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英雄林則徐(民族英雄林則徐這樣為雲南育英才)
2023-10-12 23:44:08 1
中華民族的英雄林則徐?說起民族英雄林則徐,大家都對他歷史上在民族危亡之際,敢在廣東禁毒銷煙、抵禦外侮的壯舉深表欽佩但許多人並不了解他是如何為雲南培育英才的,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中華民族的英雄林則徐?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華民族的英雄林則徐
說起民族英雄林則徐,大家都對他歷史上在民族危亡之際,敢在廣東禁毒銷煙、抵禦外侮的壯舉深表欽佩。但許多人並不了解他是如何為雲南培育英才的。
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與雲貴總督。與雲南淵源頗深的他曾兩度來滇任職,雲南也可說是林則徐的第二故鄉。在雲南任上,他著力化解民族矛盾、發展經濟、關注民生、穩定邊疆,政績十分顯著。特別是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對推進雲南的文化教育功不可沒。
視人才培養為施政之要
昆明黑龍潭公園裡的林則徐塑像 任維東攝
憑藉為官多年的政治經驗,林則徐切身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說到做到,把重視人才放在施政之要,按時勢需要,用心去發現和提拔人才。在他包括任雲貴總督的幾十年從政生涯中,為培養和選拔有「體國經野之士、博學多通之才」做了畢生的努力。
林則徐到雲南後,秉著經世致用的原則,提出「俶詭浮薄之詞,概斥勿錄」 (收錄於他撰寫的《己卯科雲南鄉試策問》)的取才標準,使雲南的士子「感悅奮興」,踴躍報考。以往,像雲南這樣的「蠻荒之地」,從京城來的主考官大都是走走過場,朝廷也不會太重視,但林則徐則充滿高度責任心,體察每個學子十年寒窗苦讀的不易,對科考盡責盡心,嚴格把關考試的每一個環節中,「無一事不盡心,無一事無良法」。他以一貫的認真態度,和副考官吳慈鶴一起,對全部試卷從出題到閱卷的每一個環節他都認真細緻,「逐加評點」,杜絕舞弊。這次考試,經反覆甄選,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使該鄉試成為雲南科舉史上考取士子最多的一次。發榜之後,他還「訪詢輿論」,以求獲得達觀公平之效。
雲南貢院舊址至公堂 任維東攝
鄉試結束後,他還專門寫了《己卯科雲南鄉試錄序》,欣喜地表達了雲南雖因邊遠而給人「質魯少文」的印象,「但觀時人之作,挺華擢秀,蒸蒸日上。」為了說明雲南有人才,他主持選編了試卷中「擇其文藝詩策尤雅者十四篇」,送呈嘉慶皇帝御閱,以示雲南鄉試的公正和邊陲士子的才學,體現了他在雲南的愛才和為國選才的責任心。後人對林則徐廣選士子「擢拔公平」的舉措稱道不已,贊為:「自莊蹻啟域、漢武置郡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也。」昆明晉寧文人宋嘉俊寫了一首七律,讚頌林則徐「功德數餘論文事,詞華彪炳亦千秋」。
以海納百川之容選才用才
在選才用才實踐中,林則徐也積累了行之有效的一套不拘一格識拔人才的辦法。他常召見僚屬紳士談話,旁諮博論,甚至常傾聽他們對當地風土人情的看法及興利除弊的意見,把其見解與親自調查掌握的情況對照,以驗證「其人之誠偽,事之是非」,並將考察的結果詳細記錄存檔以備選才用才。時至今日,昆明還有他經常便裝出行,到翠湖和鬧市茶鋪中,了解輿情,發現人才的故事。他這種隨時注意「搜訪人才,周知庶務」的做法,日久積累了大量資料,於是還專設人員,將這些人才資料進行整理、保管。據清人筆記《瞑庵雜識》記載,林則徐在齋中設一大櫃,內有十八個箱子,將人才資料分省歸檔,便於隨時查找,做到「家居在官,常緊搜訪人才,周知庶務為事,故所至事無不辦」。
位於雲南大學內的書院舊址 任維東攝
在雲南至今仍流傳著林則徐與「五華五子」的故事。林則徐未至雲南,便留心雲南教育與人才情況。1819年他前往主持雲南鄉試,了解到當時昆明有五華書院及才學出眾的「五華五子」(雲縣楊國翰、大理李於陽、呈貢戴淳、昆明戴炯孫、楚雄池生春五位學子)。而正是在己卯科鄉試中,除了戴淳未能參加考試外,「五華五子」有四子應試,結果四子皆中舉,傳為一時之美談。林則徐非常高興,慶幸為國家選得「真才」。呈貢的戴淳雖未參加會考,也獲得了林則徐的讚賞。後來林則徐還與其中在上京會試和由皇帝主持策問的殿試中取得進士的楊國翰,相知相交十四年,為國家大事,相互砥礪,留下一段佳話。
雲縣楊國翰獲進士後曾先後出任浙江奉化、諸暨、海鹽、仁和(今杭州市下城區)、海昌(今海寧)各地知縣及玉環同知、東海防塘官。他在各地興學施教,興修水利,平允鹽務,肅清海洋,政績裴然。時林則徐也外擢浙江,接任杭嘉湖兵備道。二人「公暇,輒得談勵。」關係更加密切。當時任浙江巡撫的帥承瀛對楊國翰也非常器重,評價楊國翰「有古名良風,不可以百裡限」,也稱讚林則徐為國家選得濟世之才。後林則徐升任江蘇按察使。在為官兩省、晤面不便的條件下,楊國翰與林則徐更多是書信往來。為地方治理整問題,如對清吏治,靖閭閻,驅鴉片,除煙館,去莠民,安良善等深入相互交流,相互啟迪。從楊國翰寫給林則徐的《上江蘇林臬臺書》和林則徐給楊國翰《答奉化令楊丹山明府國翰書》中可看出,如果說林給楊「受知最深」,則楊也給了林很多啟發。道光十三年(1833年)楊國翰不幸病逝後,林則徐懷著悲痛的心情為他撰寫了墓聯和墓志銘。在「望重五華,才高三迤;功歌兩浙,名達九重」的墓聯中,高度評價了楊的文學成就和政績。在「英年長才,朝廷方倚大用,吾輩正俟虛席,茲乃忽聞其訃,而為之撰其墓焉」中,他情真意切,為國家損失人才而惋惜。
林則徐還十分重視對官員品行和政績的實際考察。如1849年,他發現任永昌知府的張亮基為官廉潔,為政「辦理不遺餘力,於地方之利弊,無不訪察周知,於風俗之澆漓,無不革除務盡」,特向朝廷奏保稱:「將來遇有兼轄迤西及統轄滇省之任,如蒙簡畀鴻慈,似張亮基皆可力圖報稱,以收得人之效。」清廷在滇省不靖的情況下,將張亮基從知府升任為雲南按察使。由於張政績顯著,不經年又由布政使、巡撫而擢居滇督重位,成為鹹豐同治年間著名的封疆大吏。同時,林則徐對在野的人才也很留心。常言道: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在雲南時,曾專聘累次會試不中以教書自給的左宗棠入幕,雖左因故未赴,但林始終十分器重其才。及林由雲南告病還鄉,路過湖南,特別邀請左到舟中暢談,期許甚厚,予以左莫大的鼓勵,後來終成大才。1850年,左宗棠在長沙聞聽林則徐病逝於廣東的噩耗,不由痛哭失聲,流淚撰題輓聯,寄託自己的深深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直在;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裡路大星頹。」從這副輓聯中,不難看出左宗棠對林則徐的崇敬之情。
林則徐是隨時隨地都在留心人才,且對人才虛懷若谷,擇其善者而從,既稗益自己從政的智慧,又發揮人才的潛能。在林則徐以政治家的眼光看來,得天下賢才而重用之,知人善任,讓人盡其才是國家之幸。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在雲南石林景區,後人刻寫的林則徐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迄今尤在,也說明了他在使用人才上有海納百川的大度和為官無私清正奉獻才能受人尊重,為後世所師表。
在重視地方文化中傳揚優秀文脈
林則徐首次來昆明主持雲南鄉試的雲南貢院,後稱五華書院(即今天位於翠湖畔雲南大學校本部內的至公堂),是雲南書院辦得最長,培養人才最多的學校,這與林則徐倡導用「勤於啟迪,嚴而有法」,使「人才奮發」來培育人才之傳承有關。
他在詩作《題秦琴山同年滇華五芝圖》這樣寫到:「使導導我滇山麓,珍翠文犀看不足。五芝聞在五華巔,足繭隨君躡幽谷。一芝蹇臥雲外峰,四芝採採歸筠籠。靈根未許落凡手,合種君門為君有。人問豔說桃李花,君能識拔超煙霞……憑君拾取貢瑤京,應使仙人笑絕倒。彼隱士兮如可招,我詩欲寄商山皓。」通過盛讚昆明人文景觀,表達了他重視地方文化和優秀文脈的傳揚,並期望有傑出人才脫穎而出。
雲南大學校園內的重修貢院舊舍碑記 任維東攝
1834年,林則徐看到昆明文化名人、乾隆年間進士錢南園的《守株圖》,頓生感慨,便做了一首思賢詩《題錢南園先生守株圖遺照即追和自題原韻》,其中有詩句云:「守身喻此圖,艮止止其所。昔我遊五華,星郵裡逾萬。式閭景名德,仰山適吾願。睇觀遺墨新,想像風規遠。筆正徵臣心,公忠泯恩怨。及茲拜圖象,清澈天人姿。」 對昆明風物人文和錢南園充滿仰望。
他還寫下憑弔明代被貶黜雲南的著名文學家楊升庵的長詩,讚嘆楊慎不計較一己之得失安逸,致力於教化一方,移風化俗,對「彩雲城郭長無恙,明月關山休斷腸」 也有所感嘆。在與雲南巡撫程晴峰送學使孫梧江等遊覽黑龍潭、大觀樓時,林則徐也每每有感而發,以詩序紀遊。在大觀樓,他即興賦詩:「雨後濃園花四壁,水邊香綻稻千畦。闌幹百尺橫波立,樓閣三重壓樹低。」意境優雅,情調怡悅,也不比孫髯翁長聯的描寫遜色。在黑龍潭,他見到古老的唐梅,遂以詩嘆曰:「老梅認取陳根在,卅載鴻泥一夢中」。
在昆明翠湖畔的石屏會館內,有一幅由林則徐親筆題寫的「三島淳風」匾。石屏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有著典型的石屏建築風韻。1849年林則徐親臨石屏會館,欣然題寫了「三島淳風」匾額。「三島」指的是石屏異龍湖中原有的3個秀美島嶼,這裡用以泛指石屏文獻名邦和儒雅文韻,頌揚了地方人文精神。今天的石屏縣文化公園大門牌坊也採用了林則徐填寫的「三島淳風」匾。
林則徐為官一任,在愛才、育才、重才上可謂不遺餘力,而由他在滇倡導的「經世致用」的教育之風,還有他重視弘揚邊地文化,無疑給後來的雲南傳下了一些珍貴的文脈和輩出的人才之基,也為今天雲南的人才培養增添了一些有益的啟示與歷史文化傳承。
林則徐遊黑龍潭紀念碑 任維東攝
對這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流逝的歲月並沒有使雲南人民稍有遺忘。如今在黑龍潭公園,為紀念林則徐與雲南之情結,昆明市園林局於2006年興建了林則徐文華苑,由林則徐半身雕像和環形浮雕牆及其詩稿和「龍潭祈雨」等傳說組成,展現了林則徐「虎門銷煙」、「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 、「萬壽寺看茶花」 和「龍潭祈雨」等內容,形象再現了其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的壯舉以及為官雲南、造福人民的功績。
(通訊員 蔣文中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任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