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終端、基站以及信號發送控制方法

2023-08-01 20:02:41

專利名稱:終端、基站以及信號發送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終端、基站以及信號發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在3GPP LTE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長期演進)中,採用OFDMA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頻分多址)作為下行鏈路的通信方式。在應用了 3GPP LTE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基站使用預先設定的通信資源來發送同步信號(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廣播信號(Broadcast Channel:BCH)。並且,終端首先通過捕獲SCH來確保與基站的同步。然後,終端通過讀取BCH信息來取得基站獨自的參數(例如帶寬等)(參照非專利文獻1、2、3)。另外,終端在完成基站獨自的參數的獲取後,對基站發出連接請求,由此建立與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據需要經由F1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I,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已建立通信的終端發送控制信息。而且,終端對接收到的HXXH信號中包含的多個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LAssignment。有時也稱為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分別進行「盲判定」。SP,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校驗)部分,該CRC部分在基站中通過發送對象終端的終端ID進行屏蔽。因此,終端在利用本機的終端ID嘗試對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進行解蔽之前,無法判定是否是發往本機的控制信息。在該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結果為CRC運算0K,則判定為該控制信息是發往本機的。另外,在3GPP LTE中,對於從基站發往終端的下行鏈路數據適用ARQ(AutomaticRepeat Request,自動重發請求)。即,終端將表示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的響應信號反饋到基站。終端對下行鏈路數據進行CRC,若CRC = OK(無差錯)則將ACK (Acknowledgment,肯定確認)作為響應信號反饋到基站,若CRC = NG (有差錯)則將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確認)作為響應信號反饋到基站。該響應信號(即ACK/NACK信號。以下有時簡單地記為「A/N」)的反饋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鏈路控制信道。在此,在從基站發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資源分配信息,該資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對終端分配的資源信息等。如上所述,該控制信息的發送使用roccH。該roccH由一個或多個 Ll/L2CCH(Ll/L2Control Channel, L1/L2 控制信道)構成。各 L1/L2CCH 由一個或多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單元)構成。S卩,CCE是將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中時的基本單位。另外,在一個L1/L2CCH由多個(2、4、8個)CCE構成的情況下,對該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數Index (索引)的CCE為起點的連續的多個CCE。基站按照通知針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的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數,對該資源分配對象終端分配L1/L2CCH。而且,基站將控制信息映射到與該L1/L2CCH的CCE對應的物理資源中,進行發送。另外,在此,各CCE與PUCCH的構成資源(以下,有時稱為PUCCH資源)一對一地對應關聯。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終端確定與構成該L1/L2CCH的CCE對應的PUCCH的構成資源,使用該資源向基站發送響應信號。不過,在L1/L2CCH佔有連續的多個CCE的情況下,終端利用與多個CCE分別對應的多個PUCCH構成資源中與Index (索引)最小的CCE對應的PUCCH構成資源(即,與具有偶數編號的CCE Index的CCE對應的PUCCH構成資源),向基站發送響應信號。這樣,可高效地使用下行鏈路的通信資源。如圖1所示,從多個終端發送的多個響應信號通過在時間軸上具有零自相關(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 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爾什(Walsh)序列、以及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變換)序列進行擴頻,在F1UCCH內進行碼復用。在圖1中,(Wtl, W1, W2,W3)表示序列長度為4的沃爾什序列,(Ftl, F1, F2)表示序列長度為3的DFT序列。如圖1所示,在終端中,ACK或NACK的響應信號首先在頻率軸上,通過ZAC序列(序列長度為12)被一次擴頻成與一個SC-FDMA碼元對應的頻率分量。即,對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乘以用複數表示的響應信號分量。接著,一次擴頻後的響應信號以及作為參考信號的ZAC序列與沃爾什序列(序列長度為4 =W0 W3。有時也稱為沃爾什編碼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長度為3 Jtl F3)分別對應地進行二次擴頻。即,對序列長度為12的信號(一次擴頻後的響應信號,或者作為參考信號的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的各個分量,乘以正交編碼序列(Orthogonalsequence: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進而,二次擴頻後的信號通過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逆變換)被變換成時間軸上的序列長度為12的信號。然後,對IFFT後的信號分別附加CP,形成由七個SC-FDMA碼元構成的一個時隙的信號。來自不同終端的響應信號彼此使用與不同的循環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對應的ZAC序列或與不同的序列編號(Orthogonal Cover Index:0Cindex (正交覆蓋指數))對應的正交碼序列進行擴頻。正交碼序列是沃爾什序列與DFT序列的組。另外,正交碼序列有時也稱為分塊擴頻碼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過進行以往的解擴以及相關處理,能夠分離這些進行了碼復用的多個響應信號(參照非專利文獻4)。但是,各終端在各子幀中對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號進行盲判定,因此在終端側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號。在終端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號的接收失敗的情況下,終端甚至連在該下行單位頻帶中是否存在發往本裝置的下行鏈路數據都無法獲知。因此,在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號的接收失敗的情況下,終端也不生成針對該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該差錯情況被定義為在終端側不進行響應信號的發送的意義上的響應信號的DTX (DTX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of ACK/NACK signals, ACK/NACK 信號的不連續傳輸)。另外,在3GPP LTE系統(以下,有時稱為「LTE系統」)中,基站對上行鏈路數據以及下行鏈路數據分別獨立地進行資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統中,在上行鏈路中,發生終端(即與LTE系統對應的終端(以下稱為「LTE終端」))必須同時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和上行鏈路數據的情況。在該情況下,上行鏈路使用時間復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發送來自終端的響應信號以及上行鏈路數據。通過這樣使用TDM同時發送響應信號和上行鏈路數據,維持了終端的發送波形的單載波特性(Single carrierproperties)。
另外,如圖2所示,在時間復用(TDM)中,從終端發送的響應信號(「A/N」)佔有對上行鏈路數據分配的資源(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資源)的一部分(與映射參考信號(RS(Reference Signal))的SC-FDMA碼元相鄰的SC-FDMA碼元的一部分)被向基站發送。圖中的縱軸的「子載波(Subcarrier)」有時也稱為「虛擬子載波(Virtual subcarrier) 」 或「時間連續信號(Time contiguous signal)」,為了方便將SC-FDMA發送機中匯聚輸入到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變換)電路的「時間上連續的信號」表示為「subcarrier」。S卩,在I3USCH資源中,由響應信號對上行鏈路數據中的任意數據進行打孔(puncture)。因此,對編碼後的上行鏈路數據的任意比特進行打孔,由此上行鏈路數據的質量(例如編碼增益)大幅劣化。因此,基站例如通過對終端指示非常低的編碼率,或者指示非常大的發送功率,對由打孔造成的上行鏈路數據的質量劣化進行補償。另外,用於實現比3GPP LTE更快的通信速度的3GPP LTE-Advanced的標準化業已開始。3GPP LTE-Advanced系統(以下,有時稱為「LTE-A系統」)沿襲3GPP LTE系統(以下,有時稱為「LTE系統」)。在3GPP LTE-Advanced中,為了實現最大IGbps以上的下行傳輸速度,預計將會導入能夠以40MHz以上的寬帶頻率進行通信的基站及終端。在LTE-A系統中,為了同時實現基於幾倍於LTE系統中的傳輸速度的超高速傳輸速度的通信、以及針對LTE系統的向後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將面向LTE-A系統的頻帶劃分成作為LTE系統支持帶寬的20MHz以下的「單位頻帶」。即,這裡,「單位頻帶」是具有最大20MHz寬度的頻帶,被定義為通信頻帶的基本單位。並且,下行鏈路中的「單位頻帶」(以下,稱為「下行單位頻帶」)也有時被定義為由從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下行頻帶信息劃分的頻帶、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散配置在頻域時的分散寬度定義的頻帶。另夕卜,上行鏈路中的「單位頻帶」(以下稱為「上行單位頻帶」)也有時被定義為由從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頻帶信息劃分的頻帶、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且在兩端部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頻帶的基本單位。另外,「單位頻帶」在3GPP LTE-Advanced中有時以英語記載為ComponentCarrier(s)或 Cell。並且,在LTE-A系統中,支持使用將幾個該單位頻帶捆綁而成的頻帶的通信、即所謂的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並且,一般地,對於上行的吞吐量要求與對於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因此在LTE-A系統中,還正在研究對於任意的與LTE-A系統對應的終端(以下稱為「LTE-A終端」)設定的單位頻帶的數量在上行與下行中不同的載波聚合,即所謂的非對稱載波聚合(Asymmetric Carrier aggregation)。並且,也支持在上行與下行中單位頻帶數非對稱、且各單位頻帶的帶寬分別不同的情況。圖3是用於說明在個別的終端中應用的非對稱的載波聚合及其控制時序的圖。在圖3中,示出了基站的上行與下行的帶寬以及單位頻帶數對稱的例子。在圖3中,對於終端1,進行使用兩個下行單位頻帶與左側的一個上行單位頻帶進行載波聚合的設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對於終端2,進行使用與終端I相同的兩個下行單位頻帶的設定,但在上行通信中,進行利用右側的上行單位頻帶的設定。並且,著眼於終端I時,構成LTE-A系統的LTE-A基站與LTE-A終端之間按照圖3(a)所示的時序圖,進行信號的收發。如圖3(a)所示,(I)終端I在與基站開始通信時,與左側的下行單位頻帶取得同步,從稱為SIB2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統信息塊類型2)的通知信號中讀取與左側的下行單位頻帶成對的上行單位頻帶的信息。(2)終端I使用該上行單位頻帶,例如向基站發送連接請求,由此開始與基站的通信。(3)在判斷為需要對終端分配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情況下,基站指示終端追加下行單位頻帶。但是,在該情況下,上行單位頻帶數不會增加,在作為個別終端的終端I中開始非對稱載波聚合。另外,在應用上述載波聚合的LTE-A中,有時終端在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一次接收多個下行鏈路數據。在LTE-A中,作為針對該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多個響應信號的發送方法,正在研究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也稱為Multiplexing(復用))、Bundling(捆綁)、以及 DFT-S_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離散傅立葉變換-擴頻-正交頻分復用)格式。在信道選擇中,根據關於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的模式,不僅使響應信號使用的碼元點發生變化,還使映射響應信號的資源發生變化。與此相對,在捆綁(Bundling)中,對根據關於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生成的ACK或NACK信號進行捆綁(Bundling)(即,令ACK = LNACK = 0,計算關於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的邏輯積(LogicalAND)),使用預先確定的一個資源發送響應信號。另外,在使用DFT-S-OFDM格式發送時,終端匯聚針對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並進行編碼(Joint coding,聯合編碼),使用該格式發送該編碼數據(參照非專利文獻5)。S卩,如圖4所示,信道選擇是基於針對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接收到的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分別是ACK還是NACK,不僅使響應信號的相位點(即,Constellationpoint)發生變化,還使響應信號發送所使用的資源發生變化的方法。與此相對,捆綁(Bundling)是將針對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ACK/NACK信號捆綁為一個信號,從預先確定的一個資源進行發送的方法(參照非專利文獻6、7)。這裡,引用圖4說明將上述非對稱的載波聚合應用於終端時的基於信道選擇以及Bundling 的 ARQ 控制。例如,如圖4所示,在對終端I設定由下行單位頻帶1、2以及上行單位頻帶I構成的單位頻帶組(有時以英語記載為「Component Carrier set」)的情況下,在通過下行單位頻帶1、2各自的HXXH將下行資源分配信息從基站發送到終端I後,利用與該下行資源分配信息對應的資源發送下行鏈路數據。並且,在信道選擇中,在單位頻帶I中的下行數據的接收成功、單位頻帶2中的下行數據的接收失敗的情況(即,單位頻帶I的響應信號為ACK、單位頻帶2的響應信號為NACK的情況)下,響應信號被映射到PUCCH區域I內包含的PUCCH資源中,且作為該響應信號的相位點,而使用第I相位點(例如,(1,0)等的相位點)。另外,在單位頻帶I中的下行數據的接收成功、且單位頻帶2中的下行數據的接收也成功的情況下,響應信號被映射到PUCCH區域2內包含的PUCCH資源中,且使用第I相位點。即,在下行單位頻帶為兩個的情況下,差錯檢測結果的模式為四種模式,因此通過兩個資源與兩種相位點的組合,能夠表示這四種模式。另一方面,在捆綁(Bundling)中,在終端I成功接收了兩個下行鏈路數據雙方的情況下(CRC = 0K),終端I計算針對下行單位頻帶I的ACK ( = I)與針對下行單位頻帶2的ACK( = I)的邏輯積,將作為其結果的「I」(即ACK)作為捆綁ACK/NACK信號發送到基站。另外,在終端I對下行單位頻帶I中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成功,並且對下行單位頻帶2中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失敗的情況下,終端I計算針對下行單位頻帶的ACK( = I)與針對下行單位頻帶2的NACK ( = 0)的邏輯積,將「0」(即NACK)作為捆綁ACk/NACK信號發送到基站。同樣,在終端I對兩個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均失敗的情況下,終端I計算NACK(=0)與NACK ( = 0)的邏輯積,將「0」 (即NACK)作為捆綁ACK/NACK信號反饋到基站。這樣,在捆綁(Bundling)中,僅在對終端發送的多個下行鏈路數據全部成功接收的情況下,終端將ACK作為唯一的一個捆綁ACK/NACK信號發送到基站,在即使有一個下行鏈路數據接收失敗的情況下,也將NACK作為唯一的一個捆綁ACK/NACK信號對基站發送。據此,能夠削減上行控制信道中的開銷。此外,在終端側,使用與接收的多個下行控制信號所佔有的多個CCE對應的各個PUCCH資源中,例如頻率或識別編號(Index)最小的PUCCH資源,發送捆綁ACK/NACK信號。接著,使用圖5說明使用DFT-S-OFDM格式發送捆綁ACK/NACK信號的方法。在使用DFT-S-OFDM格式發送的、匯聚針對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進行編碼(Joint coding,聯合編碼)而得的編碼數據中,作為單獨數據分別包含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差錯檢測結果。該匯聚針對多個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進行編碼(Joint coding)、且分別包含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差錯檢測結果的編碼數據以後稱為「捆綁ACK/NACK信號」或「捆綁響應信號」。作為用於解調捆綁ACK/NACK信號的參考信號,使用與LTE中的參考信號相同的「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Base sequence,基序列)」。具體而言,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配置於第2、6個SC-FDMA碼元,與Walsh序列(序列長度為2 U1)分別對應地被進行擴頻。進而,進行了擴頻的信號通過IFFT變換為時間軸上的信號。這些處理等價於利用IFFT將ZAC序列變換為時間軸上的信號後,通過序列長度為2的Walsh序列進行擴頻。與LTE中的針對ACK/NACK的參考信號相同,對來自不同終端的參考信號使用與彼此不同的循環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對應的序列或彼此不同的Walsh序列進行了擴頻,在基站中,通過使用以往的解擴處理以及相關處理,能夠分離這些進行了碼復用的多個參考信號。在圖5所示的DFT-S-OFDM格式中,如前所述,作為參考信號使用「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在此情況下,作為捆綁ACK/NACK信號由十二個碼元構成的信號首先被進行DFT,在一個SC-FDMA碼元內被進行一次擴頻。如前所述,在LTE系統中,進行了 BPSK調製的一個碼元的響應信號在頻率軸上通過ZAC序列(序列長度為12)在一個SC-FDMA碼元內被進行一次擴頻。與此相對,在應用載波聚合的LTE-A系統中,在使用DFT-S-0FDMA通知捆綁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在作為參考信號使用「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時,由十二個碼元構成的捆綁ACK/NACK信號被進行DFT,在一個SC-FDMA碼元內被進行一次擴頻。此外,如前所述,由十二個碼元構成的捆綁ACK/NACK信號中,作為單獨數據而分別包含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差錯檢測結果。接著,將進行DFT之後的捆綁ACK/NACK信號配置於第1、3、4、5、7個SC-FDMA碼元,並分別與DFT序列(序列長度為5:F』 0, F』 i,F』 2,F』 3,F』 4)對應而進行擴頻。進而,進行了擴頻的信號通過IFFT變換為時間軸上的信號。這些處理等價於利用IFFT變換為時間軸上的信號後,對信號乘以序列長度為5的DFT序列的各要素分量。
在此,通過使用彼此不同的DFT序列對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擴頻,而將來自不同終端的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碼復用。即,由於利用序列長度為5的DFT序列對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擴頻,所以最多能夠對來自五個終端的捆綁ACK/NACK信號彼此進行碼復用。然後,對IFFT後的信號分別附加CP (Cyclic Prefix,循環前綴),形成由七個SC-FDMA碼兀構成的一個時隙的信號。以後,將採用DFT-S-OFDM格式結構發送捆綁ACK/NACK信號的資源稱為「捆綁ACK/NACK資源」。如圖5所示,在使用DFT-S-OFDM格式發送下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捆綁ACK/NACK信號配置於配置下行鏈路數據的數據部分(在圖5的例子中,是第1、3、4、5、7個SC-FDMA碼元)。而且,用於解調捆綁ACK/NACK信號的參考信號與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時間復用。此外,在LTE-A中,為了實現覆蓋區的擴大,還規定了無線通信中繼裝置(以下稱為「中繼站」或「RN:Relay Node」)的導入(參照圖6)。與此相伴,正在進行與從基站到中繼站的下行鏈路控制信道(以下稱為「R-PDCCH」)有關的標準化(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8、
9、10、11)。在目前的階段中,關於R-PDCCH,正在研究如下事項。圖7中示出R-PDCCH區域的一例。(I)R-PDCCH的時間軸方向的映射開始位置被固定為一個子幀的前端起第四個OFDM碼元。它不依賴於HXXH在時間軸方向所佔的比例。(2)作為R-PDCCH的頻率軸方向的映射方法,支持分布式(distributed)和局部式(localized)這兩種配置方法。(3)作為解調用的參考信號,支持CRS (Common Reference Signal,公共參考信號)和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調參考信號)。關於使用哪種參考信號,從基站向中繼站進行通知。現有技術文獻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1:3GPP TS36.211V9.1.0,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9),」May2010非專利文獻2:3GPP TS36.212V9.2.0,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9), 」June2010非專利文獻3:3GPP TS36.213V9.2.0,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9),」June2010非專利文獻 4:Seigo Nakao, Tomofumi Takata, Daichi Imamura, and 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IEEE VTC2009spring, April.2009非專利文獻 5:Ericsson and ST-Ericsson, 「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for carrier aggregation,」 Rl-100909,3GPP TSG-RAN WG1#60, Feb.2010非專利文獻6:ZTE,3GPP RANlmeeting#57,Rl_091702,「Uplink Control ChannelDesign for LTE-Advanced, 」May2009非專利文獻7 Panasonic, 3GPP RANlmeeting#57, Rl-O9I744ZUL ACK/NACK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2009非專利文獻8:3GPP TSG RAN WGl meeting,Rl-102700,「Backhaul ControlChannel Design in Downlink,,,May2010非專利文獻9:3GPP TSG RAN WGlmeeting,Rl-102881,「R-PDCCHplacement, May2010非專利文獻10:3GPP TSG RAN WGlmeeting, Rl-1O3O4O, 「R-PDCCH search spacedesign」 May 2010非專利文獻11:3GPP TSG RAN WGlmeeting, Rl-103062, ^Supporting frequencydiversity and frequency selective R-PDCCH transmissions,,May2010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另外,還設想映射面向基站下屬的終端的PDCCH的資源區域(以下稱為「PDCCH區域」)的資源不足的情況。作為消除該資源不足的方法,考慮將面向基站下屬的終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也配置於映射上述的R-PDCCH的資源區域(以下稱為「R-PDCCH區域」)(參照圖8)。關於R-PDCCH區域實際上是用於發送DCI,還是用於發送通常的下行鏈路數據,通過基站的調度對每個子幀決定。在此,即使在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接收了下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也應用上述的ARQ。但是,關於這種情況下的響應信號的發送方法,並未充分地進行研究。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在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的終端、基站以及信號控制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案本發明的一形態的終端採用如下結構,包括:接收單元,通過由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單元(CCE)發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接收數據;生成單元,基於所述數據的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以及控制單元,根據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通知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所述響應信號的發送。本發明的一形態的基站採用如下結構,包括:發送單元,通過由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單元(CCE)發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發送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發送數據;以及接收單元,根據所述發送單元中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發送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對終端通知過的特定資源中,選擇所述終端中在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中使用過的資源,通過所選擇的所述資源接收所述響應信號。本發明的一形態 的信號發送控制方法,包括:通過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接收數據;基於所述數據的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以及根據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通知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所述響應信號的發送。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在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


圖1是表示響應信號以及參考信號的擴頻方法的圖。圖2是表示與PUSCH資源中的響應信號以及上行鏈路數據的TDM應用有關的動作的圖。圖3是用於說明在個別的終端中應用的非對稱載波聚合及其控制時序的圖。圖4是用於說明在個別的終端中應用的非對稱載波聚合及其控制時序的圖。圖5是用於說明載波聚合應用於終端時的ARQ控制的圖。圖6是用於說明包含無線通信中繼裝置的通信系統的圖。圖1是表示R-PDCCH區域的一例的圖。圖8是用於說明PDCCH的映射例的圖。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基站的主要結構的方框圖。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終端的主要結構的方框圖。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基站的結構的方框圖。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終端的結構的方框圖。圖13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A/N資源的控制例I。圖14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2。圖14B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2。圖15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3。圖15B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3。圖15C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3。圖15D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3。圖16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4。圖16B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4。圖16C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4。圖16D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4。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終端的結構的方框圖。圖18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響應信號發送的控制例。符號說明100 基站101、208 控制單元
102控制信息生成單元103編碼單元104調製單元105編碼單元106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7調製單元IO8、404 映射單元109、218-1、218-2、218-3、405IFFT 單元110、219-1、219-2、219_3、406CP 附加單元111,222無線發送單元112、201無線接收單元113、202CP 除去單元114PUCCH 提取單元115解擴單元116序列控制單元117相關處理單元118A/N判定單元119捆綁A/N解擴單元120IDFT 單元121捆綁A/N判定單元122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200,400 終端203FFT 單元204提取單元205、209 解調單元206、210 解碼單元207判定單元21ICRC 單元212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3、401編碼和調製單元214-1、214_2—次擴頻單元215-1、215_2 二次擴頻單元216、403DFT 單元217擴頻單元220時間復用單元221、407 選擇單元402打孔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對相同的結構要素附加相同的標號,其說明由於重複而省略。首先,在說明各實施方式的具體結構以及動作之前,作為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的、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上行響應信號)的方法,說明本發明人們所著眼的方法。在此,作為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接收了下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的、上行鏈路中的響應信號的發送方法,考慮以下的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與LTE中的I3DCCH所佔用的CCE同PUCCH資源的相關聯同樣,使用與R-PDCCH 所佔用的 R-CCE (Relay-Control Channel Element,中繼-控制信道單兀)一對一地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發送響應信號的方法(Implicit signalling,暗示信令)(方法I)。即,在將面向基站下屬的終端的DCI配置於R-PDCCH區域的情況下,各R-PDCCH與PDCCH同樣,佔用由一個或連續的多個R-CCE構成的資源。另外,作為R-PDCCH佔用的R-CCE數(R-CCE聚合數:Relay CCE aggregation level,中繼CCE聚合的等級),例如根據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數或者終端的傳播路徑狀態,選擇1、2、4、8中的一個。另一種方法是預先從基站對終端通知針對I3UCCH的資源的方法(Explicitsignalling,明示信令)(方法2)。即,在方法2中,終端使用預先從基站通知的PUCCH資源發送響應信號。通過使用方法I或方法2,即使在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但是,在方法I中,需要預先將單獨的PUCCH對分散配置於下行頻帶的全部R-CCE建立關聯,PUCCH資源的開銷成為問題。此外,如前所述,R-PDCCH是HXXH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臨時使用的資源區域。因此,R-PDCCH區域並不一定始終用於DCI的發送,因而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帶(某個子幀)中與R-CCE建立了關聯的大部分PUCCH資源被浪費。另外,在方法2中,必須對有可能使用R-PDCCH發送DCI的全部終端預先通知單獨的PUCCH資源。由此,在方法2中,PUCCH的開銷也成為問題。因此,以下說明在終端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能夠儘量減少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所需(應確保)的PUCCH的終端、基站以及信號發送控制方法。(實施方式I)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基站100的主要結構圖。在基站100中,映射單元108將DCI (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由與I3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CCE發送的rocc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roccH不同的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中,並將數據映射到roscH(數據信道)中。據此,通過ro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發送DCI (下行控制信息),通過I3DSCH發送數據。PUCCH提取單元114根據映射單元108中通過HXXH(下行控制信道)或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發送了 DCI (下行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對終端200通知過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終端200中在針對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中使用過的資源,在所選擇的資源中提取響應信號。據此,接收針對數據的響應信號。圖10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的終端200的主要結構圖。在終端200中,提取單元204在由與P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CCE發送的TOCC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HXXH不同的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中提取DCI(下行控制信息),並在roSCH (數據信道)中提取數據。據此,通過HXX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接收DCI,通過roSCH接收數據。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基於數據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數據的響應信號。控制單元208使用PUCCH(上行控制信道)控制響應信號的發送。此時,控制單元208根據通過HXX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 DCI (下行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通知過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P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響應信號的發送。(基站的結構)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結構的方框圖。在圖11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單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單元102、編碼單元103、調製單元104、編碼單元105、數據發送控制單兀 106、調製單兀 107、映射單兀 108、IFFT (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逆變換)單元109、CP附加單元110、無線發送單元111、無線接收單元112、CP除去單元113、PUCCH提取單元114、解擴單元115、序列控制單元116、相關處理單元117、A/N判定單兀 118、捆綁 A/N 解擴單兀 119、IDFT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逆變換)單元120、捆綁A/N判定單元121、以及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控制單元101向資源分配對象終端(以下稱為「目的地終端」,或簡單地稱為「終端」)200分配(Assign)用於發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資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以及用於發送下行鏈路數據的下行資源(即,下行數據分配資源)。該資源分配是在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設定的單位頻帶組所包含的下行單位頻帶中進行的。另外,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是在與各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對應的資源內選擇的。另外,下行數據分配資源是在與各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下行數據信道(PDSCH)對應的資源內選擇的。但是,與I3DSCH以及R-PDCCH分別對應的資源的部分或全部重疊,基站100能夠將未用於R-PDCCH的資源轉用於H)SCH。另外,在存在多個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的情況下,控制單元101向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各自分配不同的資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與上述的L1/L2CCH等同。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由一個或多個CCE (或R-CCE。以下,有時不區分CCE與R-CCE,簡單地稱為CCE)構成。另外,控制單元101決定在向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發送控制信息時使用的編碼率。控制信息的數據量根據該編碼率而不同,由控制單元101分配具有能夠映射該數據量的控制信息的數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而且,控制單元101向控制信息生成單元102輸出與下行數據分配資源相關的信息。另外,控制單元101向編碼單元103輸出與編碼率相關的信息。另外,控制單元101決定發送數據(即,下行鏈路數據)的編碼率,輸出至編碼單元105。另外,控制單元101向映射單元108輸出與下行數據分配資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相關的信息。其中,控制單元101進行控制,以將下行鏈路數據與針對該下行鏈路數據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單位頻帶中。控制信息生成單元102生成包含與下行數據分配資源相關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將其輸出至編碼單元103。該控制信息是按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生成的。另外,在存在多個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的情況下,為了區分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彼此,而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終端200的終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利用目的地終端200的終端ID屏蔽的CRC比特。該控制信息有時被稱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downlink assignment),,或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下行控制信息,,。編碼單元103根據從控制單元101獲得的編碼率,對控制信息進行編碼,將編碼後的控制信息輸出至調製單元104。調製單元104對編碼後的控制信息進行調製,將得到的調製信號輸出至映射單元108。編碼單元105將每個目的地終端200的發送數據(S卩,下行鏈路數據)以及來自控制單元101的編碼率信息作為輸入,對發送數據進行編碼,輸出至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但是,在對目的地終端200分配了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情況下,對通過各下行單位頻帶發送的發送數據分別進行編碼,將編碼後的發送數據輸出至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在初次發送時,保持編碼後的發送數據,並且輸出至調製單元107。按每個目的地終端200來保持編碼後的發送數據。另外,向一個目的地終端200發送的發送數據是按發送的每個下行單位頻帶來保持的。由此,不僅能夠進行向目的地終端200發送的數據整體的重發控制,還能進行對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重發控制。另外,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在從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獲得針對通過某個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下行鏈路數據的NACK或者DTX時,將與該下行單位頻帶對應的保持數據輸出至調製單元107。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在從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獲得針對通過某個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下行鏈路數據的ACK時,刪除與該下行單位頻帶對應的保持數據。調製單元107對從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獲得的編碼後的發送數據進行調製,將調製信號輸出至映射單元108。映射單元108將從調製單元104獲得的控制信息的調製信號映射到從控制單元101獲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所示的資源中,輸出至IFFT單元109。此時,映射單元108將從調製單元104獲得的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另外,映射單元108將從調製單元107獲得的發送數據的調製信號映射到從控制單元101獲得的下行數據分配資源(即,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所示的資源(PDSCH(下行數據信道))中,輸出至IFFT單元109。由映射單元108映射到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多個子幀中的控制信息以及發送數據在IFFT單元109中從頻域信號轉換到時域信號,由CP附加單元110附加CP而成為OFDM信號後,由無線發送單元111進行D/A (Digital to Analog,數字至模擬)變換、放大以及上變頻等發送處理,經由天線發送至終端200。無線接收單元112經由天線接收從終端200發送的上行響應信號或參考信號,對上行響應信號或參考信號進行下變頻、A/D變換等接收處理。CP除去單元113除去進行接收處理後的上行響應信號或參考信號中附加的CP。PUCCH提取單元114從接收信號包含的PUCCH信號中,提取與預先通知給終端200的捆綁ACK/NACK資源對應的PUCCH區域的信號。在此,所謂捆綁ACK/NACK資源,如前所述,是應該發送捆綁ACK/NACK信號的資源,是採用DFT-S-OFDM格式結構的資源。具體而言,PUCCH提取單元114提取與捆綁ACK/NACK資源對應的PUCCH區域的數據部分(即,配置捆綁ACK/NACK信號的SC-FDMA碼元)和參考信號部分(即,配置用於解調捆綁ACK/NACK信號的參考信號的SC-FDMA碼元)。PUCCH提取單元114將提取的數據部分輸出到捆綁A/N解擴單元119,將參考信號部分輸出到解擴單元115-1。另外,PUCCH提取單元114從接收信號包含的PUCCH信號中提取多個PUCCH區域,該多個PUCCH區域與對應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使用過的HXXH所佔用的CCE的A/N資源、以及預先通知給終端200的多個A/N資源對應。在此,所謂A/N資源,是應該發送A/N的資源。具體而言,PUCCH提取單元114提取與A/N資源對應的PUCCH區域的數據部分(配置了上行控制信號的SC-FDMA碼元)和參考信號部分(配置了用於解調上行控制信號的參考信號的SC-FDMA碼元)。此時,PUCCH提取單元114根據映射單元108中將控制信息映射到了 I3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對終端200預先通知過的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響應信號的發送中使用過的資源(S卩,配置了來自終端200的信號的資源),在所選擇的資源中提取響應信號。而且,PUCCH提取單元114將提取出的數據部分以及參考信號部分這兩者輸出到解擴單元115-2。這樣,通過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對終端200通知過的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的資源,接收響應信號。序列控制單元116生成有可能在從終端200通知的A/N、針對A/N的參考信號、以及針對捆綁ACK/NACK信號的參考信號各自的擴頻中使用的基序列(Base sequence,即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單元116在終端200可能使用的PUCCH資源中,分別確定與有可能配置參考信號的資源(以下稱為「參考信號資源」)對應的相關窗。而且,序列控制單元116將表示與捆綁ACK/NACK資源中有可能配置參考信號的參考信號資源對應的相關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輸出到相關處理單元117-1。序列控制單元116將表示與參考信號資源對應的相關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輸出到相關處理單元117-1。另外,序列控制單元116將表示與配置A/N以及針對A/N的參考信號的A/N資源對應的相關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輸出到相關處理單元117-2。解擴單元115-1以及相關處理單元117-1進行從與捆綁ACK/NACK資源對應的PUCCH區域提取的參考信號的處理。具體而言,解擴單元115-1利用終端200在捆綁ACK/NACK資源的參考信號中應該用於二次擴頻的Walsh序列對參考信號部分進行解擴,將解擴後的信號輸出至相關處理單元 117-1。相關處理單元117-1使用表示與參考信號資源對應的相關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求出從解擴單元115-1輸入的信號與在終端200中可能用於一次擴頻的基序列之間的相關值。而且,相關處理單元117-1將相關值輸出到捆綁A/N判定單元121。解擴單元115-2以及相關處理單元117-2進行從與多個A/N資源對應的多個PUCCH區域提取的參考信號以及A/N的處理。具體而言,解擴單元115-2利用終端200在各A/N資源的數據部分以及參考信號部分中應該用於二次擴頻的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對數據部分以及參考信號部分進行解擴,將解擴後的信號輸出至相關處理單元117-2。相關處理單元117-2使用表示與各A/N資源對應的相關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分別求出從解擴單元115-2輸入的信號與在終端200中可能用於一次擴頻的基序列之間的相關值。而且,相關處理單元117-2將各個相關值輸出到A/N判定單元118。A/N判定單元118基於從相關處理單元117-2輸入的多個相關值,判定終端200使用哪個A/N資源發送了信號,或是未使用任一 A/N資源。而且,A/N判定單元118在判定為終端200使用任一 A/N資源發送了信號的情況下,使用與參考信號對應的分量以及與A/N對應的分量進行同步檢波,並將同步檢波的結果輸出到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另一方面,A/N判定單元118在判定為終端200未使用任一 A/N資源的情況下,將表示未使用A/N資源的信息輸出到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捆綁A/N解擴單元119對與從PUCCH提取單元114輸入的捆綁ACK/NACK資源的數據部分對應的捆綁ACK/NACK信號通過DFT序列進行解擴,並將該信號輸出到IDFT單元120。IDFT單元120將從捆綁A/N解擴單元119輸入的頻域上的捆綁ACK/NACK信號通過IDFT處理變換為時域上的信號,並將時域上的捆綁ACK/NACK信號輸出到捆綁A/N判定單元121。捆綁A/N判定單元121使用從相關處理單元117-1輸入的捆綁ACK/NACK信號的參考信號信息,解調從IDFT單元120輸入的與捆綁ACK/NACK資源的數據部分對應的捆綁ACK/NACK信號。另外,捆綁A/N判定單元121對解調後的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解碼,將解碼結果作為捆綁A/N信息輸出到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但是,捆綁A/N判定單元121在從相關處理單元117-1輸入的相關值比閾值小,判定為終端200未使用捆綁A/N資源發送信號的情況下,將表示這一情況的信息輸出到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基於從捆綁A/N判定單元121輸入的信息以及從A/N判定單元118輸入的信息,判定是否應重發通過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數據(下行鏈路數據),基於判定結果生成重發控制信號。具體而言,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在判斷為需要重發通過某個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生成表示該下行鏈路數據的重發命令的重發控制信號,並將重發控制信號輸出到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另外,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在判斷為不需要重發通過某個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生成表示不重發通過該下行單位頻帶發送過的下行鏈路數據的重發控制信號,並將重發控制信號輸出到數據發送控制單元106。此外,A/N判定單元118、捆綁A/N判定單元121以及重發控制信號生成單元122中的重發控制的詳細情況在後面進行描述。(終端的結構)圖1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終端200的結構的方框圖。在圖12中,終端200具有無線接收單元201、CP除去單元202、FFT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變換)單元203、提取單元204、解調單元205、解碼單元206、判定單元207、控制單元208、解調單元209、解碼單元210、CRC單元211、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編碼和調製單元213、一次擴頻單元 214-1、214-2、二次擴頻單元 215-1、215-2、DFT 單元 216、擴頻單元 217、IFFT 單元 218-1、218-2,218-3,CP附加單元219-1、219-2、219-3、時間復用單元220、選擇單元221、以及無線發送單元222。無線接收單元201經由天線接收從基站100發送的OFDM信號,對接收OFDM信號進行下變頻、A/D變換等接收處理。此外,接收OFDM信號中包含:在I3DSCH內的資源中分配的I3DSCH信號(下行鏈路數據)、在R-PDCCH內的資源中分配的R-PDCCH信號、或者在HXXH內的資源中分配的roccH信號。以下,有時不區分R-PDCCH信號與HXXH信號,簡單地稱為「roccH信號」或「下行控制信道信號」。CP除去單元202除去進行接收處理後的OFDM信號中附加的CP。FFT單元203對接收OFDM信號進行FFT,轉換成頻域信號,將得到的接收信號輸出到提取單元204。提取單元204按照輸入的編碼率信息,在從FFT單元203獲得的接收信號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號(PDCCH信號或R-PDCCH信號)。即,構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資源的CCE(或R-CCE)的數量根據編碼率而變化,因此提取單元204以與該編碼率對應的個數的CCE為提取單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號。另外,下行控制信道信號是按每個下行單位頻帶來提取的。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號被輸出到解調單元205。另外,提取單元204基於從後述的判定單元207獲得的關於發往本裝置的下行數據分配資源的信息,從接收信號中提取下行鏈路數據(下行數據信道信號(PDSCH信號)),輸出到解調單元209。這樣,提取單元204接收映射到了 HXX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通過H)SCH接收下行鏈路數據。解調單元205對從提取單元204獲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號進行解調,將得到的解調結果輸出至解碼單元206。解碼單元206按照輸入的編碼率信息,對從解調單元205獲得的解調結果進行解碼,將得到的解碼結果輸出至判定單元207。判定單元207對從解碼單元206獲得的解碼結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是發往本裝置的控制信息進行盲判定(監視)。該判定是以與上述的提取單位對應的解碼結果為單位來進行的。例如,判定單元207使用本裝置的終端ID對CRC比特進行解蔽,將CRC =OK(無差錯)的控制信息判定為發往本裝置的控制信息。並且,判定單元207將發往本裝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與針對本裝置的下行數據分配資源相關的信息輸出至提取單元204。另外,判定單元207在檢測到發往本裝置的控制信息(即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將表示產生(存在)ACK/NACK信號的信息通知給控制單元208。另外,判定單元207在從HXXH信號中檢測到發往本裝置的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將與該HXXH佔用的cce有關的信息輸出到控制單元208。控制單元208根據從判定單元207輸入的與CCE有關的信息,確定與該CCE建立關聯的A/N資源。而且,控制單元208將對應於與CCE建立關聯的A/N資源、或者預先從基站100通知的A/N資源的基序列及循環移位量輸出到一次擴頻單元214-1,將與該A/N資源對應的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輸出到二次擴頻單元215-1。並且,控制單元208將A/N資源的頻率資源信息輸出到IFFT單元218-1。另外,控制單元208在判斷為使用捆綁ACK/NACK資源發送捆綁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將對應於預先從基站100通知的捆綁ACK/NACK資源的參考信號部分(參考信號資源)的基序列及循環移位量輸出到一次擴頻單元214-2,將Walsh序列輸出到二次擴頻單元215-2。並且,控制單元208將捆綁ACK/NACK資源的頻率資源信息輸出到IFFT單元218-2。另外,控制單元208將用於捆綁ACK/NACK資源的數據部分的擴頻的DFT序列輸出到擴頻單元217,將捆綁ACK/NACK資源的頻率資源信息輸出到IFFT單元218-3。
另外,控制單元208指示選擇單元221選擇捆綁ACK/NACK資源或A/N資源中的任一者,並將所選擇的資源輸出到無線發送單元222。此時,控制單元208根據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資源,控制響應信號的發送。此外,控制單元208指示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根據所選擇的資源生成捆綁ACK/NACK信號或ACK/NACK信號中的任一者。此外,控制單元208中的A/N資源的決定方法以及捆綁ACK/NACK資源的控制方法的詳細情況在後面進行描述。解調單元209對從提取單元204獲得的下行鏈路數據進行解調,將解調後的下行鏈路數據輸出至解碼單元210。解碼單元210對從解調單元209獲得的下行鏈路數據進行解碼,將解碼後的下行鏈路數據輸出至CRC單元211。CRC單元211生成從解碼單元210獲得的解碼後的下行鏈路數據,使用CRC按每個下行單位頻帶進行檢錯,在CRC = OK (無差錯)的情況下將ACK輸出到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在CRC = NG(有差錯)的情況下將NACK輸出到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另外,CRC單元211在CRC = 0K(無差錯)的情況下,將解碼後的下行鏈路數據作為接收數據輸出。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基於從CRC單元211輸入的、各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狀況(下行鏈路數據的檢錯結果)生成響應信號。即,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在被控制單元208指示了生成捆綁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生成作為單獨數據分別包含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檢錯結果的捆綁ACK/NACK信號。另一方面,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在被控制單元208指示了生成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生成一個碼元的ACK/NACK信號。而且,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將生成的響應信號輸出至編碼和調製單元213。編碼和調製單元213在輸入了捆綁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對輸入的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編碼和調製,生成十二個碼元的調製信號,並輸出到DFT單元216。另外,編碼和調製單元213在輸入了一個碼元的ACK/NACK信號的情況下,對該ACK/NACK信號進行調製,並輸出到一次擴頻單兀214-1。DFT單元216匯聚十二個輸入的時間序列的捆綁ACK/NACK信號進行DFT處理,由此得到十二個頻率軸上的信號分量。接著,DFT單元216將十二個信號分量輸出到擴頻單元 217。擴頻單元217使用由控制單元208指示的DFT序列,對從DFT單元216輸入的十二個信號分量進行擴頻,並輸出到IFFT單元218-3。另外,與A/N資源以及捆綁ACK/NACK資源的參考信號資源對應的一次擴頻單元214-1以及214-2按照控制單元208的指示,利用與資源對應的基序列對ACK/NACK信號或參考信號進行擴頻,並將擴頻後的信號輸出到二次擴頻單元215-1、215-2。二次擴頻單元215-1、215_2根據控制單元208的指示,使用沃爾什序列或者DFT序列對輸入的一次擴頻後的信號進行擴頻,並輸出到IFFT單元218-1、218-2。IFFT單元218-1、218-2、218-3根據控制單元208的指示,將輸入的信號與應該配置的頻率位置相對應,進行IFFT處理。由此,輸入到IFFT單元218-1、218-2、218-3的信號(即,ACK/NACK信號、A/N資源的參考信號、捆綁ACK/NACK資源的參考信號、捆綁ACK/NACK信號)被變換為時域的信號。
CP附加單元219-1、219-2、219-3將與IFFT後的信號的尾部相同的信號作為CP附加到該信號的頭部。時間復用單元220將從CP附加單元219-3輸入的捆綁ACK/NACK信號(即,使用捆綁ACK/NACK資源的數據部分發送的信號)和從CP附加單元219-2輸入的捆綁ACK/NACK資源的參考信號在捆綁ACK/NACK資源中進行時間復用,並將得到的信號輸出到選擇單元221。選擇單元221按照控制單元208的指示,選擇從時間復用單元220輸入的捆綁ACK/NACK資源與從CP附加單元219-1輸入的A/N資源中的任一者,將分配到所選擇的資源中的信號輸出到無線發送單元222。無線發送單元222對從選擇單元221獲得的信號進行D/A變換、放大以及上變頻等發送處理,並從天線發送到基站100。(基站100以及終端200的動作)說明如上所述構成的基站100以及終端200的動作。在以下說明中,假設基站100對多個終端200中的每個,設定(configure)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發送中是僅使用roccH還是與roccH —起使用r-pdcch,並將設定結果通知給各終端200。不過,基站100即使在對終端200設定了使用R-PDCCH的情況下,也根據情況區分使用PDCCH和R-PDCCH。例如,基站100在應在某個子幀中發送控制信息的終端200的數量少的情況下,使用HXXH發送針對全部終端200 (包括設定為使用R-PDCCH的終端200)的控制信息。另一方面,例如,基站100在應在某個子幀中發送控制信息的終端200的數量多的情況下,使用R-PDCCH發送針對一部分終端200 (設定為使用R-PDCCH的終端200)的控制信息。以下,說明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A/N資源的控制例I至4。(控制例1:無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況)基站100在預先對終端200設定R-PDCCH作為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時,與下行控制信道的設定結果一起,例如使用RRC signaling(信令)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 一個特定的A/N資源。例如,在圖13A及圖13B中,基站100對設定了 R-PDCCH的終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區域2(PUCCH2)內的特定PUCCH資源作為A/N資源。另外,在圖13A及圖13B中,PDCCH具有的各CCE與PUCCH區域I (PUCCHl)內的PUCCH 資源(A/N 資源)一對一地建立關聯(Implicit signalling)。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終端200在由基站100設定為使用PDCCH以及R-PDCCH後,通過對PDCCH區域以及R-PDCCH區域這兩者進行盲解碼(監視),檢測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終端200(提取單元204)基於被映射到了 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接著,終端200檢測使用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接收差錯的有無,基於差錯檢測結果,使用上行單位頻帶的TOCCH發送ACK/NACK信號。此時,終端200根據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根據通過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A/N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ACK/NACK信號的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3A所示,在通過HXXH獲得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情況下,選擇與映射了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發送了 HXXH的CCE。或者發送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過的HXXH所佔用的CCE) —對一地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PUCCH1內的PUCCH資源)作為用於發送ACK/NACK信號的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A/N資源發送ACK/NACK信號。另一方面,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3B所示,在通過R-PDCCH獲得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資源(PUCCH2內的PUCCH資源)作為用於發送ACK/NACK信號的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A/N資源發送ACK/NACK信號。另外,基站100根據映射了發往各終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選擇從終端200發送ACK/NACK信號使用過的PUCCH資源,提取所選擇的PUCCH資源中包含的信號。這樣,基站100通過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A/N資源,不需要如上述方法I那樣將PUCCH資源與全部R-CCE —對一地建立關聯。由此,能夠抑制為了確保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ACK/NACK信號的發送用的A/N資源數的增加,且該下行鏈路數據是通過經由R-PDCCH發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夠抑制PUCCH資源開銷的增加。另外,基站100雖然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一個A/N資源,終端200並不始終在ACK/NACK信號的發送中使用該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在經由TO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優先使用與發送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過的HXXH所佔用的CCE建立關聯的I3UCCH資源。因此,即使基站100對多個終端200明示地通知了相同的A/N資源(圖13A、B所示的預先通知的A/N資源),對基站100的調度單元的限制也僅僅是「不將針對被通知了相同的A/N資源的多個終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相同的子幀中配置於R-PDCCH區域」。例如,基站100可以僅對發往通知了相同的A/N資源的多個終端200中的一個終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R-PDCCH發送,對發往剩餘的其他終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HXXH發送。由此,只有一個終端200使用對多個終端200通知的A/N資源發送響應信號。即,基站100通過進行這種非常簡單的調度,就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一個A/N資源的同時,控制避免來自各終端200的ACK/NACK信號的衝突。由此,基站100能夠對各終端200設定共同的A/N資源,因而不需要如上述方法2那樣對各終端200設定單獨的A/N資源,而能夠抑制PUCCH資源的開銷的增加。因此,在控制例I中,幾乎不對基站100的調度單元帶來限制而能夠在多個終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資源,並且優先使用與I3DCCH所佔用的CCE預先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因而能夠提高PUCCH資源的使用效率。S卩,在終端200中,即使在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高效地發送ACK/NACK信號。(控制例2:有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並且應用信道選擇(ChannelSelection)的情況)
在控制例2中,如圖14A及圖14B所示,針對終端200設定(configure)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以及一個上行單位頻帶。即,在基站100與終端200之間,進行使用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以及一個上行單位頻帶的通信,即進行基於非對稱載波聚合的通信。另外,作為終端200中的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的發送方法,應用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在圖14A以及圖14B中,需要反饋針對通過兩個下行單位頻帶分別發送的下行鏈路數據的兩個差錯檢測結果(四種組合),因而信道選擇(Channelselection)中需要兩個A/N資源(PUCCH資源)。另外,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對終端200設定的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一個下行單位頻帶與應發送響應信號的一個上行單位頻帶成為一對。這種與應發送響應信號的上行單位頻帶成為一對的下行單位頻帶稱為PCC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主分量載波)或Pcell (Primary Cell,主單元)。例如,PCC(Pcell)是發送與應發送響應信號的上行單位頻帶有關的通知信息(例如SIB2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的下行單位頻帶。另夕卜,PCC(Pcell)內的HXXH區域中包含的各CCE與上行單位頻帶內的PUCCH資源(圖14A及圖14B中是PUCCHl內的I3UCCH資源)一對一地建立了關聯(Implicit signalling)。此時,基站100在預先對終端200設定R-PDCCH作為Pcell中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時,與下行控制信道的設定結果一起,例如使用RRCsignaling(信令)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兩個特定的 A/N 資源。例如,在圖14A及圖14B中,基站100對設定了 R-PDCCH的終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區域2 (PUCCH2)內的特定的兩個PUCCH資源作為A/N資源I以及A/N資源2。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TO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的HXXH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終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過對HXXH區域以及R-PDCCH區域這兩者進行盲解碼(監視),檢測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終端200 (提取單元204)基於被映射到HXX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鏈路數據(DLdata)。由此,終端200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每個接收下行鏈路數據。接著,終端200 (CRC單元211)在各下行單位頻帶中,檢測使用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接收差錯的有無。而且,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根據各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接收差錯的有無)的模式,生成ACK/NACK信號。接著,終端200使用上行單位頻帶的PUCCH發送ACK/NACK信號。此時,終端200根據Pcell中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A/N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ACK/NACK信號的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4A所示,在通過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Pcell的HXXH獲得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使用與映射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 (即,發送了 HXXH的CCE) —對一地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PUCCH1內的PUCCH資源),或者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A/N資源I的兩個A/N資源,進行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的動作。S卩,在圖14A中,終端200根據通過兩個下行單位頻帶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狀況(接收差錯的有無的模式),選擇使用這兩個A/N資源中的哪一資源中的哪一相位點發送ACK/NACK信號。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A/N資源以及相位點發送ACK/NACK信號。另一方面,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4B所示,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使用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兩個A/N資源(A/N資源I以及A/N資源2)進行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的動作。這樣,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通過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A/N資源(在圖14A及圖14B中是A/N資源1、2),不需要如上述方法I那樣將PUCCH資源與全部R-CCE —對一地建立關聯。由此,能夠抑制為了確保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ACK/NACK信號的發送用的A/N資源數的增加,且該下行鏈路數據是通過經由R-PDCCH發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夠抑制PUCCH資源開銷的增加。另外,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雖然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A/N資源,但當終端200在Pcell中經由HXX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優先使用與發送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過的Pcell的HXXH所佔用的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因此,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通過進行非常簡單的調度,就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A/N資源,並且控制避免來自各終端200的ACK/NACK信號的衝突,因而能夠抑制PUCCH資源的開銷的增加。因此,在控制例2中,幾乎不對基站100的調度單元帶來限制而能夠在多個終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資源,並且優先使用與Pcell的HXXH所佔用的CCE預先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因而能夠提高PUCCH資源的使用效率。S卩,在終端200中,在進行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時,即使在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高效地發送ACK/NACK信號。此外,在圖14A及圖14B中,說明了終端200僅在PcelI中監視R-PDCCH區域的情況。但是,即使終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監視R-PDCCH的情況下,即即使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設定R-PDCCH的情況下,也能夠應用上述的控制例2的動作。另外,在圖14A及圖14B中,說明了對終端200設定兩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情況,但對終端200設定的下行單位頻帶的數量也可以是三個以上。在對終端200設定的下行單位頻帶的數量為三個以上的情況下,與下行單位頻帶的數量為兩個的情況相比,各下行單位頻帶的差錯檢測結果的組合(接收差錯的有無的模式)增加,因而信道選擇(ChannelSelection)中所需的資源(下行單位頻帶的數量為兩個時為兩個資源)也增加。對此,基站100根據對終端200設定的下行單位頻帶的數量,決定明示地通知的A/N資源的數量即可。此外,在本控制例中,說明了基站100對終端200同時設定載波聚合和信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的情況,即使在進行這種設定的情況下,也有基站100根據情況對終端200進行不基於載波聚合的下行數據分配(即,Non-carrier aggregation assignment)的情況。在基站100在某個子幀中對終端200進行了不基於載波聚合的下行數據分配的情況下,終端200在該子幀中進行圖13所示的動作,但在此情況下,圖13中的A/N資源和圖14中的A/N資源1(或A/N資源2)能夠設定為相同的資源。通過這樣做,在基站100自適應地切換基於載波聚合的通信與不基於載波聚合的通信的情況下,也不需要將追加的A/N資源通知給終端200,能夠削減開銷。(控制例3:有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並且應用DFT-S-OFDM格式的情況)在控制例3中,如圖15A至MD所示,針對終端200設定(configure)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以及一個上行單位頻帶。另外,作為終端200中的響應信號的發送方法,應用DFT-S-OFDM 格式。另外,如圖15A至I 所示,對終端200設定的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一個下行單位頻帶是Pcell (PCC),Pcell內的HXXH區域中包含的各CCE與上行單位頻帶內的PUCCH資源(圖15A至15D中是PUCCHl內的I3UCCH資源)一對一地建立了關聯(Implicitsignalling)。此時,基站100在預先對終端200作為在Pcell中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設定R-PDCCH時或者設定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時,與設定結果一起,例如使用 RRC signaling 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一個捆綁A/N資源(具有DFT-S-OFDM格式的資源。有時也稱為Large ACK/NACK資源)。例如,在圖15A至15D中,基站100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區域2 (PUCCH2)內的特定PUCCH資源作為捆綁A/N資源。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TO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的HXXH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終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過對HXXH區域以及R-PDCCH區域這兩者進行盲解碼(監視),檢測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終端200 (提取單元204)基於被映射到HXX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鏈路數據(DLdata)。據此,終端200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至少一個下行單位頻帶,接收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鏈路數據。接著,終端200 (CRC單元211)在各下行單位頻帶中,檢測使用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接收差錯的有無。而且,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生成基於各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接收差錯的有無)的響應信號,即捆綁ACK/NACK信號(包含各下行數據各自的接收差錯的有無的響應信號)或ACK/NACK信號。而且,終端200使用上行單位頻帶的PUCCH發送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或捆綁ACK/NACK信號)。此時,終端200根據Pcell中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從與CCE建立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的捆綁A/N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5A所示,在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通過Pcell的HXX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有時也稱為 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輔分量載波)或 Scell (Secondary Cell,輔小區))未獲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與映射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發送了 roCCH的CCE) —對一地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PUCCH1內的PUCCH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PUCCH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data)的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控制單元208)如圖15B所示,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未獲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捆綁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5C所示,在通過Pcell的HXX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也獲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捆綁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以及其他下行單位頻帶分別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經匯聚編碼(Joint coding,聯合編碼)而得到的捆綁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 所示,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也獲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捆綁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以及其他下行單位頻帶分別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經匯聚編碼而得到的捆綁ACK/NACK信號。S卩,終端200在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通過Pcell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Carrier aggregationassignmento圖15C及圖1 ),不依賴於Pcell中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及R-PDCCH),使用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這樣,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通過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捆綁A/N資源,不需要如上述方法I那樣將PUCCH資源與全部R-CCE —對一地建立關聯。由此,能夠抑制為了確保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ACK/NACK信號的發送用的A/N資源數的增加,且該下行鏈路數據是通過經由R-PDCCH發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夠抑制PUCCH資源開銷的增加。另外,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雖然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一個捆綁A/N資源,但終端200並不始終在ACK/NACK信號的發送中使用該捆綁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在經由Pcell的HXX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優先使用與發送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過的Pcell的HXXH所佔用的CCE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S卩,終端200中僅在必要時使用捆綁A/N資源(具有DFT-S-OFDM格式的資源),因而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綁A/N資源。因此,基站100與控制例I同樣,通過進行非常簡單的調度,就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綁A/N資源,並且控制避免來自各終端200的響應信號的衝突,因而能夠抑制PUCCH資源的開銷的增加。因此,在控制例3中,幾乎不對基站100的調度單元帶來限制而能夠在多個終端200中共享相同的捆綁A/N資源,並且優先使用與Pcell的TOCCH所佔用的CCE預先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因而能夠提高PUCCH資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終端200中,應用DFT-S-OFDM格式時,即使在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此外,在圖15A至I 中,說明了終端200僅在Pcell中監視R-PDCCH區域的情況。但是,在終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監視R-PDCCH的情況下,即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設定R-PDCCH的情況下,也能夠應用上述的控制例3的動作。(控制例4:有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並且應用DFT-S-OFDM格式的情況)在控制例4中,如圖16A至16D所示,與控制例3同樣,針對終端200設定(configure)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以及一個上行單位頻帶。另外,作為終端200中的響應信號的發送方法,應用DFT-S-OFDM格式。另外,如圖16A至16D所示,對終端200設定的兩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一個下行單位頻帶是Pcell (PCC),Pcell內的HXXH區域中包含的各CCE與上行單位頻帶內的PUCCH資源(圖16A至16D中是PUCCHl內的PUCCH資源)一對一地建立了關聯(Implicitsignalling)。此時,基站100在預先對終端200作為在Pcell中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設定R-PDCCH時或者設定Carrier Aggregation時,與設定結果一起,例如使用 RRC signaling 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 一個捆綁A/N資源以及一個A/N資源這兩個特定PUCCH資源。例如,在圖16A至16D中,基站100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I3UCCH區域2 (PUCCH2)內的特定PUCCH資源分別作為捆綁A/N資源以及A/N資源。此外,作為上述A/N資源,並不限定於PUCCH區域2(PUCCH2)內的特定I3UCCH資源,例如也可以使用PUCCH區域I內的特定PUCCH資源(未圖示)。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TO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基站100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的HXXH中,對終端2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終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過對HXXH區域以及R-PDCCH區域這兩者進行盲解碼(監視),檢測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並且,終端200 (提取單元204)基於被映射到HXX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鏈路數據(DLdata)。由此,終端200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至少一個下行單位頻帶接收每個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鏈路數據。接著,終端200 (CRC單元211)在各下行單位頻帶中,檢測使用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接收差錯的有無。而且,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基於各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鏈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接收差錯的有無),生成捆綁ACK/NACK信號或ACK/NACK信號。而且,終端200使用上行單位頻帶的PUCCH發送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或捆綁ACK/NACK信號)。此時,終端200根據Pcell中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以及在各下行單位頻帶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分配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6A所示,在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通過Pcell的HXX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例如Scell或SCC)獲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與映射了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 (即發送了 HXXH的CCE) —對一地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PUCCH1內的PUCCH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PUCCH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data)的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6B所示,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獲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6C所示,在通過Pcell的HXX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也獲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捆綁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以及其他下行單位頻帶分別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經匯聚編碼(Joint coding)而得到的捆綁ACK/NACK信號。另外,終端200 (控制單元208)如圖16D所示,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也獲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預先從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綁A/N資源。而且,終端200使用所選擇的捆綁A/N資源,發送針對通過Pcell以及其他下行單位頻帶分別接收的下行鏈路數據(DL data)的響應信號經匯聚編碼而得到的捆綁ACK/NACK信號。由此,基站100與控制例3同樣,能夠抑制為了確保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ACK/NACK信號的發送用的A/N資源數的增加,且該下行鏈路數據是通過經由R-PDCCH發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夠抑制PUCCH資源開銷的增加。另外,基站100雖然對終端200明示地通知一個捆綁A/N資源以及一個A/N資源,但終端200並不始終在響應信號的發送中使用該捆綁A/N資源以及該A/N資源。具體而言,終端200在通過Pcell的HXX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優先使用與發送該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過的Pcell的PDCCH所佔用的CCE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S卩,終端200中僅在必要時使用捆綁A/N資源,因而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綁A/N資源。因此,基站100與控制例3同樣,通過進行非常簡單的調度,就能夠使多個終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綁A/N資源,並且控制避免來自各終端200的響應信號的衝突,因而能夠抑制PUCCH資源的開銷的增加。另外,在通過Pcell的R-PDCCH獲得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其他下行單位頻帶獲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在控制例3(圖15B)中,終端200使用捆綁A/N資源發送ACK/NACK信號。即,在控制例3 (圖15B)中,對ACK/NACK信號的發送分配過剩的資源量。與此相對,在控制例4 (圖16B)中,終端200使用A/N資源發送ACK/NACK信號。即,在控制例4中對ACK/NACK信號的發送分配合適的資源量。由此,在控制例4中,與控制例3相比較,能夠進一步抑制PUCCH資源的開銷增加。因此,在控制例4中,幾乎不對基站100的調度單元帶來限制而能夠在多個終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資源以及捆綁A/N資源,並且優先使用與Pcell的HXXH所佔用的CCE預先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因而能夠提高PUCCH資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終端200中,應用DFT-S-OFDM格式時,即使在經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高效地發送ACK/NACK信號。此外,在圖16A至16D中,說明了終端200僅在Pcell中監視R-PDCCH區域的情況。但是,即使終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監視R-PDCCH的情況下,即即使在Pcell以外的下行單位頻帶中也設定R-PDCCH的情況下,也能夠應用上述的控制例3的動作。以上,說明了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A/N資源的控制例I至4。這樣,終端200根據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被映射到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通過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接收了下行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資源,控制響應信號的發送。通過這樣做,終端200能夠根據下行控制信道的種類(PDCCH以及R-PDCCH)或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狀況切換使用與CCE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和從基站100預先通知的特定PUCCH資源。由此,即使在終端200通過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基站100中的調度變得複雜,並抑制為了確保響應信號的發送引起的I3UCCH資源的增加。另外,基站100根據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了 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通過HXX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發送了下行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了關聯的PUCCH資源以及對終端200預先通知的特定PUCCH資源中,選擇響應信號的發送所使用的資源。通過這樣做,基站100即使在對終端200使用任一下行控制信道發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確定終端200使用哪個資源發送響應信號。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終端通過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實施方式2)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某個終端通過同一子幀(同一發送單位時間)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和上行鏈路數據的情況。本實施方式的基站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I相同,因此沿用圖11進行說明。另外,圖1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終端200的結構的方框圖。此外,在圖17所示的終端400中,對與實施方式1(圖12)相同的結構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在圖17所示的終端400中,控制單元208除了與實施方式I相同的處理以外,還在應發送響應信號(捆綁ACK/NACK信號或ACK/NACK信號)的子幀中存在應發送的數據信號(發送數據)的情況下,指示編碼和調製單元213將編碼和調製後的響應信號輸出到打孔單元402。另一方面,控制單元208在應發送響應信號的子幀中不存在應發送的數據信號(發送數據)的情況下,與實施方式I同樣,指示編碼和調製單元213將編碼和調製後的響應信號(捆綁ACK/NACK信號或ACK/NACK信號)輸出到DFT單元216或一次擴頻單元214-1。編碼和調製單元401對發送數據進行編碼和調製,將編碼和調製後的數據信號輸出到打孔單元402。打孔單元402在從編碼和調製單元213輸入響應信號的情況下,利用響應信號對從編碼和調製單元401獲得的數據信號的一部分進行疏間(打孔),並將疏間後的信號輸出到DFT單元403。另一方面,打孔單元402在未從編碼和調製單元213輸入響應信號的情況下,將從編碼和調製單元401獲得的數據信號直接輸出到DFT單元403。這樣,當在應發送響應信號的子幀中存在應發送的數據信號的情況下,將響應信號分配到PUSCH中。而且,DFT單元403將從打孔單元402輸入的信號變換到頻域,將得到的多個頻率分量輸出到映射單元404。映射單元404將從DFT單元403輸入的多個頻率分量映射到配置於上行單位頻帶的PUSCH中。IFFT單元405將映射到PUSCH中的多個頻率分量變換為時域波形,CP附加單元406對該時域波形附加CP。選擇單元407按照控制單元208的指示,選擇從時間復用單元220輸入的捆綁ACK/NACK資源、從CP附加單元219-1輸入的A/N資源、或者從CP附加單元406輸入的PUSCH資源中的任一者,將分配到所選擇的資源中的信號輸出到無線發送單元222。(基站100以及終端400的動作)說明如上所述構成的基站100以及終端400的動作。在以下說明中,作為一例,與實施方式I的控制例I同樣,說明無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況。在此,如圖18A以及圖18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基站100使用HXXH區域或R-PDCCH區域(例如圖7所示的SlotO的R-PDCCH區域)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ownlinkassignment)。另外,基站100使用HXXH區域或R-PDCCH區域(例如圖7所示的Slotl的R-PDCCH區域)發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UL grant)。另外,基站100有時在某個子幀中,在對終端400發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同時發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另一方面,終端400對HXXH區域以及R-PDCCH區域這兩者進行盲解碼(監視),檢測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此時,終端400在僅檢測出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與實施方式I的控制例I同樣,使用PUCCH發送響應信號。即,終端400根據發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決定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資源(A/N資源)。另一方面,終端400當在某個子幀中檢測出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這兩者的情況下,即要在同一子幀中同時發送針對下行鏈路數據的響應信號與上行鏈路數據的情況下,例如,如圖2所示,在PUSCH區域中復用上行鏈路數據(Data)與響應信號(A/N)並進行發送。更詳細而言,終端400如圖18A及圖18B所示,當在某個子幀中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無論是通過roccH接收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圖18A),還是通過R-PDCCH接收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圖18B),都使用PUSCH區域內的同一資源(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TOSCH內的PUSCH資源)發送響應信號。即,終端400如圖18A及圖18B所示,使用分配了上行鏈路數據(UL data)的PUSCH資源的一部分(利用響應信號對上行鏈路數據的一部分進行打孔),發送響應信號。這樣,終端200在僅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無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與實施方式I同樣,能夠提高PUCCH資源的使用效率。另外,終端200在與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同時還接收了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不使用PUCCH資源,而是使用PUSCH資源發送響應信號。通過這樣做,終端200能夠根據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有無,減少發送響應信號所需的PUCCH資源的開銷,並且適當地發送響應信號。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與實施方式I同樣,在終端通過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此外,本實施方式並不限於實施方式I的控制例1,還可以應用於實施方式I的控制例2至4 (應用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況)。即,終端400在僅檢測出了發往本裝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實施方式I的控制例I至4中的任一種方式決定A/N資源。以上,對本發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用於擴頻的序列的一例,說明了 ZAC序列、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但是,在本發明中,也可以代替ZAC序列,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環移位量能夠相互分離的序列。例如,一次擴頻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Chirp like,廣義線性調頻)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恆定幅度零自相關)序列、ZC (Zadoff-Chu,扎德奧夫-朱)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編碼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過計算機隨機地生成的時間軸上的自相關特性急劇變化的序列等。另外,也可以代替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視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即可將任意的序列用作正交碼序列。在以上的說明中,通過頻率位置、ZAC序列的循環移位量以及正交碼序列的序列編號定義了響應信號的資源(例如A/N資源以及捆綁ACK/NACK 資源)。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基站100的控制單元101進行控制以將下行鏈路數據與針對該下行鏈路數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單位頻帶中,但並不限於此。即,即使下行鏈路數據與針對該下行鏈路數據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不同的下行單位頻帶中,只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與下行鏈路數據的對應關係明確,就能夠應用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技術。另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作為終端側的處理順序,說明了在一次擴頻、二次擴頻後進行IFFT變換的情況。但是,這些處理的順序並不限於此。只要在一次擴頻處理的後級存在IFFT處理,則二次擴頻處理無論在任何位置都可得到等效的結果。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天線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同樣能夠適用於天線埠(antenna port)。所謂天線埠,是指由一根或多根物理天線構成的邏輯天線。即,天線埠未必限於指一根物理天線,有時也可指由多個天線構成的陣列天線等。例如,在3GPP LTE中,未規定天線埠由幾根物理天線構成,規定為基站能夠發送不同的參照信號(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單位。另外,天線埠有時也被規定為乘以預編碼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權的最小單位。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通過硬體來構成本發明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在與硬體的協作下通過軟體來實現。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說明中所使用的各個功能塊,典型地被實現為集成電路即LSI (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些既可以分別實行單晶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實行單晶片化。這裡稱為LSI,但根據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稱為1C、系統LS1、超大LS1、特大 LSI。另外,集成電路化的方式不限於LSI,也可以使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也可以利用LSI製造後能夠編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或可以利用對LSI內部的電路塊的連接或設定能進行重新構置的可重構置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再有,如果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或者其他技術的派生,出現了代替LSI集成電路化的技術,當然也可以利用該技術來實現功能塊的集成化。還存在適用生物技術等的可能性。
在2010年9月3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特願第2010-197768號所包含的說明書、附圖以及說明書摘要的公開內容,全部被引用於本申請。工業實用性本發明能夠適用於行動裝置通信系統等。
權利要求
1.終端,包括: 接收單元,通過由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單元(CCE)發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接收數據; 生成單元,基於所述數據的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以及控制單元,根據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通知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所述響應信號的發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終端,所述控制單元在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與發送了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的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在通過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所述特定資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終端, 所述特定資源由第一資源和第二資源構成, 所述接收單元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每個接收所述數據, 所述生成單元根據所述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各數據的差錯有無的模式生成所述響應信號, 所述控制單元 在通過所述第一下 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與發送了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的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或者所述第一資源, 在通過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所述第一資源或者所述第二資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終端, 所述接收單元通過多個下行單位頻帶的至少一個下行單位頻帶接收每個所述下行單位頻帶的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以及所述下行數據, 所述生成單元生成基於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所述下行單位頻帶的所述數據的差錯有無的所述響應信號, 所述控制單元 在通過所述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與應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上行單位頻帶成為一對的特定的下行單位頻帶的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所述特定的下行單位頻帶以外的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與發送了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的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 在通過所述特定的下行單位頻帶的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並且未通過所述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所述特定資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終端, 所述控制單元在通過所述多個下行單位頻帶中的所述特定的下行單位頻帶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並且通過所述其他下行單位頻帶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所述特定資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終端, 所述控制單元進而在同一發送單位時間內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情況下,選擇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所示的上行數據信道內的資源中的一部分資源。
7.基站,包括: 發送單元,通過由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單元(CCE)發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發送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發送數據;以及 接收單元,根據所述發送單元中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發送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對終端通知過的特定資源中,選擇所述終端中在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中使用過的資源,通過所選擇的所述資源接收所述響應信號。
8.信號發送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通過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接收數據; 基於所述數據的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所述數據的響應信號;以及 根據通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從與所述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通知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所述響應信號的發送。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在終端通過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也能夠高效地發送響應信號的終端、基站以及信號發送控制方法。提取單元(204)通過由與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建立了關聯的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單元(CCE)發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與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並通過數據信道接收數據,響應信號生成單元(212)基於數據的差錯的有無,生成針對數據的響應信號,控制單元(208)根據通過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下行控制信息,從與CCE建立了關聯的資源以及從基站通知的特定資源中,選擇用於發送響應信號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資源,控制響應信號的發送。
文檔編號H04W72/04GK103081548SQ20118004131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3日
發明者中尾正悟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