且喇叭單體12的振膜可以是紙膜、鋁膜或PET(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膜。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根據目前揚聲器1(loud speaker)喇叭單體的設計,喇叭單體12的出音面也可呈矩形。
如圖1所示,喇叭單體12容置於基座18形成的容置空間內,隔板17覆蓋於基座18上方,在本實施例中,上表面14為隔板17靠近遮蓋件20的一面。如圖1與圖3所示,喇叭單體12穿過開口16後與上表面14大致齊平,兩導音管13位於上表面14,且兩導音管13與喇叭單體12相通並位於喇叭單體12的相對兩側,兩第一出音孔15分別位於兩導音管13遠離喇叭單體12的一端。在此需注意的是,導音管13的數目可以是單個或多個,且設置位置可環繞分布於喇叭單體12的周圍,第一出音孔15的設置數目則與導音管13的數目相同。
如圖1與圖4所示,遮蓋件20包括開孔21,在本實施例中,開孔21形狀與喇叭單體12出音面形狀配合,也為圓形但本發明不以此實施態樣為限。遮蓋件20位於上表面14上方以遮蓋兩導音管13與部分的喇叭單體12,使遮蓋件20與兩導音管13的間形成赫姆茲(Helmholtz)共振音腔。同時也因為遮蓋件20具有開孔21的設計,讓喇叭單體12具有被遮蔽部分121以及未遮蔽部分122,其中開孔21與未遮蔽部分122重疊。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蓋件20的開孔21的中心軸線與喇叭單體12中心軸線重合,也就是說,如圖4所示,喇叭單體12被遮蔽部分121與未遮蔽部分122是以同心圓方式呈現,被遮蔽部分121位於外圍,未遮蔽部分122位於喇叭單體12中心,但本發明不此為限,若喇叭單體12呈矩形,被遮蔽部分121與未遮蔽部分122的相對位置與圓形實施相同。
在此需注意的是,如圖3所示,因遮蓋件20的設計,當喇叭單體12運作時,喇叭單體12震動產生的音波會出現兩不同方向的擴張路徑,未遮蔽部分 122(與開孔21重疊的部分)產生的音波會經由經開孔21輸出,被遮蓋件20遮蔽的部分產生的音波則藉由赫姆茲(Helmholtz)共振原理經導音管13由第一出音孔15輸出。也就是說,如圖3與圖4所示,喇叭單體12輸出的聲音因遮蓋件20的設計可區分為兩部分,其中被遮蔽部分121的聲音經導音管13由沿第一方向D1由第一出音孔15輸出,藉此創造新的聲波運動方向。未遮蔽部分122的聲音直接經開孔21從第二方向D2輸出,讓揚聲器1除原本出音方向(第二方向D2)外,並藉由赫姆茲(Helmholtz)共振原理增加了沿導音管13方向的輸出,使揚聲器1聲音的擴張性增加,讓揚聲器1聲音整體更有層次。
在此需注意的是,開孔21的範圍(未遮蔽部分122的面積)為喇叭單體12原本出音面面積的30%至60%,然為確保喇叭單體12的高音質量以及正向出音量,較佳開孔21的範圍(未遮蔽部分122的面積)為喇叭單體12原出音面面積的1/2至1/3。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與喇叭單體12原本出音面方向垂直。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5至圖7關於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立體圖以及剖視示意圖。
如圖5至圖7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揚聲器1a包括本體10、遮蓋件20以及低音共振箱(bass reflex box)30,其中第二實施例的本體10與遮蓋件20的結構以及相對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其細節,請參考第一實施例的相關敘述。低音共振箱30包括音腔31、兩第二出音孔32以及凸柱33,其中在第二實施例中,本體10可視為一密閉式前音腔,本體10設置於低音共振箱30內且位於凸柱33上,低音共振箱30的音腔31與本體10的兩導音管13連通,兩第二出音孔32分別位於低音共振箱30的相對兩側邊。
如圖7所示,因遮蓋件20與導音管13的設計,當喇叭單體12運作時,未遮蔽部分122產生的音波(與開孔21重疊的部分)直接經由開孔21輸出,被遮蓋件20遮蔽的部分產生的音波藉由赫姆茲(Helmholtz)共振原理則經導音管13讓聲音進入音腔31後經第二出音孔32由第一方向D1輸出,藉此使揚聲器1a的低音得以延伸,而避免揚聲器1a發生耐功率不足或異音等問題。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8至圖10關於本發明的揚聲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爆炸圖、立體圖以及剖視示意圖。
如圖8至圖10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揚聲器1b包括本體10、遮蓋件 20以及低音共振箱30a,其中第三實施例的本體10與遮蓋件20的結構以及相對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其細節,請參考第一實施例的相關敘述。低音共振箱30a與前一實施例(低音共振箱30)的最大差異在於第二出音孔32a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出音孔32a只有一個,且位於低音共振箱30a的底部。在此須注意的是,不論是低音共振箱30或30a,第二出音孔32或32a的數目至多兩個,最少一個。
如圖10所示,當喇叭單體12運作時,喇叭單體12震動產生的音波,未遮蔽部分122產生的音波(與開孔21重疊的部分)直接由開孔21輸出。被遮蓋件20遮蔽的部分產生的音波則藉由赫姆茲(Helmholtz)共振原理經導音管13進入音腔31,讓聲音延伸經第二出音孔32(低音共振箱30a底部)由第一方向D1輸出。在此需注意的是,因為第二出音孔32a位於低音共振箱30a的底部,故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互相平行但指向相反的兩方向。藉由低音共振箱30a的設計,增加了第一方向D1的輸出,讓揚聲器1b的低音延伸,以避免揚聲器1b耐功率不足與異音的問題。
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