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桐媽原創哺乳早期(桐媽原創哺乳早期)

2023-07-27 17:31:25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

哺乳早期,吸奶器有什麼用處,如何使用才算合理?

每個新媽媽在迎接小生命出生前,最好準備一隻吸奶器,想省錢的話可以借用朋友的,也可以租用,儘管不一定用得上——如果媽媽寶寶一開始就親密地呆一塊,早開奶,勤餵奶,除了母乳,寶寶什麼東西都沒吃過,昂貴的吸奶器經常變成擺設了。可以留存一陣以備不時之需,或者等媽媽上班後背奶用。實在用不著,也可以轉賣。

這會兒,能不能不買吸奶器呢?理論上來講當然可以。動物們沒用吸奶器幫忙,不也餵奶餵得挺好的。不過,咱們寶貝出生後有可能發生許多無法預計的事件,比如寶寶早產進溫箱、有些病理情況住進新生兒監護室、嚴重乳頭混淆,媽媽哺乳不順利、嚴重脹奶甚至乳腺炎、生病感冒需要母嬰隔離等(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母乳會基於大量研究證實,除一些特殊情況,母親感冒或患其他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可以餵奶的。具體詳見「媽媽生病」章節。有些媽媽實在過不了心裡這道坎,謹慎起見,可以用吸奶器吸出奶水,交由家人瓶餵),這些緊急的情況下,吸奶器在維持奶量過渡或減輕脹奶、防治乳腺炎等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第一次擁有孩子的你,感到措手不及,等出現問題後,再匆匆忙忙去店裡或網上挑選吸奶器,往往有些被動,挑到的吸奶器也不一定與自己配合良好。所以產前備上一個口碑好的、吸奶效率高的吸奶器是不錯的選擇,以防萬一。

該挑選一個什麼樣的吸奶器呢?

總的來說,電動的吸奶器較好,全球多數用戶較為推崇美德樂品牌。設計較好的電動吸奶器能較好地模擬嬰兒吸吮刺激,進而刺激下丘腦分泌泌乳素。媽媽們往往可以感受到數次奶陣,且吸奶量相對手動吸奶器大,吸奶較為完全,速度較快,整體吸奶效率較高。此外,媽媽們使用體驗較好,非常方便,可以調節強度,不適感較少。電動吸奶器與媽媽配合不良的情形相對較少,比如對乳頭刺激不夠、吸奶效率不高、殘奶吸不乾淨等等。

而手動吸奶器體驗因人而異,多數人感覺奶陣出現較慢,吸得不如電動吸奶器快捷和乾淨。每個人對手動吸奶器的適應性不同,有些人使用了不適合自己的吸奶器,有可能吸不出來,或感到乳頭內部乳管,因負壓的刺激而感到疼痛。另手動吸奶器需要頻繁用力捏,時間大概需要十幾分鐘至半小時左右,整個過程下來手指和整條手臂都十分酸痛。如果挑選了不適合自己的吸奶器,很可能奶沒有完全吸出,或造成不適感,這些都可能會減少乳汁分泌,進而影響媽媽們成功吸奶的信心。總體而言,手動吸奶器與媽媽配合不良的情況會多出許多。

很多人因為寶寶出現乳頭混淆暫時不肯好好吃奶(詳見「乳頭混淆」章節),或認為自己奶量過少,試圖使用吸奶器維持和增加奶量;有些媽媽感覺自己奶水過多,總想吸出來儲存一部分,於是在家裡的冰箱中建了個「母乳銀行」,等自己上班了由家人解凍,餵給寶寶吃;一些媽媽感到餵母乳會讓自己喪失些自由,吸出瓶喂,可以讓別人幫忙帶寶寶,自己自由些,寶寶又不必吃奶粉;還有少部分母親,對嬰兒直接吸吮自己的乳房感到不自在,甚至在潛意識中覺得羞恥和不安——覺得自己跟動物沒什麼差別,希望藉助吸奶器充當母嬰之間的紐帶。而吸奶器是不是用的越多越好呢?梧桐媽媽的答案是否定的。

1

不恰當地使用吸奶器,乳房很難趕上孩子的進食節奏,奶量減少的情況較為多見。

乳房非常聰明,會按需分泌母乳,奶量隨著小嬰兒的需要而出現緊鑼密鼓的變化,與他配合良好——它甚至能掌握小嬰兒的進食規律,白天孩子吃得較多、較勤,就分泌得多而快,趕上孩子的節奏;夜裡孩子睡得久些,吃奶間隔較長,就分泌得慢一些。有時候孩子渴了,需要吃點兒前奶止渴;有時候餓了,想大快朵頤,吃到濃濃的後奶才心滿意足;有時候心情不好了,需要輕輕地吮吮乳房,安撫自己,但並不是很餓,舔舔乳頭嘗嘗奶味兒就滿足了……

寶寶的需要千變萬化,聰明的乳房每每都能把他需要的那部分奶水製造好,精準地供給給他,不多也不少。如果某次,寶寶稍有不滿意,他自己也會調整,比如想多吃就吸得勤一些、久一些,不需要吃那麼多就睡或玩久一點,乳房也很快get到,奶多了就會脹回去點兒,奶少了就會多分泌點兒,這個調整過程是如此精準迅速,你很可能難以覺察,稀裡糊塗不知道寶寶需要多少奶,每次吃進去多少。不過不必擔憂,請你完全相信自己身上的兩個「奶囊飯袋」,把餵寶寶的重任,全權交給乳房就好。

而使用吸奶器後,顯然情況就不一樣了。它橫亙在乳房和寶寶之間,幹擾了兩者親身磨合的過程,就像在生產廠家和消費者之間多了個「銷售中介」,供需平衡全靠這中介的「智商」(捕捉寶寶實際需求)和「能耐」(吸奶效率)——寶寶的需求間接地反饋給乳房,經常把這一「乳汁製造廠」給弄糊塗。早期寶寶吃奶間隔不固定,食量時大時小,還存在吸吮需求,瓶餵容易吃下過多的奶水,造成過度餵養現象,也可能引發腹脹、胃食道反流等表現(情況還是比直接吃奶粉好很多)。使用過吸奶器的媽媽很可能有過這樣的感受:有時費了好大勁兒擠奶、化凍,寶寶卻淺嘗輒止,浪費不少;有時寶寶剛吃沒多久,又因為吸吮需求想吃;有時寶寶將奶瓶中的液體吃完了,吸吮需求還沒滿足,於是吐出塑膠奶嘴傷心地大哭起來,讓媽媽誤以為自己奶水不夠;有些寶寶吃了吐,吐了吃,經常哭鬧……說實話,很多時候瓶餵更適合「按時餵養」,「少吃多餐」;但母乳很好消化,不「扛餓」,吃奶間隔差異較大,操作起來困難許多。

因此,媽媽們很難把握吸奶間隔,吸奶量,寶寶所需的吃奶量——吸得不夠勤,殘奶留存過多,可能會讓媽媽奶量越來越少;吸得太勤,容易奶量過多。有時候剛吸完,裝袋放入冰箱沒多久,寶寶醒來想吃奶,發現乳房裡沒多少奶了,氣得哇哇大哭,媽媽又只好把剛吸的奶水折騰回來瓶喂。不過我們觀察,使用吸奶器,奶量越來越少的情形更為多見——新媽媽經常會等奶脹了再吸奶,尤其是在夜間;而小寶寶一般不會等奶脹了才吃奶,所以相比寶寶的實際需要,媽媽的吸奶間隔太長了,奶水真的可能越來越少,滿足不了越來越貪婪的小寶寶。倘若再碰上一個效率不高的吸奶器,吸完後殘留在乳房裡的奶水仍有很多,這會讓奶量進一步減少。

這個情形,在寶寶出生不久,尤其是2~6周時的加速生長期,奶量需要根據寶寶需求逐步增長的時候尤為明顯。正常情況下,在這個時期寶寶通過頻繁吸吮乳頭,來幫助媽媽穩步增長奶量,稍微有些「求」大於「供」的意思。而很少有新媽媽,會像吸吮需求十分旺盛的小嬰兒那樣,把吸奶器長時間抱在胸前不停地吸,甚至「空吸」。這期間,媽媽往往還在坐月子,也常把孩子交由其他人帶,自己能好好休息,擠奶間隔往往很長。沒過多久,媽媽乳頭缺乏足夠的刺激,真的有可能滿足不了生長迅速、奶量迅速增加的小人兒。

因此,如果希望吸奶器擠出的奶,能讓小人兒滿意,早期哪怕沒有一點兒脹奶的感覺也應該頻繁吸奶。這得模擬寶寶親自吸吮母乳時的頻率,一兩個小時吸一次。即使奶吸不出了也要幹吸一會兒刺激乳頭,進而刺激下丘腦分泌泌乳素。媽媽心裡默想著可愛的小寶寶愉快吸吮乳頭的模樣,會讓奶水流出得更順利些。這需要媽媽掌握相當多的哺乳知識,有強大的哺乳信念才會做到,另外,真得讓一支好用的、吸得比較乾淨的吸奶器來協助你。

2

相反,早期過度使用吸奶器可能會引起奶量過多,脹奶非常厲害。

有一些媽媽從各種渠道得到一些增長奶量的知識,或是二胎媽媽,怕自己沒有奶或奶少,寶寶剛出生,還沒開始親自餵哺,甚至孕晚期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她們就開始使用吸奶器頻繁吸乳,刺激乳房分泌乳汁。寶寶每每吃完母乳,媽媽還要拿吸奶器再在乳房上空吸一陣,或把寶寶沒吃完的奶水吸出來備用。有些媽媽在生產後2~4天產生奶脹的感覺,越來越嚴重,而寶寶因為乳頭混淆等各種原因不好好吃母乳,她們害怕產生乳腺炎,也希望給孩子存點兒口糧,於是頻繁吸奶。

然而她們很快發現,頻繁吸奶並不會像拿走口袋裡裝的東西一樣,留下空蕩蕩的乳房「飄蕩」在胸前——相反,乳房經常脹得像足球一樣,寶寶根本吃不了那麼多。寶寶吃完後,乳房裡還常剩下不少奶需要擠出來存在冰箱裡,以備日後不時之需。網上不時見到一些媽媽聲稱自己「奶太多」,「還夠一兩個孩子吃」,出售或免費贈送自己的母乳,仔細詢問,多半有過過度使用吸奶器的經歷(不除外有些媽媽天生是「奶牛」,但一般不會有這麼多)。

上面這些屬於吸奶比較順利的情形。糟糕的是,有時反覆用吸奶器空吸刺激乳頭,乳房明明脹得很難受,反而只能吸幾滴出來(具體見下述,這時處理有點兒棘手,容易患乳腺炎)!

事實上,跟上述吸奶器造成奶少的機理一樣,奶量是按需分泌的,奶頭受到多少刺激,下丘腦就會分泌多少泌乳素,產生相對應量的奶水。寶寶的小嘴和吸奶器刺激過多,奶量當然也會跟著「產能過剩」。

我們聯想一下貓貓狗狗,就能理解個大概。我們常看到一個場景,狗媽媽側躺著,五六隻剛出生的小狗排成一排吃奶。餵這麼大一家子,狗媽媽竟然毫無壓力,半眯縫眼愜意地享受餵奶的時光——狗可沒什麼好東西補身子,但沒見幾個狗媽媽奶不夠、小狗吃不飽的(當然有些小狗可能會被兄弟姐妹或媽媽的身體擠壓、窒息身亡,但幾乎沒見過哪只小狗吃不上奶,被活活餓死的)。人類也是如此,如果生養了雙胞胎寶寶,一樣可以實現全母乳餵養,不會把寶寶餓壞。產生養活幾個小生命的奶水的「秘訣」,就是讓他們一起吸吮。請相信乳房的「能耐」,它真的能「來一個餵一個,來一對餵一雙」。所以,如果寶寶又吃,吸奶器又老在吸,當然乳房和下丘腦會以為有好幾個孩子在吃,拼命分泌趕上這「需奶」節奏了。

如果寶寶吃就能維持供需平衡,為什麼要拿器械幹擾呢?個人感覺還是非常麻煩的呢。不過,如果以前給寶寶吃了奶瓶,每天吃的奶粉量還不少,倒是真可以使用吸奶器幫助追奶。方法就是孩子吃完奶睡著了,媽媽拿著吸奶器空吸乳頭,人為造成吸吮刺激。不過這個方法真得悠著點兒,別太心急漲奶,早期特別容易造成奶量過多,寶寶也容易過度餵養,腹脹、胃食道反流、睡不好覺,反而不好帶。另外,吸得太猛,時間太長,有可能損傷乳頭。

想問我為什麼知道?除了大量的理論儲備,親身經歷更能說明這一點。我生二寶後,怕奶少,拼命空吸,結果就是這樣:一開始奶脹得差點出現乳腺炎,脹太厲害了吸奶器根本吸不出來(具體見下述),頻繁餵給寶寶吃才消停,後來不敢再用吸奶器了。可是寶寶太能吃了,因為吸吮需求多少奶都能吃下去(早期泌乳反射、吸吮反射可以說是一種反射性行為,寶寶在某種程度上像小金魚一般不知饑飽,正常情況下是通過這個方式頻繁吸吮媽媽乳頭,「求」大於「供」,幫助媽媽穩步、快速增長奶量),胃食道反流鬧到兩個多月,吐奶頻繁,白天夜裡都不好好睡覺,不肯側臥奶睡,抱著放不下來,可把我累壞了,當時也長出個小胖子。後來接近3個月,儘量少吃多餐,困極了放下來繼續側臥奶睡,讓他習慣躺著吃奶睡覺,這個情形才漸漸好轉(胃食道反折的角度通常要到3~4個月發育得比較完善,反流情形會趨於好轉,這個時候寶寶生長速度放緩,吸吮需求也沒那麼旺盛了,寶寶自己感受饑飽、控制食量的能力也相應增強,母子更容易達到供需平衡,吃過多的情形也會減少)。吸奶器空吸了2~3天,接下來一兩個月為此事「埋單」,活找罪受啊!

不建議在孩子醒的時候,或離下次吃奶不久的時候吸奶,如果孩子想吃而沒奶了,他可能會哭鬧得很傷心,甚至吐出乳頭拒絕再次母乳。手忙腳亂再把剛儲存的奶水加溫給他吃,十分麻煩(當然母乳20゜C常溫下至少可以儲存7個小時,給孩子吃涼奶問題也不大,只要你個人能接受這麼幹)。實在脹得厲害,尤其是夜間吃奶間隔較久的時候,稍微吸一點兒出來緩解脹痛就好。

3

脹奶非常厲害的時候,吸奶器難於將奶吸出來。如果未能及時親自哺乳,有可能誘髮乳腺炎。

你很可能會問,什麼?吸奶器不是吸出奶水,為緩解脹奶的情形而使用的嗎?是的。但生產早期如果過度使用,反覆刺激乳頭,很快,乳房會脹得非常厲害。也有些媽媽沒有經過吸奶器的刺激,產後3~4天突然自發地奶脹起來。此時乳房發紅,發熱,青筋暴露,甚至出現低熱。脹奶的痛苦難以言喻,讓人寢食難安。倘若處理不及時或不得當,很容易進一步引發乳腺炎。

幾乎所有的吸奶器都有一定的刺激乳頭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吸奶器,都可以跟新媽媽配合好,將奶好端端的全部吸出來,特別是在寶寶剛出生的關鍵時期,哪怕是有過哺乳和吸奶器使用經驗的二胎媽媽也是如此。當脹奶非常嚴重的時候,乳房內部組織壓迫、腫脹過於明顯,反而堵塞乳腺管,吸奶器難於將奶水吸出。另外,乳頭和乳暈角度趨於直角,寶寶含乳和吸奶器吸,都將比較困難。我們見過一些新媽媽,早期奶脹得難受,經常試著拿吸奶器吸,光刺激乳頭但出奶很少,反而患上嚴重的乳腺炎,甚至出現膿腫、皮膚破潰、形成竇道,一直產生乳汁難於癒合,迫不得已只能吃退奶藥回奶,太可惜了。

奶脹得特別厲害時,用熱敷、手揉、蔥姜水抹等方式「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泌乳,反而會加重腫脹的程度。這種關頭新媽媽進退兩難,再用吸奶器會進一步刺激泌乳,卻吸不出來,加重脹奶,不吸又感到束手無策。正確的做法是「冷縮」,而不是「熱脹」,用偏涼的溫水毛巾冷敷,但不能用過涼的水以免乳腺管痙攣、結「奶塊」而不易排奶,適當減輕腫脹後,用各種方式爭取讓寶寶親自吸吮母乳。

請相信,即使脹奶嚴重,寶寶親自用小嘴吸吮依然十分有效,相比吸奶器會有效得多。如果寶寶仍然不肯吃奶,或含乳方式不得當(通常都是乳頭混淆引起),有條件的話可以請合適的催奶師,用規範的手法按摩,將乳塊輕輕揉開,乳腺管通暢,讓奶水流出。可用瓢收集這珍貴的奶水,餵哺嬰兒,乳頭混淆的嬰兒熟悉母乳的氣味和味道後,通常會慢慢地嘗試接受乳頭。而且,這珍貴的初乳的營養成分和對寶寶的作用和好處,實在不容小覷。具體詳見「初乳」章節。不建議自己或家人隨意按揉乳房,請到不合適的催乳師也挺倒黴,這反而可能損傷乳腺,加重乳腺炎。具體詳見「乳腺炎」相關章節

4

使用吸奶器,可能會干擾奶水中的營養成分。

曾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同一個人在面對機器時,奶水的分泌量和其中的營養成分,跟小嬰兒自己吸吮出的奶量和營養成分是有區別的。許多母親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家還沒開始餵奶前,聽到寶寶的哭聲,或上班時想到寶寶,心中母愛翻騰,會感到乳房脹滿,出現奶陣。因此,寶寶溫潤的小嘴的直接刺激,和可愛的寶寶讓母親產生的精神力量,會影響到她頭腦和身體中各種複雜的神經內分泌作用,進而調節乳汁的分泌。這樣滿懷愛意的奶,自然會帶著充沛的營養。而冷冰冰的機器,很難讓人產生「愛」的感覺。因此,吸奶器吸出奶水的「量」和「質」,均比不上自己的小寶寶親自吸吮出來的奶。

如果現實所迫,媽媽休完產假必須上班,又想堅持純母乳而成為一個「背奶媽媽」,可以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桌上擺上寶寶的照片,在吸奶時想像孩子的可愛模樣,心情放鬆一會兒,有助於獲得更多量、更優質的奶水。當然,回家後與寶寶的肌膚相親更為重要哦。

另外,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吸吮時間延長而緩慢變化,有「前奶」、「後奶」之分。前奶含水量更高,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更多;後奶含水量相對較少,蛋白質、脂肪含量較多。坊間有個說法,「前奶止渴,後奶止餓」,原因就在於此。吃乳房的寶寶也能根據自己需求很好地調整,口渴了就淺嘗輒止,吸點兒前奶就滿意了;餓了就會咕嘟嘟地一直吃到後奶,讓自己飽餐一頓。最好能供需平衡,寶寶的營養才夠均衡。

而吸奶器可沒那麼智能了,吸出的奶混一混,根本沒啥區別了。倘若吸吮效率不高,沒吸乾淨,可能瓶子裡大部分都是前奶。寶寶需求千變萬化,奶水卻變得單一,有可能不能滿足他當下的實際需求。他一會兒想吃「大餐」,一會兒只想嘗嘗「點心」或喝點兒「飲料」,這可把照料者這「服務生」給操心壞了——準備一小瓶溫度合適、儘量保留營養的母乳,可真是件麻煩事;剛吸空乳房寶寶就要吃奶,也真是件頭痛的事。

事實上,寶寶是渴是餓,或僅僅是「求安慰」,一時半會兒媽媽很難判斷;而直接吃乳房,媽媽往往不必想很多——幾乎隨便什麼原因引起的哭鬧,撩起衣服、塞進奶頭,就都通通解決了。

5

吸奶器上的數字,經常會讓新媽媽和家人很焦慮。

剛才提到過,不恰當地使用吸奶器,經常會減少奶量。一些吸奶器與媽媽配合併不理想,吸奶效率不高,即使媽媽有奶,吸出來的數字也挺不好看,尤其是在早期,媽媽奶脹很明顯的時候。

另外,剛才也提到,寶寶有吸吮需求,往往會像小金魚一樣吃下過多的奶水,吃完了奶瓶中的母乳,還能吃下奶粉!如果瓶裡的母乳吃完了,沒能及時「續上」,媽媽的乳房也被擠得乾乾淨淨,吃不出奶了(或乳頭混淆孩子不想吃),寶寶吸吮需求還沒滿足,或真的沒吃飽,他往往會非常失望地大哭大鬧。

因此,吸奶器吸出的數字,多數情況下不如奶瓶吃進去的數字好看,甚至會讓人十分「驚懼」,拿「觸目驚心」來形容也不為過。全家眼睜睜地看著吸奶器上可怕的數字,再「眼見為實」,親眼看見寶寶「沒吃飽」,補了不少奶粉,之後睡得很好,種種鐵板定釘的事實,夠讓新媽媽焦慮、難過的了,焦慮的一家人還經常群起圍攻,對新媽媽「口誅筆伐」。信心所剩無幾又孤立無緣的新媽媽,很少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內頂住壓力,實現全母乳。很多時候,哪怕沒有家人懷疑和指責,新媽媽夜裡起來,辛辛苦苦擠奶,望著吸奶器上可怕的數字黯然垂淚,也是常有的事。

新媽媽如果長時間處於焦慮、抑鬱的情緒裡,身體會產生抑制奶水分泌的應激激素,又缺乏寶寶小嘴對乳頭的直接刺激讓下丘腦產生泌乳素,真的會進一步影響奶量(偶爾生氣一兩次倒不打緊,激素抑制作用也有限,寶寶頻繁吃奶,奶量很快就上來了,詳見「奶少」章節。不過保持好心情還是很重要的哦,和睦的家庭氛圍和媽媽平和的情緒,對寶寶安全感形成也很有好處)。

想想,哺乳動物們可不用操心自己的奶水究竟有多少刻度,稀裡糊塗就餵大了,沒見孩子餓死,也沒見他們營養不良。人本質也是一種動物啊!過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多數家庭根本吃不上奶粉,尤其計劃經濟時代,物資都是定量供給,很多時候有錢也買不到奶粉呢。那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吃母乳,乳房沒刻度,也不知道寶寶吃了多少數目進肚裡,一哭就喂,哪還想什麼渴了餓了尿了不高興了……該不該喂,該吃多少,還不是稀裡糊塗餵大了,長高長壯?現在有了這些先進的器械幫忙,某種程度上可以知曉自己乳房的「斤兩」,但這些玩意做的工作又經常不那麼徹底——「擺」了「事實」,又不明「道理」,媽媽們以及一家人,純粹是繞著圈兒自己嚇自己啊!

6

母乳外觀比較稀薄,不如牛奶濃稠,對著光看還有點兒半透明的樣子,特別是前奶(也有些媽媽乳汁天生濃一些,跟媽媽吃的食物也有關聯)。從小到大喝了不少牛奶的新媽媽和家人,看到這樣與眾不同的奶水,經常會以為奶不好,營養不夠,不扛餓,不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如果家裡剛好有個吸吮需求旺盛的、處於加速生長期的、「馬拉松」或「高需求」寶寶,長得又不如鄰居家的小胖塊頭大又結實,更容易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

在「母乳成分」章節提到過,這是因為乳汁中的脂肪含量合理,蛋白多為清蛋白,而不是不好消化又濃稠的酪蛋白的緣故(具體詳見「母乳成分」章節)。如果未能掌握這些知識,乳汁本來好端端地裝在乳房裡,這會兒卻吸出來嚇唬自己和家人,還得費勁唇舌解釋,何必呢?

7

吸奶器吸出的奶水需要瓶喂,一樣會造成乳頭混淆,寶寶很可能不肯好好吃母乳。很多媽媽發現一樣的奶水,擠在瓶子裡餵給寶寶他就吃,死活不肯直接吃乳房,就是這個原因(如何糾正乳頭混淆,詳見上述「乳頭混淆」章節)。

8

吸奶器擠奶,一點兒也不方便。

很多新媽媽產後坐月子,想著寶寶夜奶頻繁,一晚上得起好幾次,又想著那些傳得神乎其神、近乎威脅的「月子謠言」(詳見《夏娃的困惑——月子謠言及產後護理》一書),心裡有些畏懼,怕過於勞累落下「月子病」,於是晚上把孩子交給家人餵配方奶或擠出的奶水,自己獨自入眠,奶脹了就拿吸奶器擠。

上面提到過,這樣做,非常影響奶量(夜間泌乳素分泌經常更活躍,早期小嬰兒1/5~1/4的奶水,是晚上吃掉的),吸出的奶水的刻度,往往也挺嚇人。焦慮又失望的新媽媽,思念、擔憂著小嬰兒,不時聽到隔壁寶寶的哭聲,內心挺煎熬,反而輾轉難眠,暗自垂淚。

而新媽媽和家人本來設想的「方便」,享受到了嗎?

首先,新媽媽奶脹了,得坐起來擠很久。是的,很久,哪怕是雙側電動吸奶器,也需要15~30分鐘擠奶,新媽媽還會更慢些。如果耐心的話,還可多等幾次奶陣,能多出些奶水。這對一個剛生產的媽媽,尤其是剖宮產媽媽,可真不是件輕鬆的事——低著頭對準乳房、看刻度,時間長了脖子疼;坐久了腰疼(特別是打過硬膜外麻醉的);擠久了手疼;胳膊抬久了酸疼……而新媽媽在產後因為激素迅速調整(機理有些類似更年期關節痛),孕期稍稍移位的小關節要歸位,肌肉韌帶需要恢復之前的彈性,這兒疼、那兒疼是常有的事(倒不是真的出現了「月子病」,這是生理現象,適當休息,合理運動,幾個月後會自行恢復)。

擠出的奶,丟掉太可惜,妥善處理,又是個挑戰。如果不久就要給寶寶吃,放在桌上或冰箱上層,照料者想著寶寶快吃奶了,就拿來放在溫奶器上溫著(接觸加溫底座的那部分往往會溫度過高,奶受熱是不均的,營養也可能有所流失)。如果需要冰凍起來以後吃,就要小心翼翼裝進儲奶袋或儲奶瓶裡,標上刻度,放進專門的小冰箱裡(這冰箱放臥室可真是惱人,變壓器的「嗡嗡聲」真讓人抓狂,放在客廳的冰箱,還得穿衣、下床,怕吵醒辛勞的家人,躡手躡腳地去放置)。

這些器械,下回還得用,於是得去清洗消毒。這會兒又想起「月子謠言」,不敢用涼水,那就燒熱水洗吧。那些管子、活泵裝置可真難洗,拆掉再裝上也夠麻煩。然後在消毒鍋裡一一擺好,裝上水,「咕嘟嘟」消毒起來(擺臥室裡,這聲音也挺惱人,可是擺客廳,擠奶不方便呢)。每次使用前,就拿專用的鉗子將配件一個個小心翼翼地鉗出來,再用標準的無菌操作拼好。

這些操作,每2~3個小時來一次,抓狂!不擠奶水會慢慢變少,一時半會兒更會脹得受不了啊!

而餵夜奶呢?側臥奶睡就好了——媽媽撩起衣服,寶寶偏過頭,「叭吱叭吱」就吃起來了,想吃多久吃多久。看上去寶寶2個小時得吃一次,不過媽媽體內會產生鎮靜的物質,也能進入奶水中,媽媽寶寶睡眠質量都提高,再說躺著可真不累。西方已有研究證實,夜奶雖然頻繁,可並不影響媽媽的睡眠總時長(詳見「側臥奶睡」、「夜奶」章節)。

胃食道反流的寶寶,需要抬高上身,新媽媽得發揮想像力尋覓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母子都可以躺在抬高上身的枕頭上哺乳(詳見《夏娃的困惑——行為誤區篇》「枕頭」章節)。總的來說,餵奶仍然方便、輕鬆不少,母乳寶寶也相對不容易過度餵養。

哪個麻煩,哪個累,哪個影響睡眠質量和總時長……這對比,實在是太強烈了。把孩子給別人帶,自己擠奶,能休息好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9

吸奶器擠出奶水,會干擾孩子睡眠。

小動物都是依偎媽媽,吃奶入眠的。人類的寶寶也很喜歡這樣——「口欲期」與哺乳期相對應,吃奶和吸吮,最能安撫寶寶進入夢鄉(奶睡不是洪水猛獸,詳見「側臥奶睡」章節)。寶寶也喜歡固定的睡眠秩序,如果一直奶睡,寶寶會非常好帶,等到時間差不多,寶寶發出睡眠信號,奶頭一塞,他就「著」了。

而吸奶器把奶吸出來餵寶寶,會怎樣呢?他吃完奶,很多時候是清醒的。即使能吃著奶瓶入睡,我們並不推薦,形成這樣的睡眠秩序,長此以往可能對他的牙齒有影響(詳見「齲齒」章節)。

那怎麼辦呢?得抱著睡!而寶寶容易吃過多,吃奶瓶也容易吞氣,腹脹、胃食道反流會更明顯些,平臥就難受,很難放下來(儘管比吃奶粉好很多)!而且寶寶需要15~30分鐘淺睡眠進入深睡眠,至少也得抱這麼久。睡著了2~3個小時深淺睡眠交替,他一旦進入淺睡眠期,發現自己沒被抱著,也容易醒過來!經常抱睡,真的容易出現老人說的「抱慣了」的情形,很難放下來,一家人換著抱,這個睡眠秩序還可能持續到寶寶好幾歲,太磨人了。

這麼做好累!那就讓寶寶吸別的玩意,比如下唇、手指、安撫奶嘴、毛絨玩具……滿足他的吸吮需求入睡吧。這些東西難消毒,還可能引起他齒列不齊。強行制止,基本心理需求沒滿足的他會非常焦躁。還能怎麼辦?拍睡,晃著睡……十八般「催睡神功」,一股腦通通上了(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及行為誤區》「搖晃」章節)。

還是那個原理——寶寶喜歡固定的睡眠秩序,一旦更改,很可能會焦躁不安,難以入睡及睡踏實!

本來撩起衣服,奶頭一塞的事情,又變得如此複雜!哪個麻煩,哪個累?又一目了然了。

所以呢,梧桐媽媽希望你備上一隻吸奶器,以防萬一,或者安排好在你需要的時候能第一時間找到,而且一定得好用——可是不要過於依賴它。畢竟只是冷冰冰的器械,幹擾了正常的生物性行為,有時候也會造成不少麻煩,特別是在哺乳早期,需要跟寶寶密切磨合的時候。

與寶寶相擁,親密哺乳的時光,在漫長的一生中只是一個小片段,小插曲。也許你會遇到些困難,不過,掌握些知識,很快都會度過。當你回頭看,當時的堅持是多麼值得。請相信我。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臺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連結,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臺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
同类文章
2022年虎年寶寶五行取名(2022年虎年出生的寶寶名字)

2022年虎年寶寶五行取名(2022年虎年出生的寶寶名字)

2022年虎年寶寶五行取名?崢:將「崢」字作為虎寶寶取名用字,可彰顯其大氣豪邁之感,並且寓指男孩可以英勇無畏,有一夫當關的品質且「崢」字帶有「山」字根,是2022屬虎男孩最佳字,寓意虎在山中自由的休息,順應了虎的習性,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2022年虎年寶寶五行取名?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
uff收益怎麼樣(新晉奶爸為寶寶在穹頂之下創造一片淨土)

uff收益怎麼樣(新晉奶爸為寶寶在穹頂之下創造一片淨土)

作者:蛋蛋的淡 樓主2014年3月和老鄉LD結婚後,辛勤耕耘一年無果,壓力山大。終於在15年3月和LD一起去省婦幼檢查不孕不育。沒想到醫生突然告知,樓主晉升爸爸了!喜從天降後就著手為LD保胎。 無奈雙方父母都在老家還沒退休(那時生娃都早),樓主上班又無法照顧,遂讓LD請了長病假回老家休養
寶寶睡覺資勢大全(寶寶睡覺時最常見的8個錯誤做法)

寶寶睡覺資勢大全(寶寶睡覺時最常見的8個錯誤做法)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一天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覺。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睡眠安全。 我們今天整理了8個孩子睡眠方面家長們最容易犯的錯誤,要注意避開。 問題1:孩子可以和父母睡一張床嗎? 不建議同睡一張床。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小
異地懷孕的概率(別人懷孕我懷葡萄)

異地懷孕的概率(別人懷孕我懷葡萄)

葡萄胎,就是胚胎的滋養層細胞異常增生,並長成一連串水泡,看起來頗似葡萄。命名是有些隨意,但非常形象。 大部分葡萄胎患者會在停經後8-12周時發生陰道出血,這時,要先去醫院驗血HCG和B超,等待檢查 葡萄胎一經確診,就需要住院清宮,至少等血HCG陰性半年後,才能再次懷孕,這
孩子打呼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小孩打呼嚕是何原因)

孩子打呼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小孩打呼嚕是何原因)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打呼嚕」是最近幾天的事,不但睡覺時「打呼嚕」,就是醒後也要張著口喘氣。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睡覺時「打呼嚕」或是醒後張著口喘氣都是不正常的,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不論是小孩子還是成人,在未患任何疾病的情況下,呼吸都是通過鼻腔來完成的,是不需要張口的,呼吸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
寶寶哭鬧如何安撫停哭(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

寶寶哭鬧如何安撫停哭(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

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情緒安撫5s法,嬰兒有安全感,自然不哭不鬧 寶寶餓了,哭! 寶寶冷了,哭! 寶寶尿了,哭! 寶寶不舒服,還是哭! 不滿三個月的寶寶好像除了睡和吃之外,就只有哭這件事了。寶寶哭了之後,我們是應該安撫,還是放任不管呢?其實,大多數新生兒的哭鬧和生理需求有關,只有
寶寶需要坐安全座椅嗎(寶寶要坐安全座椅嗎)

寶寶需要坐安全座椅嗎(寶寶要坐安全座椅嗎)

文/徐芳老師 圖/網絡 前兩天看到小視頻,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說的是有個警察在檢查的時候剛好攔下了一輛車,然後副駕駛就有一個孩子乖乖地繫著安全帶。還自己在說要繫上安全帶,警察就覺得很奇怪,一般的孩子都不會這麼乖,孩子說,不系安全帶就會像這個IPAD一樣,說著給警察叔叔看一個裂了一大片的I
寶寶溼疹與寶媽的飲食有關係嗎(寶寶溼疹和遺傳有關係)

寶寶溼疹與寶媽的飲食有關係嗎(寶寶溼疹和遺傳有關係)

導語:每年的9月和到第二年5月,很多家長開始不淡定了,因為孩子的溼疹反反覆覆,搞得家長那是手腳無措。 溼疹是什麼? 溼疹確實是一種病因相對比較複雜的皮膚炎症,甚至有些家長還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得溼疹,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溼疹就自己好了。 5個月的香香臉上這段時間長很多紅色的突出的疹子,而且
什麼辦法能緩解孕期恥骨痛(恥骨痛是怎麼回事)

什麼辦法能緩解孕期恥骨痛(恥骨痛是怎麼回事)

恥骨位於大腿根部和小腹的交界處,是骨盆前方的兩塊骨頭,這兩塊骨頭在日常中少被提及,因而多數人對其了解較少,但女性朋友對其應該並不陌生,特別是懷孕過的女性,對恥骨應該了解不少。因為部分女性在妊娠期間會出現恥骨痛,那麼恥骨痛是怎麼回事?什麼因素能誘發恥骨疼痛? 恥骨痛是什麼原因? 一、妊
孩子怎麼看懂英語字母(幾個容易讀錯的字母)

孩子怎麼看懂英語字母(幾個容易讀錯的字母)

(音頻錄製:CiCi,這期聽音頻更有收穫哦) 字母是學習英語的開始,漫長的歲月中差不多都融進我們的血液了。三歲的小朋友,26個字母眼睛都不眨就能背出來。 正是因為這種熟悉,我們對字母視若當然,絲毫不覺得讀字母會出什麼差錯。但是,由於中英文的發音習慣不同,我們在讀字母的時候,真的會一不小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