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剝離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22:35:17 1
專利名稱:平滑剝離模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尤其涉及一種平滑剝離模具。
背景技術:
模具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工藝裝備,在汽車、摩託車、電機、電器、儀器、家電、建材等產品中,80%以上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產製件所表現出來的高精度、高複雜程度、 高一致性、高生產力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製造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利用模具進行產品成型的方法中,常用的是熱塑性塑料注塑成型的方法。熱塑性 塑料注塑成型這種方法即是將塑料材料熔融,然後將其注入模具的模腔中。熔融的塑料一 旦進入模具的模腔中,就開始冷卻並依模腔的樣子成型成一定形狀。所得的形狀往往就是 最後成品。在安裝或作為最終成品使用之前不再需要其他的加工。許多細部,諸如凸起部、 肋、螺紋,都可以在注射模塑一步操作中成型出來。例如,在汽車中使用的散熱器的水室也是通過熱塑性塑料注塑成型的方法利用模 具來製造的。由於水室需要良好的密封性能,因此在例如放水的塞孔處,塞孔與孔塞之間的密 封性能有較高要求。但是,現有的模具一般是分為兩半,在進行注塑時,兩半模具之間不可 能完美地密閉,因此在兩半模具相合的縫隙處會有少量液態塑料進入。所以製成的產品上, 會出現條狀的凸起。這種凸起出現在塞孔處,會導致塞孔與孔塞之間的密閉能力下降,從而 影響整個散熱器水室的質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防止在製成產品的塞孔出出現條狀凸 起,從而避免機動車水室漏水。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平滑剝離模具,具有相對應的兩個模 具體,所述模具體上開有模腔,所述模具體上還設有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所述模塞為一個 整體且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可選地,所述模塞與一個模具體是一體成型。可選地,所述模塞是通過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為一個整體且設置於其中一個 模具體上,因此製成的產品上的塞孔可以平滑地與模具剝離,避免了因為兩半模具合併時 液態塑料進入模具之間的縫隙所產生的條狀凸起的問題,進而避免了製成的產品的塞孔處 出現密閉不佳的情況。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平滑剝離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在具體實施方式
中提供平滑剝離模具100。該平滑剝離模具100包括兩個相對應的模具體。其中一個模具體101如圖1所示。模具體101可以為長條形或方形 的形狀。模具體101可以是用不鏽鋼等強度高且耐高溫的材料所製成的。模具體101上刻有模腔102。模腔102是用來盛裝液態塑料的腔體,其的形狀與制 成的產品的形狀相對應。相對應的兩個模具體合併之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模腔。液態塑料在 完整的模腔內冷卻之後,其形狀就被完整的模腔所確定。另外,模具體101上還設有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103。模塞103並非是如模具體 101本身為整個平滑剝離模具100的一半。模塞103為一個整體,並且設置在單獨的一個模 具體101上。因此在形成塞孔的過程中,就不會有兩個模具體合併所造成的液態塑料進入 模具之間的縫隙而產生條狀凸起的問題,進而避免了製成的產品的塞孔處出現密閉不佳的 情況。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模塞103是與模具體101是一體成型製成的。這 樣模塞103在模具體101上比較穩固。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模塞103是通過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設置於模具 體101的結合點104上。這個實施例中,模塞103可以方便置換,因而有利於利用一套模具 形成具有不同形狀塞孔的產品。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並不是用來限定權利要求,任何本 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一種平滑剝離模具,具有相對應的兩個模具體,所述模具體上開有模腔,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具體上還設有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所述模塞為一個整體且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滑剝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塞與一個模具體是一體成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滑剝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塞是通過焊接或粘接的方 式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滑剝離模具,具有相對應的兩個模具體,所述模具體上開有模腔,所述模具體上還設有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所述模塞為一個整體且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用於形成塞孔的模塞為一個整體且設置於其中一個模具體上,因此製成的產品上的塞孔可以平滑地與模具剝離,避免了因為兩半模具合併時液態塑料進入模具之間的縫隙所產生的條狀凸起的問題,進而避免了製成的產品的塞孔處出現密閉不佳的情況。
文檔編號B29C33/42GK201566078SQ20092020056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9日
發明者陶偉民 申請人:浙江眾迪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