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無聲觀後感2篇
2023-07-29 05:07:03 2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確充滿了了較量。但是稱之為"無聲"的較量並不準確。美國有聲中國無聲,這是《較量無聲》的無奈的缺憾。那麼,較量無聲觀後感怎麼寫,你知道怎麼寫嗎?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編整理的內容吧!
較量無聲觀後感1
昨天看了國防大學拍攝的《較量無聲》,感觸尤為深。腦海中忽然想起了這樣一個念頭:世界上最強的武器並不是有形的,無形的武器更加具有殺傷力。意識形態的攻擊比多少個核彈的殺傷力都具有破壞性,一個強國的標誌並不是在於人口的數量,而是在於這個國家的公民是否對這個國家存有一種肯定的態度,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國家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何從意識形態方面讓民眾對國家產生認同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證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中國方面的信仰問題,隨著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媒體手段的不斷更新,社會上形成了多種文化價值觀,以致使現在的民眾形成不了一種共同的信仰。而這也恰恰成為了其他國家深入我國內部,甚至是想擾亂我國社會秩序的主要方式。試想一下,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其他國家要想採用有形的武器亦或者是發動戰爭之類的來獲得對我國乃至於對世界的主動權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民眾的意識形態著手,引用在革命期間所說的"深入群眾,各個擊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取得對另一個國家的主動權。所以如何讓民眾產生對國家的信任感是一個國家當前乃至以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觀看完《較量無聲》之後,我才真正知道了解到所謂的"較量無聲"的根本含義,從民眾的意識形態下手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獲取對一個國家的主動權。而恰恰就是這樣的方式既不會從正面上割斷兩國的友好交誼,又可以同時獲得對這個國家的主動權,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在新媒體技術不斷傳播的高信息社會,利用網絡的形式將一種民眾接受的價值觀深入貫徹,
將這個國家為人民所鄙夷的價值觀"添磚加瓦",從而使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唾棄感,從而不斷嚮往外國的思想,這樣就是所謂的"無形的戰爭".雖然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但在思想觀念上卻一直徘徊在中西方的邊緣上,所以要想獲得對世界上的主動權亦或者更為簡單地說不能為其他國家所削弱或控制,讓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認同感是我國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如何讓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認同感,責任感就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否做到位。而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解決民眾的價值觀問題在當今社會來說簡單地說就是——信仰問題。想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之前2013年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和學者都數次提出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民眾的信仰問題,所以解決民眾的信仰問題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就建立一個共同的信仰而言,首先就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這個理論體系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馬克思主義,因為我國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而其又指導我們實踐的行動指南,從馬克思主義出發就可以找到它的社會支撐點;其次這個信仰還必須被民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像所謂的"共產主義"那樣太抽象化了,就可能地可以用大眾化語言表達,使其深入民眾;最後就是在對待新媒體手段的方式上,儘可能地我國也利用起這個資源將我們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以一些民眾容易接觸和感觸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民眾從新媒體的利用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國的信仰價值觀。
對如何解決民眾的信仰問題,我由於知識有限,所以提不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較量無聲觀後感2
看了國防大學的電視片《較量無聲》談談感想。
此片的大意是毛澤東和尼克森握手,中美關係告別了公開的直接對抗,開始了國家關係正常化的新時代。而美國並沒有放棄顛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的基本政策。影片記錄了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包括意識形態,政治,乃至軍事領域的顛覆滲透的事實。包括對臺灣西藏新疆的幹涉和策動。影片特別強調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國門打開,美國的顛覆滲透取得了許多進展,培養了一批崇尚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知識分子,官員甚至軍隊將領。人民群眾中間也不乏喜歡西方宗教喜歡美國生活方式的風氣。一句話美國在搞和平演變。
影片的確有警示和教育的振聾發聵的作用。
在肯定影片的基礎上,似乎還應該提出片子的某些不足: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確充滿了了較量。但是稱之為"無聲"的較量並不準確。美國有聲中國無聲,這是《較量無聲》的無奈的缺憾。
因為基本無聲的是中國,而美國是有聲音的而且聲音很大。較量從來都是雙向的。單向的稱不上是較量。從中國的角度看叫"無聲的抗拒"似乎更加符合實際。
美國並不隱諱自己的意圖。向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是公開進行的。對中國也直言不諱。專制獨裁,集權主義的罪名加制裁。美國是大張旗鼓的,怎麼是無聲的較量呢?這部片子的製作方還包括解放軍總參三部。三部是情報部。所謂無聲總使人有無形戰線的聯想。但是從片子的爆料看根本不是潛伏級別的,是新聞記者級別的。一點也不具備爆炸性。關心時事政治的網友知道的不比這部片子少。
說中國在這場意識形態的較量中無聲也冤枉,不是沒有聲音,是聲音小,和美國的聲音比基本聽不到。中國為自己辯解很努力。而中國很少批評美國。美國天天批判中國,中國很少批判美國,這是較量嗎?
坦率的說這部片子是放給自己人看的。讓大家提高警惕。不是和美國人較量,是和自己人較勁。片子批評了一些中國人崇拜美國。這些人可不一定服氣。那你說說美國那些地方不好呢?擺弄航母隱形飛機那不是意識形態。是國防大學的專業課。我問你美國的價值觀那裡不好?批評中國人崇拜美國,首先要批判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不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崇拜?同時弘揚中國的價值觀。而且要力度基本相當。天天和美國拍肩膀,卻讓大家警惕美國,那究竟警惕什麼呢?
不是主張和美國把關係搞壞。意識形態鬥爭和搞好國家關係並不完全衝突。美國並不在乎中國高興不高興,經常拿普世價值敲打中國,中美關係也沒有因此而惡化。中國就不可以批評美國嗎?中國批評了美國關係就惡化了?不動槍不動炮擔心什麼呢?
既然提出了反對和平演變的問題。而且那麼生死攸關。那就必須要批評美國。不批評美國,對外不樹立反對和平演變的形象,對內怎麼會有說服力和號召力呢?
也許《較量無聲》是第一集,先匯總情況,接下來拍續集就有對策了,開始和美國較量了。
由於美國掌握話語權,美國的價值觀成"普世價值",給大家的印象是批判美國很難。其實美國是真老虎也是紙老虎。這次美國財政懸崖有債務違約的危機。中國官方新聞機構發表文章,提出"去美國化"的問題。因為美國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反響強烈。不敢說支持者眾多,但同情者很多,反對者很少。總統出面澄清,美國會按時付帳。因為一個具體的事件提出"去美國化"是中國一次罕見的輿論發力。反響是正面的,美國也無法翻臉,可見非不能為也,乃不為也。
一,反對和平演變,中國要有制度的自信和民族的自信。
美國對中國的和平演變的目的有兩條: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分裂中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這是美國冷戰思維的不切實際的延續。因為中國不是蘇聯。
1,中國的社會主義不是蘇聯的社會主義的翻版。蘇聯在經濟體制僵化不變的條件下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導致失敗。而中國以建立市場經濟為開端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而且中國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樣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30年的歷程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的走向成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既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也是對改革開放國策的自信。
,2,蘇聯是加盟共和國,是政治力量的強力糅合。這種糅合發生在蘇聯勢力最強大的時代。在國力下降的時候,是蘇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公開主張聯盟解體的。
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數千年歷史的積澱,中國現有的疆土是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最嚴重,中國的國力最衰敗時代,通過中國人民的奮鬥保留下來的。沒有理由在國力不斷上升的現在反而分裂成幾塊。而中國主體民族漢族還包括少數民族主張國家分裂的人數是很少的。大陸漢族人中敢於公開鼓吹國家分裂的幾乎沒有。這是民族自信。
二,發對和平演變,對美國必須進行制度性的批判。
美國批評中國,直言不諱的直接指向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中國這些年來對美國的批判僅僅指向美國的政策。缺少對美國的制度和體制的批判使中國在意識形態的鬥爭中處於劣勢。
需要強調的是,對美國制度的批判不是籠統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沒有現實意義。
一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得不到廣泛地支持。
二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吸收了大量的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和資金。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是亂了自己。比如上海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是可以拿來當資本主義批的。
第三點最重要,美國不代表資本主義,美國不是資本主義的優等生。美國制度的最大特色是金融資本主義壟斷。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署都不是國家的。美元由金融資本家發行。這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實際上是金融資本家的專政,美國政府是金融資本家的工具。美國歷史上至少有三位總統因為反對金融資本家的壟斷而被刺殺。美國人把政治家關在籠子裡,而開關籠子的權力在金融資本家手裡。美國人民看的很清楚所以才會有佔領華爾街的群眾運動。
在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後。美國的金融資本家放肆地大玩"虛擬經濟".終於因為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加上美國的國債飆升。總有一天會玩不下去的。這次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財政過山車讓全世界都心驚肉跳。
美國金融危機反映的是美國體制的制度性危機,而不是財政政策的政策性危機。政策不對可以調整政策。而制度性的危機是長期的性的反覆發作的。不是通過政策的調整可以克服的。美國的巨額國家債務數次突破上線,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沒有解決的可能。必須進行制度和體制的改革甚至革命。而美國並沒有改革的動力和願望。美國寄希望於轉嫁危機。希望有人"救美國就是救自己"
願意救美國的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也沒有。歐洲很多國家自顧不暇。實體經濟搞的好的德國沒有救美國。日本也不救。日本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強行讓日元貶值。美國沒有當初廣場協議的底氣強迫日元升值。日本的經濟強勁反彈。安倍很得意。這次美國財政懸崖,日本竟然敢警告性的拋售美元。警告美國不要債務違約。二戰的兩個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這次成了資本主義的優等生。很值得玩味。說明美國的控制力的下降。中國寄希望於美國管制日本應該反思靠不靠譜。
有評論說美國只剩下軍事實力了。監聽門事件,美國監視對手,也監視盟友。監視普金也監視默克爾。僅僅靠軍事實力控制世界難免帶有法西斯主義的色彩。
三,反對和平演變,應該有外在的現實追求。
反對和平演變,無疑有國家內部的現實追求。而美國對中國的除了意識形態的顛覆和滲透的和平演變外還有外部的遏制。如美國的"重返亞太".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和平演變和外部遏制是密不可分的。那麼中國的反對和平演變和對外部的現實追求也應該是密不可分的。內部的現實追求即保證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這很容易理解。
而外部的的現實追求怎麼和反對和平演變相得益彰呢?現實追求目標不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遙遠的目標等於沒有目標。目標也不應該是戰勝美國取而代之。中國取代美國條件還遠不成熟。
"去美國化"應該是最現實的目標。在美國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引發有關全球新一輪衰退的警告聲的背景下,中國呼籲世界應"去美國化".新華社的文章抨擊了美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並說"由一個虛偽的國家主宰其他國家命運的日子該結束了,應該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既然美國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控制的國家是一個"虛偽的國家",那他的意識形態價值觀連同他的國家政治體制不都是應該摒棄嗎?而且這個"虛偽的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別人想學也學不來,那裡來的"普世價值"?
"去美國化"不是打到美國排除美國。而是建立沒有美國霸權的新的世界秩序。從反對和平演變角度看,"去美國化"首先去的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對美國的制度的批判---導致對美國意識形態的批判。
國家制度的較量才是真正的較量。
1,去美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帶來的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其根源是制度性的。問題的根本解決應該是美國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而美國拒絕改革。對美國進行反滲透顛覆美國的政治制度,成本太高可能性也低。但是世界必須走出反覆發作的金融危機的怪圈。世界不能永遠被美國的金融法西斯綁架。美國不變世界在變。去美國化的核心是取消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這個過程相對很長但是大勢所趨。
2,去美國化是化解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最終必由之路。
美國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支柱,是超強的國際霸權地位。崇拜美國就是崇拜美國的超級世界地位帶來的意識形態光環。那麼削弱乃至終結美國的金融法西斯霸權是化解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治本之道。
3,放棄文革式的防止資本主義復闢的老套路。
反對和平演變當然會有國家內部的訴求。也就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而資產階級自由化總帶有外部勢力幹預的背景。《較量無聲》把美國的以《福特基金會》為代表五個官辦民間組織,公開定義為顛覆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組織機構。那麼揭露以這些組織為靠山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頭面人物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儘管反對和平演變的過程是相對很長的。但是不應該成為沒有盡頭的馬拉松比賽。客觀上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最終總是要分出勝負的。美國勝利的標誌是中國政權的更替和國家的分裂。中國勝利的標誌應該是世界"去美國化"
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有成功把握的外部追求,並且把這種追求作為反對和平演變勝利目標,是新形勢下反對和平演變和文革式的傳統的反對和平演變的根本性的不同。
主要的敵人是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政權,國內的打擊面不能擴大。眼睛只盯住國內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場面相信不會重演。
四,反對和平演變,必須佔據人類道德的制高點。
美國話語權的核心是"民主,自由,人權".這些美好的詞彙成了美國的意識形態的有力武器,成了美國手裡的大棒。成了所謂的普世價值。
抵制普世價值效果並不好。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也在進步。問題是美國佔有先機。"中國的人權好,美國的人權也不見得好"這樣的爭辯味同嚼蠟。
以攻為守,抓住美國金融危機,聯繫美國的政治制度,上綱上線猛批狠揭。大力推行去美國化。關起門來搞還不夠,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聯合國論壇裡,沒有聲勢反什麼和平演變?
中國和美國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我們反對的是美國的獨一無二金融資本家壟斷的政治制度。反對的是美國金融霸權。但是作為一個有雄心的世界大國僅僅反對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中國的世界政治經濟的道德倫理體系來對應美國的普世價值體系。這就是和諧世界的理念。
和諧世界的道德倫理體系帶有明顯的中華文明的特色,還在充實完善的過程之中。不是本文的討論範圍。而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霸權和和諧世界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是對人類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是以必須"去美國化".
[較量無聲觀後感2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