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七事變
2024-12-20 21:38:09
在盧溝橋上,依稀可見當年七七事變中雙方激戰過後留下的彈痕。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全面開始,中國人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下面是小編採集有關七七事變的材料:
【紀念七七事變】
多年前的今天,日軍鐵蹄踏上盧溝橋。
今天,為和平,為祖國的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以理性和深情來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的盧溝橋。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突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兀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我們拿什麼來紀念?1937年的7月7日,日軍進犯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全面侵華開始,中國抗戰拉開序幕。我們該拿什麼來紀念69年前的「七七事變」?有人寫評論建議,將7月7日定為「國恥日」;此前,也曾見到有人建議將「九·一八事變」之日確立為我國法定的「國恥日」,以警醒國人。可我總是在期待我們能以更多更實在的紀念方式,來紀念值得紀念的「紀念日」。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新舊文化並存,菊花與刀並存的「雙層文化結構」的國家,有許多讓人瞠目但又不得不敬佩的厲害之處。一位深入研究日本的前蘇聯學者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日本人善於捕捉生命運動的最隱蔽的形式。」這句話大有深意存焉!面對人家經濟文化實力的強大,在紀念日的時候,我們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該拿出什麼樣的沉甸甸的戰果來!
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層面,還是在經濟現實層面,我們都更需要務實求真,不必過多地空喊那些憤憤然的口號。早在1987年,上海市高考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有感於50年前的今天》,這是迄今為止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對「七七事變」的一個紀念,雖然無聲,卻有教益。那時高考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提前到6月,而開考語文的那一天恰恰是7月7日。1987年距離1937年恰好是50周年,在考場裡喚醒學子對我們民族深重苦難的回憶,讓中國人民艱苦卓絕八年抗戰「戰場」上的槍炮聲,無聲地瀰漫於今日的考場,這比多少空洞的說教和虛擬的紀念都要好上數百倍。
作為紀念日,有的是喜慶的,有的是恥辱的,有的是傳統的,有的是新立的,有的則無關痛癢。現今國人見得最多的,大約是「疾病日」,如今幾乎每一種常見疾病都設立了一個「日」。人的身體健康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健康。此時此刻,我的耳際迴蕩著《松花江上》的那個曲調,那是作曲家張寒暉於1937年7月12日在西安創作的歌曲,是對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三省的血淚控訴,也是一位作曲家對「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最好紀念———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誰了,他回憶了自己的孩提時代,懵懂中將「九一八,九一八」聽成、唱成「救一把,救一把」,從而讓那歌聲更加悲切感人,矢志不忘!
聽到了嗎,在今天,我們如果真的沒有更好的紀念招數,那不如乾脆唱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唱一唱「九一八,九一八」吧,在心中,在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