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身衣著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05:43:16 2
專利名稱:塑身衣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塑身衣著的結構設計;特別是指一種應用編織密度的變化,在塑身衣著上形成多數個加壓區,來對人體各部位產生一塑身作用力的塑身衣著。
背景技術:
應用織物依據人體不同部位進行多層次車縫,來加壓調整身體線條、校正不良姿勢,以塑造勻稱體態或身型的塑身衣著,已屬已知技藝。例如,中國臺灣第98211470號《塑身衣結構改良》、及第96217524號《調整型塑身衣》專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已知的塑身衣結構通常包含有一背片部和肩帶,沿背片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向前 延伸腰片部和前片部;兩前片部設有對應的繩體或鉤件和扣環。使用者穿著時,施力拉合腰片部和前片部,以便扣合鉤件和扣環或繩體,來獲得塑身的作用。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這類塑身衣在穿著時費力、費時,穿、脫也很不便利。另一個有關這類塑身衣在結構設計和製造方面的課題是,塑身衣主體的加工依據人體不同部位的要求,經車縫方式將織物縫合在主體上;為了補強車縫效果或作車縫收邊,會使用高韌性的線材車結。在使用者穿著後,這些車縫或收邊區域會緊壓在人體肌膚表面,產生明顯的壓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適和無法長時間穿著的情形;相對的,也降低了塑身或調整身型的效果。並且,上述的車縫或接縫、收邊區域會增加織物或塑身衣局部位置的厚度,產生明顯凸出的紋路,影響塑身衣整體的美觀,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數據顯示了在有關塑身衣著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設計考慮該塑身衣本體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於已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增加它的應用範圍,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使該塑身衣著在具備有增加視覺美觀的條件下,達到使用者調整身型的作用;同時,使該塑身衣結構具備有較已知技藝理想的穿著舒適性。並且,像已知塑身衣穿著麻煩,或那些車縫、收邊區域讓使用者產生明顯的壓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適和無法長時間穿著、降低調整身型的效果、影響塑身衣整體美觀等情形,也獲得明顯的改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塑身衣著,其具備有較已知技藝理想的穿著舒適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塑身衣著,包括經線和緯線構成的一前衣著、一連接前衣著的後衣著、和一連接在該前衣著、後衣著上端的袖部;該前衣著、後衣著和袖部對應人體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別設置有多數個形成幾何輪廓型態的加壓區;並且,該加壓區的丹尼數大於該塑身衣著非加壓區域的丹尼數;該前衣著加壓區包括一第一胸部集中區,配置在接近前衣著上方的中央位置;[0010]一胸部託高區,連接在該第一胸部集中區的下端;一第二胸部集中區,布置在前衣著的兩側區域上,用以調整集中人體副乳;一第一腹部加壓區,配置在前衣著的中間、下方區域;連接在第一腹部加壓區兩邊位置上的第二腹部加壓區;以及該後衣著加壓區包括一第一背部加壓區,配置在接近後衣著上方的中央位置;一後腰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中間和下方區域;一臀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下端區域。該第一胸部集中區形成長條形輪廓型態;以及該第一胸部集中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交織成十字編織結構。該胸部託高區形成一向下彎曲的弧形輪廓型態;以及該胸部託高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結構。該第二胸部集中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第一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腹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第一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腹部加壓區形成一四邊形的輪廓型態。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形成一 X形輪廓型態;並且,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在後衣著上界定出兩個三角形輪廓的弱彈性區。該弱彈性區的丹尼數小於加壓區和塑身衣著其它區域的丹尼數。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的結構。該後衣著的加壓區包括兩連接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第二背部加壓區,分別配置在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兩邊的區域上。該第二背部加壓區形成一彎弧形輪廓型態;以及該第二背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後腰部加壓區形成一 T形輪廓的型態;以及該後腰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後衣著的加壓區也包括兩副加壓區,分別連接在該後腰部加壓區的兩邊區域。該副加壓區連接到前衣著的一連結區。該前衣著加壓區包括一連結區,布置在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胸部集中區之間的區域。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連結區、後衣著副加壓區和後腰部加壓區在塑身衣著上構成一環狀加壓區的型態。該前衣著連結區和後衣著副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臀部加壓區延伸到前衣著的下端區域,使該臀部加壓區在塑身衣著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以及該臀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密集交錯編織型態的結構。該袖部設置有一臂部加壓區;以及該臂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臂部加壓區在袖部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該塑身衣著的非加壓區域使經線和緯線形成相交和交錯編織的結構型態。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丹尼數大於該第二背部加壓區的丹尼數。該塑身衣著是一體成型的衣體。本實用新型前衣著和後衣著對應人體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別設置有多數個加壓區;並且,使所述加壓區的編織密度(或丹尼數)大於該前、後衣著其它區域(非力口壓區域)的編織密度(或丹尼數),而使該加壓區對人體形成一塑身作用力。因此,像已知塑身衣穿著麻煩,或車縫、收邊區域讓使用者產生明顯的壓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無法長時間穿著、降低調整身型的效果、影響塑身衣整體美觀等情形,也獲得明顯的改善。本實用新型塑身衣著,該前衣著的加壓區對應人體部位,包括一第一胸部集中區、一胸部託高區;一第二胸部集中區,布置在前衣著的兩側區域上,用以調整集中人體副乳;一第一腹部加壓區和一第二腹部加壓區,配置在前衣著的中間及/或下方區域,用以對人體腹部形成加壓縮腹作用。本實用新型塑身衣著,該後衣著的加壓區對應人體部位,包括一第一背部加壓區、一連接第一背部加壓區的第二背部加壓區,用以校正人體背部的不良姿勢;一後腰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中間及/或下方區域,用以對人體後腰部形成加壓支撐作用;以及,一臀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下端區域,並且延伸到前衣著的下端區域。所述的臀部加壓區對人體臀部產生一拉提調整力量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塑身衣著,該袖部對應人體臂部,設置有一臂部加壓區;所述的臂部加壓區在袖部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並且產生一彈性加壓力量,對人體臂部形成一塑型作用。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新穎性、特點,及其它目的與功效,將在下文中配合所附圖式的詳加說明,而趨於了解。
圖I為本實用新型外觀結構示意圖;顯示了該前衣著包括有第一、二胸部集中區、胸部託高區、第一、二腹部加壓區和臂部加壓區的情形。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外觀結構示意圖;顯示了該後衣著包括有第一、二背部加壓區、弱彈性區、後腰部加壓區、副加壓區、臀部加壓區和臂部加壓區的情形。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描繪了前衣著第一腹部加壓區和它連接前衣著其它區域的編織結構的情形。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描繪了後衣著第一背部加壓區和第二背部加壓區的編織結構的情形。標號說明10前衣著;11第一胸部集中區;12第二胸部集中區;13胸部託高區;14第一腹部加壓區;[0051]15第二腹部加壓區;16連結區;20後衣著;21第一背部加壓區;22第二背部加壓區;23弱彈性區;24後腰部加壓區;25副加壓區; 26臀部加壓區;30袖部;31臂部加壓區;100塑身衣著;X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塑身衣著,概以參考編號100表示。該塑身衣著100選擇一伸縮纖維布料或其類似材料,應用計算機針織機臺進紗針織製成一體成型的衣體;包括一前衣著10、一連接前衣著10的後衣著20、和一連接在該前衣著10、後衣著20上端的袖部30等部分。該前衣著10和後衣著20對應人體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別設置有多數個形成幾何形輪廓型態的加壓區;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使所述加壓區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大於該前、後衣著10、20其它區域(非加壓區域)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而使該加壓區對人體形成一塑身作用力。詳細來說,該前衣著10的加壓區對應人體部位,包括一第一胸部集中區11 ;所述第一胸部集中區11形成長條形輪廓型態的配置在接近前衣著10上方的中央位置(或對應於人體兩乳房之間的位置);該第一胸部集中區11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包括平行於人體軸線X方向的經線和垂直於該經線的緯線所構成。並且,該經線和緯線交織成類似十字編織結構,而在前衣著10中央位置產生一向中央集中的彈性拉力,產生一迫使人體乳房向中間集中的作用。圖I也顯示了該前衣著10的加壓區也包括一胸部託高區13 ;所述的胸部託高區13連接該第一胸部集中區11的下端(或對應於人體兩乳房下緣的位置),而形成一向上方彎曲或弧形輪廓的型態。該胸部託高區13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結構,而在人體乳房下緣產生一局部加壓或彈性支持力量,以獲得支撐、託高乳房的作用。圖I也描繪了該前衣著10的加壓區也包括了一第二胸部集中區12,形成一幾何形輪廓的布置在前衣著10的兩側區域上,用以調整集中人體副乳。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第二胸部集中區12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於人體軸線X的條紋編織結構。圖I也特別顯示了該前衣著10的加壓區也包括了一第一腹部加壓區14和一連接第一腹部加壓區14的第二腹部加壓區15 (或腰部加壓區);所述的第一腹部加壓區14配置在前衣著10的中間及/或下方區域,用以對人體腹部形成加壓縮腹作用。在所採的實施例中,配置了兩個第二腹部加壓區15 (或腰部加壓區),分別位於該第一腹部加壓區14的兩邊位置上;因此,該第二腹部加壓區15也對人體腰部產生輔助塑型作用。圖中也描繪了該第一腹部加壓區14和第二腹部加壓區15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於人體軸線X的條紋編織結構。並且,該第一腹部加壓區14和第二腹部加壓區15形成一趨近菱形(或四邊形)的輪廓型態。請參閱圖2,該後衣著20的加壓區對應人體部位,包括一第一背部加壓區21 ;所述的第一背部加壓區21形成一趨近於X形輪廓型態的配置在接近後衣著20上方的中央位置(或對應於人體背部區域的位置);並且,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在後衣著20上界定出兩個趨近於三角形輪廓的弱彈性區23。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該弱彈性區23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小於加壓區和塑身衣著100其它區域的編織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數);因此,該弱彈性區23提供塑身衣著100局部區域具有一個較大的容許變形量的作用。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包括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的結·構。因此,當人體背部處於不良姿勢(例如,彎腰駝背)時,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會在後衣著20的上部區域(或對應於人體背部區域的位置)產生一彈性壓力或拉合力量,用以校正人體背部的姿勢。圖2也描繪了後衣著20的加壓區也包括一連接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的第二背部加壓區22,用以輔助第一背部加壓區21校正人體背部姿勢。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包含了兩個第二背部加壓區22,分別配置在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兩邊的區域或位置上。該第二背部加壓區22形成一彎弧形輪廓型態;該第二背部加壓區22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於人體軸線X的條紋編織結構。圖2也顯示了該後衣著20的加壓區也包括一後腰部加壓區24,配置在後衣著20的中間及/或下方區域(或對應於人體後腰部區域的位置),用以對人體後腰部形成加壓支撐作用。該後腰部加壓區24形成一幾何形輪廓或類似T形輪廓的型態;它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於人體軸線X的條紋編織結構。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後衣著20的加壓區也包括一副加壓區25 (或腰部加壓區);副加壓區25連接在該後腰部加壓區24的兩邊。並且,副加壓區25也連接到前衣著10的一連結區16。所述的前衣著連結區16布置在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15和第二胸部集中區12之間的區域。因此,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15、連結區16、後衣著副加壓區25和後腰部加壓區24在塑身衣著100上構成一環狀加壓區的型態,而可共同對人體腰部形成一塑型調整機制。須加以說明的是,該前衣著連結區16和後衣著副加壓區25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也是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請再參考圖2,後衣著20的加壓區也包括一臀部加壓區26,配置在後衣著20的下端區域;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臀部加壓區26延伸到前衣著10的下端區域,使該臀部加壓區26在塑身衣著100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所述的環狀輪廓型態有助於該臀部加壓區26對人體臀部產生拉提調整力量的時候,形成一定位作用(輔助前衣著10的下端區域定位在人體腿部的位置)。[0077]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臀部加壓區26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包括平行於人體軸線X方向的經線和垂直於該經線的緯線所構成。並且,該經線和緯線形成(密集)交錯編織型態和具有較高編織密度(或丹尼數)的結構。請再參閱圖1、2,該袖部30對應人體臂部,設置有一臂部加壓區31 ;所述的臂部加壓區31在袖部30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並且產生一彈性加壓力量,對人體臂部形成一塑型作用。該臂部加壓區31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請參考圖3,描繪了前衣著10加壓區(例如,第一腹部加壓區14)和它連接前衣著10其它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的情形。具體來說,該第一腹部加壓區14形成條紋編織結構;該前衣著10其它區域使經線和緯線形成相交或交錯編織的結構型態。並且,使該第一腹部加壓區14的丹尼數大於該前衣著10其它區域的丹尼數。圖4描繪了後衣著第一背部加壓區21和第二背部加壓區2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的 情形。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的結構型態;可了解的是,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 (或其它加壓區)的經線編織厚度(及/或寬度)可被增加。該第二背部加壓區22形成條紋編織結構;並且,使該第一背部加壓區21的丹尼數大於該第二背部加壓區22的丹尼數。代表性的來說,這塑身衣著100在具備有符合使用者塑身需求作用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慮條件和優點I.該塑身衣著100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組織關係已被重行設計考慮,使其不同於子已用者;並且,也改變了它的使用型態和應用範圍,而有別於舊法。例如,對應人體部位,使該塑身衣著100設置有多數個形成幾何輪廓型態的加壓區,並且使該加壓區的丹尼數大於塑身衣著100其它區域的丹尼數,來對人體形成塑身調整作用,具備有較已知技藝理想的穿著舒適性。實質上,也提供了一個增加使用者視覺美觀的作用。2.該塑身衣著100的組織結構明顯改善了像已知塑身衣穿著麻煩,或車縫、收邊區域讓使用者產生明顯的壓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無法長時間穿著、降低調整身型的效果、影響塑身衣整體美觀等情形。故,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塑身衣著,其空間型態不同於已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的優點,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分符合新型專利要件。
權利要求1.一種塑身衣著,包括經線和緯線構成的一前衣著、一連接前衣著的後衣著、和一連接在該前衣著、後衣著上端的袖部;其特徵在於, 該前衣著、後衣著和袖部對應人體部位,分別設置有多數個形成幾何輪廓型態的加壓區,並且,該加壓區的丹尼數大於該塑身衣著非加壓區域的丹尼數; 該前衣著加壓區包括 一第一胸部集中區,配置在接近前衣著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胸部託高區,連接在該第一胸部集中區的下端; 一第二胸部集中區,布置在前衣著的兩側區域上; 一第一腹部加壓區,配置在前衣著的中間、下方區域; 連接在第一腹部加壓區兩邊位置上的第二腹部加壓區;以及 該後衣著加壓區包括 一第一背部加壓區,配置在接近後衣著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後腰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中間和下方區域; 一臀部加壓區,配置在後衣著的下端區域。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胸部集中區形成長條形輪廓型態;以及該第一胸部集中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交織成十字編織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胸部託高區形成一向下彎曲的弧形輪廓型態;以及該胸部託高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二胸部集中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腹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腹部加壓區形成一四邊形的輪廓型態。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形成一X形輪廓型態;並且,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在後衣著上界定出兩個三角形輪廓的弱彈性區。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弱彈性區的丹尼數小於加壓區和塑身衣著其它區域的丹尼數。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交錯編織的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後衣著的加壓區包括兩連接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第二背部加壓區,分別配置在該第一背部加壓區兩邊的區域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二背部加壓區形成一彎弧形輪廓型態;以及該第二背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後腰部加壓區形成一T形輪廓的型態;以及該後腰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1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後衣著的加壓區包括兩副加壓區,分別連接在該後腰部加壓區的兩邊區域。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前衣著加壓區包括一連結區,布置在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和第二胸部集中區之間的區域。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副加壓區連接到前衣著的一連結區。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前衣著第二腹部加壓區、連結區、後衣著副加壓區和後腰部加壓區在塑身衣著上構成一環狀加壓區的型態。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前衣著連結區和後衣著副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1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臀部加壓區延伸到前衣著的下端區域,使該臀部加壓區在塑身衣著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以及該臀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經線和緯線形成密集交錯編織型態的結構。
1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袖部設置有一臂部加壓區;以及該臂部加壓區的布料纖維編織型態使排列的經線的編織厚度和寬度增加而形成條紋編織結構。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臂部加壓區在袖部上形成一環狀輪廓的型態。
2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塑身衣著的非加壓區域使經線和緯線形成相交和交錯編織的結構型態。
2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背部加壓區的丹尼數大於該第二背部加壓區的丹尼數。
2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身衣著,其特徵在於,該塑身衣著是一體成型的衣體。
專利摘要一種塑身衣著,包括一前衣著、一連接前衣著的後衣著、和一連接在該前衣著、後衣著上端的袖部。該前衣著和後衣著對應人體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別設置有多數個加壓區;並且,使所述加壓區的編織密度(或丹尼數)大於該前、後衣著其它區域(非加壓區域)的編織密度,而使該加壓區對人體形成一塑身作用力。因此,像已知塑身衣穿著麻煩,或車縫、收邊區域讓使用者產生明顯的壓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無法長時間穿著、降低調整身型的效果、影響塑身衣整體美觀等情形,也獲得明顯的改善。
文檔編號A41C1/06GK202722512SQ20122038521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6日
發明者李淑楓 申請人:李淑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