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輪迴解釋(感情上的天道輪迴是什麼意思)
2023-11-10 22:10:54 3
因果業力,天道輪迴
其實看起來您對此持反對態度,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其實你心裏面是想做好人,做善事,不過好像又顧慮,怕做了好人,做了善事,反倒受到傷害的樣子。
隨便猜的,言歸正傳。
因果的基礎在於一體,基於全宇宙本來是一體,所以動這邊,那邊也會動到,所以因果是很自然的宇宙規律而已。(當然其中需要時間,因緣成熟,等於植物生長開花結果,需要時間,其實很好理解,動那邊,其波蕩到這邊,需要時間。)
佛教,經王《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教說一體,所以有無分別的平等慈悲,是為大慈大悲,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了。
道家的根本經典是《道德經》這個是道家最高級的課程。
那道家,《道德經》講什麼?道家其實也講一體,《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然後講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產生變化。
就像中國道家所講的太極,一體是太極,二用就有陰陽,就起變卦,太極生二儀,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中國道家講的。
展開就是莊子在《齊物論》裡面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個一,就是平等。這個境界就深了,度量就廣了。
想想其實這個也是必然的道理,既然道家根本經典《道德經》已經說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萬物都是因道所生,因道所化,何分別之有?分別只是形象,平等的一,才是本質。
看表面,有分別,看本質,沒分別。莊子明白老子,真明白。
這個一,就是平等。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意思為: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
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
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很有教育意義
影響後世的哲學,醫學,曆法,建築,為啥很少被提及?
如果問一個中國人什麼是五行,那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能準確回答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的合稱。不過,人們大多對五行的認知也就僅限於此了,至於它的起源、發展和完善的一套體系,則是了解者寥寥無幾。其實,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五行被認為早在五帝時期就已經具備了雛形。
不過,要說五行真正發展完善,並被歸納為一套完整的體系,那就要等到戰國末期了。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五行也成為了人們研究的對象,而鄒衍就是其中一個。儘管從名氣上看沒有同時代很多「同行」大,但鄒衍可謂是一位被埋沒的哲學巨匠,他不但創立了五行學說,其理念更是被秦始皇採納,對後世歷代王朝影響頗深。
鄒衍是齊國人,大約生於周顯王四十五年(前324),在齊宣王統治之時,他進入了位於齊國國都臨淄的稷下學宮,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官辦高等學府。在學宮當中,鄒衍先是學習儒術,後來又轉而鑽研陰陽五行的學說,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論戰,他的理念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成熟,變得更加完善縝密。
據《史記》記載,當時的鄒衍有感於齊國乃至整個戰國時期的統治者們都開始逐漸棄仁義道德於不顧,轉而追求驕奢淫逸,於是便「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洋洋灑灑寫了十餘萬言。儘管從表面上看,鄒衍所研究的是比較玄虛的陰陽五行,但其實他並不是單純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藉助自己的成果去解釋現實生活。
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解讀,鄒衍從另一種方向將儒家的仁義道德、勤儉節約等觀念傳達了出來,而披著「天道運轉」外衣的這些理念得到了許多諸侯的追捧,鄒衍也由此在列國當中贏得了名聲。尤其是在鄒衍的祖國齊國,他被齊宣王、齊閔王兩代君主看重,官拜上大夫。
不過,齊閔王野心過大,一心想要建立霸業,成為新的天子,為此甚至想要除掉曾立下無數功勞的孟嘗君等功臣。對此,鄒衍也心生不滿,於是在聽聞北方燕昭王設黃金臺招賢納士後便主動前往投奔。對於鄒衍這樣成名已久的大才,燕昭王不敢怠慢,他親自持掃帚為其掃去灰塵,又拜其為師,對他十分尊敬。
此後數年時間,鄒衍主要是利用自己對於萬物生長規律的知識幫助百姓進行農業生產。後來燕、齊交戰,鄒衍為表對母國的尊重而沒有跟隨大軍出徵,然而,這卻招致了新任國君燕惠王的不滿,他聽信讒言,將鄒衍關入了大牢。被平反昭雪,並得到釋放之後,鄒衍回到了齊國,但他此後的事跡便不怎麼為人所知了。
在人們大多研究儒、道、法等學說的年代,鄒衍無疑是一個異類,他雖然實則傳揚儒家學說,但卻寄託於陰陽五行,這為其思想增添了神秘的一面。在其思想當中,「天論」和「五行」是兩個比較重要的部分,所謂天論,就是對天道輪迴進行討論,而五行則是他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出的一套完整體系。
在五行的基礎上,鄒衍更是提出了「五德始終說」,他把五行作為自古以來王朝興衰、歷史演化的依據。在他看來,改朝換代是必然的,因為每個王朝都代表著一種「五行之德」,它們周而復始,相生相剋。舉例來說,黃帝統治時期就是土德,後來夏朝建立,屬木德,商屬金德、周屬火德。因此,按照理論來說,代替周朝的王朝應該尚水德。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認為鄒衍的這套理論可以為自己將周朝取而代之提供理論基礎,便將其採納,宣揚秦朝就是天道註定的水德王朝。不只是秦始皇,後來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沿用了這套理論,紛紛按照其說法判定自己屬於五德中的哪一個。不過,歷史上並非每次王朝變遷都能成功,像三國時期僭越稱帝的袁術就宣稱自己是土德,但很快就遭到討伐而敗亡。
人死後回到出生循環?
無常:佛家語。原指世間一切事物都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後引申為死的意思。
無常亦稱無常鬼。傳說中,將無常說成是人死時勾攝生魂的使者。而將無常又劃分為黑無常和白無常。黑無常和白無常雖然都是無常鬼,但是前者給人帶來的只有災難,而後者一方面給人帶來恐懼和不安,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人帶來發財的好運氣。這反映了民間一種觀念:鬼跟人一樣有善惡。白無常鬼名叫謝必安,黑無常鬼名叫範無救,也稱「七爺」、「八爺」。據說,謝範二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有一天,兩人相偕走至南臺橋下,天將下雨,七爺要八爺稍待,回家拿傘,豈料七爺走後,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願失約,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爺取傘趕來,八爺已失蹤,七爺痛不欲生,吊死在橋柱(所以很多白無常的形象是伸著長長的紅舌)。
生死無常:人有生死,物有無常(不常在)的意思。四季的轉變也是無常的。我們看到春天的嫩芽和鮮花、夏天的綠草和翠林,到了秋天,花兒謝了,草枯了,大地就開始變了色。當冬天寒風冰雪來臨,青綠的山林全乾枯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植物又重新長出了嫩葉。大自然的一年四季就是這樣循環著,和我們生老病死的循環一樣。這就是生死無常定律。
什麼人死後可以進入天道輪迴?進入天道的人會怎樣?
好人
你有過或聽說過的關於因果報應,天道輪迴的事情麼?
每天晚上玩到很晚,手機插上充電器玩,一直到半夜一點多,後來我就近視了。這不是因果報應是什麼,還是現世報。
說說你知道的關於因果報應,天道輪迴的事情?
我媽媽曾在一次閒聊中和我說,她小時候常去幫村子裡的一位老奶奶梳頭、幹活,其他的小孩都不願意去,老奶奶很感激她,握住她的手說:「你孝敬老人,將來必定得好。」後來,我媽媽招工到城裡,然後又當了幹部,買了房,而她那些兄弟姐妹,幾乎無一進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