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15篇

2023-08-11 10:24:36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一):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了,1961年,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周總理身體力行來到伯延,進行調查研究。然而,伯延從公社主任到群眾百姓,沒有人願意說出飢餓的實情,大家的想法僅有一個—不給國家添麻煩。在一次座談會時,周總理講:「這次我來是想聽大家的心裡話,有話只管說,說錯了也不要緊。」村民張二廷頭一個跳起身講:全是假話,食堂吃不飽。總理,你要是糊弄我們,再過兩三年,你也會餓死的。周恩來聞言猛然一震,眼裡噙滿淚水:還是我這個總理沒當好,我先道歉,對不起大家。四天四夜裡,周總理走訪了幾十戶農民家庭,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走訪調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實情景。周總理與毛主席通話後,向大家宣布:「大食堂還要不要辦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說了算!」由此,伯延成為全國第一個取消團體食堂的人民公社。讓歷史照進現實。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廣大黨員幹部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癥結在哪裡,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領導幹部要牢記初心使命、脫鞋下田、懷揣為民情懷去調研,沉到一線摸情景,真情實意解難題。

  一、對照初心,找準調研方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領導幹部調研要奔著問題去,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緊迫問題,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應對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圍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集中、關切的痛點難點焦點問題,聚焦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結合職責分工科學確定調研題目、調研對象、調研方式和行程安排,確保方向明、思路清、方法實。

  二、秉持初心,務實選擇形式。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防止搞「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的調研,防止扎堆調研、「作秀式」調研。領導幹部調研具體安排要經黨組織書記審定,統籌安排,防止扎堆調研;不搞層層陪同,不增加基層負擔;落實好聯繫基層制度,到情景複雜的地方蹲點調研、「解剖麻雀」;深入基層一線,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不硬性規定次數和天數,防止脫離本職工作。倡導「四不兩直」,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調研,用腳步丈量民生,脫鞋下田,一竿子插到底,切實掌握第一手資料。

  三、踐行初心,真心解決問題。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調查研究是途徑,解決問題是目的。領導幹部調研中收集到的問題意見和發現情景問題不能過篩子,要原汁原味反饋給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綜合運用各類信息平臺大數據分析,認真梳理調研情景,構成調研成果,做到有具體的事例支撐,有數據的統計分析,有解決的措施辦法。調研中要立行立改、即查即改,能在現場給人民群眾解決的,要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要和人民群眾說清楚、講明白。回去後,要列出清單、團體研究,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堅持工程化設計、項目化推進,一件一件解決到位。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滋養初心,講好專題黨課。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領導幹部要謹記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必須堅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領導班子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講,其他班子成員到分管領域或聯繫單位講。黨課要突出針對性,講學習體會收穫,講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存在的差距和改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切實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堅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過程,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

  領導幹部進取走進建設發展一線、走進脫貧攻堅一線、走進服務窗口一線、走進百姓生活一線,打造過硬作風,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的實際行動,把初心使命變成領導幹部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自覺行動,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生根,推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二):

  在四個晝夜裡,我們可能會做一些很簡便的事情,並且很早睡覺,而當我看到周總理的四個晝夜,我不由覺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為我親眼目睹了周總理對工作的負責,生活有多麼的簡樸!

  回憶像一卷錄像帶,在我腦海中不斷的回放著總理的每個動作,每句語言。

  當總理去老區伯延調查的時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樹幹,葉子早已不見蹤影。老區黨員謊稱是羊啃的,總理差點信以為真,是一個小女孩拎著一筐葉子,說是人吃的,她媽媽懷孕不能吃,這是給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話總是最天真的,可這個小女孩說的話卻差點讓我潸然淚下。在想想自我天天吃的大魚大肉,心裡不禁一陣絞痛。

  在中午吃飯時,總理看見了老區人民每一天的飲食,一個代食窩窩頭,一碗糊糊就飽了,一車水要人走幾十裡路才打回來,沒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區的郭主任把總理請進一間屋子,裡面卻是紅燒肉和雞蛋,總理剛剛邁進門檻的腳,抽了回來。一看到那裡,我又在想,如果這些官不貪一點,讓這些紅燒肉哪怕分一塊給老區人民,我估計他們也顏笑眉開了。

  紅糖水竟連姜都沒有,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兒,卻有一年半載都沒看見過了。為了飲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種成了地瓜。周總理親自下地幫鄉親們幹農活,可卻老是做錯,「錯了錯了!是這樣」之類的話是經常出現的,而周總理從不反駁,只是應聲說:「原先幹什麼事都要有經驗啊!」如果換做是我,我會不會去頂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明白,可自從看完這部影片,我就明白,什麼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讓別人教你。

  記得在郵局後面有一個小房子,關著十幾個人。一次總理去郵局,那兒的人趴門縫在那看,那趴門縫的對他的同伴說了一聲,看,這就是毛主席畫像左邊的那個!他激動不已地說著,比一個遊子見到老母了還要激動。周總理真受愛戴啊,誰要周總理對人都平等呢!

  鏡頭切換到農民學校,只聽見小孩子的讀書聲,周總理在門前等了等,進去後,一位名叫汪教師的教師,眼淚瞬間落下,眼中流露出濃濃的情意,這是誰啊?這是任何高尚品質都能在他身上體現的周總理啊!看見打著赤腳迎接他的汪教師,我能感覺到總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總理彎下腰來,給汪教師穿鞋,可他怎明白汪教師的腳早已腫大啊?周總理又對孩子們講解房簷上「菁菁者莪」幾個碩大的字的由來。周總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為他不會覺得人與人之間有貴賤之分。

  周總理生前愛別著一枚「為人民服務」的勳章,在努力的朝著這個方向大步走著,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說的:「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了解放人民,是徹底的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結束了,周總理當著老區所有黨員說到:「以後如果我不能來,每年也會派人來看望你們的。」這時,旁白說了一句「之後果然是這樣。」

  這句話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總理那種講誠信的優秀品質,還讓我了解到了周總理對人民的幫忙與關懷。

  咔嚓!影片結束了,我早已不明白淚水流過多少回了,周總理的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讓我記憶深刻。這次觀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總理四天生活的縮影,還讓我能夠學習到周總理那種高尚品質!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三):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上世紀中期我國遭遇三年困難時期為背景,講述1961年大病初癒的周恩來總理到河北邯鄲市武安革命老區伯延公社考察調研,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進行深入調研的感人故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教育階段,與全局同志一齊觀看這部影片,品味53年前的那四個晝夜,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震撼。

  我們要學習周總理密切聯繫群眾的精神,認真聽取群眾的心聲。從《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我們了解到,周總理在伯延考察期間,不走過場,深入群眾中間,與鄉親們一齊喝稀粥吃代食窩窩頭,親自到田間與群眾一齊插秧,為夜間上課的鄉村教師穿鞋,這一系列行為無不體現出周總理的親切謙和,體現出周總理全心全意為群眾著想的拳拳心意。同時也告訴我們僅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繫群眾,與百姓應對面接觸,心貼心的溝通,才能真正的體察到民意,得到第一手資料,從而做出正確的確定和決策。

  我們要學習周總理清廉自律的作風,堅持一顆公僕心。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伯延受災嚴重,周總理在考察期間,拒絕吃公社準備的紅燒肉和炒雞蛋,而是選擇與鄉親們一齊吃稀粥,吃了連弟奶奶的拽面,叮囑秘書將連弟奶奶的棺材錢送回去,周總理用自我的言行向我們闡釋了一個...員的廉潔自律。周總理為我們樹立了廉潔自律的好榜樣,我們要學習周總理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和勤儉節儉的生活作風,堅定不移地踐行黨的優良傳統,以實際行動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我們要學習周總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經過調查了解到群眾的真實情景和真實心意後,周總理徹夜工作,總結梳理發現的問題,在與毛主席經過電話後,向大家宣布解散大食堂,這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發現問題勇於改正的優良作風。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經過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僅有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實踐群眾路線,經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更好的實現為民務實清廉。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認真學習周總理堅持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加強與群眾的血肉聯繫,僅有這樣,我們的黨才會長盛不衰,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昌盛。我們作為一名XX工作者、一名黨員,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員,要深入一線,勇於作為,敢於擔當,深刻剖析我們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開誠布公的開展自我批評,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經過實踐活動讓我們每個黨員幹部自我警醒,自覺來規範我們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個人要真誠、正直,要有正義感,不帶有個人感情。要敢於給領導獻言納策,讓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團體榮譽感,都有大局觀念,都能歡樂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為單位的發展前進的道路上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貢獻自我的微薄力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四):

  一個國就如同一個家,家裡有事情做家長的是最難過的,而國家的領導就如同一個家的家長,哪裡發生問題或者底下欺上瞞下不匯報,這是家長最悲痛的事情。看完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不禁感慨,在那個時代,國家經濟陷於危難之中,雖然公社主任郭鳳林不願年事已高的總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實情景,為老百姓過得不好而感到難過,採取欺上瞞下、層層弄虛作假的態度來瞞著總理調研,出發點也許是善意的,但卻嚴重影響中央了解實情,對地方政策做出正確確定。

  由此延伸,在進入我們和平年代,作為基層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應當在把工作做實、做真,讓上級領導部門真正了解基層、真正感受到群眾的需要,進而方便制定政策,為百姓辦實事,體現「找差距、抓落實」,一切先從「真」開始。

  周總理在調研中,深入群眾,把百姓的苦看在眼裡、把百姓的樂當成自我的歡樂,崇高的投入到共產主義事業中去,其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體察民情的`恭謙禮讓也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黨務工作者去學習的。作為基層,在應對老百姓上門辦事、尋求服務時,我們是否首先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接待來訪群眾,而不是敷衍了事。在在接待後將百姓的訴求真正貫徹到實處,而不是草草結束,遇到真正難以解決的事情時,也不推託,而是協助居民去找相關部門協商溝通,真心實意的為民辦實事。誠然,基層工作很繁瑣、很難辦,每一天應對形形色色的居民與各種臺帳、學習資料,但把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讓別人滿意一件,確實是我們應當做到的事情。期望有越來越多的基層工作者,能夠真心的熱愛本職工作,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說純粹奉獻這麼柏拉圖式精神崇高,只要做好「愛崗敬業」我想老百姓們就會對我們豎起大拇指,對我們稱讚說好了。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五):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為人民所敬愛的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伯延了解民情,從公社主任安排的虛假場面裡明察秋毫,覺察到浮誇之風的嚴重。於是他不要當地幹部陪同,到群眾中訪貧問苦,和群眾交朋友,苦口婆心、身體力行,最終讓群眾坦誠直言、道出實情。周總理堅定、沉穩、睿智、謙和的氣質和博大、悲憫的情懷,正是他高尚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

  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種非權力影響力,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卻往往勝於權力的影響力。時常聽到一些幹部講,此刻人難管、兵難帶,要求提了很多,道理講了不少,效果卻不佳。還有人反映一些領導說話不硬氣、糾風沒底氣、部屬不服氣。原因何在?多與自身人格魅力不夠有關。靠權力發號施令,能夠使人服從,但未必能使人服氣。古人說:「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本身不是道理,往往勝於空講道理;不是規範,往往勝於硬性要求;不是命令,往往能讓人不令而行。人格連著事業,也連著人心。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隨時隨地都在感染和影響著周圍的人。領導幹部到群眾中去,能不能交人交心,聽到真話、摸到實情,關鍵看能否充分發揮人格魅力的「橋梁紐帶」作用。要帶著感情主動與官兵溝通,多說基層官兵的語言,多參加基層的活動,多聽聽官兵的心裡話甚至牢騷話,切實把官兵當「家人」、把官兵反映的問題當成自我的事對待,著力解決與官兵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僅有這樣,才能拉近與官兵的距離,更好地團結和凝聚廣大官兵。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人格魅力等不來、要不來,只能來自長期的修養、嚴格的自律、高尚的追求。領導幹部的高尚人格,體此刻勤政廉政、公而忘私上,也體此刻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上;體此刻日常的真情感人、真誠為人、幫困助人上,也體此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謙謙君子之風上。境界的高度決定人格魅力的大小,人格的完善僅有起點沒有終點。領導幹部應在「立言」和「立行」的高度統一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鑄造貼合時代要求的健康高尚人格,以此來贏得官兵信任和發自內心的擁護支持。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六):

  1961年,大病初癒的周總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開展調研座談,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夢想信念奮鬥終生的光輝形象。周總理的「四個晝夜」,正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們需要校準的「十二時辰」。

  「旦時」是「再出發」的起點,我們必須校準「政治航向」。信仰堅定、夢想崇高,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是周總理畢生的寫照。進入新時代,我們始終堅持思想清醒、理論預醒、行為警醒,做到旗幟鮮明講政治。思想上更清醒。組織部門作為黨的重要工作部門,我們將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高度一致,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找準工作定位、努力爭先進位,推動黨員、幹部、人才各支隊伍向中心聚焦聚神聚力,在服從服務大局中實現更大作為。理論上更預醒。「學習不能急於求成」,作為負責黨員幹部教育管理的職能部門,在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前的「窗口期」,我們將帶頭強化黨內教育,開展「黨建元素·微系列」活動,舉辦「靖江入黨第一人——柳溥慶」事跡圖文展,用好各類教育平臺,引導黨員幹部學懂弄通、堅守初心。行為上更警醒。這次主題教育,中央明確了8個方面專項整治任務,我們將聚焦「四個對照」,勇於直面問題,深挖根源癥結,認真檢視自身在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本事、政治自律等方面的不足,把主題教育當做一次檢視病灶的政治體檢、一次面向未來的自我革命。

  「晝時」是「再奔跑」的起點,我們必須校準「民心所向」。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四個不眠夜裡,周總理到一線調研,展現的公僕情懷,正是我們調研先行需要堅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初心。調研要有「低度」。到基層調研,就像地裡的麥穗,身子越低,分量越重。圍繞「質量黨建」,我們開展「1+5」六個課題調研,與基層黨(工)委開展聯合攻關,組織不一樣領域的基層黨員幹部開展座談訪談、結構化研討,構成基層黨建質量工程、農村黨建「七個一」等一批管長遠的制度機制,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調研要有「溫度」。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很實在、很具體。新風行動中,我們聚焦群眾身邊事、關心事,組織市級機關部門認領組長項目200餘個,推動解決群眾身邊問題1.5萬餘個,廣大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調研要有「深度」。平時,我們到基層檢查多、調研少,對基層黨組織運行、幹部隊伍建設等第一手材料掌握的不夠充分。今年,我們更加注重「解剖麻雀」,現場督導基層黨建「書記項目」、軟弱後進村整頓等工作,開展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調研式考察,跟蹤評判機構改革後領導班子運行質態,將調研得出的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增強組織工作聚焦中心、服務大局的本事和水平

  。

  「夕時」是「再攻堅」的起點,我們必須校準「問題導向」。影片中,周總理帶著問題尋找根源,從群眾怨言呼聲中剝開善意謊言,撤銷了「大鍋飯」。實踐中,我們更是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查找和破解工作難題,把組織優勢、幹部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優勢。聚焦「基層所缺」。我們抓實「書記項目」,引導基層圍繞本地黨建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選題立項,累計實施「書記項目」「委員項目」「支部項目」1400餘個。聚焦「幹部所需」。主動對標市委要求,把市委全會部署與配班子選幹部有機結合起來,事業需要什麼人就配什麼人、崗位缺什麼人就補什麼人,更多從「更適宜、更勝任」的角度衡量幹部、選拔幹部。聚焦「人才所想」。破除人才評價「四唯」傾向,出臺《「非共識性人才」認定辦法》,建立人才評審結果互認機制,取消人才評價學歷、資歷、論文等諸多限制,推行市場定價理念,讓更多人才有用武之地。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七):

  看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令人不禁深思,災荒時期人民餓得頭暈眼花,為什麼還能體諒國家的困難?是什麼動力讓垂暮之年的老奶奶賣了壽棺,只為讓總理吃上一口自我親手做的抻面?究其原因,正是周總理所說的「大食堂解散還是保留,人民群眾說了算。」正是這「讓人民群眾說了算」的承諾和履行,才讓人民群眾如此的堅定的擁護...。

  觀後,我們不僅僅感動於周總理彎腰給汪教師穿鞋;雷雨天給搶救秧苗的村民熬薑糖水。而讓所有人感觸最深的應當是周總理說的那句「讓人民群眾說了算」。為何讓群眾說了算?片中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我們為了群眾,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正是周總理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吐出了心聲。

  細想一下,我國能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半封建地國家,變成世界東方的巨人;能從一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東亞病夫之國,變成56個民族大團結的統一大中華;能從一個飽受外國列強任意欺凌半殖民地的貧困之邦。變成備受世界尊重和信任的偉大民族;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黨堅持讓人們群眾說了算。忘記了這個真理,我們黨就不會有億萬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我們就不能走出貧窮落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常說為人民群眾說了算,那就應先弄清楚新形勢下怎樣讓人民群眾說了說。首先請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有最大的參與權。讓群眾充分參與決策、實施和評議的全過程。我們從"工作請群眾監督",期望經過群眾的監督和評議,來了解群眾對我們的工作的滿意度。到之後,"做群眾工作"就要"為群眾工作",也就是"決策請群眾參與"。其次堅持群眾路線,讓人民群眾有最大的發言權。千條線,萬條線,最重要就是群眾路線。

  我們要走群路線,就是要讓老百姓說心裡話,讓他們打開話匣子。往往有個別領導幹部對群眾反映的話會採取壓制或不予理睬的態度。這使得很多人感覺到「說真話的成本遠遠大於收益」,只好緘默不語。所以領導幹部對群眾的意見要認真對待,進取反饋,保障群眾的權利,勿挫傷群眾真話的勇氣。所以,只要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並給大家創造敢於說真話的氛圍,又何愁群眾不敢說真話呢?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八):

  「公而為民,官而不顯」「勤政為民,廉潔為政」是周總理令人最深刻的個人寫照。做人民的勤務員,心中要始終有人民。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的衣服上時刻緊扣著一枚「為人民服務」的胸章,也始終在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看紀實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被他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情、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所折服,知群眾所難,解群眾所憂。他對自我工作的定位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勤務員」,一名能夠為百姓做點實事的黨的普通幹部。在伯延公社的四個晝夜,主動融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同甘苦,不搞特殊化,注重工作方式,實事求是重調研,時刻把群眾的酸與苦記在心中,殫精竭慮,苦撐危局,紮實穩步推進工作不斷前進!

  一個真正的人民「勤務員」,必定是時時刻刻想著人民,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這就是周總理交給我們後輩們最寶貴的財富!加入組織部大家庭半月餘,一向在努力的融入到組工工作中來,以前對組織人才工作的概念是模糊的,只依稀記得旁人都在吐槽「組織部苦」「組織部加班多」「組織部……」真正接觸後才發現這是因為組織部的工作太重要了,工作太繁雜了,一環扣一環,幾乎能夠用「牽一髮都動全身」來形容。要立足崗位,調整好自我的工作節奏,擺正心態,主動進取融入到人才科的工作中去,不懂的多請教,不了解的多看材料,勤總結,多思考,不斷錘鍊工作敏銳度,努力把好事辦好,做一個本本分分、勤勤勉勉的黨員、「勤務員」。

  有時總在想,為什麼人民群眾對於周總理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摯和虔誠?是否可簡而言之,是因為周總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一向在教育著我們。家風相連匯民風,民風相融立國風。多期望周總理能看到今日中國的崛起,多期望周總理能看一眼現代社會的繁華,多期望能告訴周總理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願!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九):

  我單位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全體人員觀看電影故事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電影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癒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這段史實沒有大事件,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然而,創作者們深入到伯延,實地了解到周總理在伯延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受到老百姓對總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創作的靈感和熱情。於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與人民的血肉聯繫。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景……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導演和演員把握住周總理堅定、沉穩、睿智、謙和的氣質與博大、悲憫的胸懷,準確挖掘其精神特質。一場衝毀白薯秧的暴雨後,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把總理應對人民疾苦時的沉重、焦慮又愧疚的內心展露得淋漓盡致。影片重複出現深夜總理在伏案研究材料、書寫報告的靜態畫面——此刻

  無聲勝有聲——凸現出他憂國憂民,不辭辛勞,肩擔歷史重負的精神力量。一位親民為民,...領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周恩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涵蓋了他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別周總理的熱烈場面將影片推向高潮,一雙雙手緊緊地握別,一張張滿含熱淚的臉……人民和總理間親厚的情誼在那裡凸顯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結尾定格出周總理雙目凝視、深思的神態。以警語式的畫面告誡人們,告誡幹部:.....永遠不能忘記人民,永遠要為人民執政,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歷史的記憶映照現實,傳遞出強烈的時代精神。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群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群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

  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也學習到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經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景,廣大黨員幹部僅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

  周恩來,對於80後的我來說,是一位從小學課本裡、從電視裡認識的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偉大而崇高的形象紮根於內心深處,不曾褪色。今日,他再次從銀幕出此刻眼前,依然那麼熟悉、那麼親切,像他身上陳舊的衣服—質樸而乾淨地真切。

  如果從影片本身來說,雖我不是一個懂藝術的人,可是在我看來,影片所展現出來的「客觀再現」本身已經擺脫了「藝術」粉飾、浮誇的束縛或者套路。沒有粉墨登場、沒有虛張聲勢、沒有故作牽強,於是乎,影片的這種樸實的觸角已自然而然觸及到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或許,這種真實、這種純粹、這種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動人心最強大的力量。

  那是一個困難的年代,人們在生存線上掙扎、受難,村兒裡的樹葉已被摞光當糧食充飢,村主任為了「面子」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向周總理匯報虛假的現實狀況,正如今日有些領導幹部為了「面子」搞打腫臉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忽悠上級領導幹部。難能可貴的是,周總理沒有「車輪轉一轉、手指一指」忽悠著「被忽悠」,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搞起了真材實料的「調研」。他走進困難群眾家、和老黨員談心請教、要求大家講問題、擺事實、走上田間地頭和農民一齊勞作……他用筆記錄下他所看到的、所親身體驗到的農村問題,他用心感知著農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個總理應有的憂國憂民情懷與職責態度為群眾能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著總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個積貧積弱年代群眾們心中的期望。周總理的「四個晝夜」何嘗不是對「實地調研」的最好詮釋,又何嘗不是對今日的領導幹部如何開展「調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活著意味著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僅有精神不倒,眼裡才能有光、腳下才能有路、未來才有期望!周總理親自來到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為生病還堅持上課的赤腳江教師穿上那雙已經不合腳的鞋,他吩咐把特意為他準備的紅燒肉分給群眾吃,他把自我和夫人的工資拿來給孩子買衣服、給老人備棺材……這些對於那裡的、那個時代的群眾,意味著什麼?在我看來,它超乎了黨關心底層群眾的感動,它意味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總理和苦難群眾在一齊!「在一齊」,它所傳遞出來的淳樸與真摯的強大情感足以讓群眾心裡有底氣、有依靠、有寄託、有信心!他用愛、用職責、用擔當為群眾築起不倒的精神豐碑。

  有一種眼神,充滿期望,那是群眾望向周總理的「信任」;有一種信念,充滿力量,那是百姓對黨的信仰;有一種精神,充滿正能量,那是中國苦難人民生的勇氣與鬥志。周總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難的歲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陽一樣,給苦難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帶去期望、帶去溫暖,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眾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導師,一個時代的命運需要偉人,一個民族的期望需要精神領袖。周總理,無疑是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領袖。

  群眾看見周總理就如突見很久不見而重逢的親人會熱淚盈眶,老大媽會那麼幸福地將自我備的棺材拿去換成麵粉給周總理做擀麵吃……那種無法掩飾、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樸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總理,之所以讓人民群眾如此愛戴,與其是說因為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不如說他把畢生的愛奉獻給了人民群眾。

  「周總理」,這個飽含深情的稱謂在幾代人的心裡,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職位,儼然已成一個愛戴的尊稱、一份虔誠的懷念。席間,會聽到淺淺的「唏噓的嘆息」,我明白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動的淚水讓氣息的律動有了顫抖。我也深知在座的黨員幹部能有這樣的情感流露—中國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這是好事,可是作為領導幹部,依然不能放鬆自我身上的職責與使命,因為中國正處於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貧富差距、民生問題、國際挑戰依然嚴峻。中國的未來依然需要越來越多像周總理一樣的領導幹部,真正擁有一顆純粹為人民服務之心,真正堅定民族復興的信念,真正肩負起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重任,把自我真正融入人民群眾中,融入國家的命運中。

  幹群的血肉關係不可模糊、更不可疏遠。民心聚需要幹群同呼吸、共命運,國家昌需要幹群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今日,有少數領導幹部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甚至傷害群眾,有少數領導幹部以權謀私、貪汙腐敗,於人民的幸福不顧、於國家的前途不顧,這樣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思想境界於「領導幹部」的身份與職責是何等不相稱、又是何等羞愧與渺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我看來,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傳播的正能量,期望能讓「迷途」的黨員幹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堅定使命,也期望我們的黨員幹部能夠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腳踏實地、多一份求真務實、多一份為這個國家真正做點什麼的歇斯底裡,為「中國夢」的騰飛多一份純粹的偏執。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一):

  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幹部下鄉與群眾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炕、一同勞動,能夠體驗群眾之生活不易,能品出老百姓的人生百態,更能拉近幹群關係。然而,如今,一些人卻把下鄉當成了度假,吃美食、賞美景、拍美照,過得那叫一個滋潤。筆者以為,如此舒服的「三同」純屬念歪了下鄉的「同心經」。

  記得幾年前,筆者看過的一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的就是困難時期,中央領導親赴受災區域調研、體察民情的故事。那個時候,即便是領導人,也是輕車簡從,不但沒有毫無負擔的享受老鄉們準備的肉和雞蛋,心裡反而會更加沉重,堅持與群眾一齊吃樹葉喝菜湯。這雖是一部電影,但它卻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群眾同甘共苦、與人民親密無間的縮影,還原了幹部與群眾同心同德的真實情感,令人感動更令人敬佩。反觀有些機關幹部,一個簡單的勞動姿勢都是「擺拍」,到果園剪枝的「咔嚓」聲都蓋不住技術員心裡的「咯噔」聲。試問,這樣的同勞動還有什麼意義?如此「幫忙」都不夠添的亂多,群眾焉能有「同心」之感?

  不可否認,在社會全面提高的今日,再要求幹部像上個世紀那樣與群眾同勞動確實有些困難,畢竟機械現代化程度已經高過了上個世紀數倍,地裡農活也不用完全依靠人力。可是,筆者以為,既然社會提高了,那麼領導幹部也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三同」。不論是在什麼年代,幹部下鄉搞「三同」的核心和關鍵都是與群眾「同心」。那麼,在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的今日,幹部更應當把心放在群眾身上,與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能夠不懂勞動竅門,但要有認真的學習姿態;能夠不風裡來泥裡去,但要掌握民情的「晴雨表」;能夠暫時解決不來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和矛盾,但要有必須幫忙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誠心。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二):

  臨近「七一」建黨節,以怎樣的方式去慶祝我們偉大的.....的生日呢?作為一名...員,銘記苦難或許是打開「七一」建黨節的正確方式。銘記苦難,要以歷史為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僅必修,並且必須修好。」一部中國近代史是苦難的歷史,一部.....黨史是信仰的歷史,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奮鬥的歷史,一部改革開放歷史是創新的歷史。96年的風雨徵程,...人創造的奇蹟、積累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今日,作為年輕的...員,成為一個擁有96年歷史的光榮的黨的一員,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後看,對黨的歷史能透視多深,對未來的展望就會有多遠。黨的歷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標、有方向,有宗旨、有傳統,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氣、有定力。黨史寫的是歷史,敘的是奮鬥,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規律,啟示的是當下,燭照的是未來,它蘊藏著資政育人的豐厚滋養,能夠給我們供給無窮的智慧、豐富的營養和前行的強大力量。

  銘記苦難,要以偉人為鑑。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當60年代初應對自然災害,影片再現了周恩來總理親赴河北邯鄲革命老區,用四個晝夜深入農戶、深入群眾走訪調查的故事。影片中的場景讓人哽咽不已,淚流滿面,心靈也受到極大震撼。周總理與農民一齊喝樹葉呼呼,吃代食窩窩頭;狂風暴雨夜,和社員一齊冒雨保護被暴雨衝刷的地瓜秧苗;在地裡喝群眾盛的水時,想到伯延村群眾吃水困難,他僅喝了一小口。苦難面前,周總理和群眾一齊抗,產生了何等感人的力量。今日,我們的日子好過了,但影片猶如當頭一棒。重溫老一輩子革命人的優秀品質,看到從苦難中迸出的力量與智慧,對於當下我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依舊有著巨大的精神推動力。

  銘記苦難,要以榜樣為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榜樣是我們知行合一的最為樣板。貧窮的山鄉,李保國一心為民,被稱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繁華的都市,鄒碧華甘當「燃燈者」,被譽為「活在身邊的夢想」;改革的大道上,廖俊波願做「樵夫」,為萬家燈火負重前行……以身邊的先進典型為榜樣,就能用行動不斷匯聚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三):

  工作中不斷的下鄉督查,讓我猛然間想起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電影。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躍進為背景,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癒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周總理是下鄉調研,作為中央的首長,這樣的調研更是意義非凡。

  影片2013年7月12日首映。第一次看,是單位組織,記得那時候正好懷孕,同事們還開玩笑,說這樣的胎教多正統。大概6年的時間過去了,當時的感動和眼角的淚水,我還清楚的記得。筆者由下鄉督查想到的是那句話:「悄悄問清楚,那桌上的雞蛋和肉一共多少錢,回頭悄悄補給他們」鄧大姐如是說。

  工作中,聽聞一件工作,有三個督查隊伍來督查,筆者思考三個問題,一是檢查督查考核如此之多,二是被督查檢查考核單位有負擔,三是這樣的意義何在?記得有個領導講話,就問:都在督查,都在考核,那誰來落實?

  此刻公款消費把控的嚴上加嚴,上級的督查、檢查、考核一茬之後一茬,有的縣、鄉鎮一天能接待幾波的上級檢查,有督查、檢查便有招待,有招待便有支出。三公經費管控嚴格,如何做好支出變成了接待單位的難題。然而,上級的檢查督查固然有必須道理,基層肩負年也提了又提,然而,鄉一級、縣一級,又哪個敢說:督查檢查減少了?

  大禹根據水土流向特點,變阻為導,因水之力、創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導滯」的疏浚、排洪、治水的總體策,開創了治水新局。遇到問題,我們是不是不能嘗試從上而下的改變,而不是光從下圍追堵截。想到這部電影,便是想到:若是每個督查檢查的隊伍,都是帶著飯費的,被督查檢查單位按照飯費招待,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高爾純指出,《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雖然是歷史題材,但它的參照系始終是現實生活,是用歷史來關照現實:周恩來到伯延公社調研的基礎就是要聽真話,但時隔半個世紀,這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四):

  一場衝毀白薯秧的暴雨後,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叫人難忘記,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麗,啊~咱們...人的初心。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經過高遠的立意,細微的著墨,講述了1961年,大病初癒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總理的初心。

  從周總理聽戲、吃麵,看到親民愛民的初心。周總理聽連弟奶奶唱落子戲,吃連弟奶奶用賣掉棺材給他做的拽面,不忍拂了老人家一片心意,悄悄地讓身邊的人給贖回棺材;他拉著第一任老支書郭百歲的手喚聲「老哥哥」聽到真心話;他和鄉親們一齊捧著稀粥吃代食窩頭;他和老鄉一齊下地插白薯秧……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始終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掛在心頭的情懷,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僕精神。

  從周總理調研食堂問題,看到真情為民的初心。針對「公社食堂辦不辦」的問題,周總理在伯延調研。他心裡始終裝著對百姓的真情,觀察異常敏銳。一進村看到樹上的葉子都光了,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他看到村食堂有紅燒肉時,這種強烈的比較,已讓他察覺到情景的異常。他更從公社主任郭鳳林安排的虛假場面裡,明察毫秋,覺察到浮誇風的嚴重,他甩開幹部深入到群眾中訪貧問苦,一步步揭開公社幹部「善意」的隱瞞,最終了解到當地群眾生活的真實情景。周總理與毛主席通話後,向大家宣布:「大食堂還要不要辦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說了算!」各家各戶升起了炊煙,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飯的自主權。伯延在全國人民公社中第一個取消團體食堂,那裡面沒有推諉,沒有拖延,我們看到的都是擔當,是大義,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徑和情懷。這樣的總理誰不愛,這樣的領袖誰不喜歡?這樣為民著想的黨誰不擁護?

  從周總理道歉,看到真誠為民的初心。了解到由於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職責啊!」當張二廷等群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幹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總理聽得何等嚴肅認真,聽取群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一場衝毀白薯秧的暴雨後,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淋漓盡致地展露總理應對人民疾苦的沉重、焦慮又愧疚的內心世界。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讓我感動,也讓我思考。不忘初心不僅僅需要中央領導帶頭垂範,更需要全黨幹部黨員上下一致,同心協力。當前,有少數領導幹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不願意下基層、上一線,下基層要麼走馬觀花,隔著玻璃看、坐著車子轉,不真正深入基層;有些人不遵循科學規律,亂決策、亂拍板,犧牲了群眾利益,侵害了百姓權益;有少數領導幹部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甚至傷害群眾,有少數領導幹部以權謀私、貪汙腐敗,於人民的幸福不顧、於國家的前途不顧,這樣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思想境界於「領導幹部」的身份與職責是何等不相稱、又是何等羞愧與渺小,想來他們看到這部影片,也該有所觸動吧。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永遠的掛念。「人民對完美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周恩來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相信觀看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廣大黨員幹部會由衷地不忘初心,也能夠反求諸己,完成一次思想的躍升,解決侵害群眾切身利益問題,重點解決扶貧及民生等方面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十五):

  這部電影講述了1961年全國大搞浮誇風、大鍋飯,卻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向蘇聯還債期間,大病初癒的周總理親自到革命老區武安縣伯延村調研,在將近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基層,調研實情,最終發現了大鍋飯存在的問題,在全國第一個取消了人民公社,為老百姓解決了最迫切的問題。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入群眾,紮實調研、體察民情的優良作風和對百姓和諧可親,與民一體的親和風範。

  影片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是.....思想路線的核心資料,是我黨長期以來構成的優良作風。在總理調研依始,以村主任郭鳳林為首的伯延群眾因為怕給中央添「麻煩」,而編制了善意的謊言。總理堅持實事求是、一絲不苟、不了解真實情景不罷休的工作作風,敏銳洞察,經過樹葉掉光了葉子而食堂卻有紅燒肉,確定出問題很嚴重。不聽村領導班子一面之詞,走鄉串戶,深入田間地頭,真誠地與群眾交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用自我的真誠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紛紛吐出了自我的心聲。

  影片全面呈現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勇於和善於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構成的優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一是周總理真誠道歉,「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職責啊!」二是當張二廷等群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幹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總理聽得何等嚴肅認真。三是糾正偏差的果斷,令人感動。當總理了解真相和群眾呼聲後,立即與毛主席通電話,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日,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群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群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一齊喝樹葉糊糊吃代食窩頭,坐在搞「個人主義」老鄉的門檻上落著家常,他和老鄉一齊下地插白薯秧,他讓鄧大姐給孕婦送開塞露,他讓秘書找來馬車運水,給帶病上夜課的鄉村教師拿鞋穿鞋的場景,動情地描繪出周總理把農民的苦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愛民之情;連弟奶奶賣了壽棺,只為讓總理吃上一口自我親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總理離開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圍著村口水洩不通,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總理的真情。一個個感人的場景,充分展現了周總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那樣一個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年代,中央領導掛念著人民群州,群眾用自我的方式不給黨添「麻煩」………這份黨和群眾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貴。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讓我們深有感悟,總理已離我們而去,那段艱苦的歲月也已逝入歷史的長河,但我黨的光榮傳統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經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景,廣大黨員幹部僅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看過之後,中心黨員紛紛表示,要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踏實工作,進取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質檢信息化事業作貢獻。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