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1997》觀後感
2023-07-28 15:31:08 2
首部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大劇《我的1997》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大家看了後有什麼感受呢?
最新《我的1997》觀後感一
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榮譽出品的電視劇《我的1997》正在央視一套熱播,這部充滿誠意的作品,一經播出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收穫了滿滿的好口碑,收視率穩居前三。昨日出爐的收視數據顯示,該劇6日播出的13、14集,CSM52城平均收視1.323,達到了新高,並創下了同時段全國收視率第一!有觀眾評論說:「這樣一部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電視劇,節奏如此緊湊,劇情毫不拖沓,真可謂是獻禮劇中的一股清流。」
劇情
讓人萬萬沒想到
《我的1997》沒有過多的鋪墊,戲劇衝突強烈,僅用了一集,就直接將幾位主人公推向了命運的風口浪尖:熱戀中的高建國(印小天飾)和安慧(瑛子飾),前一秒剛剛興高採烈地回到北京商量結婚,後一秒就因意外導致感情受阻、被迫分離,高致遠(巫剛飾)、嶽芳英(陳瑾飾)前一秒還在家裡包著餃子享受和兩個兒子的團圓時光,後一秒家庭就因意外分崩離析,雖是生離,卻更勝死別……這樣的劇情展開方式別開生面,真是讓人萬萬沒想到。
在剛剛播出的13、14集中,高致遠出差香港與嶽芳英擦肩而過,高建國考上香港大學,安慧辭職。成為大學生的高建國將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安慧做出的決定究竟是對是錯?種種疑問都等待揭曉。緊密的矛盾衝突,推動了整個故事的走向,讓觀眾在「一定是我打開方式不對」的感觸中欲罷不能。許多觀眾發表了真情實感的點評,「終於知道為什麼都說老戲骨演技好,不用多說,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感情」「沒有誇張的調色和服化道,樸實大氣,看著很舒服」……能獲得觀眾好評,源自《我的1997》的製作宗旨——始終立足於真實的歷史背景,堅持對故事本身的精心打磨,全力為觀眾獻上一份精品大餐。
共鳴
家國情懷感動觀眾
電視劇《我的1997》的故事開始於1976年,這是風雲變幻的大時代,變化猶如風浪襲來,影響了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高建國失手傷了女朋友安慧的哥哥,逃到香港,母親一路追趕想帶兒子回公安局自首,整個故事可謂「一波三折」。初到香港的高建國落魄潦倒,印小天演出了人在潦落時的苦楚,以及骨子裡的那種拼勁兒,他照顧母親、打工、學英語,最後考上了香港大學。在陌生的城市中安身立命,印小天的眼中有了高建國的落寞,當他與母親背著大包小包在路上前行時,緊鎖的眉頭是高建國心中的愧疚。印小天在香港勵志奮鬥的情節,更是受到年輕人追捧,令觀眾大呼找到了早期看港劇的感覺。
導演王偉民認為:觀眾的共鳴源自家國情懷。「在這20年裡面,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香港回歸,實際上都是我們國家國力不斷上升、不斷變得強大的展現。劇中的故事截止到1997年,今年是20xx年,20年過去了,現在好多90後、00後的孩子,他們並不了解當年的那些事情。作為創作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他們記住這段歷史。」
亮點
紀實感與故事結合
《我的1997》中,紀實感與故事性的完美結合,是該劇一大亮點。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王偉民回答說:「這部劇的格局比較大,要表現20年香港和內地的社會進程和大的歷史變遷對普通人的影響。大的歷史背景、歷史節點和歷史事件,在劇中要有充分表現,這種表現靠人物嘴說是不行的,所以決定採用有點像美國電影《阿甘正傳》的表現形式,用大量歷史資料片,給觀眾一種代入感。」
劇中還原了當年歷史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劇中的普通人被歷史進程和歷史轉折所影響,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因此而改變。比如1977年中斷了10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得到這樣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安慧、丁躍民(於笑飾)、丁躍音(邱林飾)幾個年輕人把握機會,奮力一搏,最終考取了理想的學府,實現了命運的轉變。這段劇情勾起了很多觀眾的記憶,引發觀眾廣泛熱議。王偉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表現方式,一種比較大膽的藝術形式的嘗試,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
最新《我的1997》觀後感二
由印小天、陳瑾、巫剛等主演的電視劇《我的1997》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這部獻禮劇也收穫了超高的收視率。印小天所扮演的高建國,將一代港漂的辛酸奮鬥史完美呈現,勾起了不少人的97回憶。
印小天賣表再闖禍港漂人生很辛酸
開播近一周,《我的1997》隨著劇情的發展,收視率也不斷攀升。印小天所扮演的高建國與母親赴港後嘗試了各種職業,嘗盡辛酸。為了活下去,高建國做起了倒買倒賣手錶的小生意,被油麻地的流氓追打勒索,命運不止一個苦。觀眾在心繫高建國命運的同時,也注意到高建國從北京到香港後佩戴的手錶都非常走心,不僅根據劇情的發展和時代的印記配合了不同的款式,有些更是極其少見的古董表。不少粉絲留言稱:「要給道具老師加雞腿」
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印小天稱榮幸參演
7.1日是香港回歸20周年,這部為回歸獻禮的大劇承載了很多人的97回憶。印小天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能參演《我的1997》對自己來說非常榮幸。以親身的演繹來體會一代港漂的奮鬥人生,再以作品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為香港回歸20周年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最新《我的1997》觀後感三
「這個夏天,一定會追《我的1997》!」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到來前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由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和中央電視臺合作出品的電視劇《我的1997》將於6月22日20點05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記者在採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回答。那麼,這部廣受期待的大劇,有哪些看點呢?
黃金團隊
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之後又一「四川造」力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我的1997》是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成功之後,由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和中央電視臺再次合作出品的又一部力作。
值得一提的是,兩部大劇中有多位「共同演員」,比如印小天、巫剛、高可兒、於笑等。
三年前上映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一部近年少有的影響深遠的大劇,曾獲得多項殊榮。如: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等。
記者在採訪中,多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劇迷表示,沒想到兩劇之間有如此深厚的淵源,背後都是一個「黃金團隊」,「這個夏天,一定會追《我的1997》」。
不同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宏大歷史敘事,《我的1997》著眼於小人物勵志燃情的創業故事,但兩劇同樣情懷滿滿。比如《我的1997》中,把兩代人心中抹不掉的風土街景和懷舊元素都搬上了螢屏。屆時,一定會勾起觀眾們對那個時代的無限遐想。
據介紹,早在今年3月,《我的1997》就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參考劇目」名單。也正是這個原因,該劇備受期待。
勵志劇情
時間跨度長達20年全景展現兩代人的奮鬥史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我的1997》講述了一段在歲月變遷中命運沉浮的個人故事,通過高建國和安慧等劇中人物的愛情和生活經歷,連接起了特殊時代環境下,香港與北京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輕人的奮鬥歷程。
劇中,嶽芳英(陳瑾飾)與高建國(印小天飾)母子來到香港創業,通過幾經波折的商海沉浮,描繪出了一幅香港與北京相互融匯的商戰圖景。無論是特殊時代中血氣方剛的創業勵志故事,還是在時代大潮中艱難跋涉的兒女情懷,《我的1997》所講述的故事,都讓人回想起當年祖國從熱切盼望香港回歸,到成功實行開創性的「一國兩制」所經歷的波瀾壯闊,從而對改革開放之後迅速發展的今天感慨萬分,再次燃起愛國情懷。而這一筆,也必將作為重要一頁被寫進歷史。
導演王偉民表示,他在這部劇中的創作既要「駕馭住歷史潮流中的大場面,也要將人物情感塑造得飽滿,在小人物的愛恨情仇中再現歷史的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視劇中,隨著故事時間線的緩緩向前,伴隨著真實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京港兩地不同的生活細節和社會風貌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諸如:「粉碎四人幫」「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談判」「一國兩制方案的提出」等重大歷史事件對兩地生活的影響,都被細膩地貫穿於劇集始終,進一步加強了劇集的真實性,也完整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社會特徵。
家國情懷
四地取景拍攝京港歷史元素精彩呈現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我的1997》為了真實再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京港兩地的城市風貌,電視劇攝製組分別在北京懷柔、廣東佛山、深圳以及香港四地取景。歷時75天,行程達3000多公裡。
「既要駕馭住歷史潮流中的大場面,也要將人物情感塑造得飽滿,在小人物的愛恨情仇中再現歷史的變遷」,導演王偉民表示,他希望把兩代人心中抹不掉的港式風土街景和懷舊情懷搬上螢屏,包括當年最流行的蛤蟆鏡、喇叭褲、手提錄音機等一批懷舊物件,都會在電視劇中得以重現。
據本劇演員於笑透露,為了重現真實的時代感、歷史感,劇組四處淘舊物,可謂「下了血本」。比如,早期人物造型主要用一些粗布舊衫,偏黑的妝容,後期則開始引進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喇叭褲、蛤蟆鏡和及肩的髮型、花襯衣等。
於笑也是一位和四川有著特殊淵源的演員,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的他,在本劇中飾演「弄潮兒」丁躍民,再現了小人物的成長故事。
據製片方介紹,在這部電視劇中,北京、香港兩座城市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生活場景都將得以重現。對於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很多人來說,都能從這樣一部劇中找到許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比如,從北京的胡同到香港的街市,濃鬱的地域景色和強烈的歲月情懷,展現出了本劇別具一格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格局。
《我的1997》,滿滿的家國情懷。導演王偉民也坦言,他為這部劇傾注了強烈的情懷,力圖為觀眾們完整呈現出一個特殊時代的風貌特徵,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記憶。
演員陣容
90後川妹子搭檔印小天
兩地眾多「老戲骨」壓陣
在《我的1997》中,知名演員印小天擔綱主演,飾演一名來自北京的知青高建國,在機緣巧合之下與母親流落香港,在艱苦的條件中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和不屈精神,在香港闖下了一番事業新天地。同時也見證了香港回歸前期的重要歷史階段,與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一起成長起來。
印小天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94級表演系,和陶虹、段奕宏等人是同班同學。1997年參演首部電視劇《家事風雲》,2002年憑藉主演海巖電視劇《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一舉成名。其後,他曾參演過《女才男貌》《窗外有張臉》《大院子女》《別動我幸福》《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解密》等多部電視劇。
據劇組介紹,印小天是一位相當敬業的演員,他的戲演得相當好,而且塑造人物能力超強。在《我的1997》中,印小天一改之前的年輕帥哥形象,轉變成為頭戴墨鏡、西裝筆挺的生意人高建國,嘴角綻放出自信的笑容,成熟穩重,商業範兒十足。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在這部戲中,與印小天有大量對手戲的是川妹子高可兒。這位90後演員在戲中飾演的李欣欣,是印小天所飾演的高建國的第二位戀人。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高可兒是地道的成都人。幾年前,她從中國傳媒大學表演系畢業。如今是中囯煤礦文工團的演員。在這個團體中,靳東、範偉、張涵予等知名演員,都是高可兒的同事。
記者還了解到,和印小天一樣,高可兒也曾參演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除了這兩部大劇,她還在《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戰地花開》《微風吹亂的愛情》《黃河絕戀》《紅樓夢》,電影《建黨偉業》《建國大業》《麥田》等多部影視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我的1997》中,高可兒扮演的香港富家女李欣欣,與印小天扮演的高建國經過熱戀和多場風雨,最終成為了一對恩愛夫妻。在戲中,高可兒也一改初期的青澀形象,代之以優雅幹練而聰慧的職業裝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中生代」演員印小天和90後「新生代」演員的高可兒,這部電視劇中還有多位實力派「老戲骨」壓陣。參演過《于成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國家幹部》等多部重要影視作品的巫剛就是其中一位。在《我的1997》中,巫剛出演了一位祖籍香港、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到北京參加祖國建設的知識分子高志遠。
據介紹,在劇中,無論命運經歷怎樣的打擊,高志遠始終不改其正直性格,對兒子高建國給予了言傳身教的深刻影響。除了父子情之外,巫剛飾演的高志遠與陳瑾飾演的嶽芳英的感情戲份也十分重要。上一輩人的感情故事,夾雜著不同的溫情與辛酸,而二人最終的情感歸屬所留下的懸念,不僅是本劇的一大看點,更從側面刻畫了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圖景。
飾演高建國母親嶽芳英的女演員陳瑾,是一位曾經榮獲過飛天獎、華表獎、金雞獎、白玉蘭獎、金鷹獎等眾多獎項的名副其實的「演技派」。在本劇中,她演繹了一位在艱難逆境中從未喪失生活希望的母親。劇中的這一人物,性格堅強而倔強,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始終不改自己的品行和原則,一股不服輸的闖勁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的兒子。
當然,本劇還少不了來自香港的「老戲骨」。曾製作出《大俠霍元甲》《陳真》等風靡一時作品的香港資深導演、演員徐小明,以及演出過《雪山飛狐》《雪花神劍》等電視劇的香港演員龔慈恩,此次也都加盟到了《我的1997》當中。劇中,兩人飾演了一對香港本地的商業大亨夫婦,演繹了香港回歸前夕,他們所面臨的彷徨、抉擇與堅持。
《我的1997》獲央視力推
製片人透露: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時,就有了拍這部劇的想法
《我的1997》這部「四川造」獻禮大劇是如何醞釀誕生的?該劇製片人、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華影文軒影視文化公司製片總監高成生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透露,早在拍攝《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時就有了拍攝《我的1997》的想法,「香港回歸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未竟的志願,而且香港回歸即將滿20周年,我們當時就想能不能把它單獨拍成一部劇。」
對於該劇,央視電視劇頻道項目部副主任王皓給予了高度肯定。在他看來,劇中無論是熱血激揚的勵志創業故事,還是在時代大潮中艱難跋涉的兒女情懷,都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了改革開放造就的時代新貌,以及「一國兩制」為香港社會所帶來的蓬勃氣象。「香港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炎黃子孫心中有著沉重的意義,1997年香港回歸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歷史。一國兩制掀開了香港全新的篇章。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我的1997》通過展現兩地20多年的歲月變遷,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王皓說,劇中主要人物的家庭、愛情、事業和夢想,都與香港回歸密不可分,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眾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
四川省廣電局宣傳管理處處長馮梅表示,《我的1997》是四川新華發行集團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之後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她認為,《我的1997》通過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是一部凝聚了中國力量的優秀電視劇作品,代表四川電視劇創作的新高度。該劇在央視的播出,必將催生出更多講述中國故事、展現四川氣派的優秀影視作品。
[最新《我的1997》觀後感]相關文章: