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製造方法
2023-11-07 11:23:12 5
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涉及一種堆肥裝置,包括進料口;進料口蓋;堆肥反應器;集氣口;取樣口;PLC控制板;出料口;栓;門折頁;閥門;進氣管;氣體流量計;集液箱;空氣壓縮機;集液管;廢液收集箱;集氣管;廢氣收集箱;螺母;支架;攪拌器;通氣板;感應器;短板;堆肥反應器是一個長方體,其頂端設有進料口和集氣口,集氣口通過集氣管與廢氣收集箱相連,反應器的側面設有PLC控制板,與反應器內部的溫度探頭及機械攪拌器相連,正面設有均勻對稱的取樣口,反應器與集液箱用帶孔的通氣板相隔;該裝置反應條件可以控制,減少了堆肥時間,提高了堆肥效率;排除積攢的廢液,自動化程度高,容易操作。
【專利說明】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堆肥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背景技術】
[0002]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大量有機汙染物質如有機氯農藥、菊酯類農藥、石油汙染物、多環芳烴汙染物等進入到土壤系統中,並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匯集、殘留於土壤環境中。這些有機汙染物直接影響土壤的環境質量,威脅植物的生長和土壤動物的生存,進而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為了維護土壤環境的生態安全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對有機汙染土壤必須進行修復治理。目前,有機汙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其中,堆肥法作為生物修複方法之一,憑藉其操作簡單、修復周期短、效率高的特點已被廣泛應用。有機汙染土壤堆肥法是將汙染土壤與適當的堆制原料相混合併堆放,並利用微生物的自淨作用降解有機汙染物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後期,土壤堆肥技術逐漸獲得多個國家的關注與重視,並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用堆肥法處理有機汙染土壤主要通過人工進行定期翻堆,堆肥的條件易受環境影響,耗時費力,而且這種堆肥方式由於堆體較大很難堆肥均勻,不易取樣監測堆肥體系的參數,此外,這種原始堆肥方法產生的廢氣廢液進入環境,易造成環境二次汙染。本實用新型為避免原始堆肥的弊端而設計的一種堆肥裝置,對有機汙染土壤進行生物修復。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該裝置屬於密閉的堆肥裝置,其反應條件可以控制,減少了堆肥時間,提高了堆肥效率;可對廢液的位置進行感應,然後控制閥門的啟動,從而排除積攢的廢液,自動化程度高,容易操作。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所述裝置包括進料口 ;進料口蓋;堆肥反應器;集氣口 ;取樣口 ;PLC控制板;出料口 ;栓;門折頁;閥門;進氣管;氣體流量計;集液箱;空氣壓縮機;集液管;廢液收集箱;集氣管;廢氣收集箱;螺母;支架;攪拌器;通氣板;感應器;短板;堆肥反應器是一個長方體,其頂端設有進料口和集氣口,集氣口通過集氣管與廢氣收集箱相連,反應器的側面設有PLC控制板,與反應器內部的溫度探頭及機械攪拌器相連,正面設有均勻對稱的取樣口,反應器與集液箱用帶孔的通氣板相隔;集液箱是一個不規則的箱體,其左上側設有一進氣管,並通過空氣流量計與空氣壓縮機相連,集液箱的底端為傾斜面狀,最低的一端設有與廢液收集箱相連的集液管,集液箱的右端是一個嵌於箱體的出料口,其下端通過門折頁與箱體固定,上端由一個鎖別兒固定,通氣板的右端設有一個與之垂直的短板,短板通過門折頁與通氣板轉換成一個平面,短板用螺母將其固定在反應器上。
[0006]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效果是:
[0007]本實用新型屬於密閉的堆肥裝置,其反應條件可以控制;以往的堆肥往往是將原料混合成堆,然後進行人工翻堆,這種堆肥方式不僅耗時費力,而且產生的廢氣容易汙染環境,因此該裝置的堆肥反應器內設置了機械攪拌器,並有空氣壓縮機與之相連,從而控制堆肥反應器中的溫度和氧含量,減少了堆肥時間,提高了堆肥效率;而且該裝置的通氣板可與出料口轉換成一個平面,出料與清洗方法簡潔;為防止堆肥產生的廢氣和廢液汙染環境,在堆肥反應器的頂端設有集氣口並通過集氣管與廢氣收集箱相連,下端設有集液管和廢液箱;在堆肥反應器的側壁上設有多個取樣口,可對反應器內堆肥參數進行取樣監測;該裝置的堆肥反應器內設有溫度探頭和機械攪拌器,並與PLC控制板面相連,可對裝置的運行狀態進行檢測,集液箱的內側設有感應器,可對廢液的位置進行感應,然後控制閥門的啟動,從而排除積攢的廢液,自動化程度高,容易操作,節省人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所示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0011]圖中標記:1、進料口 ;2、進料口蓋;3、堆肥反應器;4、集氣口 ;5、取樣口 ;6、PLC控制板;7、出料口 ;8、栓;9、門折頁;10、閥門;11、進氣管;12、氣體流量計;13、廢液收集箱;14、空氣壓縮機;15、集液管;16、集液箱;17、集氣管;18、廢氣收集箱;19、螺母;20、支架;21、攪拌器;22、通氣板;23、感應器;24、短板。
[0012]本實用新型是由一個密封大的箱體組成,堆肥反應器3是一個長方體,其頂端設有進料口 I和集氣口 4,集氣口 4通過集氣管17與廢氣收集箱18相連,堆肥反應器3的側面設有PLC控制板6,與堆肥反應器3內部的溫度探頭及機械攪拌器21相連,正面設有均勻對稱的取樣口 5,堆肥反應器3與集液箱用帶孔的通氣板22相隔。集液箱是一個不規則的箱體,其左上側設有一進氣管11,並通過空氣流量計與空氣壓縮機14相連,集液箱16的底端是一傾斜面,最低的一端設有與廢液收集箱13相連的集液管15。集液箱16的右端是一個嵌於箱體的出料口 7,其下端由通過門折頁9與箱體固定,上端由一個栓8固定,通氣板22的右端設有一個與之垂直的短板24,短板24可通過門折頁與通氣板22轉換成一個平面,短板用螺母將其固定在反應器上。
[0013]產品的整體結構及組成形式主要包括:反應器是由一個不規則的箱體組成,上部分是一個呈長方形的堆肥反應器3其頂端設有進料口 I和集氣口 4,側面設有PLC控制板6,正面設有均勻對稱的取樣口 5,其大小和數量根據裝置的大小和實際需要確定。下部分是一個不規則的集液箱16,其左上側設有進氣管11,集液箱16的底端是一傾斜面,最低的一端設有集液管15。其右端是一個嵌於箱體的出料口 7,下端由門折頁9固定在集液箱16上,上端由一個栓8固定。集液箱16與堆肥反應器3通過帶孔的通氣板22相隔。通氣板22的右端設有一個用門折頁連接並與之垂直的短板24,並用螺母固定。
[0014]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0015]將汙染土壤與堆肥原料在反應器外混合均勻,混合後的土壤通過進樣口 I進入到堆肥反應器3中,空氣壓縮機14所產生的氣體通過氣體流量計12進入到集液箱16內,然後氣體通過通氣孔均勻進入堆肥反應器3中。堆肥過程中的溫度、含氧量等參數通過PLC控制板6進行監測,通過攪拌器21和空氣壓縮機14控制溫度和氧含量。堆肥過程中可通過取樣口 5進行取樣,對堆肥中各種參數的變化進行監測。堆肥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通過集氣管17進入到了廢氣收集箱18中,產生的廢液集中到集液箱16內,積攢到一定體積後觸發感應器23啟動閥門10,將廢液放出。堆肥結束後打開栓8,然後將出料口 7從箱體中拉出,然後將固定短板24的螺母卸下,將短板24與通氣板22轉換成一個平面並與出料口 7成一個傾斜的面,土壤通過此傾斜面順利滑出反應器,然後再對反應器進行衝洗。
[0016]核心技術是整個反應器分堆肥反應器和集液箱兩個部分,堆肥反應器內設有攪拌器,上端設有集氣口,側面設有控制板,集氣口側面設有進氣口、集液管及出料口。堆肥反應器的正面設有均勻且大小相等的取樣口。汙染土壤與堆肥原料混合後,從堆肥反應器上端的進料口放入反應器內,堆肥結束後,從出料口放出。
[0017]其中,堆肥反應上端有集氣口,反應產生的廢氣可通過集氣口、集氣管進入到可吸收廢液的廢氣收集箱內。集液箱內設有感應器,當廢液積攢到一定高度時,感應器被觸動,然後自動開啟閥門,將廢液排除到廢液收集箱內,自動化程度高,易於操作,不對空氣造成汙染。
[0018]其中,堆肥反應器內設有攪拌器並與控制板連接,可對反應器內的溫度、含氧量進行監測與調節,操作簡單,而且省時省力。
[0019]其中,堆肥反應器的正面設有均勻的取樣口,堆肥過程中進行不定期取樣,可對堆肥過程中微生物的活動及堆肥效果進行監測。
[0020]其中,通氣板連有一短板,其整體可以活動,並與出料口成一斜面,堆肥時出料口嵌於反應器內,堆肥後,出料口可以抽出,出料容易,且易於清洗。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汙染土壤的好氧堆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進料口 ;進料口蓋;堆肥反應器;集氣口 ;取樣口 ;PLC控制板;出料口 ;栓;門折頁;閥門;進氣管;氣體流量計;集液箱;空氣壓縮機;集液管;廢液收集箱;集氣管;廢氣收集箱;螺母;支架;攬摔器;通氣板;感應器;短板;堆肥反應器是一個長方體,其頂端設有進料口和集氣口,集氣口通過集氣管與廢氣收集箱相連,反應器的側面設有PLC控制板,與反應器內部的溫度探頭及機械攪拌器相連,正面設有均勻對稱的取樣口,反應器與集液箱用帶孔的通氣板相隔;集液箱是一個不規則的箱體,其左上側設有一進氣管,並通過空氣流量計與空氣壓縮機相連,集液箱的底端為傾斜面狀,最低的一端設有與廢液收集箱相連的集液管,集液箱的右端是一個嵌於箱體的出料口,其下端通過門折頁與箱體固定,上端由一個鎖別兒固定,通氣板的右端設有一個與之垂直的短板,短板通過門折頁與通氣板轉換成一個平面,短板用螺母將其固定在反應器上。
【文檔編號】C05F17/02GK203602517SQ201320801610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9日
【發明者】宋雪英, 梁茹晶, 胡曉鈞, 孫禮奇, 李玉雙, 孫文娟 申請人:瀋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