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獻忠「屠」四川
2023-11-07 11:53:47 1
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人一直都富於反抗精神,所以總是遭到最野蠻的屠戮。在中國歷史上,四川人經歷了三次大屠殺。
第一次是在西晉東晉之交。事起於公元501年,蜀西豪強李特糾合流民兩萬餘起兵反晉,自稱鎮北大將軍,在綿竹(今德陽市黃許鎮)扯旗造反,陷廣漢,圍成都,入城大屠殺。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稱成都王,後又稱帝。李雄粗鄙無文,殺人作惡不自知,四川血雨腥風長達50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兩度攻陷成都,每次都進行大屠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元代賀清泉《成都錄》)「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復刺之。」(《三卯錄》)蒙古人殺人作惡又勝過李特父子。終元一朝,成都殘破,始終無起色。
第三次就是「張獻忠剿四川,雞犬不留」,這次最為殘酷,遠勝過前兩次,空前絕後。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延安據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史書上說張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他身體魁梧,臉形稍長,面色微黃,下巴有短鬚,眉目端正,是聲若巨雷的一個瘦長高個子。
張獻忠曾在延安府(今屬陝西)充捕快手,後來在「長隸延綏鎮為軍」,當了個職業軍人,因為膽大妄為犯了軍法,被捆起來要在軍中斬首。主將陳洪範見他狀貌奇特,起了愛才之心,喝住了劊子手,主動要為他到總兵王威面前求情。但陳洪範還沒來得及張口,外面的張獻忠已經乘機逃脫。張獻忠這個人性格的桀驁不馴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見一斑。
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被總兵左良玉和陳洪範兩路夾擊,一敗塗地。張獻忠自己額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滿面,無法繼續作戰,只好逃走。
張獻忠手下的將領闖塌天(本名叫劉國能)歷來與張獻忠不合,見張獻忠兵敗如山倒,趁勢投降了熊文燦。張獻忠聽說後大為驚恐,擔心闖塌天知道自己底細,會引導官軍前來追殺自己。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立即派人與陳洪範聯絡,說願意投降。陳洪範因與張獻忠有舊,替他在熊文燦面前大說好話。於是熊文燦接受了張獻忠的投降,非但如此,還命他仍率舊部,屯駐榖城。為了表示誠意,張獻忠又主動為明朝招降了羅汝才。羅汝才綽號「曹操」,也是農民軍的傑出人物,後為李自成所嫉,被暗殺。
不久,張獻忠養好了傷,緩足了氣,再次起兵反叛,崇禎惱羞成怒,處死了熊文燦。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張獻忠攻下了武昌,將楚王裝進籠中投入長江。隨即強迫武昌城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從鸚鵡洲到道士湫,浮屍蔽江。張獻忠隨即在武昌稱大西王,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成都城牆堅固,起初久攻不下。後來張獻忠派人在城外隱秘處挖地洞,打隧道,掏城牆根,埋入火藥。又以竹竿捅穿竹節,竿竿相連,內裝很長的導火線,悄悄點燃。守城兵丁見張獻忠的軍隊撤退,正要歡呼,忽然爆炸掀天,城牆垮了。
攻陷成都後,張獻忠於1644年農曆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自稱老萬歲。
張獻忠稱帝後,立即與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張亞子聯宗,說自己是張亞子的後代,藉以抬高身份。
張亞子是東晉人,曾長期居住七曲山,曉詩書,精醫術,為貧苦鄉民診病施藥,排憂解難,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死後百姓建此廟以紀念。唐代封為英顯王,元代稱為文昌帝君。明清全國各地建文昌祠,因為文昌帝君發祥於梓潼,故又稱梓潼帝君。崇禎年間,張獻忠幾次率師過梓潼,聽說了張亞子的故事後就表示,倘若我打了勝仗,當為文昌帝君重修廟宇。
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立即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張獻忠親自題詩:「一線羊腸遊天堂,此處萬世永無憂;神來仙來仙是神,世世流傳與天休。」又一首曰:「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黃花不如松。」堪稱典型的歪詩。同時,張獻忠追奉文昌帝為太祖高皇帝,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
歷史上雖然也將張獻忠這位老萬歲稱為農民軍起義領袖,但此人也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張獻忠性情兇慶殘暴,軍中也以殺人多少論功,且殺人不分軍民。「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張獻忠入駐四川後,看見小孩子就蒸了來吃,看見婦女就帶回軍營,讓部眾輪流姦淫,末了還將這些婦女的小腳割下來,聚成一大堆,號稱蓮峰;然後架火燒毀這些小腳,名為點朝天燭。
據說張獻忠還「喜嗜人肉,每立其人於面前,割而炙之,一舉數臠。又破黃州時,拆其城,役及女子,指甲盡落、血橫流,拆罷仍殺之」。(李清《三垣筆記》)
最奇怪的是,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成都的錦江裡築起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內挖了數丈深的大坑,將他搶來的不計其數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再決堤放水,將埋藏財寶的大坑淹沒,稱為水藏。
在殺人方面,張獻忠搞出許多新名堂。比如他派遣部下往各府縣出擊,遇人就殺,叫做「草殺」。他還在府中養了幾十頭藏獒,每天集結部下朝會之時,便放出藏獒去嗅那些投降自己的前明官吏,被藏獒嗅到者立即拉出去砍頭。張獻忠樂此不疲,稱這為「天殺」。他自己不讀書,也格外討厭讀書人,認為讀書人奸詐偽善。為此,他假意宣布開科舉,將數千四川學子騙到青羊宮,全部殺光,屍體堆積如山。唯獨留了個姓張的書生,此人才華橫溢,張獻忠很是寵愛,封他為狀元,隨時不離左右。有一天,張獻忠突然悶悶不樂,對左右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愛這狀元,一刻也捨不得他,不如殺死了他,免得總是想著。」於是下令將張狀元斬首。(見《明史·流賊傳》)
張獻忠還在成都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刻著他殺人如麻的理由:「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對他來說,好殺人並不是他的責任,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甲申年(1644年)十一月十日,大西軍驅趕百姓到成都東門外九眼橋屠殺。當劊子手將要舉刀時,天空忽然炸響三聲迅雷。張獻忠怒斥蒼天道:「你放我到人間來殺人,今天為什麼用雷來嚇我?」命令士兵駕起大炮,對天空連放三炮。這一天,被殺者無數,屍首塞滿了河道,九眼橋下的錦江也因此斷絕。
順治三年(1 646年),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的大西軍。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張獻忠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臨走時下令屠城,並將全城放火燒得乾乾淨淨。沈荀蔚《蜀難敘略》記載說:「王府數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燼。盤龍石柱二,孟蜀時物也,裹紗數十層,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同年十一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當時張獻忠正忙著在西充屠城,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在今四川西充縣北),一個極好享受殺人樂趣的暴徒終於被人所殺。
張獻忠死後12年(1659年),四川溫江縣清查戶口,全縣只有32戶,男丁31名,女丁23名,「榛榛莽莽,如天地初闢」。這是張獻忠大肆屠戮的結果。當時的民諺說:「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瘟使者在後頭」。不少史學家調查研究後發現,近代四川人很少有土生土長的,幾乎都是從外省遷來的。如成都周邊的所謂上五縣——新津、大邑、崇慶、郫縣、都江堰的老四川人,就基本上由「湖廣填四川」而來。
張獻忠死後,清朝官員到成都來接管,城內竟然找不到作衙門的屋舍,不得不臨時將省府衙門改設在保寧府(今閬中縣)。一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省府才遷回成都。那時全川人口大約八萬,十裡不見人煙。成都全城居民才數十戶。閭巷不存,舊街難認,到處叢莽,兔走雉飛。有人站在南門城牆上,一天之內看見錦江對岸先後有虎13隻相繼走過。經歷了張獻忠的屠刀,四川人幾乎都被殺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