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空調送風風道的製作方法
2023-11-07 04:29:57 2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空調送風風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汽車空調送風系統使用的送風風道。
背景技術:
在汽車空調器中,熱交換後的空氣經過送風風道的導引,分別到達各個要求的送風口,在此過程中,要求出風道對整個送風不能產生過大的損失,因此對於出風道,必須具有足夠低的通風阻力。常見的風道多採用多個直管連接組成整個風道,但這樣的結構折點過多,容易產生氣流壓力損失,產生較大的通風阻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氣流在氣道內部流動更為順暢,顯著降低空氣通風阻力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包括一個風道入口,與風道入口連接的出風道,與出風道連接的出風口,出風道的內部設置為流線型結構。所述的出風道設置為多個,多個出風道分別與風道入口連接。所述的多個出風口與風道入口設置為位置相錯開的結構。所述的出風口包括中間左側出風口,中間右側出風口,為左邊出風口,右邊出風口,所述的中間左側出風口,中間右側出風口,為左邊出風口,右邊出風口分別與中間左側風道,中間右側風道,左邊風道,右邊風道連接。所述的中間左側風道,中間右側風道,左邊風道,右邊風道的厚度均設置為為 1. Omm-1. 4mm之間的結構。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風道造型上採用流線型結構,使氣流在風道內部流動更順暢,同常規風道相比,顯著降低了空氣的通風阻力。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送風風道的總體結構意圖;圖2為中間送風風道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中間送風風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送風風道的內部結構正視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送風風道的內部結構側視示意圖;圖中標記1、風道入口 ;2、中間左側出風口 ;3、中間右側出風口 ;4、左邊出風口 ; 5、右邊出風口 ;6、中間左側風道;7、中間右側風道;8、左邊風道;9、右邊風道;10、出風口 ;11、出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係、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包括一個風道入口 1,與風道入口 1連接的出風道11,與出風道11連接的出風口 10,所述的出風道11的內部設置為流線型結構。所述的出風道11設置為多個,多個出風道11分別與風道入口 1連接。所述的多個出風口 10與風道入口 1設置為位置相錯開的結構。所述的出風口 10包括中間左側出風口 2,中間右側出風口 3,為左邊出風口 4,右邊出風口 5,所述的中間左側出風口 2,中間右側出風口 3,為左邊出風口 4,右邊出風口 5分別與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連接。所述的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的厚度均設置為為1. Omm-1. 4mm之間的結構。所述的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的的最佳厚度為 1. 2mm。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送風風道具有風道入口 1和中間左側出風口 2,中間右側出風3,左邊出風口 4,右邊出風口 5,中間左側出風口 2,中間右側出風3,左邊出風口 4, 右邊出風口 5分別通過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6,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與風道入口 1連接。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 採用流線型結構,這使得風道內的氣流跡線明顯順暢。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風道設計概念為風道造型上,採用流線型明顯比非流線型通風阻力更為小、結構更為合理。風道入口與出口位置相錯、未對齊。出風道11的結構上採用流線型,從而降低通風阻力;流線型結構的出風道11內部的整個流道的橫截面無突變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風道造型上採用流線型結構,使氣流在風道內部流動更順暢,同常規風道相比,顯著降低了空氣的通風阻力。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的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他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包括一個風道入口(1),與風道入口(1)連接的出風道 (11),與出風道(11)連接的出風口(10),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出風道(11)的內部設置為流線型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出風道(11)設置為多個,多個出風道(11)分別與風道入口(1)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多個出風口 (10)與風道入口(1)設置為位置相錯開的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出風口(10)包括中間左側出風口 0),中間右側出風口(3),為左邊出風口 0),右邊出風口(5),所述的中間左側出風口 0),中間右側出風口(3),為左邊出風口 0),右邊出風口(5)分別與中間左側風道(6),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中間左側風道(6), 中間右側風道(7),左邊風道(8),右邊風道(9)的厚度均設置為為1. Omm-1. 4mm之間的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於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的汽車空調送風系統使用的送風風道,所述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包括一個風道入口(1),與風道入口(1)連接的出風道(11),與出風道(11)連接的出風口(10),所述的出風道(11)的內部設置為流線型結構,所述的出風道(11)設置為多個,多個出風道(11)分別與風道入口(1)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空調送風風道,風道造型上採用流線型結構,使氣流在風道內部流動更順暢,同常規風道相比,顯著降低了空氣的通風阻力。
文檔編號B60H1/24GK201931964SQ20102067534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2日
發明者張仕偉, 潘華, 王金鳳, 蘇為 申請人:蕪湖博耐爾汽車電氣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