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風景(一座德味十足的法國大城市)
2023-07-06 00:17:11 3
斯特拉斯堡之旅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廣場下的停車場上來就是這個公交站。
這個公交站也算是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地標,叫做Homme de Fer 。車站所在的廣場也叫Homme de Fer 廣場,有鋼鐵俠的意思,大概與旁邊的一個建築上有個中世紀盔甲武士像有關。這個車站落成於1994年,也是斯特拉斯堡最繁忙的車站,斯特拉斯堡有A-F六條有軌電車,除了E線,有五條軌道交通在這個車站交匯。
提醒一下學建築的,斯特拉斯堡有個扎哈設計的車站,B線北端的終點站,霍恩海姆車站。與她的首個作品消防站有點神似,有時間的話不要錯過。
車站廣場邊的Printemps商場,2013年建成。
我們簡短的斯特拉斯堡行程從Homme de Fer開始,全靠步行。
很多人在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最後一課說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法國戰敗,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德國。斯特拉斯堡就是阿爾薩斯的首府。那斯特拉斯堡到底是屬於德國還是法國呢,所以要先捋一下斯特拉斯堡(阿爾薩斯-洛林)的歷史了。
羅馬時期的斯特拉斯堡,因位於萊茵河的左岸,提比略的弟弟德魯蘇斯曾在這裡創建了軍事基地,當時叫Argentoratum。羅馬的第八、十四和二十一軍團曾分別駐紮過這裡。羅馬有點遠,就從查理大帝死後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公元843年的《凡爾登合約》,將查理大帝創建的查理曼帝國(加洛林帝國)一分為三,即後來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雛形。
但在843年的前一年,還有個斯特拉斯堡誓言,之後才有的《凡爾登合約》。
參與者是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長子洛泰爾(Lothaire,也有羅退爾等其他譯法,其名字可能就與洛林有關),幼子日耳曼人路易和同父異母弟弟禿頭查理。之前次子丕平死了,無法參與瓜分帝國。
三人的父親虔誠者路易,跟他爹查理大帝沒法比,有些窩囊,險些被兒子們廢掉,840年死去後,長子洛泰爾繼承了皇帝名號,兄弟三人要瓜分帝國。
842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在斯特拉斯堡訂立《斯特拉斯堡誓言》,誓言的大致意思是由於他們的哥哥洛泰爾對兩位弟弟不能容忍,要斬盡殺絕,於是他們兄弟兩決定按照上帝的意思,共同對抗他們的哥哥洛泰爾。兄弟二人分別用對方的語言(古法語和高地德語),宣誓效忠對方。而他們的軍隊也用自己的語言宣誓效忠對方的「王」。
不過到了843年,三方都不希望再戰了,於是在法國的凡爾登籤訂了著名的《凡爾登合約》,將他們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帝國一分為三。長子洛泰爾獲得中法蘭克王國(含首都亞琛和羅馬),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東法蘭克王國(日後的德國),禿頭查理獲得西法蘭克王國(日後的法國)。
不過855年,洛泰爾去世,他的中法蘭克王國的部分領土隨即被兩個弟弟瓜分,而瓜分不僅留下了義大利、教皇國、皇帝稱號等後續歷史問題,原本屬於中法蘭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Alsace-Lorraine),也為日後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關於這段歷史,你讀義大利史,法國史和德國史都會提到,且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就不多說了。
870年,斯特拉斯堡歸屬於日耳曼人路易,可以說從此開始屬於德國。
923年,洛林公爵將斯特拉斯堡獻給德國國王亨利一世(即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
12世紀,斯特拉斯堡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1262年,斯特拉斯堡獲得帝國自由城市地位,即不受任何封建領主管轄,直接歸皇帝。
1332年,斯特拉斯堡宣布為自由共和國。
1348年,爆發鼠疫,猶太人背鍋,成千猶太人被殺,其餘被驅逐出城。一直到18世紀,城市還規定猶太人必須在晚十點前出城。
1439年,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完工。
1440年代,美因茨人約翰內斯.古騰堡在斯特拉斯堡發明了印刷機。
1520年代,宗教改革傳到斯特拉斯堡。
1538年,被日內瓦驅逐的約翰.加爾文來到斯特拉斯堡,度過了他人生中最安靜美好的三年時光。
1552年9月,皇帝查理五世到訪。
1605年,第一份現代報紙在斯特拉斯堡誕生。
1648年的《維斯特伐利亞合約》將阿爾薩斯的部分地區劃給了法國,但不包括自由城市斯特拉斯堡。
1681年,在三十年戰爭中保持中立的斯特拉斯堡還是被法王路易十四吞併了,並於1697年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承認。斯特拉斯堡開始了法國化。
1778年10月,莫扎特到訪,並在聖託馬斯教堂彈奏管風琴。
1792年4月25日,應斯特拉斯堡市長的要求,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在市長家中創作了《萊茵軍團戰歌》,即日後的法國國歌《馬賽曲》。不過第二年,市長也上了雅各賓的斷頭臺。
1870年,拿破崙三世挑起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投降。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宮鏡頭宣告誕生,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給德意志帝國,自然也包括阿爾薩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中學課本中的《最後一課》說的就是那個時候的事。有人說阿爾薩斯-洛林的割讓為日後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不為過。
一戰結束後的1918年,斯特拉斯堡人想通過公投成為獨立共和國,但沒有成功。
1919年,根據《凡爾賽合約》,斯特拉斯堡回歸法國(這是歷史上第二次)。
二戰的1940年,阿爾薩斯洛林被德國吞併,希特勒親臨斯特拉斯堡,並計劃將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改做德國無名士兵紀念地,不過沒有實現。
1944年11月,盟軍解放了斯特拉斯堡,重歸法國(歷史上第三次)。
1949年,歐洲委員會總部設立在斯特拉斯堡,理由是:這個偉大的城市見證了人類的愚蠢,他們試圖通過戰爭、殘酷和破壞來解決問題。
1965年,歐洲議會設在斯特拉斯堡。
《最後一課》說的是普魯士人要來,學校不再允許教法語,只能改教德語的事。現在的斯特拉斯堡法語和德語都通行,據說歷史上很多家裡都有兩個國家的國旗,誰來了掛誰的。
這家商店櫥窗前掛的,好像是一種當地特色食物,可能類似於麵包。
街道後面的是聖多馬教堂。
這個廣場叫古騰堡廣場(Place Gutenberg),背後(東)是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主教座堂)。
古騰堡廣場得名於這尊古騰堡雕像。
我們在美因茨見過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雕像,因為那是他的家鄉和出生地。為什麼這裡也有呢。
大概在1434年左右,古騰堡跟隨他的家人搬到了斯特拉斯堡,據說可能是跟政治迫害有關。在斯特拉斯堡,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和螺旋式印刷機。1448年,古騰堡又返回了美因茨,在那裡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用印刷機印的聖經,《古騰堡聖經》(谷登堡聖經)。有學者認為,一本《古騰堡聖經》的價值,足以抵上一個現代化圖書館。
雕像下方的浮雕,全是與古騰堡發明印刷機有關的內容。印刷機的發明對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騰堡廣場周邊的建築。
這座建築是斯特拉斯堡歷史博物館(Musée historique de Strasbourg),建於1920年,原址是16世紀的屠宰場。
聖母大教堂前,一些老建築形成的街道,就是市場。
聖誕節前這裡將全部是市場。
大教堂南側是羅昂宮,也是斯特拉斯堡的重要建築。
羅昂宮(Palais Rohan),得名於建造者,斯特拉斯堡大主教阿曼德.加斯東.馬克西米連.德.羅昂(Armand Gaston Maximilien de Rohan,1674-1749)。
一個大主教怎麼會有如此的宮殿呢,他不僅是大主教,同時還是位紅衣主教(有選教皇的資格),而且他還是採邑主教,也就是說在他的教區,他還是世俗的最高頭領。
他的家族-羅昂家族也是個古老的貴族,來自布列塔尼,在歐洲有很多分支,與法國和英國王室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1727年,羅昂大主教委託建築師,羅伯特.德.科特為他設計了這座宮殿,1742年完工。羅伯特.科特是法王路易十四和十五的皇家建築師,凡爾賽宮的皇家禮拜堂就是出自他手,路易十四還委託他改造過巴黎聖母院的唱詩班。
宮殿建成後一直為羅昂家族所有,法國大革命時期被沒收,收歸國有。現在是幾個博物館和美術館。
歷史上多位國王和名人住過這裡:
1744年,法王路易十五。
1770年5月7-8日,後來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由奧地利踏上法國領土的第一晚就住在這裡。
1805、1806、1809年,拿破崙都曾在這裡住過幾晚。
拿破崙的第一位王后約瑟夫,在這裡住過的時間更長(奧斯特裡茨戰役期間)。
拿破崙的第二位王后,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於1810年3月22日,也是在法國領土上的第一晚住在這裡。
1828年,英王查理十世。
1872-1898年間,還做過斯特拉斯堡大學的主樓。
大教堂的南側,羅昂宮的西側,是聖母大教堂博物館。很多大教堂內的雕像,繪畫原件等在裡面展出。
大教堂附近的街市,即使是平時也很熱鬧。
這家小店門口賣的是一種摻了香料並加熱的葡萄酒,叫Vin Chaud Glühwein(德國特色),4歐一杯,因為要開車,就嘗了一點點,挺好喝。
這座橋叫烏鴉橋(Pont du Corbeau),附近的廣場叫烏鴉廣場。把U寫成V,是拉丁語的寫法。
烏鴉橋邊的古老建築是老海關。
老海關(Ancienne Douane),作用當然是收稅的了。海關的位置相當於伊爾河上的碼頭,過往船隻運送的貨物都要交稅。
老海關最早建於1358年,二戰時被炸毀,是1956年按原風格重建的。
從烏鴉橋上看伊爾河邊的老海關和新建築。
老海關下,沿河有個廊子,估計是以前檢查貨物並收稅的地方。
伊爾河上不時有遊船經過。
烏鴉橋的另一邊,與老海關同側,是歷史博物館的後身,下面有個遊船碼頭。
這個廣場叫克萊貝爾廣場(Place Kléber,或克勒貝爾廣場),是斯特拉斯堡最大的廣場,也是大島的中心。
廣場是斯特拉斯堡重要的景點之一。
廣場的得名來自於廣場中央的克萊貝爾雕像,其實雕像下面就是他的墓。
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Jean-Baptiste Kléber,1753–1800),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將軍,出生於斯特拉斯堡。不打仗的話,他還是位建築師。
1798年,克萊貝爾跟隨拿破崙遠徵埃及。在埃及,拿破崙先是遭遇了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對法國艦隊的重創,然後又是西德尼.史密斯與奧斯曼人的聯手阻止他攻打阿克,戰事並不順利(不過弄回不少埃及文物去了羅浮宮)。再加上鼠疫和國內督政府的混亂,於是1799年8月,拿破崙決定帶少數人悄悄回法國。並於1799年11月發動霧月政變,拿破崙成為了第一執政。
拿破崙離開埃及之前,將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交給了這位克萊貝爾。
1800年6月14日,克萊貝爾在開羅被一位敘利亞學生刺殺而死。死後遺體運回法國,1838年葬在斯特拉斯堡克萊貝爾廣場,心臟則留在巴黎的榮軍院。
紀念碑上有兩幅克萊貝爾參與過的戰役浮雕,這幅是1796年6月4日的阿爾滕基興戰役,法軍打敗奧地利哈布斯堡軍隊的一場戰役。未來的元帥勒菲弗爾和內伊都參與了這場戰役。阿爾滕基興(Altenkirchen)位於德國波恩以東50公裡。
這幅雕塑下有1800年3月20日和Heliopolis的字樣。拿破崙回法國後,貝克萊爾也感覺埃及很難待下去,於是他私下和英國人西德尼.史密斯籤訂協議,英軍答應放法軍走,但英軍高層沒有同意,於是貝克萊爾想用戰場上的勝利去贏得談判。克萊貝爾於1800年3月20日向開羅東北十公裡赫裡奧波利斯(Heliopolis)的奧斯曼軍發起攻擊,並以一萬對六萬的懸殊兵力獲得勝利,之前發生暴動的開羅也被重新控制。不過不到3個月後,克萊貝爾就被刺身亡。
1840年,廣場以克萊貝爾的名字命名。
克萊貝爾廣場北側的建築叫黎明宮(Aubette),由路易十五的御用建築師布隆代爾(Jacques-François Blondel)建於1765年至1772年。建築的最初目的是用於軍事,黎明宮得名可能與軍隊清晨喊的口令有關。
1869年,黎明宮被用作城市的繪畫和雕塑博物館。一年後的普法戰爭中,建築被炸毀,只剩下前立面。1873-77年被重建。
這在斯特拉斯堡屬於比較現代的街道。
除了小法蘭西之外,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少量的德式房屋。
轉了一圈,又回到鋼鐵俠樞紐站,斯特拉斯堡簡單行程結束,前往科爾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