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明定陵發掘始末

2023-11-07 13:25:42

吳晗上書惹紛爭

1955年10月4日,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習仲勳看罷報告,批轉主管文化的陳毅副總理並呈報周恩來總理閱示。

有人上書建議發掘明長陵的消息傳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得知報告的發起人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便急忙前來勸阻。「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發掘長陵後,可利用明成祖的隨葬器物,進一步開展對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史實的研究,同時就地成立博物館,對首都人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吳晗說。

鄭振鐸急不可待地反駁:「我國目前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陵墓的發掘工作,出土古物的保存、復原技術也不過關……」而吳晗不以為然。夏鼐望望這位同鄉加同學,詼諧地講:「老吳,眼下全國都在大規模地搞基本建設,考古人員嚴重不足,又怎能發掘皇陵呢?你應該從全國考古工作的輕重緩急來考慮問題,不能從明史專家的角度來安排發掘工作啊!」爭論一下午仍無結果,此後紛爭愈演愈烈。他們走後,吳晗找郭沫若、鄧拓等好友去做中央領導人的宣傳和鼓動工作。與此同時,鄭、夏也向中央提出不同觀點,爭論雙方都把希望寄托在周總理身上。

五天之後,有消息傳來,周總理已經在報告上簽字——同意發掘。這一歷史性的抉擇,為中國的考古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同時,有許多不和諧的故事,也要在這一頁上書寫。

1955年12月初,「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了。委員會成員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長范文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秘書長張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北京市副市長王崑崙。長陵發掘委員會下設一個考古工作隊,工作隊由文化部文物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共同抽調人員組成,隊長是趙其昌、副隊長是白萬玉。

風雪激蕩天壽山

1955年年底,工作隊長趙其昌在導師夏鼐的催促下,同探工趙同海冒雪來到十三陵開展調查工作。

趙其昌和趙同海經過對長陵三天的勘察,沒有發現可供發掘的線索,倒是得到新的啟示:這個陵墓規模太大了,能否找一個較小的陵墓進行試掘,等積累了經驗再正式挖掘。

三天之後的夜晚,在昊家書房中,長陵的照片、草圖、各種數據資料和幾塊填土標本擺滿了地板。吳晗和夏鼐靜靜地聽著趙其昌的匯報。他建議:「現在天寒地凍,動土又很困難,能不能給我兩個月時間,查查文獻。十三陵的皇帝、皇后,無論生前建陵或死後建陵,總不會同時入葬,這就有個再次挖開的問題。他們又是怎麼處理的?我想帶著這些問題,結合文獻,再著重調查一下,多住些天。」夏鼐、吳晗均表示同意,吳晗問多長時間合適?夏鼐道:「兩個月,一個陵總得要幾天。」話題轉入閒談,趙其昌說:「長陵太大了,能不能找個小的試掘?」對試掘兩人都無意見。經過幾天的探訪,工作隊決定把目標重點放在獻陵。

獻陵裡葬著朱棣的長子朱高熾。陵園規模較小,距長陵最近。試掘之後還可以直接把設施、人員拉到長陵,工作、食宿都方便,於是對獻陵開始了第一步工作。朱高熾47歲當上明朝第四位皇帝,改元洪熙。可他只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10個月就去世了,死後諡廟號為「仁宗」。

獻陵和其他各陵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在被恩殿和明樓之間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割成兩塊。如今前方大殿已不存在,僅留山後一片殘破的建築。趙其昌率人在山後的明樓和寶城內外查找線索,仔細辨別、分析當年入葬的隧道口可能留下的痕跡。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勘察,仍無任何線索。

藏人黑洞是何洞

在工作隊困惑不已的時候,吳晗和夏衍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定陵作為突破口。因為第一,定陵在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地面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第二,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

定陵距今僅三百多年,但經過風雨剝蝕、戰亂破壞,使這座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的巨大陵園殘破不堪。據史料記載,定陵曾遭受過三次大火的焚燒,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清軍入關後,放火焚燒了萬曆帝的定陵和天啟帝的德陵。此前不久,李自成率大軍逼近京城,從柳溝入德勝口,因居庸關守將投降,十三陵被起義軍攻下遭焚燒,大火三日不絕。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清朝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為緩和民族矛盾,安撫明朝遺老,說江山並非得自明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還對明陵進行了一定的保護,乾隆五十年對曾經遭到破壞的定陵、德陵進行較大規模的修繕。但民國初年,陵區附近一家姓郭名五的接替陵戶,負責十三陵的看管和保護。政府除免其租稅外,每年尚略有補助。當地一閒漢王某找到郭五要當陵戶,遭到拒絕後惱羞成怒,趁夜深提一桶煤油放火焚燒定陵裬恩大殿,烈焰沖天,裬恩殿就變成了一堆灰炭……

趙其昌手提考古探鏟,叉到寶城外側勘察。在十三陵全部陵宮建築中,唯有嘉靖的永陵與萬曆的定陵建有外羅城。史料記載:永陵建成後,嘉靖皇帝前去巡視,他登上陽翠嶺,往下一望,見只有明樓、寶城一座,便問督工大臣:「陵寢這算完工了嗎?」大臣見皇上不甚滿意,惠中生智說:「還有外羅城一座未建。」遂日夜趕工加築一道龐大的外羅城。

趙其昌一步步向前走去,就在這一剎那,奇蹟出現了——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幾塊城磚塌陷下去,露出一個直徑半米的圓洞……他突然想起前幾天一個老鄉對自己講過的話:「長陵西面城牆外面塌了一個大洞。村裡百姓遇到土匪綁票、鬼子抓人,就把人捆牢後藏在裡面……」眼前的洞穴若是老鄉所說的大洞,此處必有文章可做。夏鼐聞訊趕到,他掏出手電筒認真察看洞中的一切,不時地用探鏟丁丁當當地敲打著洞中的磚石……

趙其昌心中一動,豁然開朗:定陵是皇帝生前營建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開工,為時6年完成。可陵墓建成,人並沒死,地宮就再埋好。事實上,又過了30年王皇后才死,緊接著皇帝也死了,才一起入葬。再度挖開入葬,二次砌磚的現象就可以解釋了。不過,定陵明樓下面不建通道,棺槨靈柩又從何處進入地宮呢?考古同行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說:「如果真的是券門上緣,那它很可能就是入葬的通道。」一句話又提醒了趙其昌,「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是入葬的通道,它正處於外羅城之內,內宮牆之外,帝後的棺槨進入大門之後,繞到寶城外面,再從這裡進入地宮?」

夏鼐不露聲色地點點頭:「說得有道理。」經過商議,吳晗面露喜色:「那就上報試掘,開始行動吧。」

發現地宮隧道口

1956年5月9日清晨,趙其昌、白萬玉率隊來到現場,同時來了38名民工。民工是從附近村中抽調來的。白萬玉一聲令下,民工隊長王啟發一馬當先挖下了第一鍬。

「嗯,這裡好像有字?」大家聞聲圍住石條,趙其昌、白萬玉也急忙奔過去。果然,在一塊橫砌的小石條上,顯出模糊不清的字跡。趙其昌找來毛刷刷掉上面覆蓋的一層積土,奇蹟出現了:石條上露出3個雕刻粗淺的字跡。經過仔細辨認,兩人幾乎同時喊出:「隧道門!」一陣興奮過後,兩位工作隊長卻對著石條發愣起來——為什麼在這裡出現3個字呢?會不會是故意製造的假象,如民間流傳的「迷路石」……那麼,這3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回顧史料,他們作著這樣的推斷,皇帝的死期是無法預測的,一旦死去,就需要立即打開陵墓,等待皇帝的棺槨入葬。這一工作是由工部主管,如果找不到入口,延誤葬期,從工部尚書、郎司到工匠都要問罪。而經過長年累月的塵封土埋,入口定難尋找……趙其昌想著,轉過身看著白萬玉說:「我看這石條是當年建陵工匠偷偷留下的記號。」白萬玉點點頭道:「看來這裡是通往地宮的隧道不成問題了。」

果然未出所料,十幾天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一個多月的清理完成後,在「隧道門」刻石下面,又露出了一個用大城磚壘起的大門,也是通向地宮隧道的第一座大門。帝後棺槨入葬之後,大門就用城磚巧妙地堵死,磨磚對縫和城牆別無兩樣。當年的君臣工匠怎麼也不會料到,三百多年之後,這精心的偽裝終究未能遮住考古工作者的眼睛。

遺憾的是,門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開這牆門通道將無法保證陵內的安全。發掘人員沒有將此門拆通,竟使埋藏在城牆券門之內的那塊對發掘具有指路意義的小石碣,從工作隊的眼皮底下逃脫了。石碣清清楚楚地刻著:「寶城券門內石碣一座城上村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剛牆前皮。」

這段文字可謂打開地宮的第一把鑰匙。它至少告訴人們兩個主題:一是從石碣本身所處的位置,往城牆裡側再掘進3米的距離就是通入地下玄宮的隧道;再就是說明此處在玄宮前面金剛牆前皮的準確距離。這塊石碣,直到一年多地宮打開之後,才從牆中拆出。這個天賜的良機沒有被及時抓住,發掘人員在以後的探索中陷入困惑與迷途已是無法避免的了……

當科學嫁給蒙昧

定陵發掘自1956年5月破土動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結束。歷時兩年零兩個月,總計用工兩張,以便卷舒;有人建議,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保存。裝裱完畢,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先生來了。他將裱品展開,用放大鏡一件件仔細觀察,迷惑不解地問:「怎麼有的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

「研究織品的結構不是要看反面嗎?」一位工作人員答。沈不願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對助手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被如此輕率地對待,還作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萬餘個、耗資四十餘萬元,終於使這座深藏568年的地下玄宮重見天日。

1958年9月,萬曆帝後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宮殿,登上了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神武門展覽之後,定陵博物館籌建人員加速了修補、保護、複製殉葬器物的步伐。首先要修補、複製的自然是三具屍骨。

三具頭骨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修補。同時,找了兩位從事雕塑的老師,做萬曆帝後的模型。兩個月後,萬曆帝後的三具人體石膏模型送往定陵。

就在同時,陵園內忙於對出土的織錦匹料進行技術處理和保護。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託裱,背後襯用韌性大的紙是有意欺騙!」科學一旦嫁給蒙昧,就註定要遭其蹂躪,而不甘淪亡的科學反過來又將予以致命的報復。這一哲理,在這座皇家陵園再次得到驗證。

定陵絲織品損壞的消息傳到北京,鄭振鐸、夏鼐等大吃一驚,痛心疾首。不久外地傳來消息,不少省份正躍躍欲試要向帝王陵墓進軍,紛紛吹響開掘的號子……鄭振鐸、夏鼐心急如焚,立即上書國務院,請求對這種瘋狂的發掘之風予以制止。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總理批准並通令全國,才使得許許多多的珍貴文化遺產免遭一場又一場的浩劫。

同类文章

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簡介 王亞樵是怎麼死的?

  王亞樵,民國第一殺手。除此之外他身上還帶有抗日誌士、民族英雄、斧頭幫幫主、暗殺大王等標籤。毛主席評價王亞樵「殺敵無罪,抗日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  公元1889年,王亞樵出生於安徽合肥一個耕讀之家。雖然家世貧寒,但是卻也沒有耽誤他的教育。王亞樵自身聰慧,讀書勤奮,還曾參加清末的科舉考試

曹寅與曹家的最終結局 曹寅與康熙的關係

  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三千人,其主要職能是管理皇家事務,這個機構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制度。內務府是比較官方的說法,土氣點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皇家的奴才。今天我們看電視劇,大概都知道清朝的官員一般對著皇帝說的都是「奴才」。雖然好像是全民皆奴,但最符合皇家奴僕稱號的就是內務府包衣了。  曹寅是內

明代學者曹學佺簡介 曹學佺所作名聯是何?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當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在想,能說出這番話的人應當是一位直性子的忠義之人,後來發現的確如此。  這句對聯聽過的人應當不少,但知道作者的可能就比較少了。說出這話的是明末官員、學者曹學佺。為人正派剛義,有情有義。  曹學佺出身並不高貴,母親早逝,父親靠賣餅養大了曹學佺

民國第一美女是誰?她的兩段感情生活

  胡蝶是公認的民國第一美女,是中國早期最著名的女演員,同時還是一位亞洲影后。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從外貌上來說,可能一些人無法認同胡蝶民國第一美女的稱號,但這個稱呼也不僅僅是全靠美貌決定的。  胡蝶不僅是一位美人,同時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演員,她的演藝生涯從中國的默片時代跨度到有聲片時代,飾演了娘姨、慈

大詩人李白是劍客?他的劍術如何?

  若說近兩年最火爆的手機遊戲是什麼,毫無疑問一定是騰訊旗下天美工作室出的「王者榮耀」!這款遊戲中大部分英雄,都是以歷史人物作為原型創作的。而在眾多英雄中,最受大家喜愛的莫過於李白、韓信等可以一敵多的英雄。  素有「詩仙」之稱的著名大詩人,到了王者榮耀中,成為瀟灑如風,來去自如的大劍客。將李白玩的溜

中國最頂級門閥是?如何顯赫?

  何謂「世家」,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仲子,齊之世家也。」  世家的要求很高,不僅要顯貴,同時必須要世代相傳,是能代代延續的大姓氏大家族。到了今天,世家難見,而在古代卻有許多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本文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家族,絕對是世家中的世家,鐘鳴鼎食,

周邦彥與皇帝搶女人 他真是因此被貶嗎?

  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國家最大的老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封建皇帝不僅能一言決定他人性命,就像是猴群中的猴王擁有雌猴的絕對權力一樣,天下的女人也得皇帝先挑了再說。  就是這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也曾遭到挑釁。北宋有一個著名文人周邦彥,竟然敢與皇帝搶女人,搶的還是中國十大名妓的李師師。  李師師是秦淮

洛陽七貴元文都簡介 元文都最後是怎麼死的?

  元文都,生年不詳,為河南洛陽人氏,汝陰靈王拓跋天賜的玄孫、元修義的曾孫,安昌平王元均的孫子,安昌郡公元則之子,屬北魏宗室。  史料記載,元文都為人耿直,明辯有器幹。在北周時擔任右侍上士,隋朝代周后,元文都在開皇初年任內史舍人,後歷任庫部、考功二曹郎。因為在職位上都表現的都十分有才能,所以後來被提

方臘起義的原因是什麼?方臘起義的經過如何?方臘起義的結局怎樣?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它曾提及方臘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是四大寇之一。除了江南方臘,其餘的三大反賊則分別是山東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慶。在影視劇中,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講的是方臘和武松交戰,方臘砍斷了武松的一條胳膊,最後還是被武松給抓住了的故事。  歷史上,方臘也是一場農民起義

長壽仙人彭祖 彭祖活了多少歲?

  中國歷史上被大家廣為人知的長壽之人,應該是武當山的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到多少歲,沒人能說的清,甚至還有人說他活到清初的。  儘管張三丰的年齡是個迷,但實際上中國長壽的代表並不是他,而是彭祖。傳說彭祖是南極仙翁轉世,活到八百多歲。  彭祖,彭姓,名翦,又稱籛鏗,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仙人。彭祖是上古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