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03:54:26 1
專利名稱: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立管組合結構,尤指一種應用於自行車的使用安全便利的座墊立管組合結構。
背景技術:
為了增加摺疊式自行車攜行的便利性,已有業者研發出一種於座墊立管下方裝設有輔助輪的摺疊式自行車,例如中國臺灣TWM381572號專利所揭示,該第一束套是利用二螺絲朝座管外壁迫緊使第一束套定位在座管上而不會左右轉動。然而,該二螺絲僅稍微抵頂於座管外壁,使第一束套的定位力道略嫌不足,當中管轉動時,該中管仍會帶動第一束套左右轉動,使得第一束套位置偏掉,騎乘者必須要再把第一束套轉正才能使第一、第二束套相互定位。再者,當騎乘者將座杆從中管向上滑移時,一旦騎乘者施力過大往往會發生座杆滑脫出中管的問題。當騎乘者欲更換座墊而將座墊自座杆上拆卸下時,必須先將座杆自中管完全移出,否則當座墊拆卸下時,該座杆可能因騎乘者不注意而發生整個座杆滑入中管內的情況,並且整個卡住無法取出,此時立管即整個報銷,無法再使用。此外,因現有摺疊車的座管與車架略呈傾斜,使得該輔助輪位於地面時,該輔助輪的軸心偏斜一角度,造成拖行該摺疊車時輔助輪容易有打滑的疑慮,進而發生騎乘者與車體一同摔倒於地的意外,騎乘者必須自行調整拖行角度,如此又造成不易拖行的缺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改進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安全便利的自行車座
墊立管組合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它包括一座管,是呈中空狀,該座管設於一自行車車架上,該座管剖設至少一自該座管頂部軸向延伸的限位槽;一立管,包括一中管及一座杆,該中管可滑移地穿設該座管,且該中管剖設至少一自該中管頂部軸向延伸的剖槽,該座杆具有一外壁,該座杆的外壁凹設有一軸向延伸的滑槽;其中,該中管圍構一軸孔,該座杆可滑移地穿設於該軸孔;一座墊固定機構,設於該座杆頂部;一座墊,固設於該座墊固定機構;一輔助輪,設於該中管底部;一第一束套,呈C形,該第一束套套設於該座管頂部並迫緊該座管,令該中管固定於該座管,該第一束套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限位塊,該限位塊位於該座管的限位槽內,且該第一束套頂部剖設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凹槽;一第二束套,呈C形,該第二束套套設於該中管頂部並迫緊該中管,令該座杆固定於該中管,該第二束套底部設有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凸體,且該第二束套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滑塊,該滑塊位於該中管的剖槽和該座杆的滑槽中;其中,該中管向下滑移一段距離後,該第二束套底部的凸體定位於該第一束套頂部的凹槽。所述中管剖設一自該中管底部軸向延伸的穿槽,該輔助輪包括一輪體、一輪座及一組接部,該輪體可轉動地設於該輪座,該組接部設於該輪座,且該組接部包括一徑向延伸的凸塊,當該組接部固設於該中管的軸孔時,該凸塊位於該穿槽中。所述輪體具有一輪軸,所述組接部的軸心方向與該輪軸的延伸方向間的夾角約80 度至87度。所述滑槽於鄰近所述座杆底部處設有一用以防止該座杆滑脫出所述中管的擋止塊。所述滑槽於鄰近所述座杆頂部處設有另一用以防止該座杆完全滑入該中管內的擋止塊。所述第一束套的內輪廓包括一第一環部與一第二環部,該第一環部內徑小於該第二環部,令該第一、第二環部之間形成一抵靠面,且該限位塊設於該第二環部。所述座墊固定機構包括一基座、一迫緊件及一螺栓,該座墊固設於該基座頂端,該基座底端軸向延伸一連結部,該連結部底端形成一連結部斜面,該迫緊件具有一對應該連結部斜面的迫緊件斜面,該連結部斜面是與該迫緊件斜面抵頂;其中,該座杆是呈中空狀, 該迫緊件容設於該座杆,該基座設於該座杆頂部,且該螺栓螺設於該基座與該迫緊件。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座墊不會卡入中管無法取出,摺疊後的自行車時拖行更便利安全,座墊不會在騎行中移位使騎行更安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A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束套的滑塊位於中管的剖槽和座杆的滑槽中的示意圖。圖3A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束套套設於座管頂部的示意圖,其中該第一束套的限位塊位於該座管的限位槽中。圖:3B是圖3A的俯視圖。圖4A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束套套設於中管頂部的示意圖,其中該第二束套的滑塊位於該中管的剖槽中。圖4B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束套套設於中管頂部的俯視圖,其中該滑塊位於該中管的剖槽和該座杆的滑槽中。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收合狀態立體圖。圖5A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束套相互定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轉向輪的側視剖視圖。圖6A是本實用新型中轉向輪的主視剖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行進狀態示意圖。[0036]圖€^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摺疊狀態示意圖。[0037]主要組件標號說明[0038]1 [_行車車架[0039]10座管[0040]11限位槽[0041]21中管[0042]211剖槽[0043]212軸孔[0044]213穿槽[0045]22座杆[0046]221滑槽[0047]222,223 擋止塊[0048]30座墊固定機構[0049]31基座[0050]311連結部[0051]312連結部斜面[0052]32迫緊件[0053]321迫緊件斜面33 螺栓[0054]40座墊[0055]50輔助輪[0056]51輪體[0057]52輪座[0058]53組接部[0059]531凸塊[0060]60第一束套[0061]601第一環部[0062]602第二環部[0063]603抵靠面[0064]61限位塊[0065]62凹槽[0066]70第二束套[0067]71凸體[0068]72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較佳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及其預期達成的功效,然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欲保護的範疇,事先敘明。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是供裝設於一自行車,尤其是摺疊式自行車等任何裝有座墊且需拖行的摺疊式車體,令該車體便於拖行,請參考圖1、圖7及圖8,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該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包括一座管10、一立管、一座墊固定機構30、一座墊40、一輔助輪50、一第一束套60及一第二束套70。該座管10是呈中空狀,該座管10設於一自行車車架1上,該座管10剖設至少一自該座管頂部軸向延伸的限位槽11。該立管包括一中管21及一座杆22,該中管21可滑移地穿設該座管10,且該中管 21剖設至少一自該中管頂部軸向延伸的剖槽211。其中,該中管21圍構一軸孔212,該座杆 22可滑移地穿設於該軸孔212,較佳的,該座杆22具有一外壁,該座杆的外壁凹設有一軸向延伸的滑槽221。該座墊固定機構30設於該座杆22頂部。該座墊40固設於該座墊固定機構30,較佳的,該座墊固定機構30包括一基座31、 一迫緊件32及一螺栓33,該座墊40固設於該基座31頂端,該基座31底端軸向延伸一連結部311,該連結部311底端形成一連結部斜面312,該迫緊件32具有一對應該連結部斜面的迫緊件斜面321,該連結部斜面312是與該迫緊件斜面321抵頂;其中,該座杆22是呈中空狀,該迫緊件32容設於該座杆22,該基座31設於該座杆22頂部,且該螺栓33螺設於該基座31與該迫緊件32。請參考圖1及圖2,該輔助輪50設於該中管21底部,較佳的,該中管21剖設一自該中管底部軸向延伸的穿槽213,該輔助輪50包括一輪體51、一輪座52及一組接部53,該輪體51可轉動地設於該輪座52,該組接部53設於該輪座52,且該組接部53包括一徑向延伸的凸塊531,當該組接部53固設於該中管的軸孔212時,該凸塊531位於該穿槽213中。 請參考圖6、圖6A及圖8,較佳的,該輪體51具有一輪軸,該組接部53的軸心方向與該輪軸的延伸方向間的夾角約83度至85度。請參考圖1、圖2、圖3A和圖;3B,該第一束套60概呈C形,該第一束套60套設於該座管10頂部並選擇性地迫緊該座管10,令該中管21固定於該座管10,該第一束套60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限位塊61,該限位塊61位於該座管的限位槽11內,較佳的,該第一束套的內輪廓包括一第一環部601與第二環部602,該第一環部601內徑小於該第二環部 602,令該第一、第二環部601、602之間形成一抵靠面603,該抵靠面603是供該座管10的頂緣抵頂,且該限位塊61設於該第二環部602,該第一束套60頂部剖設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凹槽62。請參考圖1、圖2A、圖4A和圖4B,該第二束套70概呈C形,該第二束套70套設於該中管21頂部並選擇性地迫緊該中管21,令該座杆22固定於該中管21,該第二束套70底部設有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凸體71,較佳的,該第二束套70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滑塊72,該滑塊72位於該中管的剖槽211和該座杆的滑槽221中;其中,該滑槽221於鄰近該座杆22底部處設有一擋止塊222,用以防止該座杆滑脫出該中管,更佳的,該滑槽221 於鄰近該座杆22頂部處設有另一擋止塊223,用以防止該座杆完全滑入該中管內,其中,該中管向下滑移一段距離後,該第二束套底部的凸體71定位於該第一束套頂部的凹槽62(如圖5、圖5A及圖8所示)。請參考圖5、圖5A及圖8,當騎乘者欲收折裝設有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的該摺疊式自行車時,首先將該第二束套鬆開,令該座杆收納入中管中,再將第一束套鬆開,使該中管向下滑移一段距離,令該輔助輪承置於地面,且該第一、第二束套可相互定位,最後用手轉動該座墊,此時該座墊會帶動座杆、中管及輔助輪一同轉動至可拖行的最佳角度(相對車架延伸方向約轉動九十度)。其中,當該中管轉動時,該第一束套是通過該限位塊位於該座管限位槽內的技術特徵,令該第一束套能保持在一固定位置,藉此,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的第一束套可達成不會任意轉動的功效,騎乘者不需再把第一束套轉正即可輕易地達成使該第一、第二束套相互定位的效果。再者,當騎乘者欲將座杆自該中管向上拉起或向下收納至中管的軸孔內時,該座杆可通過該滑槽的二擋止塊的設置並配合該第二束套的滑塊,藉此可達成使該座杆不會滑脫出該中管的功效,令騎乘者可安心地拉起或收納該座杆,且當騎乘者拆卸下座墊後,也不必擔心會發生座杆整個滑入並卡住在中管的軸孔內的問題。又,本實用新型中的輔助輪因其組接部的軸心方向與該輪軸的延伸方向間的夾角約80度至87度,藉此,當輔助輪承置於地面並與該座墊一同轉向時,該輔助輪的輪體的輪軸可與地面保持平行,使該輪體的底部完全貼合於地面,藉此,該輔助輪不僅可達成不會打滑的功效,且該輔助輪也可提供一最佳拖行角度,進而達到使騎乘者不需另外調整拖行角度的功能。此外,本實用新型中的座墊固定結構是利用一基座、一迫緊件和一螺栓的配合,當該螺栓轉動而掣動迫緊件朝座杆方向移動時,該迫緊件與該基座的結合部會抵頂於該座杆,並且使二者緊密嵌設於該座杆中,藉此,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的座墊固定結構可緊密地與座杆相互嵌合固定的功效,令座墊不會在騎乘的過程中發生鬆動和位移。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不僅結構創新,且極具進步的功效,符合專利法相關規定,遂依法提起專利申請,鑑請當局早日核予專利,實感德便。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座管,是呈中空狀,該座管設於一自行車車架上,該座管剖設至少一自該座管頂部軸向延伸的限位槽;一立管,包括一中管及一座杆,該中管可滑移地穿設該座管,且該中管剖設至少一自該中管頂部軸向延伸的剖槽,該座杆具有一外壁,該座杆的外壁凹設有一軸向延伸的滑槽; 其中,該中管圍構一軸孔,該座杆可滑移地穿設於該軸孔;一座墊固定機構,設於該座杆頂部;一座墊,固設於該座墊固定機構;一輔助輪,設於該中管底部;一第一束套,呈C形,該第一束套套設於該座管頂部並迫緊該座管,令該中管固定於該座管,該第一束套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限位塊,該限位塊位於該座管的限位槽內,且該第一束套頂部剖設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凹槽;一第二束套,呈C形,該第二束套套設於該中管頂部並迫緊該中管,令該座杆固定於該中管,該第二束套底部設有至少一軸向延伸的凸體,且該第二束套具有一內輪廓,該內輪廓設有一滑塊,該滑塊位於該中管的剖槽和該座杆的滑槽中;其中,該中管向下滑移一段距離後,該第二束套底部的凸體定位於該第一束套頂部的凹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中管剖設一自該中管底部軸向延伸的穿槽,該輔助輪包括一輪體、一輪座及一組接部,該輪體可轉動地設於該輪座,該組接部設於該輪座,且該組接部包括一徑向延伸的凸塊,當該組接部固設於該中管的軸孔時,該凸塊位於該穿槽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輪體具有一輪軸, 所述組接部的軸心方向與該輪軸的延伸方向間的夾角約80度至87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槽於鄰近所述座杆底部處設有一用以防止該座杆滑脫出所述中管的擋止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槽於鄰近所述座杆頂部處設有另一用以防止該座杆完全滑入該中管內的擋止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束套的內輪廓包括一第一環部與一第二環部,該第一環部內徑小於該第二環部,令該第一、第二環部之間形成一抵靠面,且該限位塊設於該第二環部。
7.如權利要求1至6所述的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座墊固定機構包括一基座、一迫緊件及一螺栓,該座墊固設於該基座頂端,該基座底端軸向延伸一連結部,該連結部底端形成一連結部斜面,該迫緊件具有一對應該連結部斜面的迫緊件斜面,該連結部斜面是與該迫緊件斜面抵頂;其中,該座杆是呈中空狀,該迫緊件容設於該座杆,該基座設於該座杆頂部,且該螺栓螺設於該基座與該迫緊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座墊立管組合結構,包括一剖設至少一限位槽的座管;一包括一中管及一座杆的立管;一設於該座杆頂部的座墊固定結構;一固設於該座墊固定結構的座墊;一設於該中管底部的輔助輪;一第一束套,設於該座管頂部,其設有一限位塊,該限位塊位於該座管的限位槽內;一第二束套,設於該中管頂部;其中,該中管向下滑移一段距離後,該第二束套底部的凸體定位於該第一束套頂部的凹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座墊不會卡入中管無法取出,摺疊後的自行車時拖行更便利安全,座墊不會在騎行中移位使騎行更安全。
文檔編號B62J1/08GK202029938SQ20112012839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7日
發明者林益成 申請人:林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